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织模式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创新组织模式范文

推进组织创新模式

关于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看法

我没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也没有专业的理论名词,我个人对于创新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是相对于传统、陈旧而来的,所谓的创新就是改变或者突破陈旧,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第二,创新的对象是什么,谈到企业创新则需要明确创新的对象是什么,是管理模式创新?还是产品创新?还是运营模式创新等等。确定创新对象。

第三,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所谓的创新就会带来变革,这两者是伴生关系,所以在创新之前需要明确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带来那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组织创新是目前全球化各类组织所面临的问题。二战以来,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均出现了高速的增长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市场准入的改善,产品种类的发展,国内地域的扩大,作业效率的增高,以及因高出生率导致市场规模的豁达等综合因素。那么如何推进组织创新模式呢?

一、使组织创新的目标

⑴使组织与环境向适应

如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基本稳定甚至有所下降,并且传统的营销战略已不再支持大多数厂商的收入的盈利持续增长。但是,在工业化国家已经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新技术的开发,是制造业的整体生产率开始提高,造成大量过度的生产力。在这种环境下,对经济组织的直接意义是,通过全球化想其他发达区与全球化营销能力综合起来,并通过综合物流的支持来开辟新的业务地点。因此,建立适应的组织发展和利润增长的组织创新便成为驱使企业成为全球化市场服务的根本动力。

⑵使管理者与环境向适应

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决策的制定和组织资源的分配的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者必须要对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决策、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管理者一方面需要调整过去的领导风格和决策程序,使组织更具有灵活性和柔性;另一方面,管理者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要求重构层次之间,工作团队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组织创新的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⑶改变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交往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组织创新的发展都涉及他人创新的管理者,或者被要求对自己进行创新的管理者。由于组织创新往往向组织员工表达下列信息;信任自己的组织,更加努力的工作,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新的工作生活质量标准体系。然而大部分组织内部的员工对于改变其工作方式的变革,其本能反应时想方设法破坏它们。因此,成功的组织变革是建立在改变员工工作态度和信息交往手段基础的。这也是判断新组织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组织创新的内容

⑴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组织生产流程方面的创新,包括有关知识和技能基础,这可以使公司具有独特的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或生产更多的数量。技术方面的变革涉及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技术,包括工作方式,装备,工作流程。技术创新强调改变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其直接结果是生产效率提高。由于它往往需要外部技术专家的共同参与,而且具有相当的技术内涵。

⑵产品与服务创新

产品与服务创新是关于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产出的新产品包括现有产品或整个产品线的小改进。通常设计新产品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新顾客。

第二篇:浅析物流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

摘要:物流组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安排企业里负责物流活动的人员,以鼓励他们更好地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而这些组织活动要通过推动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运作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成本平衡来提高货物和服务的供应、分拨效率。本文主要对物流组织结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主要是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学概念。采纳流程观念的组织发现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有许多步骤与所需要的输出根本无关。取消这些不必要的步骤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同时还能为顾客提供更快的服务,这样做无疑很好,但必须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传统组织结构建立在职能和等级的基础上,虽然这种模式在过去曾很好地服务于企业,但已不适应现代竞争的环境。业务流程再造对许多传统的组织结构原则提出了挑战,促使企业重新设计流程,以在绩效上取得迅速的提高。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

业务流程再造区别于传统职能分工的地方,就是不仅要求在物流企业组织结构中减少甚至消除那些降低工作效率、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以使一个经营流程整体化、一体化,更要求已经营流程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彻底改造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包括:流程组织的整合作用;物流业务主管的统领作用;相应职能部门的激励作用;人力资源部门的控制作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在对组织设置改革创新应主要遵循组织机构的设置与作业流程相结合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两个原则。

由于物流作业包括运输、装卸搬运、库存与补充、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单纯以一个客户为中心的作业流程设计并不复杂,而对多家用户的物流作业流程设计和改造,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作业流程将改变原有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许多理念,影响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和职能的划分。

