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24

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微企业规划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国内互联网企业属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且非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互联网化的转型,身处其中的设计师也面临着自身身份角色的转型。文章通过国内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进行访谈与调研,综合对比分析了他们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和作为社会角色上的异同,阐明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小微企业规划设计论文 篇1:

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研究

摘 要:[目的/意义]竞争情报是企业制定科技规划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受财力和人力等因素制约,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滿足其科技规划工作对竞争情报需要,存在由外部组织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方法/过程]本文从服务主体类型、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开展了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研究。[结果/结论]建议企业制定多元化竞争情报获取策略,促进企业科技规划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科技规划;竞争情报;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4.009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Oriented to Enterpri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lanning

Liu Shumeng Zheng Yanni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lanning;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rvice subject;service content;service mode

企业科技规划,是为指导企业较长时期内技术研发而制定的一种综合性规划,包括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主要技术攻关方向和重点课题安排,以及配套保障措施等方面。企业科技规划通常包含远景规划、五年发展规划、年度规划,是一个由远景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对一个企业技术发展布局、技术资源分配和科技体制调整等具有重要影响[1],企业科技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制定科技规划时,应做到“三知”,即“知己”、“知彼”、“知环境”。既要对自身技术优势与短板有客观认识,又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动态和威胁,还要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等[2]。因此,竞争情报对于企业科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从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需求内容看,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技术情报、市场情报、政策法规情报和竞争对手情报[3],需求内容与企业科技规划特点呈现高度相关性。技术情报是最主要的情报需求,市场情报、政策法规情报和竞争对手情报与企业科技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市场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从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工作现状看,虽然企业科技规划对竞争情报需求程度很高,对情报来源和情报内容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满足科技规划竞争情报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科技规划人员编制不足;二是对情报方法掌握不够;三是获取竞争情报的渠道不畅[3]。企业既有加强自身竞争情报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又有获取外部机构竞争情报服务的客观需求。因此,开展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研究,从服务主体类型、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竞争情报获取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战略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机构

相对于大多数没有能力独立建立自己的竞争情报机构的中小企业,有些资金雄厚的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机构,以促进本企业科技创新战略有效实施,其竞争情报机构有的是企业的二级部门,有的是规划或科技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还有的根植于科技研发机构之中。这些企业竞争情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科技规划提供技术情报。具体来说,就是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为指导,根据企业科技规划工作需求,紧密围绕企业当前及今后5~10年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方向,深入研究同行业技术现状与今后5~10年的发展预期。简而言之,就是对国内外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进行优劣势对比分析。主要技术情报内容包括:1)研究和了解国内外与本企业中长期发展相关的每一个专业(学科)进展和动态。一是已实现工业化的最新技术;二是已进入实验或试验阶段的最新技术;三是国际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设想或科技假设。2)各专业(学科)3个层次技术前沿的领军人物,最具实力的研发团队实力分析,包括团队组成、实验条件、体制机制、发展趋势等。3)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的最新技术(特别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技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及今后5~10年预期变化,并提出对应设想(追随、合作、超越、保持领先,以及如何合作、超越、保持领先)。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内部竞争情报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

一是企业竞争情报机构由原来设置在企业总部逐渐向主要市场所在地拓展,即建立技术监视哨。技术监视哨是一种具有特定战略任务和复杂机制的知识产品采购形式,是分散化的研发组织配置中的外围要素[4]。日本是最早使用技术监视哨的国家,随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开始重视技术监视哨的作用,通过监视哨获取的知识用于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5]。例如,海尔已经在日本、澳新、美国、欧洲和中国布局五大研发中心。通过这五大研发中心,海尔能够准确掌握全球家电行业的最新设计趋势和技术趋势[6]。技术监视哨可分为3种类型:技术跟踪站、技术前哨和技术媒人[7]。技术跟踪站关注重点是未来的储备技术,可以为公司科技规划编制提供最直接的科技情报来源;技术前哨关注重点是前沿技术,可以为公司科技规划的实施、评估和调整提供最新情报;技术媒人主要任务是建立并维持科技情报网络,有助于公司的科技规划部门建立广泛的情报人脉网络。

