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2023-01-02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静海区团泊镇中学

一、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观确立“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最高追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学习。教师应根据课程发展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知识性、趣味性、主观能力性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做到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3、教学目标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

1、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3、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4、注意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讲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及其规律。

5、问题和情景的设置,符合教学内容标准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6、教材分析全面、深刻,传授知识应科学、严谨;做到容量适中,难易适度,增删合理。

四、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讲究教学方法,力戒“照本宣科”,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充分、民主地参与课堂教学。

2、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鼓励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维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打造生态课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实现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5、合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用;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6、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五、教师素养

1、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亲切、得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2、教学语言准确、精练、生动,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普通话标准。

3、具有较强的答疑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得当,信息反馈及时,灵活应变。

4、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知识面广。

5、能熟练运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制作科学、实用;板书设计合理、实用,既突出重点又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忆。

六、教学效果

1、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情感交融,配合默契,课堂效率高。

2、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提问或检测,学生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矫正及时准确,课堂训练科学合理、难易适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七、创新教学

1、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做到既有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又有相对的高度和前瞻性。

2、彰显个性化教学,力求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上有亮点、有创新。

团泊镇中学教务处

2015.12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摘要: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用这个评价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领悟与体验,通过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培养学习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中以教学的“讲”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注意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培养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接受教师的考试和检查评定。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基于教学理念的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重甄别与选拔,重笔试成绩,方法单调,指标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教学评价应当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必然涉及考试,但不完全等于考试。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价。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

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与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关系

1、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关系

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是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突出的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被动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旧的课堂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课改理念的评价标准来认可和巩固。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

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其作用在于:

第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国家对中学生在历史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的。较高层的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有关历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须对这一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一般管理部门(如学校、教研单位)进行的评价则具有评价与激励的双重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干预与管理,其意义在于促使历史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探讨有关教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实施或创建等等。没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就很难将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 第三,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是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水平与特点,同行之间相互促进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师参加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到的还有一种教学体验,即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教师在教学的一切教学行为,从而为发现与纠正自身弱点,修改教学程序提供依据。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

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当然,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初步实践,提出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十评语十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息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息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指出: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

价。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近两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在初中年级尝试进行了学生历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

以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

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

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

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

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

评价。

4.反馈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历史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

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我们开展了:“自编、自画、自演东

周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用多种方法收集历史

信息和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评价准备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收集和整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然

后列出目录。

(2)根据兴趣和个人特点,学生分为写作组、绘画组、表演组,分别进行

创作,每组选出组长。

(3)每一组民主选出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绘画作品、

剧本等),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选出1名主持人及4名评委。评委要求知识面广,在同学中有一定威

信,评分公正。

3.评价过程

(1)上课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活动主题:我编、我画、我演东周历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请出3位组长简介本组各成员对这次活动的准

备情况,共约5分钟。

(2)每组各用6~8分钟的时间展示本组的作品。故事组的代表生动地讲述故事;绘画组的代表展出、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表演组则演出历史小短剧。

(3)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准备情况(2分);展示内容(4分);语言表达情况(2分);组内的团结协作(1分);投入活动的态度(1分)。

(4)学生集体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选出表现最佳小组,公布成绩。

4.评价总结

教师小结,指出不足,表扬突出者。

5.反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诸侯争霸、七雄并立,但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外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故事。这次活动让他们有了空间和时间去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掌握课本外的知识。通过讲故事、介绍绘画作品、表演小短剧,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故事与剧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爱好美术的绘画组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评选最佳小组活动,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评委的评价事物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

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

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如:在学习了“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学生的档案袋里收录有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还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访问资料等。有的学生放入了收集的图片;有的找到日本前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洞富雄写的《南京大屠杀》,德国人拉贝写的《拉贝日记》,并做了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了美国人贝德士博士目睹日军暴行的记录;还有的学生剪贴了《现代快报》上一篇八十多岁老人的当年亲身见闻;有几个学生在课前采访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

