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工作汇报

2022-07-22

工作汇报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也不是情况概述,而是有选择性的对不同侧重进行汇报。而在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掌握工作汇报的撰写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劳动就业工作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劳动就业工作汇报

就业再就业工作汇报

**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汇报提纲

**区人民政府

(2009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

**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为主线,以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为重点,以实施城乡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手段,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辖十街一镇,32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现有11个街(镇)劳动保障事务所,45个社区(村屯)劳动保障工作站,105名社区(村屯)劳动协理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已基本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场地、工作六个到位。全区现有从业人员77656 人,失业人员3549人。今年以来,就业再就业实现1272人,完成年任务的49%,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2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几年来,我区一直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政府联系群众、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全区十项

利民工程之一进行重点督办。区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全区就业再就业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了工作有部署,汇报有定性,督导有目标,全区上下呈现出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落实政策。一是针对我区流动人口多、基础数据变化大的情况,不定期对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家庭情况进行详细摸排。今年上半年,入户调查居民56469户、164776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二是依托驻区企业,合理匹配资源,为城镇失业人员开辟就业门路,实现了共驻双嬴。区政府在实施“6281” 战略发展规划和“建设龙江工业强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区通过上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41个,形成了经济建设与就业工作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三是采取“政府运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举措,多渠道收集域外用工信息,实现异地就业898人。四是优化环境,落实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和自主择业。今年已为680名灵活就业人员申报了社保补贴。

(三)立足载体,强化服务。一是按照“办公信息化、人员专业化、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区公共职业介绍和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区职介和培训中心成立于2007年3月份,该中心配备了电子显示屏,设立了求职登记、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绿色窗口,为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了对接平台。二

是今年已举办了两期劳动用工现场招聘会,成功职介325人。三是切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已有8个社区实现了创建工作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四是深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把援助内容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做到就业困难群体家庭中。

(四)开展培训,注重实效。我区建立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民办技校和农民工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就业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采取“定单式”和“以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模式,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办两期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分别培训学员271人和 149人,合格率和就业率分别为95%、92%和89%、81%。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仍有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人员,受用工单位招聘条件的限制,较难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下步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6281”战略发展规划,坚持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积极的优惠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机制,推动就业。我区将进一步抓好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穿、责任

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以“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就业成果,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是广辟渠道,增加就业。在扶持各类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广泛收集域外用工信息,积极稳妥地开展劳务输出,形成多元化劳务输出格局。

三是搞好培训,促进就业。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四是创造条件,扩大就业。做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好小额(双扶)贷款等扶持政策。创造有利条件,为失业人员以及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强化管理,保障就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

各位领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区将紧紧围绕“6281”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劳动就业中心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近期工作

情况汇报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任务3000人,完成2100人,占任务70%;

2、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任务5000人,完成3000人,占任务60%;

3、创业意识培训任务210人,完成90人,占任务43%;创办改善企业培训任务210人,完成90人,占任务43%;

4、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00人,完成310人,占任务62%;

5、发布外出用工信息任务200条,完成120条,占任务60%;用工信息及时播发率100%;劳务输出动态信息每月报送一次,及时报送率100%;

6、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开展宣传、咨询活动5次。

二、“十件实事”完成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任务3000人,完成2100人,占任务70%;

2、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任务5000人,完成3000人,占任务60%;

三、其他工作情况

1、6月1日-4日,组织人力围绕卢氏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和本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人才、就业、社会保障、维权服务等方面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上报。

2、6月5日组织“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发放并回收统计“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问卷”,组织撰写调研报告。

3、6月6日-9日,到市参加“创业暨创业项目成果展示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带动效用。

4、组织材料答复“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劳61号)提案。

四、七月份工作计划

1、计划完成创业培训90人;

2、着力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换证办证工作,计划旧证换发在7月底前完成50%;

3、继续做好目标任务分配的其它工作,确保任务与时间同步。

卢氏县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2012年6月25

第三篇: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工作汇报

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实现我市劳动就业工作新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通知》精神为重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落实

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在重点解决好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问题的同时,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形势任务分析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的工作情况

