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2022-07-18

第一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街道人大工作新局面

靖江市靖城街道人大工委

2009年11月

近年来,靖城街道人大工委坚持在上级人大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切实加强代表工作,为推动街道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夯实“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好载体作用

1、夯实“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将人大代表按区域分别在虹兴、东南等社区建立了8个“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室,统一制作了匾牌,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设立了人大代表信箱,在村和社区聘任了人大工作信息员、建立健全了“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制度,使“人大代表之家”工作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发挥阵地作用,提升“人大代表之家”的工作成效。“人大代表之家”既要重视形式,更要注重内容,重点要将“人大代表之家”建成代表学习培训之家,了解社情民意之家,执行职务之家。近年来,我们针对代表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之家”的学习培训功能,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为代表履职做好服务保障。一是组织代表学习代表法、监督法及人大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二是请老代表介绍履职的经验及体会。

- 1 -

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去年我们组织“人大代表之家”召集人赴江都市仙女镇禹王宫社区学习“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的经验及做法,受到了很大启发。

3、丰富代表活动内容,促进“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我们不断创新工作、丰富代表活动内容,促进“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激发了“人大代表之家”的内在活力。去年,我们在村和社区聘请了8名同志担任街道人大工作信息员。聘请村和社区干部担任人大工作信息员,是人大工委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更好地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主要是建立畅通与市人大代表、街道人大工委及选民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宣传上级政策、法律法规及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并促使其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列席街道人大工委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反馈工作。设立人大工作信息员以来,人大工作信息员参加了人大工委组织的相关学习、评议、视察和接待选民的活动,征集到社情民意信息15条,参与社区协调处理矛盾纠纷8起,为城中村改造提合理化建议6条,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组织开展代表述职评议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市人大代表向选民代表述职的活动。在东南村选区试点的基础上,坚持严格计划、严密组织,规范程序,提高质量。目前已在11个选区15名代表中开展了述职评议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代表向选民述职,有效地增强了代表们的履职意识,密切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推动了人大工作有效开展。市人大代表滨江新城投资建设

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雅娟同志在述职前亲自到选区走访选民,倾听意见,慰问困难群众,深受选民的拥护和欢迎,选民满意率达98%以上。

三、推进代表接待选民工作,进一步发挥代表联系选民作用 街道人大工委确定每月10日为市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全街道所有人大代表按选区分别进社区、村和企业接待选民,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帮助选民排忧解难。为了使选民接待日工作更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制订了《选民接待日工作制度》。及时公布接待地点、时间及人大代表名单,同时还邀请街道相关领导、机关科室和市驻街道部门负责人参加。对选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街道人大负责跟踪督办,并抓好落实。如在4月10日的选民接待日,一些选民提出,五里桥到五号桥至今未安装路灯的问题,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制定规划、拿出措施、组织落实。街道办事处投入100多万元,架设路灯182盏,目前全部安装到位。在接待选民过程中,人大代表了解到个别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正常开学,得知情况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捐款捐物,向贫困家庭献爱心。一年来,累计捐款达2万多元,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我街道在推进“一个载体、二项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联系点座谈会为契机,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人大代表之家”创建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省、市人大的规定,继续抓好代表之家的创建工作,在有阵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制度,

明确专人规范管理。要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之家”这一平台为代表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调动代表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2、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和向选民述职活动要在执行制度上下功夫。在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方面,要确保已建立制度得到落实,接待选民按规定时间不变、次数不少,重点抓好选民反映意见的交办、督办工作,提高活动的成效。在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方面,按照制定的述职计划,保证代表在本届任期内向选民述职一次,并要充分运用述职活动的成果,把述职与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促进代表履职、评选优秀代表等工作结合起来。

今后,我们将不断研究探索街道人大工作新机制,主动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努力使我街道人大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赵沁平

(1999年11月25日)

同志们,刚才至立同志就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德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开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结合会议文件认真讨论。我受远清同志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一下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路,结合这次会上要讨论的几个文件,请大家提意见。主要谈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跨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点上来考虑未来的培养问题。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至今,20年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我们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制度,积累了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995年,正当国家从八五计划向九五计划过渡的期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研究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工作方针。从五年来的实践看,24字方针基本准确地反映了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得来说执行的情况是好的。归纳一下,五年来,取得了以下一些方面的进展:

