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和他的司机

2022-07-22

第一篇:李嘉诚和他的司机

一个老司机和他的精英出租车司机群组

7月份我们做了“微信群”的策划,因为这个选题,我们发现了藏在手机的无数个微型社会,也发现了微信群的无所不能:传销的、相亲的、发稿的,不管是想获得行业消息、拿优惠券、玩SM、还是建后宫、甚至是约人自杀,各式各样的群都能满足你的需求(详情请见频道文章《群|你的手机里都有哪些奇葩微信群》),真真的成为了电子科技的入侵与强大的映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软件约车的经历,窥探到一个背后紧密有序地运行着的出租车司机群组。在北京大饭店泊车的日子,群的雏形我姓付,开出租车已经七年多了,现在专线跑机场,所以都是上的夜班——基本上每天下午五点多出去拉客,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回家倒头睡到第二天十一二点,吃点东西,然后出门开会、接着开工。不过刚开始干出租车的时候还不是这样。那会儿电子科技还没那么先进,加上通讯设备也落后,“软件约车”还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大家都只能靠停在路边泊车截客,效率不高,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后来就开始摸到一些门路,知道哪些地方客人比较多,所以又有一段扎堆“蹲点”的时期,大家纷纷跑到饭店、酒店、车站这些容易截到客人的地方。当时我和其他几个师傅老爱在北京大饭店门口蹲点,因为饭店里的客人一般都爱叫车进出,有时还能给点儿小费。但是那边的车也不少,如果要老有载客的机会,就得先跟饭店的门童打好关系,有时候大家混个脸熟,他也自然把客源往我们这块儿牵。后来慢慢地,几个一块儿蹲点的师傅也有了一种默契,要是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会商量着安排分开接客。现在想起来,其实也就跟我们现在通过微信在群里安排师傅载客一个道理,所以在北京大饭店那会儿,我的这个群大概就有了一种雏形。网约车出现,我组建了一个精英出租车司机群组在2013年前后吧,“网络约车”这个东西就出现了,慢慢地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软件的进步,大家也都能接受这种打车方式了。几乎是同时,出租车司机群体的微信群就出现了,很多个,都数不过来!大部分师傅都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这些群组中去找组织,本着方便沟通的念头,我也加入了一个几百人的群。起初,我觉得既然能有一个软件将大家聚集起来,那资源肯定能翻好几倍了,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群里虽然人很多,但没有统一的管理,消息很多但又没有主题,而且夹杂了各种日常聊天的信息,不仅阻碍了工作,也很难接收到有用的信息,这和我当初加入群组的意愿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没多久我就退出了。不过群组沟通的方式的确启发了我,我觉得要是处理得当,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使大伙儿的拉单数量大大提升。于是我就组建了一个新的出租车司机群组,在这个群里只有二十来人,但这些人,都是经过我“精挑细选”的——我甚至列下了一些入群细则:熟悉软件操作,头脑反应灵活,为人上乘。这个团队里面,我们平均每人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注册账号,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团队拥有富余账号以便进行“虚拟定位”的操作——这已经是我们行内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软件公司为了方便我们在抢单过程中获得更多地理优势,以便于揽络范围更广的客源,通常会默认一定距离里程内的“虚拟定位”设置。在整个团队的配合下,我们团队就利用富余账号进行抢单,然后马上将订单匀给目的地附近或者处于空档期的其他师傅,这不仅提高了整体的接客效率,也能使团队效益达到最大化。在我们每天工作期间,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情景就是:譬如我在机场附近抢到了一个单子,但其实现在我人在北京南站,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迅速在群里发出请求支援的消息,要是有师傅在机场附近,他就会马上回应我,我们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迅速沟通好乘客的信息,然后接单的师傅就会立即打给乘客。这里我定了一个规矩,在跟乘客解释的时候直接说“系统绑定的手机没有带在身边”,而不是费劲去解释清楚为什么换了一个司机,并且自报车牌号码,在确保乘客放心无疑后,就马上出发接人。