又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给物流系统带来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最优化;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物流业务的新需求。电子商务的实施,将影响或改变物流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物流业务部门的地位和权力,因此,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考虑与实施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结合起来。

用好物流企业中人员的关键在于对其的了解。新的组织机构需要的角色可能会与现在的员工所承担的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选聘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全体员工或部分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所需的新技能和行为方式。

评估新流程设计对技术的要求是极为重要的,对组织现有的技术结构必须进行深入的考察,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技术、设备与机器等,以便确定它们支持新流程设计的能力。而对构建流程要求、充分考查了组织的人力资源与技术要素之后,就可以设计新的组织形式了。至于管理层次、规章制度、组织角色和责任等都可能需要调整,对新方案必须取得一致意见,从而使得新的流程设计能够实施。对于指导和培训员工,作为新的组织形式的一部分,角色的确切定义必须明确。对员工应该进行执行这些工作职权的指导和培训。新工作职权,同时也要强调执行绩效提高的工作职权。

与人员基础结构一样,新流程对技术的要求也必须在这一阶段给予考虑,特别是在所要求的技术同现有技术的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传统体制到来的一系列问题,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架构的新的技术平台,并从企业整体角度而不是正在改造的单个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考虑技术的需求。

加强物流企业组织的创新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在企业组织创新中物流组织创新相对落后,多数企业仍然

采取直线职能制甚至分散式的物流组织结构,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成本高,反应灵敏度差,物流效益低下,严重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物流组织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我国企业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现代物流和组织创新的理念

从实物分配(PD)、后勤保障(Logistics)到强调客户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理念不断升华,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应跟上经济的发展,彻底抛弃物流就是传统的分离的仓储和运输的观念,将物流上升到企业管理的高度;要更新企业组织的观念,从强调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向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转变,与现代物流观念融合,树立从物流角度对组织创新的理念。

2.物流组织创新要与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市场等创新的相结合

企业制度如企业产权、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直接影响物流组织的变革,这一方面在大型企业特别是铁路货运、邮政快递等垄断型物流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是物流组织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生产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物流组织创新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没有MIS、MRP、JIT、ERP 等生产、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就很难建立一体化、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物流组织。对于流通型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其物流组织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着市场和客户,不可能脱离企业服务、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创新。

3.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

由于物流工作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性质,以及通常跨越一个行业运作的事实,可以说更是没有彻底的对或错的物流组织结构,物流组织创新因时、因地、因企业而异,类同的组织结构,在不同企业中的运行效率可能相差很大,企业在借鉴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时,要考虑适用性。

4.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稳定发展的关系

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物流组织的创新可以是增量式的较小变化,也可以是组织结构的彻底变革。物流活动的跨度大,组织的变更往往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波及到企业的内外,必须充分考虑创新的条件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渐进式和彻底式的创新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创新的成本大小。

5.重视物流组织创新的科学论证与系统设计

企业在进行物流组织创新时,要善于利用企业“外部人”的作用,聘请经济、管理、物流等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和论证设计是必要的,如海尔的组织创新专门聘请了国外SAP公司著名专家。

应正确认识分工、职权、统一指挥、管理跨度、部门化等经典组织设计原则的优点和局限性,对贯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甚至跨地区、跨企业的物流活动,其组织设计更多地要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物流过程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实物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并按照分析组织存在问题、设计物流及信息流流程、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试运转、反馈、改进等一定的程序进行。

6.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物流企业组织的创新不仅受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人员素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着物流产业特征、竞争状况、环境变动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只有当企业物流的外部平台建设(政策平台、信息平台、技术设施平台等)以及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形成社会化物流体系,企业采取物流外包和物流联盟组织形式才更加有效。在我国,由于物流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导致物流产业发展的缓慢,要改变这种面貌,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综合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物流组织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福华编著.现代物流运作管理精要[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64-66

[2]丁力编著.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管理[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45-48

第三篇: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与创新调查问卷

(社区团干部填写)

