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三基工作简介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石油三基工作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总公司”或“集团”)是是中央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现有员工6.58万人。

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形成了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中下游(天然气及发电、化工、炼化、化肥)、专业技术服务(油田服务、海油工程、综合服务)、金融服务以及新能源等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2009年,公司全年生产油气4766万吨油当量,炼油及化工品产量达320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利润总额524亿元,截至2009年底,公司总资产达5183亿元,较2009年初增长20.4%。

中国海油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推动公司的高效高速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总资产 净资产

营业收入利润总额

历年上缴利税费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愿景:在天然气和天然气发电行业追求领先者地位,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天然气和天然气发电公司。

使命:供应,运输,提供洁净可靠能源—天然气和电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气电集团”)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中国海油气电板块的业务。集团总部设在北京,法人代表、总经理王家祥。

气电集团经营范围:投资及投资管理;组织和管理以下经营项目:石油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LNG)〕、油气化工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咨询;石油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LNG)〕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和运营有关的承包服务;石油天然气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储运、利用和销售;石油天然气管网建设、管理和运营;煤层气、煤化工项目的开发、利用及经营管理;电力开发、生产、供应及相关承包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咨询;自营和代理液化天然气(LNG)及油气相关产品、相关设备和技术及劳务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及相关业务。 气电集团以液化天然气及相关业务为核心,以现有接收站和管网为基础,积极建设中国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致力于为中国沿海地区提供持续、可靠、充足的清洁能源,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清洁能源供应公司。

第二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

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470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90万册(含电子型图书)。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学校面朝浪平沙细的唐岛湾,背靠高峻雄伟的小珠山,山在海边,海在校边,校依山势,海映山色,校园风景秀丽办学条件完善。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校园里既有风景迷人的荟萃湖,又有一流的产学研基地。

学校现有 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学院(部),以及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筹)。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420人、研究生4782人,留学生32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1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王德民等多位两院院士,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等英模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学校建立起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人才梯队不断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19人,博士生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744人,工商管理硕士指导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8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4人分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86

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4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58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向着“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秉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宗旨,实行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策略,坚持立足石油石化、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努力把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石油集团加强绿化工作纪实

中国石油集团加强绿化工作纪实南国春来早,赏花正当时。时值3月,地处我国南部的石油石化矿区已花蕊吐露、馨香弥漫,迫不及待地吐露春天的气息。爱绿爱美的石油员工已做好充分准备,即将开始植树造林。 近日,集团公司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开展2016年春季全民义务植树的通知,要求石油员工认真履行义务,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中国石油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把搞好绿化工作作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打造美丽宜居矿区、改善员工群众生活条件的一项民生工程。多年来,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年底,矿区现有绿地总面积达到2.85亿平方米,仅2015年矿区新增绿地面积53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6.71%,其中生活基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

植树造林,扮亮美丽矿区

绿化工作是建设美丽矿区的重要内容,没有足够的植被就没有生态文明可言。每年年初,集团公司绿化办都下发文件,对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各基层单位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绿化知识,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氛围。2011年,集团公司绿化办组织开展绿化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113家基层单位近8000人参加答题。

集团公司总部机关率先垂范,连续4年在京郊昌平的中国石油科技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集团公司党组成员、股份公司管理层成员带头参加。基层单位也以不同方式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庆油田和当地驻军一起连续多年开展军民携手植树绿化油城活动,万名官兵与居民“绿万口油井”,改善了油城生态环境。西南油气田领导带头开展义务植树, 2015年全年共植树5万多株。

科学养护,提升绿化质量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植树容易成活难。各单位从建章立制入手,突出科学规划,推进绿化种植和养护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实现了“种一棵成活一棵,种一片成活一片”的目标。

推进标准化建设。集团公司绿化办先后制定《矿区绿地建设规范》和《矿区绿地养护规范》,推行绿地建设养护标准化工作,打造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矿区绿化,强化居住区绿化的养护管理,开展小区绿化达标评比活动,打造矿区标准化“园林生态小区”。

