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2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以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一些方法。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1:

浅谈西方文化教育在小学课堂开展的必要性与途径

摘 要: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从而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西方文化;小学英语;必要性

一、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语言好似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内涵,这其中包括了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在我国,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母语对这个年龄的儿童影响不是很大,他们能很快地过渡到第二语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西方文化教育是可行的。对于不是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英语中的简单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②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做出适当的反应。③了解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④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⑤了解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二、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1.把握教材中的文化亮点,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为线索,寻找有关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进行教学,在对比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比如表达感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但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任何人。别人送礼物,中国人一般都会推辞一番,说“不用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只要说“Yes,please”或者“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且中国人收礼物,当时不会打开看的,认为打开看是对送礼物的人的不礼貌。但是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是当面就打开礼物,并对礼物赞美一番,表达出喜欢的意思,这样才是对送礼物的人的尊重。学生如果对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清楚的话,在学习时一定会有不少的障碍。

2.通过教学词汇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汇有了不同的解释,交际运用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词汇,更好地与人交流,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否则,就无法和西方国家人士进行交流。当西方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的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不能理解。因为狗在中国文化中有诸多的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等,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狗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同样,龙(dragon)作为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却是邪恶的象征和厄运的预兆。

3.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课本教学。比如圣诞节到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节玩什么、有什么好听的圣诞歌曲等。利用教室的设施,围绕一个主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比如万圣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起画鬼脸,做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等。

三、课外活动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1.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笔者让学生齐唱歌曲Happy New Year,并配上舞蹈,学生互相赠送自制的贺年片。

2.通过英语角和学习乐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在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板报处开辟一个英语学习园地或英语角。充分利用这个小园地宣传英语文化。国外学生经常玩耍的游戏,如填字游戏、谜语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3.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的教学。学生没有生活在一个英语环境中,接触的最多的还是本国文化,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网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络中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直观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便利条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任何有关西方文化的素材和资料。比如,在讲到食物的部分,可以给学生渗透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查阅其他相关资料,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又调动了积极性。

作者:张伟文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2:

大学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教育

【摘要】 本文以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把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語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因为这毕竟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讲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取舍。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伟华. 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J], 1987,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作者:张艳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3:

西方文化传统与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文化 西方教育 美国教育

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一.西方文化传统浅探

(一)西方对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

西方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精神信仰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1.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从人的角度去寻找神的本质,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非神创造了人,神无非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幻化。精神信仰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垄断的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神的本质,认为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应该为信仰服务。

2.十六至十八世纪为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从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这阶段科学的成就揭开了自然神秘的面纱,人们对突破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充满了信心,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人而非上帝,神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最重要的对象。笛卡儿的还原论哲学为宗教研究这一学科的形成从方法论上奠定了基础。康德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认为伦理是宗教的基础,强调宗教在道德教育上的实践作用。施莱尔马赫主张信仰高于理性,宗教高于道德,宗教本质上是上帝的意识,是一种对神的了解与经验,以及绝对依赖上帝的意识。

3.十九世纪在对宗教的口诛笔伐声中,多角度地探索了精神信仰的本质

十九世纪是批判的时代,出现了哲理主义、心理主义、实用主义及共产主义等流派,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哲理主义者虽批判了正统的基督教,却试图建立另一种宗教,都把道德作为宗教的本质。黑格尔把人看作宗教的本质,希望用古希腊那样的提高人的道德价值和尊重人的自由的宗教来代替基督教。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世俗基础在“人”,认为宗教世界无非是世俗世界的幻想,神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他主张建立一种没有神的真正的“爱”的宗教。

心理主义则认为上帝乃是人类心理所构成,而非真有神的存在,应废除传统的宗教观念,将来的宗教只是一种人道。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个孕育危险的温床,倾向于给罪恶的社会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 。

实用主义者也认为宗教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上帝只是人类的理想,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约翰杜威扩大了宗教的外延。他认为凡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追求的目标,只要能给人的生活指出新的方向,都可以称为宗教。他实质上是瓦解了宗教,否定了对神的信仰。

共产主义者对宗教持彻底的批判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次要现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环境。

4.二十世纪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精神信仰本质的认识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起,出现了对各种比较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对本质的探索,把目光转向宗教起源、功能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精神信仰本质的认识。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各种经济浪潮击碎了人们的梦想,冲垮了人们的精神防线,人们积极寻找生存的意义,也指出了精神信仰存在的现实性。

(二)精神信仰的“定义”

精神信仰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要给它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异常困难的,迄今还悬而未决。人们所熟知的“定义”是有神论实存主义者蒂里希提出的“终极关怀”。他认为宗教乃是人的全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度方面”,即它表现的是人生之终极关切,指向的是维系人的存在并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东西,人是宗教性的动物。

二.西方文化传统的脉络

(一)西方文化的体系

在西方传统中,文化的发源普遍被认为有三大方面:哲学思辨精神发源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原罪思想发端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近代法制观念则是由古罗马法制文明演化而来。最终,西方这三大文化源头都交汇于基督教,在整个西方世界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并以精神信仰的形式普遍存在并流传下来。