二是企业建立科技规划咨询专家队伍,根据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或要求,对情报部门搜集的信息情报进行甄别、评价和筛选,为科技规划编制提供咨询和建议。例如,在一些国企内部,由人力资源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组织,评选出本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等,参与科技规划编制咨询。咨询专家对科技情报具备很强的感知能力和专业识别能力,了解未来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能够把握好超前与适用的平衡,从而保证企业科技规划的科学性。

2 企业外部竞争情报服务主体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局限,很难拥有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情报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亟需从外部获得此类支持。一般来说,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外部机构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图书情报机构和营利性机构。

2.1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可以在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为企业所提供的竞争情报服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服务,包括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基础统计信息和企业政策等;二是引导服务,政府会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国家及区域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是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研究的战略导向和科技规划编制工作的起点。这些服务内容是由政府部门本身的公共性和权威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基础统计信息和政策信息必须是可靠的,需要以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在制定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时,应深入学习理解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如果本企业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与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则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环境支持。

2.2 行业协会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行业协会的职能不断丰富,它不仅是行业集体行动的組织者或代言人,同时也是行业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8]。行业协会为其成员提供行业信息,可以节约个体会员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作为一种正式信息交流渠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在个体间传递时可能发生的失真问题。行业协会是重要的市场情报和技术情报的提供者。这些情报中包括了所在行业的现状,目前关注的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对于企业竞争环境分析来说特别重要[9]。

2.3 图书情报机构

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各类图书馆以及科技情报机构。这些机构本身拥有的丰富情报资源以及情报分析人力资源,成为它们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基础,可以提供技术情报、政策法规情报。图书馆能够提供专业化、具有创新性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服务形式包括:简报、环境情报预警、定期情报报告、定制环境情报[10]。科技情报机构,通过创新情报技术,加强网络环境下国内外科技情报资源获取能力和共享能力建设,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加工,开展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分析研究[11-12]。

2.4 营利性机构

营利性机构是指各类管理咨询、市场咨询和商业研究机构。在国内外市场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营利性机构,它们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产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利性机构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产品过程中,能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向企业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此类机构更善长于提供竞争对手,特别是国内竞争对手情报服务。但因为成本较高,同时限制了企业对此类机构竞争情报服务的利用。

3 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多元主体服务模式构建

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情报机构,也包括企业外部的机构,如政府、行业协会、图书情报机构以及营利性机构等。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服务需求涉及多方面内容,企业应充分利用各服务主体的优势,实现整个竞争情报供给的优化,从而达到系统效率最优。各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以及优势与劣势见表1。

根据以上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的优劣势,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服务的模式应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如图1所示。

多元主体服务模式涉及不同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政府、行业组织、图书情报机构、营利性组织,不同服务主体各尽其职,基于各自竞争优势可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企业竞争情报供给体系,与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机构的深度协作,可满足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需求,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

4 结 论

面向企业科技规划的竞争情报服务主体具有类型多样,服务互补的特点。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机构可以按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搜集针对性强,且与企业技术创新目标高度契合的技术情报。政府部门适合提供政策法规情报,行业协会适合提供技术情报、市场情报,图书情报机构适合提供技术情报、政策法规情报,而营利机构适合提供竞争对手情报、市场竞争情报。

企业应充分利用内、外部两类情报资源,参考面向需求的企业科技规划竞争情报多元主体服务模式,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竞争情报工作策略,更好地服务科技规划制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傅诚德.石油科学技术发展对策与思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王曉冉,钱玲飞.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现状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5,(9):94-101.

[3]刘书孟,郑彦宁.企业科技规划工作对技术竞争情报需求分析[J].情报科学,2017,(6):69-72.

[4]Gassmann O,Gaso B.Organizational Frameworks for Listening Post Activ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05,1(3):241-265.