(一)调整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五年来,进行了两次学位授权审核,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硕士点,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研究生招生数在92年以来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199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8.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在校生数从1995年的1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2%。均超过了原先预定的7%的发展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量上的增长是在注意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分层次办学、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的指导思想下平稳进行的。

(二)修订、调整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引导、带动了各培养单位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654种调整到381种,减少了42%;同时根据需要增设了管理学门类。新专业目录体现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适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奠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格局,为研究生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的新的基础。

(三)推进和探索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按一级学科行使学位授权的力度,共批准设置了一级学科博士点391个,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科结构、培养方向调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位授予权单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规划,目的是使培养单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工作切实建立在长期建设的基础上,使学位审核工作更为有序,更为紧密地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改革工作。研究制订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导、规范专业学位设置工作。增设了法律、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农业推广、兽医学、公共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加上原来的工商管理、建筑学专业学位,一共设置了11个种类的专业学位,同时成立了各专业学位的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的体系框架,覆盖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增强了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中,学位办会同学生司进行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的联考改革工作,会同高教司进行了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调整、修订工作,会同人事司、师范司、社政司进行了各级各类师资专项培训工作。会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实施了行业系统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的工作,进行了对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方式培养的探索,加强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实际部门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欢迎。

(五)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修订、颁布了新的关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规定。针对这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举行全国

1 外语水平统测和学科综合水平测试;实行逐级申请学位的政策;将对同等学力人员的认定、审批权限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等。通过这次修订,使这方面的工作更为规范,更有利于保证质量。

(六)加强了评估工作。先后进行了“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质量的评估、对前四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合格评估。通过评估,撤销、暂停了一些学位授权点,为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形成授权有效期制积累了经验。

(七)强化了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培养工作质量调查,基本摸清了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份涉及面较宽的调研报告以及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者是以教育部社政司为主起草的)。先后在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召开了培养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在面上引导培养单位注意抓培养工作的改革、抓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了首届评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工作,激励了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评选出版了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评选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学制和教学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丰富了培养工作改革的内容。

(八)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教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近几年加强了省级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统筹权。通过逐步下放硕士学位点审批权给省级学位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点布局的调整,使研究生教育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下放导师审批权,使各培养单位对导师队伍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九)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扶持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成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去年又进一步成立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鼓励成立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监督以及行业自律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

(十)加强了法规建设。进行了将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并在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专业学位设置等领域制订了规范性法规。同时起草了评估方面的规定等。

总的来看,95年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研究生教育战线贯彻24字方针,在改革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些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为跨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形势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今年制定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等具体工作目标。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所有这些,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经济成份的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两基的逐步实现,广大公众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获取高等学历、学位的热情与愿望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消费领域,并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潜在的巨大投资渠道。

(四)经过2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0年左右重点学科建设和三年多“211工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上面所述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主要反映在如下三方面:

(1)国际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不断给我们制造麻烦,千方百计扼制我们的发展。通过大型跨国公司逐步从利用我国市场、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向直接利用我国的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发展,形式也从单纯吸引我国留学生向直接在我国举办科研机构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转变;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快了高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印度制定了“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08年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的目标,同时强调了改革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显示出印度政府

2 要在新世纪发展信息技术,占领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几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均面临一个境外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如内蒙古大学? 乌兰巴托的蒙古大学,新疆大学? 塔什干大学,广西大学? 河内大学,延边大学? 韩国的大学,西藏? 印度,**与我们争夺民族影响力),与我国在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展开竞争;港、台地区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才,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下个世纪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否在大陆?这是涉及国力、制度影响力的问题)。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构成了我们的巨大的外部压力。

(2)我国社会发展导致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医药、政法、军事、管理等领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各种专业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推倒象牙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这三方面构成了我国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压力。