沂南县(区) 界湖街道街道(乡镇) 德胜社区姓名 李杰

该调查旨在摸清全市基层团组织设置的相关情况,发现、总结和提炼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好思路好模式,为全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对您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在您选择的答案序号后的“□”上划“√”,在“”填写相关内容。

共青团临沂市委

2011年10月

1、您所在的社区情况:

(1)□ 老居民区(2)□ 机关商贸区(3)□ 新建物业小区(4)√村改居社区(5)□ 其他

2、 您所在的社区14—35周岁青年数。团员数,其中,居住在社区数,

工作在社区数,2007年以来流入数,流出数。

3 、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在居民区建立团组织?

(1)√已建,建团模式为,联系青年的方式为

(2)□ 没有建

4、 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在贸易街建立团组织?

(1)□ 已建,建团模式为,联系青年的方式为

(2)□ 没有建

5、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在贸易市场建立团组织?

(1)□ 已建,建团模式为,联系青年的方式为

(2)√ 没有建

6、 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在外来务工青年居住区建立团组织?

(1)√已建,建团模式为,联系青年的方式为

(2)□ 没有建

7、 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建有流动青年联系站(活动站)?

(1)□ 已建,联系青年数量(2)□ 没有建(3)√正在筹建

8、在青年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您认为怎样设置团组织比较理想?

(1)□ 在工作单位建立团组织(2)√在居住地建立团组织

(3)□ 在户口所在地建立团组织(4)□ 其他

9、您对您所在的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的评价是:

(1)√满意(2)□ 较满意(3)□ 一般(4)□ 不满意(5)□ 不好说

10、您认为团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党组织没给团组织提供足够的支持

(2)√ 团组织的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团组织的活动内容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团员青年需求不相符

(4)□ 团干部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5)√ 经费不足

(6)□ 其他

11、您所在团支部近三年开展过哪些有特色、有影响的工作(请列举3个)

(1)(2)(3)

12、您所在社区的大多数团员青年是否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

(1)√ 经常参加(2)□ 偶尔参加(3)□ 从不参加

13、最近一年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开展发展新团员工作?

(1)√ 是,发展数量(2)□ 没有(3)□ 不清楚

14、最近一年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开展推优入党工作?

(1)√ 是,推优数是,经推优入党数是,占入党数比例

(2)□ 否

(3)□不清楚

15、您所在社区是否建有青年中心?发挥作用如何?

(1)□ 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 有,但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

(3)□ 没有(4)□ 不清楚

16、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建有各类青年社团、协会等组织?

(1)√ 有,数量,发展成员数,是否建团(2)□ 没有(3)□ 不清楚

17、您所在社区团支部班子构成情况:

(1)√书记人(2√委员人

18、您认为社区团组织设置模式如何创新?

19、您认为社区团支部书记应具备哪些素质?

20、您认为社区团支部应开展哪些工作?

21、请列出3-5条社区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以实例说明。2

第四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

2009年12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当前,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如何让基层党组织设置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已经成为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创新突破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背景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的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产业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党员从业分散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面前,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做一些调整和创新。

1、农业发展产业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等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块状经济发展迅猛,也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和新兴产业基地。

一、

二、三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使越来越多的党组织和党员突破了行政和组织的限制,并在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但由于受传统党组织建制的限制,目前还只能成为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散兵游勇”,很难有组织的发挥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突破了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界限,要求广泛组织基层资源开展社会化大生产。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小规模乡村组织及与之相伴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由于规模较小、发展空间狭窄,不但不能有效地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反而在某些环节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这些迫切要求探索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使之与日益推进的产业化趋势相适应。

2、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慈溪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慈溪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城乡交融阶段,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管辖范围。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分割的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党建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

3、社会组织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多向延伸,

一、

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催生了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新领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传统基层党组织只以行政单位为唯一设

置单元,导致党组织工作无法延伸到新的党建领域,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限制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据查,2008年底,我市共有非公企业1256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1373家,仅占总数的10.9%;社会团体18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8个,仅占总数的

