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中肩负着提升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一篇: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

书院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摘要:书院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千多年来书院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变革,给中国古典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古典书院的勃兴、书院的教学方式、教学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分析,试图寻找出于有传承价值的内涵,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加以借鉴。

关键词:中国书院教学方式稷下学宫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史,而书院在悠久的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书院教育产生的确切年代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大致是萌发于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还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为成熟的民办教育组织。早期的书院是弥补官办学校数量的不足而出现的,起源于私人讲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教育制度,可以说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传道授业解惑”与“设坛论道,兴邦济民”的教育理念贯穿了书院教育的始终。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葩。

一、书院的兴起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后历代,私学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与官学相并行,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教育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便是影响最大的中心。自汉代之后,私学遍布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动荡的社会中发展更为迅速。可以说,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学者)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开元十三年,丽正修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此时的书院,仅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图书馆,由于书院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机构,且拥有众多的藏书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地方。于是,一些大学问家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取名为九峰书院。从此,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有记载可查,从中唐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中,就先后建有大约有30多所书院。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至五代十国,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落,士子失学。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远遁闹市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书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成为了主流教育,具《中国书院史》一书统计两宋时期共有书院千余所。

二、书院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自修为主,质疑问难

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主讲教师的专长,一般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理论著书立说,收徒授课,教材可有可无,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注重启发诱导,以期彻悟。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循序渐进自行体会。至于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差异,决不强求一致。学习以自学为主,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且学生来去自由。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如讲课、讨论、辩论、答疑等,教师视其领悟的程度灵活选择。书院的教师的职责除了授课还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书院的大师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老师有时略加点化,启发自悟,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今天的现代大学亦有借鉴之处。

2.论辨讲学、自由研究

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会讲是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形式,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进行辩难争论,学生可以参与旁听,这样既推动了学术研究又推动了教学。书院还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3.百家争鸣,门户开放,以大师为主体,以学派为传承,包容并蓄

书院的教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中国古代书院往往是名家的讲坛。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宋的著名学者,如胡瑗、孙复 等多在官学任教;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书院聘请教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鼓励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质疑问难,观点各异,争论激烈。之后朱熹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的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4.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传统。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提倡读书与修养并重,教学与研究结合,重视师承学派传统;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而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应从书院的师生关系中吸收营养,视其精华而取之。

三、结束语

中国书院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她延绵一千多年,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巨匠,被历代所传颂。稷下学宫精神则是这朵奇葩中的花蕊,她深深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书院教育。她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促进和发展了学术的繁荣。书院教育灵活的办学方式、门户开放、百家争鸣、自由研究的学术风气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的师生关系,无不给后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借鉴书院教育的精神,将会带来极大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堤.《书院中国》[A].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A].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方红

第二篇:创新研究生教育体系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中肩负着提升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北京交通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研究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创新,构建了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创新工程为主线、培养基地为补充的立体多维互动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国家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一是社会需求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经历着由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向普通科技研发者的转变。二是就业市场的变化。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正逐渐转变并趋向理性,而综合素质成为用人单位的首要选择标准。与此同时,跨国合作与流动的加剧,使得大批海外人才来华就业,研究生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着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三是教育资源的变化。研究生规模扩大后,师资力量、科研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等不相适应的问题凸现。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其科研基础,所以,高校也面临着如何最优化利用有限的科学研究资源,承担起高级科学训练和研发人才培养重任的现实问题。内外环境的迅速变化,客观上需要学校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阔的战略眼光,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机制与模式的变革。

2.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与变化

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研究生在作为受教育者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创新活动,其生源渠道、年龄结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研究兴趣、个性技能等各自不同,具有学习、科研、生活分散和独立的显著特征。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呈现和变迁,研究生群体也显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曾经对普通高校博士生、硕士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动机呈多样化倾向,相当多的学生把读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者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博士研究生中带有非学术目的读研的比例达30.1%,硕士研究生中带有非学术目的读研的比例达38.5%。动机非学术的功利化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足、创造能力不强,另有一部分人还存在着学术失范现象。

3.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研究生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有专家将研究生教育划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学科专业主导型、导师主导型、研究生主导型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等模式。有的学者把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均衡式发展与非均衡式发展、渐进式发展与突破式发展等模式。事实上,无论上述何种划分模式都是从某一维度界定的,而在具体分析确定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时,则是基于所有可能发展空间的综合的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培养模式的选择往往是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客观地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策调整,是具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是历史性和未来性的集成。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就是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特点,有效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密切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目前,高校以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环节不足,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的训练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体对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必须在遵循自身教育规律的同时,树立起整体和谐发展、个性特色多样、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创新精神和具有战略眼光的全面质量观,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学制年限。

