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方式影响研究论文

2022-04-2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消费方式影响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问卷抽样调查,从大学生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全面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大学生消费特征为:虽然理性消费是大学生的主流消费,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最后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主客观归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方式影响研究论文 篇1: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本文选取大学生消费现状为主题,以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文献收集等形式获取数据,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剖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等消费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并此基础上本文对其消费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消费现状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群体,大学生消费现状存在许多鲜明的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三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形态,研究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提供建议。

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由于问卷调查总体单位有限,调查对象分布范围不广,个体间差异不大,符合随机抽样的适用条件,所以得到的数据可信度较高。

二、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基本情况

我们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将大学生消费类型分为基本伙食费、零食花费、衣服鞋帽装饰品消费等八大类。

根据对调查问卷中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多元化、均态分布的特征。基本伙食费是大学生的最大消费支出项目,占月消费额的43.43%;衣服鞋帽装饰品消费是第二大消费支出项目,占月消费额的13.38%;它们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去向。社交消费占比为9.51%,是大学生的第三大消费开支。休闲娱乐费用占比8.82%。通讯费、零食费、日用品消费、学习消费所占的比例都相对集中在4%-6%之间,其中学习消费的比例为5.45%,说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这些数据表明了大学生们越来越期望从消费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社会体验和个人感受。

2.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差异化,我们在问卷中设定了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职业、家庭年均纯收入等影响因素。为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我们运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来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并得到大学生消费结构卡方检验表(见表1)。

如表1所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受性别、年级、地域、父母职业、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差异性。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的大学生都在其所列87.5%的消费结构项目上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父母职业的大学生都在其所列50%的消费结构项目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仅在12.5%的消费结构项目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性别、父母职业对消费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年级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则不大。

表1 大学生消费结构卡方检验表(P值)

注:括号内为P值,如果P值小于0.05则显著性相关。

3.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消费结构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我们选择这两个指标,来分析其对消费结构的具体影响。

(1)不同家庭年均纯收入水平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影响

①相关分析。家庭年均纯收入与消费结构多项支出存在相关关系。由图所示,在不同年收入的条件下,除了学习消费、通讯消费、零食消费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各个项目的变化都存在一定趋势。基本伙食费与年收入成反比,即年收入越高,基本伙食费越少。而衣服鞋帽装饰品消费、日用品消费、休闲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和年收入成正比,即年收入越高,在这些方面的开销越大。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本伙食属于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消费,所以不会有多大变化,而其占年收入的比例自然会下降。

图 家庭年均纯收入差异性分析

②回归分析。本文运用SPSS软件以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大学生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资料为数据源,对其消费结构实施回归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家庭年收入对消费结构各项支出的具体影响。我们建立如C=a+bY的回归模型(C:各项消费支出;Y:家庭年收入;a:理想状态大学生的各项支出;b:边际消费倾向),模型中收入为自变量、支出为因变量,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月支出、基本伙食费、零食、衣服鞋帽、日用品、学习、通讯、娱乐、社交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05、0.013、0、0.001、0、5.31E-05、0、0.001、0.001。其中基本伙食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学习的b值较低,说明学习消费与家庭年均纯收入无关。衣服鞋帽、社交、休闲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0.001,说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消费意愿强烈。其中,衣服鞋帽的消费意愿增强意味着大学生除了知识储备以外越来越注重个人整体形象。休闲娱乐的消费意愿增强意味着大学生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社交消费反映了大学生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

表2 回归模型表

(2)不同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影响

通过调查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来自城市的,但其基本伙食费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说明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明显,消费的自主性不强,仍以基本消费需求为主,在与平均消费水平的比较中,其大多指标都低于平均水平,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则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正好相反。因此,家庭所在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从而影响消费结构。

4.大学生消费结构特征

(1)消费形式多元化

虽然基本伙食费支出仍占很大比重,但己不再是满足温饱问题的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质量上的改变。其他消费如发展型需求(社交消费)、享受型需求(休闲娱乐消费)和形象消费(衣服鞋帽)等所占比重都超过了9%。说明这些消费也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

(2)消费层次二元化

通过卡方检验表,我们得知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都在其所列87.5%的消费结构项目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即城市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二元化显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更注重勤俭节约,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从小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对社交等精神消费有更强的偏好。

三、消费水平

1.消费水平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月均消费支出总额为指标表示消费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数据知,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消费水平分布在601到1200元内,但也有大约7%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偏高,达到1500元以上。