[5]李艳,李宏宇.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中海外技术监视哨的类型及运作[J].竞争情报,2015,(2):34-41.

[6]海尔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 聚合200多万家一流资源[EB/OL].http://hope.haier.com/article/index/detail/id/2683.html,2014-09-10.

[7]Whelan E,Golden W,Donnellan B.Digitising the R&D Social Network:Revisiting the Technological Gatekeeper[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3,23:197-218.

[8]戴伟娟,刘香吉.从起源与发展看行业协会的行为逻辑[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11(4):36-39.

[9]Sheila Wright,Simon Mcnidder,David Pichton.Competitor Intelligence for the Smaller Enterprise[R].Leicester:Leicester Business School,1999.

[10]Shaheen Majid.Environment Intelligence:An Innovative Information Service[J].Singapore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38:13-26.

[11]李明,贺伟,豆洪青.图书馆服务模式驱动下小微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2):84-89.

[12]吴素研,吕志坚,吴江瑞,等.科技情报大数据业务平台设计[J].现代情报,2018,38(1):131-135.

(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刘书孟 郑彦宁

小微企业规划设计论文 篇2:

非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角色对比分析

摘要:国内互联网企业属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且非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互联网化的转型,身处其中的设计师也面临着自身身份角色的转型。文章通过国内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进行访谈与调研,综合对比分析了他们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和作为社会角色上的异同,阐明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 设计师 社会角色

引言

“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设计明显比稳定和可预知世界中的设计更难。社会技术发展的速度本身就对设计过程和设计师的社会角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布莱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一书中强调了设计实践是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转变之上的,同时人们对于未来设计师的角色展望必然会同所期待的社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书中的思想正中了近年来中国大陆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BAT等互联网巨头对于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不仅急速增加了行业对于互联网设计师数量的需求,且颠覆了传统的设计概念、设计对象、设计过程等,且对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社会角色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设计依托、关注重点、设计对象、产品系统思维和对人因素的满足这五大层面。非互联网企业是依托于机械化的生产技术,而互联网企业则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对象是有形物质,而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对象是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及服务,因两者设计对象的不同,因而设计关注的重点也不同,非互联网企业关注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强调工业实现,而互联网企业则是强调体验价值。而支撑在其背后的产品系统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非互联网企业运用“人-—机——环境”的产品系统思维,来满足人的物理及行为尺度上的需求,而互联网企业则是依据“用户——行为——场景”的产品系统,更多地来符合用户的行为模式,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正因为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这些设计因素与设计环节、设计思维上的不同,使得这两类企业中设计师的角色也很不同。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与互联网企业设计师

笔者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20名非互联企业设计师和20名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共计40名设计师,分别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分析。调研内容除了设计师的一些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着: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企业中的地位和能动性的自我评估这5部分展開,并采取对关键词、句进行提取,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分析。

(一)设计师类型对比

1.被调研的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基本信息

(1)受访的20名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有7名为传统制造业的设计师(海尔,美的和小天鹅);有7名为过渡企业的设计师(海信,康佳,华为,OPPO和嘉麟杰益鸟),6名为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且百分之九十的设计师都是入行3年以内的行业新人。

(2)20名受访的设计师中65%的设计师从事的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外观设计)的工作,1 o%從事的是视觉设计师的工作,10%从事的是项目经理的工作,5%从事用户研究工作,10%从事项目经历和产品战略研究工作。

2.被调研的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基本信息

(1)受访的20名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其中有9名为互联网企业巨头BAT的设计师(百度,阿里,腾讯和网易)。且100%都是入行3年以内的行业新人。

(2)20名受访者中60%从事的是交互设计师的工作,30%从事的是视觉(UI,产品UI)设计师的工作,10%从事的是项目经理的工作。

3.设计师类型发生的变化

(1)从非互联网企业到互联网企业对于设计师类别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对传统工业设计师的大量需求,转变为对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的大量需求上。

