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2022-04-2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通过对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整体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音乐师资,幼儿师资过于注重“全才”而忽略“专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校作为培养幼儿音乐师资的重要机构,需要对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

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篇1:

关于中德音乐师资培训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主旨为从中德两国音乐师资培训的具体组成包括:培养场所,年限和时长分布,课程设置的种类与数量,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及体系化程度,再到课堂形式的灵活性,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最后到师资培训成果的考核类型和方式,器乐与理论考试的比例,口试与笔试的选择等众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希望从中对德国音乐教育的成功之处进行发掘。在其音乐强盛的根基——良好的师资培训体系中寻找核心思想,既是德国严谨务实的制度,又是德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顺势得出我国该如何改进音乐师资培训方式,同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德;音乐师资培训;对比;改进

[作者简介] 唐凌俊(1997— ),男,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扬州 225009)

下文中笔者在介绍德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选取了德国北莱茵的科隆音乐学院和中国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师培训方式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并针对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培训方式的不足之处展开思考。

一、德国音乐教育的思想

在德国,美育被定义为培养能感知并理解身边美的事物及现象,乐在其中的同时具有评论和更改艺术品能力的人。而美育的主要手段则是通过艺术熏陶,其中就包含通过音乐教育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另外特别注重由康德提出,席勒继承的“审美无功利”的观点[1],音乐教育不是政治教育的工具,良好的审美状态是自由无束缚的境界。而这种理念集中表现在阿多诺的“以音乐艺术为中心”的音乐课程。该音乐教育还使学校音乐教育功能区别于娱乐性音乐消费,成为了相对纯粹的审美教育。接着维努斯认为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与音乐打交道,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好的音乐作品进行甄别的能力,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继的音乐教育。

二、中德音乐教师培养方式对比

笔者在中德音乐师资培训上,希望从培养场所、年限、课程设置、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并联系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

(一)培养场所

首先德国的音教专业会根据不同方向,划分学校进行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中音教系培养,而高中音乐教师则由专业音乐院校培训[2]。由此可以看出,德国音乐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更强。相较之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是高中音乐教师也都是由这三类学校进行培养,可并未清楚划分,例如综合院校音教系所培养的教师能够在高中任职,而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教师也能在中小学任教。培养方向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培养过程的模糊性,使师资质量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音教系也还存在过分强调技能的问题,用表演专业要求培养音乐教师,容易顾此失彼,使得教师最需要的教学相关技能得不到发展。

(二)年限

德国小学和中学的师资培训学制分别为三年和四年。第一次国家考试在结束第一阶段学习后进行,考试周期为八到十个月。接着迎来为期两年的在校实习。德国的实习是融入当地的学校,深入到每一堂音樂课中去,以实践为主进行音乐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得到磨练,并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授和自身课堂的积累,才具备第二次国家考试的资格。

从表象上看德国的实习期仅在量上增长了时间,而其实质是增加了更多体验教学的机会。教师能在实习期运用班级管理及课堂教学等理论,检验其成效,并进行合理高效地组织,做到“心中有数”。

总的来说,在德国如果音乐教师培训进展的一切顺利,培养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至少需要六年的时间,而一个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则至少需要七年的时间。如臧婉在她文章中提到德国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音乐基础,还得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考取高等院校[3]。以德国培训中学教师的比例进行分析,这七年中四年为技能学习和培训,两年为校内实习,一年为考核或考试。时间分布合理,实习和考试是在学校培训制度之外的。

再对比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中音乐学(师范)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来说,中小学教师的学制为四年,其中六个学期为专业内容的学习,一个学期为校外实习,一个学期的时间为毕业论文写作。其中校外实习主要以现场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为主,亲身参与课堂实践相对较少。如果按实际参与课堂实践的时间计算可能不足十次。通过该方式培养的教师,对于一两节示范课尚能完成。可在长时间的教学中遇到复杂的课堂情况就显得难以招架,甚至产生不当的处理方式。另外该实践与考试是包含在学校培训制度之内的。实习作为学分较高的项目,包含在培养计划之内,课程考试分布于每学期期末。

撇开技能培训和考试的时间,单从实习的时长分配来说,“扬大”为代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是有所欠缺的,实习教师还未充分适应课堂环境,学会基本的应对,便草草结束了实习期。这样浅尝辄止的实践极易造成的后果为:实习教师一旦被聘用任教,规模较大学校一般会重新经过培训,而规模较小学校可能就直接开始日常教学,效果较差。