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创新

1.构筑学科平台,增强培养实力

学科平台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科学研究平台。我校学位授权点,特别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数量一度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新形势,我校实行了学位点申报立项制度和学科建设负责人制度,提出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团队和构筑学科基地等措施,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依托所服务的行业优势或区域经济建设强势学科,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学科建设的结构和水平动态地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2个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和会计硕士三类专业学位,形成了特色突出与优势鲜明的学科体系,增强了研究生培养的综合实力。同时,我校还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多种组织形式协调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促进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据2007年度的统计,我校71.28%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24.72%的硕士生结合导师课题完成了硕士论文。

2.实施创新工程,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2004年,我校结合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每年投入660万元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计划”,为研究生搭建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团队训练的平台,在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地建立了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了学术创新文化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优秀博士生的成长和广大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我校自“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博士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29项,立项金额173万元,受资助的博士生共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75篇。资助出国访学博士生20人,资助专项研究员12人,分别赴英、美、德等国家的著名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和学术交流,并对其在授予学位后的一年内进行跟踪资助,使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集专业性、知识性、创新性、文化性于一体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科学研究方法、心理素质教育、面向基层就业、学术道德规范等为主题的“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的成功举办,为研究生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提供了良机,广大研究生不仅更好地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而且开阔了视野,汲取了营养,激发了创意。学校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和交通运输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几十所高校的几百名博士生、硕士生及专家学者参与,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了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3.建设培养基地,加强实践教育

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有效补充。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既可以提升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增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更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的科研能力。同时,学校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培养方式,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的变革。目前,我校已在17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几百名研究生在学校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校承担的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以实践基地为载体和依托,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推进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国际交流程度与国际影响力逐渐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方面,综合国力的竞争、全球一体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以及人才的国际化竞争,客观上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另一方面,国际竞争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我校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通过合作培养、互相交流,加快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路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校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应承担起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时代的新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使导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更新观念,用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导师牢固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我校将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上岗机制,建立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和新导师上岗培训制度,把对研究生的资助与其实际表现结合起来,使导师和研究生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不仅仅建立在道德约束上,而且与他们的声誉和利益直接相关。为缓解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将鼓励成立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以本专业的导师为主,兼顾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导师,通过不同导师间的相互协调,既达到学术资源共享,又能够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术情感,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2.完善研究生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间形成一种最有效、最经济、最简捷的联系,同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国防安全之间达成一种合理的互动状态,并能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前进方向与规律,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提前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传统的学术性岗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巨大需求市场。这要求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建立培养方案的动态完善机制,使之能够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要;鼓励进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的学习及多元文化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教育;建立符合时代特点、有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机制和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否则,将出现研究生浪费使用、不充分就业甚至失业等现象,造成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加大研究生创新工程实施力度,促进研究生校际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讲,就是要通过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搭建多样化的培养学术训练平台,为研究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

目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资源优势,以适应研究生专业发展和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引导为手段,切实推进和加强研究生校际合作,鼓励研究生在学术前沿问题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寻求科研能力提升的契机。同时,结合国外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国际人才交流方式,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加快高层次人才知识更新的速度,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加强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保障

完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学校要建设思想水平高、结构合理、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研究生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够科学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管理服务队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凝聚研究生培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资助和后勤等部门的力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稳定与和谐发展。■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 敏]

作者:王永生

第三篇:宋代书院教育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启示

摘要:宋代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其自由的讲学风格、宽松的师生氛围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基于此,通过对宋代书院的产生原因、职能和学术特色的阐述,分析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研究生教育;启示

书院是在唐代就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唐代书院仅被作为官方的修书和藏书之所,隶属于官方的,地方是接触不到的,但是到了宋代书院除了藏书之所外还是可以进行讲学、做学的地方,有了教育教学的职能。在这一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在南宋达到了空前繁荣,书院在宋代有两种职能,一种是教育教学职能,另一种是学术研究和传播的职能,书院在宋代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

宋代書院不同于唐代书院,它的产生与发展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直接推动作用还是统治者推崇的“兴文教、崇儒术”的文教政策。

在唐末,由于军事割据,战争不断,外族入侵,使各方面都遭到了破坏,宋代的皇帝登基后,及时认清现实环境,恢复城市建设,在经历了唐末的割据战争以及五代的混乱政权后,建立宋权后的百姓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所以宋代统治者在发展经济的时候,特别重视发展教育,这同时也是加强宋代的中央集权,实现全国统一的方式。

