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与健康心理学讲稿

2022-12-23

第一篇:变态与健康心理学讲稿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1-3(10)讲稿.ppt.Convertor范文

讲 师 简 介 吕

中国促学工程专家委员会

专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会员 陕西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委员会

委员 陕西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

督导 西安青年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培训部

主任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祝你成才》

主持人

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

特邀顾问

西安市音响学会

主席

联系电话:13259936289

Q Q:1002287171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P250 它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的内容:

变态心理是如何发生的,其自身有哪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的关系:

P249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据1993年17地区精神障碍流调结果)。

为什么变态心理学不能称之为病理心理学?

P249 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

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在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是精神病学的差异:

P250 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二、变态心理学简史

P250

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以此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人大脑所造成的。在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

在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那时的欧洲人导演了一场人类思想的悲剧,宗教以残忍的手段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

2、欧洲的中世纪,在经历了一场卑劣的造神运动和摧残人性的黑暗时代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一场解放人性的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欧洲爆发了。很快,文艺复兴的曙光照遍了整个欧洲j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P251

3、在17世纪以前,由于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病人的重任,所以它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

4、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5、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6、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这种强有力的形势,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

三、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P251

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

P251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有时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P252

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

(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这种“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

(2)、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但是,意识不到的痛苦,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比如,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以口误或失误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等等。

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

P252 他的历史功绩不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他的理论所影响和波及的领域,更主要地是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

在哲学领域,他以自己的理论,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他用“力比多”这一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

他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启示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他以自己的理论判断和演绎,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天上移到地上,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自己,将人类从上帝的王国中解放出来。

人们把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一部分,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所遭遇的打压,当时主要不是来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来自宗教

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批评:

P253 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弗洛伊德建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心理学恰恰处在摆脱哲学式的心理学并开始成为独立的实证学科。这时,心理学绝对重视的是实验研究,而逻辑演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很长时期内,心理学史中见不到弗洛伊德名字的缘由。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方面。特别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P253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曾经有如下说法:

P254 “如果想像大脑组织在构造关系上或机能关系上不具有障碍而会有精神紊乱,这是不可能的。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他说,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便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同样的刺激,“对神经系统较强的人来说,并不引起这类疾病后果”。

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意志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

P254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桑代克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桑代克:著名的动物实验—— “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三)、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P255 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叫做人的“基本焦虑”。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质:

严格地说,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或者说,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只不过是坚定的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延伸,究其根源,它应是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哲学的副本。

存在一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P255 人自身以外的事物是无足轻重的,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因为“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锁链。”

从学术继承角度来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核心内容,基本上是来自400多年以前的“怀疑论”。

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

P255 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既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科学手段去证明任何东西。它只要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特性推论开来,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成一种“学说”。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P257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的区分:P257

1、常识性的区分

2、非标准化的区分

3、标准化的区分

4、心理学的区分

1、常识性的区分

P257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非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P258 第一种,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例如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第二种,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所以,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

第三种,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对社会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人身的,或是对政治的、经济的破坏,如果有明确的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找不出任何犯罪动机,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

第四,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第五种,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只要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表现,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就确认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3、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P259 第一,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第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第三,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其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4、心理学的区分

郭念锋(198

6、1995)认为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现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

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现实检验能力”: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P260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类精神活动三部分: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P260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学变态心理学:

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这里所说的精神障碍,是指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含人格变态)

精神病患者可以心理学咨询吗?

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具体条件如下:

1、必须是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P261

常见异常心理心理的状态

一、认知障碍

二、情感障碍

三、意志行为障碍

P261

一、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2、思维障碍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4、自知力障碍 P261

一、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二)、知觉障碍

(三)、感知综合障碍 P261

一、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A、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此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B、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

C、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P261

(二)、知觉障碍

A、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B、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P261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

(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临床上言语性幻听比非言语性幻听更为常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如见到闪光,火花等。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如尸臭、轮胎烧焦后的气味等。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 (4)、幻味: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幻触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P262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

真性幻觉(通过感觉器官):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感觉到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到的。

例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P262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

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例如,患者在听收音机时,同时听到骂他的声音:关闭收音机,便听不到骂他的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2

(三)、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

P262

2、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

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

这一症状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 (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即患者按某些词汇的音韵相同或某句子在意义上相近的联想而转换主题。

患者的谈话内容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换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P263

(2)、思维迟缓:

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患者自诉:‘‘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这一症状严重时,虽然患者本人非常努力,但是一篇作文或一篇简短的发言稿,经过很长时间还是写不出来,学习或工作效率很低,患者因此而苦恼。

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P263

(3)、思维贫乏:

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要点之一。

患者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讲话,被询问时则回答:“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患者对上述精神症状漠然处之,并不以为是精神病态表现。

多见于(单纯)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P264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交谈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此时,与其交谈有一种十分困难的感觉。

例如,某技校学生,笔试时监考老师已发现有一道问答题,其所答内容与所问问题毫无关系,曾前后两次提醒这位学生要好好审题。学生对答题内容仍不做任何修改,还说: “我已经看过了,这道题就这样回答。”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P264

(5)、破裂性思维:

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与主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因此,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

这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P264

(6)、思维不连贯:

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成为语词杂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语词杂拌不是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的,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之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分,但两者在临床上的严格区分却是非常重要的。

区别两者的要点在于后者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的。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P264

(7)、思维中断: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有的患者在回答医生对上述现象的提问时说:“当时我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患者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虽然破裂性思维时的语词杂拌在临床现象学方面很难与思维不连贯时的语词杂拌进行区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4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

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

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灵感或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思维被夺。

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5

(9)、思维云集:

又称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有的患者说:“这些乱七八糟想法的出现,就像夏天天空中的云彩一样,突然乌云密布,突然乌云消失,又见阳光。”

强制性思维与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的区别在于,思维插人和思维被夺时,患者还有属于自己的,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而在强制性思维时,患者认为他的思维活动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了。

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65

(10)、病理性赘述:

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患者并不觉得自己说话哕嗦。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其认真交谈和回答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患者不听劝说,坚持要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把话讲完。患者在讲了很多完全可以省略的谈话内容以后,最后终于讲出了其本次谈话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65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

例如,时值夏天,某患者只要睁眼醒来就紧紧抱住冰冷的暖气片不松手,甚至在一日三餐时也不松手。医护人员询问其原因何在,患者说:“因为暖气片是工人阶级制造的,我决心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永远和工人阶级在一起。”

本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时上述精神症状再现,这一症状反映出形象概念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障碍,即患者混淆了具体的形象概念(暖气片)与抽象概念(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正常人可以有象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平,游行时高举红旗象征革命,这样做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已约定俗成,彼此能够理解的,而且不会把象征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

P265

(12)、语词新作:

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意。

例如,医生在患者写的文字材料中发现有一个字(字的上半部是“手”,字的下半部是“心”)。患者说:“这个字读作手心,是书桌的意思。”

语词新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6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尽管如此,患者却坚持己见,不可说服。

