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策法律管理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政策法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一、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界定都不完全相同。在日本,按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规定,在工矿企业中,从业人数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批发业中,从业人数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企业政策法律管理论文 篇1:

新时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摘要: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能获取信息助力决策、防范风险稳定发展、聚合力量强化竞争、战略推进效益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相当重要,企业务必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文章通过探析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以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防范风险

企业发展需关注诸多因素,如政策、价格、人力、营商环境等,需在了解市场动态、评估价格模型、分析竞争风险等前提下谋求发展,避免运营盲目低效。财务管理深入企业发展各个领域,如项目开发、战略合作、融资投资等,利于了解、发现、解决企业运营问题。然而,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却存在意识薄弱、原则缺位、要点不清、体系性差、方法单一、制度僵化、人才不足等问题,影响管理成效。基于此,为助推企业新时代竞争发展,探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获取信息助力决策

财务管理是管理工作、財会工作结合下的产物,并非仅关注账目,相反能将财会数据转变成决策依据,以新品研发为例,诸多原料成本各异,企业需根据经济实力做出取舍,在成本可控前提下选择最为适宜开发所需的原料,使新品研发工作能顺利进行。与其他管理相比,财务管理基于内部控制有获取信息先天条件,信息精确、全面、客观,反映企业各领域发展现状及需求,继而支持企业决策,调配各类资源,如人力资源、现金等,使企业能通过科学决策良性运营。

(二)防范风险稳定发展

企业容易受成本、合作、竞争等风险干扰发展阻滞,防范风险成为管理要务。基于财务管理内容囊括营运资金、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为此以资金为主的风险可以规避,如投资风险。财务管理要留意企业外部环境,对政策法规加强解读,如合同法、税法等,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业寻求合作、筹划税收,规避法律风险,避免因监督惩处阻滞发展。财务管理并非一成不变,与企业规模、定位、战略目标保持同步,保证管理行为立足实际,致力于解决营运难题,如生产线升级、市场布局等,助力企业防范决策风险。财务管理重视内控建设,引导部门互相制衡、自我调节,有效规避矛盾,提高运营效率,防范内部风险,使企业能稳步发展。

(三)聚合力量强化竞争

财务管理是围绕企业既定目标所展开系列管理活动的统称,其具有目标明确、活动高效、系统全面的特点,使企业各部门可看清前行方向,肩负发展责任,加强内部合作,聚合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共同应对竞争考验,完成运营任务。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联紧密,基于考核个人收益与部门运营任务完成度倒挂,鞭策个人付诸努力,挖掘工作潜力,明晰企业要求,调整自身定位,提高工作效率,继而使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有效提升竞争实力。

(四)战略推进效益提升

财务管理除指导部门及员工立足实际达成运营目标外,还具有实操性,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例,关注收支两条线,保证收支平衡,针对应收账款、存货加以管理,资金使用高效,制定费用预算及定额,减少部门消耗,节约日常开支,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使管理战略得以落地,在各部门、各环节指导企业发展,避免经营目标浮于表面,无法转变为企业前行动力,继而凸显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价值。

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性差

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运营全程展开,体系性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全视域规避风险,还能搜集运营信息为下一轮经营发展目标设定给予支持。然而,有些企业财务管理呈放射状态,仅关注管理触底情况,为设立反馈机制,对真实的管理成果并不了解,存在管理短板而不自知,陷进模式化财务管理泥沼,无法摆脱一些管理陋习,如预算不灵活、成本浪费严重等,无法通过财务管理助力企业获取更多收益。

(二)方法单一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加以分析发现,围绕预算展开的管理活动占比较大,虽然精准预算能保障收支均衡,避免投入超出企业预期,但预算缺乏全面性、灵活性,阻滞管理发展。这就需要企业针对财务管理方法加强变革,丰富管理手段,拓宽管理视野,整合管理资源,为新时代发展目标顺利落地提供条件。

