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2022-06-26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2012政府工作报告(柳州市政府)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文件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柳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 长 郑俊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提出的“二十八字方针”,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用电及资金异常紧缺、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等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克难攻坚、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有效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3亿元,增长11.0%;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5.55亿元,增长31.5%;财政收入229.6亿元,增长14.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5元,增长10.41%;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

1 长率为5.16‰。为民办20件实事基本完成。

一、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工业经济实现五大新跨越。一是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仅用两年就实现了从2000亿到3000亿的历史性跨越。二是更新改造投资突破500亿元,达546.47亿元,增长34.7%;工业投资完成446.47亿元,增长39.7%;两年内均翻了一番。三是规模以上三大支柱行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达2165.88亿元,增长17.51%。四是全市汽车销量突破150万辆,达151.9万辆,增长6.6%;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东风柳汽多功能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5.6%和19%,高居全国榜首。五是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柳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50亿元;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柳工突破200亿元。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由260家增至32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9家,总数达743家。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市成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首批国家级创新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试点,并荣膺2011最具成长力自主创新型城市。工程机械、预应力机具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柳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94家增至101家,成为全区首个突破100家的城市。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上汽通用五菱造型中心落成启用,标志着具备了整车完全自主研发能力;企业首个自主开发轿车品牌“宝骏630”上市仅5个月销量

2 即突破2万辆大关。启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国家级(茧丝绸)、自治区级(汽车零部件、铟、预应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继挂牌,并率先在全区设立“市长质量奖”。技术标准战略扎实开展,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3项。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175亿元,增长42%。阳和新区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增长40%;河西、柳北工业区突破200亿元,分别增长44.3%和29%。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工建设。洛维工业集中区、融水工业区成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全市A类以上产业园区增至10个。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全面铺开,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基地及40万台轿车发动机、东风柳汽新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节能降耗成绩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6%,38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141.6万吨标准煤,分别完成目标的125%和535.7%。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万吨,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生态型企业工作有效开展,柳钢、烟厂荣获自治区级“清洁生产企业”称号。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农”状况进一步改善 农村基础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公路完成投资2.71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11公里,其中通行政村水泥路193公里,通屯道路204条518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28个。水利完成投资11.2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座,新增恢复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1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

3 工程422处,解决了15万人口饮水问题。县城规划、重点乡镇产业规划有序开展,六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60%。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扎实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完成投资8.62亿元。改造1.27万户农村危房任务全面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脱贫2.5万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深入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同比持平。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09亿元,增长6.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糖蔗、桑蚕、蔬菜、水果、茶叶、禽畜、特色水产、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十大农业工程”年内投资8.06亿元,5个项目提前完成三年目标任务。“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共完善蔬菜保障基地1.07万亩,完善标准化蔬菜基地3945亩,畜禽规模养殖场已达3875个,增长27%。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柳韵春晓”茶叶入选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接待用茶,融安金桔、柳城蜜桔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甘蔗新品种“柳城03/1137”获命名为“桂柳2号”。鲁比村和百朋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62家市级以上重点企业销售收入68.1亿元,增长14.0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总数由627家增至726家,入社农户达1.4万户。

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六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80亿元,增长8.9%;其中融安突破40亿元。六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25

4 亿元,增长35%;柳江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六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25亿元,增长0.13%;其中鹿寨突破100亿元,柳城、融安、融水均突破50亿元。六县财政收入32.56亿元,增长23.8%;其中柳江突破10亿元,柳城、三江分别突破5亿元和2亿元。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步伐加快 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十大商贸工程”扎实推进,千亩钢铁物流园一期基本完工,千亩农贸物流园、千亩化工物流园加快建设,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广西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汽车南站——金鹅市场综合改造、南方花鸟市场、柳州家具建材市场顺利启动。大型商业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金盛广场购物中心建成开业,风情港、地王财富购物中心开始内部装修,阳光100城市广场摩尔城封顶,秀品天地开工建设。引进“华强电子数码城”、“优越百货”、人人乐连锁超市等商业名店,提升了商业档次。专业化物流加快发展,柳州五菱物流、柳州外运公司成为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企业。

城乡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组织“510”促销活动,举办柳州消费购物节、国际狂欢节美食节,开展“柳州人评柳州菜”活动,有力刺激和扩大了城乡消费。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改造升级城乡农贸市场52个;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农家店40家,商品配送中心3个,社区微型超市50个;建成国家级社区商业示

5 范社区2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个。针对物价过快上涨态势,及时启动临时价格干预,出台保供稳价措施,实施定点定量定时销售平价猪肉、大米和食用油,并依法果断查处餐具消毒企业串通涨价及部分商贩哄抬食盐价格等违法行为,确保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涨幅全区最低。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8亿元,增长18.5%。

“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十大旅游工程”进展顺利,东堤春晓项目完工,旅游码头、柳州奇石馆竣工使用,水上娱乐运动世界、龙潭景区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凤凰河生态旅游区、三江民族风情园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旅游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增四星、三星级饭店各2家。文庙、城市规划展览馆成为国家4A级景区,融水田头苗寨、龙女沟、柳城知青城成为国家3A级景区。成功开通南宁至北京“风情柳州”旅游品牌专列;成功举办“风情柳州”(香港)主题宣传周活动及民俗旅游摄影展;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第八届中国侗族多耶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了人气,提升了柳州的知名度。2011年,全市共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11万人次,增长35%。

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199.17亿元,增长20.4%。新建住房价格涨幅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四、城市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6 城市东扩步伐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2.24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27.18平方公里。柳东新区(含阳和,下同)完成征地725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增长66.7%。柳东新区十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柳州园博园、柳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建成并成功举办首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创造了新的“柳州速度”;柳东新区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雒容经柳东至火车站快速公交(BRT)线路试点开始启动。

拓展对外交通取得新突破。柳南城际、湘桂扩能、贵广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柳肇铁路已申报立项;柳州火车站扩建进展顺利。三江至柳州、阳朔至鹿寨、柳州至武宣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柳州至南宁高速改扩建沥青路面加铺完工,柳州至梧州、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正式启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柳江四级航道整治完工,柳州港鹧鸪江、阳和作业区开工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前期工程正式启动。白莲机场改扩建进程加快,机场开通航线由上年的11条增至19条,年旅客吞吐量大幅飚升并突破60万人次,增长87%。

城市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58.22亿元,增长14.9%,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十大建设工程”完成投资83.34亿元,占52.67%。鹧鸪江大桥、白露大桥建成使用,城市快速环道实现北外环通车及西外环部分路段通车,进一步畅通了河北、河西片区的物流。潭中西路西环路口改造、潭中高架桥

7 与白沙路匝道、西堤路、荣军路改造等一批路网项目投入使用,39条小街小巷改造顺利完成,重点路段交通压力明显缓解,部分支路“毛细血管”得到有效疏通。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绩。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绿满龙城”、“家园绿美工程”深入开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7%,绿地率35.08%,人均公共绿地10.13平方米,我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Ⅱ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全区率先开展公交车尾气排放专项治理,提前报废更新338辆公交车。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得到加强,市区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2%和100%,六县县城达68.9%和60%以上。在2011年全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以93.8分的成绩高居全区第二,仅次于桂林。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专项规划、重点地区规划等工作扎实开展,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汽车城总体规划已上报自治区终审。全市86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得批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及11个重点乡镇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六县及市辖乡镇“征转分离”工作开始启动。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35公顷,增长30.1%;集约节约用地取得新突破,盘活新增建设用地937.4公顷。“两违”治理

8 力度加大,共拆除违法建设62.6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广告整治、柳江河道综合整治、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扎实有效开展。“数字城管”基层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区二级平台全面建成使用。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

五、民生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安排355万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新创办微型企业1137家。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规模持续扩大,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六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未参保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人均待遇水平增幅达10%以上;职工医疗保险人均统筹支出增长8.6%,个人负担比例降至18.82%,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针对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给予市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临时猪肉价格补贴,并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社会救助救灾工作有效开展。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关爱残疾人“阳光计划”深入实施。

9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3.72万套,超额完成3.35万套的计划任务;建成廉租房2580套12.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710套39万平方米,筹集、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01万套。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覆盖面扩大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改制企业生活区水电“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融水县30-50户村屯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试点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2亿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小学生、初中生就餐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餐2.5元和3元,“免费午餐”柳州模式获《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全面报道并向全国推荐。老有所养工程进展顺利,10个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全部对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三大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领导干部公开大接访活动有效开展。“平安柳州”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幼儿园治安环境集中专项整治全面开展,社区治安联防新机制推进实施,打防管控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机制日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六、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加快推进,柳化、柳州银行增资扩股全面完成,百货、工贸重组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突破1500亿大关,达1650

10 亿元,增长37%。在全区率先完成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林改勘界1616.8万亩、林改发证1547.9万亩,分别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的97.7%和93.5%。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先后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和“八桂大歌”演艺公司,艺术剧院改革进程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开展。

