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2022-04-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我国各大高校扩招学生的背景下,高职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于是本篇文章将主要针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树立与专业相关的正确就业思想。

高职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1: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跟踪调查研究

摘 要 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2011和2012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本专业就业形势、毕业去向选择及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间的就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论提出建议: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完善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政策体系;构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育。1999年国家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得到大力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高就业率成为其显著特点。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就业率前十名的高校中有8所是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就业意向,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连续跟踪调查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在校生的就业意向,分析存在问题及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指导,以提高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完善高职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和支持措施。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样本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2年4月至9月,调查了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三个年级共9个班的所有在校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41份,回收率100%。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21.0软件开展,利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对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不同年级对专业就业形势认识、毕业去向选择以及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等问题。

(二)调查样本分析

1.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占76%,男生占24%,男女性别比约为3∶1,如表1所示。从不同年级与性别交叉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性别比基本保持一致,无显著差异(x2=0.157,df=2,p=0.925>0.05)。

2.生源地分布

2011级和2012级与2010级学生的生源地比例构成存在明显差异(x2=12.898,df=2,p=0.002<0.05)。2010级北京生源占主体,为74.5%,北京生源与外地生源学生比约为3∶1,2011级和2012级北京生源比例下降,分别占52.0%和53.8%,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北京生源略多于外地生源学生,如表1所示。

3.是否为第一志愿录取

2011级和2012级与2010级学生是否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x2=23.856,df=2,p=0.000<0.05)。2010级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的占54.8%,而2011级和2012级第一志愿录取比例在提高,分别为82.4%和79.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专业就业形势认识

综合三个年级来看,对本专业就业形势认识的平均得分为1.96(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分别计为1、2、3、4、5分),认为就业形势较好以上的占80.6%(认为好的占24.6%,认为较好的占56.6%,认为一般的占18.8%)。可见,整体上该专业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

通过对不同年级对本专业就业形势认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年级对本专业就业形势的认识有显著差异(F=13.682,p=0.000<0.05),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依次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

(二)毕业去向选择

综合三个年级来看未来就业去向,就业为第一位,占49.3%,其次是专接本,占39.9%,创业和出国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4.7%和2.1%,此外有14人选择其他,部分学生是因为还未考虑好未来首选的毕业去向。

通过不同年级与毕业去向选择交叉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年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存在显著差异(x2=34.924,df=8,p=0.000<0.05)。结合图1对应分析的结果来看,2010和2011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就业,2012级的学生更倾向于专接本。具体来看,2010级、2011级和2012级毕业去向选择就业的比例在下降,分别为61.7%、53.9%、和37.9%,而专接本的比例在提高,分别为24.5%、31.4%和55.9%,尤其是2012级的学生在选择毕业去向时专接本已成为第一位,就业退居第二位。

通过不同生源地与毕业去向选择交叉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无显著差异(x2=4.032,df=4,p=0.402>0.05),进一步分析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毕业去向选择来看,每个年级不同生源地的毕业去向选择也无显著差异。由于外地生源学生录取分数高于北京生源学生,经验上判断:毕业去向更倾向于专接本。但从统计意义上来看,外地生源学生专接本的比例于北京生源学生并无显著差异。

(三)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

综合三个年级来看,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首选方向的平均得分为1.79(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分别计为1、2、3、4、5分),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首选方向的比例占88.6%(选择非常愿意的占33.4%,选择比较愿意的占55.1%,选择一般的占10.9%),仅有2人不愿意。

通过对不同年级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F=7.562,p=0.001<0.05),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2010级平均得分为1.99,2011级为1.79,2012级为1.66,可见,入学时间越短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

通过对专业喜欢程度与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的相关分析来看,二者存在显著相关(Spearman r2=0.408,p=0.000<0.001),说明越喜欢该专业的学生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

三、调查主要结论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整体上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不同年级对专业就业形势的认识有显著差异,入学时间越短认为就业形势越好。

第二,就业和专接本成为毕业去向选择的主要形式,占89.1%,学生希望就业的比例在下降,希望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在提高。不同年级的毕业去向选择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并无显著差异。2010级和2011级的毕业去向选择无显著差异,首选就业,其次为专接本;2012级的毕业去向选择则和2010级、2011级有显著差异,首选为专接本,其次是就业。

第三,绝大部分同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方向,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入学时间越短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对专业的喜欢程度与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也显著相关,说明越喜欢该专业的学生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

四、对策与建议

(一)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速的放缓必将会对就业岗位需求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大学生成为需要重点解决就业的人群。据统计,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北京地区达20余万人,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作为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重点名牌大学林立的北京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截至2013年12月30日,北京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有16所,高职院校有6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也将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大挑战。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机遇。一方面,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需求仍在增加。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期,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如何使得人力资源得以合理流动和配置,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需要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对人才进行最合理配置、最有效管理、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等也逐渐成为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倍加关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专业化的工作,需要配备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且能从事基础性、技术性工作的高职人才。另一方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达到北京乃至全国的一流水平,毕业生一直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专业的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二)完善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政策体系

