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山水田园诗教案

2022-10-16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诗歌山水田园诗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2006-04-02

制作: wuying

教学目标: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中学课本中的部分山水田园诗鉴赏题例。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分析: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三、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参见《名师伴你行》277页《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山水田园诗鉴赏演练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附答案:

1、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 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 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 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 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 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二)实战仿真演练题

1、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景"1分,"作用"1)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2、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5、如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 2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1 )“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 2 )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三)相关链接题:《名师伴你行》《中学语文学习辞典》中的山水田园诗词鉴赏题

(自选)

五、你对诗歌鉴赏感觉有什么问题,对老师这方面的教学有什么建议,请写在这儿。谢谢。

附: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一)、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五)、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也可以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

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他女儿爱玛还不到 十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得象夜莺一样好听。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

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盛唐诗歌之山水田园诗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与山水田园有关的诗歌,晋宋时期经由陶渊明、谢灵运后初具雏形。到了盛唐,在当时强大的经济背景下,山水田园诗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诗歌如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山水田园诗身后都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山水田园诗作为盛唐诗歌的一大诗派,更是在这繁荣的时期达到其鼎盛时段。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文人继承晋宋时期陶、谢的山水田园传统,尽情的把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华之处在诗歌中展示出来,彰显了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大自然那种淳朴而真挚的、不加修饰的感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寄情于山水,一生不仕的孟浩然,当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千古留名的布衣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自然、宁静的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有漂泊羁旅之作,并且在青山绿水中夹含着他隐隐的游子情怀,真正发挥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山水名篇,诗中抓住了特定的物象,加注诗人“愁”的感情进去,化为意象,从而达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意境,情景交融,物我浑一。

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都在描绘客观的实景,例如“移舟”“日暮”“月”等等。但作者描绘这些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铺排,这些景物各自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的关系在。这里不仅把“象”和“意”联系在一起,就连“象”与“象”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这就像“移舟”与“烟渚”、“日暮”与“客愁”、“野旷”与“树”、“月”与“人”,意象之间相串联起来,这诗歌中更深一层的意境就包含其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非常悲凉的诗,整个诗歌的格调早已被一个“愁”字定住,其余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客愁”而写的。冷冷的色调、孤单的夜色、寂寞的异乡愁客,这些都是诗人在漂泊途中的一声声的感概。此刻在诗人眼前的,不是天水相接的美景,而是在茫茫江面烟雾中的自我喟叹,惆怅这承载着自己的一叶扁舟不知将要何去何从,漫漫长夜,也就这清澈的江水和冷冷的月色与人亲近了。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用诗情画意来形容王维的诗一点也不为过,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最大的 1 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真真实实的在写山水,极力的不去多夹杂情感在里面,把自我隐没在大自然之中。自然之美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追求大自然的浑然天成、清逸雅致,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既朴素又典雅。

《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里的诗篇,这个集子里的诗歌犹如一幅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拼接起来,就是辋川别墅的山水风景。

这首诗的整个背景应该是静态的,可诗人却用了“发红萼”、“涧户”、“开”、“落”这些富含动态的字词,以动衬静,更显山中的静谧优美。

这首诗里凝聚了生命,短短的四句,不仅概括了辛夷花一年的花期,也在暗写了辛夷花四季轮回的花开花落。但辛夷花毕竟是植物,它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循环生长,在大自然的滋润中生生不息,而诗人却不可以。人的生命短暂,植物的生命却是永恒的,无论世人怎么感叹,这都是已成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打破。

许多人认为“诗佛”王维的诗歌里富含禅意,在这里我并不反对,但在那些用文字组织成的泛泛的解释中,又是否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禅意呢?就像这首《辛夷坞》,如果过多的用禅的思想来铺展,那就失去了诗中空灵朴素的意境。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真正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就只有诗中的景色而已,至于禅意,或许就像佛教中“拈花一笑”的故事,个人顿悟罢了,无须过多解释。不要让禅意沾染上任何东西,包括文字,那才是真正的“空”。

总而言之,虽然山水田园诗中多含有诗人退隐山林的想法,但事实上,在盛唐时期,真正想隐逸的诗人很少。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文化背景做依托,还有当时社会氛围的濡染,许多文人,包括那些山水田园诗的诗人都是想为国出力的,这点在与中唐和晚唐山水田园诗的比较中显而易见。大体上,盛唐的山水田园诗还是包含了时代辉煌的背景,如果不是这太平盛世,文人们又怎能安然娴静的坐观山水呢?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咏物、山水田园诗

【解题钥匙】

一、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象、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客观之“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襟怀情操、志向抱负或生活情理等的一类诗歌。

1.明确所咏之物,体察“物”之特征。咏物诗对物象的描摹不仅在于逼真和形似,更在于对物象神韵、品格的开掘与揭示。所咏之物的特征,一般通过其形态、色泽以及生长习性、环境等来体现。解读咏物诗先要做好对所咏之物特征的分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寓含的情感。解读咏物诗的关键是理解和把握诗人通过所咏之物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事理等。由于诗人的经历、情趣以及对事物观察角度、认识深浅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诗人往往也会有不同感受。因此,分析咏物诗所言之“志”要密切结合“物”的意蕴。

3.分析诗人在强化情理方面的技巧。咏物诗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等的载体或化身。咏物诗要凸显“物”的特征,强化情理,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段,如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象征、寄情于物、借物喻人等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此外,从具体描写方式来看,除了正面描写,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方式。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视线投向静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表现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1.析物象,把握景物特征,明确情感所在。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山水田园诗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简笔勾勒。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都充满了生命意识,倾注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开拓了景物描写的意境。考生只有把握住景物特征.才能准确把握住诗人情感。

2.知作者,推断深层内涵。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不能把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都归结为避世隐居思想,而要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

3.看表达,分析艺术手法。山水田园诗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景方面,或浓墨描绘,或白描勾画,或灵活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手法等写景方式,从而呈现出高、低、俯、仰等立足点和角度的变化。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味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指士大夫。

1.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隐诗(其一)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故投吾簪。

1.本诗描写出了怎样的隐居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写隐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箨:笋壳。

1.诗歌是如何写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两句显得突兀。你认为是否突兀?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1.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了“月”,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月”下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

观庙高中2016-2017学高二语文专题学案之

一、 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喜悦之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闲适恬淡的田园牧歌式(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④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反映农村人民的生活,歌颂劳动生活,赞美劳动人民,表现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

1、山水田园诗的写景特色。

2、如何处理情景之间的关系。

3、鉴别描写景物的常见技巧

4、掌握高考考查的常见模式及解题方法

三、高考再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斗笠上只听见雪子敲打的声音,不时抖落蓑衣上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答案: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四、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来历: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出现时期: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二)代表人物: ①陶渊明

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②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③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④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⑤李白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

第五篇:诗歌鉴赏二轮学案之山水田园诗【教师版】[定稿]

诗歌鉴赏二轮学案之山水田园诗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内容)这两句视觉听觉的角度,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结构:承上启下)承上: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启下: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任性自然、淡泊清高,的情怀。

【反思总结】

①关于山水田园诗

由晋代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由南朝(宋)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描写山水之胜抒发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盛唐山水田园诗】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代表诗人为孟浩然与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②鉴赏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等。

(3)艺术风格: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③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再试身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水流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

一、

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解: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宿管部副部长申请书下一篇:施工脚手架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