(2)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对于从事用户、产品的研究和对产品需求做规划的从事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职的设计人员都存在着稳定的需求,且企业的互联网化程度越高,对于做设计研究和规划的需求越高。

(二)设计师工作职能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职能

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产品(工业)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几乎都提到了:“需求满足”、“造型”和“外观设计”词汇;有些回答具体到了职业技能上,如“草图”“建模,渲染”上;平面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常提到的词汇有:“视觉呈现”,更多集中在视觉设计本身的职业技能上;用户研究设计师的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前段需求和把控后端具体做设计所做的考量和准备。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职能

交互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不仅限于交互设计师本职描述,如:交互架构的搭建,对交互流程的逻辑性,严谨性的把控,交互文档的输出,还在对于“需求”的描述上:不仅是满足需求,还有挖掘,确认,修正“需求”的过程。UI(视觉)设计师对于工作职能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交互”和“运营”需求的视觉满足上。

且在互联网企业中,呈现出“一职多能”的情况,有些企业中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的职能有所重叠,设计师需要同时担任交互和视觉的双重职能,如腾讯微信事业部基础产品组的设计师。而有些互联网企业中项目经理的职能也会和交互有所重叠,在对交互下达需求文档的时候,甚至会有简单的交互原型,如同程旅游的PM。

3.工作职能的差异

(1)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对工作职能的表述更多体现在:该职位本身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上,如对产品(工业)设计师工作职能的要求是画草图,2D到3D的实现和表现。

(2)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职能出现的沟通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师不仅需满足自身职业技能,还需要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完成设计。

(3)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的工作职能更加多元化,会有“一职多能”的现象,并且呈趋势性发展。

(三)设计师工作内容与流程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

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消化设计需求,进行需求的设计转化,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即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如:产品(工业)设计师需要进行草图的绘制,2D平面效果图的设计,3D模型的建立和渲染展示;如:平面(视觉)设计师需要进行2D视觉效果的设计,以及一些简单动态效果的呈现;如用户研究员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输出研究报告等。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在完成本职设计工作之外与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方案测试与方案修正。且与其他不同职能的设计师之间存在频率低,程度浅的“微互动”。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

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受需求,且对需求进行讨论和修正,再进行需求的设计转化,展開具体的设计职能性工作。如:交互设计师需对逻辑框架进行梳理,输出交互文档;UI(视觉)设计师需要根据需求文档和交互设计师提供的交互文档进行视觉化呈现,进行页面的制作。且交互设计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需要对UI(视觉)设计师的工作进行跟进,根据设计需求和视觉设计师共同完成方案的修正。除此之外交互设计师和UI(视觉)设计师都需要与前端与开发沟通,进行跟进。在交互、视觉、前端,开发每一个设计职能工作完成之后进行评审,再在评审之后进行多轮的修正,重复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再多次重复从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评审和修正的工作。在测试阶段同样会进行这种相互之间的反复沟通和评审修正工作,直到发布。

3.工作内容与流程的对比总结:

(1)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还是互联网设计师的工作内容都具有:接收设计需求,需求转化,展开设计职能性工作,与开发进行测试的工作内容。

(2)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一般会多出对于设计需求进行需求讨论和修正的过程。

(3)相比于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出现反复性会更加明显,与其他设计师及技术人员进行共同评估和修正的机会和次数更加多,共同合作的部分更加多。

(4)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因设计对象的不同,所以对于设计工具和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5)在设计流程上,互联网企业从需求到测试发布之间出现的局部流程反复比非互联网企业出现的频率高得多,且出现流程反复的环节多得多。

(6)相比较于非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更早地介入到了设计师项目中来,在一开始就协助项目需求发布方一起明确需求。

(四)设计师沟通及协作方式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

一般以项目为主导,呈现为相对线性流程的接触方式,以项目进程作为和其他社会角色接触的顺序依据。在设计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人员一般为:项目需求下达方:可能是PM,企划,市场,在设计过程的中后期一般接触到的是结构工程师和开发。偶尔会接触到来自于企业高层和其他部分的社会角色。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