(三)课程编排

以德国初级音乐教育师资培训课程为例,其专业科目有主专业乐器、教育学、声乐、视唱练耳等,除了本国语言——德语和数学(德国人认为音乐源自数学的学习),都是从音乐技能、音乐理论和教学出发进行学习[4]。细细看来这些内容无不切中音乐技能和教学上的要害,是音乐教师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合唱指导为例,合唱活动是学校音乐活动中经常举办的。而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则涉及到声乐、视唱练耳、舞台表演、学校常用乐器演奏、和声等学科的综合学习。这些课程像是一张成体系的知识网络支撑起教师。以科隆音乐学院对初高中教师培养方案为例,其中分为四类,分别为研讨课、小组课、专业个别课和集体大课等形式。集体课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小组课会集体对乐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而研讨课则通过专题形式,教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评,课程形式丰富,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采用灵活方式的同时也保证了实际效用。

对照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师资培养计划,这里参考扬州大学2018版音教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主要有复调基础、基本乐理、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单从专业课程设置部分来看,专业课程科目众多,但大都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该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并不明显,其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程度较为局限。另外其他通修课程,例如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及程序设计Ⅲ等足足有十门,与专业课的相关性并不大,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更需提高针对性。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建议可以免修,因为作为音乐教师考虑,如不兼任历史教师,一般难以触及。

(四)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相对中国的教学方式,德国学校并不要求教师使用固定教材,而是把重心放在自身的研究课题和所持的观点上。所以教师更多地通过给学生推荐书籍,和他们讨论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授课[5]。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前沿的知识。再谈到中国的音乐教学,不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对陈旧的曲目表现得并不积极,如果教师也不钻研教材进行内容的拓展,那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德国在教师培训上,更多开展技能实训的课程,由学生主导讲课,教师引导进行讨论。学生作为主角,而教师真正成为了引路人。学生在交流中开拓思维,教师也得到学生的启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再比对中国,实践类课程也并不少,例如田野采风,舞台表演基础等课程,可培养方式仍以课堂理论的教授为主,替行实践之名。学生和教师的思考量较少,课堂对话不足。从效果上考虑不仅达不成实践的目的,还容易造成所谓的“走过场”,进一步导致形式主义下独立思维的缺失。所以我们更该呼吁开设真正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程。让师生更积极地追根溯源,开拓创新。

(六)考核制度及内容

德国的考核制度是国家考试委员会设定的,每年两次。首先主专业乐器的考察曲目长度需要在40分钟上下,副专业乐器曲目长度同样需要在30分钟左右。

同时,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在4小时内,口试设置在30分钟,内容范围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都考察,相对全面。考生不仅需要对技能有较好的把握,还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自如地展示,从多个方面反馈。

中国的毕业考核则主要通过论文和毕业演出的方式进行,成绩优异者会举办独奏音乐会,并无特别严格的笔试和口试,副专业乐器的考核有所涉及,主专业乐器的考试要求相对较低。而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的问题为:由于艺术教育注重发掘个体潜在的艺术能力,但同专业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趋同也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挖掘和发挥,造成了个性教育的缺失。

在内容上,德国音乐师范的入学考试,除了两门乐器演奏外,还要求流行音乐作品的考察。学校从考试要求着手推动着教师及学生去接触现代化的作品,与本时代的音乐作品接轨。而中国音乐师范入学考试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大部分并不要求当代的作品。其导致的结果为,教师与学生都对现代作品一知半解。具体到声乐考核上,考生所演唱的仍是多年前的曲目,如《红旗飘飘》等。暂且不论演唱效果如何,老歌新唱当然也能融入新时代的内涵。可现代歌曲发展的趋势或是新唱法,如民美结合,师生可能都不太了解。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更该紧跟潮流,而非踏步不前。

三、解决措施

上文关于中德教师的师资培训笔者从以上六方面的对比展开思考,下文主要论述了可以进行改革的方面和具体措施,希望能从实效上使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有所提高。

(一)实习制度的改善

笔者认为中国的音乐师资培训在实习方面,可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络,开展定向培养计划,此处指时间的大幅度延长,让音乐教师在其中教学实践至少一年的时间,以聆听并逐步参与课堂的方式,做到知识和实践并重,丰富教学经验来促进自身成长。同時高校与中小学间的互动可以增进交流,高校教师与学生能接触到一线教师教学上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经验。从而加深教师对中小学实际音乐教学的理解。音乐教学不该放置在高高的象牙塔中,而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课程设置的完善