2.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研究影响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具体影响,结果见表3。本文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05,由表3可知,由于家庭年均纯收入(nsr)和家庭所在地(szd)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即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家庭所在地对月均消费支出总额产生显著影响;性别(xb)和年级(nj)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即没有给月均消费支出总额产生显著性影响;家庭年均纯收入、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即这些变量没有对月均消费支出总额产生交互性作用。因此不同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家庭所在地对消费水平影响显著,而不同性别和年级以及各变量交互作用对消费水平影响并不显著。

四、消费行为

我们通过在调查问卷中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消费计划、生活费分配及安排、借钱频率、资金依赖、商品消费倾向、奢侈品消费等),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理财意识在增强,但仍未形成很强的理财能力

有超过60%的大学生没有消费计划,超前消费(预知下月生活费)的大学生占比40%,说明了大学生消费的无计划性。由表3可知,有46.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费没什么安排,这对生活费分配是否均匀有一定影响。有20%左右的大学生,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费,说明随着近年来余额宝、百度钱包等理财产品的出现,也使得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逐渐加强。

2.大学生资金独立意识不强,存在较强的资金依赖性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大学生的借钱频率相对较低,但仍存在当遇到心仪物品,资金紧张时,有部分人选择打工攒钱,体现了大学生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大多数会放弃或求助他人,存在资金依赖。

3.消费实用占主体,引致消费需求大,消费行为存在盲目性和跟风性

大约有70%的大学生因商品实用而购买商品,而款式新颖、价格便宜、高级品牌等因素也吸引了大部分的大学生购买商品,说明大部分同学在商品选择上以商品实用为主,不少同学倾向于选择价格或者款式新颖商品。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拥有奢侈品,说明大学生存在奢侈消费。

五、关于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消费、奢侈消费、资金依赖、理财意识薄弱等不良消费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学校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这四方面所致。因此,本文从这四方面讨论如何构建当前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

1.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大学生要自主学习掌握消费知识,制定消费计划,培养理财意识,克服消费过程中攀比、盲目跟风等不健康消费心理,使其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

2.重视家庭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消费行为与家庭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家庭对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树立良好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另外还要掌握孩子的其他消费情况,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预算,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消费总额,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

3.重视学校的引导作用

高校应积极有效的整合资源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在课堂教学系统地传授关于消费观的理论知识,营造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并且发挥学校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开展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

4.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的人,因此大学生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首先政府应该采取适宜的措施,激励正确消费。再者,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管理,营造一个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也能促进大学生合理消费。此外,对于正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145-146.

[2]冯莉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骆鑫.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09,04:109-111.

[4]郑军.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琚迎.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6]徐磊.当代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社会科学,2011,02:42-45.

作者简介:江钰媛(1994- ),女,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012年9月入学,本科经济学在读

作者:江钰媛

大学生消费方式影响研究论文 篇2:

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问卷抽样调查,从大学生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全面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大学生消费特征为:虽然理性消费是大学生的主流消费,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最后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主客观归因分析。

关键词:消费主义; 大学生消费现状; 调查; 归因分析

一、前 言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以南京工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办法,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2份,有效问卷569份,有效回收率94.8%,在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352人,女生217人(工科类院校,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大一138人,大二156人,大三148人,大四127人,来自城镇人口占55.7%,(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市统称为城镇人口),来自农村人口占44.3%,调查样本特征分布见表1。笔者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1)消费来源 由于受特殊成长环境、个体年龄和能力等制约,多数作为纯消费者,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供给,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由父母提供的占92%,其他渠道,如勤工俭学占2%,贷款消费占1%,奖学金占2%,其他占1%。调查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兼职能减轻家人负担,36.3%的同学曾有过兼职经历,11.4%的同学正在兼职。在问到“学期还没结束,钱就用完了怎么办?”有13.8%的同学选择打工挣钱,选择向家人要的占34.5%,省着用和找其他办法的占15.8%。可见,大学生自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消费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消费水平 从调查得知,每月消费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之间者,占总人数71.3%,笔者称之为适中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500元以下占6.4%,称为低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1000元以上占22.3%,称之为高消费人群。另外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进一步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作比较分析。

