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督规范开发旅游房产论文

2022-04-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加强监督规范开发旅游房产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前,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不够全面,这成为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加强监督规范开发旅游房产论文 篇1:

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海口是全国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截至1998年底,全市空置商品房360万平方米;停缓建工程项目416宗,涉及原规划报建面积143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2856公顷。按经济适用住房标准,即每套房面积100平方米供5人居住计算,海口市空置和停缓建的商品房总面积够18万户90万人居住,而当时全市常住人口才80万人。1999年7月,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工作的决定。经过海口市各有关部门8年的艰辛努力,许多专家学者曾预言15年都处置不完的积压房地产终于圆满完成处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验固然值得总结,而如何将历史教训转化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六条经验

一是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20多个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促进全市处置工作依法、规范、高效地进行。

二是积极推出转化房,促进销售盘活。充分利用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优惠政策,通过返还开发企业土地出让金的办法,降低积压商品房销售价格,实行政府限价,面向广大中低收入阶层销售,消化了一大批积压商品房。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岛外人士前来购买,出现了“东北村”、“浙江苑”、“上海帮”等,转化房已成为海口房地产市场的一大亮点。

三是强制代为处置,突破处置难点。政府限定一个时间让停缓建工程项目产权人申报处置方案,对超过期限不作为的停缓建工程,政府就指定机构进行代为处置,处置收益存放在法院或财政指定的账户,待产权人理清关系后,凭有效证明文件再申领分配。

四是实施分类处置,确保处置实效。一是“压”:项目在规划审批时按原批建的40%进行核减,同时注意不搞一刀切,对自身配套完善、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可以通过优化方案,按原开发强度续建。二是“拆”:拆除不符合现行城市规划要求的停缓建项目。三是“改”:将项目的使用性质改作医疗、学校道路、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配套设施用地,以完善城市功能。四是“购”:从全市停缓建工程项目中筛选出适合用于“三房”(旧城改造安置房、拆迁安置房、特困居民安置房)建设的房源,通过协议收购或市场购买的方式,将项目续建作为安置房。

五是以整治促处置,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为房地产项目带来巨大升值空间。

六是加强协调监督,确保处置工作顺利推进。

四个教训

经过全体处置工作者的努力,海口处置停缓建工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我们也吸取了一些历史教训。

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经营理念。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当年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进入海口市场,其着眼点不是瞄准社会需求而是参与炒作,企图通过倒地皮、卖项目、炒楼花,在击鼓传花式的炒作过程中牟取暴利。当炒作链条断裂后,遗留下来的是资金沉淀、债务纠缠、工程停工。这是违背供求规律所遭到的惩罚。从中我们认识到:在供给与需求之间,需求是决定因素;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消费需求是决定因素。坚持以消费需求为中心,抛弃炒作的理念,是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到报建到竣工,建设周期较长,手续较多,涉及国土、规划、建设、房产等多个部门。我们这8年处置的停缓建工程,就是由于当时规划调控能力薄弱,市场管理措施不到位形成的。因此,要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尽量采取联合办公、并联审批的方式,减少办事程序,缩短办结时限,做到项目批前、批中和批后都有有效监督。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居环境。广大居民对住房问题的关切点已经转向质量、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因此,房地产项目开发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建筑楼房与营造环境齐头并进,甚至项目未动环境先行,体现生态环保、绿色城市的要求。

四要发挥优势,旅游、房地产联袂发展。海口是度假休闲旅游的胜地,也是理想的第二居住地。目前海口商品房50%—60%是岛外人士购买。所以,在项目开发时就要考虑旅游因素,促进富有休闲、度假、康居特色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作者:戴开权

加强监督规范开发旅游房产论文 篇2:

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优化初探

摘 要:目前,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不够全面,这成为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的消费者保障与激励政策需求、经营者保障与激励政策需求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应合理规划设计中长期产业政策、积极完善和优化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保障政策,制定和落实消费者和经营者激励政策,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养老;产业政策;需求;重庆市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休闲养老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20197010);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重庆市加快建设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研究”(2017-ZB06);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乡村民宿地主客感知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KJ1600331);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养老产业发展路径设计与对策研究”(16XYY18)。
一、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及其政策概述