笔者认为中国在音乐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删减一些关联性小的通修课如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即臧婉文中所提到的避免学生单纯为学分而选课,结果造成他们没有足够时间提高自身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技能。而以计算机音乐录制、计算机打谱练习、PPT制作训练等更契合专业特点、实战性更强的课程来取代,课程设置上也应考虑衔接性和体系化,一定课程数量固然需要保证,可笔者认为通过合理的知识网络来培养新生代音乐教师会更高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由易到难的纵向课程设置较为完善。可适当补充横向的课程设置让理论课和实践课可以同步进行,给予学生一定的结合空间。

(三)提高地方音乐教师待遇

针对德国的音乐学校,由于在职前培训方面做得十分到位,音乐教师质量普遍较高。在德国获得教师资格的音乐教师。上任后作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而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著名音乐学院毕业的教师都更愿意在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定居,而四五线城市的中小学音乐科目仍然大量存在着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状况,这导致了偏远地区的音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的学生很难接触到优质的音乐教育。启发我国是否也应加强地方音乐教师的待遇,让优秀的音乐师资愿意留在基层。

(四)短期的教师培训方式

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主要通过远程在线培训班来提高自身水平。例如在线柯达伊培训班的开设,其初衷是为了让初学者对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思想、理念、手段和内容有初步认识,提升个人音乐能力和教学能力。由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网络授课。课程共六次,通过在线视频,由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进行授课。通过线上视频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在职教师能接受到线下可能不具备的优质培训同时,也能适应其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较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水平。这类通过网络传播的微课,应由学校组织广泛开展起来,强化音乐师资水平。

总 结

本文的目标旨在学习德国高质量的音乐师资培训的基础上,对中国的音乐师范培养方式进行改良,而此过程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敢于打破陈规,学生要勇于发问,除了思考教学内容,更要思考教学方式。吸取他国优质的教育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使我国音乐教育大步走向世界强国的行列。

注释:

[1]谢嘉欣,杨燕宜,孙 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5.

[2]赵 婷.德国音乐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与借鉴[J].北方音乐,2019(21):251—252.

[3]臧 婉.从国外视角下探析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发展潜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226—227.

[4]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7.

[5]代百生.中德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89.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唐凌俊

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思考

摘要:通过对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整体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音乐师资,幼儿师资过于注重“全才”而忽略“专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校作为培养幼儿音乐师资的重要机构,需要对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幼儿音乐师资;音乐技能;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建设

一、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音响、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幼儿早期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力在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上最为突出,有心理学家曾统计:3岁前出现音乐才能的男孩为22.4%,女孩子为31.5%;3岁至5岁时,男孩为27.3%,女孩为21.8%……有近一半的儿童在五岁以前就出现了音乐才能。由此得出,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早期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二、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

(一)幼儿音乐师资缺乏

我国幼儿园师资总体比较缺乏。从表1(见下页)看出,近10年我国幼师比一直维持在1∶24以下较低水平。按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在园儿童的比例不应低于1∶16。若按此比例计算,所缺教师高达51.67万人。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养,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律,并熟悉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幼儿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幼儿音乐专业教师根本就不存在,音乐教师只是由会一点简单音乐和儿歌的教师充当。对于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的乡村幼儿园,幼儿音乐师资则更属梦想。

(二)幼儿音乐师资职前培训不明确

目前,现任幼儿音乐师资依据所受职前培训的专业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其他。

第一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实施的是“全才”式的幼儿教师培养。广泛学习了针对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基础课程和音乐艺术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校之前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大学期间又采取的是“全才”式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都提高有限。工作后,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他们又对幼儿的文化、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负责,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这些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及西方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几乎不太涉猎,多数仅凭自己的爱好来挑选幼儿音乐教学材料,潦草应付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谈不上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对幼儿音乐潜能进行开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感的目的。如果作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者自身的技能、鉴赏能力都很差,很难想象如何将音乐的美感传递、教授于幼儿。最终,幼儿的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和人格化将流于形式。

第二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全国各地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和表演專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校,一部分进入了社会表演团体,还有部分进入了幼儿园。由于择业选择的竞争,他们选择了幼儿音乐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对幼儿教育发展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音乐教育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层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音乐艺术多是普及性、大众性的音乐艺术,更多是一种为了表演性质而学的一些音乐知识,都没有针对幼儿音乐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幼儿专业的知识学习,使得毕业生虽然在幼儿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但其理论、技巧和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造成了以成人的心态去传授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偏离了幼儿音乐教育方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三类,一般为其他专业转行,或从各种途径转行的人员。其音乐素质和能力更是无法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对策