金融业发展不断加快。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99.41亿元、贷款余额1235.3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65%和16.58%,贷款余额和新增量均居全区第二位。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家,达56家,柳州荣膺第九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柳州银行“跨区域”战略迅速推进。柳钢、柳工、柳化等完成再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强势发展,总数由上年7家增至17家,注册资本及当年累计发放贷款分别达7.43亿元和15.87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由8家增至23家,担保责任余额81.98亿元,有力支持了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27.8亿美元,下降1.4%;其中出口9.2亿美元,增长46.03%,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市历史最好水平。企业“走出去”力度持续加大,柳工成功收购上海金泰和首钢重汽,产品线进一步丰富。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分别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

11 团、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3个国家及国内24个省(区)的263家客商参展,并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境外地区开展商贸洽谈和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柳州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签约内资项目466个,合作金额500.29亿元;市外境内到位资金509.94亿元,增长10.19%。实际利用外资(全口径)3.51亿美元,增长46.4%,创历史新高。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9个,合作金额385.5亿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绩斐然,共承接转移项目184个,合作金额309.57亿元。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果显著,申请专利1280件,增长45.12%;获专利授权864件,增长13.24%。两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五项科技项目获国家863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六县四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第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普活动蓬勃开展。“双百人才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深入实施。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推荐和奖励力度加大,为25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引进的5名紧缺专业人才发放津贴、奖励200万元。

12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启动实施,批复立项新建市区4所中小学。市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7.1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市区8所幼儿园完成立项,6县12所幼儿园开工建设。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全市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11所,高考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柳州模式获得教育部高度肯定,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园和各县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建设。市区24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标准化开工建设。教育教学装备投入加大,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建设覆盖率全区第一。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专合并正式启动。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十大文化建设工程”成果丰硕。军事博物园建成开放,工业博物馆、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顺利推进,已建成行业、企业和民间博物馆40个。成功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共有100多万人次参与或观看狂欢活动。文艺精品再放光芒。《八桂大歌》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并深受各方赞誉。“美丽柳州”书画作品展分别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和台湾花莲等地举办。“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活动共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20台、演出31场,观众近4.65万人次,柳州成为广西引进剧目最多、演出市场最活跃、观众票价最实惠的城市。文化惠民开辟新天地。

13 成功在文庙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参与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柳州文化新符号。水上大舞台、刘三姐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市图书馆、公办博物馆和陈列馆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3个、农家书屋80个、社区书屋37个。为农村群众放映公益电影1.18万场次,观众达148.8万人次。“十一五”20户以上村村通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柳州台开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开通网络电视台的城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侗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我市在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上金牌和团体总分均位居第二。柳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成功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2011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等国际重大赛事,柳州国际知名度和媒体关注度大幅提升。

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开展。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8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市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6.83%,并率先在全区开展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工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柳铁中心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柳东新区三甲医院项目完成前期工作,6个县级综合医院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进展顺利,508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完工。防治艾滋病和农村儿

14 童急性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工作得到加强。柳州医专与市卫校整建制合并,实现了资源优化。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在全区率先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开展全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歌季比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我市成为首批、广西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袁茵和覃俊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市掀起向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学习的热潮。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继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我市连续第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八、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开展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政务上门服务。政务服务基层网点进一步完善,全市超过60%的乡镇、市区所有的街道(乡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扩权强县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工作扎实开展,市、县二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进一步理顺。绩效考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绩效考评结果荣获全区三连

15 冠。坚持每月市长“企业接待日”制度,推出每月市长“市民接待日”制度,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市政府自觉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答复率达100%。“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法治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市、县、乡、村四级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提高了社区居委会成员工资待遇,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严守换届纪律,确保了政府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作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评议效果明显,“政风行风热线”、“12345”政府热线形成常态化机制。工程建设等重点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过去一年,我市人事、编制、外事侨务、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统计、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档案、人防、气象、粮食、农机、宗教、老龄、修志、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哲学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种种困难及挑战,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稳住了局势,迎来了“十二五”的

16 良好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及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柳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海内外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状况亟待改善等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又面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用地、用电和资金紧缺,原燃料价格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项目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新的压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需要直面和解决好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全力突破困局。

2012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必须按照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全面发展、富民强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坚持“二次创业、升级转型,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实施“传承创

17 新,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的“二十六字方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的新局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自治区政府下达指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政府下达指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

打好经济质量升级战役,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着力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合理调度生产生活用电,坚决与企业一起,共克时艰,同谋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汽车城建设全面提速。坚持把汽车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全面加快上汽通用五菱40万辆乘用车基地、东风柳汽10万辆商用车和20万辆乘用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五菱有限公司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汽车零部件园、玲珑轮胎、玉柴工业园、重庆工业园和金融中心等重大项目。同

18 步推进汽车城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建设,积极引进汽车商务贸易、汽车电子、汽车金融、汽车研发、汽车检测、汽车运动和汽车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保持工业的高强度投入,深入实施“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柳州五菱微型汽车零部件基地搬迁、柳工大型装载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柳钢冷轧生产线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康明斯发动机、福耀玻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产品升级。实施化工产业延伸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壮大工程,大力推进柳化氯碱二期及配套工程、银海铝业年产35万吨铝合金板材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抓好方元电力热电联产、安琪酵母等一批项目建设,通过做大做强单体项目,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今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突破600亿元;柳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上汽通用五菱突破500亿元,柳工、柳化分别突破300亿元和100亿元。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工作,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50家以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形成产业链接,密切支柱产业的关联度。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十大科技提升工程”,确保200项“三年四千亿”产业提升科技支撑扶持计划全面完成,推

19 进优势产业提升重大科技支撑计划60项,实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科技扶持计划140项。扎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力争年内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及监控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级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努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重推进30个示范项目、10个示范企业及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两化融合。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加快园区经济发展。加快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步伐。制定实施我市“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和资金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园进区工作力度,全面加快五菱柳机搬迁、电子信息产业园、柳工机械装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园区步入高速发展良性轨道。今年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要增长20%以上,达到1500亿元。

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打好城乡统筹升级战役,坚持“三化同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深入实施村镇规划大会

20 战,全面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继续实施城乡互动大通道工程,加快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启动沙塘至沙埔道路改造,推进雒容至东泉段道路建设,竣工柳东大道延长线,提升中心城区与周边县、乡(镇)路网,推动柳江、鹿寨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和“两小时经济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推动农村人口自愿有偿、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十大水利工程”,全面推进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与市区内河整治工程四大体系建设。开工建设落久水利枢纽,加快洋溪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市区及柳城、鹿寨、融安、三江防洪工程。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推进水库除险加固43座。建设农田渠道650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实施耕地质量恢复工程,完善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蔬菜、水果、桑蚕、茶叶等主要产业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区。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路网改造,实施一批县乡道联网沥青(水泥)路改造、行政村道路硬化项目。加快构建农村客运系统,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在稳定粮

21 食生产、推进甘蔗良种更新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集成,促进农业功能向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拓展,大力发展“3422”产业集群。大力实施融水竹木深加工等一批扶持项目,增强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推广柳北区凉亭屯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经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蔬菜保障基地1万亩,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100个,强化市场调控,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应均衡。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坚持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建设并举,做强“柳韵春晓”茶叶公共品牌,培育壮大柳州冬葡萄、双季莲藕及融安金桔、柳城蜜桔、鹿寨蜜橙等产品品牌。继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力争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40%,在全区率先进入农机化中级发展水平城市行列。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深入推进“万元增收示范村”建设,年内创建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10万亩、“万元养殖小区(村、场)”65个,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村(屯)6个、农家乐旅游点10个,打造“万元村屯”20个,十万元“示范农户”200户,以生产发展带动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和民主管理的提升。继续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城乡电网改造。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启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

22 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今年着重抓好9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中心城市工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到县域发展配套经济,推进汽配、机械、化工、造纸、制药等产业向县域延伸,培育发展产业链和配套产业。依托各县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制糖、丝绸、竹木、茶叶、油茶加工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业,加快构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聚集人气,汇聚商气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促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继续落实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开展节日、汽车、餐饮、农村等重点领域的促销活动,组织消费购物节、汽车展销会、美食节,不断激发消费热情,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升级改造26家城乡农贸市场。培育特色商业街2条。新建和改造社区微型超市50家,培育市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改造和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40家,组织“农超对接”,促进便利消费。整合大型商场资源,继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商业知名品牌,提升购物和消费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促进房

23 价合理回归。

深入实施“十大商贸工程”。重点抓好四大千亩物流园建设,完成农贸物流园一期主体结构,启动钢铁物流园二期和粮食物流园一期,加快化工物流园建设。完成桂中海迅柳北基地、新风时代广场、广西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一期主体建筑建设。加快广西汽贸园二期、东盟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尽快完善片区商业布局,加大精品百货商场建设力度,推进阳光100城市广场摩尔城、地王财富广场MALL购物中心、风情港商业中心建成开业,完成乐和广场购物中心建设,启动保利大江郡商业项目,加快推进金绿洲城市购物广场建设。大力培育打造大型现代商贸企业,鼓励联华超市、尚龙电器等连锁企业拓展连锁门店,积极引进万达、华润等大型现代商贸企业。