对毕业去向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希望专接本的比例逐渐提高,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分别为24.5%、31.4%和55.9%。但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推荐专接本的比例仅为15%,对口学校仅有北方工业大学1所院校,可选专业为会计和工商管理,并未有对口专业。建议根据当前学生需求情况完善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教育体系。

一是提高推荐专接本的比例,让更多有意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考试。二是提供多次报考机会。目前专接本只有大三下学期1次报考机会。三是增加报考院校和对口专业。目前,只有1所院校可供选择且专业不对口,使得专接本学生无法继续学习本专业,割裂了高职和本科阶段专业学习的连续性,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四是突破地方壁垒,报考院校范围扩展至全国。目前,北京高职院校专接本院校只能选择北京市属高校,建议下一步可以选择北京其他院校,进而将报考院校范围扩展至全国。四是扩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7年,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的实施院校和专业范围。2015年,北京市已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试验,参与的高职院校仅有3所,并未涉及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及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议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打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历上升的通道,满足更多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

(三)构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高职生就业涉及政府、学校、个人、家长及相关利益主体,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因此,应统筹考虑,构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

应在学生入学时便进行高职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了解有关问题及职业指导需求情况,进而将职业指导贯穿入学至毕业的三年中,统筹考虑设置职业指导模块化的内容。第一年,主要进行自我认知模块和职业生涯规划模块,正确评价自我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年,主要进行就业信息和形势教育模块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块,解读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及心理调试能力;第三年,主要介绍就业技巧模块、就业流程及法规政策模块,介绍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技巧,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流程及权益保护等内容。改变传统“大讲座”的形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指导,采用参与性、体验式、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建立职业指导教师团队,以“行业从业人员、主管就业老师、外部职业指导专家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辅助以其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保证指导效果,落实“1+1”的职业指导教师负责制,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作为职业指导课程负责教师,跟踪大学三年职业指导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4.

[3]王凌云.在校生择业倾向及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39-41.

作者:郑振华

高职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2: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在我国各大高校扩招学生的背景下,高职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于是本篇文章将主要针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树立与专业相关的正确就业思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问题  探讨与研究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009

从1999年起我国的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规模招生,虽然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收获知识回报社会,但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这给学生们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目前所面对的就业形势也是十分严峻,如果他们没有教师或者一些专业人士相关的指导,那么他们会感觉到前途迷茫,会在短时间内找不到自我,也就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接下来本篇文章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相关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高职院校主要是接收一些中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道路,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再教育,整个学校对于生源质量就不会做过多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热门专业更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学生人数的上升是一件对国家十分有益的事,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限,所以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寻找工作就会感到困难。

(二)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给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务正业,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当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偏见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自然也不能逃脱其中,因此对于用人单位对学生存在偏见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教育质量与学生的自信心去证明,另外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也是必要的解决对策。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条件不佳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其实与学生本身的条件也息息相关,为什么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使用高职院校学生也与此相关,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时不务正业,不愿意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所以在毕业时基本上没有掌握专业知识。而当他们进入用人单位时,上司会为他们安排工作,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掌握到相关的知识,所以最终完成工作的时间、质量等都不能达到要求,这即是大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看法。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是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实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自身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找寻到更加优质的工作。

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关注社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限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到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有用的知识,另外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思想方面入手,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社会需求的关注,教师需要起到主导作用,即在课余时间时做相关的调查,然后利用新媒体及时进行大数据整理,最终形成汇报表。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需求方面的关注,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去对社会需求进行关注,那么他们就可以专注于自身相关方面的提升。而关于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然后参考一些其他教师的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以让学生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消极情绪。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等多种方式,直接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要去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些社会常识,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到社会,并学会一些处理方式。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存在偏见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学生自身也存在这种心理,那么最终学生即使就业成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授课当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去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并适当给学生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提前感受到适当的社会压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在团队中的表现力,进而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另外,想要改变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看法,还可以从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角度出发,让用人单位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愿意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三)注重对学生专业实力的培养

如果高职院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想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那么就需要专业有关的教师注重对学生专业实力的培养,这就将涉及到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注重对学生专业实力的培养呢?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则还需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适合学生的制度。制度可以很好的约束学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更加快速地找到自我,并在制度当中实现自我价值。其次,专业教师需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明白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进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找到方式与方法。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教师能够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那么最终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将无法比拟。当学生的专业实力增强后,学生本身的条件将更值得考验,而用人单位等也将逐渐改变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看法。

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很明显不会缩小,相反还会继续保持扩招趋势,以让更多学生接受到教育,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看清楚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发展形势,以动态的眼光进行分析思考,做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其他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调查,以保证学生的就业信息时时刻刻都是最新的,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才能更有把握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珏.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职业,2019,502(03):30-31.

[2]王英.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8(9).