上半年,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6

6、59和55。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主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完善政策,各项配套文件全面出台。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政发[2006]*号)文件下发后,市直**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我们会同市财政局、市人行、市工商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个可操作性文件,并于5月底以前下发实施。各项配套文件的全面出台,对促进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证,有效的拉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学习《通知》精神,认真抓好新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召开了全市就业政策座谈会、就业失业工作会议,传达贯彻落实《通知》和省就业政策座谈会精神,安排部署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年初对各区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制定并下发《关于2005各区县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同时,把2006年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量化分值,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三是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各新闻媒体,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围绕四项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落实为重点,使新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狠抓再就业政策落实,进一步释放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力。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人。为***户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审批贷款***万元,带动就业***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万元、岗位开发补贴***万元。共救助困难企业**户,为****名下岗职工发放生活救助金***万元。一季度,积极开展了以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送岗位和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4月份,会同工会、工商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扶持政策,开拓就业天地”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活动期间共有***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个,签订就业意向****人。

(四)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面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按照人本服务和“新三化”要求,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创新就业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建立就业服务新机制。市职业介绍中心共举办人力资源市场**次,办理用人单位登记****个次,登记招聘人数*万人次,求职人数*万人次,意向成交*万人次。积极拓展代存档案工作,上半年,共为***名失业人员代办退休手续,累计为*万名失业人员代存档案,为****人代收代缴各类保险费,共计****万元。

(五)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继续组织实施好“春风行动”和“西输东接”工程。利用农民工外出的高峰期,开展了以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春节过后,市及区(县)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了“四个一真诚相助”服务活动,免费举办六次农民工进城专场招聘会,现场发放“春风卡”、农民进城务工指南1000余册。继续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加强与东明县联系,建立了稳定的灵活的输出机制。

(六)做好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基金管理和发放工作。按照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的要求,不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保障了广大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1-6月份,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共征缴失业保险费****万元,共为*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万元。

(七)成功承办全省劳动就业服务系统首届乒乓球比赛暨“聚焦就业”摄影大赛。这次大赛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参赛队员多、竞技水平高、保障任务重,是全省就业服务系统第一次。对此,我们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确保了大赛顺利进行。同时,抓好我市参赛运动员的

第四篇:就业工作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

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

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

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

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

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

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00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

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

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

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

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

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

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

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

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

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

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00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

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

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

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就业工作汇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少数民族学生

就业创业为重点

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2014年5月26日)

按照《关于开展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进校实地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院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 学院基本情况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5月,先后由九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学院占地面积 13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视频资料7万余部。现有在编教职工889人(另有外聘教师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14人。目前在校学生1916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715人,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445人)。每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1万人次。

学院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和23个行政处室及科研院所,开设35个高职专业和30个中职专业。作为锡盟唯一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我们一贯坚持“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坚持蒙汉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立足于锡盟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1

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的办学定位,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建院以来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万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就业工作

锡盟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地域、经济及就业观念等原因,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较大。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完善领导体制,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就业组织与领导、就业保障条件、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的四到位,实现就业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数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1.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2009年以来,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任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系院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学院领导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就业部门专项工作汇报,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就业形势、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招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 2

人,总结分析上就业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学院领导经常走访各系、校,了解就业情况,把就业工作与系、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经费划拨及就业奖励挂钩,使全院上下从思想上达成就业是政策工程、民生工程、维稳工程、民心工程的共识,在行动上主动投身到就业工作中,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设置了独立的处级就业指导中心,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各系、校也配备了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有13名教师考取了全国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学院就业洽谈室、宣讲室等一应俱全,超过生均0.18平米,学院网络教室随时供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就业经费优先足额保障,每年均超过学费收入的1%。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发放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定期落实检查,保证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 1.构建联动机制。学院每年将招生、就业和教学中心工作以责任目标的形式,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形成了全员参与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同时学院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及兄弟院校签订了校地、校企、校际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促进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3

2. 调整优化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针对锡林郭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康复治疗技术等品牌、骨干和特色专业。目前学院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5个,院级品牌专业9个;教育部、财政部专项支持的专业1个,学院重点建设专业6个,使专业建设与招生就业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机制。

3.实施“三项工程”。在抓好常规教学和常态管理的同时,启动实施了 “三项工程”建设项目。即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人才储备、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的“人才工程”;投入1000万元进行第二轮全日制教育教学和投入300万元开展的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的“质量工程”;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的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使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成为全院师生的行动自觉,行为准则。

4.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依托国家、自治区两级教师培训项目,加大师资在岗培训工作。近三年,学院有114名教师到国内外参加了国培项目,派出教师近1000人(次)参加区内外和国外高校培训、挂职,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已达50%。实施了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目前有自治区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院级名师10人,优秀教学团队 9个。各专业聘请行业 4