大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深入推进“十大旅游工程”。加快窑埠古镇、凤凰河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抓好雀儿山、都乐等公园升级改造。扩大旅游区域合作和市场宣传,加大引客入柳力度,培育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不断完善和提升“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百里风情”民俗风情旅游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旅游集群。抓好百里柳江申报4A级景区、龙潭景区升5A级景区工作,着力打造百里柳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完善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新增两家以上高星级酒店,策划开展“新柳州·天天游”、“风情柳州”旅游大篷车主题宣传活动。精心办好国际水上狂欢节、第七届柳州国际奇

24 石节、中国侗族多耶节等大型特色节庆旅游活动。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统计分析制度。重点发展服务和配套工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定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工业物流剥离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医疗卫生、物业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科技等新型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速。

四、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夯实宜居城市基础,进一步拉开超大城市框架

打好城市质量升级战役,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持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加快城市升级转型。

着力打造柳东活力新城区。以柳东新区十大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供水供热、生态水系、污水处理、企业总部、新型居住社区、柳东公租房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区市政配套、供电基础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柳东新区文化广场、医院、柳东至洛埠镇道路、二中新校园、柳东实验中学、小学等项目,竣工鹿山学院二期、柳州国际会展中心配套等项目,不断完善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区聚集。年内柳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静兰片区改造,加快打造城市片区及城市门户典范。

25 着力构建对外交通新优势。探索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柳南城际等三条在建铁路建设,推进柳州站扩建和新建西鹅铁路货运中心站,力争柳肇铁路早日开工。加快柳州至武宣、柳州至梧州等四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开工建设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加快南站、河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推进柳江二级航道整治和红花二线船闸改造,加快建设柳州港鹧鸪江、阳和作业区,尽快启动官塘、江口、导江等作业区建设。加快白莲机场扩建,进一步加大航线开发力度。

再掀城市建设新高潮。大规模推进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形象。全力加快“十大建设工程”进度,着力抓好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新开工五岔路口改造、环江滨水大道等一批项目,竣工广雅路八一路口改造、北外环路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完善原柳铁区域路网工程,确保市政重点工程投资170亿元以上。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城市片区旧城改造,每个城区选择1-2个“城中村”作为改造试点,采取“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片区平衡”的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力争做到城市赢得环境,百姓赢得财富,政府赢得民心,社会赢得和谐,发展赢得速度。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争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抓好柳江流域环境综合

26 治理,加快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确保上半年露塘、雒维及龙江河北浩等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古偿河供水工程建设,对市区企业地下水井进行统一管理,把地下水源纳入城市供水应急体系。加快柳东官塘、沙塘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县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等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实施柳电烟气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和烟气脱硝工程,年内柳钢烧结机烟气实现全面脱硫。着手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相关工作,探索建立重度灰霾天气的公开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力争成为我国首批监测PM2.5的城市之一。推进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建设,逐步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制度。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电镀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汽车城电镀工业园。继续加强噪声治理和辐射污染治理。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绿满龙城”和“家园绿美工程”,以新加坡为样本绿化美化彩化城市,让龙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努力建设“生态花园、五彩画廊”的花园城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新区规划编制体系,争取柳东新区近期建设区域控规覆盖率达100%。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等制度,坚决打击“两违”现象。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深入实施

27 城乡清洁工程,加强重点区域和地段的管理,强化街面市容秩序监管,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户外广告和柳江河道综合整治,继续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实施停车泊位建设工程,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力争成为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建设,建成柳东新区二级平台,加快数字城管网络向街道社区延伸,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出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各部门和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城市管理。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更加美好柳州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打好生活质量升级战役,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扎扎实实为民办10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鼓励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强化六县四城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力争新增微型企业2400家,确保我市通过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验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切实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积极统筹城乡就业,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5万人。

28 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市城区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达70%以上;加强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筹集和监管,确保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启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备灾救灾及困难救济工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公共事业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增收。继续推进关爱残疾人“阳光计划”,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8万套(户)。深入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免费午餐工程覆盖面扩大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继续推进改制企业生活区水电“一户一表”改造。深入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力争年内新开工改造建设住房3000套。扎实推进融水县30-50户村屯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试点,并适时扩大试点区域范围。继续抓好农村住房统一保险工作,减少因灾返贫和加重贫困现象发生。推进老有所养工程,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和26个县、中心乡镇敬老院。

29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增强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平安柳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完善“天网工程”建设,推动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让城市更安全、市民更安心。切实做好农村“三大纠纷”调处,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打好改革开放升级战役,更加注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壮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展、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不断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企业改革、重组和规模扩张,推进农工商改制以及百货、工贸合并重组引资工作,支持柳州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加快建设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推动柳州医药成功上市,积极开展高新区争创“新三板”试点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引金入柳”,不断改善金融环境,继

30 续推进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投资领域,抓好区域集优债、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三产用地上市交易,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深化文艺院团、事业单位以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把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抓好鹿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主体和产品结构,加大对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女企业家创业论坛。进一步密切同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的联系,增进与广西“两区一带”城市之间的战略协作,积极推进柳州来宾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柳州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扎实做好申报出口加工区的各项前期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招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1 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升“引进来”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依托“中央企业投资柳州”、“首届广西异地商会大会”等会议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做好项目跟踪对接及后续服务,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2012年,确保引进市外境内资金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以上。

七、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升级,打造广西文化强市

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柳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

实施“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启动市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大厦、报业大厦建设,竣工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确保工业博物馆建成开放。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重点推进国家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新建7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80个社区书屋。实施文化成果共享工程。深入开展“柳江之夏”、“龙城金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精品剧目公益展演”、“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争取举办中国·柳州国际水上音乐节,并把柳州办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分会场,积极培育“看大剧,到柳州”的市场氛围。实施城乡

32 文化均衡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完善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开展多元化题材剧目创作,努力创排新的大剧,精心提升《八桂大歌》。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扎实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做好柳州摩崖石刻、东门城楼等5个单位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争取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融水)等列入自治区级保护项目。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主导产业和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柳州新的支柱性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精柔印刷工业园、动漫产业基地、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广西文化产业标志性工程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实施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和打造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等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和民营企业,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国际贸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工程。重点打造柳宗元文化、国际水上狂欢节、三江侗族多耶节等知名品牌,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文化市场兴旺工程。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

33 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积极举办各种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面向中国—东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文化会展、交易中心。

八、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打好社会服务升级战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启动广西第五轮创新计划。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深化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层次合作,形成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战略伙伴2-3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企业5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政策,重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八类人才资源开发。启动实施“十大人才开发”工程,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尽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十大教育工程”,打造柳州幸福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年”活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园46所,力争全市学前三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分

34 别达到63%和83%以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维护教育公平。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继续推进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发展,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积极推进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建设和创建全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加强校内外安全管理和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扎实开展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职教园区二期建设,争取启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园区建设项目。全面加快组建综合性大学步伐。

加快医疗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中医院、柳铁中心医院等医院品牌,启动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医院建设,全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着力解决边远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全力推进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深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改善出生人口素质。

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承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35 等水上赛事,继续申办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认真办好广西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广西体育节和全区万村农民篮球大赛等活动。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抓好静兰水上运动基地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体育中心景观和场地设施改造,努力创造更好的健身运动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素质提升计划,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实施理论政策宣传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城市精神塑造提升工程,弘扬柳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制定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提升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召开全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支持融水、三江两个自治县办好成立60周年大庆。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实施党的建设升级战役,更加注重加强法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持续提升政务服务

36 质量。坚持每月市长“企业接待日”、“市民接待日”制度,搭建和完善网上互动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努力为民排忧解难。继续清理压缩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政务服务平台和基层网点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强化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考评,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有效落实。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与问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好“六五”普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法治柳州建设。

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监督。实行阳光政务,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开、透明运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当前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任务相当繁重。但形势越困难,任务越艰巨,越能激发全市人民的斗志,越能激励

37 我们突破困境、再创佳绩。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努力开创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附 注:

1.“510”促销活动:按照自治区商务厅的部署,在餐饮、食品、服装、家装、家电、汽车、健身、房地产、文化娱乐、旅游等10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组织5次集中宣传促销活动,以活跃城乡市场,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安全消费。

2.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汽车整车升级工程、汽车零部件提升工程、装备制造业基础元器件优化工程、钢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工程、化工产业延伸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壮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三个千亿”打造工程、中小企业“千百十”发展工程、工业“智造”工程。

3.十大科技提升工程:汽车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提升工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科技扶持工程、特色园区科技创新工程、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工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宜居柳州科技惠民工程。

4.十大水利工程:柳江防洪控制性工程、市区防洪工程、县城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饮

38 水安全工程、城市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市区内河整治工程。

5.“3422”产业集群:把蔗糖、畜禽、速丰林打造成年产值达100亿元产业,粮食、蔬菜、水果、桑蚕打造成50亿元产业,草食动物、油茶打造成20亿元产业,茶叶、休闲农业打造成10亿元产业。

6.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高效特色种植业增收行动计划、畜牧水产养殖业增收行动计划、林地经济产业增收行动计划、“一村一品”增收行动计划、农村个体私营工商增收行动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增收行动计划、农业龙头企业增收行动计划、培育和扶持100家“助农增收龙头合作社”计划、农业观光休闲业旅游业增收行动计划、扶贫增收行动计划。

7.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旦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8.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城市精神塑造提升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成果共享工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工程、文艺精品打造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现代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城乡艺术教育工程、文化发展党

