体育赛事组织架构

2022-08-02

第一篇:体育赛事组织架构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姓名:王 先 正指导老师:刘 清 早时间:2006年7月

1(省级单项体育比赛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省级单项体育比赛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根据赛事的规模与特点,其基本的组织机构设置为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竞赛部、服务保障部、市场开发部。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 办公室

(一)办公行政事务工作

负责组委会会务工作,编写会议纪要,检查落实会议布置的工作;负责组委会各类文件、简报和信息的审核草拟、文印,来往公文的收发、处理、保管及归档、上进;拟办组委会工作计划、总结及大事记;协调各部室工作;票务管理工作及组委会票务工作;负责协调联络有关领导的工作;负责组委会领导的礼宾活动安排及草拟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负责做好开,闭幕式仪式程序的组织和协调其他重要活动的组织实施;负责组委会总值班室和文印工作。

(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负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部署和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方案的制定及组织落实;组织好开、闭幕式电视屏幕和代表用人场的解说词的编写和开、闭幕式、赛事的直(录)播工作;负责国内外文字、摄影记者和广播电视记者的报名、接待和管理;负责新闻发布工作;负责记者手册、记者乘车手册等资料的编印、发放;负责会刊、会报的组织工作。编写和下发宣传提纲、宣传口号。指导比赛场馆和重点地区的环境宣传;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方案,会同竞赛部制定实施细则,组织评选工作及奖品的计划和制作。

(三)大型活动组织工作

制订开、闭幕式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闭幕式文体表演的创编、训练、彩排和演出;做好开、闭幕式仪式程序的安排落实;协同竞赛部做好闭幕式颁奖工作,负责比赛场馆的文明观众、文明啦啦队的组织工作。

(四)人事审计监察工作

制定组委会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方案;根据组委会决定,承办工作人员调配工作;负责组委会工作人员资格审核;拟定并实施工作人员的补贴办法。依照国家对审计工作的有关条例,对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根据廉政法规条例和规章要求,对组委会成员及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受理个人或单位对上述人员的举报,并进行检查,提出处理意见。

二、 竞赛部

(一)场馆准备工作

负责按标准、规范对比赛场馆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对新建、改建比赛场馆的验收、接管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负责对场馆特殊设备的增补、采购;

(二)竞赛组织工作

负责竞赛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印发竞赛规程总则和竞赛规程;编印竞赛情况简报及竞赛有关资料;安排竞赛日期、地点、赛程。制定比赛总赛程表、安排表。编印竞赛秩序册、成绩册;负责提出各项竞赛承办地点及各项目竞赛场地设备及器材规格要求,协同行政部门编制计划和落实,并

进行检查验收;制定有关竞赛工作人员职责;负责各项竞赛奖杯、奖章、奖状和证书。制定各项颁奖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做好技术官员、仲裁委员、裁判员和竞赛工作人员的聘请,对裁判员、竞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会同行政部制工作服装;参赛运动员资格审查和报名注册工作;汇总、核定各项比赛成绩,发布每次成绩公报,编印总成绩册,审理创、超记录成绩井办理审校事宜;负责开、闭幕式及比赛期间的气象资料的提供和预报工作。做好兴奋剂检查工作和对参加女子项目决赛的有关运动员进行女性性别取样及进检等工作。

三、 服务保障部

(一)来宾接待工作

负责重要领导和贵宾及随行人员的接待,安排出席开、闭幕式及其他重要话动,负责起草领导出席各项重大活动的重要讲话,制定各位领导的活动日程方案,并组织落实;负责各代表团团部、内宾和组委会的食宿安排,负责各代表团联络员的管理安排,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其他人员接待安排工作;负责贵宾及与会人员离会、返程的交通票务工作。

(二)后勤保障工作

拟定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核拨和管理经费开支;负责后勤物资的采购、发放、管理。负责大会绪柬后有关器材、物资的清理及赛后处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膳食的特需供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大型活动的行政后勤工作。负责组委会车辆及司机的征集、调配与管理;负责与有关部门商洽交通相关减免路桥费、停车、制作大会专用车证等问题;制定医疗救护、卫生监督防病和性别检查的工作方案;指导、检查、督促做好赛区及驻地