因为顾客的时间和信任度都是有限的,解释得越多,反而会让乘客更加怀疑你的安全与可信度,抢在顾客之前把电话打过去,并且直接用“手机不在身边,您打我这个电话”的标准语句,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乘客的信任度也不会因为“虚拟定位”“信息共享”等一大堆信息受到影响。在这程中,就需要司机“熟悉软件操作、头脑反应灵活”,而“人品上乘”,就是另一些更加具体的方面。因为我们是团队作业,坦白说,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们所持有的账号可能都不是我们本人的,那么在利用队友账号接客期间,就更需要我对其他师傅的业绩负责,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下,这一点只能靠人品。除此之外,我还立下了几项重要的“规矩”——工作群组中绝对不能允许闲聊的情况出现(“工作群组”跟“闲聊群组”不一样,是我后来根据大家聊天内容划开的两个群,分别用来接收不同类型的消息),第二是考虑到语音信息会令正在开车的司机分神,也有可能引起乘客的不满,我跟大伙儿说好了,发送信息的时候只能用文字输入,并且一定要简单明了,渐渐地,团队经过了磨合期,配合度就高了很多。每一趟满意接送体验的背后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出租车群组,基本上每天都会在晚饭时间聚在同一个地方吃饭,渐渐这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工作总结时间。我虽然是这个群组的建立者,也负责管理整个群的运作,但其实我才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我认为真诚和付出才能让别人信服你,而不是靠控制和力量。我觉得一班好人聚在一块儿,应该能做好一件事,而我在这中间付出得最多,包括出车的时间,分流出去的优质订单数量,还有安排全部工作。因为有饭气和酒精,大伙儿聊起天来都能比较放松。我会借着这种气氛顺便总结工作、反省一下不足以及安排下面的工作。譬如早前我提出将单一群组分开为工作和闲聊两个群组就是一个例子,这样既能保证工作期间消息大家能集中精神,也提供了一个地方让闲着的同事拉家常,既加紧了团队的关系,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在总结会上,如果当天工作有什么误会,我会以身作则,放低姿态向大伙解释,并且很真诚。这种态度一是为了示范,二是安抚大家。因为其实很多成员都很敏感,我也得照顾大家的情绪。我甚至将组名改为“开开心心每一天”,能让大家时刻记着我们的工作其实可以很简单轻松。我现在基本只跑机场,也只用网约车接单,高科技干嘛不用啊对吧,除了有时候需要挣滴米的时候会拉拉市区的单,天天跟我这帮“老司机”在群里组织组织工作,唠唠嗑、唱唱歌,挺开心的。每天给媳妇交500块钱,媳妇也挺开心的。在付师傅一个多小时的自述里,我彷佛从一个小小的出租车群组里,窥视到一个颇具管理智慧的微型社会。早年,Worsley提出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除此之外。它还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feeling) 。纵观这个出租车群组中的细则和运行以及人员配置,已然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付师傅在群体中担任大男主主义者——即负责分配工作、带头决定、最有胆识也最善于表达自己。就Facebook营运长Sheryl Sandberg所著的LEAN IN FOR GRADUATES一书中指出“最有效的沟通结合得体、合宜与真实……沟通困难的事实,少即是多,简介扼要就够了……另一种增进真诚坦白沟通的方法,是公开谈论我自己的弱点……完全公事公办,不见得是上策……大家常常假装私人工作不会影响专业决定,怕在工作上谈论家事,仿佛家事和公事永远不该互相干扰似的,但实际上两者的确是会互相影响……真正的领导力,是来自个人的真诚表现,有时候甚至是不完美的(MarcusBuckingham,“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 the Age of the Algorithm,”HarvardBusiness Review 90,no.6(2012):86-94;and Bill George et al.,“Discovering Your AuthenticLeadership,”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5,no.2(2007):129-38.)。他们认为,领导者应该努力追求真诚,更甚于完美。”付师傅也许不了解社群文化,也难有机会接触高企的管理经验,但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不禁大吃一惊,许多“纸上谈兵”的功勋效绩,在付师傅身上展现得淋漓极致。很多时候我们随意地乘搭一辆出租车,主观地认为司机只是单纯的接单派送,实际上在这十来分钟的乘车期间,背后恰是一整个微型社会的密集流水线运行。有序,而庞大。文| 胡艺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他和他的信仰