旅游养老是老年人以异地养老形式进行的不以工作、定居和长期移民为目的的旅行、暂居、休闲游览活动的总称,通常又称为异地休闲养老、养老旅游和度假养老等[1]。旅游养老按地区可分为城市型和乡村型,其中,乡村旅游养老是其主体。旅游养老产业指以异地旅游养老人群为目标客户群,依据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其提供各种旅游养老要素等产品的综合性服务产业。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是以满足旅游养老消费者多元化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基础,休闲产业、旅游产业、养老产业和农业等多个产业在市场、资源、功能、业务、空间等方面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2]。

旅游养老产业政策是从供给方面对养老产业的市场机制、养老消费者和经营者等进行导向和补充的宏观调节政策,其按照主体分为消费者和供给者。而市场秩序政策是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政策,一般也可将其归属于供给者相关政策,按照政策类型又分为保障政策与优惠政策。

重庆市旅游养老有三种形式:市场依托型,如歌乐山等;景区依托型,如仙女山等;乡村环境型,如黄水[3]。就产业发展水平而言,第一种类型情况较好,第二种类型情况一般,第三种类型情况比较糟糕。就其产业政策整体而言,其市场机制政策已基本建立,但消费者保障和优惠政策还存在一定问题,经营者保障与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较差。总体来说,目前重庆市旅游产业政策不够全面,成为制约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需求及存在问题

基于对2016年4月45位在渝进行旅游养老活动的消费者和20家经营单位的深度访谈,并结合文献研究和行业发展资料,主要分析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的需求及其产生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需求

1.消费者政策需求

一是消费者保障政策需求。消费者保障政策包括安全保障、异地医保报销和市外消费者医疗养老转接等政策。旅游养老消费者由于身处异地,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均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身处乡镇偏僻之地,消费者对安全保障有强烈的需求。老年人多半病痛缠身,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医疗产品与服务为其基本需求。对于异地老年人群来说,养老金跨区域领取手续、医保关系转接以及异地医疗报销的便利性都是其选择旅游养老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养老金跨区域领取存在重复收取手续费的问题,造成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医保关系转接缺乏双向性,重庆市与部分省区市或其所属的部分地区尚未签订双向医保协议,未建立医保信息联网机制。异地医保报销全国各地标准不一,重庆市内标准也不统一,如非参保地就医的老年消费者的门诊费用是无法报销的,在非参保地三级医院就医,需要向参保地医保局办理外诊就医备案登记手续[4]。

二是消费者激励政策需求。消费者优惠政策包括居民鼓励优惠和市外消费者本地市民化待遇等政策。其一,消费者鼓励优惠政策的需求。旅游养老产业属于具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产业,且老年群体在整体上属于弱势群体,为突出该产业的社会性,应该出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政策措施,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进一步刺激市场消费。其二,重庆市外消费者本地市民化待遇政策的需求。在重庆市养老期间,消费者常常受到户籍制度阻碍,无法享受本地市民化的待遇。如本地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年龄为60岁及以上,而对外地老年人群的限制则为65岁及以上。

2.经营者政策需求

第一,经营者保障政策。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经营者保障政策。一是经营者关注财政的总体投入量。经营者的关注重点包括养老服务项目的创立与补贴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但目前重庆市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补助政策零散无序,难以从实质上解决民办养老机构运营困难的问题。二是经营者关注的财政投入结构。目前,重庆市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政府公办养老服务项目以及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上,主要从供给方面提供财政支持,而对于老人的需求方面投入不足,難以有效拉动老年人群体消费,提升老年生活水平。三是经营者关注的财政投入方式。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传统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传统的财政支持方式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经营者激励政策需求。税收优惠政策是最重要的经营者激励政策。一方面,经营者关心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服务项目上,尤其集中在公办养老机构上,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而对民办养老机构税收优惠有限,这种差异打击了民间资本创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阻碍了养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经营者关心税收的优惠方式是否合理。目前,只有直接、间接两种优惠方式,而我国针对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多是直接优惠,主要有营业税减免、所得税减免和捐赠扣除等,直接优惠的政策导向性明确,但是因为税收优惠力度有限,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二)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问题