“兴文教,崇儒术”的重点又在于加强科举制度,政府提倡读书,以读书做官为荣,而且宋代取消唐代的举孝廉制度,改变以往教育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状况。因此,宋代的大批士人选择努力读书,考取科举,读书从仕,这种政策大大激发了读书人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官学失修,数量极少,这就造成了科举人数众多,学校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培养人才的局面。这时书院得到了发展,一批有学识、有想法的人进入到书院,他们不满于科举脱离现实的选拔,他们自主办学,自由讲学,尤其到了南宋,书院发展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宋代的统治者也重视书院的发展,颁发匾额,设置学田支持书院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递更便利。与此同时,在宋代进行了三次兴学运动,通过改革科举,设置地方学校等措施,强化了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地方各地的书院数量增多。

另外,宋代书院的选址都是在僻静的山林,环境极好。由于佛教在东汉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禅定”是要选择安静的地方打坐,所以宋书院的选择也学习了佛教,在环境安静的地方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同时由于在宋代儒学受到佛学的挑战,一批儒士为了强化儒学兴建书院,极力发展自己的学说,所以选择僻静的地方安心扩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由于北宋的书院处于发展的最初状态,数量少,但是到了南宋,书院随着理学的发展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规模也有所扩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和活动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与管理的特色更为显著和突出[1]。在南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宋代书院的职能及学术特色

1宋代书院的职能

宋代书院的职能与国家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到了宋代,统治者注重科举选拔人才,重视教育的结果,科举制有了调整。在唐代科举初步发展,唐代还是重视推举,但是到了宋代统治者改革科举,提倡公平竞争,杜绝舞弊,这样就使很多出生贫寒的子弟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在地方发展教育,宋代的书院职能不再仅仅作为官方的藏书之所,而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了教育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科举的负担。

宋代的统治者重视教育,宋代的书院又不同于以前的朝代,当时的一批有学识的人来到书院,宣扬自己的理念,在不同的书院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学派,比如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所属不同的学派,他们各自所受一派,自由讲学,在这里书院成为了研究学术的重要场所,在书院中可以自由讲学,讲师们在书院里自己也要学习,同时积极发展自己的学说,而在当时书院中传播的思想多不适用于科举,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与现实脱轨,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所以讲师们拥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因此在这里宋书院具有学术研究的职能。在另一方面,书院招收学生入院,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传承下去,招收的学生进入书院学习古人的知识,学习导师的知识,有自己的学业要求,在这里体现的是书院基本的教书育人的职能。所以宋代书院有两种职能,既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场所又是教师做学问的地点。书院职能的丰富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方式,使宋代的人才培养从单一的科举选拔培养转变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

2宋代书院学术特点

首先是自由性。书院的学生进入到书院读书,可以自由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例如朱熹在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甚至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不辍,桃李满天下[2]。各位大师的想法不一,朱熹认为“理”即是万物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心”才是万物的本源,这两种不同的学派经常一起发生争论,迸发出学术的火花。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双方的学术观点都获得了新的内容,在争辩的过程中理学和心学走向成熟。这种自由的状态除了表现在不同学术团体中,还表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在书院优美安静的环境中安下心来做自己的学问,从书院外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宋代的理学到了南宋发展到巅峰状态。

其次是开放性。宋代书院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允许不同的学者到自己的院中讲学,大家共同学习。例如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和吕祖谦等人到白鹿洞书院和自己一起切磋学问,虽然大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双方常常激烈争辩,但是双方都很谦逊。台上激烈,但是双方的心理并没有存芥蒂,打破了学术上的壁垒,双方接受新的观点为自己的学术注入新鲜的血液。这种开放性促进了宋代学术的长远发展,这样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当地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次是兼容性。书院的先生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学生与自己有不同的观念,书院读书的观点并不是单一的,虽然当时的学派有不同家,对于理学各家主张不同,但是同样都是理学的光辉成就,同时理学自己的发展也吸收借鉴其他学派,书院中的学习是流动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得理学在宋代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宋初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抑制,当时的佛学、道家学派发展正盛,所以儒家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恢复地位,积极进行书院教育,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正是具有这种博大的胸襟,理学发展迅速,到了南宋理学发展到巅峰。

最后还有质疑性。书院的教学方针中有教学生读书要存疑,要有质疑批判的精神,书院倡导的“精思善疑”“求之于心”就是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2]。只有有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朱熹本人就有着质疑精神,他亲自集注《大学》《论语》等,他不是只一味地效仿古人,他是认真读书后,有了自己的新的体悟,增加在书中。因为他的这种质疑的精神,在他的读书法中都有切记体察这一条,他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学习要有质疑精神,也就是在认真读书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考察,敢于对古代的圣贤的观点提出疑问才能真正的领悟,只有存有质疑才能开拓新的知识,可见在宋代就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启示

