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取向的健康校园建设论文

2022-12-14

1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 它是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学原理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1.1 太极拳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阴阳学说认为, 自然界周而复始, 由无极而太极, 阴阳对转, 化生万物。其和谐是“天人合一”观, 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 正所谓人身一小太极, 自然一大太极, 两者应当和谐, 人应“道法自然” (《老子》) 。太极拳正是以这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 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打太极拳时要“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 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 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打太极拳时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 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练者要处于刚柔并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状态。《太极拳论》讲:“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逢左必右, 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人与外界建立一种和谐与统一的关系, 这种和谐观, 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 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这种和谐的思想, 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2 太极拳蕴含的“顺应”的思想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 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这些法则要求练习者不管对手处于什么位置, 都始终能够视不同的情况从容的积极主动地应对, 这就是“顺应”。“须要从人, 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 由己则滞。” (武禹襄《太极拳解》) 这种顺应既反应了和谐的思想又体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人们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在推手中将深深体会到这种“顺应”, 它不是对抗, 而是应坚韧主动地保持自身和谐。和谐则生, 和谐则能和平共处。这样, 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 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氛围。

1.3 太极拳的“心静”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 一举手, 前后左右, 全无定向, 故要心静。”《十三势歌诀》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所以, 平心静气, 才能真正体悟到太极拳, 太极拳对心静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值得指出的是, 心静不仅是练拳的要求, 也是思考、行事、待人的需要。只有心静才能真正钻得进去, 才能把事情考虑清楚、做好;只有心静, 方能对人平和。所以, 心静能使校园变得和谐, 中学生心理也变得健康。

1.4 太极拳的“内”与“外”相兼的文化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形神兼备, 内外兼修”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有:“精神贵乎蕴蓄, 不可外露圭角。”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皮、骨, 内外兼修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体魄和精神面貌, 对塑造稳重、成熟的性格大有裨益。

1.5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身法正者, 身桩端正, 无所偏倚, 虚灵顶劲, 落地生根, 故不惧他人推倒。演练太极拳中, 会逐渐体会到做人要身正, 身正才能理直气壮;顶天立地, 才能无所畏惧、神气十足。这对塑造人具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太极拳通过整体修炼过程, 使人的身心两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和谐、平衡和自由[1], 况且大学生文化修养高, 容易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从而更有效促进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太极拳可以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2.1 太极拳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1) 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练习能降低抑郁。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意在身先, 使练太极拳的人, 既无大量的体力消耗, 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从而使锻炼者在平衡舒畅的状态下, 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紧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 可以加大膈肌的运动幅度, 对内脏器官进行有节奏的按摩, 增加了肺活量, 加强了互相系统的功能。太极拳的呼吸要求是“深、长、细、缓”, 这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 节省了呼吸肌的工作的能耗, 有利于人体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太极拳在练习时非常注意腰部的动作, 对腰部起了按摩作用, 对肾脏也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说, 太极拳提高了整个内脏器官的功能。太极拳运动要求节节贯穿, 增强了肢体关节系统的功能。它步法的虚实转换、迈步如猫行等, 可增强腿部力量, 提高人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它使身肢在放松放长的情况下进行运动, 不但使肌肉得到良好的锻炼, 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 提高学生对氧的运输能力以及身体组织对氧的利用率, 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机体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运动, 还可以加快静脉血的回流, 减轻心脏负担, 保持血管弹性。根据现代心血管学说, 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会促进锻炼者心境状态的改善。根据身心交互规律, 人体生理健康的变化, 会相应地引起人体心理功能的变化, 从而间接地引起人体心理健康的变化。

2) 体育锻炼中与朋友、同事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 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一般认为, 集体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成群结队的太极拳拳架、推手的练习、交流、探讨, 可以大大增加人际交流, 从而使练习太极拳者能较好地克服孤僻, 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知彼”功夫的练习, 拳架练的是“知己”功夫, 推手练的是“知彼”的功夫。“着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知彼”的阶段, 通过“知己”“知彼”功夫的练习, 明显提高了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 这种“自我”的认识, 既是对自己的认知, 又是对他人的认知, 而且能达到“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境界, 使练者非常自信;另外, 通过太极拳练习, 可增强锻炼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加活力。这样, 根据“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清晰度的明显提高与自尊呈正相关”理论, 练习者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得到提升, 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增强, 从而有利于学生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 促进了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2.2 太极拳作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大潮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学生在高考的目标下压力仍然很大, 因此我们都意识到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种能促进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便是太极拳。太极拳这种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 是非常可取的。太极拳运动, 从运动方式上看, 可以练拳架, 可以练推手。从组织形式上看, 可以单练, 可以双人练, 还可以多人练、集体练。从运动设施要求上看, 非常经济, 只需要一块场地。如若进行单练拳架、双人推手, 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如若喜欢群练, 只要由一人组织即可。所以说, 太极拳是一种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很强的运动, 它可以保证这个运动的开展, 从而达到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 实现了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它把身心两个方面的运动, 即躯体的运动同心理的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太极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既能修心又能养性, 形成建设健康校园文化趋向的运动。

摘要: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 也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 实现了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是太极拳作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重要载体的理论依据;太极拳可以成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载体;操作性强是太极拳作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健康校园文化,太极拳

参考文献

[1] 冉学东.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9-30.

[2] 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63-66.

[3] 邱丕相, 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 2005 (3) :70-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路桥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下一篇:大数据视角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