一般的合作方式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方式。设计师主要接触到的其他人员有:需求发布方(一般有产品经理,企划,市场等),设计团队中的其他设计师,前端与开发和运营。彼此合作非完全线性的,从确认设计需求开始,产品经理,交互设計师和UI(视觉)设计师会同时展开项目,且也具有一定的线性合作流程存在,如,交互设计师和UI(视觉)设计师的工作都需要承接在产品经理之后,UI(视觉)设计师的部分工作需要以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作为基础,开发的工作需要在交互和视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且这种工作流程中会出现反复测试与方案修正的过程。

3.设计师沟通与协作方式的转变

(1)非互联网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合作方式多为项目导向制,有相对明确的项目作为合作的基础。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合作方式多为需求导向制,需求本身可能是不明确的,只有明确了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以项目为导向的合作过程中。

(2)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因为设计对象的不同,所以前后端接触到的相关人员也不同,但总体而言是先接触项目和需求的发布方,再接触设计师团队的设计师,最后接触负责技术和生产的人员。

(3)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接触都不是完全线性的,相比较于非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接触与合作呈现出更多种可能,环型的,交叉型的合作更多,也更加频繁。

(五)设计师地位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

在非互联网企业中因为企业层级制比较多,设计师的意见传达往往需要通过诸多层级才会到达到具有决策权的领导耳中。非互联网企业中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师在其中承担更多的是项目实现的过程,项目有着明确的时间截点,设计师作为项目完成中间的一环,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和能动性。且受限于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对象和技术的限制,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工作时,受到的限制特别多,且项目预算和技术等的限制是没办法规避的,设计师没有办法完全实现自己的设计,在新方案评估时明显话语权不够。

且非互联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总体偏低,也与企业自身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将自己定位为“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企业”OPPO中的设计师地位就很高,企业将“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相比于传统制造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话语权和能动性就会高很多。在设计公司中,因为项目把控和设计价值是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能动性都会比较高。且在非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资历有着较大的正相关性。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

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有一定的决策权,决策权具体体现在:对需求的讨论和修正,以及在做方案评审时。且不同企业和部门中设计师的决策权的高低也不同。如:在腾讯微信事业基础产品组的设计师,如果对于方案评审等最终结果持有不同意见,是可以自下而上将自己的意见一层一层反映上去的,在除张小龙之外的2到3层设计高管的同意之后,评审结果会产生变化。

不同设计职能的设计师话语权和决策权有着相对明确的阶层划分:PM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高于交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權,交互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高于视觉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地位也有着不用的体现,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决策权,因为设计师从-开始参与了需求的确定,促成了具体项目的实现,所以设计师从项目开始时就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3.地位和能动性的对比分析

(1)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都要高于非互联网企业,但也会受到企业自身定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强调设计为核心价值的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明显比较高。在非互联网企业的范畴中,企业的互联网化程度越高,设计师的话语权和能动性就越高。

(2)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决策权和能动性及设计师都与自身的职业能力成正相关。

(3)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因为设计对象的不同和受限制的技术不同,和是否具有生产依托都影响了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

(4)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设计流程因为导向性不同,互联网设计师在项目初期就协助需求发布方一起明确需求,导致互联网设计师在设计实践发生初期就有了决策权和话语权。

结语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与高校设计教育之间的需求与输出并不对口,使得互联网企业中早期设计师的入门门槛更低,组成更加复杂,没有针对性可言。如:早期交互设计师多是由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心理学等专业人士转岗而来;UI设计师则是由传统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转业而来;用户研究设计师更是随着互联网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深化,和对于“用户体验”的不断重视才兴起的设计师职业细分,也多为由有着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转化而来。