(三)制度僵化

财务管理内容庞杂,涉及费用、项目、部门、决策等各个方面,需通过设定制度支持管理,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理有据,达到规避矛盾、协同运营管理的目的。当前有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僵化问题,这与企业运营奉行“经验论”有关,在突出财务管理权威性的同时,未能看到现阶段自身发展对相关管理的需求,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不同步,无法体现管理价值。

(四)人才不足

财务管理范围广、责任大、专业性强,不仅工作者需要财会专业过硬,还需懂管理、善服务、敢创新,能根据企业切实需求进行管理,为此企业需重视人才发展,组建专业团队,规设专职部门,保障财务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时性,在人才助力下推动财务管理活动不断发展,为发挥管理优势奠定基础。

三、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优化财务管理体系

第一,制定财务决策,围绕企业运营活动与有关事项制定管理方案,为解决已经存在或即将出现财务问题理顺行动思路,明确管理目的,打磨管理计划,调配运营资源;第二,全面预算并制定标准,坚守预算底线,立足计划期各类生产经营项目拟定全面预算方案,定性定量明确执行标准,保障企业内部资源调配到位且合理;第三,实时记录数据,关注管理进展,判断管理成效,掌握经营动态,了解发展需求,在运营过程中调整财务管理对策,如内控方法、预算标准、资金投入等,使财务管理有弹性及包容度,考虑到企业可能发生的管理问题,并通过财务管理予以解决;第四,计算应达标准,依据变化实况定性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水平,如预算限额、标准成本等,同时分析财务管理未到预期内因,如部门判断失误、财会数据不准、风险意识薄弱等。在此前提下管理调整,改进管理计划,纠正管理偏差,还需将现实例外情况排除在外,使管理更为全面,引导工作人员达成财务管理目标;第五,预测与调整,在针对阶段性企业财务管理成果进行考评后明晰管理长处与短处,预测企业走势,吸取经验教训,对全面预算方案执行、例外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及更为妥善的处理,为下一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展开给予支持,使企业能持续强化财务管理体系。

(二)丰富财务管理方法

为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有效,其需在权衡风险收益、分析货币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立足市场前提下丰富财务管理方法,为完成管理任务拓展渠道。例如,可采用业财融合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发挥业务、财务高效衔接管理优势,使财务部门能对企业业务特征、规模、收益情况、发展风险等方面有精准把控,在此基础上制定管理计划,提出改进意见,加强管理监督,赋予业务活力,使财务管理更加深入,指导展开业务工作并获取利润。业财融合还能帮助企业搜集财务管理所需资料,为使资料汇总、归集、分析、处理更加高效,企业可搭建平台,引入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为财务信息综合利用提供条件,规避人为原因对财务信息加工、延伸、判断带来消极影响,使财务信息分析结论更为客观,支持财务管理科学调整。再如,企业可加强财务内控建设,将制度、责任、流程、标准等视为财务管控关键,通过相关建设保障财务管理活动更具潜在性、一贯性、合理性,聚合部门力量,关注企业风险,疏通管理渠道,加强管理反馈,基于内控建设赋予财务管理前置性、过程性、预测性,起到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作用,继而在企业中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财务管理制度需围绕现金预算推行,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在资本运作、机构升级、调整改革基础上用深层次资金管理取代简单资金管理模式,改变预算体制,在管理中突出现金流预算指导性作用,强化资金事前预算及过程性控制,重视信息反馈,为资金收支调控提供依据;第二,财务管理制度需围绕具体业务推行,突出业财融合价值,加强内部控制,明确管理权责及相关审批流程,针对采购付款、劳务类型等方面进行管理,加强市场调研,保障定价机制合理,立足市场改进销售计划,灵活运营销售策略,如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使业务活动更具获利能力,达成财务管理目标;第三,财务管理制度需围绕精细高效推进,将精细化管理与财务管理关联在一起,保障后者精、细、严,用精细管理取代粗放管理,避免管理盲目且计划低效,使企业能指引各部门节约开支、精准判断、严格管控,提高运营效率;第四,财务管理制度需围绕创新推进,为利于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标准引入生产、研发、合作、竞争各个领域疏通渠道,将创新视为企业壮大必要条件,通过制度支持创新,挖掘发展潜能,继而提高财务管理有效性。