4.2%;民办非企业单位346家,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25家,仅占总数的7.2%。如何将党的影响和作用有效地渗透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4、党员从业多元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以市场方式为主。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秩序出现的裂痕、瓦解、重构,人民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员分布的分散性、流动性,从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据设置党组织,对每个党员依托相应固定单位加以“静态管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致使“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大量涌现。同时。随着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党员先进性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传统单一按区域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客观上限制了党员个性化发展,党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应把握的原则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创新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进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从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进行。力求通过调整,建立一个能覆盖各个区域、每一个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以有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基层的全面贯彻执行。

二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党组织设置创新的根本动因源自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组织设置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超越一定时期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必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寻求组织设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区域化出发,根据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坚决防止和反对搞形式主义。

三是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基层党组织处在党的组织的最基层,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对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组

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社情民意,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以确定出为最广大党员群众所支持所赞同,能够密切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最佳调整方案,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是有利于工作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根据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完善,该新建的新建,该整合的整合,该调整的调整,既不能使党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设置党组织。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状况,允许多种结构、多种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实施。

三、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主要设想

创新城乡党组织设置,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在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下,按照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建立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新型网络系统,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党组织设置模式:

一是打破区域联合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打破区域界限,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建立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村与机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商发展。(1)村村联建。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党委(总支),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委(总支),或乡镇党委下派乡镇干部担任书记,逐步形成与乡镇行政区域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心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要注意及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党组织提升设置规格,以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2)村企联建。针对村镇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政村多数党员及青年进入村镇企业工作的实际,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行政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村企联建党组织,一般由企业党员负责人兼任党组织书记,统一领导企、村工作。(3)村居联建。由城镇近郊村与社区共同建立党组织,成立党委或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居工作,着力解决城镇推进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而村党组织的社区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这一问题,通过村居联建,切实加强社区管理。村居联建原则上以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新的党组织书记,或由镇(街道)党(工)委下派机关干部担任书记。(4)村机联建。发挥党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探索推行“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村机联建”方式,鼓励和引导一些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党组织与有关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共结共建,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服务链”等永续链条,实现机关部门工作与乡镇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机关部门党建目标与乡镇党建目标的最终统一。

二是突出产业整合建。适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行业协会大量涌现的新情况,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到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

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具体可采取“五个依托”的办法:一是以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把一定范围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提高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二是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党组织,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共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化的工业园区、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园区、基地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建联合党组织,发挥示园区、示范基地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四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依托,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提高市场管理水平;五是以涉农站所(如农技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或经营服务公司为依托,服务范围内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站所或经营服务公司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产业党组织建立后,要处理好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双方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拓展覆盖延伸建。适应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组建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可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建设促党建。同时,要顺应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形势,将党组织延伸到社区楼院,依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如楼道支部、专业市场支部、商会支部、离退休支部、再就业支部、商场支部、流动支部等。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居委会及改组后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党组织,可以按照独立分设、联合交叉,居委会、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统一成立党支部模式建立党组织。四是加强管理流动建。适应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的趋势,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要求,着力构建“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来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对与外出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的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依托异地商会组建党组织,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少数特别分散、但具备技术条件的流动党员,可探索在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使外出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五是双重设置开放建。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党员管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过组织生活难等问题,可探索建立党组织双重设置模式。即依照“大党建”观念,根据党员同时具备企业人、单位人、农村(社区)居民、中介组织成员等多种角色并存的现实,以及党员流动性日益趋强的态势和特点,突破一个党员编入一个支部的局限,探索实行主要工作、生

活地固定党组织设置与次要工作、生活地临时党组织的双重设置模式,建立对双重身份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的机制。如,对在职党员,实行工作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为辅,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试行以社区为单位,成立能发挥在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社区在职党员联络会,并依托联络会建立临时党支部,由全体在职党员选举产生联络会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根据居住相邻或选择公益岗相同原则,在联络会下设若干联络小组,并依托联络小组建立临时党小组。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接受所住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对农村、社区不便迁移组织关系的外出流动党员,试行以居住地党组织管理为主、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借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做法,推行工作地、居住地分开的双重身份的流动党员到工作单位党组织或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报到制度,并根据地域相邻和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工作地党组织管理。

