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2022-04-10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推动发展,线上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自由性、受众多等优势特点。同时线上课程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有效的补充了线下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1:

守正创新:行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摘 要:当前,行业期刊的发展环境格外复杂。重构传受关系,以品质宣传打造行业思想智库,是行业期刊的“守正”之举。挖掘传统资源,以刊网互动助力融合发展;注重价值延伸,以活动拓展促使品牌价值;依托行业优势,以资源整合保障多元发展,是行业期刊的“创新”探索。本文以《福建教育》为例对上述举措加以阐述。

關键词:行业期刊 守正创新 智库 融合 价值延伸

行业期刊,是指面向某一特定行业,报道和研究行业发展动向的期刊。[1]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媒体发展环境变得格外复杂。由于行业期刊自身独特的出身背景,某种程度上仍然承载着行业管理和行业宣传等类官方媒体的职能,使得行业期刊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市场化媒体的发展特质。也正因为如此,较之市场化程度高的都市媒体,行业期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相对较小。然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独善其身,谋求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福建教育》创刊于1951年,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以宣传福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总结福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教育行业期刊。本文以《福建教育》在内容精品化制作方面的“守正”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价值链延伸等方面的“创新”为例,谈谈新时期行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传受关系,以内容高位策划打造行业智库

很长一段时间,行业期刊满足于单向传播,遵循“传者为王”的传受关系,只考虑行业期刊的“政治属性”,不自觉地带有媒体传播的“先天自负”,不仅没能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反而惯以居高临下之势,强行向受众“灌输”。受体制改革的影响,被抛向市场的行业期刊必须积极适应市场,重构传受关系,正确转向,方能在市场上保持品牌竞争力。《福建教育》既围绕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工作,稳固宣传阵地的业界位置;也讲究真正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以前瞻策划打造思想智库。

优质内容是期刊的生命线。多年来,我们从不“等米下锅”,也不局限于“找米下锅”,而是积极主动“产米下锅”。“产米”的目标是,既能呼应政策走向,又要兼顾理念的前瞻性、内容的可读性、形式的创新性。2016年,福建省公布了首批2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怎样利用好这些优质教师资源,并使团队整体的作用最大化,2017年4月,编辑部在策划《暑假备课》这一大型教学专题报道时,通过事前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调查研究,拟定具有前瞻教学指导价值的选题,然后深入研究各个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认真考量各团队核心成员的写作实力,筛选出符合组稿要求的工作室资源:福建省林珊名师工作室。在编辑和作者多次开会研讨、沟通之后,明确了组稿思路:以文体为语文教学研究的载体,以学段的结构化确定研究的框架,以具体课例的教学谈和学段文体教学的理论研究联通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桥梁。因为专辑作者是研究伙伴,教学理念相当,而且创作前编者和作者深入研讨,所以选题策划意图得到比较全面且系统的贯彻,专辑内部篇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主旨更加凸显。

研究是为了应用。往常,这类运用主要体现在作者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此次专题策划思维的转化,带来报道形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形式和内容,可谓是选题策划的长远价值。林珊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实践证明,这种将触角伸展至文体类别与学段的研究,侧重于操作体系的建构,进一步完善与细化了我原有的教学主张。”[2]此后,林珊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受益于本次专题策划的形式和内容,现场活动几乎就是专题策划思路的现实操作版本。两年来,我们陆续推出了7个名师工作室的专题备课研究,形成了福建省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的整体宣传效应,既呼应了福建省教育厅建设名优教师队伍、推出名师教研成果之需,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前沿、优质的学习材料。

在全媒体背景下,人们不停对“内容为王”产生质疑。的确,内容无条件为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有意味的形式”+“优质的内容”的全面策划,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都是符合传播规律的。