例如,某中学生物老师,精神失常后拒食,在劝说下可饮水,仍拒食。医生询问时,患者答:“我是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生物进化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的祖先。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尊敬祖先。我吃饭、吃菜就是对祖先的不孝了。”

逻辑倒错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6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

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P266

按内容归类的妄想有: ①、关系妄想:

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们家的事,因而关闭电视机。

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

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出家门。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被害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P266

③、特殊意义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例如,某男性患者回家后见妻子在逗小孩玩,边滚煮熟的鸡蛋,边说:“滚蛋,滚蛋”,患者听到以后内心已不悦,其妻不知,又将一个削好皮的梨分给患者一半,患者当即勃然大怒,说:“想和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多人解劝无效。

④、物理影响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

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激光、x线、红外线。紫外线等(均为物理因素),就称物理影响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6

⑤、夸大妄想:

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麻痹性痴呆。

⑥、自罪妄想:

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

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P266 P267

⑦、疑病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⑧、嫉妒妄想:

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想方设法寻找所谓的证据。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P267

⑨、钟情妄想:

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7

⑩、内心被揭露感:

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很多患者不清楚别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方法了解到他内心想法的。至于被洞悉感的产生,

常见到有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患者虽然坚信上述想法正确,但却说不出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以及根据什么才有这种想法的;

第二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有所不同,被洞悉感是在其他精神症状的基础上,患者才做出的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例如,一位度完蜜月后刚上班不久的女性患者,对近几天来单位同事间多次谈论有关“掏耳朵”(去除耵聍)的事情耿耿于怀,认为这些谈话都是针对自己的,是在讥笑自己蜜月里曾经主动给丈夫掏过耳朵,讥笑自己在丈夫面前撒娇等等,并且认为,不只是这件事情,她的其他个人隐私,以及她的想法,不说出来别人就都知道了,丈夫多次解释无效。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7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①、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

除突发性妄想外,还有两种原发性妄想的表现形式。妄想知觉是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

例如,患者和I司事们一同外出,大家都看到了前面马路上有一条家犬,患者当即说:“我要被提拔了,调令很快就会送到我们单位。”

妄想心境也是原发性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妄想心境是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此时患者尚不能明确地说出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其不利的事情。如果这种妄想心境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常常进一步发展为被害妄想。

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大参考价值。 P267

②、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继发性妄想可以见于很多种精神疾病,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P268

一、认知障碍

2、思维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2)、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

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虽是一字之差,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必须注意鉴别。

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68

(3)、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P268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意识障碍时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

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患者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

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P268

(二)、记忆障碍

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过程。也可以说就是记住、不忘、认得和回想起来,四者既相互关联又密切组合。

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复感知的过程。

保存则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也即狭义的记忆。

认知(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

回忆则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识记是记忆保存的条件或前提,而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则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或显现。

P268

(1)、记忆增强:

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

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脑器质性损害患者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患者记不住最近几天,甚至当天的进食情况,或记不住近几天谁曾前来看望等等。病情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例如,回忆不起本人经历等。

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69

(3)、遗忘:

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顺行性遗忘指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

例如,脑震荡、脑挫伤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到意识恢复清晰前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逆行性遗忘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它的长度是指由受伤一刻开始,直至受伤前最后一件能清晰回忆的事情为止。典型的逆行性遗忘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例如,一位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在医院留观期间,对脑外伤当天单位领导前来看望疑惑不解。患者对被送往医院的前后经过不能回忆,即对脑震荡史丝毫不知。以至认为厂领导可能把名字弄错了,是别人而不是他被撞成脑震荡。患者对当天外伤前能清晰回忆的最近一件事是家人曾提醒他,出家门后骑自行车要一路小心(顺行性及逆行性遗忘)。

除上述脑器质性损害所引起的遗忘外,还有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称为心因性遗忘症,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可见于癔症。

P269

(4)、错构:

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5)、虚构:

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患者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历。由于有虚构症状的患者常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记不住曾经说过的、属于虚构的内容,其虚构的内容常常变化,并且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之为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69

(三)、智能障碍

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临床上将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部分。

(1)、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以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致病因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等。

P269

(2)、痴呆

痴呆是一种综合征(症候群).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主要临床表现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例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幼稚、低级的和本能的意向活动亢进等。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痴呆是脑器质性的,但须与少见的、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的、由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的假性痴呆进行鉴别。假性痴呆预后较好。

P270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

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

由此可知,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P270

二、情感障碍

1、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以程度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高涨

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就像过节一样。因而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过高。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能力强,赚钱容易,花钱大方,乱买东西乱花钱。

有时患者自负自信,流干夸大,可有夸大妄想。

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说到伤心事,患者也会哭泣流泪,但是很容易随着别人谈论高兴的事情而恢复原先的好心情。

情感高涨时患者的动作行为有感染力,经常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如果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P270

(二)、情感低落

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患者变得喜欢安静独处,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

患者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

患者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流于自谦,可有自罪妄想。有时表现长吁短叹。

患者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如果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动作减少同时存在,则构成抑郁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例如脑卒中后抑郁等。

P270

(三)、焦虑

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

常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

患者常常有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惊恐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P271

(四)、恐怖

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时也会出现恐怖这一情绪反应,并伴有明显的心悸、气短、尿频、出汗、四肢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容易为他人所理解的。

某些患者遇到特定的境遇(例如参加集会)或某一特定事物(例如看到家犬或剪刀等尖锐的物品时),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这种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

多见于恐怖症。 P271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迟钝

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例如,某早年丧父的女患者,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情意深重。病后患者对母亲变得疏远租冷淡,对母亲关心体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病前相比,判若两人。

情感迟钝不仅仅指正常情感反应量的减少,更具特征性的是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感(例如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等)逐渐受损,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

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71

(二)、情感淡漠

指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

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271

(三)、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例如,遇到悲哀的事情却表现欢乐,遇到高兴的事情反而痛哭。或是患者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

例如,说到自己受人迫害时,患者的面部不但没有愤怒的表情,反而笑嘻嘻地好像在谈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P271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脆弱

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P271

(二)、易激惹

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P272

(三)、强制性哭笑

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

这是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P272

(四)、欣快

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

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

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P272

三、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

2、意志缺乏

3、意志减退

4、精神运动性兴奋

5、精神运动性抑制

1、意志增强

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

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始无终,结果是一事无成。

而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等。

2、意志缺乏 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

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

意志缺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

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P272

3、意志减退

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这常见于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此类患者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的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或是由于愉快感缺失,对周围的一切兴趣索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以至意志消沉,使患者的学习、工作或家务劳动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抑郁状态患者对自身的这些变化,一般说来还是能够意识到的,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

另一种情况是意志减退,可见于上文所叙述的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上述两类患者的意志活动,较他们正常时都有明显的减少,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但是这两类患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不同,疾病诊断有别,治疗方案各异,应加以分辨才是。

P272

4、精神运动性兴奋

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

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

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 P272

5、精神运动性抑制 (一)、木僵

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

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如果患者的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消失的地步,则称之为亚木僵状态。

