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交警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做新时代交警范文

做新时代教师

《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说实在话,今天,能参加演讲比赛,我真的感到非常激动,但同时,我也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是你们,是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我,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学教师。领导们,老师们,我的成绩不够辉煌,我的故事也不够感人,所以我的演讲无法慷慨激昂,也不可能声泪俱下。不管是平时的工作,还是单纯为了演讲,我有的,只是一颗真心——一颗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的真心!

新时代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教师就是平凡的、朴素的人”,坚定的信念意味着教师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有了这样的信念,才能够给学生传播中国梦的正能量。

新时代的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是一个教师应当为学生起到的表率。

新时代的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新时代的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原点就是爱,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有爱才有责任,爱教育、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老师们,美好的未来在前方迎接着我们,远大的理想在此时孕育,高尚的品行在此时萌发,生命的辉煌在此时奠基。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就一定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做新时代少年

365夜童话故事中许多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学会善待别人,学会和别人相处,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崇德向善也是我们中国重要的传统文明。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对我们来说可能有一些陌生,无法理解这八个字中的深刻含义,也许你没有发现,其实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你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纵观中外,古往今来,大部分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有责任从自我做起,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善良真诚、正直宽容,让我们的精神家园重获生机,让人与人之间恢复本该有的善良和信任。

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生活中,人们只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都不肯退步,甚至拼上了性命,这多么可怕,这些事例都是社会中有一大部分,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崇德向善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就有不小的困难,倘若人们不在针锋相对,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暖。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盲人在地铁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供电短路,这是,盲人起身摸索着车窗,靠记忆走到了车口,并让其他乘客拉住他的手下车,司机熟练地找到了开门的按钮,盲人在黑暗面世界中,拉着一车的乘客走到了路边,救了一车子人,当乘客们看到满身伤痕的盲人时,不禁为他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自信一定能出来,他却说只要心中有阳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发亮。这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知道了善良也是一种美德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也是我们新时代少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要独立自主,善于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解、有思想的人;我们要敢于冲破成规,除尘布新,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奋斗吧,少年!为了祖国的明天,时时不忘崇德向善,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刻刻都要奋发向上,争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教师点评:

作文围绕“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一主题,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地阐述了新一代小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号召我们新一代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文章展示了新一代少年的精神风貌,极具感染力。

第三篇:做新时代的教师

综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高度重视美育,把提高国民审美素养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已在20世纪末将美育重新写入教育方针,美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成都市十余年来的美育实践,就学校美育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审美素养作一些讨论。

一、弥补“短板”。优化教育:教师审美素养的关注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各育中最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美育效果具有内隐性、迟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外,教师审美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制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我们对成都市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仅有12.69%的教师过去较为系统地学习过美育理论,有55.01%的教师不知美育即是指“审美教育”,另有12.47%的教师认为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实施了美育”的问题,只有47.85%的教师作了肯定性回答。笔者曾经参加过对成都市某区艺术教研员的录取考核工作,竟有超过半数的人不知美育已经写入我国教育方针。据笔者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缺乏生气、乐趣和美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的滋生。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自己活得很累,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少有快乐可言。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消极情绪都归咎于教师,但这种“师源性影响”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木桶的盛水量受到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限制。受此启示,教师审美素养的缺失也会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板效应”,它不但使教师的工作难以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也使教师自己生活得不开心,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

二、秀外慧中,德艺双馨: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

审美素养是人在审美(包括感知、欣赏、表现、创造美等)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养。“教师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顶层,这是因为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教师审美素养”除了具有审美素养的—般含义外,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下“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目标”。

审美与艺术修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崇尚科学和艺术;具有基本的美学知识,敏锐的审美注意力和较好的审美感知力;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具有基本的欣赏能力,对其中至少一种有所兴趣和具有一定的表现技巧。

美育能力:热爱教育,不断学习,追求真、善、美;热爱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风民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了解流行艺术和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能够参与或指导学生开展至少一种艺术活动;对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融人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探究和掌握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至少在其中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引人人胜的教学意境。

审美的生活态度与美化生活的能力:有美化自身仪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气质高雅,仪态端庄,衣着服饰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本人的特征;胸怀宽广,自尊自信,热爱生活,兴趣较广泛,拥有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美化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和生活环境整洁、美观。

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教师,体现了“让完美的美表现在外表的典雅与内心的高尚,仪表的质朴与心灵的优美的一致上”。他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楷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美育资源。

三、审美立美。内外兼修: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席勒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它的途径。”遵循“审美育人”的思路,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营造书香校园,丰厚文化底蕴

