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俗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陕南民俗范文

陕南丧葬民俗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 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

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

三、过五

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 “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

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

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

三、

五、

七、九身。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筹划过事

也就是讲如何操办老人的后事。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筹划和准备的如何会导致整个“事”能否过好,比如讲,能过多少客、亡者要放几天、什么时间关殓、什么时间上坡、谁当“客头”(全权招呼客人接待的人)、是否要请风水先生、要不要“喜房”(唢呐等吹奏的班子)、计划开多少席、需要化多少钱、聘请那些人帮忙等等,都需要一一计划周到。筹划好后,立即派人采购相关物品(包括烟酒、副食、各种蔬菜、孝布、香纸、火炮等),采购的同时,各种角色的帮忙人陆续到达,待“客头”到后与主人、“大总管”(有权威的长者),碰头开会,决定着“事”如何过,从此就拉开了操办丧事的序幕。 开职事单

一种对“职客”分工的明确,然后张榜公布,丧事都是用白纸写好张贴。(职客,职事,指承担不同分工、任务的帮忙人)

职事单要求很细,它从大总管、客头、喜房(包括阴阳先生)、大小厨房、酒房、饭房、茶房、散盅筷、端盘、洗碗、散烟、接客接礼、坐柜写礼、炮手、担水打杂等等,大小厨房又分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又分掌刀、定碗、定汤、抱笼、帮灶等,主要负责热菜和大菜;小厨房主要负责凉菜,开席时,大小厨房相互照应,配合有佳。

如果主人“底亲”重,客人多,席口多,上“职事单”明确职务的就有百余人之多。 客头

他相当于结婚婚礼上的司仪,有专职和兼职之分。

他是整个丧事操办过程中的总理或者叫导演,一般讲,“起事”(正式过事)前他先到,坟上坡入土后他才走,整个程序都由他来应付,也是“事场子”最忙、最累的人。 孝子

亡者的子女们(晚辈),他有主孝子和一般孝子之分。主孝子主要指儿女们和媳妇,一般要穿孝服,腰间和头上要用麻丝系上,所谓“披麻戴孝”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晚辈则头戴白布就可以了。

如果说客头是“过事”中最忙的人,那么孝子则是整个“事场子”上最辛苦的人。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孝子都要在客头的指领下,按照固有的习俗和程序,不厌其烦的行孝礼,如帮忙人、送礼人到门上来,不论辈分高低,一律都要行礼(我们当地人叫磕头或叩首);亲戚朋友在灵堂上香、奠酒,叩头者(男女分别行礼),孝子也分男女孝子分别还礼;关殓前,孝子分男女按辈分分批上香、奠酒、磕头;开席前,孝子要到大小厨房、饭房等“职事”点去磕头,开“头拨席”(第一批席),孝子在上第一道大菜后是要去磕头的;尤其是娘舅亲人家里来人时(一般约好一起到),孝子要手持一根点燃的香在门口跪下行礼等候,待娘舅家人到后,马上安排“传席”,把几张大桌子拼成一排,摆上一些酒菜,娘舅家人全部坐在旁边,主孝子(儿子、儿媳妇)跪在桌前,在客头的安排下,向娘舅家人汇报老人死亡的原因、穿了多少身衣服、装什么木质的棺材、如何安排料理后事等等。

然后由娘舅家辈分较高,有一定威望的长者向孝子发问,如前边谈到的那些内容,如果孝子在老人在世时不够孝敬,甚至虐待老人,“装(做)娘亲”的就要借此机会,教育教育孝子,也有较厉害的娘家人(主要是舅舅、舅母或舅家的老婊)当场训斥孝子,还要罚跪,虽然看起来有点不留情面,但也反射出晚辈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孝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看的是何等重要! 散孝

就是向过世老人的晚辈发放孝布(白布,三尺为一幅孝),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儿女们、侄儿侄女、女婿外甥、干儿子、干女儿、婊侄子、婊侄女及以上各辈分的媳妇们。发到孙子、孙女,这叫发三代孝。在乡下,当孝子们集体行礼跪下磕头时,远远望去,白压压得一片,很是气派壮观,可谓一道风景。 打井

就是掘墓穴,一般情况下,安排一个班,也就是八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在打井过程中还要安排给挖墓穴的人送一顿饭,现蒸的大馍馍和一桶(或盆)杂烩汤菜(粉条、肉片、白菜、黄花、木耳烧烩而成),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打井干活出力的人来讲确实很实惠。这里送饭不拿筷子,通常都是就近折下小柴禾棍、树杆杆等代用,打井时在井下干活的人不能说话,据老人传言,如果讲话,主人家以后出生的后人多呈哑巴,所以在打井时井内谁也不说话,这些虽然是迷信之说,但也看出干活人的虔诚。墓井打好后,如果是第二天坟上坡(出灵),当晚要派人看守墓地,讲究逮上一只大红公鸡放在打好的墓井中以示辟邪,也有的故意留一点活,放在第二天出灵前把井打好(完工),这样就省去了晚上派人看墓地的麻烦。 近些年来,有些老人在世时请风水先生看好墓地,提前为自己和老伴修墓。一般墓都用砖块和水泥沙子建造,也有的用水泥、砖或石头建造,人去世后,将棺材直接放入墓内,砌好墓门儿就好了。 设灵堂

