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命题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高考政治命题范文

高考政治命题要点

高考政治命题要点及万能公式 ◆国际竞争的实质;

大家一般都认为理科才会有所谓的万能公◆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式,其实不然,文科也有,高考在即,给同学政策;

们介绍一点文科的小技巧,希望帮助大家节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复习时间,考出好成绩! 等)。

一、政府(国家)

3、 国际经济关系

1、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政治主体:政府,这样做的依据、为什么做某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事、怎样做某事,一般可从以下六点进行论述。 ①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国家性质、政府性质 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宗旨和基本原则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职能 竞争力的要求;

◆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4、 国际关系

◆树立政府权威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

2、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去考虑:

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政党(政治学)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⑥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等。 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

1、性质

控.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

2、宗旨

面的行为是履行政府职能。

3、执政理念

二、国际关系

4、指导思想

1、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5、领导地位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

6、执政方式

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

7、领导方式

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8.加强党的建设

2、 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9.我国的政党制度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

四、企业(经济生活)

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知识点去考虑: 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 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动;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2.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优化产品结构,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整理:李正旭2010-5-13

第二篇: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285 更新时间:2007-10-27

..

一、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

综合重庆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以及部分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强调试题的基础性。

所谓教材重点概念和核心知识: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有关知识;《哲学常识》中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观点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大量出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点。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试题的时代性。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

3、重点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也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如重庆2007年高考文综第

24、

25、26题,结合材料考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概念的区别;第38题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等。全国文综I第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4、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首先,组合选择题增加,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

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基本趋向稳定。试题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仍将遵循往年的命题原则,关注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试题所引用材料将简明扼要,信息传达度高,文字量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

2、命题求新,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预计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p#分页标题#e#

3、在命题设计上会呈现出背景材料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不少试卷已经在逐渐向新课程的命题立意靠拢,可以预测的是,试题仍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试题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总体趋势是2008年高考试题将依托热点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4、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肯定会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但始终会以教材为本,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

三、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建议

1、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的定位,从而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结合近几年高考及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在高考复习的定位上要有平常心态,要淡化高考,不要把高考复杂化。由于文综考试多年保持稳定,总体上与国家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一致,考试突出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近几年的试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扰乱自己的心态。当然,淡化并不是说就是不重视,而是要紧密结合高考的特点,在心态上放松自己。通常我们在复习时把过程复杂化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但学生、教师很辛苦,而且还会给基础知识的复习产生负面影响。

2、在复习中要大胆取舍,不要被时事和所谓的信息等所困。

在复习中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不要以为每个时事问题都很重要、每个信息都很关键、每套试卷都要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转移到应付时事、信息上,这只会舍本求末,越复习越糊涂。#p#分页标题#e#

3、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为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所谓“牢固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三点: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知识;关键点是使学生理清知识联系;落脚点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要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文综试题的题干运用一定时事材料编制,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今年的十一五计划、《物权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等。

5、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题题型识别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导。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应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

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

6、适度训练,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造成无谓的失分。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二、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五、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7、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作业训练的监督。

8、按照高考的基本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制定并落实比较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 以上是我们大足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在高三教学、复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第三篇:高考政治命题预测:六十周年国庆活动——中国道路

【现实问题】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60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不仅生动展示了新中国60年来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且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坚强决心。“中国道路”,不仅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还推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命题观点角度】

观点1.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命题角度(1)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新中国成立60年的的巨大成就就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能的结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稳定、团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体现了这一点。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60年的巨大成就,是60年来我国人民发扬民族精神,战胜一系列艰难险阻取得的。6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优越性。7事物的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体现了发展的观点。60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理。

命题角度(2)60年辉煌离不开党的领导。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有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结果。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新中国60年的辉煌,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离不开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60年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结果。

命题角度(3)60年辉煌离不开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30年改革开放的结果。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没有改革三十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没有60年的辉煌成就。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上的每一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3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和平、发展、合作、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必须尊重和适应这一时代潮流。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我们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自身发展。

观点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命题角度(1)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推进改革发展,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稳定。也才能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我国的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根据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一客观情况,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④国家职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必须履行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样,才能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重要条件,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重视精神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起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④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不断开拓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命题角度(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①抓主要矛盾的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往往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抓好“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才能带动其它各项工作开展,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相辅相

