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是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本文着重对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知识迁移;引导模式;引导方法知识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1:

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教学研究

摘 要: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区域认知被列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反映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和教学系统的认知程度。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也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人教版必修3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集中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分别对区域认知与教材图像系统的关系,以及图像认知过程和后续的图像教学模式这三个板块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图像系统;教学研究

引  言

区域空间的认识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课题,在这个课题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包括对人地关系的了解,以及对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理念的掌握。具有一定区域认知素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容易从区域专业的角度思考人地关系,从而促使自己深入地学习更为专业的区域方法和区域工具。这对他们后续对区域认知的了解和对区域开发的评析具有积极作用。

一、区域认知和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内涵

(一)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地理差异的基础。“区域”包括按照尺度和不同类型、功能归纳出来的地球表面的各空间单位,“认知”就是在掌握区域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基本学习。所以,“区域认知”这个词语包含两层意思,从基础层面来说,主要是指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从更高层面来说,是指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一段时间后,对地域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1]。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想形成深刻的区域认知,就要对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法和区域比较分析法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在系统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区域。

(二)教学图像系统

教学图像系统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较为多元化的教学系统之一,它主要的教学手段是依靠图像和直接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传递信息,进而达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都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很多地理信息需要通过视觉感官才能得到较好的呈现,且在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文字、图片和相应的知识碎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图像系统有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漫画等。图像传递的知识一般较为直接,也是培养学生二维和三维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区域认知和教学图像系统之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方法,教师仅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而且对学生来说,区域认知只有依靠直观的视觉体验才能达到真正熟悉和掌握的目的。因此,对于区域认知而言,教学图像系统提供的就是直观掌握和直接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展示地图和相关地理示意图,将抽象的区域地理知识与对应的图像系统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绘制更为具体、清晰的地理位置分布图,有利于他们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的提升。在区域认知中,地理位置和地理数据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中,由于这些数据不具备三维立体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区域学习和数据掌握分割开,不利于后续整体区域认知的发展。

二、关于教学图像系统的认知

(一)基础认知阶段

基础认知阶段在学术界被称为“刺激阶段”,就是提供给对象一定的视觉刺激,通过刺激使对象形成对相关文本信息和图形要素的感知能力。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实践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时间和阶段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要素。图像系统基础阶段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它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再接再厉的加工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借助两种固定的区域认知学习法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知识,先通过区域综合分析法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再通过区域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分辨和转化能力。这样能够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组块,并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模板中进行内容加工,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阶段可谓整个学习过程的重中之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利用基础知识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和记忆氛围中,为学生后续不间断地记忆、存储和迁移知识提供了必要的跳板。

(三)知识的储存阶段

这一阶段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像系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通过图像系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受住了加工阶段的考验,进入了后续的总结夯实阶段。知识的储存阶段是将点状知识转化成面状知识的关键阶段,学生能够将前半部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和输出的知识,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才算将所学知识纳入了自己长时记忆的范围。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地理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储存也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阅读,而是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转化,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教材图像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

(一)进行基础情境的创设

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一个比较有指向性和范围性的学习课题,在该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链条,控制好学习节奏,如针对不同的图像来确定不同位置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征,通过课本中已知的相关流域图文资料,总结出该地区的开发能力。在教学流域开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区域模块的划分,然后以神农架为例,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神农架的基本地理风貌和流域分布情况,让学生对该地区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选出自己认为会影响整个流域开发的重点,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由小见大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基本情境,促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立联合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联合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连接成一个整体,将繁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逐渐形成有条理和有逻辑思维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思维导图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再概括,将图像系统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这一阶段是教学图像系统的深入发展阶段,也是学生逐渐形成图像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例如,在学习“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先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初步建立对水流和地域的系统化认识,再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在该思维导图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要与图像教学系统相结合,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地域因素,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有逻辑性和递进层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在福建省内,哪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最为匮乏,其原因是什么;(2)福建省的經济发展离不开地理资源和水资源的加持,归纳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因素和水资源的影响方面;(3)对福建省如何协调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策。

结  语

图像系统教学是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系统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图像系统的运用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完整的图像思考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是提高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直观因素。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利用图像系统开展区域认知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便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蔡琼艺.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0(25):135-136.

作者简介:张明康(1973.12-),男,福建邵武人,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作者:张明康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2: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实效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是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本文着重对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知识迁移;引导模式;引导方法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和作用。近年来地理高考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考查的重点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必需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和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方式,关注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此,笔者以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为例,阐释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材料、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但高三地理教师有一些共同的困惑:二轮教学中知识整合效果差、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足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组织二轮复习?笔者认为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是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基于第一轮复习的基础、学生已具备的知能特点和近年来高考考试的发展方向,笔者构建了一个知识迁移引导框架图(见图1),图中表明了地理知识主要的迁移方向,表1是对框架图中各项迁移所做的具体解释。

要实现对地理知识迁移的引导,光凭构建上述图表是不够的,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上。受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认知结构特点的影响,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鲜明,对知识迁移的引导方法不同。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引导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借助词语引导

词语引导是日常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也是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即教师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述来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如在复习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对其上游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后,教师可抛出问题: “比较分析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其上游土壤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然地就会结合盐渍化形成的条件,去比较这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异同并最终得出结论。整个对比分析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盐渍化成因的理解,而且将理论知识提升到了综合运用的高度。

能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假设、如果、概括、解释、区别、比较、联系、分析、归纳、评价、运用资料、结合实例、举例说明等等。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的主题知识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知识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从容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迁移引导活动,这种引导直观、简单易行且不失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图2是用思维导图绘制的“河流水文特征导图”,图3是“气候变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关联导图。

3.激发“矛盾”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可以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可以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借助“矛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会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综合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些差异开展知识迁移的引导工作。