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之为紧张性木僵。

除紧张性木僵外,临床上还可见到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心因性木僵,

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木僵,

这四种情况虽然都表现为木僵状态,但病因、治疗、预后各不相同,应该重视加以鉴别。

P273

(二)、违拗

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

例如,要求患者张嘴时,患者反而把嘴闭得更紧。

如果患者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P273

(三)、蜡样屈曲

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

如果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做出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可以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动,称之为空气枕头。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P273

(四)、缄默

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以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别人进行交流。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五)、被动性服从

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完成别人所要求的动作对他不利,会使他难受,患者也绝对服从。

例如,患者已经历过舌体被针刺的痛苦,再次让其伸舌时,患者还是被动地服从。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P273

(六)、刻板动作

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七)、模仿动作

指患者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

同时有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言语、刻板动作、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精神症状中的几个症状,就构成紧张性木僵症候群,是紧张症性综合征的一部分。

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单独或交替出现,就构成紧张症性综合征的全部内容。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 P273

(八)、意向倒错

指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例如,患者吃粪便、喝尿、喝痰盂里的脏水等。

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九)、作态

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 例如,做怪相、扮鬼脸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P274

(十)、强迫动作

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

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

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患者感到非常痛苦。

多见于强迫症,也可作为强迫状态的一部分见于精神分裂症。 P274

“梦”的临床诊断意义:

定义:“梦是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

说明梦的性质,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给出定义,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结合临床实践,考察梦与心理紊乱的关系。 P274

“梦”的临床诊断意义:

“特殊意识状态”:就是睡眠状态。正常意识活动是一个连续体,它主要

包含觉醒和睡眠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循环交替地出

现。觉醒被称为一般意识状态,睡眠就被称为特殊意

识状态。在这种特殊意识状态下,由于意识的清醒水

平极低,所以思维活动就失去了逻辑性。

也就是说,梦境的结构,作为非逻辑性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为此,绝大多数的梦境,都带有杂乱无章、奇离古怪、不合逻辑和颠三倒四的特征,人们的共同经验,可以证明梦的这一特点。

尽管梦境中的个别内容,如人物、地点等等,都是梦者生活中经历过的或被压抑的东西,但就梦境的整体来看,它确乎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杂乱无章的梦境本身,是无意义的,不具备任何临床诊断价值。

P275

弗洛伊德与释梦:

弗洛伊德以后,释梦,就成了临床心理诊断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性本能挣脱意识禁锢之后的变相宣泄。所以,它有临床诊断价值。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的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

可是,梦,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对诊断人的心理问题,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弗洛伊德早期提出的“情绪是梦”就有一定价值。

“情绪释梦”:

P274 是以了解情绪状态为目的的释梦手段。

梦境本身,经常不具有现实意义,梦中的情绪体验,经常具有现实意义。梦的这种特点,使我们可以通过对梦的分析,便能大致了解求助者不愿说出或觉醒时意识不到的情绪状态。

P276

梦境中体验到的情绪:

在觉醒状态下,人的情绪总是处在意识的调控之下,内心的焦虑、愤怒、恐惧、孤独„„等等,都可以经过意识的调控或被掩饰起来。或被化解掉。人的各种非理性念头,也可以被自己的理性所控制。

实际上,自已不愿流露或自己不太清楚的负性情绪,虽然已经被控制和理性化,但它实际上并未消失。他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在梦境中发泄出来的种种负性情绪,就是这类仍在起作用的负性情绪。

梦中情绪的这一特点,使“释梦”具有了临床诊断价值。

笔者同意弗洛伊德释梦的一般原则,即宣泄论;但反对他的泛性论,即梦只是对性本能的宣泄;更不同意他对所谓“隐性梦”的定义和解释。

人不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内容的生活事件时可以体验到同一类情绪(焦虑)。而且人处在梦境中的事件,也可以产生同一种情绪——焦虑,甚至逼真的梦境,可以使人从焦急中醒来。

P275

梦中事件与现实事件:

P275 现实事件是客观存在,梦中事件却是人的想像。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没有关联。觉醒状态中,现实的事件引起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立刻被理性控制或化解,但他并不会彻底消失;

进入睡眠后.焦虑情绪再度活跃起来,激活部分皮质细胞,促使人们想入非非,想像出不合逻辑的事件,并且构成以焦虑为色彩的梦境。

这样,尽管想像出的事件与现实事件完全不同,但情绪性质都属于焦虑。以此类推,假如生活现实中产生的是恐惧情绪,那么,想像出的梦境,也必然是恐惧的梦境。

第二篇:健康与心理讲稿

同学们好!

今晚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健康与心理”这个话题,于“心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是又说不清楚。的确如此,心理学可以说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学科,因为心理学里面说的都是我们的事情,存在于我们的行动间、言语里、动作中,每个人都有所思索有所了解。但是对心理学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我发觉有时候当你跟朋友说你学心理学专业时,他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学心理的,那你知道我现在心理想什么吗??"或者以为你是心理医生,要你帮助解决问题!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哦..... 学心理学的人并不一定是心理医生,他可以是搞教育心理,消费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心理,人力资源心理等...

还有学心理学的人并不是能看透别人心里想什么的呀.如果能看出别人想什么的话,那就是相当于"神",跟迷信就没有多大区别哦!!学心理学的人只是能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统计来揣摩或预测出你大概的心理活动罢了...所以别把心理学想的太可怕呀!!!今天我们言归正传谈“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健康吗?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虚弱,而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及对社会适应方面都趋于完满的状态。”为保持身体健康,人们常加强体育锻炼,有了病,打针吃药、平时也注意吃好,讲究营养,这都是必要的,健康长寿的确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还远远不够,人们常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举例:(1)负面心理、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大?美国一生理学家的实验,用玻璃试管提取和观察人在不同情绪下呼出的气体转化成液化水的颜色、形态、沉淀物的特性,结果令人惊奇。

把“愤怒气体液化水”注入大白鼠,几分钟内就死亡了。医学化学家指出,人生气时体内分泌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具有较强毒性,如不及时排解留在体内后患无穷。

(2)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英王太后伊丽沙白病逝101岁,乐观向上)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经常面对周围人对你的深深感激和温暖、身心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深感生活的意义,也是健康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来聚焦个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这些悲剧的发生,都和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人能早些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是完全能够避免走上这条自我毁灭或失败的人生之路的。

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学习时,因缺少心理准备,对新环境的不了解,而感到有所不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们把一只小猫先放进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进一间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的空间里,结果猫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小猫对新的环境产生了不适应心理,出现了感觉零乱,行为反常。其实我们人和动物一样,当我们到达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都会感到不适应,有压力。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不适应心理,轻如者感到心慌、焦虑,重者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会产生许多生理上的反应,如头痛、呕吐、出冷汗。

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学习时,因缺少心理准备,对新环境的不了解,而感到有所不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种不适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如有的人只身一人闯入一个新环境,所遇到的并不是过去“老朋友”的相聚欢庆,而是举目无亲的酸楚,因此造成内心寂寞、压抑、失落。这种感受是由于人们对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而造成的。这是每一位走进新环境的人内心都会有的感受,对于即将走向成年的中职生来说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理智地认识到不适的原因,调节自己的心态,就一定会排除心理障碍,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中职新生现象”的出现,是同学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积极适应新环境,讲究学习方法,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成熟的中职学生。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望同学们都能够记住美好的、忘记不高兴的。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