装有亡者的棺材前摆放

一、二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贡献”(重要亲戚用面粉蒸制的花馍,一般从四五斤到十来斤重不等)、菜酒、酒盅、灵房(用纸和竹子做成的)、香炉和亡者遗像,堂前放一瓦盆,供烧纸钱用。 奠酒

在灵堂前上香、烧纸、敬酒,叩头等,这是关殓前的必要仪式。通常孝子在客头的引领下,分男女孝子,分辈分、分先后秩序分别向亡者行礼。 关殓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程序,是封棺(盖棺材盖)前儿女们和亲朋好友最后向遗体做告别。

关殓前由客头宣布开始,鸣炮、奏乐,晚辈们奠酒后绕棺材走一周,当多数人告别后,客头宣布盖棺,钉棺材钉,也有的人家买有棺罩布,最后盖好。 哭灵

是孝子们(主要是女孝子)跪着趴在棺材上哭诉,以表悲哀之情,也有一些热心的老大妈、老太婆们(不一定辈分低,也有同辈或长辈的)前来哭丧,以表悼念之心,为亡者送行,祝亡者一路走好,也给主人家“事头上”增添了一道风景。 打太司

当地人也叫闹夜,过去都是由二人分别持鼓和锣边唱边打,按照一定的韵律唱,绕着灵堂走,边走边唱,会吸引众多“上事”(参加丧事的人)客人的围观。

打太司分“开路”、“唱孝歌”、“还阳”三部曲。“开路”是就是为亡者开路,望亡者一路走好,顺利归西;“唱孝歌”是打太司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关殓后就开始,一直要唱到天亮前,唱的内容可以讲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他们都是乡下民间艺人承担此责,除了开路时唱的都是相同内容的孝歌外,在整个唱孝歌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亡者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为人处事等都是他们唱孝歌的主要内容,在唱歌中少不了“借古奉(奉承)今”,弘扬真、善、美,通诉假、丑、恶,借此教育孝子和晚辈们尊敬长者,帮助弱者,弃恶扬善,有素质较高的民间艺人的确能唱出真善美,唱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因果关系得人生哲理来。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阳”是在天亮前或者鸡叫前后,用孝歌特定的内容祈祷亡灵,如果歌词中唱到“还了阳还了阳,还了日头还月亮;还了天还了地,还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还了亡灵归天堂”等等,“还阳”和“开路”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老人去世打太司,是由过去的毛遂自荐、自由上阵逐渐演化到现在的民间艺人班子专门差事。他们往往是同喜房(吹唢呐)为一体,由过去的义务表演到现在的有偿服务,由过去单打一娱乐活动到现在与西洋乐队共同献艺,这在不同程度体现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文明和人生价值观。

在乡下条件较好的人家为老人办丧事,还要掏钱请放映队放电影,演小戏(皮影)等助威。 待职客、待班与开席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方面的牵头人等。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灵上坡前都要开席让“抬坟”的人先坐第一拨席叫“待班”(招待抬坟的班子)。

一般抬坟的人数多少由住家户距离坟地的远近而定,路程远的必须要四班人(八人为一班),四班人轮换着抬,道路远而且险峻时,除了几班人相互照应,也需要孝子们用绳子在前边拉,以保证灵柩和抬坟人的安全,就是墓地距离主人家很近的,也需要两班人。 正式开席

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内容,事件一般都安排在关殓后正式开席。如果客人多每拨都需要八桌或者十桌同时开,每拨事件大致在一个小时。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但也有招呼客人坐席,把辈分搞岔了的,该坐上席而未坐,闹出笑话的也不乏其例。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在吃法上很有造诣,六七十年代,物质短缺时,乡下大凡小事都要摆席设宴招待客人,讲究“几盘子几碗”,即使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做光“孤独席“(没有大菜和主菜),只摆十个碗吃饭,也有荤有素;到了一定时期,讲究四道菜和八道菜,也就是有蒸碗、有烧炸、有汤菜;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乡下过红白喜事相互攀比,主人为图一个好名声,有的也是倾其所有,筵席上除大肉外,鸡、鸭、鱼、牛羊肉甚至海鲜也是应有尽有。

从民间“过事”待客档次的提高,就能体现到改革开放政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各种实惠。 出灵、下葬、圆坟

出灵,就是抬坟的人将棺材用绳、大杠“捎”好,绑牢,穿上四个小杠子供八人抬,孝子跪地大哭,主孝子(一般都是长子)头顶瓦盆(里边是烧过的纸钱灰),其他孝子抬着灵房、抱着灵牌(用烧纸捏成,插上对称小棍,前后绷上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等)、遗像,由一老者手拿一小碗里边盛些水,有的是由风水先生执行此任务,将手中小碗砸在棺材或者大杠上,大叫一声“起”!此时主孝子将头顶的瓦盆使劲摔在地上,抬坟的人同时抬起灵柩出发,前往墓地下葬。