男生消费明显高于女生消费,独生子女消费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消费,来自于城市学生消费中,高消费群体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中高消费群体也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大学生生源地之间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消费水平差异密切相关。正如学者王晓亮对所在学校的问卷调查认为: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方面存在共同特征: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保障水平普遍较差。[1]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指在求学期间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名目繁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刘金勇等人通过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其消费心理状况,把大学生消费结构分为基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休闲娱乐消费、自我发展消费等,[2]笔者通过基本生活消费、学习发展消费、娱乐休闲消费、耐用品消费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第一,基本生活消费。伙食消费作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主要支出。每月伙食消费在300元以下占2.9%,301~500元占74.3%,501~800元占17.0%,801~1000元占4.9%,1001~1500元占0.5%,1501元以上占0.4%。每月伙食消费额集中分布在301~800元之间,这部分称作适中消费,而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称作低消费,801元以上称作高消费。可见,适中消费占91.3%,高消费占5.8%,低消费占2.9%,总体消费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

由于网络和手机广泛普及,网络消费和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也被许多学生甚至家长认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消费在部分大学生消费中占着一定份额。所以把网络消费、手机消费及恋爱消费归于大学生基本日常消费中进行分析(见表2)。

大学生日常消费名目繁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拥有手机消费的占到98.0%,每月手机消费额集中在1~100元之间占到总人数84.3%,在101~200元之间占10.3%,在201元以上的占3.4%。手机消费主要用于同学之间联系、亲人朋友之间电话消费。笔者认为:一般在50~100元之间较适度,每月消费高达100元以上的视作高消费,是不合理消费。

第二,学习发展型消费。包括为完成学业,担当学生角色而进行的消费及为开阔视野、扩宽自身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等消费。前者包括学杂费、书本和文具等学习用品费用(学杂费一般由学校统一收取,不具有可比性,故未涉及),后者包括为考取各种证件以及购买相关书籍等消费。良好体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要,把体育消费列入学习发展型消费是适合的。

由表3可见,每学期学习用品消费集中在50元以下,体育方面不消费人数达到46.7%,学习型消费和体育消费所占比例都小。考研、考公务员等消费集中在大四学生中,在受调查的127名大四学生中,74.8%的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在101元以上占到总人数72.4%。考各种证件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得知,148名受调查大三学生中,60.1%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金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42.7%;大四学生中有该项消费人数达84.3%,每学期消费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81.3%。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其发展型消费比例在增加,主要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证书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

第三,娱乐休闲消费。大学生业余爱好广泛,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据调查大学生光顾娱乐场所频率如表4:

第四,耐用品消费。手机、MP3、电脑已成为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物品,甚至被认为必备的“三大件”。调查显示,手机拥有率98.0%,从拥有手机价位上看,在801~1500元居多,占到49.8%,在800元以下占23.6%,在1501~2000元的占14.7%,达到2001元以上占9.9%。电脑拥有率达到52%(包括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可见一半以上大学生拥有电脑,调查还发现,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占拥有电脑人数的4.6%,相机拥有率达到13.4%。其中拥有三件及以上物品占20.7%,拥有其中两件物品占37.2%,其中一件也没有的仅占1.9%。

(4)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调查中,有74.4%同学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应该倡导”,有47.5%和63.9%同学分别认为“大学生消费应该尽量节省”和“大学生消费应该有计划”;还有11.4%同学认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会让人更自信”,11.4%同学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享受生活”,有16.3同学有过信用卡消费经历,还有1.8%同学赞同“使用信用卡让人很有派头”。可见大学生消费观念中以传统勤俭节约消费观念占主流,但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出现了享乐性消费、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情绪。

(5)消费心理 消费过程中影响其消费因素众多,其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主要考虑因素,分别占74.6%、74.0%、58.2%。除此外,受广告影响占11.8%,受流行时尚影响的占18.4%,受周围群体影响的占22.8%,还有17.4%的学生消费时“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是否受群体影响调查中,有17.0%学生希望购买的物品在风格和款式上能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16.1%同学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与众不同,能够突显自我,张扬个性;54.6%同学希望大致风格相同,却又能有自身风格与品位;31.1%同学不希望自己的服饰与其他同学撞衫;34.2%的同学,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

2.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纠结的消费者,表现为经济实力薄弱,但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既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又不断受到新潮前卫思潮影响。消费特征表现为: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但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1)消费中理性消费占主流 第一,消费总体水平适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额中,中低消费人群占77.7%;手机消费中,适中消费人群(100元以下)占到84.2%;网络消费中,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72.8%。可见,消费总体适中和合理的,以中低消费为主。