• 不是烦恼太多

• 而是我们心胸不够开阔 • 不是幸福太少

•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 快乐时唱支歌 • 忧愁时写首诗

• 无论上苍给予我们怎样的待遇 • 生命总是美丽的

第三篇:心理健康与调适讲稿

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头羊,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风向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的关键因素。当前,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考核,已被有关部门列为考核干部德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提高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调适能力,则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转型期,格局调整利益分配调整,我们在每年享受10%的 高经济增长的同时,负面问题也多,道德水平下滑、精神空虚 物欲横流

每年28.7万人自杀,200万未遂。06年中央党校开设心理健康课。

一 、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

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少的。积极的进取心、开朗的心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以说,领导干部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领导干部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因此,领导干部要想尽快地成长,必须具有良好的身心条件。

领导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构成

1.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有一种“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良好心态,这样才能抗拒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2.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个只有具备了坚强意志的领导干部,才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从来都是在与困难打交道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做舒坦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意志。当前工作中,领导干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培养坚强的意志尤为重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过科学论证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下去。即使困难和挫折再大,也从不迷失方向。要练就钢丝般的神经和磐石般坚定的意志,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历经百折而不挠。要有承载压力的品质,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那些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到挫折就精神崩溃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全的,政治上也是不成熟的。

3.稳定的情绪。理性的态度。要理性地看待现实,工作中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越是在困难、挫折面前,越要保持冷静,理智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要理性地看待自已,要有自知之明,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了解自己的缺点,在赞扬、拥护和奉承面前,不能忘乎所以,迷失自己。要做到得意时谦逊,失意时淡泊,临顺境警醒,遇逆境从容。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守道德底线,做到慎初、慎独、慎交友,决不能放纵自我。要理性地看待别人,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因为别人提拔比自己快就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时运不济。个人的成长既要看能力,也要看机遇,因此要以平常心看待个人的进退留转。除了与同事相比,有些领导干部还喜欢与大款比奢华、比排场,从而产生当官吃亏的想法,导致心理失衡,认为不捞白不捞,最终蜕变为腐败分子。健康稳定的情绪,可以激励人积极进取,促进人际交往,使人增强信心,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4.豁达的心胸。豁达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有了这种胸怀和境界,对待事物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名利才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为人处事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困难挫折面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人民利益能“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胸宽广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

1 质。如果没有宽广的心胸,领导干部必然离群索居,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要有容人的雅量,尊重别人的人格、劳动和劳动成果,真诚待人,敢于主动亮短,以真心换取真心。要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团结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年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合作共事。特别是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要有容事的气魄,心中想大事,手上抓大事,对急难险重之事,举重若轻,运筹帷幄,妥善解决。对无伤大雅的小事,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一笑而了之。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情绪抑郁,心理焦虑。抑郁是一种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2个人24小时看着崔永元 6天6夜睡不着 口头语“郁闷”仅次于癌症的疾病,在美国抑郁症药比感冒药还多

2.敏感多疑,以邻为壑。多疑的人在心理上总是处于不安全、痛苦的猜测状态中,在人际交往只表现出戒备和敌视性,遇事无端猜疑。不能随便说 说什么

怎么说 什么时候说

3.自私狭隘,虚荣嫉妒。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只许你不如我,不准你超过我。喜欢自我表现,凡事以我为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缺乏理解与认同。

4.患得患失,害怕挫折。如果领导干部抗挫折能力低就可能会产生以下反应:一是妥协,二是倒退,三是攻击。

5.骄傲自满,为人傲慢。目中无人,远离群众。平民的心态。清代徐继昌在《徐素斋杂记》中记述了辽东知府杜石坡的一段话:“我辈做官当常想到未做官以前与不做官以后,自律自严,办事不期勤而自勤,俸禄不期薄而自薄。”每一位领导干部,“未做官前”是平民百姓,“不做官以后”也是平民百姓,当官时多想想以前未当官时以及以后不再当官时的样子,心态自然平和许多。一些领导干部自恃位高权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就不可能以百姓心态对待人与事,就容易产生心理扭曲。常言道,做官先做人。先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当好官。因此,领导干部要以平常心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感激之情,饮水思源,知足常乐,感激周围的一切,包括坎坷、困难和逆境。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周围的一切就没有我们的存在。感激之情能使我们更深地体会到自己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问题正困扰着中国人的心灵,领导干部不可能置身度外,他们同样是心理问题易发、高发人群。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一些人“心理不平衡”、“心理浮躁”,甚至“心理衰竭”,相当一部分人对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等等。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领导干部心灵的压力、焦虑和失衡?为有针对性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揭示。

——社会层面的原因:宏观角度的分析和揭示

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是引发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并加速的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既推动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催生了诸多的社会现象。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面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心理问题就会产生。

社会竞争加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竞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当相互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们都希望超越别人,竞争就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解构或重组,其实质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它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双赢的竞争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有竞争,就需要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但在现实的竞争中,真正的公平实现难度很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他们的发展机会和价值实现往往通过职务的提升来证实,但升迁的职位有限,权力资源的稀缺性使竞争更为激烈,最终结果是多数人

2 成为失败者。竞争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感使领导干部内心痛苦、情绪低落;竞争中出现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又加剧这种负性情绪的增长,对那些为了战胜别人、损人利己的人,使用不正当手段最终如愿以偿、得以升迁的人,失败者是心怀不满、怨恨甚至愤怒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适和化解,就会导致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产生。

人际关系复杂。人是社会化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并同他人结成相应的人际关系。在中国,由于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人际关系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尤为重要,需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一个部分。社会转型中不断调整的利益格局,不仅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使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的调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往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逐渐被实用的、工具效用性的、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人们在交往中已很少有重情重义的成分,维系其间的多是一种利益、效用和利害因素。为了获得自己企求的利益,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可以逢场作戏、背信弃义,可以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可以捕风捉影、节外生枝。社会生活的利益化,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薄弱,使得每个人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谨慎和困难。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生活,领导干部虽然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虽然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需要掩饰自我,甚至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人际关系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工作压力增大。压力是指一种作用于身体、使人紧张的力量,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压力过大会困扰人的情绪,会使人身体痛苦。转型社会是一个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在转型社会,变化不断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成就观、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受到冲击,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转型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很难让自己能保持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加之激烈竞争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领导干部担任着一定职务,必须对社会、对公众、对自身负责,这种责任感增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担负着决策和落实的使命,决策有风险,不作为、乱作为也有风险,这种风险使他们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重;领导干部之间在工作目标上产生冲突、认知上出现失谐时,其心中的压力也会很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了挫折,挫折直接威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威胁个人的仕途和荣辱时,更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应对这些压力,领导干部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大的心理应激,其结果是身心疲惫,难以承受。如果他们不会主动有效地调适自我,平息紧张,疏导和缓解压力,就会带来心理的失衡和问题。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压力 人一下子轻松起来,反而会有病。