成、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不能只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但两者都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并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根据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4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命题角度(4)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不动摇。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②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管理和监督,一方面,要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公共服务。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求政府努力行使好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社会发展的福祉。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党就必须关注民生,努力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生活。这体现党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尊重。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预测例题】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材料二.建国60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材料三.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中国,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部分人还在思想观念、民族节日等方面出现盲目崇拜西方地倾向。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该多输出民族文化、少输入外来文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2)根据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3)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源泉。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我们要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

(3).1对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2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犯民族虚无

主义的错误。3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第四篇:(全国卷)2016年高考政治 命题热点和原创猜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和原创猜题

政 治

[命题热点]

1.“两会”新理念、新思想。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经济”“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国制造+互联网”“工匠精神”等新词频出,需要高度关注。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等,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点较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赤字财政”需要引起重视。 3.创新发展。

“质量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创意经济”等都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4.依法治国。

要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教育是关键。高考命题可能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认识,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做好投身到法治建设实践的积极准备。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在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高考命题一般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7.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

1 每年高考哲学选择题都会有一道科技类材料,2016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力波”等科技事件要引起重视。

[原创猜题] 热点一:“两会”新理念、新思想 {猜想试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 “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以取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效果。“分享经济”的领头羊均是互联网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搭建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能精确地动态匹配闲置资源的供需双方,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我国,从空置房租售到旅游住宿新模式,从交通出行、餐饮外卖到快递物流„„“分享经济”正拓展到多个传统经济领域,市场也显露.出蓬勃生机。

“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如国内征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国内网络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影响社会参与程度;政府对“分享经济”的监管,仍然坚持传统行业的管理理念,不利于行业创新等。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面对“分享经济”时代的来临,政府应该顺应并改进与市场的关系,不能因为和现行监管法规相冲突,就采取禁止的态度,需要政府调整管制政策,实现从“政府本位”“权力本位”到“公民本位”“权利本位”的转变。公民在积极参与“分享经济”的同时,也应自觉承担责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意义,并说明政府应如何助力“分享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专家的观点对公民和政府的启示。

1.(1)①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财政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在观念上和监管手段上对“分享经济”大胆创新;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2)①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②政府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猜题分析} “分享经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均有提出。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分享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可能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本题既有微观的切入,又有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把握,命题角度把握较好。除此角度以外,《经济生活》角度还需要注意分享经济对公民生活的影响,从微观方面分析原因及依据(或积极影响等),涉及消费观念、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等考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2)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从个人的层面,说明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3)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2.(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②要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当中。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 {猜题分析}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而且对国家和公民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文化生活》角度要注意分析弘扬“工匠精神”理由,涉及的重要考点有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生活与哲学》角度则一般为小切口,可能会选择关于“工匠精神”的某一个或几个观点作为切入口,涉及的重要考点有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

热点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精神

1.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这是基于

①意识能指导人们通过实践将蓝图变成现实②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③意识影响着实践发展的方向与效果④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B {猜题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哲学中意识的作用这一考点考查的频率非常高,需要高度重视。除此之外,哲学还需要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这一重要考点。

3 2.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

①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②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③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④提高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D {猜题分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同时高考对原因或目的的分析类设问较多,这是选择本题的原因。除此之外,《经济生活》角度还需关注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考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阐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揭示了从鼓励先富转向追求共富的国家发展取向。

材料一 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只有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材料二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阐述“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时指出,要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怎样才能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坚持共享发展的理由,并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3.(1)①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坚持科学执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坚持民主执政,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②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关注民生;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坚持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坚持共享发展,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②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解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缩小区域发展差

4 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猜题分析} “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政治生活》角度还需要关注党和政府重视共享发展的原因,涉及的重要考点有国家性质,党和政府的系列知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2014年中国人的海外消费总规模已达1520亿美元,2015年双十一网购活动中,在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参与跨境消费的中国人也超过了3000万。中国人跨境消费的类别集中于奢侈品、婴幼儿食品用品、零食、手机数码、运动鞋、手表以及日化家居产品等方面。

为什么中国人不买国产货而热衷洋货呢?因为多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以价格取胜,定位聚焦于中低端,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现在我国民众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中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供给端和需求端开始出现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消费者要什么我们就产什么,确实起到过很好的效果。可是,光跟在需求后面走,会陷入被动,还会被外国抢占了先机。市场不仅可以寻找,而且还能创造。我国应该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使中国的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能够更加匹配,通过劳动力、创新等要素促进产业转型产品升级,向供给侧发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材料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层面,需要通过构建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需要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需要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并说明应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合理性:①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凸显,外国在供给端占领先机,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②生产决定消费对象、质量和水平,并激发消费动力,需要发展生产,提供有效供给,创造市场。③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推进供给侧改革: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过剩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产品向中高端转变。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有效劳动供给。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