(一)调整转换培养思路,在重视“全才”式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才”的培养

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名称后用“音乐教育”或在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后用“学前教育”标注培养人才的内涵。各级领导需要加深对幼儿教育本身的认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需要统一而无特色的“全才”,而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分流”,将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其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活泼、懂得幼儿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师资。

(二)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才”式的学前师资,其招生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高考,根据填报志愿情况择优录取,没有设置额外的专业考试。由于音乐技能掌握需要的周期较长,仅仅依靠入校后的两三年时间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很小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以培养幼儿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学前专业招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还应设置相关音乐技能、创造力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幼儿音乐师资的素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是幼儿音乐师资职责,可以定义为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教授儿童音乐才能。因此,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既要有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基本的学前教育技能,又要有较高的音乐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外,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应着重加强音乐技能、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应避免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以幼儿教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学前教育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如幼儿钢琴教法、幼儿音乐鉴赏、幼儿音乐教法、幼儿舞蹈教法等课程。二是应开设国内外先进音乐教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育法等。三是幼儿音乐师资需适应时代潮流,能够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现代化设备、教学软件应用课程;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教材,如艺术教育多媒体教材《音乐的翅膀》等。四是增强实践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的见习和实习。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般实习和实训仅有4-6周,导致了大批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素养较低的毕业生进入了幼儿园,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是进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而非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应给予重视和加强。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校内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幼儿园工作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学前专业毕业生偏理论、轻实践,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9,(3).

[3] 李晋瑗.学习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J].早期教育,

2009,(2).

[4] 曹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措施——以学前教

育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39-41.

作者:赵 华 耿 燚 张 凝

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篇3: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模式探析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素质教育是其重要内容,音乐自身独特的素质教育意义得到了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充分肯定和重视,但现状不容乐观,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规范化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对我国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意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所探讨的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的非专业性音乐教育,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来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李岚清强调过:“音乐的培养功能还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能够完美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启大脑的形象思维,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本文意在对我国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规范模式进行探讨。

一、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下达的艺术教育文件指出,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并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做出过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至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在定位上仍然不够准确,音乐课程的开设也没有像思想政治、体育等课程那样具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教育部也没有把音乐课程教育列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因而高校音乐教育在经费、设施、师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存在“边缘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定位存在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末教办字025号文《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把艺术教育定位为“实施美育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音乐教育迅速发展时期仍然是把音乐教育作为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这种定位虽然体现了对音乐教育的充分重视,但不能突显音乐教育自身的价值,并且给音乐教育带来一个问题:不能保证学生摆脱音乐学习中技能优先的倾向。因此,学生个体的感受力和反应力没能得到充分发觉,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情感意识没有真正得到发展。

2.缺乏具体可行的文件定位。据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把音乐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音乐教育也在不断深入,但教学管理不完善、师资不足、经费不足、教材不完备、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部没有规范性的要求,没有把音乐课程纳入教学评估体系,这是阻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国外高校规范化音乐素质教育经验

美国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国家,第二次界大战后,音乐教育发展很快。1875年创立第一个音乐系,之后全美的综合大学纷纷成立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计有一千余所。这些音乐系或学院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把目标定在提高学生素质。其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在于:

1.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国家颁布相关政府文件确保音乐素质教育的地位和有效实施。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把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列为美国基础教育6门核心学科中的一科。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制度上奠定了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

2.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院不单设立了独立的音乐系,还在1975年设立艺术委员会,以每年定期召开两次由校长亲自参加的会议的形式,专门研究艺术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机制有助于监督、协调和促进学院艺术课程的开设和艺术教育的实施。

3.有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美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已经有长达六七十年的历史。学生通过选修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发觉艺术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的音乐艺术活动。

4.有优质的师资队伍结构

以非音乐院校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音乐教师共1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音乐教师7名,师生比为4.29%。音乐教师全部毕业于美国名牌音乐学院,部分教师还同时具备普通大学的学历,阵容之强大不亚于专门的音乐院校。在任教的教师中不仅有没有知名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挥家和演奏家,还有作品多次获奖和发行唱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音乐人,有的长期与知名乐团合作。这样的师资力量,保障了学生得到高水平的引导和教育。

5.有浓厚的音乐艺术氛围

美国普通高校的学生音乐艺术团相当活跃,每个学期都会在校内外举办各种各样的演出。每年开学第一周都是各乐团展示其音乐才能的季节,新生通常在开学伊始就参加音乐社团的考试,以期加入这些社团,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我国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可行模式

