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2022-04-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尚未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教学脱离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并存等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1: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及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环节及基本步骤,阐述了《财务分析》课程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越性,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促进教学主体间的多维互动等,同时重点指出了教学实践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诸如加强教学硬环境及软环境建设、精心做好情景的设计安排以及注重过程的评价与结果的反馈等方面。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财务分析课程 应用探索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预先创设的情景中,模拟某一角色或具体岗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和相关演练,以期在高度仿真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可看作案例教学法的延伸。学生根据案例背景资料,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这种亲验性教学方法,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教学目标体现在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从财务分析的主体来看,财务分析不仅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信息,同时可以为内部经营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并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范围越来越大,如当前以金融体系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企业、个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还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政府监管机构都需要和应用财务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因此,培养学生基于不同的分析主体,考虑不同的分析目的,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炼、加工为决策者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成为《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情景模拟教学法即是一种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分析主体角色,基于不同的立场,对所分析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各方面经营状况做出评价,从而指导相关主体做出正确决策的教学方法。

一、 《财务分析》课程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和合理的操作步骤。根据笔者多年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经验,其基本环节包括: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的运用需要具备基本的前提和相应条件,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首先,学生应系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程序,了解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同时系统掌握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经济法、税法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分析主体,全面、系统地评价分析对象的知识体系。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法通常是在教师已经将《财务分析》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内容讲授完以后,选择运用该方法让学生實际体验财务分析的基本过程。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需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学生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需随时查阅大量资料,因此,演练过程最好选择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的网络教室。同时,借助计算机,学生可以运用EXCEL工具或财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

(二)精心的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与安排是决定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情景的设计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年报及公告信息,发现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且能与财务分析知识点相关联的问题,然后设计成一定的工作场景,进行模拟演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张裕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高额派现,提出对其超常派现行为进行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将张裕公司股利分配行为设置成一定的工作场景,鼓励学生分别从外部投资者、内部经营者等各角度分析、评价其派现行为,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全方位的实战演练

情景设计完成后,即进入模拟实战演练阶段。为提高效率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角色分配时可采用分组形式,即将全班同学分成5-7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同一个角色任务,具体的演练过程如下:

在事先设定的情景条件下,各小组首先扮演中介机构,从审计人员的角度对分析对象的财务信息质量做出评价;接着扮演股东及潜在股东角色,运用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对投资对象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对其资产质量、成长性做出判断,并进一步得出有关资金投放的投资决策。然后从债权人的角度,评价分析对象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及长期偿债能力,进一步做出相应的信贷决策。最后,各小组扮演该公司的经营者,综合运用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理论等专业知识,做出公司进一步的发展策略,包括公司经营、投资、筹资等决策。如在对公司现有财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对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进行情景设计,制定资本扩张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资金投放方案及盈利分配方案等,培养学生财务预测决策能力及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这种从审计机构、投资者到债权人,再到经营者的角色变换的逻辑顺序,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全面的总结评价

对整个模拟演练过程的总结、评价是决定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总结、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升华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书面和口头表达两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模拟演练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书面考核方式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撰写基于不同角色的分析报告。为避免学生分析流于形式,报告不设标准格式。每完成一个分析任务,各小组要进行集中成果展示,进行财务分析报告WORD文档和PPT演示与讲解。教师及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为每个小组打分,给出最终成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评分表如下:

二、《财务分析》课程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越性

情景模拟教学法以特定的典型系列案例材料作为工作场景,通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共同探究,借以提升学生面对模拟复杂情景的决策能力及行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无疑具有较大优越性。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情景模拟演练过程中,无论是最初的情景设计,模拟演练的各个环节,到最终的考核评价,学生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模拟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开展研究且学会与别人合作。这种学习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大数据时代,尤其是财务大数据时代,急需具备综合财务分析能力的人才。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即是培养学生对真实企业进行综合财务分析,并能独立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提出相关决策建议的能力。通过模拟实战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财务数据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财务规划,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主体间的多维互动

情景模拟演练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中完成的教学活动。各教学主体之间通过讨论、质疑、点评等环节进行知识、信息、思想、情感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形成有效、活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特别是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相互关系使得每个同学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模拟演练的各环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景模拟教学法下设计的每一个工作场景及任务,都是根据真实企业发生的实际问题凝练而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有一定难度。一个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全部分析任务。采用分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相互沟通、合作学习,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也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