读书是教师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积极向教师们推荐经典名著和当代大师的名作,既包括美学、美育、教育方面的,也包括文学、艺术及其他方面的。通过阅读名著,教师可以和大师直接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我们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不仅使教师增长知识,善于思考,富于智慧,远离浮躁,而且还能涵养气质,使教师变得儒雅和内秀。“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开展美育的校园,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教师们靓丽的形象外,更感到其气质中透出的一种难以言传的风韵:积极进取,从容淡定,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自信而不傲慢,虚心而不谦卑。教师的气质和风韵,又影响到学生,薪火相传,铸就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实施审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

美育绝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和艺术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学也应该成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使美育真正落实到各科课堂上,我们开展了“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探索。它是指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美育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师生获得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知活动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它体现了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达成。其要义包括: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互补,学科内容与美育因素互融,学科学习与审美过程互动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艺术化。教师在实施学科美育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应用美学、美育理论,合理设置美育目标,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艺术地把它呈现出来,要睿智地处理课堂上各种生成性情况。这对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种全面的、实战性的锻炼,也是我们主要的培养方式。我们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说课、同课异构、赛课、评课等方式,使教师实施学科美育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注重形象设计,展现高雅气质

教师形象是由仪表、风度、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它应该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虽然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优化自己的气质与风度。我们提出,让教师形象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一些学校为教师设计制作了美观、得体的四季职业套装,聘请礼仪教师、美容师给教师开设讲座,讲授礼仪,指导如何着装打扮。还有的学校举办教师“美”的比赛,教师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女教师美丽优雅,男教师帅气儒雅,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中老年教师风度翩翩,均赢得热烈的掌声。比赛促使教师进一步去钻研美学知识,去研究教师审美形象的内涵,去探索教师形象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四)增强审美体验,倡导艺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教师审美实践活动和学习方式。我们鼓励和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放松身心,接受陶冶,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美的瞬间,发表在刊物、校报上,写进自己的博客中,与更多的人分享。

虽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艺术教师除外)都具有艺术特长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影响和帮助,使教师对某一(些)艺术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或关注。成为懂行的观众,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不难做到的,这实际就是在进行美育。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练书法、看戏剧等。在与四川省川剧院仅有一墙之隔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利用近水楼台之便,开展了“川剧进校园”的尝试,川剧专业工作者(有些就是学生家长)经常义务地来到学校普及川剧知识,辅导师生进行表演,教师们也自得其乐地登台“过把瘾”。在为精美绝伦的川剧艺术吸引、折服的同时,心灵也受到真善美的滋养。

一个审美感受丰富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自己,爱学生,爱他人。爱心的充盈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充满爱的校园必然是美的、和谐的校园。

(五)整合美育工作,建设尚美文化

以上论述了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几条基本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协调和配合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整合式美育”的概念。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以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其实质是构建学校的审美文化。尽管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描绘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创造、积累、沉淀而成的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共同的价值观。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强劲的,又是柔软的;是当下的,又是久远的;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积已成习、移风易俗的力量。

例如,成都市成华小学建校十余年来,一直坚持“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从开始时侧重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和开展艺术教育到深人进行学科美育,再到开发美育校本课程,直至学校尚美文化建设,使对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由外化到内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工作走向全部生活,从刚性要求到文化影响,具有清晰、合理的逻辑顺序,呈现递进、持续的发展态势。学校现已形成了“和谐、求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誉为“以美育人的摇篮”。他们在“教师尚美文化建设研究”中,提出了提高教师审美素养的十项具体目标:关注生活质量,追求人生价值;探索育人秘笈,享受育人之乐;传承民族仪节,彰显高雅气质;追求博学多才,叩问教学艺术;愉悦他人心情,相处真诚豁达;情趣伴随左右,和谐团结共进;欣赏同事长处,优化人际环境;严谨授业解惑,以美传道育人;坚持终生学习,消除职业倦怠;敢于挑战自我,勇于革新创新。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尚美文化建设使学校充满崇尚文明、和谐求美、团结友爱,追求卓越的清新之风,人们为这种风气所熏陶、所影响、所推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化育人的力量。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当代教师不仅是智慧的人,高尚的人。而且应该是尚美的人。他们既传统,又时尚;既爱美,又会审美;既严谨治学,又教艺精湛,既潜心教育,又爱好广泛;既努力工作,又享受生活„„他们不仅自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而且也能够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快乐,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他们充分彰显新时代教师之美。

第四篇:做新时代的老师

堆子梁学校“一人一题”校本教研材料

做新时代的老师

相信我们大家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老师,你out了!”这是流传在网络上的一句时髦话。用英语翻译过来out就是落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接触的面特别广。手机、MP

3、MP4在我们当学生的时代我们想都不敢想,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却再普通不过了。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那么一段时间,全班大多数的学生都在唱着那么一首歌,仔细听听还不错。问他们这是什么歌,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歌的名字,自己却不清楚那是什么歌,再问歌手是谁,又是一个不知道的名字。下课之后赶紧上网查了查,原来又是一新人。心中不由感慨,“自己跟不上时代了吗?” 介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必须做一顺应时代潮流的老师。我认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喜欢你