1.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保障政策未具体化,产业激励政策未完全落实

保障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惠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促进条件。尽管国家出台了相關的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的配套政策,其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同时,在产业供给政策方面,经营者未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与政策优惠。尤其是经营者保障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2.消费者保障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已有政策并未完全落实

其一,外地老年人市民化政策未得到落实。本地老年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免门票(或购买优惠票)、普遍门诊挂号等方面都有免费政策,外地老年人要么没有这样的优惠政策,要么对年龄有更大的限制。

其二,医疗保险体系未实现全国统筹,异地就医仍存在问题。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在总体上还属于市级统筹,跨区域领取困难,医疗保险的异地使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消费者保障政策存在本地医疗保险转接困难、异地医疗可报销比例低、异地医疗费用报销程序繁冗、旅游养老者异地就医时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等问题[5]。

3.消费者激励政策探索刚刚起步,为大多数企业所忽略

一是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激励消费者参与旅游养老活动的意识;二是激励政策流于形式,消费者未能真正从中获益;三是不重视激励政策的效果评价,激励消费者活动的成效多以达到主管部门要求为标准。

4.经营者保障政策有部分缺失,市场规范性欠佳

首先,重庆市旅游养老行业标准政策匮乏,无法引导市场规范。行业标准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内涵和外延界限模糊,产品标准与服务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有较大缺失。由于标准不统一,企业间地区间合作交流存在较大困难,进一步阻碍了行业的快速发展[6]。其次,产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经营者处于风险的旋涡之中,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经营者在日常经营中常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也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潜在经营者进入行业的积极性。最后,资金保障是产业保障政策的重要基础,由于财政政策的不完善,也成为其最大的桎梏。

5.经营者激励政策未完全落实,已有政策效果较差

其一,民办企业是旅游养老的绝对主体,但由于优惠政策不能完全到位,其实际激励效果较差。其二,片面依靠减税降费的方式直接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产业上下游企业的间接激励方式。
三、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一)合理设计、规划旅游养老产业的中长期发展

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政府理应重视并引导其稳步发展。发展中要把握“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多元并举、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把产业发展纳入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旅游养老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逐步使旅游养老产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

(二)积极完善经营者保障政策并予以贯彻

首先,制定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宏观的行业标准,微观的企业标准和服务标准,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以典型企业为例,完善保障日常经营管理的政策,针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对原有保障政策进行完善,并在全行业推广。再次,产业保障政策的基础是资金保障,以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发展较好的旅游养老目的地政府可以设定专用资金,用于促进产业政策建设和完善。

(三)积极落实经营者的优惠政策并加强监督管理

其一,积极落实税收优惠、协助贷款等扶持政策。在对旅游养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产业链上其他相关产业的帮扶政策力度。比如,对民间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水、电、气等方面落实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身旅游养老产业。对发展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用地保障、信贷优惠、补贴利益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减少开发商对养老产业投资的难度,提高投资率。此外,要加强政府在旅游养老产业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创立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专项投资补贴,为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其二,增设协调监查机制,规范产业发展。为加强对旅游养老产业的监管与协调,重庆市可以试点建立一个高层次机构,高效协调相关部门,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进而确保政策和措施实施到位,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加强对旅游养老产业的规范化监督和管理,从而使旅游养老产业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积极优化消费者的保障政策并加强落实

一是打破户籍壁垒,形成同等优待的格局。在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重庆市应探索逐步取消老人享受优待服务的限制,使本地老年人和异地旅游养老者享有平等待遇,提高异地旅游养老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二是应建立全国养老保障联网体系,即建立全国联网的退休老人信息共享平台,这样不论老人迁移到何地,当老人办理有关业务手续时,相关机构都能顺利地调阅老人的信息,同时可减少“骗保”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保生存认证平台。

(五)积极制定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并付诸实施

一是制定吸引旅游养老消费者的政策。借鉴国内外旅游养老发达地区的经验,在医疗卫生、住宅、交通、社区活动和终身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渝参加旅游养老活动。

二是文旅部门、民政部门、商务部门和老龄部门等通力合作,制定促进重庆市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促进旅游养老产业消费,建立畅通的协调沟通渠道,不定期召开协调沟通会议,并制定政策落实监管措施,奖优罚劣,加强对政策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 周刚.养老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12-116.

