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南古建筑文化特质的民宿文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2022-09-1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旅游业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 强调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 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文旅产业与属地文化民宿设计的创新融合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趋势, 其创新对国家意识形态起重要作用;其融合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提炼﹑消化﹑整合之上, 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民宿设计热”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旅产业的创新举措, 是中国时代发展体现, 是中产阶级崛起标志, 是中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写照;随国家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 拉动内需需要文旅产业带动;民宿文化设计借助地方文旅产业项目, 带动区域文化综合开发, 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传播, 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举措, 既改善民生, 又加强区域内大众对地方文化认同感, 实现经济文化双赢发展。

从宏观社会角度分析, 苏南地区城市化率较高,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群生存压力巨大, 其区域内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对诸多城市环境问题 (雾霾、内涝、拥堵等) 产生复杂心理负担, 促使各领域行业人士极力探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缓解现代社会各职业人群的环境压力﹑健康威胁。研究表明城市人群对乡村田园生活及其传统文化渴求显著, 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 导致耕地房屋闲置, 加之生活基础设施落后, 留守人群管理不当亦成社会隐患。

从微观建筑文化角度分析, 苏南地区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活动, 其创造性建筑载体是与自然环境长时间互动产物, 民宿设计师挖掘继承地方性人居建筑环境范式是解决当下社会“绿色健康危机”根本所在。苏南现存古建筑遗址至今保留专属于自己本地区的文化特质, 吴越楚地域性建筑构造传统特征明显;苏南民宿设计依靠地域性文化自然遗产结合现代化设计整体运作方式进行可持续性嵌入式开发设计, 实现设计属地化特征避免民宿设计同质化、市场化。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6年6月, 国家下发《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文件, 土地供应进一步向旅游文化业发展倾倒, 新业态用地得到政府扶持存在重大发展机遇;相应文旅民宿休闲业于国家经济疲软大环境下逆境上扬, 呈现民宿消费和投资两旺良好势头。苏南民宿设计充分结合当地核心地理优势、古朴建筑环境﹑独特人文景观环境, 以苏南地域建筑为研究对象, 在挖掘﹑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基础上, 针对苏南五市建筑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基础性调研, 构建相应市域范围建筑文化圈体系, 便于系统性﹑针对性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质和时代创新精神的民宿建筑环境, 并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民宿设计初步提升策略方案。

苏南民宿建筑的场所精神更体现于其长久形成的地域文化, 大到表现为其传统民宿间聚落形式, 小到街巷间穿插走势;其民宿设计始终将建筑空间高品质文化内涵营造作为设计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传播。其民宿设计在个体﹑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建立联系, 通过创新实现文化战略转型升级, 传承其地域独有文化性;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地域文化规划﹑创意品质升级等, 破除民宿设计同质化诟病, 找准地域民宿设计突破点和制高点, 实现地方民宿设计可持续发展。

三、苏南古建筑文化与民宿设计创新融合的方法建构

基于苏南五市古建筑文化形式的研究, 通常以两大文化建筑圈 (宁镇沿江建筑文化圈、苏锡常环太湖吴越建筑文化圈) 为基点, 单从每一区域的单一建筑群空间形式, 特色古镇、村落的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入手, 结合自身研究方向, 寻求传统建筑形式元素如何用于地方民宿设计建造中, 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需求创新的平衡。

共享经济﹑社群经济下的文旅民宿设计, 必须明确地方民宿设计方向标;研究学习行业相关官、产、学、研权威机构对于民宿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研判地方民宿文化设计价值侧重点, 精准投入。

运用人文地理学、人文社会历史学的区域分析方法论, 将苏南五市进行建筑文化区域划分和区域文化比较, 便于系统性、严谨解析区域间建筑文化的差异性与地方特色性;明确区域建筑文化符号形式以便与地方民宿设计保持紧密联系, 规范民宿设计属地文化特征, 对区域间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符号叠加分析方法论。