六是完善功能分类建。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本单位。要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一是根据党员的职业分类,把农村中在同一产业从事相似工作的党员集中起来建立党小组,如建立工业、农业、建筑、第三产业等党小组;二是根据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设置不同责任岗位,把在同一岗位的党员集中在一个党小组,如设置政策宣传、科技示范、市场信息、治安调解、参谋顾问等党小组;三是以年龄结构来分层设置,建立青年、中青年、老年党小组等。以上几种党小组设置形式,应从行政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综合运用,使党小组的设置科学、合理。

第五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论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探索和实践

——以焦作师专为例

张刚 苏爱民 常超 张志刚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河南 焦作 454000 )

摘要: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我校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存在形式单

一、载体固化、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并在工作实践中对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有益尝试,为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增强组织生活的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增强组织生活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党建;组织生活模式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常和有效开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模式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内容单薄、形式单调、途径单一的现象,我们必须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组织生活教育形式,抓好组织生活这一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增强组织活力,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一)学生党支部领导体制不尽合理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沿用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或辅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另配一到两名辅导员教师的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很多本身就是兼任,专职辅导员一般按照师生比1:200的标准配备,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和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党支部面临前所未有的早期培养、党员发展和入党后教育培养的工作压力,虽然我校聘请了离退休党员教师兼职基层党建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党员发展指导工作),但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务,重发展、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二)学生党支部规模较大,不便于教育管理 伴随高校扩招和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重视,在校大学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学生党支部由原来10多人的规模,扩大到目前的50~60人,在毕业前夕最多时甚至达到80人左右的规模,较大学生规模学院的学生党支部甚至多达3个,学生党员总人数在毕业前夕甚至达到2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基层党务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由于成员难以集中,不能实现学习教育的全覆盖,学生党支部很难开展有效的组织生活,也不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

(三)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单

一、形式上缺乏创新

多年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党内文件、党和政府会议报告和讲话,或者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地,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中多数学生党员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和被动参与的状态,很少引起主动思考和讨论;日常党组织生活中很少对照党员标准和自身党性修养,结合自身实际展开深入学习和讨论,组织生活和时事政治学习联系在一起。因此,党建工作中通过组织生活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停留在较低水平,其原因和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党员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有关,传统的党*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立项课题(LX2014Y035) 作者简介:张刚(1978-),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苏爱民(1969-),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

(四)学生党支部存在重视发展忽视教育培养的倾向

在党员发展问题上,我校一直强调严把质量关,不断规范党员培养、考察、发展各个环节的工作,实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度,严把入党关口。发展党员成为学生支部的中心工作,组织生活有被党员发展工作取代的倾向;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培养和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党支部书记年轻化现象明显,在组织生活中,缺乏对党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经验,也缺乏教育培养的感召力。院系党总支领导班子对学生支部组织生活的直接参与程度,也因党员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数量增加以及繁杂的行政事务而大大降低。

(五)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我校实行2+1的教育模式,在三年级学生中采用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给学生党支部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如:“同学不同班”、学生实习地分散尤其自主实习学生占多数等客观困难,导致无法开展常规的党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的特色、传统不能延续,学生党员之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缺乏交流等现象。

二、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和实践载体

一是创新理论学习平台。在学院网站上开辟了党建工作专栏,内容包括党务知识,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时事政治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把党和国家新的一些方针政策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信息及时发布到党建专栏,方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创新活动和实践平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以学生党支部QQ群、学生党小组QQ群、QQ微博、飞信等形式开展网上互动交流的党组织生活,在组织形式上将学生支部建立在网上,改变了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单

一、枯燥、缺少专业背景支撑的尴尬局面,其中党员教师的加入,使得学生党组织生活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加强了同专业教师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之间、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间思想和学习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新老党员间的“传、帮、带”作用。

