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创造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许多教育名家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总结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一、营造氛围,保护创造能力小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1:

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中“创造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摘要】1933年,陶行知在《教育建设》上发表的《创造的教育》中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单一,传统教学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也几乎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轻度智障学生的一个小点子,往往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作用,他们与教师一起创造的教具“快乐打地鼠”“小小万花筒”“瓶盖对对碰”等,使其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不断提升“脑力、眼力、手力”,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轻度智障学生在制作教具时的创造力,更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在数学学习中应用的表现。

【关键词】创造教育;智障学生;数学课堂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获取知识,有知识才能进行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陶行知认为,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一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尽管部分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往往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而这些创造力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外,还要给他们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为他们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其自我表现的意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此外,笔者结合学情,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初期,都必须依靠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现代教学中,用具体教具进行说明、演示操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动手操作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除数学知识外,还应有康复等知识。师生共同制作教具并在课堂中应用,让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念从理论走进实践。

一、在“快乐打地鼠”中增强脑部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对智障儿童学习特点的分析,笔者发现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源。要想使智障学生学好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中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小游戏,来替代枯燥的知识讲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

例如,在一次“打地鼠”的游戏中,轻度智障学生偶然的一句:“老师,我们在地鼠上贴上数字来比赛吧”,为笔者的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于是笔者将“打地鼠”游戏带进课堂,在每只“地鼠”的身上,贴上学生在这节课中所要认识的数字,让学生先看着地鼠进行数字辨认。在游戏开始时,学生则需敏捷地找到所要敲打的地鼠,并说出它身上的数字。“打地鼠”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学生由开始的漏打,到打到地鼠但说不出数字,再到最后能快速地打地鼠说出数字,快乐的学习氛围不仅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课后,学生也乐此不疲地进行“打地鼠大对决”,新知在不断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和动脑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打地鼠”中认识了数字,教师顺应智障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快乐教学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小小万花筒”中突出视觉效应,提升课堂效率

不同颜色、形状的教具很容易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从而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学生大脑,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再用理性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用教具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智障儿童的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计算”时,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吃力。笔者充分利用学具,在视觉上多花心思,每次上课都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享受,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一次,一位学生带来了一只万花筒,在玩的过程中,他对笔者说:“老师,万花筒是一种花瓣的组合,我们也可以将数字、加减号排列成各种组合,肯定很好玩。”在学生的建议下,我们集体制作了“小小万花筒”的学具。我们将“万花筒”分为四层,每一层都贴上五颜六色的数字、运算符号,并且都可以单独旋转,通过旋转每一层,得出不同的题目。这个学具一经推出,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积极举手,你转、我写,一起计算。在万花筒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己动手“拧一拧”,枯燥的计算立马鲜活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样的计算方式,即便是重度智障儿童(他们无法完全读出算式),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到里面的运算符号,课堂效率明显得到提高。教师将“万花筒”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在“瓶盖对对碰”中提高动手能力,助力康复训练

筆者通过对智障儿童观察、评估发现,他们中大部分存在精细动作差、小肌肉发展慢等现象,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康复训练融入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智障儿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手指灵活不灵活,或是手眼协调不协调,如果学生手眼不协调很容易影响其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运算”时,部分学生虽然能用“万花筒”旋转数字,但他们旋转的动作特别慢。笔者观察发现,这部分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差,指尖肌肉没有力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发动学生找来形状各异的空矿泉水瓶,让他们将瓶盖与瓶身分离,在瓶盖上写上数字,在计算数学题时,学生需集中注意力,看清“万花筒”中的题目,快速算出答案并找到标有正确数字的瓶盖,然后拧回到对应的瓶身上。刚开始运用这个教学游戏时,学生好一阵手忙脚乱,不是算对了题目找慢了瓶盖,就是找到了正确的瓶盖,没找到对应的瓶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将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定为小组比赛课,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每天都进行比赛。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由开始的瓶盖嗒嗒响,到现在找得又快又准,知识在每天的“瓶盖对对碰”中得以巩固。

四、在“刺猬摘果子”中锻炼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例如,在教学“5以内减法”时,笔者发现,学生无法理解减法的意义,当PPT中演示物品减少时,他们无法将这个知识与减法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无法突破“理解减法意义”这一难点。有一天,在课间与学生聊天时,学生说:“老师,我们来玩小刺猬摘果子啊,摘了一个,就少了一个。”笔者灵机一动,在学生提出想法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动脑、动手,制作出教具“小刺猬摘果子”,并按智力障碍轻重程度将学生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学生相较B组智力障碍程度较轻。教具一投入课堂,立刻激发了A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针对B组学生,笔者则采用了“帮助刺猬拿掉果子”的环节。B组学生通过摘果子的游戏,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同时学会了5以内的减法计算。

在智障儿童的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康复+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康复知识融入课堂。在某教具的使用中,A组学生能独立用拇指和食指撕、粘魔术贴;B组学生在肢体辅助下,能利用整只手进行魔术贴的撕、贴,这使学生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得到训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康复训练融入课堂,能让特殊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

教具的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随着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形成,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会不断迸发出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感觉,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認识转化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动手操作对智障学生来讲,显得十分重要。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除讲授数学知识外,还应将康复训练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动手操作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这些对智障儿童同样适用。动手操作可以刺激智障儿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陶行知教授在《陶行知文集》中提道:“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李政道博士也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朴实的话,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教师应鼓励智障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学习能力动手制作教具。自制教具在课堂中发挥着很大的效用,发散了智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让特殊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轻度智障学生可以在与教师共同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中充当“小老师”,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

协康会.儿童小肌肉训练134课[M].香港:星岛出版社,2014.