企业优秀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200多人,初步构建起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投入近2亿元购置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室101个,设备总量为13673台套,校内实训室学年使用频率224万人时;建设了锡林河旅游度假区、驾驶员培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与锡盟医院等13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设了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训基地。2013年接收33个专业的实习学生2783人次,实习结束后被实习单位录用493人。

(三)加强指导,更新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 全程指导,实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和咨询辅导的常态化。学院设有就业指导教研室,有专兼职教师12人。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共38学时,分四个模块,在四个学期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院组织编著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学院每年多次聘请就业部门领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学院领导、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讲座,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顺利实现就业。

5

2.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通过就业网站、QQ群、电子屏幕等渠道积极宣传就业创业形势和政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服务意识。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咨询、指导和服务。动员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大学生预征入伍等项目考试。与社保部门联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增强毕业生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大赛。创建了易度空间电脑工作室和校园物流“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院师生员工。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重视就业市场开发。现已基本形成立足锡盟、面向全区、辐射华北的就业网络,2013年毕业生锡盟就业占32.4%;区内其他盟市就业占51%;自治区外京津地区就业占12.2%。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放学生实习补贴,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召开就业招聘会、开展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促进学院的就业工作。2013年学院举办大型招聘会4场,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600多个;通过招聘会形式就业的学生达34.7%。

2.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学院就业信息管理采取院、系校和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与上级就业主管部门数据同步,并与各类人才机构链接定期互换信息。学院有独立域名的就业网站,嵌 6

入了教育部一站式服务,通过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班主任飞信群、微信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服务,2013年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招聘信息、招考信息300余条,建立有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库1320家;毕业生可以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参加网上就业洽谈活动,实现自我推荐;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发布招聘信息,选择优秀人才。

3.充分照顾各类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系(院、校)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对蒙语授课学生、家庭贫困子女、工科女生等就业困难的群体及有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的个人制订了相关帮扶计划,层层落实,以实现充分就业。2013年通过国家政策为66名享受低保家庭子女申请了每人1000元政府的求职补贴, 253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得以顺利就业。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台账,分析其未就业的原因,在毕业后二年内仍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岗位,每年都安排50名以上已毕业学生二次就业。

(五)就业工作成效

1.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以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努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分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 50%以上学生在基层就业,就业行业涉及行政事业、新型企业、传统畜牧业、 7

服务业等。2013年学院共对25个专业共128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占毕业生总数58.6%,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予了“能吃苦,善思考,上手快,后劲足”的高度评价。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各个岗位称职率达94.8%。

2.开展就业工作研究。通过问卷、电话回访、走访等形式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随时掌握他们的就业状况,分析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结合学院毕业生特点,组织教师编写就业指导教材,申报了自治区高校《母语授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研究》课题,为从更高层次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 学院特色

学院在校生中47﹪是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黑龙江、云南等省、自治区。现有16专业46个高职班级1099名学生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学院的特色,贯穿在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

8

一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方面,实现双语的全面并轨。对蒙授录取的学生,入学即实施双语授课。多年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已形成比较成功的“蒙语—蒙汉双语—汉语”的授课模式,毕业生均参加了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所有蒙语授课学生都能用汉语交流,为其顺利求职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优化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学院在软硬件建设上均优先考虑双语教学,硬件配置上,学院不仅在所有教室、实训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所有任课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还为双语教学实训室、计算机室和双语教学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安装了蒙文软件。成立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学院蒙文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近几年已组织编译出版全国大中专院校蒙文教材30部,校本教材100余部。有80名蒙汉双语授课教师被选派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课程开发等专项培训,70名蒙汉双语骨干教师被派往企业、高校挂职锻炼。

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基层观教育。针对蒙语授课学生专门开设双语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在基层岗位就业创业的蒙古族毕业生先进典型回校交流,为参加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考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母语辅导。

9

四是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在开拓市场、联系用人单位时,有侧重的联系民族地区就业单位,并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院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走出去,利用双语优势,主动到用人单位应聘,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五是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创业帮扶,2013年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蒙古语言文化艺术传媒”创业项目在自治区47所高校、147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优胜奖,获得创业基金1万元,“礼仪公司”创业项目获得优秀奖,获得创业基金5千元。

各位专家,在各级领导及全院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弱势就业群体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也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但作为教育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希望专家组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实现我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立法型的思考风格下一篇:李芳同志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