第二,消费来源多元化,自立能力逐渐增强。受调查大学生中,46.4%人有过兼职的经历;51.6%同学认为,兼职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54.9%同学认为,兼职能提高自己能力;69.1%同学认为兼职是大学生自立表现。说明大学生自立能力在逐步增强。

第三,认同传统消费观念。绝大多数同学认同有计划、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大多数都赞同在大学期间兼职,认为兼职既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又可以提高素质和能力。

第四,消费过程中理性选择。消费过程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大学生购物时主要考虑因素,大多数在各项消费中讲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尽管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媒体、流行时尚等因素影响,但多数大学生消费过程中还是理性地选择。

(2)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大学生消费中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特征,表现为:

第一,消费内容多元化与消费结构失调共存。大学生消费内容名目繁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生存型消费(主要是温饱消费),电脑、手机、MP3、恋爱、旅游、美容化妆、服装等已构成了消费热点。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支出占相当比例,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消费更有利于兴趣培养和自身协调发展,但与消费内容多元化相伴随的消费结构失调,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消费结构失调表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不平衡。许多大学生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娱乐消费,轻发展消费,这容易导致大学生迷恋物质消费,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和拥有,忽视了精神塑造和自身能力提高,只强化个人消费权利而漠视社会责任使命,以致冲击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纯洁的社会交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第二,享乐主义消费与高消费相互依存。高消费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大学生每月消费额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总消费超过1000元的占22.3%;每月手机消费额在100元以上的占13.7%,甚至还有手机费在200元以上。与大学生高消费相互依存的是享乐消费。当前大学生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些不必要的休闲娱乐开始进入大学生消费视野。调查显示,有11.4%的大学生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手机、电脑、MP3和相机成为了一些人的必备品;平时休闲娱乐中除了上网、运动之外还有部分人光顾酒吧、音乐吧、电影院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享乐消费;一些男生为一时痛快,每学期烟酒消费在其总消费中占有不小比例;此外,旅游度假也开始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学期旅游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7.8%。

第三,符号消费与炫耀消费互动升级。符号消费表现为对品牌的错误认识和盲目追求。有11.4%学生认为名牌能带来身份象征,会让人更自信;有44%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商品品牌影响。笔者并不是反对品牌消费,而是反对非品牌不买,用品牌商品来展现自我价值行为。与品牌消费相伴随的往往还有炫耀消费,炫耀消费试图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物质形态来展现自我价值,通过所拥有物质多少、物质品牌和档次来树立自己在同学当中形象和地位,大学生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和炫耀消费倾向严重。

第四,攀比消费与从众消费结伴同行。大学生群居性特点,使得参照群体行为现象更加突出。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时期,在一些同学观念里,别人有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有。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很在意别人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许多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从众”性较强,是否购买某一物品受到他人影响,是为了获得“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及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调查中,有22.8%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群体影响,54.6%同学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能够大致风格跟其他同学相同。这种从众的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容易造成消费中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甚至认为别人有的,我不仅要有,而且要比别人更好。这种虚荣的攀比心理有时会带来超前消费及不必要浪费消费和人为拮据消费。

第五,感性消费与冲动消费彼此互推。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是指消费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实际需求,受到广告、流行时尚驱使,甚至消费只为了满足一时欲望需求。调查中分别有11.8%和18.4%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流行时尚等影响,还有34.2%的同学消费过程中“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你是否有过本不打算购买什么,但逛了一圈却买了不少东西”调查中,20%同学表示“经常有”,32.4%同学表示“偶尔有”,27.1%同学表示“有时有”,只有20.5%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表明大学生消费中的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表现出消费无目的性,或者消费本身就是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需求而消费,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倾向的表现。

3.存在消费主义倾向归因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对社会变化最为敏感时期,因而大学生消费表现出过渡期的内在多变性和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探讨影响消费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研究大学生消费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1)内部因素 包括消费心理因素与消费观念因素:第一,消费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指由大学生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见图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影响。“从众”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我所从属的某个社会群体或小团体的一致与统一。“从众”包括“认同”和“立异”。“认同”表现在大学生生活群体性,使他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校园环境和校园群体影响下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以使自己保持与校园群体一致性,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这种为了追求“认同”的消费心理容易使一部分同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形成盲目攀比消费。“立异”就是借助于消费来显示自己个性,彰显自我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大学生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消费群体,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愿意按照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消费,希望在消费中体现个性、表现自我,希望以新异消费向社会展示自身成熟形象,以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立异”消费心理通过不断追求消费的新奇来展现自我个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消费中的炫耀心理。