(四)强化财务管理框架

第一,财务管理流程框架。推行上下联动管理流程,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根据阶段性经营需求及战略目标制定管理计划,包括全面预算计划、成本控制计划等,另一方面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提供财务管理所需及时、真实、准确的资料,在逐级审批及资料分析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各类计划加以修正,在得到管理者及业务部门认可后方可推行;第二,货币资金核算框架。在核算规范、精确前提下编制货币资金核算制度,根据要求收付款并填写原始凭证,针对凭证进行审核,填制记账凭证并核算,以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汇总并上报,围绕报表内容进行分析,为下阶段管理调整、绩效考核、计划升级提供依据,做好凭证装订与存档管理工作;第三,财务控制框架。将避免财务资料出错发生纠纷、保障资产安全完整、规避财务风险视为管理目标,制定财务控制标准,并在各个部门及工作岗位上施行,建立控制系统,有制度、流程、原则等方面作为支撑,使财务控制更加到位,便于执行控制标准,记录财务数据,重视控制反馈,分析并消除财务控制差异,将财务控制情况与执行者考核结果关联在一起,通过奖励、处罚鞭策各部门及各岗位做好财务控制各项工作。

(五)培育财务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宝贵资源,财务管理活动若想科学发展亦离不开人才,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落实育才目标,为财务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给予支持:第一,编制培训方案,定期组织财务管理部门及各岗位员工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对财务管理意义有所了解,端正管理态度,参与管理活动,积累实操经验,逐步提升个人财务管理素养;第二,及时传达并讲解企业财务管理新计划,如精细化管理计划、全面预算计划、财务风控计划等,使工作人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升级,工作目的与方法符合企业预期,支持企业达成财务管理目标;第三,做好奖惩工作,鼓励员工创新,使员工能看到企业对其财务管理工作成果的肯定,能通过自学与探索,提出管理改革意见,解决管理问题,发挥管理优势,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以人为本且具有活力。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如果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就会影响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是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它好比一条绳连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旦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地动山摇,影响极大。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推動作用,进而培养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积极投身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要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遵循,企业必须注重加强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各项财务管理工作都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首先,企业要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实用性、全面性、精细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切合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管理特点,要全面覆盖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角落,要保证制度的精而细,使制度切实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影响。其次,企业领导要切实起到带头作用,在企业管理中要严格自律,带头遵守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企业大家庭的一员,自己不能有逾越制度的行为,为企业制度的严格执行树立榜样。最后,企业全体干部员工要树立“企业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思想觉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切实履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企业的制度得到严格切实的执行,进而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

(三)要加快推进财务管理的业财融合

前文已经提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这个全面性不但包括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全部工作,也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参与的全面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独立的工作,也不是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它需要企业上下,各部门、各岗位全面参与,全面合作,才能推动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管理目标。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要走出“记账、算账、出报表”这个狭隘的财务概念,要走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中去,为它们提供必要的财务知识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各个生产经营业务部门要抛弃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专职工作的错误认识,要积极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积极为财务部门提供来自一线的财务管理信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献计纳策,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健康开展提供营养。

(四)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各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而推进精细化管理就是一条企业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更是重中之重。企业一要做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使制度精而细,使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行为送进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二要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可细分为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等多项工作,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引入具有相应能力水平的专业人才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三要推动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的精细化,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方法要切合企业自身管理的实际,要科学管理,要细化管理,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能获取信息助力决策、防范风险稳定发展、聚合力量强化竞争、战略推进效益提升,为此企业要在对财务管理及自身运营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树立管理意识,设定管理原则,紧抓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推行要点,丰富管理方法,拓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渠道,优化管理体系,健全配套制度,强化管理框架,支持企业践行财务管理计划,还需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继而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在财务管理支持下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焕珠.国有企业改革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32):126-128.

[2]王常顺.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對策[J].中国商论,2019(20):156-157.

[3]温羽.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9(11):231-232.

[4]于丽坤.浅析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8(14):109-111.

[5]辛万水.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205.

