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选取本科专业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6名,从专业报考、学习情况、与导师的交流情况、职业规划等四方面,了解该校预防医学专业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困难及需求等,以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跨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

第一篇: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研究

内容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本研究样本学校S校位于中南地区,于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开始招生,旨在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对该校翻译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的一个缩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译硕士 研究生 就业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随着研究生就业问题突显,研究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的现状。从已有文献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成因研究、压力源研究、缓解压力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成因研究大多从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三个维度展开。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就业環境不公平、择业认知偏差、理想就业是研究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成因;还有学者提出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创业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学者提出培养质量的下降降低了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模糊的主观认知放大了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过高的择业期望是文科研究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压力源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源的五个维度:就业情境、个人职业规划、雇主期望、家庭压力、个人资源,其中江西省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就业情境、职业规划、个人资源等;还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家庭、自身、学校和专业、情感和年龄等,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挫败感、家庭的过高期望、对自身前途的认知偏差、来自学校和专业的自卑感、来自情感和年龄的压力是主要原因。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对策与建议研究中,主要分为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主要是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机遇和环境;学校层面主要是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研究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能力提升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学生层面主要是加强准确自我评价与定位,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本研究样本学校S校位于中南地区,于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开始招生,旨在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对该校翻译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的一个缩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情况

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2013-2016级共146名翻译硕士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校翻译硕士的就业压力情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对该校2013-2016级翻译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结合学生的就业反馈,将S校四届翻译硕士的就业情况总结如下:

1.少量翻译硕士毕业生通过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统一考试进入相关工作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翻译工作的较少,仅有两名学生的工作岗位有外语需求,通过学生反馈得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外语应用与翻译主要是处理一些涉外工作的文件或邮件,且通过两名学生的对比可见,有外语应用需要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应用方式与频率,与单位所在的省市区域以及外事事务发展程度有极大相关性,以上两名学生中,A生所在单位位于东部沿海,该生工作中外语应用频率和语言要求显著高于在中部省份工作的B生。除了这两名学生,表中数据显示的其他八名学生也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无需用到外语技能和翻译技能。

2.进入高等学校工作的翻译硕士毕业生中,大多从事行政教辅工作,工作中对外语的应用需求较少,另有三名学生在省内独立学院的教学岗位教授英语相关课程。进入中初等学校或培训机构是近年来S校翻译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且大多担任英语教师或是留学咨询等,工作岗位对外语需求较高,在培训机构就职的翻译硕士毕业生一般讲授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托福、雅思等考试培训等课程,有少量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专门的口语课程。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留学咨询工作,主要是帮助有留学需要的学生整理申请材料,与国外高校联系接洽,工作中对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需求较高,主要是笔译能力的应用。

3.由于翻译硕士的专业特殊性,有少量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由职业,做自由译者或是自主创业,自己开办英语培训班。D生从学生阶段起就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翻译志愿者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翻译资源,毕业后一直从事口译工作,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该生表示翻译硕士在就业时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远不能满足工作中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口译活动,需要提前储备大量的信息,翻译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二是翻译行业对口笔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想从事自由译者的毕业生需要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逐步积累经验和知名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4.除以上几类就业去向,还有很多翻译硕士毕业之后进入公司、企业,大多从事文案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反馈显示,在工作岗位中对外语翻译的需求较少,有少量涉及到对外贸易等事务需要用到外语技能,主要是文字处理工作,如英文邮件等,语言的专业性程度较高,主要是笔译能力的应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研究调查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就业反馈,反映出当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专门人才,但学生实际就业中真正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数量较少,且从学生本人就业意向来看,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较少;其次,用人单位专门翻译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且普遍门槛较高,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的翻译需求资源较少;第三,实际工作岗位有外语能力及翻譯需求的对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远高于研究生学习阶段,跟工作相关的语言专业性、应用性较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探寻解决途径,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宗旨和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翻译人才,促进翻译硕士毕业生更好地择业就业。

1.从社会层面而言,要加强对翻译人才就业市场的监督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很多翻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有小范围的实践经验,如翻译网络小说、电影字幕等,但这些翻译工作普遍报酬较低、团队流动性高、可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此外还有学生普遍反映获取翻译资源的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和相关机构的重视,构建出合理完善的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健全的翻译人才发掘、考察、启用机制,让更多的翻译硕士学生有机会进入翻译领域、从事翻译工作。

2.从学校层面而言,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不忘初心和宗旨,侧重实践教学和训练,给在校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实习基地等,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优质的翻译人才输送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学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就业指导,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3.从学生个人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翻译技能训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加强学习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行业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做好职业规划,以避免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李敏等.专业硕士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0).

