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上获得了巨大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即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背景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高效实施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因此想要全面地学习该课程,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势在必行,因此需要学校方面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学校的信息化课程创新。就学校总体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学校不少老师仍然坚持着传统教育观点,教学方法也非常单调,部分老师照本宣科,使得课堂内容非常乏味,学生兴趣严重缺失,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存在着不良影响。因此,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分析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中国传统教学方式下,许多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停留在表层。同时,许多学生由于没有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机会,自身的才能和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信息课堂将变得更加多样化,进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运用互联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意识,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业发展作好铺垫,这也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挖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优化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构建自主式学习

信息化教育手段可以让老师把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增加课堂丰富性和趣味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与探究、合作互动等方法有效完成课堂任务,达到对专业知识技巧的深入掌握。小学生对一些比较新奇的高科技的东西感兴趣,教师借助互联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简单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合理指导,如此便可协助学习者形成主动的学习模式,推动课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丰富教学内容

在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之前,许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课本具体内容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课堂中,通过网络便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扩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如此便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更为高效地实现提供助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中主要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从实质上来看,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没有纳入必修课程系统之中,因此,目前部分小学依然对该课程没有投入较大的关注。在这个观念下,不但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师课时安排得很少,甚至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还会被其他科任老师所挤占,导致课堂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自然就更加无法提及。目前深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老师和学校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意义,信息化课程也没有一套专门的考核制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学生具有收集、管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由于认识欠缺,导致老师在课堂实践中大多采取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创新。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在实操课上,更多的是由老师演练,学生往往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停留在教学表面的情况,课程目标的实现更加困难。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因素,很多老师都会在考试之前数周挤占信息技术教学课的时间,从而造成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够。

(二)学生兴趣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自控能力并不强,对学习者来说,如果他们的学习目标只剩下提高自己的成绩,那么学习过程将会变得苦涩而无趣。放学后,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大批的家庭作业,学生的大部分课后时间都被作业挤占,学习压力较大。在学校一直维持着高压的学术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了每个学生鲜有的放松机会。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并不是专业的科目,老师也没有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进行了解,由于不参加考试,所以容易出現课堂教学纪律过度宽松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慢慢也变成了学校的游戏课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兴趣也正是来自于信息学科的娱乐性,而不是对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喜爱,许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娱乐,以释放自身的学业压力。

(三)家长错误认识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父母都开始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可以给子女教育带来的便利,但没有思考计算机技术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中,要想使人们彻底摆脱计算机技术已是不可能的。现如今,许多小学已经通过网络和家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但是有部分父母接触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较晚,对计算机技术一直缺乏准确的了解,甚至觉得计算机技术会危害到子女的健康发展,使子女尽量少地去接触计算机技术。当前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得相当迅速,家里的经济水平基本可以保证一家一台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连入现代数据网络,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会控制小孩的游戏时间和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但实际上,并没有教小孩怎样恰当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而一味地控制时间,也只会激起小孩的逆反心理,并最终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家长完全禁止小孩接触电脑及计算机技术。如果无法改变学生家长对计算机技术的偏见,那么信息化教育也将一直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上。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借助数字信息模拟技术开展教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一种媒体,而网络也作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平台,具体的如QQ、微博等,无不在向人们传递这一新时代信息。在这种基础上,人们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因此,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并将之合理运用起来,而并非一直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具体就要求教育方法合理创新,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数字信息模拟技术也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一种信息技术,将之合理引入学校教学课程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更加实际的学习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文字处理方面的知识点时,老师可针对学生的风格特征,组织学生在Word软件上加以有效处理,由学生自行进行文字的布局、色彩调节、修改等内容,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强化学生对各种文字处理方法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信息能力。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优秀的校园环境和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助力,这就好像是人们一走进图书室便能产生阅读的渴望一样。一旦老师们能够营造出平等、温馨的课堂环境,便可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愿望,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正是针对此,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们需要加大关注,并根据教育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最适宜的教学情况,推动学校寓教于乐宗旨的有效贯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消息的特性”章节教学时,老师应该合理组织展开读书与思索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思索其中的故事蕴涵的道理,之后在此基础上创设趣味性、生动性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学生思维探索中,老师也必须适当诱导,使学生认识到消息具有共享性、价值性等特点。在趣味性课程情境创设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性格特点等。简而言之,也就是老师不但得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得把课程重难点内容适当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得从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方面入手,合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内容丰富性,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助力。

(三)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合理实施对学生获取信息意识的训练,就可以使学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因此,在网络时代下的课堂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得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协助学生形成完备的信息知识系统。因此,在“图片的加工”这一节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们便可抛开传统让学生根据课本照片规规矩矩地加工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应的照片,然后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加工学习。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必须加强指导,并要求学生可以合理地运用各种加工手法,进而将图形设计成自己更感兴趣的形状。通过采用这个方法,便可以很好地进行教育课程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欲望,提高对本教材所学知识技巧的理解水平程度。在其中也可以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将网络资源合理地加入到教育课程中,对课堂教学的改善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老师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四)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科学教育中获得了更广泛的运用,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功效,有助于把主要知识点生动、有趣、形象地展现起来,从而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率地理解。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即使在课堂中,也要能利用多媒体优势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可能很好促进课堂教学革新,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习者得以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助力。因此,在“信息安全”这一节基础知识课程中,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便可布置适当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感受一下被病毒攻击的感受,并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交流与处理。首先,老师可营造一种病毒环境,将病毒植入学生的电脑中,随后再引导学生将其移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感受。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保护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地加以辅助,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病毒删除方法,如此便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操作。同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不同病毒的入侵时机,如熊猫烧香、勒索病毒等。如此,就可以很好地降低老师的课堂压力,同时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加以优化,合理创新。具体就是积极改革传统课堂观念,导入各类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从而给传统乏味的教学方法带来新生命力,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得给予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更充足的重视,并指导学生进一步实践与探索,这样获得的理论知识便能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学习者还能熟练运用,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翠.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文摘版),2020.