三、《财务分析》课程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情景模拟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对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部分高校师生而言,真正理解和接受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熟练应用情景模拟的各环节,实现模拟演练的最佳效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加强教学硬环境及软环境建设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学硬环境要求较高,除必备的网络模拟工作室、多媒体设备,还要有必需的教学软件,如ERP沙盘模拟系统、财务分析实训软件等。而软环境体现在对师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上,如须配备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情景模拟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模拟演练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因此,教学团队应由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和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组成。同时,教师要深刻领会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由于情景模拟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非常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注重在演练过程中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把枯燥学习变为趣味学习,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精心做好情景的设计安排

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选择完整、真实、典型的案例,模拟现实的财务分析环境,将相关理论知识贯穿其中,设计和安排分析场景,是决定情景模拟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热点和焦点,锻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解及洞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指导学生策划情景分析方案,拟定分析思路及基本步骤。对学生设计的情景方案,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否则会使模拟过程流于形式。一般来讲,情景的设计要满足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情景设计依据的背景资料一定是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体现模拟的仿真性。二是典型性。情景方案的设计应能体现一定的财务分析教学目标,即应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且能与财务分析知识点相关联的问题设计成工作场景,进行模拟演练。三是可操作性。这是对所设计情景方案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点。

(三)注重过程的评价与结果的反馈

对模拟演练过程的及时总结与最终模拟效果的综合反馈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环节。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对学生演练过程的点评,对增强学生参与情景模拟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重要,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评价与鼓励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点评要恰如其分,关键是点评学生的思路、分析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要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对情景方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最终模拟效果的反馈则要采用开放模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张国宝,焦立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2).

2.刘佳.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2,(7).

3.郭巧莉.PBL模式在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计[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作者:吕洪雁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2:

中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尚未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教学脱离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并存等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研究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科学,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营销既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又是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目前,市场营销理论不仅应用于企事业单位、非赢利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且广泛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陆续建立了市场营销系或市场营销学院,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走出了大学校门,成为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和培训机构开设的必修课程,从职业培训到下岗工人的培训、从技术等级考试到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无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使市场营销理论迅速在社会各层面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目前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据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7年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显示,2007年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招聘市场营销专业人数为39.2万人,而同期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则为92.3万人;统计信息显示,市场营销需求和供给的人数均排在所有专业的第一位。职位供求比达到2.35:1,与2002年供不应求的情形(职位供求比为0.82:1)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情况看,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4%,本科学历的占4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5%。上述数据显示,在职位供求中,对大专及以下学历的需求比例继续增加。

根据2007年中华英才网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市场营销类在人才市场10大需求旺点中也高居榜首。市场营销专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招聘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有2-3年的工作经验。同时,在不少热门行业中,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持续增长。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要想实现产品功能属性和技术上的差异化非常困难,市场能力成为其中关键的成功因素,这就需要配备市场开拓、策划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而当前如火如荼的车市更是使得汽车营销人才抢手,不但要有熟练的营销技巧,具有相关从业经验,还要懂得汽车结构,了解汽车行业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为客户服务。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看,高端营销人才供不应求和低端营销人员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存在。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看,这种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至少会持续3-5年的时间。

二、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从总体看,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尚未明确界定,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我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因而培养学生的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致使人才市场的专业型或结构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反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以便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这无论对高校专业教育还是企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南。如果定位不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我们确定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大多院校开办的营销专业一样,把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市场营销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市场营销高级专门人才”。显而易见,这种定位存在两个模糊概念。

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模糊不清。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学士、硕士二者都是高级专门人才,但各自“高级”到什么程度,“专”又专到什么程度,是模糊概念;针对这种模糊的“高”、“专”很难制定适用的教学计划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是培养人才的类型模糊不清,是理论型、应用型还是复合型,是通才还是专才,目标不明确。

总之这种模糊培养目标在财经类院校已是司空见惯,一直未能加以改变。

3.尚未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理论是在经历了几代人共同研究、继承发展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引进和解释西方的营销理论阶段,在应用上也仅仅是对西方理论和程序的咀嚼与消化,缺乏对其内容与实质的充分理解与吸收。郑军(2007)提出目前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充斥市场,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真正具有思想性、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屈指可数,这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理论上的严重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如王海忠(2002)就提出从吸收与消化欧美同行成熟的营销理论架构入手,通过加入国际权威的市场营销专业学术协会以及与国内的市场营销服务机构合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体系。