39 建引领工程。

9.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工程、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提升工程、文化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文化市场兴旺工程、特色文化名县名镇名村提升工程、文化开放交流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壮大工程。

10.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

11.八类人才资源开发:指“双创”型人才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和创业型人才开发)、多区域合作人才开发、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贫困县人才开发、高校毕业生人才开发、经济园区人才开发、城镇化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

12.十大人才开发工程:指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524优秀企业家”成长促进工程、“132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宣传文化教育人才开发工程、人才载体建设提升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和优秀人才激励工程。

13.十大教育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普通高中加快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德育创新工程、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40 41

42 43 2012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一、实施安居惠民工程&

1、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8万套(户)。其中,廉租住房4000套,公共租赁房6000套,经济适用房(含集资房)4600套,限价商品住房21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600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520户,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580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3000套(新建)。&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彻底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鹿寨县政府,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建设7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市文化局&各县政府&

2、“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天天演(文艺演出100场、电影放映265场)。&市文化局&市艺术剧院&

3、村村月月公益放映电影(全年放映11220场次)。&市广电局&各县(区)政府、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4、在市中心新建成2家电影院。&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44 市广电局 && 附件一: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三、实施创业惠民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新办微型企业2400户创业,实现新增创业人数3000人,带动就业人数10000人以上。&市工商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就业工作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

四、实施扶贫助残惠民工程&

1、为市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标准为每人每年15元)。&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市财政局&

2、在市区建立10个爱心慈善超市。&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慈善会&

3、在六县建立30个残疾人社区康复室。&市残联&各县政府,市财政局、卫生局&

4、为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市残联&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

5、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市残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工商局&

45

五、实施就医惠民工程&在4家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实行“医卡通”。 在全市2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有效控制看病就医费用。&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实施菜篮子惠民工程&

1、建设完善1万亩蔬菜保障基地、50个季节性集约化育苗大棚(每个400平方米)和200万平方米食用菌基地。完善基地道路建设,建设蔬菜冷链系统。&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市财政局&

2、扶持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100个。&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七、实施免费午餐扩面工程&免费午餐工程覆盖面扩大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市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审计局、扶贫办、疾控中心&

八、实施环保惠民工程&增加6套自动监测PM2.5设备,年内建成PM2.5监测系统。&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

九、实施养老惠民工程&

1、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养老中心。&市发展改革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委、规划局、残联&

46

2、在市区建设和完善11个老年活动场所(柳南区4个、鱼峰区4个、柳北区3个)。&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老龄委&

十、实施旅游休闲惠民工程&

1、建设滨江河堤休闲(文化、体育)配套设施,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委、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文化局、旅游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市城投公司&

2、开通柳州市居民“港澳地区自由行”。&市外侨办 市公安局

&市财政局、市旅游局& 47 附件二:

2011年我市获得的主要荣誉

1.2011年1月,在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我市被评为“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和“2010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2.2011年1月,在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中国城市发展促进会、中国品牌建设与管理协会协办的“辉煌‘十一五’中国品牌(特色)市/县/镇/开发区”评选活动中,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市”。

3.2011年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举办的CCTV中国体育营销论坛暨第六届十大体育营销经典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荣获“2010十大体育营销城市经典案例”大奖。

4.2011年4月,我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5.2011年4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城市”,这是广西唯一在全国率先开展监测的地级市。11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改革试点城市”。

6.2011年5月,在第七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我市荣膺第九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名列全国获此殊荣的5个城市之首。

48 7.2011年5月,我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县、柳城县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1-2015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是广西获命名县区最多的城市。

8.2011年6月,在第七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这是我市自1985年开展普法工作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9.2011年7月,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暨2011中国(深圳)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投融资城市论坛上,我市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殊荣。

10.2011年9月,我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和世界城市合作组织评为“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11.2011年11月,我市被民政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

12.2011年11月,我市六县四城区通过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考核,其中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和融安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

13.2011年12月,我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14.2012年1月,在《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的《中国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估报告》中,我市被评为“2011最具成长力自主创新型城市”。

15.2012年1月,我市连续第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49 称号。

2011年我市各县区、开发区获得的主要荣誉 柳江县:

1.2011年1月,柳江县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先进单位”称号。

2.2011年10月,柳江县文化局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花炮比赛第二名。

3.2011年11月,柳江县被国土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柳城县:

1.2011年1月,柳城县冲脉镇冲脉村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村级先进单位”称号。

2. 2011年2月,柳城县被国家宗教局授予“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

3.2011年3月,柳城县科协被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组委会授予“2011RoboCup 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最佳创新实践奖”。

4.2011年8月,在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柳城县参评的“伏虎龙芽”和“伏虎龙韵”两个茶品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5.2011年9月,柳城县被中组部和人社部联合授予“2011

50

第二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一年;是全市人民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滨州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硕果累累的一年,较好地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46亿元,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1:59.3:30.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63.5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3.4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9.6%;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以上,增长10%左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17亿元,增长1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3亿元,增长19.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越分别达到918.3亿元和847亿元,增长31.8%和30.3%。全市共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新增资金4.2亿元,争取省调控资金17亿元。

——切实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0.9亿元、利税252.8亿元,分别增长19.6%和20.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59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48.7亿元,增长83.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3%。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1家企业获得首届省长质量奖。预计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0亿元。新增商业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3亿元,增长27%。预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14.3亿元,完成投资增长53.6%,跻身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行列。预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8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十一五”总任务的90%。

——大力推进“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牧业渔业总产值达到262.9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295万吨,增长6.6%,连续七年实现增产。林水会战取得重大突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30处,新增蓄水能力3500万方;新增合格造林面积14.3万亩;完成市级标准化方田9万亩。黄河标准化提放第三阶段工程全面竣工。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29家,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5万亩,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76家,新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340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等涉农补贴5.3亿元。培训农民10万人次。农村信息化平台正式启动。364个新农村示范场建设达标。圆满实现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与美国白蛾防控目标。

——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滨德高速滨州段路基和中小桥涵工程基本完工。疏港公路一期工程全部路基、桥涵及东半幅路面工程,二期工程顺利推进。滨州客运总站落成启用。孙武黄河大桥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滨港公路一期工程正式运营,二期工程通过省发改委审批。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11公里引堤工程基本完工。护砌加固防潮提10公里。黄骅至滨州500千伏电网工程全面完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新突破,市区建设完成投资9.5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93平方米,建成城市道路60公里,铺设雨污管线101公里。完成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拆迁面积59万平方米,启动拆建整村140个,新建农村住房2.8万户,改造危房5443户。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惠民县、阳信县被纳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对外贸易趋向好转,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7亿美元。第八届银企合作促进会签约资金945.9亿元。中国玉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融资7.2亿港币。滨化集团、齐星铁塔、鲁丰铝箔通过中国证监会上市审核。赴北京、香港等各类招商活动成效明显。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帮扶阳信、惠民成效显著。滨州经济开发区被核准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整设立,北海新区筹建工作扎实推进。

——高度关注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城市低保标准人均每月提高74元,农村低保标准人均每年提高318元,惠及城乡低保对象10.6万人。敬老院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5.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廉租房8.8万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农村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公路1207公里,维修改造闸带桥57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桥梁92座。完成48处学校危改项目,农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试点工程全面竣工。救助贫困学生4.6万名。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帮助65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帮扶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为1.4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和谐稳定局面得到巩固。举全市之力,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柔道两项赛事,奥林匹克体育馆被评为优秀场馆。素质教育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迈出新的步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大型现代吕剧《杨广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交流研讨会、第七届国际家纺文化节等重大节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完成主体工程,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建成开放,市档案馆落成使用。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人口责任指标圆满完成。红十字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国防动员、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食品药品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口援建禹里乡的七项工程全部竣工。妇女儿童、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侨、物价、仲裁、对台、史志、慈善、地名、地震、气象、海事、水文、油区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认真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政府行政能力切实提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委员提案252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政府信息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始运行。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35项,受理市长公开电话4.9万件、市长信箱来信940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各类应急队伍相继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110人次受到行政问责,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首惊心动魄的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和衷共济,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圆满完成新中国建立60周年和十一运安保艰巨任务,滨州赛区被十一运组委会评为全省四个最佳赛区之一,我市运动员实得金牌数列全省第三位,邹平县连续六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博兴县首次跨入百强县行列,魏桥创业集团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大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实践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决心,阻挡不了滨州人民追赶超越的步伐。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锐意拼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夺取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更大的胜利!