请有阴阳先生的,都要念上几分钟的经(谁也听不懂),也就是祈祷一阵,然后将棺材用绳吊着,徐徐下滑到打好的井中,拨正方位,这时,风水先生(或由一名老者去做)手提“五谷斗”,向跪在地上的众孝子们抛洒五谷(里边也放些硬币),众孝子手撩衣襟去接,接的多得有好运,同时也向墓坑内抛洒部分五谷,再让孝子向墓井中“还土”,也就是说孝子抓三把土向墓井中抛去,祝亡者得土而安(入土为安)。 这时,帮忙的人向井中填土,整修坟头,孝子也在同时上香、烧纸、奠酒、磕头,向所有帮忙的人磕头致谢! 丘坟 丘坟是把棺材放在地面一个平台上,周边用石块或者砖块砌起来,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这叫做丘坟。 丘坟原因不一,主要是风水先生认为当时下葬不吉利等,有的要丘数年不等。 过七历七事

人死下葬后,要在三天内煨火(用木柴在晚上点燃于坟前),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

五、七,第三十五天、百天、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七历七事”。

如果儿子多,这些七历七事都有他们承担祭奠,儿女们到时候都要头戴孝布前往坟地烧纸烧香,有的打算过事,提前准备,给亲戚朋友打个招呼,然后正式操办,亲戚朋友知道的都要前来送礼。

也有的主人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怀之意。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色纸来写张贴;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换孝”(三周年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丧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俗文化体现的“孝”字!

陕西民俗:黄河葬礼

送葬前

按照习俗,葬礼在送葬前分居丧、入殡、暖窑三部分。它的首俗是“报丧”,其次为“守丧”。

“报丧”分四部分:其一是逝者一经瞑目,即着眼邻里数人别向主要亲朋通知噩耗,以期奔丧、落炕、瞻仰遗容乃到入殓。

其二是入殓后,即于大门外悬挂事先制做的“招魂幡”。若逝者为男,则由“归动来兮”、“神赴玉楼”等。若为女,则书“七日归来”、“瑶池添座”等词语,以照示乡里。

其三是“悠套”,即“哭巷”。在亡后第三日,女辈孙女辈们从灵前跪拜、烧化纸钱开始,直至走出大门经主要巷道,直悠至材外头叫头礼拜边走边诉说,口中念念有词。其声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其容有声有泪,既悲又哀,涕泪纵横,声情并茂,大有古代“挽歌”的遗风遗韵。

其四是送葬日期定后,即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所有亲戚逐家挨户通知送葬时日,俗称“说门户”。

“入殓”是将逝者尺体入棺木有习俗,一般经准备棺木、制备寿衣和入殓、放置镇物等。

在整个送丧前,“暖窑”是重头戏,决不能出现一丝的马虎。暖窑伊始,五服之内的孝子先后列队于院中,当事人大呼“烧婚了”后,由长女婿执祭,以示“半子”。待火尽灰灭,乐人、孝子、帮忙人等离开庭院,鱼贯而出,在女孝子一片“悠套”声中,经主要巷道,径往墓地,选“三姓人”及孝子携照明马灯、木炭火瓮等一应物品下入墓穴,于墓窑四角各上一柱,点明烛火,窑中央供献菜,另给四解各奠酒一盅,口中念念有词:“不用木石盖成房,冬暖夏凉,好房!好房!”最后吃完酒菜,爬出墓穴,燃放鞭炮,乐人奏乐,暖窑即告完毕。

送葬 这一天,孝子们黎明即起,在乐人的伴奏下于灵前烧“黄纸”然后进行祭拜。

祭拜,又称吊丧或吊唁,是亲族友邻对逝者追悼、怀念致哀思的礼仪和习俗,随到随吊。男、女孝子均须按辈份磕头、跪拜还礼。

中午12点准时出殡起灵,主事人宣布起灵后,十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拥而上,抬起灵柩,妥善放置并绑在丧舆之上。 悲曲一终,主事人喝一声“起丧”,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即前行,此时跪地的孝子孝女按男女左右抱丧舆大杆边哭边走直至墓地,即行下葬。

下葬时,用大绳将灵柩捆好缠于一大杆之上,许多人七手八脚将大杆抬至墓穴纵向放于墓地的出口上徐徐下落,放到底,再由两名下葬者将灵柩推进墓窑,摆放端正,即可封窑、填土,届时,孝子们跪地而哭之,乐人们吹而奏之,直到墓冢圆起,逝者入土为安了,即宣告整个丧葬的结束。