(3)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岚清同志最近明确提出,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注。但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培养模式、后勤体制、运行机制尚不适应等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推进并深化改革,这是来自研究生教育战线内部的压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目前也有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又有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所占高等教育结构比例偏低,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偏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研究生教育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更显突出。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在一些学科、一些培养单位和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研究生导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

(三)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要求,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能力培养等与社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如何提高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加强社会对办学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随着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问题使得研究生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同志们,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和工作的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或缓解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全体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关于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工作基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对95年提出的24字方针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新的24字方针,即:“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分类指导;注重创新,保证质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问题,但改进培养离不开目标,离不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希望大家就此进行讨论,提出意见,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下面我就此谈三点意见。

(一)关于发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是需求缺口,二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因素,三是发展机制问题)

1、需求与缺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末期,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各条战线比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均上了两个台阶。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巨大的。对研究生的需要已从高教、科研领域扩大到各行各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促进报考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99年的报考数突破了32万人。研究生招生数95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远远超过了武汉会议确定的7%的发展速度。原先讲适度发展,是要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同时兼顾教育内部各个教育层次的发展速度比较协调。但从九五期间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看,智力因素的影响比重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及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影响,这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导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和制约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方面高学位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有40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5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约10万人,分别占教师总人数的3.8%和25%(北大、清华两校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到30%);而目前美国大学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94.8%。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系统中平均每年就有1万2千多名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上述缺口需要大量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我们1998年毕业的博士生不足8千人。这一短缺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尤其突出(以计算机学科为例,9

5、9

6、97三年毕业博士不到300,平均每年不到100。97年毕业计算机硕士1800左右,而我们的普通高校1000多所,软件企业2000多家,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其他企业上万家,还有科研院所。而且据统计,计算机人才的流失率(去外企和出国)在40%-60%之间)。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先一些研究生教育薄弱的省份,也提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强烈,如广西、云南、贵州等,西藏也作了规划,提出今后10年要培养300名博士,1000名硕士(目前博士为零,硕士为1位数)。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就是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他们1998年软件产业总产值22亿美元,出口额18亿美元,而我国同期软件产值是4亿多美元,出口额不到2亿美元,除了语言、产业政策等原因外,主要就反映了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差距。)

2、发展空间与制约因素。

下面谈一谈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关的主要有国家科技发展与投入、导师队伍、本科教育规模以及住宿等后勤条件。

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差别之一是直接需要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拉动。国家对科技发展投入的经费,以高等学校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的科技经费总量为70亿,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比1997年的56亿增长了14亿,增幅为20%。按培养一名研究生需科研经费每年3-5万元计,大体上高校98年科技经费可支撑18万研究生。而去年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是6.7万名)在校生约15万人,尚有不多的发展空间。再以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科研经费总额为4亿元,(招收的硕士生2200名,博士生700名),在校研究生为8000人,发展空间已不是很大。其次,看研究生的导师总量,1998年,全国高校共有教授3.1万人,其中至少3万人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另有副教授、副高职以上人员12.4万人;以其中的60%以上能指导研究生计算,应有指导教师约9万人。按每位导师年平均指导3名研究生计算,一年能指导研究生约为27万人。导师队伍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是水平问题。导师队伍的质量,特别是至立同志刚才说的既能教人学问,又能教人做人的导师还不是很多,而且无博士学位的指导博士的状况也还未完全改变,还必须下力气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顺便谈一个问题,这就是谈到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时,常常有同志拿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比,美国可授博士学位的大学约300所,我国目前已有270多所,因此认为我们的培养单位和授权学科应当稳定了,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和美国的直接可比性不大。美国的大学大多是理、工、农、医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而我国大学基本上是多科性的,从学科覆盖面上美国大学大体是我们的3倍,从学位授权角度,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可以授学位,而我国的大学是若干学科,而且还是二级学科。从这方面看,美国的大学大体是我国大学授学位能力的10倍。这一点也反映在每年的授学位人数上。因此和美元、人民币一样有汇率比。还是从授学位人数、导师队伍等几方面比较为宜)。再看本科生的数量。1999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为92万人;和研究生之比高于10:1。授学位的情况,98年我国授硕士学位约4万人,博士学位0.8万人,学士学位40多万,学士与硕士比是10:1,而美国大体上分别是100万、42万和3万,本科和研究生是10:4。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占56%,如每年授工商管理硕士(MBA)7万人、教育硕士(M.ed)9万名、法律硕士(J.D)3.5万名、医科专业学位(M.D)等3.5万名,而我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已设置的MBA等6种专业学位在校生2.2万,只是硕士生在校生的12%,其中教育硕士三年累计不到3000人。因此,硕士学位在我国还是有较大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关于博士生规模的问题我想谈点个人看法。我国以往的统计数字往往笼统地给出本专科生数和研究生数,实际上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硕士除一部分给博士作预备(在美国这部分是过渡性的),基本上是各行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而博士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从来就是所谓“精英教育”。象美国这样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年也就3万博士,而我国现在博士生招生每年已达2万。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很难说是学科前沿,或者是长时间陷在导师的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说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拉动力还不高,因此博士生招生从这一点考虑应当稳定,否则质量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是后勤条件问题,特别是住宿,越是好的学校,这方面越不乐观。(按理说研究生应当住公寓形式,最好是卧室分间,起居室公用式。)不改革,不搞后勤社会化,后勤问题很快就会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从导师队伍、本科生规模上看,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严格导师的遴选。科研经费支