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科学实干、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滨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滨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滨州改革发展的投资者、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少,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现代农业亮点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增收后劲不足。三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次产业比例和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对重点工业企业依赖性较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对薄弱,港口、铁路、公路、水利等规模较小,整体功能较低。五是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还没有完全化解,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六是个别政府部分的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过分强调部门利益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数干部工作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偏低。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有些是改革不到位衍生的,有些是缺乏工作经验、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有些是金融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的老问题,也有些是在加快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无论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客观公正地去分析,开诚布公地去讨论,真心实意地去解决。既不能因害怕矛盾和问题而不去发展,也不能因强调发展而回避矛盾和问题,真正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变为了解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变为转变作风、改进工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趋利避害,才能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才能集中精力、奋勇赶超,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是我市抢抓机遇、追赶超于的关键一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顺利推进。两大经济区相互叠加,相互融合,为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也是滨州撤地建市十周年。十年磨一剑,十年大跨越。建市十周年的历史,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是一部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创业史,是一部开拓创新、谱写辉煌的发展史。十年前,面对历史机遇,滨州人民拉开了加快发展的序幕;十年后的今天,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吹响“追赶超越”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乘势而上,奋斗向前,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滨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继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发展环境优化年”,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质量效益年”活动,着力抓投入促增长,抓调整促转型,转统筹促协调,抓改革促开放,抓基础促配套,转民生促和谐,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二氧化硫排放减少6.1%,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2.15%。

以上的目标任务,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思想解放的力度和程度。把解放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真正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中,在应对挑战中敢于突破常规,在抢抓机遇中勇于超越自我,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把勇争一流作为追赶超越的根本要求,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斗志、昂扬奋发的干劲,努力使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调整结构。把转方向、调结构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四是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把项目建设作为增投入、抓发展、促超越的强力支撑,千方百计对上争取项目,全力以赴对外引进项目,集中智慧对内激活项目,以项目推动产业升级,以项目提升综合实力,以项目促进追赶超越。五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统筹协调。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重要责任,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把财力、物力、精力向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倾斜,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围绕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今年突出做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纵观中外发展,大江大河三角洲的成功开发,无不有力地带动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区域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必将对山东乃至全国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拥有未利用土地254.5万亩,具有吸纳要素集聚的独特优势。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和山东半岛的结合部,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省会城市群最近的出海通道,具有深化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亿吨和164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460万吨,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较为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快编制完成实施意见和各项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工作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疏通区域内外陆海通道,加快较大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立体交通体系。以沿海为开发重点,以园区为发展载体,以内陆腹地为发展空间,做好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有机结合,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精心组织一系列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谋划一批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在财税、投融资、土地、海域等领域率先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优化环境,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努力使滨州成为环渤海地区隆起的又一重要区域。

(二)加快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所在,必须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粮油加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开发时尚、健康、个性化高档家纺服装产品,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业链条延伸配套,推动骨干企业由大变强。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建设以新型油化工、盐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源头污染控制,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生态城市建设,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有重大责任。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把握未来、敢于开拓创新的优秀企业家群体。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家带头干事创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加快推进“三农”工作。农业稳则全局稳。按照“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把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改变传统农业耕种模式,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建设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基地,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度重视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林水会战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措施,大力实施绿色通道精品工程。积极发展耐碱抗旱、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建设优质粮食、棉花、特色林果、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标准化水平。按照省政府要求,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准备和建设任务。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建设新农村示范村410个。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提升县城和中心村的承载辐射能力,积极稳妥开展迁村并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放宽政策,降低门槛,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居民向社区集中。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切实提高帮扶阳信、惠民工作的实效,努力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管理,巩固完善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着力实施一批城市道路、配套设施、特色城市街区重点工程。继续做好道路、水系、街头绿地、公园广场等绿化建设,升级改造中海、蒲湖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管执法长效机制。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落实国家、省重点区域发展带动战略的强力保障,突出抓好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交通公路建设。完成滨德高速公路滨州段路基、桥涵及部分路面工程。疏港公路确保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实现简易通车。开工建设一批国道、省道路网改建项目。继续做好环渤海高等级公路、长深高速滨州至东营段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孙武黄河大桥。

加快铁路建设。积极配合做好山东“第五纵向铁路运输通道”项目的论证、规划等前期工作,争取将滨港铁路二期工程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完成德龙烟铁路滨州段征地和拆迁,开工建设路基、桥涵等工程。适时开展黄大铁路征地和拆迁工作。

加快港口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功能,推进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主体建设。力争完成防波堤和临港防潮堤一期主体工程。积极推进中聚能源9个5000吨级码头及大型物流园区项目建设。 加快北海新区筹建步伐。尽快编制完成北海新区概念性规划以及水电路讯等专项规划,强力推进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全市科学发展的实验区。

(六)加快推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继续抓好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总量、增强后劲、提升层次,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打造黄河三角洲金融服务中心为目标,积极争取设立地方性银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滨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现代金融服务,支持担保机构健康成长。

以打造鲁北物流中心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挥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的作用,加快二三产业分离,积极建设东城商贸物流、开发区环渤海现代物流、邹平工业物流和北海新区临港物流等“四大物流园区”,培育壮大京博物流、西王物流、滨阳工贸等一批骨干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合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丰富拓展“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化旅游品牌体系,重点发展以“文化采摘”为载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尽快实施一批民俗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重点旅游项目,推介一批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扩大滨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推动科学发展释放新能量,为实现追赶超越增添新动力。

认真落实“三定”方案,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各项刚性指标。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各级各类投融资平台,不断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革,全民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优化进出口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好欧亚木器在俄罗斯的森林开放增资项目、京博集团在新加坡并购等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之本,不断增强项目对外商的吸引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突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招商方式,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赴日韩和港台招商力度,做好对接央企的文章,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八)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立足于确保公平、促进均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充分发挥滨州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一批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壮大一批以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加大文明创建力度,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诊群众文体活动。全力备战省二十二届运动会,力争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深入实施“科教兴滨”战略,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建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培养引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所需的国内外优秀人才。

健全突发卫生事件预警防控体系努力控制各种传染疾病暴发流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以上。认真组织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完成出生人口控制计划指标。

(九)加快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责任,务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推行信访风险评估制度。落实安全监管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维护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油区工作,加强油地共建。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对口元件的各项任务,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对台、外侨、档案、人防、防震、水文、气象、史志、红十字、慈善等工作。

(十)加快推进民生改善。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紧紧抓在手上,竭尽全力做好“十大民心工程”。

1.业促进工程。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创建3个创业就业园区,新增20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2.困难群体救助工程。资助家庭困难学生4.7万人。为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员生活补贴。社会福利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建成启用。

3.保障惠民工程,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

4.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和改善2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5.保障工程。全市新增廉租房7.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

6.路桥改造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6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62座,维修改造闸带桥37座。

7.设施建设工程。力争市文化中心完成主体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全民健身馆、综合训练馆及市体校全面竣工,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任务。

8.卫生保障工程。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不低于100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加快市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业务楼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完成主体工程。

9.水蓝天”工程。加强环境监督,确保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100%。辖区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省空目标要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10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65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达到260个。

承诺贵在践行,实事务求办好。尽管万亩经受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财力还很艰难,但是,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保障民生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群众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努力谱写滨州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依法、科学、民主行政的能力,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一)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以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权力,减少办事层次和环节,坚决杜绝一件事情让群众炮烙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的推诿扯皮现象。凡是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说了算、定了干,敢抓敢管,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政府工作人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做依法行政的模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市、县(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拓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让广大群众有机会讲话、有地方说理,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监督,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执行力是检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增强加快追赶超越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让有令必行成为政府人员的自觉行动,实际工作中敢于直面问题,用好的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决不让任何一个机遇在我们面前丧失,决不让任何一个项目在我们手中延误,决不让任何一位投资者在我们这里受到冷落!

(五)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让廉政勤政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习惯,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做到一要干净,二要干事。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监察审计,对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进一步树立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实干,奋力书写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壮丽诗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滨州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持续求快”总基调,全力打好 “五大攻坚战”,科学谋划,积极作为,务实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12.2亿

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1亿元,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738.2亿元,增长2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9亿元,增长26.2%,其中市本级26.8亿元,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5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5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7414元,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一)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活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1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2.5亿元,增长16.2%,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23家,工业用电量增长10.8%。重点项目实现新突破,全市31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4.8亿元,增长27%。全部工业投资完成442亿元,增长28.6%。晋开百万吨总氨、奇瑞汽车河南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集聚区建设明显加快,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0.4亿元,增长32.9%。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十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31亿元,增长14.5%。

(二)新区建设及郑汴一体化持续推进。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13条道路建成通车,金明大道北延、金明广场综合整治工程竣工,xxx西湖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入住学生1万人。迁村并居工程扎实推进,安置房封顶53.9万平方米。主导产业培育力度加大,奇瑞重工、住成电装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区入驻企业达到227家,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金明区平稳并入xxx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郑汴一体化取得新进展,郑汴物流通道建成通车,郑开城际铁路、连霍高速xxx段扩宽等工程扎实推进。金融同城顺利实现,电信同城正在加紧对接,尉氏县部分区域纳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

(三)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持续发展。成功举办2012清明文化节、中国(xxx)第30届菊花文化节、中国收藏文化(xxx)论坛、第22届中国厨师节,xxx被命名为全国首座“中国收藏文化名城”,全市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3%和16%。鼓楼复建、城墙保护五期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进展顺利,金融、商贸、邮政、电信、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元商业广场建成开业,交通银行在xxx设立分支机构。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0亿元,增长24.9%,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增幅居全省第3位。