当互联网企业经历了从“有”设计师到重视“用户体验”和“设计因素”的阶段,对设计师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本市场机制下的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自我职能转化必然会转向对于高校对口设计师输出。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设计人才输出还是以满足传统制造业为主,输出的多为产品(工业)設计师与平面(视觉)设计师,另—方面又无法避免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转换职业跑道,进入互联网企业。以笔者所在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为例,从2013年到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进入互联网企业的比例都在稳步上升,其中以研究生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就业比例更高,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对等也从侧面反映了设计师的社会角色上有着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有必要对当前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角色进行探索。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设计专业的培养上必然做出重大的调整,教学体系的重构也是势在必行。高校对于互联网企业对设计师的需求变化把握得越准确,未来输出的设计师就会越适应市场。所以高校设计教育的转型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徐思宇 鲍懿喜

小微企业规划设计论文 篇3:

基于SWOT-SLEPT模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

【摘  要】在国家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背景下,论文以勘察设计企业为立足点,通过构建SWOT-SLEPT模型,分析在外部社会、法律、经济、政治和技术环境影响下,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咨询业务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SWOT-SLEPT;勘察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

1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对传统建筑业转型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8省(市)及40家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意识形态、组织模式、保障措施等多方面为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明了方向。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本文以勘察设计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可行性,探讨其面临的问题,为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咨询服务争取先发优势。

2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2.1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是指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工程咨询服务。国外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国外并没有对咨询业务进行人为分割,业主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咨询公司参与阶段性或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在我国传统的建设模式中,项目的策划、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等环节由不同单位负责,相互之间彼此分离,使得国内咨询市场呈现碎片化态势。这种管理模式分割了各环节的联系,容易出现信息不畅、职责不清、协调低效等问题,缺少對全产业链的整体把控,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安全和质量隐患,这也造成能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损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建筑领域的全过程全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化解咨询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增强咨询服务行业集中度,对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内容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包括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以及投资咨询、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监理、运行维护咨询以及BIM咨询等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专业咨询服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涉及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借鉴国外全过程咨询服务的通行做法,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主要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

3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SWOT-SLEPT分析

3.1 SWOT-SLEPT模型的构建

SWOT-SLEPT模型是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能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在外部找到战略机会。SWOT(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分析法通过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确定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加以方法调整,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SLEPT(社会Social、法律Legal、经济Economic、政治Political、技术Technological)分析是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描述。基于SWOT-SLEPT模型,分析勘察设计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可以清晰地理顺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咨询服务的脉络,为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据。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SWOT-SLEPT矩阵如表2所示。

3.2 SWOT-SLEPT模型的分析

3.2.1 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优势

国家自2017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文件,重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重视对全过程咨询服务企业的培育。各省份陆续掀起了发展全过程咨询的热潮。国际上特大型的工程咨询企业如凯迪思(ARCADIS)、艾奕康(AECOM)、奥雅纳(ARUP)等大都以设计团队为核心,同时拥有施工、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顾问工程师团队。从业务范围来看,勘察设计企业在项目前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方面较其他咨询企业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从标准执行力度来看,勘察设计企业规范标准意识强,在强制性条文执行、节能环保理念践行、新工艺技术推广等方面优势明显。从投资控制角度来看,对整个项目成本影响最大的是设计阶段,勘察设计企业具备对一个项目实现成本预估、跟踪和优化的全过程咨询的基础。

3.2.2 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劣势

大多数大中型勘察设计企业隶属于央企,与事业单位、高校等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实行以行政指令为特征的组织模式。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组织架构有待完善,相对滞后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未与市场机制很好接轨,整体组织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勘察设计企业往往重技术轻管理,设计人员任务繁重,现场管理经验不足,缺乏项目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管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效地组织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协作共融的能力有待提高。全过程工程咨询对企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勘察设计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明显,但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相比其人才储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3 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机会