(一)转变观念是根本

重视和发展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需要国家、学校管理层理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1.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给予明确指导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加以引导,是其制度化规范化的根本保证。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赋予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很高的地位。但在相应制度和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指导和评估制度,使音乐教育获得同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等课程相当的地位,保障音乐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实施,同时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美国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了一种社会共同参与和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正如其教育部长赖利在1993年全美音乐教育者大会答问时所说:“要力图把全社会的各种文化机构的丰富营养资源拿到‘教育的餐桌’上来”。法国教育部对每一个艺术教育领域都按年级颁布了教育大纲,包含了教育目标、实施方法论要求、期望的能力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从国家层面,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从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入手,保证一定的课时,并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

2.高校管理层结合实际实施国家政策

政府层面政策的制定,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深刻理解音乐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科学地执行。管理者必须转变鲜有观念,重视音乐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国家相应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划,将音乐课程纳入到学校各个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由校级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和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音乐教学课时量的计算、课时酬金和奖金的发放及技术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其他学科平等的地位或相对倾斜,在进修和培训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音乐教育的课程地位,形成各级各界重视的氛围。

3.校园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正如前文所介绍美国高校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也应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文化活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引导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和兴趣。学校相关部门如各级团组织鼓励学生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合唱团、乐队、管弦乐团到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歌手比赛、举办校园歌手大赛、高雅音乐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络平台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把音乐的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把音乐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二)规范化教学是保障

使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是保障音乐教学的关键。规范化包括评价考核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教材等方面的规范。

1.评价考核体系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因此,各高校需建立以学生为主、人性化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建立与专业课程一样的音乐教学评价制度,由学生通过评教系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高低进行评判。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应当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考虑其知识机构和音乐基础,在评价标准上采取一定的灵活度和弹性,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

2.课程设置系统化。目前各高校的音乐课程大多为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特点: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所以,大多情况是教师学什么专业就主要讲什么内容,虽然也包括音乐基础理论、器乐、欣赏等方面,但缺乏内在联系、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利于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各高校应当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师授课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基本的、全面的音乐知识。

3.教材建设的共性与个性。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有来自各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各高校采用的教材随意性比较大,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选择编制课件授课的方式。还有一部分高校虽然使用教材教学,但针对性不强。教育部门应当组织成立类似音乐教育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指导和规范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并把学校教材的选用制度化,保障教材质量和其针对性。

(三)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是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疑是提高音乐素质教育质量的保障。鉴于高校音乐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师资队伍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演唱和演奏技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保障教学首先要保障教师师资结构,高校在引进师资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资质严格把关,同时要考虑的教师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层次和师生比,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2.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当对教学理论知识和作品有一个全面扎实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外音乐名作、音乐形象、情感特点、风格特征及创作思想、美学意义。教师也应该掌握较高的音乐技能,包括各种乐器的演奏以及声乐演唱。同时,教师应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体。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音乐素质教育课堂应当是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教师授课时不仅要讲音乐的形式、技巧,也要将情感、文化、价值观等内容柔和进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因此,音乐课堂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教师要善于创新,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思维模式,把自己定位为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权威的定义者和解释者,让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验吸收和升华。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场地和经费是基本保障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音乐设施包括:6个音乐教室,全部配备钢琴,其中5个是三角大钢琴,一个教室还有竖琴,此外,教学楼里还有8间单人琴房,全部对师生24小时开放。学院还建有音乐图书馆,馆藏包括大量20世纪的音乐和电子音乐作品和涵盖了音乐大家的的名作和南亚地区的民间音乐的音响资料。我国高校应根据学生数量和教学需要,配备音乐教室和设备,并有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实施,专人管理和维护。

(五)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学生音乐第二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而社会公共音乐资源主要集中在各式音乐厅、礼堂甚至KTV等艺术表演场地。政府教育部门应当由专门委员会负责协调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由社会演出团体举办学生专场音乐会、文艺晚会等艺术演出,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自身修养。形成公共文化艺术设施与学校密切合作和互动的长期关系,制定相应制度,并把公共资源的利用纳入到音乐教育的总体教学规划之中。

李岚清在视察吉林大学时曾说过:“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更应该是为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服务的。”总体来看,我国当前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已经在稳步发展,而把音乐教育更加深入细致地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激发创造力等作用的努力也一直在进行,本文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探讨如何把音乐素质教育规范化,形成稳定的、可长期执行的具体政策和制度,以期有助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地位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版社,2003.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范音利.大学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2).

[5]冯晓莉.大学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构想[J].职大学报,2007,(02).

[6]张晓蕾.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1,6.

[7]寇冬泉,刘电芝.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0-124.

[8]张晓蕾.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1,6.

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2400410279。

作者:琚军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炭开采科学技术论文下一篇:幼教音乐教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