的医疗救护、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旅业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除害防病等工作;负责组委会组轵的大型活动的现场医疗救护、卫生监督,及组委会负责接待的驻地医疗保健、卫生监督,协调做好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等工作;负责电子信息服务和通讯保障工作。

(三)安全保卫工作

制定安全保卫总体方案,开、闭幕式和场馆、住地安全保卫、交通、警卫、消防、处置突发事件等具体工作方案,井组织实施;负责会议期闻和筹备期间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各赛区安全保卫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按照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要求,负责对各场馆、设施进行检查、验收;负责所有证件的设计、制作、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对大会使用的所有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并负责对安全保卫人员和司机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四、 市场开发部

制定筹资工作的方针和策划及实施方案;综台协调筹资工作,授权有关专业机构具体负责筹资业务工作;负责开发无形资产,组织办理各种专利、广告、电视转播权、比赛器材招标、购置、观礼厅出售和九运会开、闭幕式门票出售及集资性的大型活动等工作;办理各项赞助和捐赠事宜等,负责赞助客户的回报执行服务工作;做好维权和法律事务协调工作。

第二篇: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摘要: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田径比赛模式上。笔者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单一的组织形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校运动会 ; 改革创新;体育竞赛;;新项目;全民健身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指出:学校体育竞赛要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也曾多次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逐步形成学校的体育传统与特色,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多种多样的融趣味性、参与性、竞赛性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能以少数人参加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来代替甚至冲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按时开展。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们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挑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工作也酝酿着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对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的创新改革是势在必行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我大量查阅了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有关资料及其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等。

2.2.2访谈调查法

对我县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部分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问调查,了解近几年学校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及其组织形式。

3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3.1现行学校运动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学校运动会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体育兴趣偏好影响、体育学习观念形成、体育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3.1.1现行的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加比赛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

只是体育尖子生的专利,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

3.1.2学校运动会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机械单调、比赛形式、方法一成不变。

3.1.3趣味性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

3.1.4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运动会组织方式单纯,都是由老师一手完成,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1.5项目设置对开展学校群体工作缺乏推动作用,平时不会主动参与。

3.1.6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相同.

3.1.7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3.1.8比赛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3.1.9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

3.2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运行机制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

3.2.1组织方式单纯

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会,都是体育老师策划、组织,其他科任老师做裁判,班主任担任领队,学生

是运动员。整个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从报名到编排,从场地安排到裁判工作,几乎由教师包办。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没有事干,另一方面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被动参加,积极性不高。

3.2.2项目设置单调

学校运动会设置的项目,大多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常规项目,分为田径和各种球类赛,也有些学

校只开展田径运动会;而比赛的具体项目设置也基本上和成人运动会一致,鲜有专门针对学生而设置的项目和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点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的项目,因而大多数的学校运动会已成为体育特长生的专利,赛场上的运动员总是那些老面孔,田径场上是他们一马当先,球场上又是他们在冲锋陷阵,其他的学生只有参加啦啦队或者干脆在一旁听音乐、看小说。

3.2.3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不重学生平时的锻炼过程及

在运动会中的参与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且奖项过少,因而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与奖励无缘。

3.3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学校应有的、已有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不相符。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为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或秋季田径运动会春季球类运动会等形式。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阵磨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班主任老师也作督促指导。运动会结束后,则老师工作重心转移,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学生则更不会不主动去参加体育活动。

3.4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特点相矛盾。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且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学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运动会,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3.5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在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情和民情出发。以全民健身为核心,把整个群众体育工作涵溶进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

民健身体系。广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关键,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普及了教育的学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代要求。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然而有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大学生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体育更没有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摸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3.6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必须在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与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学校中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田径、三大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内容必将进行改革。曾有人问过为什么学习推铅球?体育的基本与基础是什么?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摸索。体育教学内容必将摒弃以往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的教材体系。这是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用这种要求去观察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很自然的会使人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多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而且不少项目限于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无法普遍开展。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势必给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深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3.7现行的学校群体竞赛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完全脱节。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选择中没有吸收体育课考核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健身价值较高的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体育课考核,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没有实行教考分离,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测试条件不标准,学生不重视,水平发挥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信度。