(2)①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法律制度保证;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加强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导。②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技术、人力和社会保障支撑。③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猜题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可能会引起高考命题者的关注。除此之外,高考命题可能会选择微观材料切入,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涉及的重要考点有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生产与消费、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等;《政治生活》角度涉及的考点有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等。

5

热点三:创新发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和国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材料一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此,国家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需求导向,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让科技成果,成果转移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

材料二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要加强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情况。2016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落实加以细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指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国家是怎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各个主体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1.(1)①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效率,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技术研发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2)①公民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建言献策。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修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贯彻实施。③国务院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落实加以细化,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猜题分析} 国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从各个角度分析国家重视创新的原因,以及不同主体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热点四:依法治国

1.《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载文指出,法治国家以法治社会为基础。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国家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参与,不是脱离社会的法治化。这一观点对公民的启示是

①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 ②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④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6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A {猜题分析} 依法治国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的作用,本题考查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考查公民参与依法治国的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材料一 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一国法治指数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法治指数高,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法治指数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也较低。2014年我国法治指数为0.4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0.83的指数。对此,国家强调,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

材料二 为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制定和修改国家重要法律时,法律草案初审稿以及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征求意见,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发表看法。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10多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近10万公众提出20多万条意见,对法律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阐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原因。

2.(1)①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推动企业发展。③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2)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②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向公众征求意见,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能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向公众征求意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使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猜题分析} 依法治国作为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要持续关注。本题侧重分析了原因和影响,除此之外,《政治生活》角度还可以考查完善法律法规的举措,涉及的考点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人大的职权等。

热点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习马会”上,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呼吁“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这表明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②传统道德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

7 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D 2.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将开辟两岸关系发展新前景。这对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推动两岸关系发展②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④自在事物的联系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A {猜题分析} “习马会”是2016年高考的重要热点,考查的方向主要涉及文化和哲学两个模块,且联系的观点在历年高考的选择题中均有考查,需要高度重视。除上面两题以外,《文化生活》角度还涉及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等考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风,如一把尺子,度量的是一言一行,影响的是一世一生。家风家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文化中的集中体现,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一脉相承的。2016年1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再次提及家风建设,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以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努力营造政治上的青山绿水。

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家风与党风政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好的家风培育浩然正气、涵养廉政文化,为党建奠定良好基础;家风不正,则失去最初的规矩约束,思想走歪、作风问题滋生、腐败问题蔓延,给党和国家带来危害。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领导干部要加强家风建设的理由。

(2)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3)请你就开展建设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拟定两条实施方案,并指出其《文化生活》依据。

3.(1)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家风建设有助于推进廉政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家风建设有助于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正确履行职责。③良好家风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⑤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考生如从“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家风与党风政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广大领导干部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引领风尚、教育家人、服务社会,促进优良党风政风的形成。②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领导干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家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延展和深化,有利于带动党风和政风的转变。

8 (3)答案示例:①建设家风文化长廊,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②收集家风家训小故事。③组织学校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猜题分析} 好的家风家训凝聚着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习近平强调以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把家风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除此之外,《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角度还可以考查加强家风建设的举措,涉及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价值观等考点。

热点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善行善举,源于大爱。”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凸显社会“正能量”的网络募捐、微慈善等民间公益慈善迅速发展。

材料一 借助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高效性,网络募捐可以使受助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摆脱困境,感受到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力量;但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保障募捐信息的真实性而屡屡出现诈捐、骗捐事件,并且,因缺乏对善款使用和余款流向的监管,让人们对慈善募捐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2015年10月,“怀胎十年”的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这将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根本性法律。草案以法律之名重塑慈善公信力,让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材料二 对是否参与网络捐助,同学们看法不一。李丽: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不能因操心被骗而停止善行,我会积极参与网络捐助;王强: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募捐欺骗人、肆意消费人们的信任,助长社会冷漠之气,我不会参与网络捐助。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招儿。

(2)你支持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加以说明。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发挥网络募捐“正能量”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语。

1.(1)①依法加强对网络慈善事业的监管,打击慈善领域的违法行为,重塑健康的网络慈善文化。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善行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建共享。③树立诚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救助氛围和文化环境。