加强精细化管理。面对园林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的实际,各矿区加大病虫害防治科研攻关力度,开展病虫害普查,建立病虫害档案和防治网络,努力把病虫害降到最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点滴”节能降耗,推行微喷灌溉技术,将部分混播草坪改造成耐粗放管理、耐贫瘠、抗干旱的草坪等,降低成本费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在集团公司层面,定期组织召开系统片会,组织系统绿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现场参观;定期组织开展绿化科技论文评选活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技术攻关,调动绿化科研实践的积极性。独山子石化、新疆油田等单位坚持把建设绿化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推进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冬歇期定期组织绿化管理培训交流,提高一线员工的专业水平。辽河油田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分享,逐步提升矿区绿化队伍整体素质。

多措并举,发展节约型绿化

针对低油价、新常态,集团公司绿化业务坚持低成本发展,积极开展节约型绿化建设,结合石油石化矿区实际,制定《关于建设节约型绿化指导意见》,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重点在优化绿化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养护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引导绿化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矿区绿化可持续发展。

优化绿化结构。按照“多种树,少种草”的原则,明确公园绿地、居住区和庭院地区、生产绿地、防护林4类绿地中乔木所占的比例,增加乔灌木和地被种植量,实现科学的植物配置;引进养护成本低、易成活、易生长的草坪,减少灌溉、修剪、打药次数,降低养护费用和人工成本。大庆石化在植物选择方面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经圃地培育的植物品种,杜绝高档用材、过大规格苗木的引进和使用,从源头上控制绿化建设和改造成本。

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积极推广使用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科学合理调整灌溉方式,积极推广使用中水,注重雨水拦蓄利用,探索建立集雨型绿地,节约绿化用水。独山子石化每年开春检维修绿化用水管线,杜绝跑冒滴漏,绿化用水大幅减少。

落实养护管理责任。把加强养护管理作为绿化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层层落实养护责任,实行包草到片、包树到棵、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养护标准,加强考核,建立科学养护长效机制,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同时,制定绿地养护消耗定额,开展成本核算,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吐哈油田将养护管理与绿地等级相结合,实行责任区挂牌公开,全员监督机制,将绿化管护的责任落实到人头,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挂钩,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管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履行责任,共建国土绿化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国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树立中国石油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参与华夏绿洲助学行动、绿化长江等公益活动,赢得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尊重,先后获得“中国生态贡献奖”“中国绿化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

2013年,集团公司积极参与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建设,投入资金与北京市共同建设200亩中国石油炭汇林项目,开创了央企参与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新模式,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兰州石化自建厂以来积极参与兰州市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通过几十年的建设,昔日荒山已建成南山、芦草山两个林场,绿化覆盖率达90%,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生态园林。锦州石化于1992年与锦州市政府签订协议,主动承担锦州鸡冠山绿化任务,连续20余年进行义务植树活动,原来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第四篇:咸阳的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原咸阳长庆石油助剂厂)是"八五"和"九五"期间,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长庆石油勘探局安排部署,在陕西省计委和咸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阶段建设的炼油企业。1999年10月,工厂经过重组改制,更名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长庆炼油化工总厂。2001年5月18日,工厂又正式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直属地区分公司-长庆石化公司。