工作性质 短期超载 长期不行 条件恶劣 晋升迟缓 工作安全感 下岗 关系紧张 不 愿意到办公室 眼睛一睁一闭

生活压力 生活事件

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转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变动的速度、强度和广度都要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社会,快速的变动使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变得越来越多,似乎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不确定因素涉及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干部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后勤服务体制,等等,这些体制还处于新旧交替、不断变动、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的状态。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家庭幸福的关键。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者阶层,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引导社会心态向健康方向发展,形成人们心平气顺、安居乐业、积极进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才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开放程度较高转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带来压力。农业社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什么事情到什么时候就会是什么样。春天播下的 种子只有道了秋天才能有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什么变化。经验是第一位的。老人讲吃盐——吃饭,走路-走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老的人充满景仰。

工业化社会:差别日新月异。所有制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工作就业、生活方式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分化越来越明显。以前我住平房,你也是。企业工人厂长都骑自行车,心态平衡。人生没有多少选择。婚姻、住房选择了就是一生。现在不一样了,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利益集团、利益群体。

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周围世界充满了变数,工作?几年以后还在这里 存款升值么?孩

3 子上大学了,就一定有工作么?大量的新事难事、突发事情越来越多,需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去处理。

个性化时代,信息、网络、数字时代,已有的知识经验淘汰快,50年更新,30年,10年,现在3年。一个人什么都懂,都会很难,工作越来越专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对你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的社会,孩子学习,累;上班族,累,退休的老人也有压力。追求个体的心理和谐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群体的心理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处在这种大背景下的领导干部,同样遭遇不确定性因素的困扰:自身的利益在改革中会不会丧失?个人原有的身份、待遇和收入是不是有保证?工作单位改革的前景怎样?自己职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对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来说,现在都变得不太确定。我们知道,影响人们心理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他们在社会利益格局中所处的现实位置,还包括自身利益曲线的变化方向和心理预期。不确定性因素加深了领导干部对未来生活预期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引发了焦虑、紧张、担忧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学会驾驭新出现的不确定性,不能有效地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负性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陷入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职务层面的原因:中观角度的分析和揭示

分析和揭示领导干部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仅仅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和揭示社会层面的原因是不够的。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还有职务层面的原因。

领导角色的特殊要求。角色越多,压力就越大,男女压力谁大?女性抑郁是男性2-3倍,自杀28.7万,男女1:1.9 社会对男性期待事业有成 女性贤妻良母 外表压力 心理疾病增多

以前休学是肝炎,现在是抑郁症。

领导干部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和核心要素,是一级组织机构的决策者、组织者,其决策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权力和责任是相伴相随的,领导干部在握有权力、身居高位的同时,也背负着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承载着诸多道义上的责任。领导干部属于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瞩目的,他们要在公众面前极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要在外人面前努力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处于社会的上层,位高权重,但“高处不胜寒”,在权力的光环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寂寞、孤独和无奈;领导干部在下属和公众面前要表现得更加自律,即使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需要压抑自我、强颜欢笑、委曲求全。

而在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寻求心理帮助和宣泄的机会通常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为了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不能像常人那样进行有效的宣泄和沟通,不能像常人那样去倾诉、去发泄,以减轻心中的压力和痛苦。这样一种尴尬和无奈的境遇,使领导干部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领导位置的矛盾痛苦。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世界的苦难》一书中,探讨了一种存在于国家基层工作人员中的痛苦,一种因处于特定结构而感受到的表现为内在矛盾形式的“位置性痛苦”。布迪厄认为,对于那些为弥补市场经济不足而承担着“社会功能”的人员来说,当他们面对国家赋予的繁重的、无休无止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他们手中掌握的十分有限的方式手段之间的矛盾时,必然会感受到一种张力、一种压力,体验到这种因职务、位置带来的痛苦。在我们的社会中,领导干部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矛盾,感受“位置性痛苦”。他们的责任和手段不对称,许多“钢铁般”的任务,“重于泰山”的责任,没有相应的实施手段来保证;他们权力和责任不对称,常常以有限的权力承担无限的责任,其中有很多已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而当责任无法履行、任务无法完成时,又要“一票否决”,追究责任;他们遭遇长官意志与法律制度的碰撞,我国的法制虽然在不断完善,但离全面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上级领导随心所欲,下达不适当的命令和任务,这些任务不执行不行,执行起来又缺乏法律依据,甚至根本就不符合法律要求。在这些矛盾面前,领导干部无力无助又无奈,但又必须去做。这时,他们的心理是不畅快的,是痛苦的,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出来。

领导事务的繁忙烦琐。在领导干部身上,负载着事业和家庭,承付着种种责任和义务。他们整日忙忙碌碌,甚至连大年三十也常常要出去慰问员工群众。为了工作,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

4 经常的、真诚的沟通;为了工作,他们很少顾及家庭、爱人和子女,缺乏与亲人密切的交流。我们常说,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湾。繁忙烦琐的领导事务使领导干部在这个港湾停留的时间很短,不能得到及时补给和慰籍。这种状况会导致两个不良的结果:客观上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导致夫妻、亲子沟通不良;主观上会因亲情减少、失去了家庭的亲情支持而引发心理失衡。这时,各种负性的心理情感就会乘虚而入,侵袭领导干部的心。

——个人层面的原因:微观角度的分析和揭示

分析和揭示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同样是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同样是担任着领导职务,同样要面对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难题,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心理是健康的,有的领导干部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呢?这就需要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领导干部个人层面的原因。有人在机会面前看到的是困难,有人在困难面前却发现了机会。吵几句话自杀,重大事件

人的心理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与人自身的心理机制、性格、特性、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心态、价值观有关,在同样一个环境下,每个人的幸福感不尽相同,有的人会产生抑郁的情绪,有的人却能达到自我实现。对待一个口子小姑娘和小伙子 卢武铉 陈水扁 第

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第二、意志力薄弱

经不起一些诱惑

不能持之以恒 李真

第三、内外人格不统一

喜剧大师看医生故事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个性不同,对同一事件感受到压力也不同,说某人经历很多磨难,扛过去,换了别人早不行了,体现了个体心理抗压能力不同 。领导批评人,内外向人反应不同,敏感的人压力大。成都志愿者自杀 。在同样一个环境下,每个人都幸福感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会产生抑郁情绪,有的人能达到自我实现。

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对领导者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旧观念的冲突、利益关系的重构、竞争危机的加剧,所有这些都给领导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见,通过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现代领导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联系现代领导者心理的实际,对他们的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调适的对策

心理调适:就是人们在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时候,主动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会一些调适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子贡问政。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几点,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领导干部要端正自己对待权力、地位、金钱、利益、政绩等的态度,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利益观、政绩观等,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问题,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保持一种健康、平和、淡定的心态,

5 拥有健康的身心。比如对待权力,权力观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什么?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义务。权力和义务、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权力,就要履行多大义务,就要承担多大责任。同时,权力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为民造福;运用不好,自掘坟墓。日本调查贪官的高血压比正常人高

