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化授课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的影响述评

2022-09-13

现行的体育教学授课制是“班级授课制”。普通高中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在45~50人次, 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学大班化的问题, 大班化的体育教学必定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制度结构性问题和教师适应性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课程大班化弊端的分析, 探讨大大班化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 大班化授课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结构中提取出三个主要因素, 教学现场, 教学组班, 评价体系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进行质的研究。

1.1 体育教学现场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现场是体育教学的场所, 是教师、学生、教学物件等各种因素的集合, 主要的特征是大课堂、大空间, 活动真实性、常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教师、学生、物件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移动性、随机性、非常态性非常大。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记忆、记录等方式获取四、五十学生学习情感、意识、态度等信息, 控制学生运动量和强度难度很大。如果学校体育器材设置不合理, 班级上课是其他班级学生混杂冲突, 对学生上课现场的控制就更难了。

1.2 教学组班存在的问题

学生喜欢体育课却不喜欢体育教师上体育课。初中体育课的上课分班形式主要是按照原来的行政班级确定, 班级成员与其他课程无区别。高中的学生分班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延续原来的行政班级, 另一种是在原来的行政班级的基础上两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性别特征重新分配成两到三个班级。以上的分班制度是根据原行政班的方式进行确定, 并未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水平等因素。新课程按照项目模块学习来教学, 有的学生喜欢这个模块的会认真学, 不喜欢的就在那里应付着, 学生学习的集体动机水平不高, 表现出喜欢体育课, 却不喜欢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现象。

1.3 教学评价的问题

以往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适应力等方面考核不作为具体指标。体育考核工作按照:秒表+皮尺+点名册+哨子+查分表计算器+登分表的传统操作模式。工作繁琐,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现在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参与态度、情感、适应力等都要进行有效的评定。与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量化考核一起合成新的评价体系。这样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情感、适应力等因素进行观察和记录, 也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体能和学分进行考核。四大方面的考核不但使得体育考核工作变得更加繁琐, 而且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的更新

以提高教师师资能力的方式来缓解师资数量的不足。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上好体育课的行为基础。只有教师素质的全面化和特长化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掌控、数据处理、现场指挥和教学细节的处理。比如:加强教学情景的预设,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限定学生有效的活动空间。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小组学习中观察、监测、协调、辅导, 做到课堂目标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2.2 优化教学分班

良好的集体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学生兴趣联系最为紧密, 所以分班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 把相同兴趣爱好或者相近兴趣爱好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在课堂中再次细化集体, 确立组长、联络员、体育骨干等角色, 给学生任务分工, 教给学生学习中交往和互动的技巧。

2.3 多元教学评价相结合

检测的手段有教师评价, 学生团体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三种。根据不同的方向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为了评价的公正性, 比如学生的心理情感量表应运用学生团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只要加强对评价的监督。为了评价的公正性, 可以把评价结果放在网络上, 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化, 让学生团体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每个学生评价进行合成评定。学生从评定结果上可以认识到自己在体育各个项目上的优势和不足的原因, 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足迹。

摘要:对新课程体系下班级授课制中的体育教学现场, 教学组班, 检测工具, 评价体系四大结构进行质的研究。发现大班化体育教学在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下, 存在着制度本身结构性不完善与教师适应性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学现场控制意识薄弱;班级编排单一化, 没有等级、项目、梯次之分;课程评价照本宣科, 依赖性强, 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检测手段等问题。提出加大对体育设施硬件场地设施的投入, 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分班组织, 开发简易检测工具, 建立完善评价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大班教学,教学现场,检测工具,教学组班

参考文献

[1] 彭钢, 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

[2]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

[3] 万伟, 秦德林.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

[4] 秦椿林, 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5] 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 2003, 5

[6] 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9

[7]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学科指导意见) (学科实施意见) [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下一篇:基于央行预算管理审计案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