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学校体育运动会没有兴趣,甚至连一些中学体育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学校运动会已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共享体育带来快乐的目的。

4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必要性。

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4.1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再有系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而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运动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掌握。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五个基本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二个基本要求。同样要求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能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应该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4.3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学校运动会上每一学生都要有体现自身能力的机会。

4.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初中阶段学生渴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单调的田径运动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制约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只有对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变革,开发新的运动会资源,把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引进到运动会上来,才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真正让学生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运动会的组织者要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4.5社会的发展同样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现代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相当的合作能力和构通能力,而体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这一优势。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是完成活动的基本前提。

5几点建议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大众化竞赛项目。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因此笔者建议:

5.1在学校运动会上,通过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改变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发展,运动会项目要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

5.2学校运动会与学校的日常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开展大型的学校运动会之外,还要制度化的开展小型竞赛。日常的小型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上的安排可以更加充分,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小型的体育竞赛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5.3学校体育竞赛要成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展台。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之一,运动会不仅仅是竟技项目的比赛,也要充分展示体育文化的魅力。让运动会期间成为学校的体育节日。在举办运动会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保健知识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从而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走向社会之后,很少再有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了。学校要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场所。

5.4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5.5要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要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增加集体性和多样性项目, 传统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缺乏其中的共同的参与性和集体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乃至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运动会,应尽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参与人数较多的集体项目。在选编的过程中,应力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运动会面向全体性的特点。如集体项目(拔河、定点限时投篮、20米春播秋收、50米×15迎面接力等)通过这些项目,不仅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会提供机会,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运动会强调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其在项目设置尽量能多样性。改变技术难度高、量大,强度密集的项目;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还可以设置体质测试项目,如平衡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使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娱乐内容多设置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投镖、搬运(球)接力等。

5.6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运动会,学校运动会作为全校性的组织活动,具有思想教育价值。通过活动或组织形式,把教育目的和手段与运动会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此外,在强调校运动会的全面性、娱乐性、趣味性时,也要重视校运动会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能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就排斥体现“更高、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育人的价值,需要给予重视。只有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陈旧、不符合实际内容和形式,结合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创建各自学校的特色运动会,使其每次运

动会都有新的项目,如结合校运动会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样的集体配合性的活动;文明集体评奖、展览会等,才能发挥学校运动会的综合育人效益。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校运会可增加集体性、趣味性、健身性、表演性的项目,设置一些简便,可以让每个人都参加的项目。例如:各种形式的跑;各种姿势的跳;各种器械的投;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篮球投篮、足球射门、颠球、运球,健美操、健身操、团体操,以及民族、民间体育等内容。

5.7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的喜悦。可不设预赛、复赛,只有决赛,合理编排后每组取名次,使每组比赛的竞争和得分率更高,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8校运会与必要的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校园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增设体育摄影比赛、体育图片展览。

5.9让学生成为运动会的主人。

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体育竞赛,让他们在学校安排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

5.9.1可以尝试让学生担任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和裁判工作。在运动会前,公开向全校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招聘志愿者,由这些学生志愿者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记录公告组,场地器材组,裁判组。体育教师只是担任运动会前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工作,和运动会中大的争议的仲裁工作。个别项目可由某一班级来承办。

5.9.2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借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使运动会成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5.10淡化金牌意识,多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措施。全民健身、全体参与。奖励不再采用以往的方法。 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或鼓励性的评价。

6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6.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6.2确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竞赛时间。

现在各级教委均发出确实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规定学校的周上课时间和作业量。我们应认真执行这些规定,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摆脱出来,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竞赛。并且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锻炼健体。使各级领导重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使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制度,而不致他们课外依然习惯化的去完成教师"法定"化的作业。

6.3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期待集体的认同等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炼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兴趣与吸引力。

6.4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6.5要妥善处理群体健身与培养体育尖子的关系。

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加强课余训练,发现培养优秀运动人才。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不可偏废。因此,进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改革,并非意味着忽视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相

反,必须加强体育训练队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6.6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

全民健身、全体参与。那么奖励如果还采用那种锦标主义只管前几位成绩的奖励措施,必将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多计团体分,全员参与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长和各种率,完成比赛者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琼克提出的考虑竞争激烈程度的评估方法等等,均可参照选用。另外,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服务工作贡献大、组织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议等许多事均可评比,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发、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6.7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乏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当然,由于本人在学校体育战线上的时间还不长,虽然尽量多的走访了许多中小学,但鉴于各地经济基础、重视程度、教育水平等各方面条件不同,本人的某些观点可能显得有失公允,望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J].《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

[4]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J].《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

[5]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年,第3期.