2017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规划》,针对不同规模和实力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型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给出了方向和建议,促进大型企业向工程公司或工程顾问咨询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设计和研发为基础,拓展相关业务,逐步形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国家目前已确定的40家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有45%的企业为工程设计企业,在试点企业类型中占比最大,大型的勘察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在行业内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另外,国家从战略层面布局推进建筑师负责制,强调设计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支持建筑师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筑师负责制的推行为勘察设计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的地位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3.2.4 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威胁

除试点省市外,大部分省市的服务导则、合同示范文本还在研讨之中,这使得勘察设计企业业务的开展缺乏指引和依据。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如以联合体形式来承担全过程咨询服务,多家工程咨询机构基于项目签订联合体协议,以其中一家作为牵头单位。风险因素发生时,各参与方应向业主承担连带责任,很难从源头上进行追责问责。另外,全过程咨询参与方众多,对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统模式中,建设工程各阶段产生的大量信息数据各自保存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单位,全过程工程咨询要将传统的“分体式”管理、“碎片化”咨询进行串联和整合,工程咨询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4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对策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作为现阶段国家大力倡导的工程建设模式之一,勘察设计企业应抓住机遇、树立信心、做好准备,在新业态下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4.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全局把控能力(SO对策)

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强适度整合,技术核心优势不能丢弃,在原有业务范围内做强做精。同时,应努力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业主需要的是项目全过程集成化的优质服务,设计管理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基于项目建设的整体需求,参建单位多,项目周期长,各方关系复杂,需要牵头企业具备整合多专业优质资源的能力。勘察设计企业应培养和提升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控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帮助业主降低成本、规避各类风险,实现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4.2 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WO对策)

全过程咨询服务要求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阶段不仅局限于设计阶段,其服务内容向前延伸到项目策划、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等,向后延伸到项目深化设计、现场施工管理以及项目的运行和维护。全过程工程咨询是高端服务,对复合型人才要求较高,勘察设计企业要将全过程工程咨询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人员的内部培训和人才的外部引进,逐步充实项目决策咨询、招标采购、投资造价、合同管理、现场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凝聚和培育一批适应新形势的咨询人才和领军人物,重点挖掘和培养全过程咨询项目负责人,以满足业务拓展的需求。积极推动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升级,并加快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

4.3 积极进行组织模式的探索,提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水平(WT对策)

从目前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开展的情况来看,可尝试采用以下组织模式:

①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以某一家企业作为集成化服务提供商;②联合体模式,多家工程咨询机构基于项目签订联合体协议,以一家作为牵头单位;③采购局部解决方案模式,由业主或业主委托的一家咨询单位负责总体协调,由多家咨询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咨询服务。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其他工程咨询服务,这些业务由业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菜单式选择(不少于3项)。勘察设计企业应加强学习,积极进行组织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在摸索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4.4 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ST对策)

技术是勘察设计企业业务拓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利用BIM技术建立数字化模型,实现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运维之间的有机链接,应将BIM、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深入贯彻于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加快“互联网+工程咨询”体系建设,全过程造价咨询必然需要依靠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资料,构建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尤为重要。同时,全过程咨询涉及的参与方众多,关系更为复杂,信息系统的建立能为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能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注意加强经验总结,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项目管理方法、制度和流程,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5 结语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从本质上提升了咨询行业整体价值和服务水平,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工程咨询服务行业面临的重大变革,更是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面对新形势,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会逐步凸显,固步自封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政府和行业协会引领下,勘察设计企业应抓住機遇,找准定位,积极面对,建立内外联动机制,与其他工程咨询类企业抱团取暖、通力合作,在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黄晓微.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中国工程咨询,2020(6):51-55.

【2】肖稔秋,王瑞珏,彭婉婷,等.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20(13):98-100.

【3】张伟莉.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分析[J].城市建筑,2020,17(3):193-194.

【4】马丽,稽秉浩,姚根洪,等.设计院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探索与实践[J].项目管理技术,2021,19(1):115-118.

【5】冯建明,王健.以设计主导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探讨[J].建筑经济,2021,42(1):23-27.

作者:李珊 张豪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风险管理中妇产科论文下一篇:集约化云计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