“治病救人是一种信仰”。电视剧《心术》中的这句台词是周福德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春天来了

“感谢周医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来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首先是柳丝黄了又绿了,曾记鹅黄上枝头,几日不见绿如阴。接着是各种小鸟在树梢跳跃玩闹,不厌其烦地喧闹:春天来啦。玉兰花枝像是落下一只只鸽子,红的白的,不声不响,但分明在大声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来啦。”

这段关于春天的美丽诗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

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73岁的语文老师,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肾病综合征,腿脚浮肿,身体状况甚差。70多岁的年纪,需要做肾穿刺,当地好多医院是没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他四处求医,寻觅无果,来到北大医院。

“别人不敢做,我们敢做。”在经过周福德悉心诊治后,这位老师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他感激万分,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信中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话。在近日的“好大夫”颁奖典礼上,周福德获奖,这位老师特意赶过来,在台上当面感谢周福德,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对无数患者来说,周福德及他的团队就是他们的春天。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个人网站上,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在全国3万余名肾内科大夫的“好大夫网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初见周福德

被这么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夫呢?

走进医生办公室,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头发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朴实憨厚,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下子让人感觉温暖和踏实。

谈起他的从医心得,周福德娓娓道来。

周福德一年的门诊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个病人。对于这样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远总是那么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个病人,其中加号加了38个病人,下班已经晚上8点40分。”为什么要给那么多病人加号?周福德感慨说,本来患者挂他的号就很难,而且医院的号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觉得,病人本来看病就不容易,号贩子一个号卖2000多块,实在是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他对号贩子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周福德科室,成立了一个“全预约门诊”,由周福德100%给患者预约挂号,没有号贩子参与,大大方便了病人挂号。原来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队,现在花14块钱就能挂到号,病人对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为病房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来吃午饭的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

科室的工作已经这么忙碌了,如何能有时间回复网站上患者的问题呢?周福德说,有什么困难,我帮他一把,他的命运可能会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赞誉周福德,说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种福,收德”。

“种福”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周福德对于患者的服务,都好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病人推门进来,他会礼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会说“您慢走”。他还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叫病人时不要冰冷地床号,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亲切的称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说,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种治疗,永远要给病人以温暖和希望。

他坚持电话随访制度,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状况,核实药有没有吃对,叮嘱病人复诊。

周福德还提倡“首问负责制”:如果病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个问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释详细。“病人来到这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这样服务,他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肾内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费用又比较昂贵。周福德有时自发捐款,有时发动社会资源帮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当时在读大三,家庭贫困,他发动媒体朋友宣传,为尚月梅募集了10万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医院还推行“欠款出院制”。

对于病人的“红包”,周福德也有他的办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来看望他。有一天,这位病人的家属给周福德送来1万元红包,周福德不接受,这位家属放下就走了。后来,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费。病人知道后,非常感动。

少数患者不理解医生,周福德将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个病人的处理过程。

另外,他在个人网站上已注册了8年,帮助了1万多名患者,相当于1年半的门诊量。

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坚持“品牌”服务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说,“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要付出很多。”

“收德”

面对这样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吗?

“难以相信两周的时间,那个刚刚从生命线上抢救回来的残破不堪的我,已经基本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无以言表……”

这位患者名叫史兰,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给周福德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周福德的科室墙上,更是挂满了病人的送来的锦旗。周福德说,每个锦旗背后,都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于患血管炎,专程从东北来到北京看病,经有效治疗好转。后来又来医院治疗了几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对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后一次来之前,葛秀芬告诉周福德,她出现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她为肺癌。葛秀芬怕在当地诊断不准确,又来到北京。

“她说来北京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诊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个别。”说到这里,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湿润。葛秀芬现在人已经去世,她与周福德有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正因为周福德将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几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对他都是这样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位患者对他的由衷赞誉。

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回想起他的从医之路,周福德说,选择了肾内科,很幸运。当时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医院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批大夫,经过了很特别的强化培训,各科都是由顶级专家亲自培训。”

对于年轻的肾内科医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周福德说,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面对生命,病人把他托付给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当大事处理。”然后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感恩的心态。“你的看病经验,都是病人给你的。”

周福德很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时遇到在其他医院治疗不了的情况,他常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说,“病人都很朴实,他们应该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参与援疆医疗期间,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个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区,一位产妇孩子没保住,陷入高烧、昏迷中,有生命危险。当时周福德在乌鲁木齐工作,距离哈密约600公里。周福德赶紧为她制定方案,经过输血浆后好转。后来一周之后情况又不佳,周福德买了第一趟航班去了哈密,为她做血浆置换。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做血浆置换的机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周福德就亲手自制了一个透析机,把孕妇血浆清除出来。周福德还叫救护车来。救护车从600公里外的地方一路开来,还路遇大风雪。家属曾一度想过放弃,周福德掏出5000块钱,坚定地继续救治患者。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救治,这位产妇完全康复。

周福德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说,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的救治经验,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谈话进入尾声,周福德贴心地递给笔者一瓶“阿尔山”矿泉水,打趣地说:“这是我们内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长肿瘤。”

他的身上,仿佛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发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是什么样的信念,带给他这样的正能量呢?

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周福德说,这个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心术》电视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他的博客中阐释了他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决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个小女孩得了肾病,从深圳跑到武汉,再跑到北大医院。之前多个医院都诊断不清,在周福德这里诊断清楚,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学了,多令人高兴啊!”

