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语文资源拓展心灵空间

2022-09-11

研究表明, 语言环境、语言背景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一个三四岁的小孩, 能够把认识的事物以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父母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训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语言环境的作用。由此可见, 仅靠语文教材, 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而在现实世界中, 具有许多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只要充分挖掘, 合理利用, 就会成为学生获取语言素材、吸取语言精华、形成语言积累、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保证。我们教师, 除了依靠语文教材, 还要善于捕捉教材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的联系点, 为学生拓展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以引导他们凭借这样的资源, 去深入感受语言形象, 真切感悟语言情境, 深刻感悟语言情感, 切实感受语言技巧, 使他们的语言素养得到根本的提高。

1 广征博引, 启发心灵空间拓展的自觉性

语文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拓展学生心灵空间, 就要以此为依据, 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知识空间, 并引导他们在这样的空间里驰骋游弋, 以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获取丰厚的知识。为此, 语文教学设计不仅要立足课堂, 而且要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立足课堂, 而且要引向客观世界。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并启发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 自觉主动地、积极能动地进行心灵空间的自我拓展, 以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例如, 一特级教师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的片段, 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东吴、西蜀和魏三国。

师:三国分别由谁统治?

生:东吴是孙权, 西蜀是刘备, 魏国原来是曹操当汉朝的丞相, 后来曹丕篡权, 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 曹操还没有当上皇帝, 但曹操掌握实权, 对不对?

师:“草船借箭”讲了哪几个人物?

生:有周瑜, 他是东吴的都督;有诸葛亮, 他是西蜀刘备的军师;还有鲁肃, 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 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一个一个说。

一般来讲, 对上述背景, 不少老师或者避而不谈, 或者自己直接介绍。这些做法, 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避而不谈, 学生就对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拓展;直接介绍, 学生对相关背景材料就不可能进行自主的拓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感悟, 而且难以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自己读书的能力。事实上,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很多, 仅靠课堂难以保证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 仅靠教师难以保证背景尽可能广地占有。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和课外阅读材料的不断丰富, 一些阅读背景, 学生不仅有条件获取, 而且有能力获取。只要对学生充分相信, 相机引导, 语文教学的课外资源就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有效条件。在上述片段中, 我对背景材料变更了介绍方法, 变教师的简单介绍为相机引导。这样,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 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方法的改进, 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 完全可以靠我们自己去获取。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自觉能动地向课外书籍投去敏锐的目光。不仅如此, 这样的介绍方法, 还能打破教师单一的介绍模式的沉闷气氛,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 课前准备, 讲究心灵空间拓展的针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学生面前展现的知识世界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学生课外阅读大多是无意的, 因而难以保证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都已自主了解。为此, 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获取背景材料的同时, 还要引导阅读难以了解的背景材料, 从而以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上的阅读感悟奠定基础。如《威尼斯的小艇》, 可先让学生到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 了解其地理位置;再看一些相关文章, 了解这个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阅读前, 先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课外阅读:本文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什么?你读过他哪些作品?课文内容与他的家庭背景有什么关系?圣诞节、圣诞树、圣诞老人的有关知识知道吗?这样, 学生都积极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 同学间还会相互介绍、推荐。由于课前阅读的充分, 课堂上, 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知、语言情境的感悟、语言情感的体会、语言内涵的理解不仅顺利, 而且深刻。

3 多方出击, 注重心灵空间拓展的广阔性

语文是生活的缩影, 生活是语文的广阔背景;课堂是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课堂的有机延伸。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在语文背景的充分拓展上。因此, 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很重要一点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解放学生的四肢和五官, 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要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要千方百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切身感受, 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积累。这样, 学生有了精神和语言的充足水源, 在课堂教学中, 在语言的感受中, 其自身语言的溪水就一定会汩汩流淌。如阅读《爸爸的咳嗽》前, 我先让学生去做四件事:一看, 看看自己家乡环境保护的现状;二问, 向家长或其他人了解家乡多年前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 了解这几年环境恶化的原因;三查, 从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中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做法;四谈, 根据所获取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课堂上, 学生互相交流 (塑料袋、废电池、一次性筷子、温室效应……) 。

师:好。说得好!我们要搞一次环保宣传活动。现在请大家想一些宣传口号, 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想好后写在老师这张大的白纸上。

生: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生:放下你的斧头, 救救森林!

生:爱惜水吧!不要让人类的眼泪变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生:播种绿色, 播种希望;大地添绿, 生命永恒。

……

学生亲身感受了环境保护中的一个个突出问题, 他们来到垃圾焚烧场, 被滚滚黑烟熏得直流眼泪;他们来到小河边, 看到河面上漂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有了深切的感受,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 就很快产生了情感共鸣, 在表达心中的愿望时, 一个个慷慨激昂, 叙述了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这种情感, 是他们心灵的真切呼唤, 是他们心语的真实表白。试想, 如果没有心灵空间的充分拓展, 没有知识背景的有效铺垫,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如此真切吗?对保护地球重要性的认识和必要性的呼唤会如此强烈吗?可见, 学生心灵空间的拓展, 为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为感受语言情感的真切, 提供了先决条件。

摘要: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则是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本文阐述了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三个方面是广征博引, 启发心灵空间拓展的自觉性、课前准备, 讲究心灵空间拓展的针对性、多方出击, 注重心灵空间拓展的广阔性。

关键词:语文资源,心灵空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下一篇: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3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