人员,在档案袋里放入了采访的录音磁带。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或,某学生第一单元测验成绩是优,第二单元测验成绩是良,他的绝对成绩下降了,但如果他这次测验的成绩仍是班级前茅,那么他的相对评价成绩还是优。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有时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评价性的情感符号画贴

在评价表上,如用三个括号可以组成笑脸或哭脸。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

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

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还有DIY(Doityourself.自己动

手做一做)。

第二,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

第三,命题多样化。在单元测验中我们尝试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教师命题占80分,其余20分让学生自己分组命题、编制试卷,测验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历史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

部分。

第四篇:初探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的改革

疃里二中 汪彦霞

内容提要: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学业评价、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改革课程评价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被提了出来,倍受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程评价对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重要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正确的考试观念、合理的考试制度以及科学的考试和测评方法,将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固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充分尊重文化与教育传统,但对中小学阶段校内考试改革的一些国际经验与趋势也需加以研究和重视。减少考试次数,强化课程作业,把经常性的形成评价同若干关键年龄段所举行的校外统一考试相结合,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是中小学校内考试改革的国际经验与趋势之一。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考试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直到今天考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考试改革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急迫的课题。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下面我将我的一些初步的尝试介绍给大家,我对七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历史课,在第一堂课上就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将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考核机制。历史考核的评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记载;(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记载;(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记载;(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记载;(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记载;(6)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的期末成绩由这七个部分按不同的比例综合而成。具体操作是:(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占10%,(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占10%,(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占10%,(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占40%,(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占10%,(6)学生自我评价占10%,(7)学生家长的评价占10%。在课改实践中,我具体操作如下:

一、学生成长记录卡,包括(1)、(2)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我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 课堂纪录法。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作出评价并记录下来。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了这种便利,设置了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练习、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每课结束后,教师记录下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时间允许的话,应记录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

3、单元测验评分。 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并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记录下来。

二、学生参与活动记载表,包括(3)和(5)两个方面。记录学生个人参与历史活动的情况,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档案的建立在开学初。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卡,记录下本学期学生所参与的每一次活动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专题:

1、撰写历史小论文。我在讲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学生利用双休日,各显神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学科的处女作。我将学生的佳作在办公室朗诵给教师们听、在教室朗诵给学生们听,并张贴到学校的橱窗里,让大家既感受到历史的熏陶,又欣赏到了奇思妙文。

2、亲身体验历史。我讲完《原始的农耕生活》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以后,要求同学们回家用橡皮泥或胶泥,仿制陶器和青铜器。让同学们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先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自豪感。在学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后,让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割圆术,从中体会祖冲之的刻苦的科学精神,培养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3、编写历史小故事,举行历史故事演讲。我在讲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后,召开历史故事演讲会。为了这个演讲会,同学们作了精心的准备,个个争先上台演讲。通过这一活动,不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一活动,既巩固了本学期的历史知识,又起到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成语、掌握成语的作用,功效双收。

4、举行历史辩论会。学完《秦王扫六合》一课,让同学们学电视里面的辩论会,准备《秦始皇历史功过辩论》。同学们纷纷找材料,写辩词,并交给我修改。经过大家的努力,辩论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同学们史论结合的能力,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 与地方历史的结合。利用国庆长假,布置同学们调查当地的历史名胜、历史古迹或风景胜地,让他们学做一个小导游。这次活动更精彩,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有的撰写了优美的解说词,有的准备了精美的图画,有一个同学还制作了光盘„„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才华。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历史的爱国主义精神。

6、举行艺术欣赏,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举办了商周青铜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欣赏、顾恺之的美术作品欣赏、秦汉和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欣赏。通过艺术欣赏,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同学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增强历史自豪感,养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综合动手、动脑题。要求学生利用期末考试后的两天,完成下面两道题中的一道:(1)搜寻王羲之的隶书、草书、行书或楷书书法作品一幅并临摹一幅(字数不论多少,但不少于五个字);(2)自己制作一个竹简或木简并在上面刻下不少于五个字。