第二,是责任感。周福德说,医生有责任去救死扶伤,能帮的就要帮。

第三,是积德感。这份“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科室,为医院,为病人。去年夏天的一个病人,更让周福德对“积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有位病人,因多脏器衰竭被转到肾内科诊治。危机解除后,他从ICU出来,被转到普通病床。周主任与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一名来自山东的村医,是当地祖传的第六代中医。他用中草药给病人看病,每年能为病人节约1到2亿的治疗成本。周福德说,“他积了20几年的德,危难的关键时刻肯定能挺过来!”

如何跟年轻医生分享这些感悟?周福德说,他的查房与别人不一样。查房前20分钟,他要与大夫沟通。上一课讲的是怎么做医生:第一,要给人以希望。第二,要学习。第三,把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钟。第四,写好病历。第五,主动值班。第六,服务要好,坚持首问责任制、“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第七,称呼地热烈一点。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年轻医生做出了表率,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周福德开玩笑说,“有什么事我顶着,我个子高嘛。”

周福德,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曾经担任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200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2008-2010,援疆干部)。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对肾脏疾病特别是危重肾脏病的救治有大量经验,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杂志中发表论文8篇。

周福德,2010年,被北京大学评为共产党员标兵; 2010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二等功,优秀援疆干部;2011年,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北大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第三篇:他和他的梦美文

“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启迪我们的伟大真理!”明日就要随军赶赴前线,这是他在家中的最后一夜。母亲坐在床头把他军服上松动的扣子按了按,还是放心不下,寻了针线来缝紧。纽扣浑圆而坚硬,穿在儿子身上的时候抹上去也能同时被儿子亢然的心跳触动到。自己的小儿子自幼就不让人省心,二十了还没娶亲说是现在不兴了,那也没关系,可他要撇下一家子去打仗,竟怎么劝也不肯听。儿子说的话都是自己听不懂的,可儿子的神情如山,明明白白地写着这件事的无可转圜。儿子说他是去救国家,可这国家和他什么相干!他说这也是救自己。母亲好像懂了,看儿子的时候多了一点骄傲。后来她死在数枪之下,脚边是一颗她下死命砍下的日军头颅。

儿子并不知道,他只记得母亲送来的军服上的斑驳泪渍,他接过的时候手抖得厉害,却在之后的多少个夜晚里手握住腰间的枪时无比用力的坚定。后来他赢了,因为他属于正义。

如今你尽可以抬头而不必担心从天而降的灾难,那里是无数只白鸽,它们的双翅振得自由愉悦,洁白的光泽从远方平和宁静的天堂穿透碧蓝的天幕而来,被那群灵动纯净的精灵张开羽翼承接过来,再恣意扇动,散向人间。

“我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三十万!”

中国,那个此刻接受着白鸽洗礼的国度,他轻而易举地将这句话掷的有声地道出。他的一路走来太辛苦了,那些无情的枪炮与将士,叫他不得不用军队将自己护裹起来,他从前很害怕,但并不畏惧。后来他坐在联合国属于他的一席之位上,交叠着双腿在香烟燃出的烟雾里决夺世事;他慷慨而不失尊重地命自己的子民去帮一帮深陷危难的他国人,却转身无偿地说这只是责任;他终于可以睥睨天下,却郑重而不欲挽回地言明:永不扩张,永不称霸。他在自己行进的路上铺满青嫩芬芳的橄榄枝,于是道路一直延伸,永不止息。

后来他赢了,因为他选择和平。

我做了个颇好的梦,梦里有人扛着锄头走上田垄弯腰去揉一把长势正好的稻苗;有人背起钢筋送上运输的车辆低头擦掉流至腮边的汗水;有人倒在工作台边没有再起来,手里紧紧攥着的纸张举世皆惊;有人跳入水中将孩童推上岸边没有再出现,激起的朵朵浪花仿佛不会再归于平静;有人衣装光鲜仍备了零钱下车放入那个破碗中;有人身居高位仍将送进家门的连城贿礼亲自奉还;有人手里接过镊子、纱布、刀片始终有条不紊,听见生命征兆回复的提示音才惊觉几十个小时不曾合眼;有人笔耕不辍一打稿纸写了数十年,字字珠玑可较却将奖金尽数捐献于世;有人……还有好多人,他们面容模糊看不清楚,可我却知道,后来他们赢了,因为他们叫做人民。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第四篇:他和他的狗王随笔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只狗,一只普通的狗,我爸管它叫狗王。。。它很聪明,也很爱我。跟其他的狗没啥区别,喜欢我给它挠痒痒,喜欢摸摸头。