(2)支持李丽: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其主流是好的,不应以负面现象否定网络募捐的正能量意义。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要只看到曲折性而对网络募捐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不可忽视,要敢于同诈捐、骗捐行为做斗争。(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支持王强:①部分影响整体,一部分的骗捐、诈捐的失信行为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对募捐的信任。②量变引起质变,如果不良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让整个社会不再信任,彼此冷漠。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表达爱心可以有多种方法,不必局限于网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答案示例:爱心彰显人性光辉,友善助推网络慈善;关爱之手互联,美好生活共有。

{猜题分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考查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由及举措,涉及的考点有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文化发展道路、

9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

热点七: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

1.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棋手的“人机大战”再次引起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机大战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给人类智慧的挑战与压力,而这种挑战与压力也更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当前智能的边界,更会促使我们更为深刻、谨慎的理解人工智所蕴含的机遇与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说明

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水平各不相同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须通过科技成果来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A {猜题分析} “人机大战”是2016年媒体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历年高考考查中,认识论的知识点为必考点,故需要引起重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矛盾双方的转化,认识的发展等角度考查。

2.1916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9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使用激光和反射器,观测到了13亿光年外的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材料佐证了

①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发展②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③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B {猜题分析} 引力波的发现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精确的检验广义相对论,也开启了观察宇宙的新视窗,是2016年高考的重大热点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

10 蒿素之法的原因。

(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请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两条建议。

3.(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

(2)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

(3) ①中医药的发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传承,更要创新。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③将西医文化的精华融入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猜题分析}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2016年高考的热门,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的可能性较大。除上述角度之外,《文化生活》角度还需要注意文化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等考点。《生活与哲学》角度还可能涉及实践与认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矛盾基本属性、辩证否定观、人生价值等考点。

第五篇: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一、 2006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部分命题特点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与往年比较没有突出变化 , 但在基础性、思辨性、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等方面有较鲜明的特色。试卷总体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命题较为慎重严谨,答案较为清晰明确,题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 ,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选拔功能。

1. 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 ( 尤其是教材主干知识 ) 的考查。突出对知识点的考查 , 不强调知识考查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1) 对经济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商品流通、物物交换 ( 即易货交易 ) 、货币的支付与借贷、非现金结算等(24 题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的特点 (25 题 ), 央行职能 (27 题 ) 、税收的作用 (28 题 ), 企业发展的措施 (38 题第 2 问 ) 等。

(2) 对哲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人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思维的特点 (25 题 ), 发展的实质 (29 题 ),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 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 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 ( 即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 题 ),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8 题第 3 问 ), 内外因辩证关系 (39 题第 7 问 ) 等。

(3) 对政治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2 题 ), 国家职能 ( 突出政府职能 )(33 题 ),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34 题 ), 国家机构的职权 (35 题 ), 主权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39 题第 6 问 ) 等。

2. 以社会热点为情景设置试题 , 虽也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但重在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 热点问题仅是载体而已。

热点问题覆盖面广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 , 考查的问题切人角度在、空间大。试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有 : 取消农业税、余秋雨读白字事件、 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美国总统大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十一五 " 规划、个税法修改等热点问题。

3. 突出对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拟订了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分 4 个目标 , 而每个目标又分 3 个层次和水平。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考查了大纲要求的考核能力 , 尤其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 38 题第 (1) 问 , 分析图 8 显示的经济信息。要求考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 , 认识和说明问题 ,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38 题第 (2) 问突出 "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 的考查。 39 题第 (6) 问突出了 "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 的考查。

4. 借鉴北京文综试题引入了一种新题型——即用什么哲学原理分析什么问题。

如 38 题第 (3) 问 ,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说明 ,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这类题型思路明了 , 重在考查解题的分析过程和语言组织能力 , 看来容易做 , 实则不易得分。这类题型的一般解法是 : 依据这一特定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 , 按照 " 观点 + 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 ( 违背 )

这一观点的 + 意义 " 模式作答。

5. 试卷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主要体现在 : 第 24 、 25 题源于生活中的智力测验 , 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科学性的分辨能力 ,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第 28 题以古代诗歌立意 , 考查考生对哲学观点的把握 , 体现出较浓郁的人文气息。第 31 题以著名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为材料 , 不仅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 也有引导价值取向的功能 , 通过丛飞的事迹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 2006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命题的不足之处

1. 过多单纯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卷的能力测试要求相距甚远 , 对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考查过于简单。希望今后的文综高考试卷能在能力测试上加强一些。