三、知识能力测试记载表,指第(4)方面。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于是,本学期我进行了一次期中测验和一次期末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当前,测试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命题是测试的关键环节。如何命题,对教学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因此,命题也必须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我在期中和期末测试时,主要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测试的题型和方式多种多样,

四、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学期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实施自我评价法。

1、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当教师评定完以后,再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起到促使全面提高的作用。

2、学习态度反馈小结。它主要指学生自己进行的每月一次的自我小结。学生每月进行一次自我小结,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清醒的看到过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学生家长的评价,指第(7)方面。在学期结束前,发放一份学习情况调查表给各位家长,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在本学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把它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课程评价的改革上。如果评价机制不改革,课程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场空。毕竟课堂教学要围绕着课堂评价这一指挥棒转。指挥棒转了,一切也都自然而然的转了。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学业评价初探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少年来的传统评价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基本理念。依据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历史学业评价必须由传统评价向多维度、多层面的全新评价体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性问题是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思维不转变直接影响评价行为。为此,在新的评价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为新的历史学业评价提供行动策略。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度

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改革方向。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好后向大家展示:

生1:在极短的时间内,按方位把三个政权对峙的基本状态反映出来。

生2:按方位排布的基础上,把三个政权的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考虑十分细致。 生3:仿照课本画了“三国鼎立形势图”简图。

生4:把魏、蜀、吴设计成鼎立的三足,而鼎身写着三个政权的名称。

我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了这四个学生,生1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示意图,说明他的思维敏捷;生2能把三个政权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说明他考虑问题全面;生4能把三个政权设计成鼎的三足,说明他非常善于联想;对于生3,我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本身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方面表扬了他。这样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

2、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的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隐性的思想品德考察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位”。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创新、探究、合作、实践和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纳入教学评价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角度着眼,我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总体评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通过对唐玄宗的评价,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感受? (2)你对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有什么感受?

(3)大唐王朝的繁荣是否打动了你?你在哪些方面印象最深刻?

(4)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你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5)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值得你敬佩? (6)对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你最喜欢哪些?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在知识当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流淌、思维的碰撞、个性的张扬。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在评价中体现这种个体差异最基本的方法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个学生,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还吃不饱。在“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综合考查”中,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次考查的方式,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组题为基础题目,均为教材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难度不大,是学困生基本能达到的标准,能做对60%就应给予表扬。B组题为能力题,是教材重点要求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是中等生能达到的标准。C组题为拔高题,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是优等生达到的标准。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考查方式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内容应多元化

传统历史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做得较好的算是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的分数记录,过程评价方法仅限于此,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中,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评价的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动态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克服片面的分数定论;评价要民主、开放,强调建立多向的互动、沟通、协商的评价网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的改变,即除了纸笔测试量化评价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

1、坚持常规的平日测验制。常规的传统测验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有它特备的功能,仍是新课程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它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督导教和学。测验的形式可多样化,采取师测、学生自编自测,互编互测等,将动口、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可以是分数评定,也可以是评语,测试的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过程评价。教师要建立平日历史学习档案袋,设计学生成长记录卡,在档案袋中存入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搜集的历史资料、优秀的作业等,在成长记录卡上记录历史学习感想、体验、特长、不足、收获等。通过展示学生档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进行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档案袋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3、建立课堂、课后活动日常奖励机制

日常的课堂学习观察和课后的学习活动关注是过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状态、表现、成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评定和奖励,对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考查实验等,教师必须适时过问、褒奖,动手制作奖励卡“最佳设计奖卡”、“创新思路卡”、“最佳创作卡”等,这些奖励评价都纳入学生学习档案中,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可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通过一次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多方面接受学生的信息,因而它能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它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因而它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局观;由于它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相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于是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同时,由于它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智和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它提倡将价值立足点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 上,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的空间,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激发师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机制。

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时机。教师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日常教学的每一次评价入手,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是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以课后交流、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比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老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关怀,既指出了他成功之处,又提出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总之,新课程评价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解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全部几何定理下一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