二、挖掘传统资源,以刊网互动融合助力转型升级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众多教育期刊推出网站、微博、官方微信,以提升行业信息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效度,增强期刊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微博、微信往往存在用户数量少、用户黏性差等问题。探究其原因,长期的定式思维导致新媒体内容制作时的因循旧制,忽略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思考,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新旧媒体的变化,最直观的是传递信息的介质发生了变化。究其根本而言,实现编辑思维的重新定位和转型升级是调和冲突的本源力量。当然,这种转变也要基于自身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传统行业期刊因为拥有较长的办刊历史、较深厚的编辑出版资源,积累了行业内质量高、数量大的专业作者队伍和脉络清晰、体系完整的原创成果。如何把传统教育期刊的内容优势转化成具有交互特点的新媒体优势,将传统教育期刊的作者队伍优势转化成新媒体创作队伍的资源,并进而发挥优质作者的社会影响力,为行业期刊的融合发展注入活力,是我们应该重点突破的。2016年1月29日,《福建教育》开通微信公众号。如何在海量教育新媒体中脱颖而出?2016年1月31日,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界爆出重磅消息,小学语文界领军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从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跳槽”到杭州师范大学。因为王老师自身的“明星”效应,一时舆论哗然。王老师与《福建教育》文缘颇深,笔者迅速策划选题,取得独家专访,当天在全网率先推出重磅独家《对话王崧舟:“跳槽”背后》,24小时内阅读量超2.7万,并持续增长,多家重要媒体转载此文。这对于一个教育期刊新办公众号而言,可谓一炮而红。此后三天,我们整合王崧舟老师在《福建教育》的旧作,引导读者回顾15年致力“创立流派、打造名校”的王崧舟的精神成长的“狮子态”;让读者走进王崧舟的内心,看他以自己为明灯,一路孜孜矻矻,成为“superstar”;最后,我们梳理民国以来从小学跳槽到大学的大师,为教师呈现专业化成长的可能路径。这些报道,阅读量都不俗,吸引众多关注度。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们没有将纸刊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微信,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传播方式的创新和提升。如何将纸刊内容和新媒体做有价值的链接?我们或许可以做以下尝试。

首先,加工改造纸刊内容。纸刊内容力求呈现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分析教育教学行为的成因,很多时候缺乏可读性。在微信传播中适时增加音频、视频、图片和超链接,让受限于版面与篇幅的纸媒的信息量传播得以扩大。读者在直观的音频、视频呈现中,能够更直接理解教育理论的阐述和教育实践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多元而丰富的阅读体验。

其次,多元解构纸刊内容。行业综合性期刊内容丰富,有专业领域的热点新闻、前沿资讯,有对教育话题的深度观察、多维评论,也有对教学教研成果的动态展示和可能预判。如何让新媒体传播既承续期刊品牌的权威和影响,又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我们把一些话题分装呈现,陆续呈现热点的新闻直击、专家评论、多人对话、可能对策,这样既可以让用户按需选用、按需保存,也方便用户以后做相关检索。

最后,聚合重组纸刊内容。主题策划是纸刊深度报道的惯常做法。对一个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形成或递进或并列或因果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专题,是纸质期刊编辑实力的重要体现。新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更便于开展专题探讨。相较纸质期刊而言,新媒体可以将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同一专题内容进行整合,其他网站、微博、公众号上不同角度的相关信息都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加以呈现,新媒体信息集群优势得到最大发挥,进而达成信息传播的量质齐收,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实现价值延伸,以相关活动拓展促使品牌增值