如在复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先提问:“从地形的特点考虑,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学生回答:“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沿海地区。” 教师接着提出相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墨西哥沿海地区人口稀少?”从而把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迁移到气候因素上。

4.通过练习引导

整个二轮复习的过程,学生要完成大量的习题解答。对于教师而言,手头上的习题资料真可谓是堆积如山,由于学校和生源的差异影响,任何一份练习都不能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重视习题的选择,关注习题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成为实现知识迁移引导的关键。教师在二轮习题的选取上要做到认真细致,所选题目的地理素材要新颖,图文信息要丰富且关联性强,要能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题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能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复习完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大于南坡这一知识点后,可找几道包含地形剖面图(迎风坡与背风坡)、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变率图以及北大西洋暖流分布图(强弱变化带来的影响)等图文信息的题目让学生对比分析,借助这些习题的引导,既实现了知识点在表现形式上的迁移,又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就题论题,要预设相应的跟进练习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通过学习同伴引导

学习同伴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合作关系,有着教师无法代替的一些作用。首先是学习同伴间相处的时间更长,有着时间上的优势;其次是学习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加方便,各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直接问;第三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语言表达、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往往不同,看法上的分歧能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或探讨并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在同伴的引导下主动地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在二轮复习的前期,可要求班上学生以三人为一小组,建立学习同伴关系,并明确学习同伴间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每节课后讨论当天课内复习的内容,共同解答一个题目,找出对方的一个知识漏洞,帮助对方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每个星期彼此批改一次作业,整理对方的学习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性总结;每次考试前提醒对方在考试时易犯的错误有哪些;每次考试后帮助对方分析试卷,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6.通过生活案例引导

生活中的案例是指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果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去验证和推理,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了。二轮复习是以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为轴心来开展的,其中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陆地环境的自然特征、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人口的分布、城市的规划和环境问题等。这些内容既是主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由课内转向课外。如在复习完“工业的区位选择”后,教师可提出“我们当地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复习完“城市空间结构及成因”后,可提出“如你想买房,选择哪个小区”?等问题。借助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有效引导还需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使引导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实施开放性教学,强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多种思维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学生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廖炽昌)

作者:包永红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3:

在地理教学当中融入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的生活气息,不仅仅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简单叙述,也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将更多的日常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本篇文章将会以生活情景为切入点,通过乡土素材的开发和生活经验的叙述,来展开教学方法的初探。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语言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基本时期,地理教学也应该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克服功利主义的倾向,打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高中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们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知识面的广度。因此,地理教师就必须跨越课堂和课本所带来的知识的束缚,跨越生活的鸿沟,帮助学生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地理之间搭建一座更具生活化的桥梁,构建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富有生命和活力的地理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是一门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科,利用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或者是常见的地理现象构建地理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更加有机的联合在一起,而抽象的文字知识可以转化为更加生动的生活现象,在地理当中,深奥的教学问题可以巧妙的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填平知识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障碍,使学生们对探究地理知识产生更加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这一课的讲解当中,首先,老师不要将区域差异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直接的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日本和英国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信息,让学生们能够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进行相关比较,在课堂上顺利地抓住学生们的学习眼球,并且在将日本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能够从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与城市等特点,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程度。接着,老师在从地理最基础的信息讲起,告诉学生们,区域差异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出发,第一个是通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来分析影响因素,第二个是从气候,土壤,社会,经济,文化等来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让学生们能够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方向进行更加清晰化的了解。最后,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我国的区域差异进行更加深刻的比较,老师让学生们翻动手中的地图册,对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区分和比较,把从东到西中国的降水量、植被覆盖情况所发生的基本规律进行学习。

二、开发乡土素材,整合课程资源

如果能够将高中地理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来,把地理课堂搬入到大自然当中,搬到小河边,农田边和任何可以通过地理知识来达到的地方,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科形成一种更加独特的情感。尤其是对于乡土素材来说,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在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当中,汉中地区的生活课程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如果可以把更加新鲜的教学素材与当地的自然灾害等诸多发生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们明白泥石流,洪涝,干旱,滑坡所带来的危害和形成因素,以此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的讲解当中,首先,老师要以大家熟知的黄土高原为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和了解,并且从地图当中找出黄土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小范围,在学生们谈起黄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的时候,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们来分析水土流失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并且可以通过引入支付宝通过种树活动来治理黄土高原的相关热点实事,让学生们进一步的了解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接着,老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来对黄土高原的治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讲述,并且可以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例子,来补充学生们的地理知识点。以甘肃和新疆所属的西北荒漠化为主要例子,向学生们讲述西北荒漠化的危害和形成因素,并且通过“三北防护林”向学生们讲述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让学生们能够从真实的案例当中体会到地理无处不在。

三、依托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学生们根据对生活的体验来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地灌输,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進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日出日落现象与一年中不同季节所出现的日落方位的关系都有一定知识点的串联,水土流失的危害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知识点的串联,对于更加复杂的地理知识,需要老师能够运用更大的耐心,来为学生们展现知识的串联作用,并且依托生活的经验来解决更多的实际地理问题。

例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课的讲解当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东部经济发达,能量需求量大,能源相对贫困的真实背景,引出实行西气东输这一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们叙述西气东输所能够给经济带来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是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化,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通过实际问题,来记忆西气东输的经济效益和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影响。然后,老师可以通过西气东输来引出我国的南水北调,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利用地图将南水北调的西线,中线,东线的三个路线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优点和缺点,为学生们展开更加具有跨区域的地理知识的讲解手段。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教学方法,内涵及价值,只有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使地理知识发挥到真正的用处,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回归到生活实际当中,真正的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1):99+107

[2]江修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43.

[3]王守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73-74.

作者:尹明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型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技术培训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