(四)城乡面貌持续改观。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大规模实施“两改一建”工程,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面积258.7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307套。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内顺城路拓宽改造(迎宾门-向阳路)、河南大学周边环境整治、东护城河景观整治(一期)等项目顺利完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整治规范市区三轮车成果进一步巩固,启动整治规范犬类工作,深入开展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明显加快,编制完成五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五区村庄布局规划,扎实开展“双改”工作,启动实施县城建设“三年百楼”和“十个一”工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4个,累计建房2.6万套,30个社区初步形成规模。

(五)农业基础持续巩固。落实各类强农惠农富农资金8.6亿元。全市粮食总产267万吨,增长3.16%,实现“九连增”。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5万吨、25.7万吨、26.6万吨,增长4.6%、3.6%、4.4%。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20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2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6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5%。投资1.9亿元,完成4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6.2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

(六)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4个。引进省外资金376.8亿元,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55%。境外合作实现新突破,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50家,完成出口额2.9亿美元,增长26%。发展

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再次当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七)发展方式持续转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到12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8人。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成PM2.5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工作,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完成省定淘汰落

后产能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下降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调控,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黄河滩区砖瓦窑厂全部关闭,复耕土地1.8万亩。抓好林业生态建设,造林12.6万亩。

(八)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全市投入民生资金118.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9%。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6%。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3120元和1500元,农村五保年分散供养、集中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16.9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突破1亿元。新农合参合率99.8%,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290元,补偿资金11.5亿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支出33.5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150所,xxx大学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市人民体育场(馆)改建工程,成功举办2012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181场,为农民放映公益电影2.9万场,“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6.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更新城市公交车100辆,新增市区出租车300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督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进一步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九)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制工作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学整树”活动,严格落实效能问责办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服务效能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省市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080件,满意率97.5%。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工作,驻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xxx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宗教、统计、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地震、人防、气象、社科研究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谋长远、抓大事、解难题、惠民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这是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外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有效运作的结果;是在自身发展基础薄弱、要素制约加剧的环境中,转变作风、克难攻坚、务实发展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汴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xxx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生产总值总量居全省第1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居全省第11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5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实力偏弱,

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县城和小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还不够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xxx快速崛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又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要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环保、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上下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抢抓机遇、加快崛起的态势已经形成,各县区竞相发展、晋位升级的强大合力已经形成,总体上看,我市仍处于风生水起、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抓住用好机遇,奋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在实现xxx快速崛起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持续求快”总基调,抢抓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郑汴一体化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持续推进“五大攻坚战”,着力增加经济总量,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城镇形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实力xxx、文化xxx、美丽xxx、幸福xxx。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大做强工业。坚定工业强市不动摇,以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全面落实《十大产业集群“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培育发展十大产业集群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争晋开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加快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新建6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5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带动战略,新培育国家级名牌产品两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优势企业上市。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打好工业强市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河南煤化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龙宇化工三期、炭素二期扩建、通许电动车产业园等10个重大工业项目实施,确保完成工业投资450亿元以上。着力加强企业服务。尽快出台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产销对接、金融支持等服务措施,积极帮助企业抓生产促发展、挖潜能保市场、想办法解难题,把事关企业管理经营以外的事情办实办好。更加重视民营经济及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人才支撑体系,全力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继续推进“四集一转”,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力争8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增长20%以上。加快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工程,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建一批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提升城市信息系统综合应用水平,紧紧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旅游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建成一批城市数字化应用系统,努力建设“智慧xxx”。

(二)加快xxx新区建设。今年是xxx新区五年成规模的关键一年,要以产业作支撑,以城建出形象,保持好势头,实现新跨越。加快开发建设,打造新区样板。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抓好xxx新区启动区、铁南工业区、北大资源运粮河组团以及郑开大桥、东京大桥、晋安大桥、新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0亿元。完善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电、供气等设施配套,完成xxx西湖土方开挖任务,提高新区吸纳承载能力。把“八园”(德豪光电科技园、中原生物产业园、中原家居产业园、富士康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河南园区、河南银基文化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职业教育园区)、“两馆”(规划馆、博物馆)、“一湖”(xxx西湖)、“一中心”(中心商务区),作为新区项目建设的重点,建成一批彰显新区风采、展示xxx形象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加快迁村并居步伐,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发展引擎。把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作为新区发展的主线,支持新区在土地、规划、投融资、产业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进一步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空分设备、煤机专用设备三大制造基地规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力争新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撑、20个中心镇为支点、8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继续大力推进“两改一建”。坚定信心,着力民生,加快进度,破解融资、征收、安置房建设等难题,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18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70万平方米,五县完成房屋征收350万平方米。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县域经济扶持激励考核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综合实力,实现更高层次的晋位升级。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计划,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壮大县城规模,抓好朱仙镇等中心镇开发建设,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省道326杞县境,省道10

2、省道220尉氏境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向县城和县城周边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中心镇集中,统筹好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开发投资者利益与群众利益、住宅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解决好土地复耕、社区管理等问题,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强力推进,着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文商旅结合,以“三城联创”为载体,着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新宋风城市风格。以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一城二环八区”建设,重点抓好清明上河城一期、水系二期周边、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城墙五期及城墙展示馆、七盛角民俗文化区、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持续提升中国(xxx)菊花文化节、清明文化节、中国收藏文化(xxx)论坛等节会水平,高标准筹备好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提升《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水平,运作推出室内文化旅游演艺剧目《一城宋韵》。积极发展休闲、健身、生态等深度旅游,启动黄河生态游览区开发建设。抓好游客集散中心、购物中心、星级酒店、旅游咨询点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创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构筑符合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确保旅游接待量和综合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展“知名品牌进xxx”活动,吸引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进驻,提升商业服务层次。以老字号、老品牌为依托,运用现代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打造名吃、名店、名品和特色商业街区。围绕仓储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科技研发五个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三城联创”为载体,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复兴大道、劳动路北延、电视塔南路西路、内顺城路(向阳路—西门大街)、夷山大街南延、迎宾路北延(省府西街—西门大街)等城市道路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所,完善城市服务配套设施。着眼长远,统筹东区、北区、南区规划建设。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犬类整治规范工作,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整治交通秩序,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五)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抓好47个高产万亩方和尉氏、通许15万亩高标准粮 田建设,力争粮食总产量55亿斤以上,实现粮食“十连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大学xxx实验站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推动小麦、玉米、水稻、大蒜等主导作物品种换代升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培育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皓月肉牛、雏鹰生猪、大用肉鸡、海壹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抓好国际农业会展中心、宏安集团农产品物流、精准农业智能装备试验示范基地、7000亩菊花高新科技产业园及10个年度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完成三义寨、赵口、柳园口三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黑岗口中型灌区建设任务,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2.3万亩,解决3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鼓励引导农民土地依法自愿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六)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郑汴一体化是推动xxx快速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要积极主动借力省会、对接郑州,推动金融同城、电信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和资源共享向深层次发展。做好金融同城后续服务工作,争取更多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在xxx设立分支机构。配合完成固定电话升位并网、统一区号,实现移动和固定电话按市话收费。着力推进总投资230亿元的“四条高速”(连霍高速xxx段拓宽、商登高速xxx段、郑民高速二期杞县段、机西高速尉氏段)、“三条铁路”(郑开城际铁路xxx段、郑徐客运专线xxx段、新开铁路改扩建xxx段)、“一个出口”(连霍高速xxx新区新出口)建设。积极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做好尉氏区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努力打造xxx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板块。

(七)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保持经济“持续求快”的基本抓手,以大思路谋划大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认真研究国家投资重点,围绕国家确定的投资领域,抓好重大项目包装、论证,做好政策、项目、资金对接落实,着力在“五大攻坚战”、产业集聚区、城区“两改一建”、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积蓄发展后劲。组织实施300个以上重点项目,突出“五大攻坚战”5大类50个重大项目,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确保当年完成投资600亿元。继续实施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落实好联审联批会议制度,统筹配置生产要素,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按照国家和省部署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好重点领域改革工作。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国有资本运作新途径,不断焕发新的发展活力。稳步推进财税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场改革。继续开展“双改”工作,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持续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深化银企合作,探索推广新型融资模式。做实做活做强市发展投资公司、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新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支持县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与各商业银行战略合作,争取信贷指标和项目调增额度,实现直接间接融资260亿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商贸流通、金融等产业,逐一制定专项招商行动方案,承接引进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项目。借助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第八届中博会等招商引资平台,高起点谋划运作,全方位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引进省外资金450亿元以上。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认真落实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管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用好用活本土人才,加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中原创新创业园建设,打造xxx人才高地,使人才第一资源为发展第一要务提供强劲支撑。

(九)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办好15项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建设幸福xxx。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力开发中小微企业就业新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再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持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继续推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建设,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推进大病保险和医疗应急救助。进一步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建成市社会福利园区,开工建设兰考、通许、xxx县等县级福利中心。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1200套,其中廉租房1060套、公租房2202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7938套,集中力量缓解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公平分配和有效入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20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加快集英街中小学、xxx高中西校区建设。支持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展,办好xxx大学和xxx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抓好重大疫病防控救治工作,推进市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市妇儿医院、市精神病医院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2013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开放等免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突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落实村(居)民自治制度,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信访制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深化平安xxx建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让和谐之风劲吹xxx城乡大地。