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也许是很多老师探讨的问题。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每个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谈得来的老师。所谓谈得来,就是和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做到真正了解他们,才能让他们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当然,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幽默风趣等都可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原因。

二、不断学习,提高业务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如果不经常更新,经常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教育信息,就会被社会淘汰,不被学生欢迎。因此培养优秀的学习能力,并不耻于向学生请教,以学生为师,与学生为友。在有些方面,我们可能真的不如学生,他们接受一些新生事物有时候要比我们快得多。有时候他们了解的我们或许不曾听说。

三、做到心中有爱

爱是人类共有的真情实感,是人与人进行心与心沟通交流的基石。在长期堆子梁学校“一人一题”校本教研材料

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个普通的规律:得到爱的学生会在学习成绩方面有良好表现。相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很难学好功课。在很多时候,这与先天的资质无关,与后天的努力无关,而与爱有关。我们老师都喜欢好学生,愿意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那些调皮捣蛋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关注的次数少得可怜。爱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一切方法都是空谈。

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有些教师受传统的影响,总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着和权威,可是这些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

一句话的感受,做老师难,做个新时代的老师更难!可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否则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的学生可能会对你说:“老师,你out了!”

第五篇:做新时代的时代先锋

做新时代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公仆

作者:聂鑫《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5日 05版)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红船昭示的是时代高度和历史方向,“红船精神”铸就的是革命丰碑和精神旗帜。“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公仆,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做时代先锋需要首创精神,做民族脊梁需要奋斗精神,做人民公仆需要奉献精神。这种联系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这是由党的信仰和理想、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先进性和纯洁性所决定的。“红船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让这一精神瑰宝展现新的时代价值、彰显新的实践力量,激励鼓舞共产党人做新时代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公仆。

1、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极具开创性。做新时代的时代先锋,需要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红船精神”是我们党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历史见证;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为救亡图存探寻新的方向和道路、改变中国社会命运的历史标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开天辟地反映的是从无到有的初始创生创造,敢为人先反映的是敢于走前人所未走、干世人所未干,二者相融合就构成了站在历史高度、走在时代前列、引领航向的首创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不同。新时代提出新课题、催生新实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既不能凭经验翻老皇历,也不能循旧例找教科书;既需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新矛盾新难题新挑战,实现新蓝图新目标新愿景,也需要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解决人类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变革指向和创新品格。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激励我们始终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勇于探索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勇于变革重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动“奶酪”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大力弘扬首创精神,做新时代的时代先锋,始终走在历史和时代的前列,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自觉当好改革促进派,强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同一切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顽固保守、不思进取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坚决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自觉当好创新先行者,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民军队、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真正立时代潮头、引发展潮流。

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还应当好“发展道路”的贡献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极具艰巨性。做新时代的民族脊梁,需要大力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船精神”是革命先驱在白色恐怖的惊涛骇浪中,不顾生命危险、追求信仰和主义的生动体现;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历经辗转周折、最终胜利完成使命的革命气概的鲜明折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红船精神”中内蕴着信念的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以及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内蕴着斗争的精神,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而勇往直前,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而无所畏惧。我们党之所以能经受住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党既胸怀坚定信仰,又能够为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而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持和弘扬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要清醒看到,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发展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随着伟大斗争越深入、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工程越前进、伟大梦想越接近,遇到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很可能会越来越多。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必须有更加强大的定力,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如果有任何信仰缺失、理想滑坡、立场动摇的思想和行为,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行动和表现,都可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会功亏一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情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的强大精神支柱。

我们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做新时代的民族脊梁,以更加昂扬振奋的精气神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努力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保持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强化“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

发扬动真碰硬的斗争精神,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坚决,在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上勇于斗争、敢于担当,在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上敢“唱黑脸”、不怕得罪人,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秉承永不懈怠的韧劲执着,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克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心态,以钉钉子、愚公移山的精神抓改革发展稳定,以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抓正风肃纪反腐,在奋斗中,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前进。

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极具人民性。做新时代的人民公仆,需要大力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从诞生那天起,我们党就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也是我们党有力量的根本所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深刻把握,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色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把握。

十九大精神贯穿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内蕴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开宗明义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把这种价值立场融入一系列战略决策和实际举措中。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立场、依靠力量和发展目标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生动体现。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鞭策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支撑。

我们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做新时代的人民公仆,始终为人民代言、立言,积聚民心民意,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强化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既立诺、承诺,又践诺、履诺,把十九大精神中关于利民惠民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努力方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健康等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聂鑫,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直销销售话术范文下一篇:作文我读名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