(二)西方文化传统的艺术成就

受精神信仰文明的影响,人们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广义上包括两大类:时间概念上的音乐、诗歌和绘画作品,以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杰出代表;以及,空间概念上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以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杰出代表。

三.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一)帮助形成语言和文字

西方世界上不少语言起先都不是通过学校教育发展传播的,而是传教士为了帮助当地人阅读圣经,将圣经故事编撰成文字。例如斯拉夫语文“区利罗字母”字体,是由区利罗和麦脱丢斯两兄弟到摩拉维亚(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宣教、为了要把圣经和圣餐仪式翻译成斯拉夫语文而创作的文字。

(二)是平民教育的起源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门斐博士曾致力于研究平民教育的起源,他的观点是宗教改革才是平民教育的根源,宗教改革家们坚信,让平民亲自研读圣经是唯一能稳固新教的方法。“现代平民教育的概念,即学校教育的开始,最先是在新教改革期間于欧洲兴起的。当时教皇的权威已被圣经的权威所取代。新教之所以敢起而反抗罗马,绝大部份是读经和解经的结果,这时,很明显地,对清教徒领袖来说,如果改革运动要继续生存并兴旺的话,有一件必须要作的事,就是向社会所有阶级广传圣经文学。”

(三)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很多致力于现代教育的伟大人物,如夸美纽斯、加尔文等,他们都有着基督教神职的身份,同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从宗教改革的观点出发,进行着教育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以“现代教育之父”闻名遐迩,而他本人一位清教徒、是十七世纪摩拉维亚的主教。他的“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这种教育思想,固然有进步的因素可供吸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思维,即教育者犹如“上帝”,他们对受教育者有恩赐者的优越感。

加尔文是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中推广教育。他对后世的杰出贡献包括:留给早期清教徒和他们的继承人树立设立学校和大学榜样——日内瓦学院;强调教育务必要与道德有所关联,他从不认为知识本身就能改进人心,人性的堕落与罪恶需要靠神或信仰神来救赎(“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神——他是创造者和救赎者。”); 他认为《圣经》是教育的首要内容,因为它是神的第一本书,这其中由神能让人从中明白一切的真理,而神接着又让人们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得到真理,这是人们应该好好研读的神的“第二本书”。

(四)与美国的教育的关系

于1630年前后最先抵达北美大陆的那批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但都不约而同地从殖民伊始就重视儿童的教育。而当时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研习圣经,这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的最大源头。圣经和其它基督教的材料是清教徒用来教导儿童的主要教材,比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初学课本”在教导儿童学习字母时,就是借用了圣经的主题。

殖民时期过后,美国独立建国,美国的教育持续实行的,依然是与基督教关系密切的教育模式。在1787年,美国第一次国会通过了西北法令,宣布“宗教、道德和知识对优良的政府和人类的幸福是必须的,政府应要永远鼓励学校的建立及教育方法的革新。”美国教育的历史从最早的那批清教徒抵达北美到南北战争之前这两百多年里,实际上都是私人化教育和基督教化教育(而学校教育制度在美国的历史还不足两百年)。很明显,基督教化的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础。

而追溯美国大学的历史,美国最初的学院和大学几乎都源自基督教。美国早期的那些大学里,基督教教义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科目,历代教父和教会学者的教训被奉为圭臬;当然,学生们也会探讨亚里斯多德等先哲和古希腊哲学。但总的来说,学校将教义与神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基督徒设立学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训牧师,为了以后更好地传播神学。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除了个别大学之外,北美几乎所有大学的创办,都与基督教教会或某些分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如今知名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府,最初都是由基督徒创办的。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约翰哈佛牧师为学校捐赠大量金钱和书籍,在哈佛大学门前的石碑上,刻着这些字:“在神让我们安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立家园、增加谋生技能,设立方便地点好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政府;紧接着我们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地学习,以惠及后代;唯恐当我们归于尘土时,只留给众教会一个没有文化的职事。”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于美国建国前的18世纪中叶,早年该校曾发布这样一份宣言:“這所学院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导和吸引儿童认识耶稣基督。”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瑟斯庞曾这样说过:“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违的学习是被咒诅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是美国大学的起源。

不过从1837年开始,随着美国教育平民化、世俗化的兴起,美国的教育开始与基督教相对立。被誉为“现代平民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不满于美国所有儿童的教育组织都操纵在基督教的手里,提出应该由政府取代教会来接管国家教育,确保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受基督教的控制和影响,另外公立学校要努力帮助学生摆脱基督教及其教义的束缚。到了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约翰杜威倡导“不信基督”,他认为在美国的公立教育改革中,去除基督教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神信仰,尤其是宗教对于西方教育,从现在看来早已失去了统治的形式,但它的一些精神价值还仍然蕴含其中。可以说,基督教与西方教育的联系纽带永远都不会断裂。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作者:杨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红色小提琴声乐艺术论文下一篇:探究性初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