作者:王娟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2:

数学课堂与创造教育的融合

许多教育名家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总结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氛围,保护创造能力

小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的是自然的流露,有的是经历错误或怪异答案后的自省,但更多的是在自由空间中智慧的迸发。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和谐、平等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应以友好的态度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造。

要营造和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一说……”“谁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些语句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关心、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从而构建平等、融洽、友好、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设疑变难,培养创造性能力

设疑辩难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拥有它,老师就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会比以往学得更有信心。如果学生在自学或听课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难,可能表明孩子存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与不会创造,更反映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性教学。

1.鼓励质疑

问题既是激发创造的原动力,又能鼓励学生设疑并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想象力,更能提高学生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的议论。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该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确与否,最终达成共同意见: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启迪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要探索“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先自己思考,教师切勿急于点拨;如果学生思路不对,钻牛角尖,这时不能放任不管,要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当学生在教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其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A地到B地要2小时,乙从B地到A地要3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人相遇?”学生利用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受阻,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用什么知识去想、去做,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要旁敲侧击地说:“一段路、一堆煤、一项工程……”学生立刻领悟出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把一段路看做单位“1”,甲的工作效率是1/2,乙的工作效率是1/3,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新课程处处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立足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上联是中山先生的意思,下联是我自己的意思。”当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时,教师需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情引导。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有些知识即使理解了,也表达不出,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呆站在那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激励、启迪、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地叙述下去,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3.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还要培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大胆尝试、勇于创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行程问题”时,有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1020千米,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34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还需要多少小时?许多学生这样列式:1020÷(340÷5)-5,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能找出其他简便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又提出三种做法:(1)先求出行1020千米的路程一共需要多少小时,再减去已行的5小时:5×(1020÷340)-5;(2)要求剩下的路程还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分别求出剩下的路程是多少和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020-340)÷(340÷5);(3)把5小时行的340千米看做1份,再求剩余路程里包含了多少个1份:5×(1020-340)÷340。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实际,强化创造能力

1.加强操作

科学家认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领会,创新思维才能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结经验,不断拓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迹象。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过程中常常会获得成功,激发动手热情,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以更大地发挥。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1)操作引导: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学生展示并交流方法,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图形是个近似长方形,和三年级学过的长方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把边变得更直一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又会是什么情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分拼,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从中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创造”新知,深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2.引导联想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所创造就必须提出、解决和众人“没想到”的问题,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常常会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进行补充条件的应用题训练:某班有男生25人,?摇?摇?摇 ?摇?摇,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思考后补充出很多条件,如是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五;女生比男生人数少五分之一;比女生多四分之一;占全班人数的九分之五等,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其与之融合,让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真实有用的数学能力。因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认真组织教学,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培养,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沈晓萍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思想的运用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下,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教育思想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最佳的发育阶段,对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创造性的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教育;创新思想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很难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特点和数学教学规律相结合,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结论,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寻找本次课堂的教学难点,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将数学知识中概念和定理的关键点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重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策略

2.1 树立学生创造力培养意识

首先,教师应积极学习探究立德树人思想,将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视为新时代教育使命。然后,教师应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群体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规划,打造能力及知识双向输出育人网络。最后,根据学生学习动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持续提升学生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成比例线段”教学时,可率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金字塔、卢浮宫、故宫等建筑存在诸多成比例线段,指引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在自主探析进程中掌握线段成比例基础知识,然后向学生讲述相关建筑物成比例线段背后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雪糕棍、棉签棒、吸管等废弃物品创作由成比例线段构成的建筑物模型,继而落实培养学生创造力目标。

2.2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构成。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联想、比较以及变迁,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以此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应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学习,并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地方,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等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可以利用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更加轻松地完成新课程的学習。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从而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学生创造性思想

数学这门课程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难度比较大,有些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较为迟钝,他们对教师们所讲述的某些数学知识无法正确地理解。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要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该技术来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给学生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以此来改善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创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学生无法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式,作为老师,便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们展现出二次函数的动态图案,实现对学生们思维方式转变和创新的教育。在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所展示出来的动画图案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大脑会促进发育,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继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巨大的影响。

2.4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概念定理.教师在上课时要创设好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学生思考和学习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探索,针对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思考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本章节需要应用到哪方面的知识等.如在学习“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套圈游戏,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进行定点投篮比赛的时候,如何设计投篮人在场地的位置才能够保证对所有的人公平呢?”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数学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提升自身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其数学综合学习力得到迅速的发展。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在学习路上的领路人,与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彦鹏.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1):P.161-162.

[2]  王玉琳.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110-110.

作者:黄仁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司法行政复议论文下一篇:水景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