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诗三首青年人

2022-07-03

第一篇:冰心诗三首青年人

冰心诗三首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 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 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 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 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 宽广 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 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 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 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 “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 “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 “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 “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 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 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板书设计:

(一)

母爱: 温暖 宽广

纸船 : 思念 母亲

(二)

成功的花: 奋 斗 精 神

嫩绿的芽儿:充 实 自 己

第二篇:冰心诗三首-教案

冰心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

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嫩绿的芽儿

(1)、“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除形象地描绘出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芽、花、果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2)、“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

(3)、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有意义? 青年人

(1)、是谁“描写”,“描写”什么,为什么要“珍重”地描写? (2)、感叹句蕴喊着作者对青年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中“描写”和“着笔”的比喻义。 (4)、你将如何“珍重的”来“描写”你的生命史?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用投影放出冰心诗歌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文后的探究练习。

2.

阅读泰戈尔的〈〈园丁集〉〉〈〈飞鸟集〉〉及冰心的〈〈繁星〉〉〈〈春水〉〉等诗集。

第三篇:《冰心诗三首》教案

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初一语文备课组

《冰心诗四首》

冰心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背诵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猜猜中国“文坛祖母”是谁?向学生推荐“冰心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冰心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屏幕显示) 1. 走近作者

①学生介绍作者 ②写作背景 2. 正字正音正义

三、朗诵大比拼:

进行朗诵比赛,先小组比,后推荐代表上台朗诵,要求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四、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为什么? 2.依据四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五、品读课文。

1.学习《母亲》(出示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齐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让我们再来体会冰心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再次齐声朗读诗歌。

(2)同桌间相互听读《母亲》。要求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A.“心中的风雨”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4)男女生分别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思考,讨论:

A.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B.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4)品味语言: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情感的诗句,并做批注。 (5)齐声朗读这首诗。

3.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六、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假如明天是母亲节,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嫩绿的芽儿》

1. 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 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 讨论问题

(1) 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 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初一语文备课组

4.齐声朗读《嫩绿的芽儿》

二、教师小结: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三、拓展延伸

阅读并模仿《墙角的花》,写写哲理小诗。

四、布置作业:

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五、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7 诗三首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要意象及其相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细致分析诗歌意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朗读课文

三、学生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四、《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五、探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身份——了解悬想

问题: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

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2、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 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

从男子口吻, 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3、悬想

“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4、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清幽高洁

芙 思妇:谐音“夫容” 关怀思念祝愿 蓉 游子:“望旧乡”

短歌行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首诗歌体裁知识,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2、学习本文比喻,用典,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知全文

2、问题探究,梳理文意

3、情感交流,感悟诗人情绪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在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绪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 体会曹操渴望天下贤才尽归己有,一统天下的抱负。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意境,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今天,我们来看看曹操是怎么“对酒当歌”的。

二、解题

1.曹操简介

(1)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2)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2.文体

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由题目我们可知诗人可能是要抒发某种忧愁。

三、朗读全诗

四、具体研习

(一)前八句为第一节,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

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二)“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思——求贤若渴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是时刻不忘直到如今。美丽的鹿鸣叫着,它们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三)“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迎——仰慕贤才。

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贤士难以求得。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应即由此夺胎。它除了显示诗人想“上九天揽月”外,还暗寓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一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曹操,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用枉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谈天宴饮,宾主契合,重温昔日的情谊,何等畅快。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四)“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最后,以周公自比,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这四句是说:山不满足它的高,水不嫌恶它的深。只要像明主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能征服天下人的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老师认为,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短歌行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思——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引用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犹也。”

苏轼《与子由书》“渊明,李杜诸人皆不及。”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与他相比的前人只有屈原,后人只有杜甫。”

文学史上给陶渊明的诗这么高的评价,那么他的诗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也学过他的诗.那么今天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三、学生诵读

四、诗句疏通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

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五、讨论鉴赏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2)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 “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 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4、(1)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2)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重返田园的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5、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

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厌 恶 官 场

田园生活的情趣

归园田居(其一)

官场——尘网、樊笼 向 (厌恶) 往 田园——旧林、故渊 园

(喜爱) 田

官场中人——羁鸟、池鱼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感:无尘杂 有余闲

第五篇:《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1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3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 6

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卫干部工作职责下一篇:把小鸟送回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