宋代书院教育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实行的是导生负责制,一名導师负责2—3人不等,研究生的课程很自由,大部分时间留给研究生自己看书,学生自学,寻找兴趣点,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论文。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由于导师负责的学生有限,可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下有宽松的时间与导师讨论自己专业中的兴趣点,与导师商议自己可以研究的范围与方向,导师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尽量不犯错。但是现在也存在权威性导师和放任自由的导师,一种是让学生从事自己擅长的方面,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另一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己盲人摸象地学习,学生不得要领,这两种都不是对的。在宋代学生是自己学习,老师推荐他们读书,让他们自己进入那个氛围中,独立思考问题,尊师重道,教师简单地提拔,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导师要指导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的圈中,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尝试相关的研究。在三年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片言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一让学生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阅读本专业的书,同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从中进行指点;研二就要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专门书,并且定下研究论文的题目;研三就是开题然后进行创作,积极帮助自己的学生修改论文并注意一系列写论文的要点以及答辩的相应事项。

2加强外校师生的交流

宋代的书院教育注重兼收并蓄,不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才为大宋朝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实行的“门户开放”的政策,使得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活跃起来,研究生期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对于本专业的学术会议,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让学生在会议中看看别的学校都在研究什么,还有本专业的各位专家都在进行哪些研究,同时让学生在学术会议中畅所欲言,本专业的研究热点都可以在会议中听到。所以各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学校也应创造机会让本校学生与他校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术在交流中进步,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当然需要国家经费的许可,支持互相讨教。

3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宋代书院里的学生都是慕名而来,因为该学者的学识风采以及人格魅力,学生自愿拜其为师,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德的影响深深吸引着学生前来求学,所以书院非常重视书院的教育。反观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视研究生的教育,但是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层出不穷,学术道德问题值得关注,品德教育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学生选择的导师是慕名而来,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吸引着研究生的选择,所以导师必须以身作则,在研究生入学之初教师就有责任告诉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良好品德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在学术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三年的学习中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课业,也要注意学生品德以及生活习惯、情绪、就业等问题,全方位地给予指导。

4重视教学方法的传授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再是时刻需要导师进行指导,导师需要及时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书院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读书方法,朱熹就亲自写了“朱子读书法”。首先朱熹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对于读书的方法有:循序渐进:书要一本一本的看,并做读书计划,打好基础;熟读精思:多读几遍书,深入地理解书中的要义,并且要存疑;切记体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等等。可见书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尤其是读书学习方法的传授。研究生初入学校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足,需要教师领进门,规定读一些读书的范围,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研究,完成学业论文。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宋代书院都是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设置的,依山傍水,同时安静的氛围有利于当时的学者研究学问,心无杂念,可见宋代书院的教育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所以,研究生的教育也要尽量在环境优美相对安全的空间进行,也因此现在的大学都将研究生与本科分开教学,单独的教学保证安全的氛围。导师还应积极创造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的机会,这也是长见识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亲近自然,放开思路有助于研究生的学习,在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对于研究生的身体也有裨益,同时在自然中与事物直接接触,会有不同于读书的经验。所以,导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机会接触自然的事物。

6教师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

在读研期间教师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研究生来说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生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度过充实的三年,明确目标很重要,刚入学时一些学生还是糊涂的状态,不知道对于相对于宽松的时间如何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指导尤其重要,教师的一个明确的目的对学生都是重要的,教师应该为不同的学生制订教育计划,多与学生沟通,定期的组会意义重大,交流读书心得。在培养研究生的阶段要求导师要耐心、细心,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自己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对于学生的问题、困惑给出明确的回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错误的认知必须加以指正。

7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生,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自我约束的方法很重要,除了规定研究生应读的书目,还要他们广泛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结果,把课堂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注意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创造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理科的学生必须通过实验,在實践中才能得出数据:一些文科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收集材料的能力,做问卷的能力,把握教育实践的能力,多接触现实的生活,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实地考察的能力很重要,导师要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做到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相结合,所以教师应注意教学的实用性。

虽然书院的教育形式近代被取消了,但是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对现代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在尊重我国的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对于宋书院的优秀部分进行学习,不足的部分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使研究生的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学恂,等.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报社,2009.

[2]朱效娟,徐安兴,周华,张国治.宋代书院学术特色探析——兼顾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3).

Key words:Academy of Song Dynas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朱岚)

作者:杨晓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主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