期刊品牌建立以后,衍生出多形态的相关产品,覆盖至与期刊相关的全程产业链,进而实现期刊价值的延伸及进一步的轮次增值。[3]按照期刊的“三次售卖”理论,利用品牌资源开发衍生产品、举办学术研讨论坛、开展行业技术培训,形成相关的活动品牌,既可以让受众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行业期刊,增加读者对期刊的感知和认识,也可以通过多维手段丰满期刊的形象,弥补纸质媒体的平面化特征,使期刊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近十年,《福建教育》利用自身在教育行业、教师队伍中的深厚影响力,策划、组织数个品牌活动,既覆盖读者群体,也挖掘读者所能产生影响力的人群。我们以“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凝聚优秀青年教师队伍,举办高峰学术论坛,进行青年教师培训,传播教育前沿理念,重塑我省教师的教学思想。基此延展开来,制作活动光盘加以售卖,使线下活动与线上观众相互链接,实现经济效益增值;开展与会教师论文汇编工作,推进学刊用刊,促进学术交流;启动了“星火燎原”农村教师援助行动,辐射山区海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塑造了期刊的公益形象,有效提升了期刊的美誉度。我们以“海西杯”全国少儿主题书画大赛促使美术教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进一步产生教育实效。以此为载体,我们到各个县区举办少儿书画创作指导活动,以理论建构和实践纠偏为手段吸引家长群体,让品牌覆盖面更加广泛;我们举办“大美之旅”系列讲坛,传播美育理念,让纸刊内容和活动上的前沿思想传播相得益彰;我们和许多教育局教研室联合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年度教研活动,使活动营销更具权威效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活动的开展始终依托新媒体加以宣传推广、线上线下互动、线上同步售卖,不仅使期刊的“第三次售卖”具备了新媒体基因,而且因为新媒体而具传播效力、更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一切品牌活动的开发、经营、推广,都有赖于期刊长期积累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赖于读者对母刊的信赖和关注度。当然,品牌价值的成功延伸也有助于期刊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使期刊的资本积累进一步完善,从而在波谲云诡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依托行业优势,以社会资源整合保障多元发展

行业期刊长期深耕该行业的宣传工作,因其对行业政策的熟悉、行业资源的把握、行业前沿资讯和理念的掌握,而在行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社会资源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期刊长期积累的品牌资源为价值圆心,以市场需求为半径,擘画品牌战略蓝图,是众多行业期刊主办单位盈利模式的创新增长点和价值链的深度延伸点。

对教育行业前瞻理念、前沿资讯的精准把握和对教育领域权威作者的准确掌握是《福建教育》在长期办刊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深度挖掘内容资源和专家资源,出版相关图书、地方教材,是《福建教育》主办单位的得天独厚优势。2013年,为配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教学,规范教育内容,福建省教育厅拟计划编写分年段《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讀本》,作为全省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学用书,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4]基于专业优势,《福建教育》的主办单位福建教育杂志社获得《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的编写权。近年来,该《读本》年发行量250万册,不仅为福建教育杂志社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也使期刊乃至主办单位在业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升级。期刊助力图书出版,图书出版反哺期刊,这是期刊资源重组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新形势下,期刊的“三次售卖”突出表现在期刊竞争领域的迅速扩大,它不仅仅表现为期刊文章质量的对垒,还表现在其已拓展到期刊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构建与整合、放大与延伸的过程中。[5]《福建教育》致力探索的“内容高品质+媒体融合+品牌活动经营+衍生产品多元发展”的创新模式,既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对期刊“三次售卖”理论内涵的丰富,也是基于教育期刊行业特点的实践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玉青,葛梦玲.多元化背景下行业期刊转型与发展探索——以《低压电器》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

[2]林珊.教育生命的安顿与超越——以思想的方式[G].福建教育,2017(9):30-31.

[3]刘海军.期刊外部活动策划的三个层次[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67.

[4]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3-03-29).http://jyt.fujian.gov.cn/xxgk/zywj/201303/t20130329_3176271.htm.

[5]李海燕.从“三次售卖”理论谈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提升[J].出版广角,2015(4):102-104.

(作者单位系福建教育杂志社)

作者:黄旭升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2:

基于OBE视角的《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推动发展,线上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自由性、受众多等优势特点。同时线上课程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有效的补充了线下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更好适应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试图将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以學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OBE)的视角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要求,创立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践模块相适宜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创新

一、研究背景

根据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指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数字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务必加快课程建设,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教学功能,更要适合学习者发展需求,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育需求的新模式课程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学作为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本身注重于理论与技艺共性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线上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众多等优势特点。同时线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注重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但缺乏从系统结构、教学功能等角度进行审视、设计和开发。为更好适应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将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基于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OBE)的视角下,强调以学科专业技能成果为基础,以成果本身结构构成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专业技能培育贯穿全过程的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引导、启发和监控的作用,既重视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设计,也重视学生所学即所得的成果产出,关注社会与企业现实需求,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创立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践模块相适宜的教学新思路。