四、苏南民宿建筑文化之成因解析

1、自然成因

苏南民宿设计离不开吴越江南水文化影响。苏南五市自古处于独特水域环境中, 自隋朝开辟京杭大运河, 南北商品贸易来往密切, 促使区域内建筑文化与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交融, 而区域内东西流向长江更像区域文化壁垒为苏南建筑文化增添一份保守性, 也促其文化有别于周围地区。

“漕运文化”“水乡文化”是苏南民居空间布局规划着眼点, 自古苏南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多分布于运河、流渠边, 其传统城镇聚落“逐水而居”布局规律与现代民宿设计追求山水间的野趣相符, 水文化的加入符合属地文化民宿设计前景预判, 对设计模式创新和未来发展途径、思路、战略等起基础引导性作用。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出自黄甫松《梦江南·兰烬落》对于江南烟雨的描写。苏南建筑民居更多受到地方独有“烟雨文化”熏陶, “粉墙黛瓦”江南建筑文化特征符号之一, 其创作形制更多应对地方多雨潮湿季节对建筑外墙的实质保护。

“雨巷文化”在民宿设计中多了份生活方式的导入, 将多情的生活与民宿空间布局相结合, 透过天井、弄巷独特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以至心灵净化;客观审视苏南民居天井、弄巷空间布局更多考虑的是解决通风、除湿、采光等问题, 其错综穿插的空间结构更适合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于狭窄幽沉表象下去感受体会。

2、人文成因

苏南民居建筑文化是吴越文化、古徽州文化、北方中原文化的交织点。自古稳定的历史区划以及文人士族大夫的雅趣相投, 行成独有的“江南文化圈”, 不同文人义士聚结于此, 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上的交流, 其潜移默化下形成类吴越楚文化风格民居建筑, 为当代文旅民宿设计奠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形式基础。

江南贡院、夜泊秦淮下“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醉生梦死, 映射苏南文人痴醉于声色雅趣的奢靡生活, 间接反映江南自古重文传统;区域内苏氏园林更多寄托了文人士大夫对民居雅趣的向往, 文人墨客参与理想世界的建造, 提高了地方建筑文化审美水准, 园林建筑民居其为文人“水墨情怀”直接现实写照;“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 香山帮作为间接苏南建筑文化推动者, 将苏南文化的核心“精”、“巧”充分演绎, 藏而不露、淡雅风趣、巧夺天工式营造为现代民宿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尊仁重礼, 从先秦时代儒家说学亦到宋明理学的道德神学, 其儒教信仰一直影响苏南的民风民俗, 造就礼俗社会下独具地域宗族特色的建筑民居文化, 现代民宿设计更要“入乡随俗”学习借鉴传统建筑民居对于家族意识保护传承的创造手法。

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是苏南人民与地域内自然环境长期互动影响所产生依存的精神载体, 现代民宿设计要充分尊重地方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也可作为地方人民生活方式而导入进民宿设计当中;民宿设计退让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互补民宿设计, 其为对属地文化的尊重与升华。

五、苏南民宿建筑文化设计的推进演绎

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对周围环境基本态度共同决定人们对于环境认知。民宿设计从概念字面意义上有小的、民间的局限性, 但伴随近几年市场经济结构优化, 文旅产业进入机遇期, 其民宿计设计运作模式、营利模式逐渐被纳入规范设计体系, 设计开发更具市场化、活力, 设计出与其地域生存环境相匹配更富市场博弈能力的属地文化民宿, 改变住宿业设计生态现状迫在眉睫。

1、自然推进演绎

苏南近郊民宿休闲旅游业 (如:南京高淳精品民宿、无锡惠山民宿等) 依托区域内自然人文价值颇高的风景名胜、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区等, 利用当地特有建造工艺, 保持当地村落基本形态, 打造地域民宿特色。

设计师于苏南民宿设计演绎中, 要充分尊重地域自然特征, 挖掘传统地方民居周围独特自然资源作为民宿设计特色, 梳理总结苏南五市传统建筑民居与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因素相适应的地方智慧和经验, 继承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布局结构, 地方微气候适应设计, 民居与生活生产实践统筹协调的整体设计思路等进行生态民宿设计。

