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教案设计论文

2022-05-0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材教案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我认为,课前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没有成效,教学就必然不会有效果。我们尽心尽力的研究备课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语文教材教案设计论文 篇1:

《故乡》课堂教学探析

《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通过对故乡人、景、情的前后变化描写,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悲惨景象,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必选的课文,历年来不乏名家的精彩讲解,同时也有众多老师对教案设计不断进行创新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故乡》这篇文章。

笔者搜集多篇名家教学实录以及有特色的课例进行梳理,希望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以便大家发扬闪光点,避免重复犯错。

笔者首先来分析比较钱梦龙、蔡澄清和余映潮三位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他们均是紧密依据文本,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做到有据可查,不能任意猜测。三位老师的教学又各具特色,钱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分为七类,进行一一解答,解答的过程并非钱老师一人完成,而是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辅答或引申。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又可使谈论的内容在既定的范围之内。蔡老师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辅答,同时注重通过写作练习的过程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蔡老师的启发问中获得领悟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心得,并且练习题的训练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余老师则非常重视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还有采用多角度分析,学生自己找出妙点揣摩,老师补充,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融入文章所设情境,亲自体味作者所传达的感情。通过一字一句的品析使之前所获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获得自然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分析便能一目了然。

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录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 (注:课前让学生读文提问,钱老师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分为七类)

2.讨论一般疑问;

3.讨论“回乡途中的‘我’”;

第二课时:4.讨论“闰土”;

5.讨论“杨二嫂”;

6.讨论“宏儿和水生”;

7.讨论“离乡途中的‘我’”;

8.讨论写景;

9.关于学习方法的小结。

蔡老师的教学实录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1.解题;

2.了解情节发展,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分析讨论

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

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第三课时:重点研读

《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并完成练习。

余老师的教学实录为一个课时。

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

第一步:了解内容——总分概括式;朗读(注意重音、抑扬、语速)

第二步: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

第三步:评说人物:闰土①外貌形象;②变化、经历及命运;③人物形象的含义。

余老师重点讨论了“现实目睹的闰土”,蔡老师讨论了闰土的人形象并且对景物进行了分析,钱老师所讨论的范围最为全面。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很好的完成了最初的教学设定,且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十分精彩完美,展现了他们教学的独特魅力。但笔者还是看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蔡老师的问答方式虽然对学生围绕文章中心思考问题有很大帮助,但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个体性。针对这个方面,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想做得适宜也是很难把握的。余老师的课是重点研读,试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初衷非常好。但在具体课堂实践中还是有些不足,比如十分强调朗读,这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朗读的技巧上而忽视了学生融入文章情感的状态,同时余老师设计的学习阅读的方法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文章的范式,但这种固定模式必然会圈起学生思考的大门,因而更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有钱老师在课堂上讨论了本文的方方面面,令学生的好奇心获得了满足,可是太过全面的分析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关系,缺乏明晰的概念。课堂上教师要把文章精髓尽可能展现出来,而一些次要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搜寻答案,充分开动脑筋。

在教育战线上,许多语文教师也在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做出努力。下面来看四个较具典型的《故乡》教案设计,这些基本能够反映出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模式。这四位老师对教案设计分别进行了创新,但是语文教学改革并不只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王荣生说过“课堂教学框架下,对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养成,目前呼声甚高,但实施甚少”,可见学生文学鉴赏力培养极其重要,但目前还需人们去摸索与总结。

先来看王汉雷的《故乡》教案设计:

第一步: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分析

第三步:学法指导

第四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出示目标

3.整体感知课文

4.对教材深入分析

5.归纳总结

板书:

6.布置作业

从王汉雷的教学设计可以感觉出他的朴实中又不失智慧,在基本沿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试图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归纳总结处的板书展示了教师的设计意图,十字架状的板书给学生形象的启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了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此处是教师的智慧闪光点。教案所设的三个教学目标也清楚地展现在教案设计的步骤之中,问题一: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二: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一下两个人的性格吗;问题三: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这三个问题便体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对最后三个自然段的两个难点(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解决,则是对第三个目标(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的体现。因此本篇教案设计基本做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

再来看吴超雄的《故乡》教学设计: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 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2)能力目标:

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 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目标:

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

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看—想—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五步:巩固学习

本篇设计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这两个提问的解决与知识目标的要求相照应。接下来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什么好处和哪些注意事项呢,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则解决了能力目标的要求。相比之下,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欠缺,没有充分展示文章所透露出的深切感受。由于本教案设计是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即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因此它对全文除了人物形象的把握之外,对其他点没有涉及。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的缺乏也不免使一个遗憾。

刘刚的《故乡》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二:三课时

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四:教学方法

1.传统讲学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第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导读;2.了解内容;3.解决20多年前的故事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20多年后的故事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1.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2.小结