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于信念,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胸开阔,在名利得失面前不困惑,从容淡泊。

(二)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1.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浮躁。正如老子“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一个人对自己正向评价越多,他的心态越积极,负面评价多,心态就越消极。聪明?中青班,佼佼者,欢迎的人?成功?概念:财富,官职高低。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李开富)人的机会,阅历,教育不同。找到自己的坐标

有时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能评价一个人的水平。

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就是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你是一个成功的人么?善良的人?照镜子,皮肤黑,皱纹多,胖

牙齿那么黑

声音还好听

笑起来挺好看

一是人必先自爱而后爱之。人首先要接纳自己,要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挑自己的毛病,一天到晚看自己不顺眼,他(她)会挑别人的毛病,他(她)会看别人不顺眼,只有一个内心深处快乐的人才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第二句话是:人必先自助然后人助之。一个人面临困难,面临窘境,一定要想方设法自救,想方设法去改变,别人才会帮助你。如果你自己都不改变,别人没法帮助你,所以要靠自己的力量,先自助然后人助之。

第三句话是:人必先自信然后人信之。人要培养对自己的信心,别人才会相信你。一个人自己都不自信,怎么去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呢? 接纳无法改变的事情。性别 个子

知识激励

情绪激励

这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的第一个方面,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内心深处要充分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这不是自恋。自恋是认知出现了问题,自恋是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没有缺点,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自我接纳是明白自己的缺点、不足,但是我自己能接纳它,这是一种理性客观地分析自我。 3.善于与自己沟通。这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反思自己。攀比不快乐 钱少 房子车

有钱人烦恼更多 不一定快乐。小时候盼年的心情 孩子教育问题 发火 几年她不可能每天都和我生活中一起

(三)善于排除负性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

——改善认知。遇到困惑和挫折,只要改变对它的不合理的认知,就可以改变由之产生的不良反应,避免或减轻挫折感。认知模式是人们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

认知模式的形成,受个体所经历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性格以及智商、情商、逆境商的影响,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认知模式的形成会影响我们对世界、周围环境的看法,我们对生活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是好人;与人交往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人都是恶的,时刻有害人之心、防人之心和戒备之心。这是后天教育影响的。心理学的X Y 理论

对同一目标,同样的刺激,反应也是不同的。同样一个人,有欣赏的,有讨厌的。一母生9子,因为这种刺激不是被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受过不同教育、经验、阅历、掌握的信息不同,认知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能力有限。有时要改善认知模式,改变观念,进而人的行为才会改变。我们现在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重要性。适时调整认知模式。

——学会转移、适当宣泄。宣泄有助于疏导人内心困扰,释放积压的情绪。宣泄有自我宣泄和他助宣泄。苦闷、不愉快时,要学会转移,环境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负性情绪。科学的手段也证明,生气对身体是及其不利的。我们不能象存钱一样去存负性情绪,应该学会贮存快乐。如

6 果一件不高兴的事情,1天、1个月想起来还觉得别扭。“高压锅”有一个减压阀。压力太大要爆炸。李源潮4点要求追求心灵的和谐。“能干事时肯拼命,不能干事多读书。”

转移,调节情绪。当不良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爆发之前,或者是气涌心头之时,设法把注意力引到别的方面去。如运动,跑步、游泳、疾走等,运动可以使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对氧气的吸收,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再比如欣赏音乐,读书习近平

——不要生活在历史中。社会在发展,人也一样。审美、价值观、道德观也如此。清朝的男装。审美也在发展。对人的看法也要是动态的。以前你对我怎么样。不要停留在一个阶段上。对领导,对同事。领导对下属避免首因现象 从众现象

——学会宽容。允许别人对事件有独立的看法和判断。对别人不同的观点要容忍。

大海为什么那么博大?因为它容纳了众多的支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大于相同性。任何一个组织当中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和差别。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和观点,有他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 美国士兵故事

——能够放下。尽快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东西不顺眼可仍掉,可以不用。我们周围的同事、包括上级不同,每天都要面对,天天接触,这你是逃不掉,躲不开的。人与人之间减少敌意,伤害、恩怨,让心情轻松一些。过去的就过去。两个和尚过河。上下 曲伸

——珍惜拥有。人总觉得拥有的一切是应该的。健康、稳定的工作、家庭幸福,没有的东西往往会夸大它的价值。有的却轻视它,无所谓。同样半杯水。我们看完残奥会,和那些人相比,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我们已经多么富有。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走进我们的生命,都值得我们珍惜,因为我们一生中只有屈指可数的人相伴而行。陪伴我们的人最终都会离开我们。父母会离我们而去、子女会成家离开我们、同事也会退休、夫妻肯定一个先走。都是很有限的那些人。学会珍惜。地震看到人类伟大但也渺小在自然灾害目前无能为力

(四)采取科学方法,化解工作压力 1.对压力要有所认识、有所准备

——预先估计、分析总结,增强心理承受力 ——善待工作与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

受到打击与挫折,因为对问题缺乏认识和准备。努力工作-一定表扬;工作辛苦-肯定,建议—一定采纳,表现出色—重用、提拔。往往只给自己一个答案,结果如果不是自己预期的目标,受到打击,有多种准备。任何事情有很多结果可以表扬,可以不。甚至是批评,这样什么结果,心理都可以接受,这个准备是必要的。社会总有一天会剥夺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国营企业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前是劳模,贡献多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层次的要改,肯定要剥夺一些人的东西,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和成本。有多种心理准备。

2.学会科学的工作。首先,整体规划,分解四类事情。其次,科学授权不要大包大揽,协助。最后,今日事今日毕。

任务分解:重要紧急

重要不紧急

不重要紧急

不重要不紧急

3.懂得劳逸结合。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尽情去做和工作无关而又一直想去做的事,要积极地休息。适当的修整,磨刀不误砍柴功。加班

工作狂也是病

看一场电影也觉得自己在犯罪

松弛,不能总是处在紧张之中,找方法,找一项体育运动坚持下来,爬山

打球 散步 几年后会变化,让我们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中工作、学习。

(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人,人的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是角色群,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方面。家庭、工作关系的紧张就会造成心理问题。30%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70%弄关系。学会寻求帮助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封闭自己 保持同家人、朋友的联系

困难和烦恼时寻找你平时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倾诉和沟通。压抑不是从根本上处理负面情绪的好方法,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比如倾诉,找一个适合的对象,家人、朋友、或赏识器重

7 你的领导,把心中的不愉快的感受都说出来,你会觉得像卸下一个包袱一样轻松许多。如果你不方便或不习惯向别人敞开心扉,可以诉诸文字,如果怕别人看到,可以采用只有你自己能看懂的特殊符号或图画的形式。再有就是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纵情哭笑,把心中的不良情绪统统发泄出来。

我们中国人一般都比较传统含蓄,家丑不可外扬不能敞开心扉,压抑自己。当痛苦和郁闷时,学会寻求帮助,相对开放,过于封闭,方法会简单,旁观者清,身处者迷,人需要相互支撑。