4 撑不容乐观,还需积极争取。而后勤问题则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发展,以不断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培养条件,改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

3、发展机制

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应当逐步解决好发展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改革,需要时间,这不单单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教育几方面形成共识,共同努力。这种机制应当具有先导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先导性要求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预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94年第二次全教会大力发展高专教育,稳定本科教育的例子。简述国际高等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综合化、国际化、终身化、大众化、产业化。简述下一步制定规划的设想)。调节性和适应性需要大幅度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改变国家教育拨款方式,国家根据科技发展和通过经费投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社会需求量、就业机会、薪酬回报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引入一定的市场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来逐步建立起上述机制。(举清华MBA收费的例子)。(建立发展机制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应当如何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这种机制。)

发展还必须有配套的质量保证机制。这一点我在下面谈质量保证体系时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关于分类指导

95年24字方针中提出的有关内容是相对集中,主要思想是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相对集中在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和学科、专业,通过相对集中,体现分层次办学的思想。这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95期间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北大、清华两校99年在校研究生数占全国的8%。33所研究生院的学校在校博士生数占全国的60%,在校硕士生数占41%)现在提分类指导,含义更宽了一些,既有按人才培养层次分类的含义,也有按不同地区分类的含义。分层次办学仍然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规划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很难一条政策打遍天下,一刀切,齐步走是绝对不行的。94年全教会要求大力发展地区性专业,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不能一刀切,要分类指导。有的地区可以,对有的地区来说就缺少前瞻性。)

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深化改革上先行一步,主要通过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配套改革,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逐步引入市场因素的途径和方法,尽快建立与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研究生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及其培养单位,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制订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满足本地区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对于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在弄清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政策,对所需增加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人数可以较多地通过现有计划的增量部分来调节解决。对发达地区,则应更多地通过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引入一定市场因素来解决。与此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发展较快的地区对发展较慢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势,并将这一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输送给边远地区的培养单位,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举人民大学援藏的例子)。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分层次办学如何来分,由谁来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层次是否可以改变?第四个问题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如何向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如何支援西部地区?)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与此同时,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类研究生一般都是从实际单位招收,采取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结合实际单位的实际做论文,毕业后仍在原单位,减少了人才流失。如工程硕士的培养,面向国家大中型企业,定点、定向为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论文课题直接来源于现场。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5 力,又稳定了企业技术骨干队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