天井、弄巷、粉墙黛瓦等建筑形式都是地方民居建筑与气候长期适应性产物, 了解地方气候基本特征, 以及传统民居自然适应性经验, 提炼传统建筑民居符号造型, 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运作手法, 在追求民居设计个性化、地方化避免同质化同时, 进行相应民宿气候环境适应性设计, 实现民宿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人文推进演绎

苏南民宿设计要充分了解属地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推进时以区域内各建筑装饰类型, 形式建造做法为依据, 提炼区域内建筑民居特征性文化符号, 明确属地文化视觉特征, 于理性和感性层面上充分体现地方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

建筑层面生筛选地域性建筑文化符号, 将传统民居建筑中适应现代实践生活运作的功能性符号内容进行保留;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 其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构造、选材等方面进行装修装饰的改变以契合民宿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要求。民宿设计在增加地方文化认同, 保留传统建造工艺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创意设计, 用现代设计标准化体系去支撑设计运作, 确保旅客入住安全、卫生、服务等要求。

规划层面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利用已形成的建筑民居、街道脉络遗存, 对地域内有长期价值回报的传统建筑民宿进行相应修复, 再通过功能置换重新改造利用;对地域内传统民居聚落进行类型提炼和区划, 归纳总结各聚落空间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具体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将其赋予在相应区域民宿设计当中, 统一区域内建筑民居聚落空间整体文化环境意向;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分析, 民宿设计要实现后续发展上的延续, 充分了解当地民生状况, 设计中考虑空间退让为当地村民余留民俗活动场所, 重建社群与村民的关联性, 还原乡村生活本来具有的原生人文质朴。

3、意境推进演绎

苏南民宿设计, 运用优良性能的现代材料, 一定程度改变传统建筑民居原有形制样式, 为设计提供拓展创作可能性;通过材料和结构的搭配以及提炼传统符号形制拟态表达历史文化内涵。

苏南传统建筑形制的符号化提炼运用属于现代民宿设计文化表达的基本创作手法。统建筑号通过提炼并相互组合搭配, 通过材质肌理等表现创造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的现代民宿设计, 符号的提取再现加之材料的形式呼应, 营造统一整体民居风格。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苏南民居设计过程要借鉴地方工匠的传统手艺, 他们对于苏南民居建筑的传统技艺手法熟知且懂得当地乡土材料的运用, 由于长期受到地方礼俗熏陶, 他们更加懂得家族聚居的意义, 其在空间形式创作和空间层次营造方面独具自我造诣。

直面苏南传统民居建筑要善于抓住其建筑神韵, 通过材质体量等方面进行表现;参照地方建筑民居文物遗址萃取符合现代民宿设计的独特技术路线;通过“扬弃”的创作手法使传统建筑民居形式实现现代方式的呈现。

六、结语

苏南建筑民居具有中国建筑源于自然的文化特点, 与自然融会贯通, 在自然中长出;现代民宿设计以人的尺度和感知为基础, 构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感受自然的微妙变化;总结苏南建筑民居视觉文化特征, 清雅精巧或开放多远, 总体纳入民宿设计属地文化体系当中, 破除同质化诟病;吴风楚韵、历久弥新, 经过与传统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应是未来苏南民宿设计主要努力方向。

摘要:依据苏南古建筑遗址实例调查分析, 剖析地域性古建筑文化特质成因, 解析苏南两大古建筑文化圈的共性与多样性, 结合互联网+时代民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总结出建筑属地文化是避免民宿同质化关键特质, 最后提出民宿文化设计产业模式创新与实操的可持续性提升策略。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民宿文旅产业,属地文化,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江苏建筑文化特质及其提升策略[J].建筑学报, 2012.

[2] 李白羽,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当今民宿设计趋势[D].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硕士论文, 2016, 引用于知网.

[3] 黄源, 当代建筑形式解析[K].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 李允鉌,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6] 唐芃, 2014中国建筑新人赛[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7] 齐康, 意义·感觉·表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8] 潘谷西, 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9]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激发学生兴趣充实英语课堂下一篇:我国老年人产品营销现状特点评述及发展方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