2.王立非,王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6(04).

3.于苗苗等.多重视角下的专业硕士就业质量状况——基于“2015年全国专业硕士调研”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CSQ18093)研究成果;中南民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民族院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肖蒙,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吕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作者:肖蒙 吕昊

第二篇: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探究

摘 要:文章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选取本科专业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6名,从专业报考、学习情况、与导师的交流情况、职业规划等四方面,了解该校预防医学专业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困难及需求等,以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跨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

关键词: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增加,给高校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提出了新挑战;新的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疾病谱的转变,使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共卫生工作的范畴明显扩大。因此,只有保证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寻求合理的预防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适应医学模式与疾病谱的新变化与要求。

随着研究生每年录取率的增加,跨专业报考的学生也逐渐增多。本研究通过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校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跨专业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本校预防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困难及需求等,以期为本校深化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寻求新的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校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本科专业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6名,本科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现就读预防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2名。

二、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男性18人,女性44人,男女性别比为9:22,平均年龄25.1岁;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男性为22人,女性为44人,男女性别比为1:2,平均年龄25.4岁。跨专业研究生中,本科就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所占比重最大为62.9%。在就读研究生前有过从业经历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占6.5%,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占6.1%。

(二)专业报考情况

基于李慧敏等人对专业认同的定义[1],“包括报考专业、专业学习及就业态度三个方面”。本文从考研前对所读专业了解,以及学习的情况、学习态度和择业意向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75.8%的跨专业研究生就读现专业的方式为直接报考,另外24.2%的则为被动调剂;而非跨专业研究生中,保送本专业的占10.6%,直接报考现学专业的占78.8%,被动调剂至本专业的占10.6%。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考研前了解所读专业的占45.5%,而跨专业研究生了解所读专业的则为38.7%。

(三)学习情况

56.1%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59.7%的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27.4%认为自己基础不好,有学习压力,在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所占比例为16.7%。“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是一件难事”的跨专业与非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均在50%-60%之间。64.5%的跨专业研究生认为可以靠自己而不是他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可以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占54.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的29.0%经常去图书馆翻阅所跨专业相关的书籍,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常去图书馆翻阅所学专业相关书籍的占19.7%。38.7%的跨专业研究生总是主动关注专业最新发展趋势,非跨专业研究生总是主动关注专业最新发展趋势的占34.8%。96.8%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愿意选修课程,非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愿意选修课程的占89.4%。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最想提升的能力有:研究能力、发表论文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四)与导师的交流

此次调查中显示在研究生录取时,导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态度积极鼓励并优先录取的占19.4%。在所做或将做的课题题目的设立时,62.9%的导师会考虑跨专业学生特点,而37.1%的则不会。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30.3%的学生与导师一周的交流时间超过3小时,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一周的交流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27.4%。

(五)就业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30.6%有明确的就业计划,而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有明确就业计划的占25.8%。对于“现阶段的跨专业学习,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是否会发挥重要作用”,41.9%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十分重要,学科的交叉学习有助于视野的开拓与知识的灵活运用;38.7%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重要,毕竟多学点比不学有作用;19.4%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一般,学习的东西在工作中也不一定用得上,以后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

三、结论

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而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状况对其学业状况、职业规划及未来的社会成就都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硕士研究生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些硕士研究生可能会感觉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专业的学习投入度不够,专业学习的目标、计划不明确等不良状况。同时,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重博士轻硕士”和 “重本科教学轻研究生教育”现象的出现,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学生可能会忽视平时专业学习,就业时放弃了自己所学专业,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研究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有必要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了解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状况,为其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2]。

本调查显示,跨专业研究生“认为自己基础不好,有压力”比非跨专业研究生比例高。30.6%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学习有难度,感觉无从下手,非跨专业的研究生认为学习有难度,感觉无从下手的占18.2%。跨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基本知识结构构建十分不完善,当他们进入研究生学习后,面对一个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专业,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都不明确,基础赶不上非跨专业的研究生[3]。跨专业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面临着三大压力:一是专业水准要求的导师;二是基本功扎实的本专业同学;三是寻找新求学生涯的坐标点。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不仅要看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而且非常重视专业的连续性,把一些跨专业的研究生拒之门外[4],跨专业研究生还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本调查显示,22.6%跨专业研究生认为自己较非跨专业研究生学习更加刻苦,而非跨专业研究生为13.7%。跨专业研究生需要比非跨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更多。跨专业研究生中经常去图书馆翻阅专业相关书籍的较非跨专业研究生多。