本篇教案设计内容基本完成了作者所设的四个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二充分体现在教案第一课时对20多年前故事的感知以及第二课时对20多年后的故事感知中,但是另外三个目标涉及文章情感理解与把握时,教案体现较少。本篇的可取之处还有借助了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的接触面,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起到了一定作用。

最后来看廖艳琼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抓住“变”来揭示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一步:听音乐,引入情境;

第二步:听录音,感知教材;

第三步:看投影,明确主旨;

第四步:作比较,拓展思维。

本设计的第三步,抓住“变”,在对比中把景与情、人与物、形与神进行充分地展示,同时使文章的中心主旨得到突现。对音乐、录音和投影的运用,让学生感觉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更简单明了地令学生产生共鸣。一幅幅清晰的人物图、景物图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学手段、方法的翻新,可是更需要充实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本。本篇教学设计运用了多种方法,不能排除会造成喧宾夺主之感,笔者以为课应该上得朴实,有一定的辅助工具即可,不求多。

经过梳理,可以看到前两篇教案都提到了本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点是十分必要的。现今有些老师随意变动教材的授课顺序,他们没有理解文章在教材中所处位置体现出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对教师把握文章、理解文章,更好地授课有其重要意义。

在对《故乡》课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师作出的种种努力,但是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仍然需要时间探索与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相信在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OE/BL].印泉初中语文网,2007.

[2]蔡澄清.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汉雷.《故乡》教案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1,(5).

[5]吴超雄.《故乡》教学设计,黑龙江教育,2005,(10).

[6]刘刚.《故乡》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2005,(10).

[7]廖艳琼.我是这样教〈故乡〉的[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8]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王荣生.“文学鉴赏教育”定位定性—站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立场[J].宁波大学学报,1998,(4).

(马琳华东师范大学200241)

作者:马 琳

语文教材教案设计论文 篇2:

关于语文备课的一点见解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我认为,课前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没有成效,教学就必然不会有效果。我们尽心尽力的研究备课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对备课应该下的功夫必须大于对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而我发现,当前中学语文学科的备课,有部分是无用功,比如为了讲究形式,教案设计中要求有: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还要求超前备课一周。教案设计的过于详尽,而且格式统一,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的的教案设计没有特色,应该除去内容上的形式化,格式化,我提议我们要设计有特色的,切合实际的,有效的教案,必须是有助于的,切合实际的不要的,实用的。

我们现在的备课,提倡的新课改的备课,提倡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课上的第一部分就要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话就要求老师必须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来, 例如,《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刻内涵,宜在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下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因为老师刚接触这种形式的备课,致使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恰当。普遍性的问题有两种:一是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成了"满堂问";二是设计问题太难。学生怎么也看不明白,最终使老师不得不替学生给出答案,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必须要求各位同仁,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才是备好一节课的中心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还以《岳阳楼记》为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应该如何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分析。课文前的内容提示往往是文章中心内容的归纳,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所有练习以自我或学习伙伴的语言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提问题、谈感受、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自主学习方法,并把自主学习化作日常的行动和习惯。要学生知道怎样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就是人们常讲学习、操作和解题思路;至于做得好坏则是另一回事。譬如学厨师,先要学生知道炒菜的步骤,然后才是作料放多大量、到什么火候合适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发展学生的以下几种习惯:一,默读和“速读”习惯。学生以读书,教师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量。二,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符号,把教学的重难点标注出来,并且读书笔记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看到的文章。三,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问什么的习惯。四,引导学生自学的习惯。五,参照文章或者文献,做到言之有理。六,养成找规律的习惯。七,集体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证明,习惯是素质,良好的习惯就是能力。

但是除了这些外,我们还要做如下的准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宽容的气度和随机应变的机智,才能备出更好的课,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创创造性的教学,从而更加要求语文老师从善如流,因势利导,点石成金。教师必须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充分发掘文章的内在价值,充分理解文章内的文化思想,把握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和特色,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整体性,这样才能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现在的语文课本,有富有情趣的内容,优美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容易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情境。所以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要逐步让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通过教科书的工具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活动,自主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自主理解学习内容,欣赏文章的精美之处,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审美体验。使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会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作者单位:晋州市桃园中学)

作者:袁建欣

语文教材教案设计论文 篇3:

语文教案创新策略

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 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 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富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将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以及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是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采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而且怎样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 撰写过程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始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一课多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试验与教学风格并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堂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等等。

四、 教案评价创新

怎样的教案设计才是科学的、优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概括地说,一份好的教案设计应该体现上述基本理念。具体说来,教案中应渗透着如下十方面的理念:一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三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五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八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熏陶、感染和体验,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九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十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2.深刻性:在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设计者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且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3.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前文已充分论述传统语文教案的积弊,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总的说来,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并以此为关照大力改革传统教案的积弊,并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通盘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切忌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在设计的教案中能看出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学生和自身教学风格的独到理解,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结晶。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彭玉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民建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舞蹈教学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