第二,消费观念因素。消费观念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重要内因,指传统消费观念与消费主义观念冲击。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消费对象极大丰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使消费已经成为表征自身实力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消费选择,加之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消费文化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已经呈现出和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消费特征。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第一,出身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和瘟疫,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生活模式正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全面周到服务,形成无形压力,使人感到消费能力似乎变成了身份证明。而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个物质丰富时代,中国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成长同步,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还是追求现代物质生活,对于他们是重要而又艰巨的选择。正如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3]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背离得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的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4]第二,主流消费形态影响。在发达大中城市,消费主义已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以消费为主导、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和追捧。曾有媒体报道,南京市有家在外经商的子女于2010年春节期间为老母亲过70大寿,燃放价值达10万元烟火;深圳推出一个满汉全席,价位346000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个人公寓对部分城市人来说已不是稀奇事;婚纱摄影、假期旅游、泡吧聚会成为城市年轻人时尚生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对象和消费选择都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种同化的趋势。第三,商业大众传媒影响。大众传媒指现代社会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用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信息和技术社会基本核心之一,并且作为消费文化载体和符号正弥漫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左右和操纵着他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第四,国家政策影响。主要指国家刺激消费举措。每当经济出现疲软或遭遇金融危机,国家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迅速回升。经济要发展,消费是动力。在这种观念引导下,许多大学生打着响应政府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幌子赞同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等。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刺激消费,但刺激消费不等于让消费主义肆意膨胀蔓延,消费主义与扩大内需政策不同,不能因为批判消费主义否认消费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应该有必要弄清楚刺激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存在的区别。[5]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所处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纯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有的家庭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品质,在平时供给注意量入为出、适度合理,进而养成孩子科学合理消费习惯;有的家庭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经济上有求必应,助长了孩子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方式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消费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对大学生消费影响也不同。再者,家庭所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家庭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都从不同程度上给大学生消费产生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主要包括:校园消费环境、校园文化、参照群体、教师示范作用等,整个学校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校园文化会对学生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关注,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而随着无孔不入的商业化对师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教师不再只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学者,而是一边在教书(为了教师优厚待遇、休闲舒适生活、体面身份等),一边投身于商海,追逐宽敞别墅,漂亮私家轿车等,有些教师更凭借优厚待遇,已拥有多处住宅,这都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所拥有“身外物”、“符号品”作为人生追求,会对大学生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在保障基本生存消费前提下,追求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目标,消费要有利于人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消费方式必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要逐步建立生态系统观、文明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努力引导主流消费形态,营造良好社会消费环境,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对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与思想现状的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98-99.

[2] 王 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5.

[3]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4] 刘金勇,边 策等.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6):120-123.

[5] 赵志平,陈建华.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区别[J].商业时代,2010(34):22-23.

[责任编辑:成方哲]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SGSY2009YBO65);南京工业大学文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SZYB2010001)

作者简介:陈建华(1962-),男,江苏如东人,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赵志平(1986- ),女,山西临汾人,南京工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

作者:陈建华 赵志平

大学生消费方式影响研究论文 篇3:

对当前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消费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大学生消费状况既有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又有教育、管理环节上的失误。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教育;管理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消费状况初探。从近年一些高校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来看,地域、学生家庭状况、消费环境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消费水平、消费理念、表现形式不同,但总体上仍趋于理性合理消费,绝大部分大学生尚有把握和控制自身适度消费的能力。

调查之一,据西部高校调查,从学生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的占74.3%,200元左右的占11.2%,600元左右的占10.5%,100元左右的占4%。

调查之二,武汉高校大学生年消费最高达到18 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 100元。武汉市大学生每年消费均值略高于8 300元,其中,包括学费均值3 000元左右,住宿费均值500元左右,月食品之值约在230元左右,它与月生活费480元的比率是47.9%,这和武汉市人均消费相比呈较高趋势。

调查之三:西安某高校调查,大学新生上网的比例高达81.3%,而其中63%的同学是进大学后才学上网的。上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业余的“必修课”,网络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春节后,西安一些高校刚开学,出现了用压岁钱、生活费请客,换高档手机的现象。

调查之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2008年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经汇总,大四学生年平均消费10 027.91,大三学生年平均学费10 307.6元,大二学生年平均消费10 137.69元,大一学生年平均消费11 655.28元。其中有一名学生粗略估算了一下,一年的学费5 500元、住宿费950元、生活费5 000元、交通和通讯费500元、学习用品(含课本)400元、交际费用600元、娱乐费用300元、购物(服装、饰品)费用600元、其他费用500元。累计一年花费14 350元。