安康丧葬遗俗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丧葬礼仪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康由于地近楚蜀,居民“五方杂处”,其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各异。但由于各种习俗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所以丧葬习俗的主要议程大体相同。一般说来,经济上稍有宽余者,其丧葬礼仪都是十分隆重而庄严的,从在人咽气到出殡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丧鼓、荐亡灵、看风水以及土葬、崖葬、悬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琐而慎重,这里就倒头、设灵、入殓简要讲一讲有关的祭祀活动。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烧倒头纸,以备亡人升天或入阴曹地府沿途花销;与此同时,要在室外鸣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邻右舍前来帮忙。死者的近亲属此时要用温水为死者净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理发修面;是女性,女儿要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安祥,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或火纸遮面。并在死者脚下烧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意为给亡灵在黑暗的阴间照亮道路,此灯一直燃至出殡为止。

死者停放在堂屋里,前摆一祭桌,放香炉、蜡台、祭品、供果等,并用黄红纸叠一纸牌,上写“新故显考(妣)×公(母)讳××老大人(孺人)之灵位”,置于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绸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悬挂在灵牌后孝幛正中。孝幛两边悬挂挽联,灵堂祭桌两侧置放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宝盆钱树,车马坐骑以及挽联花圈等。在设灵堂的同时,要向亲友报丧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亲登门向众亲友报丧,大户人家还印发讣告。此时,亡者之家大门上要张贴白纸对联,额书“当大事”。

入殓俗称“腾棺”,死者倒头后,要将已备好的油漆棺材清扫干净,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白皮纸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铺上新做的专用大红被褥。有些地方习俗要在棺内的草木灰上铺一层纸,纸上摆药精、明香、木炭皮、柏树叶、丝麻、五色线、七枚清制铜钱,取意尸体不化、香火流长的祝愿。然后铺上殓单、被褥等,再放置尸体。富有之家,棺材内要用红绸缎满糊,内置金银珠宝等,还需要给死者口里噙上金也有噙铜钱的)。死者的亲属要目睹入棺的全过程,“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己做到“养老送终”。

关中葬礼

, 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 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 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地区移风易俗,实行火葬,丧事新办。,

西安的丧俗

在西安这个地方,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叫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过去地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对于棺材是特别的讲究的,最好的是柏木的松木的,其他的差了.有钱的办个柏木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柏木挡.讲究是八大快是最好,也就是八块木材.四叶瓦四寸的厚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全材上才底.这一天特别的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西安南山的生漆,先刷三遍,以后每年在刷一遍,越刷的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是把松香烧化了刷.松香冷却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壳子.这就是好棺材.生漆有防腐的功能.埋在地下几百年不化.就是木头化了.里面的松香壳还是完整的,可以保尸体百年之久.做好了就放在厅房的一角,现在的关中农村还是这个样子.有时间去农村一进门.还把人吓一跳.农村的朋友说,害怕啥,人人都有那一天,棺材棺材是生官发财,好事情吗.

老衣就是寿衣,一般都是用的绸缎制做.从长到短有5-7件,男为长刨短褂,女为上衣下裙.现在还基本是这个样子.老人不在了.就请先生看风水,择阴宅,开始打幕用砖箍,这就是砖箍墓.箍好了还要在里面画地位花鸟什么的.墓门有对联,一般多写的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什么的.

断气不叫断气,叫倒头.老人要倒头了,就从炕上抬到准备好的床板上,并烧倒头纸.倒了头.就要叫人整容檫洗换老衣,给口里含个麻钱一枚.一般是用,乾隆通宝.康熙通宝里面背后有一个陕字的最好.然后用麻纸蒙面,男挺于厅堂,女停于内室.脚下点油灯一盏.门口贴白纸.开始向亲戚朋友报丧.决定入殓,发丧日期及时间.设灵堂,献糕点,点蜡烛.燃香.灵前用麻包装麦草放在地下,孝子披麻带孝跪在麻包上守灵.一直不能睡觉,这就是守灵.

老人丧后入殓.一般男有舅家人参加.女有娘家人参加.对于死因.准备的棺木衣服和以后的安排没有意见才行.入棺盖盖,孝子痛哭最后的一面,大家也就算是告别了,埋的时间,先有外甥或女婿拿松柏枝打个灯笼下到墓室里打扫.叫老人住个干净的地方.

埋人的头一天,亲戚朋友都来,请吹鼓手.有钱的演戏,没有钱的来个自乐班,现在就是演电影放录象的也有.迎亲戚朋友之祭礼,孝子要排队吹鼓手领路,从路口或村口迎接回.迎到灵堂,亲戚朋友要向死者行礼.献酒讲究是三拜九叩,祭完了在守灵.

一般从倒头到发丧要放3-7天,这是根据年龄天气和家庭情况决定的.发丧的赶早,孝子亲戚朋友在饶棺一遍字最后的告别,将棺木放在龙头龙尾的棺照里,由孝子牵纤拉灵,讲究是36抬48抬.吹鼓手开路下葬埋土,然后丧家摆宴席宴请大家.下葬后连续三天,孝子在坟周围点麦草守夜.意思是新居害怕由儿子点火为其壮胆.从去逝开始7天为一期,每期都要祭奠,以后有百天,周年三年.3年后就基本没有什么纪念了.