[2]钟小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

[3]马丽.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17(10):2.

[4]吴晓云.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9(36):1.

[5]李暄.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幻画报,2020(3):126+128.

作者:林星光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2:

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上获得了巨大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即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张泽洪(1977-),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JF011022)、四川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P09263)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各高校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875门。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中,教学和科研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网络和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

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

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华秦教育软件等)共同建设,其他高校共享使用。[1]不同的高校使用的课程建设平台不同,部分高校没有使用建设平台,而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制作网页。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2.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不同导致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我国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性决定了高校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即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这导致课程资源获取性存在地区差异,影响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发布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从2003年到2010年所有国家级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2]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共建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通过高校、教师、学生和开发平台建设公司来共同完成,而最终课程使用者实际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师生双方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发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和平台建设方共同来解决问题。因此精品课程优质资源要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在校际间、校企间、师生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构建探索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构建完成后,精品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当然要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并使之示范效应得到发挥还必须在建设者、使用者乃至参与者构建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新模式。

1.建立基于课程建设者之间的共建模式

课程建设平台公司和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公司应该根据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平台,在技术上与数字化校园环境接轨,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和应用性。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基于课程建设多方的共建机制。

2.建立基于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各个高校之间课程有交叉,同一门课程在全国多所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查询中发现,教育学类课程就多达47所高校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同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建设平台、课程资源类型、网站格式,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共平台整合这些资源,让学习者能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最优质资源。同时,所有这些高校都应该共同参与这门课程建设,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上网,让所有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最大效果,达到学习目标。建立这种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3.建立基于师生之间的共建教学模式

学生是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习者来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让师生共建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能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1]解决课程建设平台与数字化校园环境融合的技术问题,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水平。

2.提高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水平的能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件、题库等都比较到位,但很少从课程内容性质考虑其网络表现形式,教学资源及其呈现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都放在网上,而应该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整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探索特色应用方式,实现在精品课程基础上的数字化学习

历年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均把“网络教学环境”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考核,评审专家也主要依据学校提供的网页和材料进行评价。要真正建立一个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比如直接实现在网上学习、教师数字化备课、作为学习过程的某一过程或某些活动(混合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等方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4]

五、小结

通过强化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探索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如何有效协同精品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参与课程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是精品课程今后内涵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2]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http://www.jpkcnet.com/new/.

[3]孙慧.网络学习资源师生共建模式的实践——以上海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4):50-53.

[4]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

2010,(3):60-63.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张泽洪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3: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摘 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出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些设备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从信息素养对初中物理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现状,提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

關键词:数字化校园;初中物理;信息素养

伴随我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校园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产物,在各地各层次学校中陆续得到普及。但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数字化、信息化的物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物理原理,同时对于教师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则是一项新的挑战,只有教师具备充足的信息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化教育设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初中阶段的物理侧重于对学生的物理启蒙上,相比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1]。而数字化校园依赖于自身对物理原理的具象化功能,恰恰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物理思维的依托,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从下面三点出发:首先,文化素养作为知识层面的素质,是初中物理教师的必备素质,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充足的物理学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综合之下,才能够完成对相关教学资源的网络检索和资源共享。其次,技能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流畅地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完成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能够使用计算机设备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选取、编辑和重组,并且在课堂教学上能够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另外,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极为繁杂,而且不一定适合初中物理阶段的学生认知,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着对信息资源提取的素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高效、精准地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选取,从而保障教学需求。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对初中物理教师的信息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初中物理教师在个人信息素养上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多数物理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只能够满足较为初级的现代化教育,对于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做到下载使用,无法结合学生实际去芜存菁;其次,部分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大,不能够充分地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现状都影响着数字化校园的最大化利用,不利于现代化教育的推广落地。

三、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

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较为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原理的形成与发展,将抽象化的物理原理形成具象化的三维动画展示,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思维[2]。以《长度的测量》课程为例,教师通过现代化教育设备在备课阶段以学生周边事物为案例,设计带有动画效果的我的手和爸爸的手同时测量钢笔长度的案例,将错误测量方法和正确测量方法在同页面进行对比,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致,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础知识。

(二)增强信息技术意识,强调自我学习

从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教师存在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仅限于较为初级的操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尤其要重视对教师自身的技术意识培养[3]。通过对近些年教改政策走向的观察,广大教师群体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同教育事业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更是信息时代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走向,所以广大教师应该给予自身一定的焦虑感,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确保自身专业能力与时代发展所匹配。具备有信息技术的意识后,还需强调教师的自我学习,作为弥补自身信息素养不足的重要途径。自我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依托于教师的兴趣点,快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加强内部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校园除了对实际教学的帮助,还能够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开化、精品化和云端化,帮助学校积累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字化教学竞赛,设置精神类或物质类奖励,提升教师参与度,通过各类精品课程的竞赛,既可以完成教学经验的交流,还能够将优胜课程作为教学样板进行全校推广,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应该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做出改变,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作出出彩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迪,龚若雪.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中小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2):90-92.

[2]刘社民.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8):11-12.

[3]武亚丽.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罗昌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下电力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互动式教学法的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