公司位于咸阳化工工业区,占地面积1030亩。始建于1990年5月,1997年至1999年通过技术改造,形成固定资产14.84亿元,加工原油28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公司现有在册员工705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216人,占员工总数33.5%。机关和机关附属员工38人,占员工总数的5.4%。公司采用扁平式网络型一级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设置六部一室,即:总经理(党委)办公室、人事(组织)部、计划财务部(工程项目部)、生产运行部、工务保障部、油品运行部、质量安全环保部,另外设立了企业文化部、综合治理办公室、事务管理站(物资采办站)等机关附属单位。各运行(管理)部代表公司行使管理权力,生产系统各部的负责人由公司副职兼任,取消了车间级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压缩了非生产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司主要生产装置有280万吨/年的常压装置、80万吨/年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30万吨/年的催化重整装置、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5.3万吨/年的航煤精制装置。除重催装置外,分别获得集团公司优质工程金奖、银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公司在厂区平面布置上采用了国际上流行的联合布局,将部分公用系统与联合装置布置在一个界区内,联合装置共用一个中控室,优化了整体设计,占地比常规设计节省了一半,且投资少、运行费低,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模式。同时公司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高,主要设备如气压机、空压机、空心塞阀、油浆泵、锅炉上水泵等选用了引进产品;主要装置采用ABB公司生产的具有9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DCS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辅助装置除污水处理场外均采用了PLC小系统控制;工厂区有较先进的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及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联网系统;建设了公司管控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司装备精良,被有关专家誉为西部炼化企业中的精品。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5日召开的炼油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会上,美国索罗门咨询公司对股份公司十六家炼油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是:我公司按新加坡98年的价格体系,单位产值排名第二,现金操作费用排名第三,单位毛利排名第四,吨油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均排名第一;按国内98年实际运行价格, 单位毛利排名第一,单位产值、单位净利润、投资回报率、现金操作费用均排名第二。 第二种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位于古都咸阳渭水河畔,始建于1990年,1992年投产,经过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形成资产32亿元、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的规模。现有生产装置11套,其中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是西部第二套单系列大装置;正在建设的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是西部第一套大装置;30万吨/年催化重整和2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联合装置获中石油集团公司优质工程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工厂工艺先进,装备优良,布局紧凑,自控集中度高,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赞誉。主要产品有90#、93#、95#清洁汽油;+5#、0#、-10#轻柴油;3号喷气燃料、石脑油、化工轻油、石油液化气、丙烯等,其中3号喷气燃料管输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采用扁平网络化管理方式,机构设置没有分厂,也没有车间(队部),由事业部派出队长直接管理到班组,同时积极建立公司与外部企业的战略联盟,构筑公司网络组织。这一方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厂比较接近,成为国内炼化企业中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最少、管理流程最短的单位。获得2004全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2001年以来,先后通过了ISO900

1、ISO14001和HSE/OHS18001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完成QHSE管理体系的整合运行。连续多年保持了安全生产无上报事故的良好态势,多次被评为“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获得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创建绿色社区先进单位”称号。被陕西省政府授予“绿色企业和绿色社区”、“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单位”、“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目前,公司正在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2005年,公司加工原油200.3万吨实现含税销售收入72.67亿元,考核利润2.22亿元,上缴税费3.3亿元,是咸阳市产值最高、纳税最多的单位。

公司立足大西北的最前沿,面向中原及两湖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种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原咸阳长庆石油助剂厂)是"八五"和"九五"期间,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长庆石油勘探局安排部署,在陕西省计委和咸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阶段建设的炼油企业。1999年10月,工厂经过重组改制,更名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长庆炼油化工总厂。2001年5月18日,工厂又正式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直属地区分公司-长庆石化公司。

长庆石化公司位于咸阳市高新开发区化工园区,占地面积1443亩,距离古都西安市中心和国际机场分别为22公里和11公里。经过“九五”、“十五”期间两次大的技术改造,公司已经由一个年加工原油20万吨的油田小炼厂,发展成为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资产32亿元的石化企业。现有生产装置13套,其中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是西部第二套单系列大装置,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是西部第一套大装置。主要产品有90#、93#、97#清洁汽油;+5#、0#、-10#轻柴油;3号喷气燃料、石脑油、石油液化气、丙烯等。其中3号喷气燃料管输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京Ⅳ柴油首家供应北京市场。

公司现有员工815名(平均年龄36.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4.4 %),采用扁平网络化管理模式,率先成为国内炼化企业中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最少、管理流程最短的单位。公司曾获得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2001年以来,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

1、ISO14001和HSE/OHS18001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创建“绿色社区”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环境报“绿色企业管理奖”,2006年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是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单位”、“园林式单位”、“卫生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和唯一同时获得“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奖牌的单位,近期又获得“省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正在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第五篇: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附件

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 王招明,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创新形成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砂岩油气地质认识和礁滩复合体、层间岩溶型油气藏地质新认识,对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东河

1、克拉

2、克深气藏群、塔中、哈拉哈塘、古城

6、中深1等多个油气重大发现的核心技术贡献者,为油田的跨越发展和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