(二)以“微型党课”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 学生党支部积极尝试“微型党课”这一新模式,让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小的事例或实践来阐述、宣讲大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启迪并产生共鸣。学生党支部通过微型党课,充分挖掘现有学生党员教育资源,提倡党员人人上讲台,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党员善于学习、争当表率的积极性,并引导和吸引广大团员青年通过观摩和聆听学生自己的党课,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党建带团建”的新型思想教育载体,使之继承传统党课的主要元素,又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开展“微型党课”活动,变“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学生党员人人上讲台、同学之间人人赶先进”,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人人要求进步,人人追赶先进,人人争做模范的良好局面。

(三)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在团组织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推进党的后备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将团学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学生党员与团支部结对,结合学校及社会热点,在学校、社会范围广泛开展富有成效的团日活动。这种党团共建的新模式不仅让学生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为党员展现自身价值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锻炼了学生党员本身的策划、管理、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团员青年中的执政基础,取得了党团双赢的效果。 (四)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结对帮扶工作网络 在原有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点,构建学生党员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分别是“一管一”、“一对一”、“一帮一”。 “一管一”是指推行“学生党员带班班主任制”。指派一名由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产生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的带班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新生适应性学习、生活的引导工作;“一对一”是指开展“学生党员进寝室”活动,由高年级党员负责联系一个新生寝室,深入寝室与新生进行交流,为新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关心新生的衣、食、住、行,解答新生的疑问,解决新生的困难,并认真做好走访记录,及时反馈他们的心声,为新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提供了新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新生各班班委组建、贫困生认定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信息。 “一帮一”是指同班或同专业中,学生党员负责联系一个重点帮扶对象(主要为厌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贫困生),通过借助同学习、同生活的便利条件,更好的帮助、督促、关心帮扶对象,为帮助其摆脱学习、生活、心理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第一时间提供帮扶对象的近况信息。

(五)在学生实习、实训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党小组 与学生党员实习、实训单位的党组织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在离校实习和已经参加工作进入见习期的准毕业生党员中建立临时党小组,主动听取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思想汇报,及时掌握这毕业学生党员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帮助学生党员排解实习、实训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及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就业率,有效地弥补了应届毕业生党员就业前教育上的真空。实习返校后,通过优秀毕业生党员表彰座谈会、毕业生党员与在校学生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党员风采展示等主题活动,将优秀毕业生党员大学期间的心得和感悟传递给低年级党员,同时建立有效的互动,作为优秀党员毕业后继续关注母校、讨论工作、提出建议的重要途径,搭建优秀党员品质和精神得以展示、传承、发扬的良好平台。

(六)拓展学生党支部党组织生活的功能

把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中,让学生党员充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在寒暑假期间,以专业优势组建“技能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等;组建“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党员在社会服务中展示风采,把学习理论知识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党员的热情,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组织生活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结合专长,服务社会。

通过组织生活的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活动创新、内容创新,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唐梅.高校基层支部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周东斌,等.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3]孙正林.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0.(3) [4]高建广,等. 《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钱瑞荣.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若干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3.(6) [6]刁元斌.构建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 [7]蒋莲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问题与改进[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 (2) [8]袁正希.试析高校先进党支部的创建及作用发挥机制的建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7)

Organize life mod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arty branc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Gang,Su Aimin,Chang Chao,Zhang Zhig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life of the college primary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not noly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strengthen college CPC build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urse,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this paper, taking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for an illustr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ing form, carrier, content of the the regular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 CPC primary branch. And in practice, the author does some tries beneficial attempt to improve the mode, carrier and content of the regular activ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is useful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life of the student primary Party branch, to strengthen its ideological, informative,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o appeal college students to join the Party. Key words:student Party branch; Party construction;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the Party

联系地址: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市山阳区山阳路998号,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邮编:454000。 手机:1569063852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村卫生所制度范文下一篇:村委各类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