4.教学脱离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并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而实践又是复杂多变的,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很少有从事过市场营销实践或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普遍欠缺。而事实上,营销教师深入市场营销活动第一线亲身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而了解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教学研究与企业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理论研究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也比较薄弱。市场营销工作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重视课堂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强大的实践教学的支持,以安徽财经大学(2007)为例,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营销决策模拟实验室,不能够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课堂教学课时太多,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极少。

三、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建设体系

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也必然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直面市场、发现机会、创造性地开拓,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置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2.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许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授课也只能是纯理论教学,这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营销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应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务训练,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设立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助教师在企业的影响力,广开实习门路,更好地指导和监控学生实习过程。其次,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实践。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后,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地去参与实践,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问题。学生敢于走出去,敲开企业大门,并让企业接受,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营销的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胆识,提高沟通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营销专业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营销策划》教学时,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交实际存在的某个企业的策划书作为成果,以该企业的评价意见作参考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以此鼓励和要求。学生主动走向市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用型、动手型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动手型、实用型人才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学校、教师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也需要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主动并有意识地关注市场,寻找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柳荣:加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0).

[2] 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6).

[3]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4] 王卫红:“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9).

[5] 林德华: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四个必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作者:陈卓雷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3:

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

摘要: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具有较强理论性而职业指向并不十分具体和明确的经济学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通过对现实的经济学人才需求特征和经济学学科特质的分析,提出了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并从课程结构的系统化、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

关键词:需求特征;学科特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

一、经济学专业的特质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而本文所说的专业特质是指本专业有异于其他专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具体体现为本专业的基本目标定位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专业的目标定位往往是综合考虑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学科特点(包括学科的选择与组织)这两个方面的结果,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大体由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来体现。

1.社会需求的现实特征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但两者对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角度,经济学专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时被看成是没有专业的“万金油”。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用人单位的“功利”,只是目前企业对经济以及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实主要集中在“显性”的或者说直接的实用价值方面。一个可以想见也是自然的结果: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其他具有实用性专业的“替代品”。于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文秘、对外贸易、金融等大经济类或管理类部门和岗位就成为他们主要的就业流向。于是,掌握这些岗位要求所对应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成为企业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非常现实的基本要求。

政府管理部门对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也具有较大的需求,要求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等。

其实,国外的情况也大致相似。例如: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约有3/4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其岗位也大致包括投资银行、企业投资顾问、企业银行业务等,这些岗位都比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他的学生继续攻读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医药学科的研究生。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则把学生的发展方向细分为六种类型:文科方向、工商经营方向、定量分析方向、国际经济方向、政府经济与规制方向、攻读经济学研究生方向,这也显然是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值得说明一点,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没有设管理学本科专业,而攻读管理学硕士(尤其是MBA)等往往要先修经济学本科专业。从这个角度上说,经济学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思维逻辑为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为培养管理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而存在的。 综合企业及政府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特征不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明显呈现出了知识复合化、素质全面化、能力综合化的特征。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比较厚实的经济学基础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也要具备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支撑的专业能力结构。

2.学科特质

从一般意义上说,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经济学专业也必然要在根据社会的现实用人需求而确定专业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及其被教育对象的基本素质条件,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主干学科的选择及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其实也正是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学科选择上,既然被称为经济学专业,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必然是其选择的主要对象,而社会需求又决定着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部分二级学科知识也应该成为其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经济学专业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专业性”,以管理学学科体现其“应用性”的。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性”不但以其经济理论为基础,还体现在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的思想和工具等方面;而其“应用性”体现在以上述专业性为基础,以现实的经济及管理问题为分析对象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等方面。

经济学学科强调的是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往往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视角”是指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它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参照系”(或“基准点”)是指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点,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而“分析工具”是指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各种模型等工具。经济学专业教育就是要学生从这三方面入手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思维和工具,并以此框架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

如果说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那么管理学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管理学学科探讨的核心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训练,也应该围绕着这些方法和手段来展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均很强的学科,但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侧重点不是管理理论本身,而应该放在经济学知识、分析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以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方法为基础的企业微观管理等方面上。

经济学学科强调的是“分析性”思维,而管理学学科强调的是“方法性”思维。但是通过深入思考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的学科特质,都决定着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以其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育为根本归宿。诚然,两者的创新能力指向及其培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创新教育的落脚点也会有所差异。

二、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落脚点

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在考虑本专业特质的基础上,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并落实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及其与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两个落脚点上。