当然在应用性研究生的培养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解决的问题,不能改变大力培养应用类研究生、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强国企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大中型国企的改革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研究生教育战线要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决定,进一步打破封闭模式,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为国企改革作出直接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适应需要、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更直接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运行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方面。培养单位是培养工作改革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主体,要推进培养工作的改革,首先应当给培养单位松绑,使他们有足够的改革空间。因此,我们在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主文件稿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度”。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工作,主文件也是针对培养问题的。也许有的同志会问既然培养工作是培养单位的责任,放手让培养单位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搞这样一个政府文件呢?我在这里做个说明,首先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是指令性文件;其次,文件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有的是经过多年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来的;再次有些内容是针对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的,有些改革内容则是突破了学位条例实施细则的,有这样一个文件便于各单位在改革时有所依据。文件涉及到的改革内容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政策性的,如关于外语课的设置、弹性学制、非全日制培养方式等;一类是建议性的,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方面;一类是国家要出台的一些措施,如设立“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等。希望各位代表主要就培养问题畅开思路,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关于如何办、怎么办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我的第六个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在这方面政府发挥什么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保持和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保持并不断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高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的质量,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养质量,才能保持和不断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同时,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使研究生教育在保持一定规模增长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明确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工作流程,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和不断的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体系。我们初步考虑为一个三三结构体系,第一个“三”是国家、地方、培养单位三级管理部门,即: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教委、省级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及研究生管理部门。第二个“三”是招生或水平测试、学位授权审核以及质量评估三条线。最后一个“三”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位授予单位这三个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对质量保证做出贡献。从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层次上看,除了通过对培养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评审和评估为对质量进行宏观监控外,主要应建立使培养单位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予以保证的政策和相应的体制环境,为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活动提供动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培养单位的质量活动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整个过程,它的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组织从不同侧面参与质量保证工作。这一三三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各有分工,又互相衔接、互相监督制约,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可依,共同构成一

6 个能够确保质量的有机整体。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政策和措施也要相应出台。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把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我的第七个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如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效率、了解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能把握和引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局和发展趋势的国家政府部门。

第八个问题是学校自主办学需要什么样的法制环境和自律机制。

第九个问题是如何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对高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我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了一些意见,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各位专家和同志们在讨论时参考。我想再强调一点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承担的责任之重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更大成就。

谢谢大家。

第三篇:勇于探索 积极实践

为做好统战信息工作创造条件

今天很荣幸参加市委召开全市统战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就这次会议的机会,将我县是如何做好统战信息工作的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兄弟单位作个汇报。2011年我县信息工作在市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年共报送信息条,被省委统战部采用条,超额完成分,完成率达到。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措施强硬有力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先决条件。

信息工作是办公室的首要工作任务,也是列入全市统战工作考核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我部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仔细琢磨,采写信息、发送信息成为信息员每天的必备功课。为切实对信息工作领导,圆满完成市委统战部分配的信息任务,我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了信息工作目标责任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要求信息员每月报送信息在条以上,全年被市委统战部采用信息在条以上;信息员以外的其它干部每月至少报送条信息,全年被采用信息在条以上,同时鼓励县工商联、乡镇统战委员积极撰写信息。责任到人,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人人关心,个个动手的局面。二是实行信息工作汇报制。定

期的检查考核是做好信息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周星期二由办公室人员将一周来本部报送信息的数量,被采用信息的数量,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及时总结经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提高写作水平,我部对信息员进行系统的统战理论知识培训学习,使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信息采写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二、放宽视野,广辟渠道,丰富信息源是做好信息工作的重要前提。

县区统战工作总给人一种范围窄,活动少,值得写的东西不多的感觉。在拓宽信息源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关注有关文件精神。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县委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发展民营经济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政策措施。我们选择其中的关于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成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建立民营经济人士评价行政执法部门等内容作信息发,等均被县委、县政府采用。二关注报刊杂志。在机关里,所接触的东西毕竟有限,经常浏览报刊杂志,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培养敏感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挖掘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三、对统战信息工作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虽然我县在统战信息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区县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加倍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住重点,依靠日常工作出信息。做好信息

工作必须要抓住重点,时时处处关心统战信息工作,从上级文件、日常工作中发现和甄别信息,才能抓的快、摸得准、挖的深,编写出高质量的信息。通过与乡镇、宗教、工商联等统战系统单位沟通,扩大视野,广辟信息来源,捕捉信息点,同时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撰写高质量的信息。