(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xxx。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继续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深入实施环境容量预算管理,探索推进排污权交易。加强PM2.5监测与发布,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完成黄汴河、东护城河截污工程,加大贾鲁河、惠济河、涡河故道等重点河流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强化饮用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切实控制面源污染。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加快生态村镇建设步伐,完成郑民高速和大广高速两侧绿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重点工程,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汴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史志、气象、地震、社科研究等工作。

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能力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把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提升效能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的关键,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深入推进“两转两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一)强化服务理念。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忠实履行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职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立足实际,加强学习,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决策和工作推进建立在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

(二)提高行政效能。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年,下决心治庸治懒治散治贪,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推行行政审批事项交办制度,提高审批效率。认真落实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目标责任制、工作评价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强化效能问责,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级公务人员忠诚履职,勤勉敬业。

(三)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抓落实,集中精力解难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个重大课题,学先进、找差距、谋大事、求大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减少检查评比、迎来送往,严禁铺张浪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完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建设人民满意、人民支持的清廉政府。

(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强行政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为人民办事,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各位代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五大攻坚战”开启了xxx跨越发展的新征程。面对加快发展新形势,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机遇,面对全市人民新期待,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持续求快,务实发展,努力创造经得起实

第四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高点娱乐城高点娱乐城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

设重大机遇,强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1576.3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

1.2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160.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3%;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2414元、471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2元、144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3亿元,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4.2亿元,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2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增长1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一)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开创新局面。围绕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21个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实施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与29个省直部门和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厅市会商机制。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战略、11个重大产业基地和重要平台、23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市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示范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联系点。争取上级资金81.3亿元。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9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5个,增加71个,完成投资580.9亿元,增长13.1%;10亿元以上项目47个,增加13个,完成投资219.9亿元,增长28.2%,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计划投资提前一个季度百分之百完成。中国兵装******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佰利联年产6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加快推进,******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奇瑞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项目提前下线、批量生产,创造了新的******速度。

(三)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采取50条具体措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6家,主营业务收入3629亿元,增长15%。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9.2%。承载能力不断增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全部通过审批,通过率全省第一,新增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80.6亿元,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654.7亿元,增长47.8%。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全部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两化融合全面提速。创建省首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个、示范企业10家。智慧******成功签约,数字******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完成投资5.1亿元。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新增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总数达6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34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1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家、71家,总数居全省第3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76%,预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7%、8%、10%、12%。我市成为全省首家环境容量研究及运用试点市和四个总量减排试点市之一。

(四)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粮食实现九连增。总产204.8万吨,增产4.3万吨。夏粮单

高点娱乐城高点娱乐城

产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集群效应显现。面品、怀药、肉品、果蔬等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利润46.2亿元、税收16.9亿元,分别增长15.8%、17.3%、16.1%。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总数达293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组织化程度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数达62万亩。农机装备水平领先。

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五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战胜和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60亿元增加到XX年的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由6620元增加到10946元,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10.8:51.0:38.2调整到8.2:53.2:38.6。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保持较快增长,XX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比199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XX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19亿元,年均增长14.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XX年突破100点大关后,XX年达到113点,比1998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XX年达到19.05亿元,年均增长14.4%。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8%,XX年达到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3%,其中技术改造完成29.93亿元,增长55%。实施了15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XX年达到19.02亿元,年均增长6.8%。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年达到94.12亿元,年均增长9.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1998年增长1.93倍和1.28倍。

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体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全市592户国有中小企业成功进行了产权置换,市属中小企业和县(区)企业基本退出国有序列。冶钢、华新、锻压、黄棉、劲牌和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改革改组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得到加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XX年民营经济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比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XX年全市农民负担人平53.3元、亩平67.47元,分别比1999年减少52.31元和73.34元。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财税、金融、粮食、住房体制改革和城建管理体制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等事业单位的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年均增长10.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家;XX年引进国内资金32.34亿元;对外贸易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增长,累计出口8.2亿美元,两次被评为湖北省外贸出口先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外向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口岸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过去五年城市建设共投入资金24亿元,新建、改建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广场、绿化带,先后实施了花湖水厂、磁湖污水截流、城市区间快速干道等30多项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完成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深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0多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8年的4.2平方米提高到10.1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12%,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稳步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长江干堤全面实现建设达标,城乡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33座病险水库完成整险加固。解决了8万多人饮水困难。完成四期移民建镇工作,14919户移民住进新居。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山南铁路、黄石新火车站等项目相继开工,106国道、界浮路和大金、铁贺等省道改造顺利完成,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5%提高到XX年的49.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对污染源达标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整顿关闭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小矿山、小企业,黄荆山23个开山塘口全部按期关闭,对磁湖、青山湖进行初步综合整治。植树造林取得新的成绩。矿产资源和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9元增加到7165元,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53元增加到2335元,年均增长4.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9.25亿元,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03平方米和32.5平方米,分别比1998年增加7.83平方米和6.4平方米。积极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共有8.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XX年城镇人员就业率增长3.72%,近七年来因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带来的就业率下降的局面开始扭转。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五保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确保了4.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9.2万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并帮助和引导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建立了低收入者救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达到8.9%,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任务。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称号。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城区一批薄弱学校得到改造。全面重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湖北师范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黄石高专的校园建设和创建本科院校工作进展顺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创业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市急救中心大楼等一批医疗设施建成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展传染病控制、血吸虫等地方病防治,严密部署防治非典工作,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成功举办市六运会,群众体育更加活跃,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省11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7%。重视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黄部队建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扭转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稳定低生育水平。民族宗教、监察、人事、编制、统计、物价、侨务、对台、国家安全、保密、档案、史志、人防、气象、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市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事项主动征求人大、政协以及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及时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全面改革审批制度,五年来,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40余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17项,每年减少行政性收费2300万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完善市行政服务、综合招投标、财会核算、经济环境投诉四大中心,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完成“三五”普法,推进“四五”普法。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自治工作逐步完善。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事故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和源头治腐工作力度。认真做好信访民调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严厉打击“xx”等xx组织,保持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也是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黄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些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脆弱,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还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还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粗暴和腐败行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今后政府工作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面对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和持续的项目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转移、国家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支持,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全市上下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显现。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奋发图强,黄石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实践“xxxx”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城乡协调、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建议为: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到2011年经济总量比XX年翻一番,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2%,基本实现新的“三步走”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与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框架,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配套。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制治理结构,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得到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5%,到2011年分别达到10000元和3000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根据上述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重点组织实施好总投资达400多亿元的100多个工业项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冶金、建材等行业进行嫁接改造,打造钢、铜、铝、水泥、板材、汽车零部件六大产业板块;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能源四大系列;发展壮大先导产业,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四大群体。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托公路、铁路、水运交通枢纽,建设花湖、罗桥、棋盘洲三大物流园区,把黄石建成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

优化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加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1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争取达到6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1家,过50亿元的3-5家,使之成为我市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要求,引导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我市企业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推动生产工艺的变革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推进名牌战略,增强城市竞争力。要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工业经济保持15%的增长速度,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培植名牌企业、培育知名企业家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加强推介宣传,扩大影响,到2011年争创国际名牌、中国名牌4-5个和一批省、市名牌,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突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扩大优质粮油和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水产品、畜禽以及特种养殖。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区域优势明显的产业板块。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突出抓好农产品的深加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集团。支持农民兴办家庭工厂和合作办厂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坚持农村城镇化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先导,以完善公用设施为基础,搞好村镇规划,推进城镇建设和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扶持发展10个重点集镇和口子镇,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以"政府转让资产、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为核心,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市属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部分公益性领域和行业中整体退出。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基本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使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0%左右。

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全覆盖。深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大病医疗统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社会医疗救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就业领域,完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就业水平。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运作体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深化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以法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特征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利用外资上有更大作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服务业和农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大力推进开发区和重点园区建设,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在开拓出口市场上有更大作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巩固发展服装等传统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形成出口产品多样化。巩固日本、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非洲市场,拓展出口空间,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和发展外经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外经贸业务,形成自营、代理、专业公司等出口主体的多极化格局。

在对外经济合作上有更大作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带动产品、技术与劳务出口。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拓展发展空间,构建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框架。坚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配套建设、市场运作,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沿江、沿路、沿湖开发,合理调整布局,提升老城区功能。加快团城山地区配套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基础和公用设施配套及产业布局。修编完善城市规划,加快推进黄荆山新区开发建设,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使我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基本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空间开阔、山水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实施黄石长江二桥、宁樟和阿深两条高速公路黄石段、大韦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形成通达全国各地的干线公路骨架和县乡公路网络。建成山南铁路、黄石新客站,完成武九铁路扩能提速改造,提升黄石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改造市区现有码头,建设棋盘洲新港区,疏浚治理富河航道,形成干支流相连、公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的水运格局。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渍能力。大力推进城市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山水园林城市个性魅力。围绕五年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目标,加快沿江和环磁湖地区的开发建设,凸现黄石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的个性特征。建设完善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和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努力构建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休闲观光娱乐功能。强化污染治理,在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逐年削减排污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生产,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转产搬迁。以截污清淤为重点,进一步治理磁湖、青山湖,实现湖泊水质根本好转。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多渠道增加投入。深化城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等市场化进程,建立城市发展新机制。

