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山水画教学论文

2022-12-06

一、中学生山水画教学的基本现状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传统山水画虽有一定接触, 但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 有少数同学甚至到了初中才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山水画, 所以, 他们对山水画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 是需要弘扬光大的。山水画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又融合了山水诗、书法以及对自然的理解等文化内涵, 同时山水画本身又蕴含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观念和技术手段, 其中国特色和价值取向正是亟须学生认识并且进一步理解直至热爱的。

初中美术教学中, 山水画所占的比重不是太多, 八年级上册的“欣赏评述”领域和八年级下册的“造型表现”领域中分别各有一课, 这两课虽然分开, 但却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 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体验描绘山水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接受画得精细工整的工笔山水画, 并且不可避免得会以看照片的眼光来看待山水画, 对山水画寓情于景的特点不太明了。学生实践操作中暴露出来问题主要还在于执笔能力普遍比较弱, 除了个别有书法基础的同学稍好一些之外, 大部分同学对毛笔的执笔法所知甚少, 所以需要从最基本的执笔法入手, 指导学生进行山水画的练习, 以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笔墨观念和审美趣味。

二、具体施教

1、临摹入手

自古以来学习山水画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临摹, 临摹对象的选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 只要能体现中国山水画表现特色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 当然, 笔者认为选择严谨质朴、章法构成中正的作品更适合学生, 比如清代四王的作品。

2、笔墨基础

1) 执笔法

具体来说, 就是强调以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为主握住毛笔的下端, 同时无名指和小拇指很自然地靠在笔杆的下方, 起到辅助的作用。通常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握笔过低, 甚至手指会碰到毛笔的笔毛, 需要调整到合适的高度。行笔时, 提示学生在动作过程中应基本保持笔杆垂直, 也就是中锋用笔为主, 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侧锋用笔。

2) 蘸墨法

画山水画, 蘸墨无须太多, 少蘸些墨更便于把控。作画开始的时候, 先将毛笔以水湿润并且力求湿透每一根笔毛, 然后用笔尖蘸少许墨, 接着在调色盘上调和一下, 使这点墨成为淡墨并且蕴含在毛笔的腹部, 然后笔尖再次蘸一点点墨, 然后开始作画。此时应让学生体会并且掌握毛笔中所含墨汁的状态是比较浓重的, 由于蓄墨不多, 所以很快就逐步转淡直至越来越淡, 用这个方法能让学生较快掌握如何画出不同的墨色变化。再次蘸墨的时候可以依然沿用这一个基本方法。如果要使墨色转淡, 可以蘸一点点水, 同样不能太多。虽然中国画在技法上变化极多, 但这个方法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易让学生掌握的。

3、认识树石

中国画对体积的表现不同于素描为基础的西方绘画,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法实践。

“树分四枝石分三面” (1) , 揭示了中国画对体积空间表现的最基本最朴实的特征, 也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不二法门。此中的“四枝”和“三面”的数字并非实数, 而应看作是形容词, 形容多的意思, 可理解为泛指较多的意思。

认识树的形态结构是非常必须的, 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说说树的一般生态特征, 如上细下粗、树干和树枝分布的规律等, 并依据树分四枝的口诀, 体会树枝在空间中的伸展。切忌画成二面出枝的平面形态。同样, 山石的体积虽然千变万化, 但最根本的要求是画出山石的凹凸体积, 教师可以让学生摸自己的脸部或者观察自己的拳头来体会何处凹何处凸, 凹处为阴宜多皴檫, 凸处为阳宜少皴少染, 基本留白。引导学生去体会, 山水画并不像素描一样讲究明暗, 更多的是凭直觉来把握事物的体积和空间关系, 这种体积表达可以说是从心而出, 非常精妙, 看似不如西画讲究科学, 实质却更加接近艺术为心声的高妙境界。

4、对画面构图和空间虚实的认识

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法则包含聚散、主次、虚实等要素, 而其中最需要让学生体会的是“处处有变化”的原则, 变化这一无处不在的根本大法, 足以让每个学生在众多的要素中逐步理清头绪, 分清脉络, 使画面有序而好看。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要引导学生通过山水画对云雾、泉口等的处理, 来体会宋代画家郭熙所说的“山欲高, 尽出之则不高, 云霞锁其腰, 则高矣。” (2) 总而言之, 山水画对空间虚实的处理, 远不同于西方绘画中近实远虚的模式;对透视方式的选择, 也常常是散点透视而非焦点透视, 凡此种种, 均呈现出更为多样丰富、自由灵活的样式, 也更加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三、总结

对山水画的学习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山水画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但是这种学习只有在鉴赏和临摹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较为深切的被理解, 初中山水画教学应本着欣赏和实践并重的原则。欣赏可以开阔视野, 需要理解原作, 是一个与古人的交流的过程。从鉴赏入手, 提高对山水画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古代不同的山水画流派, 了解南北宗的不同特色, 体味这里边的差异和同一。

鉴赏的同时更要引入临摹实践, 只有亲历的笔墨实践才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虽然学生的体验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但正是因为有了初步的笔墨实践, 才能由此产生真切的体会和兴趣,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面写下最初的也是必要的几笔, 让学生为我们祖国伟大的文化传统而深感自豪。

山水画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美的欣赏, 体味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体系。在教师引导下, 把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后, 也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视角是广泛而自由的, 散漫而超越的。正如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 (3) , 他的理论主张, 正是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自由的精神性。画家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所见, 而是在踏遍青山的基础上, 写其心中所见。所以, 山水画中所蕴含的超越、自由的品性, 更可为学生打开一扇合乎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心灵之窗。

注释

1[1]树分四枝石分三面”是传统中国画中流传甚广的画诀。芥子园画谱及其他诸家均多有论述.

2[2]郭熙《林泉高致》,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版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640页.

3[3]郭熙《林泉高致》,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版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632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困境及阶梯式教学策略——以中职会计专业为例下一篇:奥运会投资项目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