[6]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M].《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展趋势》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M].团结出版社.

[8] 教育部体育(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三篇: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与编排(复习资料)

体育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秩序册是运动会竞赛组织和竞赛秩序的文字依据,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参加比赛活动的依据。

淘汰制是指逐步淘汰失败者,使胜者按预定比赛秩序表进入下一轮比赛,最后决出有限名次的比赛方法。

除冠军以外的名次需增加单淘汰附加赛。 轮空指第一轮没有比赛的运动员(队)。即是某个运动员(队),在不经过与另一名运动员(队)比赛的情况下,不战自胜,直接进入下一轮比赛。

抢号指部分运动员的每两名运动员(队)在一个号码位置上先进行一场比赛,负者淘汰,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 单淘汰赛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队),按编排的秩序表进行比赛,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者被淘汰,直到淘汰到最后一名运动员(队),比赛结束。 双淘汰赛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队),按编排的秩序表进行比赛,失败两场即被淘汰,最后失败一场者为亚军,全胜者为冠军。

单循环是使所有参赛队轮流对抗一次,都有相遇的机会,最后根据各队胜负场次的积分多少来决定名次。

双循环是使所有参赛队轮流对抗两次,都有相遇的机会,最后根据各队胜负场次的积分多少来决定名次。

混合制指在一次竞赛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循环制和淘汰制等不同的比赛办法。 体育竞赛活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的竞赛活动目标,预先对竞赛活动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步骤等所作的策划与安排。

体育赛事的基本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产生冲击和影响,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单项竞赛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正式比赛和辅助性比赛。 我国规范的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一般为组织委员会制。 竞赛管理是运动会组织工作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学校体育赛事的宗旨是育人。 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分为:赛前组织管理、赛中组织管理和赛后组织管理三个阶段。其中,赛前筹备工作的管理是关键环节。

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和单项竞赛,需分别制定竞赛规程总则(或总规程)和单项竞赛规程。

学校体育赛事活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文件包括竞赛计划、竞赛规程、秩序册、成绩册和竞赛总结等。

编排工作是竞赛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程的要求,编排工作可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工作阶段。 常用赛制:淘汰制、循环制和混合制。

循环制包括单循环、双循环、分组循环等方法。

混合制分类:①先循环赛,后淘汰赛 ②先淘汰赛,后循环赛 田径编排顺序:全能、径赛、田赛

‘轮空’数=号码位置数-运动员(队)数 ‘抢号’数=运动员(队)数-号码位置数 ‘抢号’运动员(队)的比赛应算一轮。

综合性运动会大约有一下十种:(1)全国运动会 (2)全国城市运动会(3)全国体育大会 (4)全国工人运动会 (5)全国农民运动会(6)全军运动会 (7)全国少数名族运动会 (8)全国大学生运动会(9)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10)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体育竞赛的分类

一、按比赛项目的数量分类:综合性运动会 单项竞赛

二、按竞赛目的、任务分类:锦标赛、冠军赛、联赛、邀请赛、选拔赛、表演赛、对抗赛、友谊赛、通讯赛、达标赛、冠杯名赛、段位赛、等级赛

三、按参赛者的组织系统分类:区域性竞赛、 行业、系统性竞赛 、优秀运动队的比赛、业余训练系统的比赛、 跨行业、跨系统的比赛

四、按参赛者的年龄分类:儿童组:10岁以下 少年组:10-15岁 青年组:16-22岁 成年组:22岁以上 中老年组或老年组:45-60岁、60岁以上

制定竞赛规程总则的主要内容:前言 竞赛日期和地点 竞赛项目 参加单位 运动员资格 参加办法 竞赛办法 录取名次及奖励 仲裁委员会 裁判员 经费 主旗、团旗 本总则修改和解释权,属组织委员会,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编制总秩序册的主要内容:封面 封二 赞助广告和赞助单位 目录 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和补充规定 组委会名单 大会各部、室主要人员名单 各项竞委会及仲裁委员会主任和裁判长名单 各代表团负责人名单 运动会竞赛总日程表 各项竞赛日程