(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办强办大。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多渠道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建成广电中心、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建设市图书馆、市体育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的防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三、XX年政府主要工作的建议 XX年是实施"十五"计划关键的一年,是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年、开局年,必须以新的举措、新的作风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为此,在新的一年里,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以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启动新型工业化规划的实施。支持冶钢、华新、有色、锻压、东贝、镀铝薄板等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扩能上档、升级换代,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抓好冶钢90万吨焦化、有色15万吨铜材加工、华新6号窑二期、纺机新型染整设备、东贝300万台无氟压缩机和3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东方管业30万吨球墨铸管、鸿源公司2500万码服装面料、三九制药现代中药产业化、阳新鸿骏铝业二期、大冶劲牌保健食品、哈特贝尔精密轴承项目等50个新型工业化规划的首批重大技改项目,全年确保完成技改投资36亿元,力争达到40亿元。大力发展替代产业,积极支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玩具、鞋帽、轻工、食品饮料、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认真做好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的各项工作,重点抓好华新、锻压等30家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启动第三次黄石名牌评选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省、市名牌,扶持冶钢、东贝、华新、美尔雅、美岛、有色、劲牌等企业,做强做大名牌产品,带动我市企业发展和产品升级,提高新产品产值的比重。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切实做好电力、煤炭、铁路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的衔接协调工作,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运行。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加强扭亏增盈工作,力争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10%,亏损面控制在25%以内。进一步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消防隐患和交通运输秩序的整治,确保安全生产。

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活力。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安置、有利于加快黄石发展的原则,实行一企一策,规范运作,力争使尚未改制的16家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年底前完成改制重组任务。做好破产企业清算终结工作,妥善安置职工。抓好已改制企业的深化改革,实现转机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大力培植市场经济主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开限制,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对凡不涉及国家违禁行业和公共食品安全的新办民营企业,试行培育期制度,允许先营业后登记,先经营后收费。千方百计激活各类生产要素,鼓励下岗职工和农民加入经商创业的行列,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创业兴业的发展局面。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保障。放手发展各种民间资本相互参股以及资金、技术等多种合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将民间社会资金转化为民营经济的创业资本。

(二)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民粮油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6亿公斤。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畜牧、蔬菜、水产三大集团壮大规模和支持劲牌、珍珠果、阳新远东苎麻纺织、大冶灵溪豆豉等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10个连片种植、高产养殖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突出抓好畜禽疫情防治工作。围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至2家机制活、带动力强的农村合作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县乡公路、县城电网改造、内河堤防及病险水库整险加固、第二期国家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农村固定机泵站的维修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及节水灌溉和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富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国有农场改革步伐。抓好适当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等有关工作,落实好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及农村水价、电价、义务教育"一费制"等政策,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涉农收费监管,确保全市农民人平负担比上年再减少8至10元。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采取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和项目扶贫等措施,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重点做好1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10个村农业结构调整和完成10个村的整体搬迁,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三)以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延伸加工、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筛选100个重点项目构建项目库,并按照国际惯例包装,对外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继续推行招商引资全程代办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招商会展活动,精心组织在境外和东南沿海等地的招商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的联系,组织各种小分队到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总部或办事处招商,努力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上取得新突破。

扩大外贸出口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调动企业增加出口的积极性。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加大对日本等来料加工贸易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加工贸易有新的突破。大力开拓欧美、东南亚及非洲的出口市场。在努力扩大服装等传统重点产品出口的同时,抓好新出口增长点的培育,

扩大电解铝、板材、压缩机、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积极培植资源,组织农产品出口。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改进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发挥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聚集效应。进一步发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以产业开发、设施配套为重点,完善封闭式管理、零费率、无干扰服务等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开发区的环境形象。大力发展新材料、光机电和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支持各县(市)区集中力量建设好一个工业园区,做强做大一个主导产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起龙头带动作用。

(四)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为重点,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

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山南铁路、李家坊隧道及连接路、城市区间快速路的建设,开工建设湖滨路隧道二期、沿湖路四期、火车新客站、大韦一级公路、河西路、铁山龙衢湾大道等重点项目。以"扮靓磁湖"为重点,改造杭州路,建设环磁湖游览道路及景点,综合治理磁湖东北片,开工建设磁湖北岸生态小区,建设团城山生态公园。积极争取国家开行二期贷款,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严格实施国务院批复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化分区规划,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城市总体规划配套衔接。编制黄荆山新区规划。加快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卫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完善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城管执法,大力整治各种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违章和不文明行为。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抓好小街小巷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小区创新,创建优秀住宅小区,改善居住环境。

切实抓好环保工作。推进磁湖、青山湖治理工程,加强水体水质保护,实现由经济养殖功能向生态养殖功能的转变。完成凉亭山城市排污口的迁建工程,净化凉亭山水厂的取水源。加强建设项目的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认真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问题,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使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再削减2%。强化环保执法和现场监理,确保全市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运行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强殡葬管理,强化土地、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启动黄荆山开山塘口复垦绿化工作,搞好地质灾害防治。

(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重点,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和商贸工作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加强收入征管,合理安排支出。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支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财政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行财政投资项目"代理制"。完善部门预算,实现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化。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

充分发挥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促进银企合作,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产品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投入。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和消费信贷制度,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和规模。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推荐有条件的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支持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使黄石成为a级信用城市,大冶、阳新成为信用县(市)。

着力培植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强区域市场建设,重点抓好花湖农产品、装饰材料、汽车、钢材等批发交易市场,使花湖地区成为鄂东最大的物流枢纽。结合老城区改造,形成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提升服务业档次。加快住宅建设步伐,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加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扩大旅游消费。抓好汽车、通信等消费热点的培植。

(六)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各类教育的全面进步。巩固和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落实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增加对教育,特别是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学生扶持力度,加强农村高中和西塞中学、十八中、下陆三中等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快黄石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积极支持黄石高专创建本科学院和湖北师范学院创建综合性师范大学。引导发展民办教育,有计划推动公办学校进行改制试点,积极稳妥地做好国有企业所办中小学校分离工作。健全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收费管理,推进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认真编制新一轮高新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好冶钢高精度合金钢连轧、锻压数控液压精冲机床等30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加快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成医药行业gmp

一、二期改造工程。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用按法定比例逐年增长。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推广四级网络,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兴农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数字黄石"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开工建设新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技文化设施,完成广电中心建设。抓紧"八艺节"的各项筹备和主要设施的建设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文化、社区文化活动,扶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非典、血吸虫、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建市疾控中心综合楼、中心医院住院大楼,改建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等一批卫生设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改善乡村卫生医疗条件。加强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医疗市场,保证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提高计划生育水平。依法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关心支持驻黄部队建设,抓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随军家属接收安置和优抚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市)。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认真做好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事、档案、史志、保密、气象、人防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及境外敌对势力渗透活动,深化同xx组织的斗争,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突发性事件和群体事件发生。

(七)以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再就业领域,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帮助2460户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至少有1人再就业,安排"4050"人员2500人就业,帮助未就业的下岗军转干部基本实现再就业。认真落实好小额贷款、主辅分离、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资金投入等"五项政策",将下岗失业的企业军转干部和乡镇事业系统分流人员纳入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2%足额安排再就业资金。认真组织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培养一批"小老板",培训技师1600人,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格局。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加快建立以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就业培训系统、维权服务系统为重点的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服务。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试点,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有农场职工全部参加社会保险。探索失地农民、农村计划生育对象的参保方式,不断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及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工作,认真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五大险种统一申报核定,完善一票征收制度,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争取超过6亿元。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新增参保人员5万人,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率达80%以上。积极搞好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基金调剂能力。加强社区社保机构建设,推进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支持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工资,指导企业建立岗薪制、年薪制、集体协商制、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督促企业依法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全面建立企业欠薪预警保障、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协调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八)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为民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企业改制中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城乡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救助、拖欠农民工工资清偿、城镇建设征地拆迁补偿等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从实际出发,锲而不舍抓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四大中心"建设,落实整治乱收费的各项措施,完善办事规则和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重要的改革措施、重大的发展项目,都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排出作业单,订出日程表,加强督促检查,并定期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建设务实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今年我们要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以下实事,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监督落实:一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组织介绍失业、下岗职工3万人再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二是对全市1.2万名农村特困人口按每人每年120元左右的标准实施救助;加强农村福利院建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解决贫困地区4.3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大冶市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由21万人增加到48万人,同时争取阳新县成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四是对全市659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实施免费救治。五是市财政筹措资金100万元建立城乡特困居民家庭救助基金。六是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兴建一批老年公寓。七是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充分调动各级的积极性,投资1.1亿元,完成300公里农村村级水泥路建设。八是市里筹措100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城区改造区间道路。九是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完成市区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1.09万平方米;支持督促大冶市、阳新县做好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作。十是实施"川气东输"黄石天然气城网工程。投资5000万元,实现第四季度部分工业用户和居民使用天然气。

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处力度,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健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从制度上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制约。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对侵害群众利益、违反财经纪律和乱执法、乱罚款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团结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在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新世纪黄石的振兴发展,再造老工业城市的辉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往事爱情的故事范文下一篇:宣传部部室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