哭丧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丧礼仪式中少不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虽。有一个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已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虽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送灵歌,孝子随后叩头。“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有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着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调哀婉多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韩城葬俗

韩城丧俗,主要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年老者的葬事,尤为重礼。

一般程序有报丧、戴孝、设灵堂、暖墓窑、过夜、祭奠、迎饭、起丧等程序。死者穿有五身、七身(指袄),铺金盖银,即铺黄颜色,盖白颜色,手握银元,口含元宝。住的是柏木或松木棺材,一般是十条头(即10块板)十二条头(12块),也有八仙(即八块板),还有的是四片瓦(四块板)o富裕人家有套板(桐木作的)。棺材厚度超于外地,一般厚二寸五分或三寸。送葬之日,一般无选择,多数头期(即死后第一个七天)埋葬。年令大者,埋葬之日非常隆重,请乐人五到十人之多。富家还请礼生唱礼,连过三天事,气氛浓,声势大。丧服为白色,死者直系子孙穿白布丧服,头戴系头,腰系粗麻绳,手拄麻杆棍。近亲穿白衣,头缠白布或纱布。

埋葬时有纸扎,一般是童子一对,马一匹,神楼一个,还有金银山等。死者之女,行礼特重,除蒸食外,还有手工做的板幡、香幡、金银山、仙鹤、摇钱树等工艺品,以作纪念的礼品,还有铭旌歌功颂德。死者从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斋,共七期,每期主要亲戚都前来祭奠。另有百日(即百天)、周年、寿诞、三周年也要祭奠。

建国后,丧葬仪礼,逐渐简化,但乐队规模越来越大,除唢呐外,还有军乐队,电影、录像等。婴幼儿死亡,一般送往荒郊野外。青少年死亡大为简化。婚后青年男女死亡,则以成年人对待。丧葬文书有丧联、挽联、悼词、祭文、讣告:、墓志铭、碑文等。

志丹婚嫁丧葬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志丹人旧时结亲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谋面,如同“口袋卖猫”,有奶头亲、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和买卖婚姻等陋习,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好合大致要例行订婚、商话、登记、迎娶、回门等程序。订婚,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若双方愿意,男方择吉日,携彩礼,与媒人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商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只羊、烟酒、衣服、彩礼到女家,女方请外家及家门主要人员参加,礼到、财足即议定迎娶时间;登记,各持介绍信在女方所在的乡政府办结婚手续,领结婚证;迎娶,过去一般备一头叫驴或儿马,头挽红布条和红花,俗称“硬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也有用拖拉机或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吹手等5——7人组成。临行时,新郎要将马骑一下称“压马”,到女方家要请数目成倍的送人亲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钱数事位议定,最后举行上马仪式,在一片唢呐、爆竹声中去。在暮色苍茫中涌进村头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响中举行新人“下马”,拜天地、抱“宝斗”入洞房后绕炕一周,择方位而放,称“踩四角”,新娘“坐帐”,给送人亲戚喝“拦门酒”。洞房花烛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最后才是最精彩的闹洞房,戏笑玩耍,花样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尽,闹房人方才趁兴而去。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志丹的丧葬习惯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过去,志丹丧礼很繁琐,讲究棺木老衣、埋场和戴缟,并要动阴阳、吹手,购置纸火进行丧仪活动,以其“扬名声、显父母”。建国后,丧葬风俗多有变革,主要程序有:老人病危,告知亲戚家门前来探看,商定后事,所有儿女都守在身旁。临终时穿好老衣,咽气时儿子要抱住坐起不停呼叫;咽气初终,儿女要跪在地上烧到头纸,并放声嚎啕;咽气后将尸体移至铺干草的地下,脸盖白纸,左手拿“ 打狗棍“(捏面团烧熟),右手戴上“ 岁数馍”,嘴噙“口含钱”,头枕“岁数纸”。搭灵棚设香案,孝子守灵至下葬。所有的亲戚家门都要披麻带孝,轮番烧纸祭奠,在入殓之后,还要依次进行吊孝、过献、上话、上祭、领羊及丧事的高潮送灵、入葬。出殡的时日由阴阳先生决定,给娘家人下话,娘家人听取孝子对丧事的备办情况进行抖亏欠择礼信后同意入殓、出灵。出灵时,户户门前燃火送行避邪,灵柩途中不得停放,到坟地下葬由阴阳罗盘坐字,字方位,然后堆坟茔。埋葬后要于黄昏连送三晚火,翌日进行“扶三”,孝子上坟安“饭水桌”祭奠,埋葬以后的祭奠分过“七七”,过“百日”,过“周年”,然后是每年的时分把节和十月一日(农历)上坟烧纸。此外,孝期有着鲜亮衣服,不办喜事,戴“孝”字袖套 ,3年内过春节贴黄、绿春联。

第二篇:陕南旅游

陕南三市旅游经济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各地市因为自然环境、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陕南地区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陕南旅游热的推动下,虽然旅游假期出现游客膨胀的现象,但整体表现出旅游设施基础薄弱、景区规划不完善、旅游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问题,