(作者单位:山东三箭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方文娟

企业政策法律管理论文 篇2: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对于中小企业,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界定都不完全相同。在日本,按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规定,在工矿企业中,从业人数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批发业中,从业人数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按照1999年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对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界定从1亿日元以下改为3亿日元以下;批发业由3000万日元以下改为1亿日元以下,零售业由1000万日元以下改为5000万日元以下,服务业从零售业中独立出来,为50000万日元以下。同时服务业的员工人数限制由50人以下改为100人以下。

二战以后,日本中小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联合的方式,被纳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不但使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经营质量和水平不断上升。截止到2005年底,日本中小企业数量已将近5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7%,占就业岗位总数的70.2%,中小制造企业创造附加值占制造业总附加值的57.7%。目前,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日本能做到全民就业,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相对比较发达,它在经济生活的多层次、多侧面中对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的效率做出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吸收大量劳动力,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发挥生产的辅助作用,支持重化工业化;有利于生产力的平衡布局,缓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满足人们多方面消费需求等等。

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十分落后,同时,与大企业相比,存在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较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日本的中小企业逐渐保持了旺盛的活力。这里,除了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外,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是一个重要原因。战后,日本政府一直实行全力扶持的中小企业政策,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基本内容。其政策的侧重点是主动营造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日本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时,不是一下子全部铺开,而是分轻重缓急,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如按年度分批颁布促进现代化计划中的“指定行业”等,在资助、优待的办法中也根据现代化事业的轻重缓急而有所区别。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得到支持,获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说,中小企业在日本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小企业政策对其发展又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一)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设立专职行政机构。1948年8月,日本设立中小企业厅,地方政府相应设置中小企业局,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行政组织网,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导,并对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方针政策提出参考意见,反映中小企业的要求和希望,协调企业之间的矛盾,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支持,以此提高其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

2.颁布修订各项政策法规。为促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自194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了30多项政策法规,其中包括法律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实时修订,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根据环境变化不断的进行修订,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在税收政策方面,日本对中小企业也给予帮助和支持,如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在金融方面,日本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而且,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成立了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的机构,如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信用担保公司等,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获得贷款的机会。为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198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大力推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提高它们自身的技术水平。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垄断禁止法》和其他一系列专项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企业的竞争给予正确的引导,形成了对中小企业有利的投资竞争机制,维护了它们的利益,从而保护中小企业的成长。

3.建立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

(二)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1.政策的长期性。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是临时的,从政策上看是长期性的。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一直主动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与关系进行政策指导和整合,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各项政策,长期坚持不懈。从发展过程来看,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分为三个阶段: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中小企业政策的特征是“经济民主化型”。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1999年为第二阶段,中小企业政策的特征是“产业结构政策型”。从1999年12月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公布以来进入第三阶段,中小企业政策的特征是“竞争政策型”。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政策手段的多样性。日本政府利用金融、税收、补助金、规制、信息提供、优先购买等诸多手段实施中小企业政策。针对中小企业给予低息贷款、税收减免;对中小企业的先进设备制定特殊折旧标准;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支持的地方公共团体、中小企业团体发放补助金;对大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力的行为加以规制;在技术、市场、经营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对特定产品实行特殊的公共购买政策,优先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等等。

3.政策对象的特殊性。一般而言,产业政策的实施对象是特定产业,而日本中小企业政策以特定规模的企业群体为政策对象,从这一点讲,中小企业政策不在通常意义的产业政策范围内。但由于在政策制定主体、实施手段、预期目的等方面,中小企业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属于产业政策的研究范围。日本政府之所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获取人、财、物、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日本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运作能力。