二、百花齐放,依靠特色出信息。规定信息就要怎么写,有时侯只代表某个人工作思路,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我们走过多年的信息之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家对统战信息要写些什么怎么写都有一定概括了解的情况下,继续把一种固定的模式灌输给别人,可能会导致大家都写同一种类型的信息,这对信息多样化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希望大家思想是不要有框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百花齐放,形成特色效应,那我们的信息工作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是整合资源,依靠调研出信息。 目前,我们的信息部分还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为做好某条信息进行调研的不多,深入调研的就更少。这也是我们的信息难以突破的原因。2012年,我们也准备拟一些题目,请各县(市、区)区、党派的信息同仁搞些联合调研。比如,对宗教方面搞些问卷调查;再比如对中共党员在党派机关发挥作用进行调研等,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推荐线索。 同时,做信息一定要考虑其真实性,做问题类信息要慎重对待其负面性,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篇:创新工作方法 勇于探索实践

吴中经济开发区河东工业园是一个以化工、电子、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园区内现有开业投产企业2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家, 内资企业15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自2004年3月起,我开始担任河东工业园联合党支部副书记,负责园区内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工作。目前,河东工业园已建立基层党支部16个,做到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党支部。

一是当好理论员。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我积极参加党的组织建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党务知识的培训,每年还同入党积极分子一起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接受再教育,并积极参加开发区党工委组织的大党课、形势任务报告会等活动,了解党组织的设置原则和建立党支部的工作程序,掌握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养、教育和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熟悉党务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定期的党建工作指导员例会,及时了解党建工作动态,协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是当好宣传员。我经常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主动加强与非公企业业主的日常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精神,宣传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区委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等,使业主打消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顾虑,努力营造有利于党建工作开展的氛围。针对非公企业党员数量少、比例低的实际,我们积极加强对申请入党员工的培养、教育,进一步壮大了党员队伍。采取直接走进企业的方式发展和考察党员,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企业职工的正常生产工作,又有利于进一步在企业内部更深入的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工作情况,近年来,共发展新党员3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7名。

三是当好调研员。对已开业投产的非公企业,深入进行拉网式的走访调查,逐一摸清企业基本情况,努力做到“五清”,即企业经营状况清、职工人数清、组织设置清、党员数量清、业主身份清。重点对企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情况进行摸底登记,并在企业内部落实党建工作联络员,加强同企业党建工作联络员的经常性联系,进一步了解企业中党员情况,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及时记载和更新非公企业基本情况。

四是当好指导员。为了有效地提高非公经济党组织的组建率,根据《党章》有关规定,对照园区内企业情况,只要有3名党员的,都帮助其单独建立党组织。同时,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组织难点。对于一些党员人数只有1名或者暂

时还没有党员的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采用派入党员、组织党员专场招聘等办法,使这些企业达到组建党支部所需的党员数,提高了党组织的组建率。五是当好服务员。通过长期与非公企业打交道,我及时掌握了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积极做好企业与党员职工的沟通协调工作,帮助企业稳定职工队伍,凝聚人心。2006年4月,我们组织河东工业园雅新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企业中开展“创新在岗位”、合理化建议“金点子”活动,由党员和工会干部带头,广泛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组织其他支部通过集中观摩、会议交流等形式,学习交流党建工作经验,提高党建工作实效。并结合工作,积极为企业搜集发展信息,主动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出谋划策,帮助解决企业经营上遇到的问题,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提高了党建指导员在非公企业中的威信,为开展党建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篇: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注重方法 确保实效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注重方法 确保实效 不断推进光武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再上台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事关政府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广大群众能够切身感受的务实工作。今年3月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针对光武镇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决定把4月份定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月,按照阜阳市、界首市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工作成效。现将我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宣传氛围

为全面推进我镇的环境整治工作,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高规格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领导小组深入集镇、村庄等开展了全面的调研,摸清了我镇环境卫生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环境整治攻坚月以来,镇主要领导示范带头,亲自带队上街清理清扫保洁,每天开会监督落实各项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同时,成立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督查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实行平时督查和双月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安排一辆环境整治活动专用宣传车,在镇区主要干道悬挂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条幅近20条、安装大型落地式大标语5条,在各村居组织悬挂环境整治标语上百条,在本地区客运中巴车上张贴宣传标语近百份,发放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宣传资料8000余份。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创新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

