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期刊的转型升级

2022-12-26

当前,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 让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丰富的移动终端设备走进人们日常的生活, 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面改变了社会大众的工作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给传统信息传播的途径带来了全新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传统出版业正在推陈出新, 接纳新的出版技术,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主流和主要方向。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毋庸置疑的, 传统期刊的未来掌握在数字化一代的主导者手中, 更加有必要对传统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纸质期刊外另辟一片数字出版新天地。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的出版产业有所不同, 具备更多优质的特性, 数字出版产业不仅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期刊面临着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 数字出版产业对于传统期刊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行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应有的文字编辑基础理论以及编辑出版知识储备, 还需要通晓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新媒体知识体系等新兴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得我国出版业迎来一个全新的“改版”, 数字化阅读充斥着人们的阅读生活, 数字化出版以及新媒体的浪潮也进一步将期刊转型升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促进我国期刊发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期刊业加速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 期刊作为传统的四大媒体之一, 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这其中大众期刊于百花争妍中一只独秀, 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在中国的上个世纪90年代, 正是大众期刊百花齐放之际, 当时的大众期刊总量繁多, 市场发行量大, 处于蓬勃发展态势。据相关数据统计, 1995年当时国内有22家期刊发行量达到上百万册。进入21世纪, 大众期刊经历读者细分化、品牌延伸发展等策略变革, 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更新, 大众期刊的受众在一次次分化, 一次次减少, 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寻求生存空间、重新定位, 走好转型之路, 成为所有期刊工作者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过去, 我国期刊业停留在纸质媒体时代, 不一样类型的期刊都有着与之相应的阅读群体, 一部分发行量较大的期刊, 仅仅是广告收入也是比较乐观的。因此, 也可以说广告收入是传统纸质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过去, 人们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 因此, 期刊之类的纸质媒体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并且一直保持平稳的水平。经济持续增长, 各行各业广告宣传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给期刊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社会大众群体的阅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更多新鲜的新闻资讯能够通过网络更加快速便捷地被获取, 这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生活方式。网络广告日益盛行, 期刊发行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大众的阅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 获取海量的信息, 甚至老年人都开始加入其中。这就给我国期刊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大的迫切性, 期刊只有转型升级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断进行创新变革, 才能够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二、期刊业加速转型升级是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给我国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纸质期刊迎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国传统纸质期刊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 这样才能够摆脱困境, 开创全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 传统期刊转型升级可以促进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我国的期刊种类较多, 期刊与期刊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竞争, 相互争夺阅读群体。大众生活方面的期刊只能借助基本的发行收入维持生存,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根本没有办法自收自支, 甚至入不敷出。期刊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唯独通过不断改革出版方式, 提升质量, 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中, 积极拓展阅读群体范围, 开拓营销渠道, 才能不断提升发展。另一方面, 期刊转型升级也可以满足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需要。过去传统的邮局订刊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网络订阅日益盛行。网络化宣传不仅扩大期刊影响效力, 还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因此, 加快期刊转型升级, 密切期刊与移动互联网的密切程度, 有助于提升期刊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力水平。

三、期刊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途径措施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社会大众群体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期刊转型升级需求更为紧迫。期刊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方式, 不但需要扩大期刊阅读的点击率, 还需要让期刊影响力得到增殖。针对期刊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途径措施作出以下分析:

(一) 保障期刊质量水平,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即期刊的质量水平, 无论在何种时代以及何种模式之下, 期刊质量都是影响其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首先, 期刊要注重选题策划, 具备自身的特色, 强化阅读吸引力, 这也是提升期刊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关键。期刊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类型特征,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推陈出新, 注重时代的焦点、热点以及难点, 积极挖掘空白点, 创作出具有深度而相对新颖的文章, 提升期刊的影响度。比如《格言》这本大众熟知的杂志, 从2003年开始, 以5年的时间内从三万册的发行量飙升到一百万册的发行量。《格言》正是因为准确地调研, 定位市场, 抢占了青少年生存智慧以及语言修养方面期刊市场的空白点, 通过优美而睿智、幽默却深刻的文章给期刊作出准确定位。这就说明期刊发展需要重视选题策划, 不仅要保证文稿质量, 具有新颖亮点, 而且要强化编辑队伍建设, 提升稿件策划水平。除此之外, 还需要开设读者网络互动专栏, 让读者更加便捷地与期刊主体进行交流与互动, 可以在纸质期刊上设置二维码扫描等, 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密切联系, 让读者方便查阅。

(二) 加强数字化期刊建设, 利用移动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部分期刊开始逐步转变发展思路,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儿杂志《小葵花》就在创刊五十周年之际, 积极地与新媒体资源结合, 借助数字平台开辟了期刊杂志的有声阅读服务, 将纸质期刊与新媒介进行了创意的结合和发展。这也给我国其他期刊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启示:首先, 期刊需要重视网站建设, 实现期刊与网络的结合。期刊网站不仅仅可以宣传期刊, 提升期刊影响力, 还可以传播期刊文章, 针对期刊作者或者重点内容进行宣传介绍, 给期刊的发展注入活力。期刊网站的建设, 可以让作者更加方便投稿、查稿, 与期刊编辑实现更加及时的沟通, 让期刊融入网络化、协作化以及角色化的网络互动采编模式。与此同时, 刊物应该真正地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化结构体系, 促使刊物与网络形成融合性的良性发展, 为期刊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崭新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其次, 期刊出版单位应该结合互联网标准的相关需求, 采取更丰富的信息传输方式, 进一步拓宽服务端口。强化数字技术的客户服务端口, 进一步满足平板、手机以及其他电子媒介用户的阅读需求, 依照不同阅读人群的阅读特点, 积极拓展信息传输方式。

(三) 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打造期刊经典品牌

期刊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因此, 期刊出版单位应该大力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加强期刊人才建设, 构建具有科学性的期刊管理机制。一方面, 需要大力引进网络建设人才, 进一步为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另一方面是提升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标准。除此之外, 期刊出版单位还需要聘请专业的团队参与到网络建设中去, 进一步拓宽期刊的阅读服务面, 加强对期刊编辑以及校对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升, 让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计算机培训活动, 更好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期刊杂志的数字化转变, 进一步强化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提升工作的效率, 保障工作的质量。打造期刊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期刊工作人员齐心协力, 把握期刊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时代需求, 积极地改进, 争取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转型升级的更大突破。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的转型升级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国大部分期刊都开始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之下积极地行动起来, 借助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福利, 积极地对期刊现状进行整改, 针对保障期刊质量与拓宽营销渠道双向努力, 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摘要: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社会的主流元素。信息时代的高效与便捷惠及着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传统期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传统的期刊出版业一方面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产业优化福利, 另一方面也正在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过去陈旧的期刊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需要期刊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积极地进行转型升级。本文立足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针对我国期刊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之下加速转型升级的途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希望本文可以带给相关行业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的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左志新.期刊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J].传媒, 2017 (17) .

[2] 刘刚.传统期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卓信医学传媒集团创新发展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 2017 (4) .

[3] 李明德, 彭湘蓉.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化路径[J].编辑之友, 2016 (6) .

[4] 蔡红梅.“互联网+”时代, 行业期刊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观察, 2016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下一篇:道路桥梁养护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