1.区域旅游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合作松散,尚未形成整体的旅游合作章程

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生态经济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的制定中,没有提出了相同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发展方向,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表现的只是单个的小据点,各自在旅游市场的打造方面都是在不断的实验、尝试。没有形成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局面。三市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旅游重复建设严重、旅游环境规划不完善、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尚未形成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信息共享、人才互动的陕南区域旅游整体发展合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能“单打独斗”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最终将陷入旅游产业发展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陕南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2.旅游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都比较低

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旅游产业结构仍然以自然景观观赏为主,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生产要素不配套,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其他相关产业链条和环节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旅游规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得到全面提升,旅游对陕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明显突出。

3.旅游市场缺乏支撑的品牌景区

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名品化是区域旅游吸引的核心力量。陕南三市拥有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及历史旅游资源,但均分别散落在各城市之间,整体显现出规模小而单薄,严重缺乏聚集度,由于对这些具有代表性及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因而对于游客来说,陕南地区缺乏市场影响力大的旅游景区群。旅游景区群表现为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品牌旅游产品。

4.急需加强陕南旅游交通网的建设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陕南区域通达性对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要提升陕南旅游交通网可达性水平,协调好交通网可达性水平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整体上对陕南旅游交通网的集合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针对目前穿越陕西南部的纵向交通干线较多而横向交通网较少的特点,应该建设环绕陕南周围地区交通环线。这样既能大幅度提高陕南周边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对推动陕南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缩小陕南中部与周边城市之间可达性的差距。又能从整体上提高陕南可达性水平。在区域交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中,除了交通路线的长度对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外,区域交通网的结构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兼顾陕南地区内部可达性与外部可达性完美结合对旅游目的地打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第三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政策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于2011年7月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陕政办发„2011‟67号印发。该《办法》分总则、搬迁安置、政策保障、职责分工、考核奖惩5章36条,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中文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文件类别: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年份:2011 政府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1‟6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对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仍有疑问? 去百度知道提问