1.提高人际吸引力。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聪明才干,就能增强人际吸引力和磁力,使别人对你产生一种敬佩感,愿意与你接近,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领导干部如果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关心、支持、帮助友谊,得到更多人的心理营养。

——学会自我否定:为什么?我们看事物往往带有主观的特点。事物是多面性的,允许别人有自己的看法。“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经验信息不同,看问题也不同。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可以交换(苹果,思想交换)。只有自我否定的态度,我们才能反思,才能有进步。才能完善。否则一个人就会过于狭隘,这不是学习的态度。

——换位思考:黄金法则 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ABC心理疗法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司机

对处理方法不一定得当,不要总是想,是别人和我过不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般职工、处长、更高领导高度不同,想问题有不同之处。我提的建议,我的要求,不被采纳,从本部门,本科室角度,从宏观全局角度去看。每个问题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做法。差异是天经地义的,正确对待理性对待差异。学会心理换位,增强同理心。有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抱怨别人引发的,如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上级领导不支持等,越想心里越窝火,越窝火心情越糟糕。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位置,想想对方的想法、处境、难处,这样就会多一些理解、谅解和同情,自己也就想开了,心情舒畅了,这样往往更能把事情处理好。

3.掌握好交往距离。能力距离要大,但不是越大越好;心理距离要小,但不是越小越好。

好到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过犹不及

豪猪理论:都能明白让背上的荆刺互相交错着叉开,既不会被刺痛,又彼此能借助体温取暖。这样的距离,即为最合理的距离。他们最终发现唯一可容忍的交往条件是保持适中的间距,于是便逐渐制订出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规则,久而久之,遵守共同规则的人类变得彬彬有礼、温和友善,因为大家都亲身体会到规则的重要并从中得到益处。

总之,优质心灵的钥匙归根结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调适心理状态的能力,使我们的内心、工作、生活更和谐,使我们的人生更幸福、更成功。

第四篇:变态心理题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关键词:恐怖 心理测试 变态犯罪 ┊ 杂粹 ┊推荐: ┊来源:百度 ┊ 收藏

论变态心理测试的必要性: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测试前的说明:

18岁以下者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测试,看答案前请做好心理准备,答案可能会很恐怖。 看完题目后,可把答案写在留言中,然后认真与标准答案比对。

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5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上帝保佑你!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第五题: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为什么?

第六题: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地上残留着许多碎木屑。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题:牛吃草

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的房子和邻居夫妇的房子中间隔着一片草坪。有一天深夜,男人被隔壁的吵架声吵醒,之后他又听到了摔东西声、砍刀子声和牛吃草的声音,过了一会,他又听到了有人撞他家门的声音,但他都没有理会,又睡了过去。第二天,他发现隔壁的男主人惨死在他家门口。推理其过程。

第八题: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著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抓著半个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九题:过山车

有一对恋人去乐园玩,女孩想玩过山车,可男孩有点怕没敢玩,女孩玩了一次后,还想玩,这次她强拉着男孩和她一起玩,结果只有她一个人下来了,为什么?

第十题:报纸

晴天一个男人在一个很高的建筑物下面看报纸,他看到一条消息后突然跑到建筑物顶层,打开灯,然后跳下去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一题:雨夜广播

雨夜,一个男人在车里面听广播。然后,突然一个闪电,随后打雷。由于闪电的干扰广播停了几秒种,然后那个男子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二题:睡美人

从前,有一个被巫师施了魔咒的美丽公主,被关在城堡里长眠不醒。据说只有王子的深情一吻能吻醒公主。后来,一位很帅的王子攻占了城堡救出了公主。可是,他吻醒了公主后就被公主给杀了,为什么?

第十三题:两个军官

某次战争中杀人无数的两个军官,被困在了荒野里。他们孤苦无住,被恐惧和绝望快逼疯了,偏偏其中一位没熬的过去,先死了。另一位更加陷入绝望中,他将自己的战友埋了后,精神已经接近崩溃。更可怕的是:第二天的早上,当他醒来时,发现,死去的战友竟然正坐在他的身旁,用同样绝望的眼睛盯着他,请问怎么回事?

第十四题:滴水声

有个女孩的父母都出差了,她晚上一个人睡觉,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爱犬。半夜,她突然听到天花板传来滴水声。为了不害怕,她把手伸到床边,让爱犬舔了舔自己的手,这才又安心的睡了。第二天清晨,女孩看到了爱犬的尸体吊在天花板上,据分析是在半夜被杀的,可那时爱犬不是还在吗?请问怎么回事?

第十五题:买足球

一个男孩酷爱足球。有一天,他决定去商店买个新的。商店的老板娘把店里最后一个足球卖给了他。他高兴的晚玩了一个下午。到了晚上,这个男孩回到家打开电视,当他看到一则新闻后立刻吓得一身冷汗。为什么?

—————————————以下为答案—————————————————————

第一题企鹅肉

几年前,他和一个朋友出去玩,遇海难漂流到一个岛上,没有东西吃。朋友出去找吃的,回来时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而且腿上捉企鹅是受了伤。朋友不肯吃企鹅肉,结果饿死了。 几年后,当他去吃真企鹅肉的时候发现了事实(企鹅肉和自己曾吃过的不一样),所以他自杀了。

第二题跳火车

第二个人由于随火车进入了隧道一片漆黑,他以为自己刚刚治好的失明又复发了,受不了这个突然打击就自杀了。

第三题水草

当男孩知道这个河没有水藻的时候,他才知道当初缠住自己脚又被自己踢开的“水藻”其实是他女朋友的头发,由于自责而自杀。

第四题葬礼 妹妹认为把姐姐杀了是因为又能再举办一次葬礼,然后就又能见到那个帅哥了。

第五题夜半敲门

因为那个人的家建在山顶,而且门又是向外开的,而那个不幸的落难者每次爬到门口敲门呼救,屋主人一开门那个人自然就被门撞了下去,所以主人看不到求救者...周而复始,那个落难者就摔死了。

第六题满地木屑

那个不瞎的侏儒偷偷去了瞎子侏儒的家用锯把瞎子侏儒家里的家具都锯掉了一截。瞎子侏儒因为瞎不知道情况,因为他都要靠身体接触那些家具,当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具都变矮了,就以为自己长高了,所以就自杀了。

第七题牛吃草

夫妻吵架,丈夫用斧头砍断妻子4肢,然后妻子用口咬着地上的草爬行,因此有牛吃草的声音。爬到"我"家门口用头嗑门求救~!最后自然是失血过多死了。

第八题半根火柴

这个人是由于和朋友做热气球履行经过沙漠,由于燃料不够要求必须减重,扔了行李箱之类的还不够,还要减重,于是就拿火柴抽签有整根的和半根的,谁抽到半根的就跳下去,主人公十分不幸中标了。

第九题过山车

是因为女的个子比较矮,男的个子比较高。在第二次过山车的时候钢丝把男孩的头割下来了,而钢丝是第一次玩的时候女孩装在隧道里的。

第十题报纸

他看的报纸是说有轮船失事了,而原因就是灯塔的灯没开导致轮船出事,而他就是灯塔管理人,于是他很内疚,为了避免更多的事故,他就去开了灯,然后以死来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

