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合唱及合唱指挥的发展

2022-09-12

一、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演变

合唱艺术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欧洲宗教艺术,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是包含着多种音色组合、多声部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西方合唱从萌生阶段至今, 其在题材内容、语言形式、体裁、表演、合唱思维、审美范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多与宗教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即便是在20世纪 (特别是二战) 以来合唱发展多元化的浪潮中, 宗教因素也始终没有退出合唱领域, 这便构成了西方合唱发展的主要基础善于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情感及感情。对于中国这种外来的群体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多个声部相互配合, 使声音更具有立体感, 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现更加细腻, 深得广大群众的热爱, 在中国的艺术世界里生根发芽, 开枝散叶。

自1949年开始, 我国合唱指挥的发展较合唱艺术本身而言, 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这其中有历史原因的影响, 但是合唱指挥发展到的滞后很大程度上与指挥专业需要具备更深程度艺术修养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在1949年前主要以学习欧美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以学习苏联合唱教育经验为主, 并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和加强了对欧美合唱教育先进经验、理念的学习。实际上, 中国当代合唱教育汇集了东西方主要的经验, 正在逐步厘清适合我国合唱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合唱指挥的理论基础

在以吸收外来文化为主的80年代, 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艺术家以及理论研究员, 例如:马革顺、黄贻钧、郑小瑛、周沛然等, 通过他们的潜心研究, 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合唱理论研究的空缺。在《20世纪的中国指挥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一文中, 作者冯效刚列举了翻译的大量文献。如:《外国指挥大师传略》、《卡拉扬谈自己》等。这些文献的翻译, 为我国合唱指挥以及合唱事业的发展平添了无穷的动力。

1990年开始, 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 我国合唱指挥的理论也得到的较好的发展。1990年直到2000年这短短的10年间, 就涌现了83篇针对合唱指挥理论的文章。黄贻钧、郑小瑛、平黎明等大批优秀指挥艺术家就指挥的基本理论及艺术修养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开始对我国的合唱指挥理论, 有了较为调理的研究。如:杨鸿年先生的《童声合唱训练》、杨嘉仁先生的《指挥法》、马革顺先生的《合唱学》等众多著作以及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选集, 这些著作和作品选集的出版, 对我国合唱事业以及合唱指挥的发展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此我国进入了合唱指挥理论研究的系统阶段。此时, 以“案头工作”作为合唱排练的前期准备的独特视角开始进入合唱指挥的实践工作中。截至至2016年, 我国的合唱指挥理论研究的答辩论文已经达到5000余篇, 以合唱及合唱指挥两个方向为主, 内容涉及合唱的训练、技法、艺术、修养等多个方向。

三、我国合唱发展的局限性

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急速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渗透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对合唱艺术的表现也从单一的“大齐唱”、“轮唱”、“整齐高亢”的歌咏形式变成了与世界合唱艺术接轨的崭新时代。于是, 在日益繁荣的环境中, 我国合唱团的发展参差不齐, 在前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作品选曲, 理解, 处理上矛盾和问题。认为稍微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的人就可以带领合唱团进行排练演出,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合唱指挥的人才培养和合唱事业的发展。国民音乐素质的水平直接受制于国民音乐教育的水平。我国音乐教育, 起步晚, 发展慢, 不重视, 所以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合唱指挥的学科建设相对落后, 也无形之中制约了合唱艺术的发展。目前,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艺术院校, 专业课程基本以声乐独唱、器乐独奏为主, 合唱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不全面, 课时总量不足, 教学内容匮乏, 教学形式以集体课为主, 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作为合唱指挥专业出身的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同时, 他们在面对普及群众文化的工作, 因合唱团团员音乐素养有限无法全面展现个人才能。因此, 合唱及合唱指挥事业要想在我国持续发展, 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前提下, 同时注重高素质合唱指挥的人才储备, 宏观上提高合唱在中国的普及、发展、拔高, 从而将合唱艺术和大众文化紧密结合, 真正让合唱艺术走进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等大型合唱赛事的举办, 许多大#中城市的合唱团相继诞生。同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许多合唱团也在各种国际合唱节或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使我国合唱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是, 面对方兴未艾的合唱事业, 一些合唱界的专家却认为, 中国的合唱艺术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二是宗教信仰不同;三是音乐素养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客观说来, 以上原因的确是影响目前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障碍, 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为此合唱界许多人士都在积极寻求进一步繁荣我国合唱事业的新途径。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能解决好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渠道问题, 构建不同层次的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机构, 不断壮大合唱指挥人才培养这台&母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一个真正繁荣的合唱艺术的春天必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合唱指挥理论开始逐步出现, 经由吸收外来文化为主, 自由编辑文章为辅的形式有了发展雏形。1990年开始至今, 我国的合唱指挥方向的理论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大量学者通过潜心研究, 出现了大量合唱指挥理论方向的书籍, 刊物, 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曲目。在我国合唱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本文立足1980年以来的合唱指挥著作, 刊物, 书籍, 学术论文, 以及高等艺术院校合唱团的排练案头工作研究进行了总结梳理归纳, 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合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合唱指挥,案头工作,合唱艺术

参考文献

[1] 任秀蕾.《我国20世纪上半叶合唱创作思维的发展轨迹》.《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12

[3] “救亡音乐思潮”的核心内容, 就是要求音乐要为抗战服务, 音乐必须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中重要的精神武器, 音乐创作应以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主题为宗旨

[4]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 (1949—2000)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p98

[5] 石一冰.《百年合唱话沧桑》.《歌唱艺术》2013年第8期.p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与探讨下一篇:基于实效性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合作学习创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