第四篇:陕南移民搬迁的启示

陕南移民搬迁的启示——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路径分析易鹏 昨天 12:19分享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正在计划中,习近平主席去现场调研后提出了要科学重建的思路。恰巧,我前段时间去了陕南地区,对他们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两者都是自然灾害导致,都需要重建,从调研情况来看,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对于中国城镇化多元路径探索,以及自然灾害后的科学重建有一定借鉴价值。(注: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陕南地区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长期以来深受地质灾害影响,洪涝灾害威胁,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属于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南水北调水源地,近400万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0年,陕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高达187人。为此陕西省政府决定自2011年5月起,用10年的时间将60万户240万人民群众从大山深处迁移出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自启动以来,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共建设安置房18.52万户,占计划任务量的9.3%。其中,已建成14.64万户,在建3.88万户;建设集中安置点1850个,集中安置16.89户,集中安置率达到84%。目前,已有8万多户群众已经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了乔迁新居。从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实地调研来看,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地灾后重建借鉴,尤其对于这轮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多元化可以加深认识。这些经验和价值主要集中在下面六个方面:第一,认识到中国这轮新型城镇化要走多元化路径。陕南移民搬迁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和提示,中国这一轮新型城镇化绝对不能以一元化方式来推进。这轮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方式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来进行,更多的是采取经济战略思维来推进,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形地貌的差异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还要考虑政治、生态等多方面战略思维,不可能只有一种方式进行。如在三沙设市就是考虑到国土安全,而在陕南这个自然灾害频发、集中特困连片地区,南水北调的汉江水源地区,就不能简单的算一个经济账,还需要算一个生命账、生态账、长期账等。这次陕南大规模的避灾移民搬迁,就是在这种特定小范围内进行的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城镇化推进模式。事实上,在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灾后重建,市场的手在积极性不会太高,政府不进行主导,完不成灾后重建也推不动城镇化。第二,灾后科学重建式的城镇化必须体现在可持续性上。中国是个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芦山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近年较为活跃,此前一次大地震为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往,灾后重建往往是就地重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重建投入往往因自然灾害再次发生打了水漂。面对这种局面,需要改变人与天斗的旧思维,需要务实的思考,采取回避式的灾后重建,毕竟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在灾害频发区域,与其投资巨大就地重建,还不如退避三舍,采取搬迁式移民安置的方式。尤其在一些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如云贵高原、秦巴山区,人的频繁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将人们从山上搬迁下来,既提高了安全系数又减少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是种双赢的决策。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就是走的这种回避式移民搬迁的道路。第三,将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和新型城镇化结合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不复制农村的老路方式,而是通过集中安置的方式来实现避灾移民和城镇化相结合道路。城镇化一个基本支撑点是要有城市,城市更能体现规模效应效率,因为有了规模才能通过交换,分工等各种方式来扩大经济总量,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一个新的布局,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陕南移民搬迁,采用了集中居住结合城镇化共同推进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到目前,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达到84%,由于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和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中心村的“三靠近”原则,两年来开工建设的集中安置点53%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陕南三市城镇人口规模可增加25万余人,城镇化率可提高2.6%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城镇化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这一关键点,过去两年陕南三市通过移民搬迁共流转土地1.86万亩,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67个,推动了陕南偏远山区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形态加速向规模化农业市场经济形态的过渡,实施了山上是园区、山下是社区、“教育产业移民”的各种类型的产业支撑城镇化的路径探索。考虑这轮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是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通过把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社区化管理,使各地能够集中力量在安置点配套建设较高水平的基础和公共设施,提供相对之前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第四,创新了国有资产收益服务于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在这一轮的新型城镇化中,为了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的投入需要巨大资金,为此肯定需要多元的渠道来筹集资金。其中一种筹资方式,就是要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或收缴更多国有资产收益来解决。这次陕南移民搬迁,就采用了陕西省省属大型国企出资的方式,陕西有色集团和陕西财政分别出资20亿和10亿资金作为资本金成立了陕南移民搬迁公司。陕南移民搬迁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体现公益性通过筹集资金、参与管理、参与规划等各种手段有力的推进了陕南避灾移民的搬迁工作,也直接推动了城镇化。第五,采用了引导方式来推进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愿原则,不能搞强迫式进城和进楼,但也考虑到农民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度,为此需要更多的通过引导方式让这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和谐推进城镇化。陕南移民搬迁比较好的把握好这个节奏,一方面在前期让一部分有积极性的老百姓先搬迁出来,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使更多的老百姓自愿参与到搬迁工作中来;另外一方面考虑到陕南土地稀缺的现实,适当采取激励制度,鼓励农民选择楼房居住。第六,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融合。陕南移民搬迁建立了一套面向外部全部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提高灾区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和谐性,体现了“新四化”中信息化既要和工业化融合,也要和城镇化、农业化融合的要求。在分析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路径存在的各种价值后,对于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还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使得这项工作更为精细化和高质量化。首先,要对未来人口分布趋势进行更精细化的预判。未来城镇化率会比现在提高得更多,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因此陕南930万人中的农村人口,很大一部分人将会进入陕南的重点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以及附近的大西安城市群或者中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这就意味着,在搬迁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10到20年产业、公共服务水平等主导的人口分布走向,从而在移民搬迁点建设中实现更合理的布局,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复投资和投资浪费。当前就要有意识的将移民搬迁的范围扩大到市域范围或陕南甚至整个陕西范围,也适当要鼓励投亲靠友式、外地就业安置式的搬迁。其次,要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产业中的主导力量。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过程可以以政府为主,但人口聚焦后的产业发展,就得更加发挥市场的力量。如陕南的紫阳县已积极探索发挥本地富硒茶的资源,构造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城镇化的就业,又解决政府资金压力问题。在发展陕南产业中,政府既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对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也要简政放权,培育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到生态型的各种产业中来。最后,要加大各种专项转移支付的集中使用。不可否认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市县配套的资金有一定的压力,既有财力不够的原因也有财政资金使用不集中的原因。陕南要顺应中央政府提高一般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的要求,将中央和省级对陕南市县的转移资金进一步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来办陕南移民搬迁这一大事,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轮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顶层设计也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央设定原则、方向、标准,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允许地方政府先行先试,探索城镇化的具体模式。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的城镇化路径,体现了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鼓励的地方先行先试基本原则,也体现了改革探索所具备的勇气和魄力。未来也要根据形式的不断变化,正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搬迁式城镇化路径的实施方案,不片面追求速度、更加注重质量,使得这次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四化的建设要求,为中国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探索更多的经验。(责任编辑:余江波)

第五篇:镇陕南移民实施方案

长角坝镇2011---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

安置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政府关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省市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按照“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消除隐患、脱贫致富、修复生态为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镇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镇2011到2020年需完成478户1903人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其中: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30户121人,洪灾避险移民搬迁安置30户116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70户318人,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20户536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228户801

人。

三、搬迁对象

1、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农户。

2、居住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户。

3、居住在生态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户。

4、因国家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

四、搬迁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坚持政府引导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由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提出申请,以集镇集中安置为主,统规统建为主,按程序申报,统一组织实施。

2、镇政府负总责的原则。镇政府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主体。根据移民搬迁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方式建设集中安置点。

3、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各村要按照大河坝镇城镇化发展规划布局,编制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并对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实施综合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统一选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风格造型,统一完成时限。

4、统筹项目与重点打造的原则。镇政府统筹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实施集中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项目,对有一定规模的集中移民安置点进行重点打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5、突出集中安置与严格限制分散安置的原则。对有意愿、有条件的移民户实施集中安置,原则上不再审批分散建房用地。

6、移民搬迁与小集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应与小集镇和重点镇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7、移民搬迁政策与农民进城政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有条

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安居,享受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补助政策。利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政策在集镇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集中安置进集镇农户。

8、陕南移民搬迁户与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引汉济渭五四安置点规划区打造一个多层移民区,鼓励无土安置的户入住,并配相应的商业用房。