4.政策目标的现实性。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政策目标适应时代发

展灵活改变,增强了政策实施效果。战后到50年代末,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出发点是扶持弱者,通过低息贷款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注入发展资金,这种政策属于消极的保护性政策。进入60年代,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工资差距开始逐渐缩小,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也得到部分缓解,政策不再主要以保护为目的,而是旨在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的赶超下,实现产业转移、强化竞争优势、鼓励中小企业投资购买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政策目标。70年代以后,鼓励技术革新取代鼓励设备投资,不再主张中小企业单纯扩大企业规模。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转型期,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几乎面对相同的考验,中小企业政策目标趋于多样。上述政策目标,表面看似有矛盾之处,如60年代大力主张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70年代以后,基本不赞成中小企业过于追求规模经济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这些看似矛盾的目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近年来,在经营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包括融资较难、各种负担较重、企业拖欠和人才信息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同时,我国正处于中小企业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之中,有许多未完善之处,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的理念转变及其相应的做法,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健全中小企业立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为中小企业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有关城乡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专门立法以及涉及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的相关立法,这些立法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立法远不完善。主要问题是,单纯按所有制的不同分别立法,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这导致各种经济成分中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平衡发展;有关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很不健全,这导致中小企业的许多行为缺乏法律约束,从而引起社会秩序混乱。今后,应加快中小企业立法步伐,改变中小企业按所有制分类的观念,制定适合于各种经济万分的统一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同时,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既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又为其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行为提供严格的法律规范。

(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积极扶植发展中小企业

我国“放活小的”方针并非对中小企业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组,使中小企业活跃起来。在组织政策上,在实行统一管理,推行组织化、系列化政策。对于“大而全、“小而全”应在统一协调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产业政策上,我国应将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不分所有制形式,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采取统一协作、公平公正和适当倾斜的政策;在财政金融政策上,以中小企业现代化为目标,公平税收信贷,并给予一定优惠。在金融政策上,要提倡公平信贷,反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在科技教育信息服务政策上,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与应用,采取特别鼓励和支持政策;建立专业机构负责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一般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而且,中小企业政策不应是孤立的,而是在立法、制定政策、执行机构和渠道实施等方面构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各种政策相互交叉,配套实施。

(三)设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政策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目前是按多种经济成人和行业分别管理中小企业的。分部门管理导致上面各自为政,政策多变;下面政策交叉,管理矛盾,导致竞争过度,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借鉴日本的管理经验,我国应逐步创造条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专业管理机构,统一直辖市和处理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研究机构,由国家统一管理。研究机构负责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机构,给中小企业以更多的金融支持,协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可借鉴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做法,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政策性低息贷款,在资金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国家可增加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比率,彻底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与资金相互脱节的矛盾。

(责任编辑:鄢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加顺 朱永亮

企业政策法律管理论文 篇3:

宏观经济中企业政策的构建与完善分析

[摘要] 企业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企业政策的特征、工具、目标、作用传导机制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企业政策的内容,力图从经济政策理论的角度尝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宏观调控企业政策工具目标传导机制

我国经过近30年持续推进的企业改革,成绩斐然。但从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宏观政策层面看,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对企业整体经济进行统一管理的政策管理体系,缺乏相对独立的企业政策管理理论。

一、企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的经营领域和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不同企业群体和总体的产出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企业政策的接受者往往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企业群体或者企业经济整体。企业政策产生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里所讲的企业政策不同于针对单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微观政策,而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所以,作为宏观管理的企业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公共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促进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工具和行为准则。从范围上来看,企业政策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和地区的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政策有其自身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经济政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上,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国有企业,稳定经济,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安定、进步的重要作用上,而且也应体现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等多种经济规律的要求,调整社会总供求平衡,调节经济结构优化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增长上。总的来看,与其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相比,企业政策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性与多层次性的统一。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国有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的建立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到民营私营企业等,其分布结构是呈阶梯状态的,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相一致的。既要控制和限制垄断性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和领域,又要鼓励和引导各种股份制、混合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效防止社会收入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这里的直接性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规制从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直接作用在管理对象——企业身上的,是直接与企业自身利益相关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并引导经济运行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经济的宏观调控,既不能代替企业和个人根据经营供、产、销和市场供求的状况来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管理活动,而是要更多地利用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杠杆、经济计划等手段通过市场对各类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间接地进行调控,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市场自由度,较好地体现市场经济各项规律功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3.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是其本质使然,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达到社会稀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企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自发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带动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采取各种经济、法律、规制等手段,制止和消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损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现象以及损害和危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现象发生,保证人民的社会福利不受损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企业政策工具分析