二、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OBE”教学理念应用分析

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高校对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搭建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视频,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讨论、答疑等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度与自由度大大增加,较好地弥补了课堂线下教学的不足。

“OBE”源于北美上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它是由美国的教育家斯派蒂在1981年由率先提出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因对自身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不太满意,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及成果的重要性。“OBE”理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认为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在于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否合理。针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提出利用OBE理念构建专业的课程群。同时明确各门课程、每节课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程度,在能力培养方面,OBE理念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评价方面,利用OBE理念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评价方法和健全评价机制。总体而言,虽然目前在OBE教育理念下指导的课程专业建设已经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但信息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多元化的学习产出,而目前依据OBE理念开发的艺术教育类的在线课程还较为欠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也极度缺乏。

(二)“OBE”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文鉴于信息技术时代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个案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基础资源模块。该模块联通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的学习产出进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关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结构体系设置,体现了丰富有趣的知识内容,运用多元化的图片以及案例动画短片的形式加以表达,展现了设计基础课程这门在线开放课程的专业特色,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通过利用教学平台的课程管理、即时交互等功能辅助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而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进行线上课程的模块结构功能化和生态化设计,并运用可视化方式,结合线下教学实践环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生生间互动,营造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从而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探究、协作互助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在线上课程建设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尝试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验,探索提高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模式与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表达、协作互助、创新探究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探索设计基础课程线上教学资源模块结构设计,导入OBE 教育理念,结合线下课程实践教学模块,通过设置课堂问答交互、单元测试、作业评价方式协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与特点,探究各功能模块间的联系以及使用方法,挖掘其应用优势,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设计线上课程教学活动,并按照设计进行具体的使用案例开发。

3.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实践,借助平台将设计基础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加以拓展,以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自主学习的需要。

4.探索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网络平台和手机APP的相关功能特性,将实践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推行于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实践成效与反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完善。

(二)项目改革目标

开展设计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分析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对提高课堂实效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促进作用,对现有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应用模型及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探索在线教学平台高效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反馈机制。

通过线上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对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设计创新。免费开放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计划、课件PPT、习题、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课程实现网上教学与管理。

同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课程师生相互评价机制,对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与总结,为更高效率地开展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四、结论

对于设计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还需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同时需整合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不断更新与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模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课程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同时开放在线教学平台,线上线下不断开展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借助数字技术丰富设计基础教学视频的趣味性及内容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探索适用于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实施模型。

作者:韦春红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3:

新语词下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

【摘要】新与旧,在汉语中是一对关联的字与词,它是语言学体系中常用的最小文字单位。艺术设计的发展有许多观念词语与新旧字词的意义指向关系紧密,把过去和现在有关艺术或艺术设计相关的词语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新”词语具有快速应答时代精神的特征。如何认知新语词下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内涵及范式,可以把不同时期词语或语词的词义指向进行归纳、梳理、甄别,在新语词中去发现当今这个时代,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为什么会普遍认同传统的模式和常常忽略当代的范式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学;设计学;教学范式

在语言学中,语词是语言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后现代思潮下,它既具有传统的语言功能,还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黏着递进,形成时代特征的语言符号。有语言的存在就有一定的语境,现代语境是范式存在的前提。

一、新语词“范式”的语境

新语词的产生,其实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使得各种新的审美观念和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地涌现,而出现了无数在以往没有,但能深刻反映时代需要的新語词,如在艺术领域的“新生代”“实验水墨”“极多主义”等组词。这些新语词,有的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有的代表新的时代的来临。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会在一些关键的历史结点上,形成时代特有的文化语词符号。

“范式(paradigm)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系统阐述。”“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我们知道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对客体对象审美和功能进行的组合与解构。艺术设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它在设计基础教学方面,艺术的感知与形式语言是设计者最需要掌握的表现能力。