[2] 李莉,陈雪钧.旅游养老产业的构成体系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67-70.

[3] 周刚,章天园,高晓妍,等.重庆避暑型旅游养老产业基础调查研究[J].经济师,2017(7):172-174.

[4] 重庆本地宝.重庆区县的医保卡能在主城用吗[EB/OL].(2020-11-27)[2021-04-10].https://www.163.com/dy/article/ FMLO99F20514AOLK.html.

[5] 汪婷.浅析养老旅游地政府保障性条件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5(6):13-14.

[6] 周杨雪,伍弈.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养老产业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11(2):87-89.

作者:罗萍 周刚

加强监督规范开发旅游房产论文 篇3:

如何在新常态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新常态”注定了房地产业风光不再。本文在剖析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政策上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改革房地产财税政策,微观策略上调整企业经营战略、提升管控能力、增强约束机制、创新财务战略等实现中小房地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房地产业 发展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使得房地产业面临根本性转折,适应新常态、化解新矛盾、抓住新机遇是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必须确立的现实思维。本文作者作为浸润房地产多年的业界人士,基于国内经济与国际环境全面对接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挑战与考验,从分析房地产业相关问题入手,提出实现未来中小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财务建议。

一、新常态下房地产业面临问题的基本分析

(一)行业吸引力直线下滑,发展后劲相对乏力

房地产业作为曾经的中国经济支柱产业,有过相当“惊艳”的黄金时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市场后,房地产业尽管并未出现明显的行业性的整体衰退,甚至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房地产销售价格和成交量的新一轮高潮,但房地产行业已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随着政策刺激的淡化,2013年以来,除一线中心城市外,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开始增长乏力,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明显开始下降,通过负债大量储备土地并进行粗放扩张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吸引力已经快速消失,逐渐失去了依赖土地增值和短期套利的机会。

(二)过分依赖投资性驱动,缺乏风险管理体系

多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格局,一直呈现着卖方市场态势与新投资项目轮番拉动的基本套路。根据作者对浙江省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调查与观察,发现这些企业普遍缺乏切实的风险意识和市场预测能力,对行业的周期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的评估能力显得准备不足。中小房地产企业长期信奉单纯的“操作”能动性,过分依赖投资驱动,忽略了内在管理人才、管理能力、科技應用等要素的投入,对市场竞争新环境下风险识别与评价、风险控制与化解等整个全面风险管理缺乏意识与专业技术。这也是长期高速扩张中放松自身风险管理文化的结果。当然,这也反映出在新常态下,因为既定战略和管理文化的惯性,企业经营者对经济中低速增长周期认识不足、历练不够。当下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急需补齐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短板”,构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投融资风险渐渐暴露,行业管理急需精细化

通过调查数十家中小房地产企业近年来的运行态势与财务资产情况,发现中小房地产企业在投融资粗放经营时代衍生的内存风险相当严重。这些风险可以从内部矛盾与外部政策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运行在整个行业供大于求时代所积累的矛盾来看,其一,资产流动性差。其二,资产周转率偏低。资金回收期较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常态。其三,融资渠道单一。新常态下的大规模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使只能依靠不规范或者信贷资信要求偏低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之路越发艰难。

中小房地产企业外部政策配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掣肘与矛盾。其一,土地政策与房产政策的矛盾。现实中,由于土地和房产开发分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管辖,政策目标和导向上存在有较大差别。时不时会缺乏协同效应,存在政策之间相互打架的风险。其二,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政策的不协同。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宅房土地价格的巨大差异自然导致不公平竞争。在房价持续走低的当下,住房投资回报大大降低,这不利于保障正常住房供给,对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新常态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同时也适度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为着力实现社会成员“住有所居”与保持房地产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现针对上述新常态下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土地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放松政策管制,而是进一步规范土地政策,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当前,主要是围绕土地一级市场,以有序增加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和手段。可采取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过分干预;二是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交错区的开发力度,同时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在依法前提下流转起来;三是有效盘活存量地和闲置地块;四是进一步加大城市的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与更新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开发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开发。