企业政策工具是政府实施企业政策时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管理企业的手段。企业政策工具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国有资产和规制;第二个层次包括董事会决策、产权股权的市场化运作、财政直接投资与划转、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制手段。

从第一个层次上来说,政府对国民经济中企业政策的管理往往是直接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来起到对企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达到优化产业、部门和地区结构,使社会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通过对国有资产在企业资本中的股权产权的进退来保持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合理比例关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导向、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进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有资产是政府企业政策工具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企业政策工具第一层次上的另一项内容,它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从内容上来看,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它主要通过规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涉及環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来实现。总之,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况下,保证竞争的自然有序、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受损害,并使社会福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在第二个层次上,又有董事会决策、产权的市场化运作、财政直接投资与转让、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制手段四种不同的企业政策工具为其第一层的企业政策工具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国家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一般按照市场秩序进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只能以出资人身份参加企业董事会管理,对企业发展经营战略的决策活动进行影响、参与、管理及监督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董事会决策也是一重要的企业政策工具。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让渡权等权利。产权的市场化运作是指企业财产所有者以产权为商品而进行的一种市场经营。它既包括产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也包括在财产所有权不变或者不完全转移的条件下,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其实质是财产所有权及其相关的财产权利的转移。产权的市场化经营有多种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承包、企业租赁、企业股权买卖、参股、控股、企业拍卖、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等。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产权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资产在各产业、企业和地区的进入和退出,使企业发展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要求和长远发展规划,以真正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政府直接投资和划转是实施企业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直接投资是指政府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资本金投入活动。这种资本金的投入的受体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所以,政府直接投资是实施企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政府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投资是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的有效手段,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影响和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划转是另一种产权转让方式,如授权经营,它对于企业结构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颁布和实施的一整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作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政府规制企业的重要依据。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層:基本法律法规。这是保护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调整经营性国有资产财产权关系的一般性法律法规。它包括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法律规范,以及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管理、评估和保护等基本法律规范。第二层:专门性法律法规。这是指对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类别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法律法规。第三层:实施细则性的具体条例和规章制度。这是指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对某项管理工作所做的具体制度性规定。通常对每项规定都有详细的说明。

三、企业政策操作指标、目标和传导机制分析

企业政策的操作指标是政府管理部门在运用政策工具,达到企业政策目标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数量和布局进行管理、调控,对各种规制手段搭配组合使用的过程性、阶段性的管理指标。它既是单个时点的静态指标,也包括逐年比较的动态指标;它包括各行业、产业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数量、结构等各种指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产对整体企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各项规制手段的配套使用是保证市场经济在适度自由、有序竞争条件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企业政策的目标就是政府运用企业政策工具,通过企业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之后,所要达到的调控和管理目的。从总体上来看,企业政策目标主要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两个层次。它既包括单个企业或单个资产种类的效益指标体系,也包括群体或整体企业或资产种类的效益指标体系,还包括对各种规制手段的成本—收益分析及综合评估。一般国内较为通用的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殖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销售率七个指标。企业政策的最终指标包括以下五大类:企业规模的增长、企业效益的增加、社会经济总供求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福利的提高。

企业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政府运用企业政策工具影响中间目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及过程的机能。由于从企业政策的实施到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政府很难立即观测和控制到企业政策行为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入能及时反映此过程中企业政策作用信息的中间变量,即企业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企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应将最终目标转换成中间目标,再根据中间目标的要求设定操作目标,最后依据操作变量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政策工具。企业政策工具的传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各项企业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政府在已定的目标下,对企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及操作效率取决于本国及各地区企业政策实施的经济环境。据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

综上所述,独立的企业政策理论在我国还处于创立阶段,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待我们今后去研究和创新,而它的构建与完善,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地主编:政府规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马昕李泓泽等编著:管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李松森编著: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4]李兴山主编: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

[5]刘瑞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左建辉 蔡 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导式教学法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文重点目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