新语词“范式”的概念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中,所表达出来的观念性往往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颠覆。而汉字构词所形成的“范式”概念,不仅包含着这样的时代精神,同时还蕴藏着中国文字特殊组词发展及历史缘由。如果把艺术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汉字组词,做一个简单的排列比较,显然会形成一个有趣的指向和时代语境。如:“样式”——“模本”——“模式”——“范式”等词组,在发生、解构、叠换、重组之后,所形成的概念、内容、指向、意义与最初之词已经大相径庭(表1)。

从传统“样式”到“模式”词语,再到后现代“范式”语词,它们所形成的艺术语境和艺术形态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也是当代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模式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基础”一词的汉语词义主要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英语则是“foundation”“basis”等语词,是汉语“基础”一词的对译。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基础的保证,艺术及艺术设计也有它们自身的发展基础。人们常说中国绘画基础强调的是“观物写心”,造型的方式在往往是“笔墨”及“书写”形成的关系。西方绘画基础则强调物象造型的“明暗”与“透视”之间的关系,“摹物写生”成为主要基础训练的方式。只是到了19世纪初西方现代绘画的发端,“写实性”的描绘逐渐被“抽象与观念性”绘画所替代。

早期的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基本上是把“素描”和“构成”及“图案”作为设计造型基础训练的主课。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国内则率先建立和完成了具有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具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规模,除传统的八大美院外,多数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化,今天这样的改革还在加速,互联网技术带动下的数字经济正在完全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和学科发展模式,学科“模式”开始向学科“范式”转型。

美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艺美术)、工业社会(艺术设计)、后工业社会(数字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与艺术设计学的关键词语及语词进行类比,它们的吻合度应该不是巧合(表2)。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

数字、虚拟、智能等设计是否能够成为国内社会发展的未来?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确实需要更系统和更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大数据的链接、整合、统计、分析才能够支撑和判断这样的发展路径。加之艺术设计学还是集众多知识门类于一体的学科,其中也包括人文思想、科学技术、艺术形式、教学方式等观念词语所涵盖的内容与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在后工业的经济时代,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形态,而新语词下的“范式”概念及理论显然就是这个新时期的关键语词。

从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发展来看,范式概念及理论的提出,使得当代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技术手段上更加灵活多变。以此开展的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讨论研究,自然可以帮助我们再次审视现有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那些与社会发展非和谐的课程关系,能够运用现代数字化的教育理念,去建构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教学范式。

目前,国内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传统“模式”与现代“范式”两个教学体系下不同院校阵营的站队态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是这个“范式”教学理论体系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院校。他们的教学体系基本已经完成了2.0版的改革计划,3.0版也正在进行中。这正如宋协民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将所有学科四壁推倒之后,学科就打通了。”而变化显然是积极的,当学校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及学校和社会的空间及资源与学生共享之时,这样的新范式自然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新追求。

国内的艺术设计院校(院系)目前存在三种基本办学模式:一是“美术学院模式”,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二是“艺工融合模式”,其中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为代表。三是“综合艺术学院模式”其中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表3)。不同办学体制的院校在当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它们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自己内部的改革和教育或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是直接辐射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未来艺术设计院校能否能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而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才是考验我们的关键。

结语

利用范式理论,来了解新时代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讨论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是如何由“模式”到“范式”发展形成的逻辑关系,掌握范式的概念、指向、内容、意义。目的是想表明,当“模式”向“范式”转化之时,一个由于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搭建起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变局已经到来。“设计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引擎’,这个‘引擎’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旦“引擎”被学校和教师激活启动之后,学院或学校的教育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少,而社会与产业给学生带来的能量和机会却越来越多。今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是教育或教学的参与者、协助者、受益者,也是艺术设计教育,或者说是更广泛的“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注释:

*本文由“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为:BIFTTD201802。

参考文献:

[1]邬列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陶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

[4]陈晓娟.新语词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形状[J].民族艺术研究,2016.

作者:李祖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园艺绿化苗木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法律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