之后不知怎样的发现它不爱动了,每一天都趴在地上,叫它名字也只是有气无力的摇摇尾巴,胃口也不好了。我明白它病了,但始终不明白原因。[由整理]

我只能蹲下身子抚摸它,期望它能够好受些。

时光长了发现它瘦了一大圈,无意间摸到它肚子上有一个大包,好像是个肿瘤。由于家在农村,也没人会关心狗狗生什么病。我也无能为力。只能蹲在它身边一如既往的挠痒痒摸摸头,静静的看着它。似乎能看见它眼角的眼泪。

直到有一天,我端着给狗狗准备好的早餐呼唤它的名字,可它却一向没有出现。我爸说它明白自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想让我悲哀,所以趁着夜色离开了家。

那段时光我相信它只是在外面迷失了方向,在外面看见相似的狗狗我都会叫一遍狗王。但是之后,再也没见过狗王了。

它虽然走了,但它的眼神却一向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一向都相信,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自我的灵魂。

嗯。好好的。

第五篇:夸美纽斯和他的

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

摘要:《大教学论》是一部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要改革,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他为教育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大教学论》 教育学的贡献 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与他的教育学思想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1614年,夸美纽斯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他以极大的热诚献身于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教育改革问题。1616年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尝试,参照克拉克的方法编写了一本小型的语法指南《简易语法规则》。 同年被选为“兄弟会”牧师,在奥尔光兹担任圣职。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富尔涅克城。他身兼二职,既任牧师,又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他非常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常带他们出城远足。在任教期间,夸美纽斯不忘“兄弟会”会友,除了牧师所担任的慈善事业以外,他还关心会友生活,引导他们开展养蜂业,使会友从中受益,自给自足。夸美纽斯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潜心研究托玛斯·莫尔、康帕内拉、路易·维夫斯等人的著作;广泛阅读教育著作,撰写教育、哲学、神学等论文。同时学习绘画艺术,特别是对地图学有较深造诣,他笔下的《精制摩拉维亚新地图》于1627年出版发行,曾经多次再版,被广泛采用。夸美纽斯初为人师,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兴趣广泛,显示出惊人的才华。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当时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1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他们的衣柜里堆满了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被蠹虫所蛀蚀,我们却衣不蔽体。” 1654年8月,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进行“泛智论”的研究。1656年4月,黎撒毁于波兰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使“捷克兄弟会”失掉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前往工作和定居。经过长期漂泊,夸美纽斯最后在阿姆斯特丹度过晚年。从1657年起,他的《教育论著全集》也在这里陆续出版。

二、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

首先,他建构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要求出发,夸美纽斯尖锐的批评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旧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只以无用的死知识填塞学生的头脑,而不重视实际事物,只靠死记硬背让学生记住许多没有价值的结论,而不是通过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学习有益的知识,而且方法不当,纪律严酷,以至于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这样的学校是违背自然的。改革这种学校教育,必须在各个方面遵循自然,这就是贯穿在夸美纽斯全部教育思特别是<<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大教学论》一开头就讲到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少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在谈到办“泛智学校”时说,如果每个民族有这样的学校,就可以消除因循守旧,消除混乱和贫乏。他坚信,受到良好教育的民族“会善于利用自然力量和地下的宝藏。”

三、对教育力量的坚信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一个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需使他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现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这可能要考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玉器,人心又如土壤,土壤可以长出许多赏心悦目的植物。人脑也一样,是可以由外力加以铸造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正如夸美纽斯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完全看不出任何镜像的地步,我们要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

四、《大教学论》的时代局限性

《大教学论》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把教学方法、数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还有就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于其中,使这本著作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这些,就是那个特定时代不可避免的思想局限性吧。

五、我眼中的《大教学论》

我读到了《大教学论》的宗旨,就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不论是富人或穷人,出身高贵或出身微贱,男人或女人,都应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德行和虔信。夸美纽斯力主初等教育成为普及教育,在每个小村庄都设立学校,不使任何人被排到社会的安适、和平、宁静,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使人人有工作、有饭吃,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夸美纽斯为此奋斗终身。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印证了《大教学论》的宗旨,人人都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幸福。我喜欢读世界名著,我以前读了一些文学名著,如,《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现在接触到这么多关于教育的名著,感觉跟以前读到的名著有点不一样, 教育名著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了解到特定时期各国的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化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廉洁自律务实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