调查之五: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从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的调查中得知,有不足18%的学生在400元以下的生活水平线上坚持学业;43%的学生月平均消费在400元~600元之间;有33%的学生维持在600元~1 200元之间;6%的学生月消费则在1 200元以上。

中国理财网发布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300元~500元和500元~

1 000元两个范围内。每月消费在300元~5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多数,为74.7%,其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并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2.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心理特点。(1)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然是主流,这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有关。中国的大学生花钱主要靠父母资助,自食其力甚少,因而消费能力有限,花钱是比较谨慎的,总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力求做到“花得值”。这种观念目前在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2)品牌时尚是永恒的追求。由于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所以,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锐敏追新求异的特殊群体,在消费上也是站在时代前沿,追求时尚、新潮,关注品牌,选择品牌的特殊消费阶层,相对于其他消费者,则有着更大的情感因素。(3)消费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受社会消费多样化交易方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消费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走向了“刷卡”时代,社会上用的各种消费卡渐入学生之手,使消费趋于快捷方便。(4)消费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校园生活由过去的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早熟消费、畸形消费、豪华消费、炫耀消费、负债消费、情绪化消费等多样化消费现象。在通讯上,手机使用已十分普遍,旅游、电脑、影音娱乐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向往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消费结构欠合理,个体差异增大。从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看,总体上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主要还是以生活消费(伙食费、生活日用品)和购买信息资料(图书、文具用品)为主。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的消费,除了正常的必须开支外,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逐渐增大,增幅的比例也有所偏高。(2)不顾个人实际,过分追求新奇、时尚和名牌,刺激了消费欲望,滋长了攀比心理,使不少大学生陷于负债的窘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超高消费严重,普遍超出开支计划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少学生的理财观念淡漠,很少或甚至根本没有储蓄意识。(4)谈情说爱在高校日趋普遍,这方面的消费近年有增无减,很难理性把握其适度,常常造成消费上的严重透支。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1.家庭状况。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上又冠以“小皇上”之称,这些孩子从小就成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实行供给制,“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几乎成了所有家长供养孩子的座右铭。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有充足的经济来源,为自己盲目的高消费创造了条件,这些学生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其他同学。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的基本消费一般都能够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不苦孩子,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家庭不仅是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而且父母在消费上的言传身教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消费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社会环境。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消费观的转变。校园内及周边地区商业网点、餐饮、娱乐场所琳琅满目,时刻吸引着大学生的消费。

3.大学生自身或心理原因。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正在由未成熟走向成熟,自我意识由开始觉醒向自我支配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消费要求。加上长期受女保姆式的家教管理,过分的宠爱使他们不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更没有理财的实践和经验,以致强烈的个性自觉引发消费的自主心理,造成了消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教育管理环节薄弱,缺乏积极、健康、正确的消费引导,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偏颇的重要原因。

三、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1.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十分必要。(1)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等知识。(2)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为常用的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3)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4)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它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5)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进行上述消费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2.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从各地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不完全调查看,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总的印象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问题多多。透析大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积极问题、花钱问题,而影射到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荣辱观、法制观等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消费问题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作为“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经常了解、观察、把脉学生的消费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专题研究,组织必要的社会不同群体的消费调查和校园周边的商贸市场调查,帮助引导学生当一个有经济头脑的理性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素质和科学的依法消费意识,以全新的消费理念模范地带动和影响消费领域健康发展。

3.结合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营造良好学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的多种形式的消费宣传教育活动。依靠各种组织,充分发挥媒介和制度作用,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在校园建设中,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消费观,开展健康消费活动专题,持之以恒地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用学院环境影响理性健康消费观的养成。用延安精神培育良好校风,用校风助学风,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的。

4.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俱进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个性、健康、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应以学生为本,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应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发展其个性消费。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消费中有冲动而缺乏理性的一面,故应倡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对学生的国情、社情和家情教育,逐步提高其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倡导文明消费,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正确的消费心理、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校的每个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使其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景臣,倪佳琪,肖遥,等.大学生消费中的非理性消费以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商业,2008,(10):270-271.

[2] 王远,姜天梦,等.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消费[J].嘉兴学院学报,2011,(23):104-111.

[3] 清华.大学生消费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4):97-98.[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谢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下的社会统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