本调查显示,非跨专业研究生中57.6%的认为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是一件难事,而跨专业研究生仅51.6%认为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是一件难事。从跨专业研究生自身考虑,应该学习更加刻苦,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主动弥补专业上的不足,;更加主动关注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发挥积极能动性,与导师定期进行交流与沟通。本调查示,96.8%的跨专业研究生表示愿意选修课程,非跨专业的研究生愿意选修课程的占89.4%。目前,多数院校研究生可选修的课程数量很有限,必修、选修课结构不尽合理,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下,因材施教,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学校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多方面需要加强:激发交叉学科优势的教学方法,跨学科学术交流等。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期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发表论文的能力;表达能力,写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日渐增多,已成一定的规模。跨专业的研究生与非跨专业的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很大的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和导师能因材施教,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合理。1.实行“双导师制”,改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实现现场导师与学校导师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2.选送部分有意愿的教师到相关部门锻炼学习,获取实际工作经验[5]。同时,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增加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促其更好地指导学生。3.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师参加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使研究生学习到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另外,学校可开设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跨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例如,市场营销、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期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

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5).

[2]彭胜华,康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社会

心理科学,2012,(8).

[3]蒋琳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

学家,2013,(2).

[4]田志超,董志云.关注跨专业调剂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J].中国研究生,2007,(1).

[5]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等.加强公共卫生硕士实践能力

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8).

[6]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

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作者:魏红联 方传龙 王艳

第三篇: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以及创新型高级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究成为了当前医学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断,受传统化学教育影响程度较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药学专业定位模糊,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存在脱节现象。文章从当前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了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提出了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复合型;服务型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疾病难题,对药学研究的需要与要求不断提高。与过去不同时的,人们除了在药物药效上的追求外,还亟需符合其经济条件,满足安全原则的药学服务。中国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也必须紧跟社会需求,改革与社会实际不符的培养模式,不但要注重药物研究人才的培养,还应强化药学服务人才的教育,让药学事业能够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站稳脚跟。

一、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阶段的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对国家科技、经济、综合实力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已经有较长时间,也都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体系,而我国对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领域拓展不足

目前我国药学专业硕士要就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术性教育方面,教育方法落后,难以真正实现药学人才培养的高层次进阶。而且,知识体系不独立,难以满足药学所涉及的广泛领域人才需求现实。

2.人才分布领域不均

以药物研究领域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硕士研究生人才在不同生产领域中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较大比例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育、药物应用等领域,只有很少部分会选择药品生产、推广等领域,而在药品研发或是药学实践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稀少,导致药学事业发展往往缺乏人才动力,这也是药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畸形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结果。

二、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药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为满足社会对药学领域不断提升的要求与需求,应以拓展药学人才培养领域,促进药学人才在行业内的均衡分布为目标,开展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集中学科优势,开展综合培养模式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进阶,也是质的优化,因此应改革传统学科划分教育办法,对硕士研究生人才实施综合培养模式。以小组团队指导培养形式替代传统导师培养负责形式,弥补导师学术背景薄弱的缺点,集中学科优势师资。

第二,着眼学科话题,优化互动关系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重点应集中在学科热门话题,根据本学科部门的现实,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开展探索性学科研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也更要考察研究生的知识面以及创新能力。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应鼓励研究生着眼于学科前沿,并结合自身条件,与导师形成料号互動关系,反复讨论开题报告,让研究工作落实到实际,同时也能够减少研究工作时间,集中教学资源,突破研究难关。

第三,注重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

在传统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是将课程教学放在第一位,而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已经存在分歧,若依然沿用传统课程教育方法将对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培养造成阻碍,因此,在培养模式中除了把握课程教学之外,还应结合实际应用能力,让所学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药学研究。而对于药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也应适当减少经验式讲学,增加学术讨论环节,让学生地理思考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空间而真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第四,打造优秀师资团队,教学与科研双向发展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舵手角色,因此必须对教师学术背景以及教学素质重点把关,打造一支在数量上以及质量上都达标的优秀师资团队。此外,为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也要狠抓科研贡献,通过学术深造、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大队伍中教龄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培养力度。

结语:

作为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分支,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到我国药学应用的发展,更与国家医疗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药学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攀升,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科学培养模式才能够保持药学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舒丽芯,和蕾,周东.药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0,03:232-234.

[2]杨笑笑.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0:203-204.

[3]路亮,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新形势下药学研究生生源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09,03:55-57.

[4]李劲平,谭桂山,胡长平,刘苏友,彭傲霜.美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现状及启示[J].药学教育,2011,01:14-16.

[5]冯江,李歆,王长青.试论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立与完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9-16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34和JG2013010517。

作者:武冬梅 李锦莲 肖伍英 朱金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下一篇:五年级数学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