五、优惠政策

1、建房补助政策。集中移民搬迁户分别按3人及3人以下户60平方米、4人户80平方米、4人以上户100平方米三种户型进行设计建设,由群众选择户型面积并分别承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购房费用,其余部分由省市县三级承担。分散移民户享受每户每户3万元的政策补助。

2、户籍管理政策。搬迁至本镇外的移民户,户口必须随人迁移至新居住地;镇内安置的移民户,户口可迁至新居住地,也可暂时保留在原居住地。移民户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户口迁移,由迁入地负责落实。

3、规费减免政策。免收搬迁群众新建房用地和办理户口转移、土地调整、建房林木审批等费用,免费为搬迁户提供房屋建筑设计图,移民搬迁城镇集中安置区建房按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购买安置住房的移民户减免房屋买卖交易契税、转移登记等方面的规费,最大限度地减轻移民搬迁安置成本。

4、权益保障政策。移民搬迁户子女就学,由安置地统一协

调,按就近入学的原则享受与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就学待遇;移民搬迁户原有的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不变,但已享受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补助政策的除外。鼓励农民依法、有偿流转承包地,以防耕地摞荒。

5、就业扶持政策。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移民接收地安排,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及子女参加劳务技能培训,优先输出安置就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增强后续自我发展能力;在城镇和移民搬迁社区增设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移民户就业;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后续产业,加大主导产业培育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六、实施步骤

2011年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6月1日至6月30日)。召开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动员会议,对今年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同时,以村为单位逐户调查摸底,按照搬迁范围和对象确定搬迁户,制订搬迁安置计划和总体规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1日至10月31日)。按照搬迁方案,组织实施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搬迁房屋建设。分散安置户在本阶段内必须完成房屋建设主体工程。全镇搬迁安置户数要达到年度任务的100%。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搞好工作总结,报请上级验收。

七、职责分工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搬迁任务重。镇上有关部门和各领导要各司职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协调解决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圆满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镇项目办:做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整合、资金争取和对上衔接工作。

派出所:协助做好陕南移民搬迁户的户籍审查及转移登记工作。

镇民政办:负责做好“五保户” 和“特困户” 的搬迁安置、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工作,指导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镇财政所:及时筹措、划拨、兑付陕南移民搬迁资金和报账,并做好资金的全程监管工作。会同镇项目、土地、交通、林业、水利、住建等相关科室站所,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陕南移民搬迁安置。

土管:负责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工作;做好陕南移民安置用地保障,严格按标准审批村民建房用地;做好搬迁后的宅基地复垦,移民土地权属变更登记等工作。

住建:负责做好集中安置点的规划选址,绘制移民搬迁户建

房设计图纸,加强建材、建筑质量监管。

交通:负责制定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道路交通规划;争取上级交通专项资金,投入移民安置点道路建设。

镇农技站:做好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投劳管理工作;指导搬迁户使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产业。

镇林业站:负责移民搬迁户的木材审批,采伐。

镇扶贫办:负责陕南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等日常工作。

镇移民办:负责引汉济渭工程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工作。

镇教体、卫生、环保、电力、社保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卫生防疫、环境污染治理、供电和搬迁群众就业培训指导等工作。

信用社:积极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中的贫困农户发放建房贷款。

八、组织保障

由雍立强镇长任组长,人大主席马忠亮、副镇长李华军、任副组长,镇纪委、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财政、土地、林业、扶贫办、移民办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河坝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此项工作。由人大主席马忠亮同志牵头,负责三河口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由副镇长李华军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

员尚鹏、巨超、支远友、王婷、傅琦、胡圣韬。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措施,编制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相关事宜。检查工作任务实施进度及效果,验收移民搬迁项目完成情况及挡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各村成立相应机构,由村支书负总责,村三委会班子齐抓共管。当年有建设任务的村要求每月13日和28日前上报本村建设进度情况。

九、工作要求

1、科学制订规划。各村要按照“统筹城乡、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要求,制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对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进行超前规划,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问题,科学指导新农村建设。

2、深入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政务公开栏、标语、过街红、上门入户等方式,深入宣传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和实施办法,解答群众疑虑,提高群众对移民搬迁政策的知晓率,激发参与热情,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及时总结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为促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落实包抓责任。建立镇级领导联系村移民搬迁工作制度,

实行镇级领导包抓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制度,镇上三大班子主要领导要分别包抓一个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镇主要领导要分别包抓一个20户以上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各站所部门要积极配合,镇村联动,抓点示范,点面结合,推动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整体推进。

4、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有关政策规定,严把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关、集中安置点选址关、建设用地和建房标准审批关,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推行公示、公开,群众参与式管理机制,完善制度监管。镇财政、纪检等部门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督,严禁截留、挪用或贪污移民搬迁资金问题的发生,确保项目计划严格执行和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十、几个具体措施

1、为了达到陕南大移民的初衷,建议搬迁户暂时可不拆旧房。

2、全镇范围内群众应尽量集中安置,但每户只能享受一套搬迁新居。

3、工程施工时,为保障质量,降低成本,建设主材由镇上提供。

4、对于河道取沙石等材料,建议河管部门协调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散文人生范文下一篇:伤心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