同时,应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力求缩短审批周期,为企业腾挪出相对宽裕的空间。一是大力改善现有窗口申报制度,实行限时审批、网上审批等办法,明确工作定额与流转制度,提高审批事项的结案效率;二是简化现有审批环节,公开政府审批的权力清单,并对政府系统的技术部门推行扁平化管理;三是探讨政府国土、住房和建设开发环节的审批单位在办公空间实行合署办公或联合办公,尽可能推广“一站式”行政服务的经验;四是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严惩整个链条上的腐败分子。

(二)改革房地产财税政策,搭建合理财税环境

税费问题一直是公众对房地产行业关注的敏感问题,根据中央新常态下“调结构、稳增长”的政策精神,笔者建议:一是对房产交易环节的营业税持续缩减,而对房地产所得税率拟适度提高,这样形成流转税负总额降低的趋势;二是开展房地产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支持办理房产转按揭业务,并进一步简化登记和减少费用;三是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建成年份较久的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等社区的公共设施投入,以此来统筹城市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防止出现极度反差现象;四是增加对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快公共设施均等化进程,产生反聚合效应,使居民点合理分散,化解城市交通日益困难的矛盾;五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融合城市行政区内远城区与主城区户口居民的社保体系,并实现城市圈地区的统一,同时探索使用房券方式发放住房补贴。

(三)面对新常态市场环境,调整企业经营战略

为顺利适应经济新常态,房地产企业可考虑增加对复合地产和特色地产开发的比重。改变过去以商住开发为主,兼顾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养生养老地产、教育地产、文化地产、定制开发等特色路子为补充的基调,在未来住房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日前强劲的趋势下,房地产企业的积极心态应该是:第一,对商业用地,虽然其单位购买成本相对较高,开发風险相对较大,但是其平均利润也较高,且容易利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实现销售回款;第二,在全方位增值服务时代,一方面积极销售商业物业,另一方面还需要为客户提供商业管理和物业管理等增值服务,深度开发服务思路,通过价值链扩展来获取超额利润;第三,销售和服务的重点需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转移,新的热点与增长点值得关注。

(四)注重信息化环境建设,增强全新管理意识

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来武装管理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所争相采用的重要着力点,中小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种信息化管理设备的换代升级,选择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及可持续性的财务管理软件。

科学的管理意识能够激发和指导科学的管理行为,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在新常态下想要切实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包括财务在内的管理团队是企业管理队伍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加强管理队伍的管控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及素质提升,以充分感受市场变化、更近距离接触消费者需求变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五)强化约束性机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与约束制度,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当前,应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监督约束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工作,从而让内部审计站在企业的高度、市场的高度来调整具体管理内容及方向;在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企业要积极打造信息交换渠道、积极与社会媒体沟通协调,运用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在舆论监督权履行方面的意识,从而给企业一个严肃的外部监督环境,促进企业不断完善与提升自身的管理工作。新常态下要想切实实现财务管理的综合控制及渗透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资金使用的进一步精细化与规范化。

(六)执行创新型财务战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致命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的企业而言。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要以改善财务状况为主线,从改进融资渠道与成本、提高资金效率入手,加快经营活动现金的变现能力、着力优化现有投资项目结构、在财务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策略、寻找新的融资方式,采用信托、证券化、众筹等方式进行融资,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财务整合。

在企业管理的规范与创新方面,也要努力探索,如引入流程优化、变革内部组织结构、采用新营销模式、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一路一带”等国家战略,进一步扶持骨干开发企业对外拓展业务。当然,经营活动中树立法治意识,规范经营,诚信纳税,在拿地、办证、借贷、销售等关键活动中依法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润和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黄慧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教师应创建优秀的班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