一、二等奖18项。

2. 王香增,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在特(超)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特(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29项(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大奖。是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 冯庆善,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负责ISO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编写和工作组召集,担任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TM0125-2015《防腐层耐划伤测试方法》标准编写委员会主席、ISO/TC67/SC2/WG21工作组召集人、ISO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负责人、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发布NACE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编写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9项。获ASME全球管道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兰玲,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清洁燃料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在科研一线潜心从事加氢技术研究工作近30年,进行多项国家攻关课题、中石化十条龙攻关课题、中石油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首创的柴油加氢改质MCI技术、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20多家企业大型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专利70余项,取得技术发明授权20余项,发表论文30 余篇。获中国石油先进科技工作者、十大科技金花、劳动模范,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5. 刘书杰,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油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院长。从事钻完井专业现场和科研工作27年,具有陆地和海上油田开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钻井隔水导管下入深度控制、区域井壁稳定性等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建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渤海3000万吨立功个人、“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6. 刘合,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攻克精细分层注水提高老油田采收率、非常规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和深层火山岩气藏开发等采油工程关键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对同类油田勘探开发起到先导示范作用。作为863首席专家和中美“能源与水”政府合作中方负责人,引领先进采油工程技术方向,开展CO2无水压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能源与水纽带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发明专利19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7. 刘向君,女,汉族,1969年6月出生,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致力于岩石力学、测井以及石油工程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是我国首先在测井资料工程应用领域做出成功探索的专家之一,在工程地质力学参数场预测,复杂地层井眼稳定性预测、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孙越崎能源科技青年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 李杰训,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作为大庆油田地面工程技术领军人物,组织开展聚合物驱地面工程技术研究,取得的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规划设计奖18项,获得专利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2篇。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

9. 李浩,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作为加氢专业和天然气净化专业的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形成适应大型高酸天然气净化的系列工程技术,完成海南炼厂大型渣油加氢工艺及工程技术开发和几十套加氢装置的设计工作,负责加氢及天然气净化技术开发与研究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银质奖1项,金钥匙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行业突出贡献优秀人物,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0. 张水昌,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在海相油气生成与成藏机理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对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进步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在海相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发现中成功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284篇。获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

11. 张丽霞,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新认识,组织完成中国陆相页岩气第一口出气井,填补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空白。实现延长油田深层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及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全面突破,有效缓解延长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及先进个人。

12. 张玮,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长期工作在物探科研与生产一线,担任“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油气专项《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长,带领科技团队开展物探核心软件、装备、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配套技术成为我国陆上新一代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全面替代国外技术,为中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13. 金成志,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地质师。全国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和“大庆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项目长,主持完成19项省部级、公司(局)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发表论文28篇。

14. 胡志海,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具有25年加氢技术研发和管理经历,研发方向包括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油化结合技术、替代燃料技术、炼油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和催化剂降成本等,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二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及数十项中国石化课题的研发,主持开发的技术在30余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前瞻性基础性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6篇。

15. 赵勇,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技术发展处处长。长期从事低渗及致密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和工具、超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子洲米脂气田防漏堵漏路技术和大型储油罐阴极保护技术作了较深刻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6. 唐建明,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首席专家。从事生产科研一线工作25年,主持并承担“七五”至“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数十个部级大型油气地震勘探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杰出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功勋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业奖。

17. 贾爱林,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项目长。长期从事开发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开发方案的研究工作并有一定的造诣,攻关形成我国6类主要气藏的主体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银锤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特等劳动模范,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

18. 常宏岗,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石油化工领域科研及管理,主持“大型高含硫气藏安全开采和硫磺回收”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ISO 16960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和“GB 17820-2012 天然气”等12项国家标准,主编《配方型脱硫溶剂的应用与气体净化工艺的发展动向》《天然气气质管理与能量计量》等专著,组建“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等。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19. 谢玉洪,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部总经理。主持并参与“八五”至“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863”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理念和勘探工程技术体系、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平台拖曳隔水管移位技术和耐温抗压防冲蚀为核心的测试模块化工艺等,为南海西部油田2008年油气产量上千万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实现国内油气产量5000万吨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团体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 漆立新,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主导塔河油田整体评价、顺托果勒大型凝析气藏和顺托-顺南大型天然气藏勘探,发现两个亿吨级油气田群,新增三级地质储量超 5 亿吨,探明储量超过2亿吨。提出早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具备完善的生、储、盖组合,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溶蚀型储层形成模式,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发现奠定理论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下一篇: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