2. 对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超纲现象严重。如 :"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 " 教材中没有此内容 , 甚至 " 逻辑思维 " 和 " 形象思维 " 两名词也没有谈到。 " 转化政府职能的基本趋势 " 、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 、 "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 、 "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 等教材都没有讲。希望命题者今后能以高中教材为依据来命制试题 , 以避免高考选拔的不公正 , 让高考能够真正考出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 个别试题的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 , 会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 影响考生能力和水平的正常发挥。如第 29 题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这句话因余秋雨念白字而在媒体上广为传播 , 但考生不知其意者大有人在 , 且这句话与要考查的内容 " 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 毫无关系 , 但试题设计者将二者放在一起 , 会误导考生 , 会让考生认为 " 智者乐水 " 与 "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以及下面 " 与水有关的名句 " 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 这样就使考生难以发挥正常水平。

4. 政治学科的生命是理论联系实际 , 解决实际问题。但卷 I 中更多的则是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考查 , 而近期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来。 试题无新意 , 缺乏时代感。

5.2006 年考试大纲中新增的两个考点 " 兼并、破产 " 和 " 关税 " 在试卷中没有涉及。因此 , 如何对待新增考点成为 2007 年备考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2007 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备考建议

1. 实行政治学科知识大盘点 , 强化知识过关 , 尤其知识的记忆关。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命题趋向 , 在 2007 年的备考中 , 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 穷实基础 , 尤其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对考纲中规定的考点要进行逐一盘点 , 做到点点清 , 堂堂清 , 形成知识体系 , 不遗漏一个考点 , 不搞考点押宝。这样不仅能够牢固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 , 而且也能够提高主观题答题的术语化水平。

2. 在逐一掌握考纲考点的基础上 , 适时进行学科内相关知识的整合。 ( 主要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 )

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对考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向 , 需要对学科内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创新。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

如 38 题第 2 问 ,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有哪些 ? 这里的答案不仅用到了教材第二课 "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的根本途径 " 的知识 , 也用到了第四课 "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 的知识 , 这样在一个问题中就运用了跨课之间的整合。而 39 题第 6问,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打开国门有何本质不同 , 则运用了第五课知识跨章节的整合。

3. 时政热点的学习要以学生平时的自学为主 , 热点专题少搞 , 甚至可以不搞。

从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可以看出 , 热点问题仅是一个载体而已 , 不影响学生做题。 2007 年高考备考对热点问题应以学生平时自学为主 , 不搞或少搞热点专题训练 , 可以通过阅览报刊、杂志以及观看央视《媒体广场》栏目来学习时政 , 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 , 提高学生应试水平。

4. 平时练习少做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 强化 " 卷中卷 " 的训练。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虽说强调了综合能力 , 但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有 ,只保留了试题形式的综合。 ( 如第 39 题 ) 因此 , 三科综合的试卷少做 , 偶尔做一些也只是为了协调好高考时间的搭配问题 , 更多的是要强调 " 卷中卷 " 的训练 , 即政治、历史、地理 3 科按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题量分布而设计试题、专科训练。 但要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 尤其在学年的后半学期要每周强化训练一次 " 卷中卷 " 。

5. 学生和老师在 2007 年备考时要把近 3 年各省市的文综高考卷做一遍 , 特别是 2006 年高考各省市的文综卷 , 借鉴和学习各省试卷中的新题型。今年其他省市的试题题型明年有可能就成为我们要考的题型。

6. 对于考卷中超纲的知识 , 我们在呼吁命题老师尽量以高中教材为命题依据的同时 , 也要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 , 把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相衔接的部分加以延伸讲解 , 以减少学生高考时的不适应。

7. 新增考点未必在当年必考 , 对新增考点既要当作重点知识备考又不能以此来押宝 , 正常对待即可。

8. 要关注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的学习研究。有可能部分试题的内容及知识会被当年夏季高考所借用。如今年高考试卷的第 31 题就在 200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过。

(2006 年考研 )20.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 8 年时间内 , 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 而自己却身患癌症 , 负债 17 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 :" 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丛飞的行为表明 (BC)

A. 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 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 , 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 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9. 按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 4 种考核目标和要求 , 注重能力培养 , 加强针对性练习。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 着重提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总结方法 , 掌握规律 , 提高应试能力。 ( 能力要求如下表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墓陵园墓地范文下一篇:给老师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