1.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育

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经济现象、思考现实经济问题并做出决策。在面对某个具体问题时,掌握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会在头脑中首先把这个问题进行经济学的“格式化”,然后就运用那些已成套路的、规范的推理结构得出分析的结论。这些套路或者推理结构具体反映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由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具有高度规范性和一致性,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规范化的训练来获得。这也恰恰可

以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落脚点。

显然,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因此,观察或调查研究理应成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的获得来自于“程式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各方面的有效训练。具体可以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及以经济现象为对象的实践教学等环节来达到训练的目的,以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

经济学思维和方法训练要为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这也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中最为突出的专业性内容。鉴于目前一般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就业于管理岗位的现实,为了满足市场的这一显性需求,在强调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培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经济学分析思维与它在管理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

在我们的具体实践中,往往以具体的管理项目或者类似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竞赛平台为载体,在导师指导下,展开以下训练:第一,将经济学分析思维应用于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二,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分析和经营决策。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管理经济学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理论主要是围绕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几个因素提出的,经济预测是其核心内容。此外,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分析也是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的结合点。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培养模式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培养模式仅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应该主要解决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及其合理拓展问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主要解决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以及被相对虚化(或者说形式主义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任务不易兼容的矛盾;在运行机制上要解决其在性质上过于刚性从而效率不高等问题。

1.课程结构的系统化

由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广泛来自于金融、财政、政府机关、企业管理层、国际贸易等部门,在“需求导向”下,各地方高校也就自然将各种相对应的知识列于培养计划中,再加上经济学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庞大,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越来越倾向于“大而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这会导致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各高校又在“大而全”基础上设置了“专业方向课”模块。但由于要兼顾“需求的广泛性”和“就业的针对性”,由“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就难免会出现顾“两头”而疏“中间”,甚至“两头”之间脱节而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较为散乱的课程“体系”,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决上述问题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课程结构的系统化上。也就是要在对经济学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并合理化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从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方向;再从专业方向培养的知识结构需要出发,回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逆向梳理课程结构,构建兼顾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在照顾经济学核心课程合理设置的大背景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方向为特色的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公司经济和贸易经济为两个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架构建立在以经济理论培养为基础,并分别具有实际的生产企业运营和贸易企业运作的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以此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化,并强化学生的职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及其运行模式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也包括其他经管类专业)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确实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扩招”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导致经管类专业的“生师比”明显比其他理工科类专业高,班级的平均规模大致为理工科类专业的两倍,面对着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客观事实,短期内,“大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似乎是其必然的选择:但是在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目标已然指向了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水平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小班化”教学似乎又应该是其重要的实现手段。两难下,只有采取局部改革的思路,即:以大班上课为基础,辅以高年级“导师制”以局部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这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的选择。然而,十余年来的实施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导师制效果的有效发挥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作为保证,但在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大多流于形式。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自然就集中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深化本科生导师制这两个方面上。我们对经济学专业导师制的数年探索实践证明,以现实经济问题为对象,由导师或者由数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中心,带领其指导的学生开展调研和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兼顾“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并与“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的教育实现模式。由于调研和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向明确,也有利于导师(组)在课堂教学上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反过来就间接推动了“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推行。由于强调以“问题”或者“项目”为导向,并突出导师的协同作用,它实际上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单纯以某一门课为对象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应用。也有利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系统训练,以及经济学思维方式在管理学领域的有效应用的训练。

3.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设计及其运行模式

从理论上说,实践教学环节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我国普通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反而是我国高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最为薄弱的部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大致由单项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组成,普遍采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其中,校内实习基地基本上用于解决课程实习、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等单项实践教学的内容;而校外实习基地则主要用于认识性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就目前状况而言,单向实践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综合性实践教学目的性指向不明确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单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并与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相衔接。而系统设计的落脚点必须指向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依然可以突出与前述学科特质相关的两条脉络线:一是经济学分析能力培养的主线;二是经济学在管理中应用能力训练的副线。当然,我们也应该尽量将它们整合在一个目标任务系统中。

作为主线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就是要突出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系统化应用设计。目前,这方面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所对应的分析软件的掌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不浓、训练没有针对性等(这也导致即使拥有系统性设计方案,也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成效)。而作为副线的经济学在管理中应用的能力训练,也是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市场环境分析和企业经营状况及其运作结果分析等能力的培养上。具体的运作模式,可以采用“以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为主线,以导师(组)制为载体、构建和利用各类平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基本思路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

[2]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本文为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嘉兴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经济学国家特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杨]

作者:徐永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病人生存质量下的药学服务论文下一篇:高职音乐课堂与民族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