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与探索

2023-02-19

一、前言

为了使数学专业学生能够在合理的学时及总课时基础上, 快速提升其应有的专业素养能力, 须将数学专业大类招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核心, 通过建构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专业分流体系, 实现对数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与整合, 由此通过进一步分析数学专业大类招生课程体系下的学科必修课、总学分数、方向模块课和专业必修课模块等, 探索一种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化的可行性路径模式。

二、我国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的积极作用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由于国内很多高校数学专业培养定位目标模糊, 总体办学思路缺乏创新, 且针对市场需求的数学类专业课程不贴合实际及用人单位日益变化的需求, 致使学生在市场上的创新竞争力较弱, 所以包括北京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校开展了因材施教、专业分流的16字教改方针, 即于2001年开始实施包括宽口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内的“元培计划”, 在此基础上100多所院校相继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1]。

客观来讲, 我国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大类招生淡化了交叉学科专业间模糊的界限, 有助于高校数学学科建设朝着高新、纵深领域拓展, 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另一方面, 大类招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往专业设置弊端, 使高校分散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 也有利于提高高校课程教学、教师资源统筹能力, 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

三、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实施现状及问题——以某工学院为例

(一) 实施现状

某工学院数学专业于2013年起正式按照“强技能”“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大类招生模式。为了培养面向行业、立足市场和社会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该校积极统筹数学专业学生学分绩点并进行资源整合、专业分流。

具体而言, 该校数学专业学生须在前三个学期接受包括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数理统计学、数学分析、建模等专业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与此同时, 学生还可结合自身兴趣和爱好特长, 于大二下学期在运筹与管理、信息与计算、数理金融及应用数学四个专业方向中,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重在打造以基础数学学科+应用数学学科+专业方向学科为核心的“三平台数学类课程体系”, 并为学生提供基础平台课、限选平台课、任选平台课选择平台。考虑到数学类专业大类招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该校积极整合专业方向课程群, 为学生提供专业方向选择机会, 每个专业方向分别包含任选课5门, 限选课3门, 至今该校有3届学生均已实现专业分流。

在数学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方案实施中, 该校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尽量贴合市场就业需求, 根据学科发展特征及教学成效, 在核心课程设置与数学类专业方向设置两个维度, 就专业方案进行多次修改, 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具自由性与灵活性, 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 该校2018级学生的分流方向已改为四个大方向, 分别是“运筹与控制、统计与金融、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 学校还基于“方向统一、基础分流”原则和“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总体思路, 设置了如下表1所示10门核心数学类专业课程, 其中包括四门专业方向课和六门专业基础平台课[2]:

(二)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专业分流具有一定成效, 但在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也会引发新问题, 如增加学生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和工作量, 依据学生成绩和志愿进行能力素养考评, 过于单一的评价指标, 会使学生在数学专业选择中出现“冷热不均”情况, 还可能对学校原有教学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如大一新生对班级归属感与认同感强烈, 但经两年接触与磨合就面临专业分流, 会使原有融洽的班级氛围被破坏, 行政班级与新专业班级并存, 不利于学生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以该校2018级学生为例,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与辅导员的沟通, 发现几个年级的学生专业分流会产生冷热不均现象, 原因在于有些学生盲目选择志愿, 在专业分流中, 学校仅根据学生近两年课程绩点进行专业排名筛选, 可能会使“冷门专业”的学生自暴自弃。

四、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对策

在“学分制”总体课时压缩的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环境下, 数学类专业建设及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诸如有限的课时被大幅缩减, 学生创新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足, 导致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鉴于此, 本文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化:

首先, 高校应充分做好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

因按大类招生再进行专业分流, 会使部分专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专业志愿难以满足要求, 并对专业课产生厌学与消极懈怠心理。对此, 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可为其安排一定的专业认知活动, 使重新面临班集体人际关系重大调整的学生能够在自己专业方向中, 通过专业实践培养专业兴趣, 重拾信心学习。

其次, 高校需加强引导和教育, 避免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等不良现象产生。比如, 高校可在向学生开设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同时, 为其举办相关专业讲座, 使学生可从中了解各专业学习难度、知识体系、就业形势及学科前沿内容等。通过穿插一些专业实践类课程, 还可降低学生专业分流后的盲目性。在每学期专业分流之前, 高校还应做好相关指导答疑准备工作,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为各类学生提供专业咨询, 避免专业分流不均衡。

五、结语

综上, 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均开设了数学专业, 但不同院校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与模式都不尽相同, 鉴于有些学校对数学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 专业定位过于宽泛, 未能有效设置基于当今市场需求的有效课程体系, 所以今后在办学中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和强能力”, 尤其在专业课程教学教育中, 需更加重视基础知识讲解及学生专业实践操作, 提高学生参与创新能力, 缩短与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之间的差距。

【相关链接】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 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 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 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 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 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类招生的积极作用, 以某工学院数学类专业为例, 立足于数学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现状, 以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问题为出发点, 提出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专业分流,课程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

[1] 房庆祥, 赵建伟, 张宝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19, 39 (1) :50-54.

[2] 邓轶婧.专业大类招生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改革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3) :108-1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做好科研事业单位保密工作之我见下一篇: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