为彻底改变光武镇的面貌,我镇积极围绕长效化管理机制做文章,采取了一些列的卓有成效的措施。一是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经过多次磋商,深圳龙吉顺 1

保洁公司全面接手我镇集镇环境卫生工作,抽调十多名优秀保洁管理人员,负责我镇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为我镇带来了市场化、规范化的保洁工作制度及工作规范。加强保洁队伍建设。二是健全保洁员队伍。集镇保洁员由去年的23名增加到35名,204线保洁员由之前的3名增加到6名,全镇每个村民小组各确定1名保洁人员。不仅仅是增加保洁队伍数量,缩小他们的工作范围,而且提高部分保洁工作人员待遇,村级保洁员工资由原来的每月600元提高到1050元。三是建立例会制度。每周组织创建办、环卫所、深圳龙吉顺公司保洁工作管理人员开一次会议,传达市、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组相应组织召开各组保洁员会议。通过经常性的开会,保洁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深圳龙吉顺保洁公司的全力指导支持下,4月份我镇每天投入各类大型保洁车辆10余辆,按照规范化布局需求,我镇又新采购垃圾桶3000余个,采购大型垃圾箱近100个,后期还将继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合理投入。

措施的落实关键在于责任的压实。为此,我们明确“三个责任”:一是镇村干部的督查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实行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组、包街道的形式,层层落实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责任;加强工作督查,镇领导小组不定时到各村进行工作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每周一,领导小组根据检查的情况下发督查通报。二是市场管理员的巡逻责任。环境整治宣传车每天不间断在集镇宣传、巡逻,及时制止各类不文明行为,严禁违章占道,严禁违章搭建,严禁乱停乱放。在界首市城管执法大队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力量拆除集镇和主要干道两边的雨棚、棚笆20多个,重点清理乱停乱放、乱设摊点、店外经营等现象。三是保洁队伍的落实责任。集镇街道、主要干道、各组保洁员实行定人定段、定岗定责管理。保洁人员负责清理自己分管区域内所有卫生保洁,每天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清扫,保证街道、干道、沟渠、干净清洁。保洁员还要负责按时将垃圾桶清洗干净,保证无污物、无“牛皮癣”广告,清运人员及时将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转到市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整改成效明显,问题依然存在

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我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集镇和主要道路的雨棚、棚笆全部拆除完,主干道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乱设摊点现象得到显著改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二是保洁员覆盖面达100%。全镇除了集镇有35名保洁员,主要干道有6名保洁员外,每个村民小组都配有1名保洁员,做到保洁员全覆盖,垃圾清运及时。三是广大居民的环境保洁意识明显提高。集镇出入口和各主要干道的宣传标语全部是广告公司专业人士书写的,规范、醒目,特别是集镇出入口的两幅落地式大型标语,营造了浓厚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氛围。在广泛持续的宣传动员和多次联合执法行动的影响下,全镇广大居民对这段时间环境保洁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满意,并普遍表示大力支持我镇环境整治工作,共创美丽集镇、美丽光武。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问题:一是我镇幅员广阔,14个行政村分散坐落,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部分村居因道路狭窄无法进入大型保洁车辆,而我镇因资金问题暂时无力再采购大量小型垃圾清运车辆,造成部分区域环境整治工作进度比较缓慢。二是我镇自身无力持续承担环境整治工作中配套设施资金,无法购置处理垃圾设备和长久聘用卫生保洁人员,后续可能无法按时清理垃圾;无法及时整修街路边沟,难以解决污水乱排的问题。三是保洁员全覆盖后每个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仍然非常大,导致保洁人员流动性大,无法长久高效的进行环境保洁工作。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做得好的方面,增添新的工作措施,改进不足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洁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提高保洁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整治集镇占道经营、乱设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杂物乱堆乱放等;三是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四是协助上级职能部门做好各项专项整治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力争把我镇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做得更好,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我镇的长远发展树立良好的集镇形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即将开始梦想起航下一篇:纪检监察信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