双淘汰: 轮次=胜轮+负轮=3n-2 场次=2N-3单淘汰: 轮次=n 场次=N-1单循环: 轮次:偶=N-1 奇=N 场次=N(N-1)/2 如有可能,任一赛次的最后一组和后继赛次的第一组或决赛之间,保留允许的比赛最短时间间隔。最低间隔时间如下:200米及200米以下的项目为45分钟;200米以上至1000米的项目为90分钟;1000米以上的项目不在同一天;全能运动各单项之间至少休息30分钟。以最后一人结束比赛到下项比赛第一人开始计算时间。

某些性质相近的项目,编排时要注意其先后顺序:

一般先100米后200米;先800米后1500米;先5000米 后10000米;先铅球后铁饼;先跳远后三级跳远等。 体育赛事的基本属性:①以运动竞赛为核心要素,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②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影响。③不同的参与者存在目的和目标的多样性。④能够对外界环境产生冲击和影响。⑤具有一次性的项目管理特征。⑥具有共同的组织文化背景。⑦具有潜在的市场运作前景。 学校体育活动的价值:(1)教育价值 (2)健身价值 (3)娱乐价值 (4)文化价值 (5)辐射价值 (6)经济价值 学校体育赛事活动的特点:①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②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③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④人际关系的多边性。⑤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体育赛事计划的内容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运动竞赛的目的与任务。②运动竞赛的种类与规模。③运动竞赛计划的基本要求与主要措施。④运动竞赛日程安排。⑤竞赛工作负责人、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及部门。

制定竞赛规程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连续性原则

第四篇:一小时校园体育体育活动组织方案

阳光60分快乐大课间、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组织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更加深入的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为主题的课间体育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二、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于子廷

副组长:马志红

组员:全体班主任 体育教师

(二)学校领导机构

“阳光60分快乐大课间、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 项涉及到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体育教师的一项系统工作。因此,我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级领导、政教处、体育组参与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日常管理。

三、工作重点

1、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时。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2、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从下午第二节课后3:05至5:05安排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课作为学生体育锻炼,从课时安排上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标。作计划,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工作,抓好学生

课间体育活动。

①学校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安排统一的课间操(跑操),下午

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大课间活动。

②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锻炼和多样性的学生体育竞赛,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和质量。

③每学年组织全校性的、综合性的田径运动会。

3、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组建学生乒乓球兴趣小组、小足球兴趣小组、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成立班级篮球队等,充分体现课外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四、课外体育活动的宗旨

1. 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

3.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长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学会友好合作,形成积极进取、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 学生团队精神。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成立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确保课间活动顺利施和有效的进行。

2.课外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确保课外活动长期可持续的开展。任何教师不得将课间活动随意改动、或者用于其他安排。

3.完善课外活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课间活动的质量。

4.以班为单位,做好课间活动学期总结,积累经验,相互借鉴。

六、课外活动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课外活动的内容也随着变化而变化。其内容如下:第一段课间活动时间(上午)主要是以集体进行广播操、跑操。下午分班进行:游戏、篮球、乒乓、长跳绳、短跳绳、橡皮筋、羽毛球等多项活动内容。

如果下雨,各班的指导教师轮流辅导下列内容:

1. 总结近期的课外活动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一些体育名人锻炼身体的有关故事。

3、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及体育锻炼常识。

七、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集中统一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分班进行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活动的场地、发放器材,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使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八、课外活动的要求

1.辅导教师按时到场,不得随意缺席,迟到。

2.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充分准备,认真辅导,师生一起参与。 3.各班必须按照指定的地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活动, 做好各班的安全工作。

4.各教学班按时归还器材,爱护器材,故意损害器材者,视其情况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5.辅导教师应根据学校推荐的内容进行活动,也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项目进行活动。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阳光60分快乐大课间、

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组织方案

第五篇: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微信: offcngkzx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教学计划免费下一篇:体育专业的求职信

热门文章

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