第十一题雨夜广播 他以为自己聋了。

第十二题睡美人

睡美人已经老了王子却这么年轻,怕他变心。 第十三题两个军官

一个军官会梦游,晚上梦游时总是把那具尸体挖出来,结果自己吓了一跳,以为碰上鬼了,就朝那具尸体开枪,结果没效果,最后自己自杀了。

第十四题滴水声 凶手冒充狗舔了她的手。

第十五题买足球

新闻说商店老板被杀,头不见了。

第五篇:《变态心理学》考点总结

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3:(对应课件上的7条英文) 1.痛苦 2.适应不良

3.不可理喻或非理性的 4.不可预测或失控的

5.在人群中是少见的,统计上少见 6.可观察到的不适

7.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背离

盖伦Galen将变态心理学分为三类:感觉错乱、记忆错乱、心理错乱

变态心理学史上的四次变更:

1.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Pinel时期(人们从这个时期才开始对精神病人改变态度)。 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Kraepelin时期(开始给精神病进行现代的分类)。 3.从精神病人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之父)。

4.从医院走向社区的阿尔比Albee等人的现代变更(精神病人的病要在大的地方做治疗)。

变态心理学的现代分类:

1.ICD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2.DSM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4 3.CCMD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课件上“陈仲庚张伯源的分类”一部分

神经症又叫焦虑障碍,即轻度心理异常。CCMD3中将神经症分为五类:焦虑症(无特定对象)、强迫症、恐怖症(有特定对象)、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诊断分级时,神经衰弱最孙子,焦虑症次孙子、

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以及不是由于焦虑抑郁造成的社会性退缩和紧张症性行为。一旦有这些症状,就要建议做精神病诊断。

自知力: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辨认与识别能力。是否有自知力是区别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重要依据。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

定向力: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别能力。有病的人先忘记时间-地点-人物,康复后的病人先记起人物-地点-时间,时间最早忘掉,最晚记起,以为时间最抽象。出现定向力障碍与两方面有关:与脑损伤有关;与酒精吸毒有关。

DSM4的五轴诊断系统:(可能出简答,对应课件上的5条英文,其中2和3本课上没讲) 1.主要临床障碍及其它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状况(DSM各章节的名称)。 2.人格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3.一般医学状况(与理解和控制其精神异常有关的)。 4.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 5.适应机能的整体评估。

变态心理学各个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可能考选择题) 1.个案法

优点:资料细节丰富;擅长对个体独特经验的研究;允许个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关注比较少见的问题;有助于提出先观点、新想法、新思路。

缺点:不易复制,难以推广;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个被试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来访者和研究者在自我报告时是带有偏见的。 2.相关研究(很多做纵向研究)

优点:更多关注真实世界,有良好的外部效度;纵向研究可以看出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不但可以研究短期反应,也可以研究长期反应。

缺点:相关研究不能得出因果结论;错误的时间安排可能错过人们观察反应的最佳时期;费时,不经济;不易排除影响因变量的无关因素(难以排除第三方变量)。 两种研究取向:

科学取向:优点=严谨,易做重复研究。

缺点=创新能力不够。

人文取向:可以作为实验法不给力的一个给力的补充。 3.实验研究

优点:易控制;可随机分配被试;合适的控制组可以有效排除无关变量。 缺点:不易推广;会出现伦理学的问题。 4.疗效研究

优点:为焦虑患者提供帮助并以此作为研究。 缺点:很难说该方法中的哪一种因素对效果产生了影响;让有病的患者当控制组和实验组中的被试可能并不适用该疗法,等待组和安慰剂组这些分配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外部效度不确定(结果的推广度不确定) 5.动物研究

优点:跟人相比,可以对实验对象有更多的控制;伦理上对人不行,对动物可以。 缺点: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不人道;不确定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是否一定可以推广到人身上。 6.跨文化研究

优点:承认并检查文化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现象。

缺点:进入某些文化可能是困难的;某些概念和理论在跨文化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某些评估和测量手段的翻译会出现问题;在交往中会产生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熟悉掌握课件上“鲁利亚”一部分,“大脑三级投射说”可能出简答。

催眠时相: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度的一种机能状态。

孤立病灶:又叫病理惰性或病理性兴奋、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它高级神经机能仍属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精神创伤的结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课件上“神经递质”一部分

课件上“实验性神经症”部分,对理解神经症非常重要。

儿茶酚胺CA: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一类重要生化物质。

情绪障碍的儿茶酚胺假说:内源性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而躁狂症则是由于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酚胺的机能过盛所致。 素质:会增加一个人发展出疾病机会的任何特性和一组特性。拥有一疾病的先天素质会增加个体罹患疾病的危险性,但并不代表该疾病必然发生。

自然疾病单位:有同一病因、同一基本心理结构(基本症状),同一病程、同一转归和同一病理解剖所见。

气质掩蔽:个体有某种气质,早期的成长经历掩蔽了这种气质,一旦环境撤掉,这种气质就会表现出来。

文化精神病学:研究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文化与精神卫生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精神活动的异常和正常,研究精神病理现象的规律、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未找到“社会文化适应综合征”)

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症:只出现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难以按西方精神疾病分类系统归类的特殊综合症。

课件上“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部分

应激:(必考,答全)

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一个人能产生影响的刺激和情境,被其感知到了并作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了一个人所能分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即应激。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应激源分为四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环境的刺激因素,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而能引起紧张状态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变化,成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即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课件上一般性适应综合征4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一部分 (可能会出简答题)

课件上“应激理论.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一部分很重要 课件上“动机冲突”一部分

应激相关障碍下面亚状态的诊断标准、如何鉴别的相关内容会考,定义不考。

木僵的分类:

紧张型木僵:精神分裂症 抑郁型木僵:抑郁症

反应型木僵(又叫心因型木僵):急性应激障碍 器质型木僵

临床最常见的是视错觉和听幻觉。错觉和幻觉一般都带有恐怖性性质。 错觉:张冠李戴

幻觉:无中生有(无对象的知觉) 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

表象:曾经感知过的东西再被拿出来就叫表象。

区分心理异常和心理正常的两条标准:现实色彩和道德色彩。

内感性不适: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度或难以忍受的异感。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造成的,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神经症这一讲的内容是重点,任何字都会考。 课件中“神经症的概念”、“神经症的特点”、“神经症性焦虑”一部分

两条标准必须同时符合才能诊断成神经症:

1. 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2. 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型不安。

焦虑的两个特点: 指向未来 没有现实威胁

心理异常的分类: 神经症 人格障碍 性行为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严重异常与轻度异常的区分:病程(严重:3月以上;轻度:较短);心理冲突的性质(严重:变形;轻度:常型)心理冲突的内容(严重:出现泛化;轻度:尚未泛化);问题严重程度(严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轻度: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题目下一篇:保险柜电池盒如何安装

热门文章

变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