作者:谢琴

高职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3:

高职教育视域下学生投入的内涵及外延探析

[摘要]文章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意义和价值期待为基点,在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行业、企业用人价值标准,剖析高职学生投入内涵、层级结构,确立高职学生投入外延二元界定,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投入 内涵 层级结构 外延

[作者简介]邓峰(1966-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9)吴颖岩(1966- ),男,江苏无锡人,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苏 扬州 225000)

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和目的所在,但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心理意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有必要进行学生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积极的学习动机。高职学生的性格、人格、个性、思维方式等都处于青年形成期,既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又有极强的可塑性和逆反性,他们渴望得到人格尊重,又希望以追求的职业目标来改变自己的未来。因此,在自由人转化为职业人,再成为有价值的社会人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而转移学习专注力,降低学习激情或迷失方向。高职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关注“教”,忽略学生“学”,很少把学生投入作为学习心理积极面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与健康心理,也未把学生投入作为学习倦怠的销蚀。因此,研究高职学生投入内涵、特征、层级结构与外延,对激发学生乐观主义、抗逆力、意义感、创造力及促进思维与心理成熟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投入的概念与特征

(一)高职学生投入概念的厘定

国外对学生投入的研究,通常使用两种不同方法:一是以人类学方法对学生课程经验展开研究;二是把学生投入假设为一种变量,通过分析与其他教学变量之间关系,研究主体的特定内涵。其实,把学生投入与行为、心理、外界环境等建立联系,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触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由学会学习变成会学习。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将内化的个体品质在职场活动中予以外化表现,显现个体能力适应行业、企业的切实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而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认知的、情感的、动作的行为,以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实际价值体现在多种能力有效应用于职场,确立的价值期待是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提高,达成质量就业、持续就业和长久就业。因此,高职学生投入应该是高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过程中所表现出专注的、持续的、能动的、自信的、自律的、认同的、平和的、充满情感的职业人心理状态及富有乐观主义、较强挫折承受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职业品质体现的心理状态。

(二)高职学生投入的特征

1.内隐性特征。职业能力是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而高职学生投入则是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透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有意识地实现知识内化、积淀,把专业知识转为自身能力一部分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实现个性心理的升华、提高,完成个人职业品质养成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实现更多文化元素及文化存在的内隐和外化,支撑职业综合能力应用的客观条件。纽曼对学生心理投入有过这样的阐述:学生投入实质上涉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投入,并不是指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成绩(如分数或其他社会认同)。学生可以完成学业工作,并且表现良好,但并不一定投入其中。事实上,学生投入很多精力于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却并没有完全理解及调动内隐知识的发挥,这恰恰证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中内隐的社会与人文知识体系以及自然知识体系比显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点。

2.系统性特征。职业综合能力是学生内部认知整合和行为历练的结果,是一种系统性的协同累积,也是多种能力组合后的统一体。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芬恩研究确定的周期性,即投入提高了职业综合能力,而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投入,这种循环周而复始。所以,即使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过程中有个体差异,但在同一性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相似性。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投入,系统地整合成外显的职场活动能力。

3.依附性特征。高职学生投入依附于选择专业的职业性和入校后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离开具体的职业背景与活动,学生投入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这明确表述了即使当工作组织或者职业发生变更(专业调整或就业不对口),学生投入仍然会围绕新职业而展开,缺失职业基础,学生会失去认同感与归属感,投入也就肯定不会发生。

4.发展性特征。高职学生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基本结构,互为反馈,逻辑关联。马斯洛需求理论和阿德夫尔发展的需求理论皆指出,个体在社会中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还会追求一种在组织和制度下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就,以获得精神满足。这预示高职学生在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其职业发展具有不断延展的特点,成就动机越强,学生投入程度越高,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幅度也就越大。

5.泛在性特征。泛在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交织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高职学生投入泛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投入无处不在;其次,学生对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动机与需求,促使投入无时不在;最后,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强化了学生投入。

二、高职学生投入层级结构

(一)学业投入

学业投入是指直接与学习过程相联系的行为,诸如注意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情况、围绕课外课程的讨论学习。马科斯的研究结论认为,行为投入主要是课堂中的努力程度,其次是课外时间的投入。这虽然比较宽泛,但与高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以及既要有学生主体内涵要求,也要有教师“创境、设问、探究、归纳”的外在引导及适时性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项目学习和基于资源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一致。而教师引导下的学业投入,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激发学生开展有价值的假设与思考,增强学生学业投入动机与行动。

(二)社会投入

社会投入是指学生对明确或非明确的学院、系部、班级行为制度的遵守程度及与教师的交流,如迟到、早退、不参与其他学习活动,干扰或阻碍其他学生的学习,未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或抑郁的行为等。显然,这是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学生自律与认同、态度与认识、自信与平和等心理的外在表现,对高职学生职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发展的大环境,创造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多种场景,并通过减弱强制性管理制度,增加柔性管理与弹性化的发挥空间,建立学生发展评估模式,使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一体化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能力增值部分。

(三)认知投入

认知投入是指用于理解复杂概念的深思精力耗费,而这种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外在的最小要求。米斯研究结论指出,学生认知投入包括了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投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较好认知和元认知的技能,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取得了理想的结果;二是表面投入,学生完成工作时的学习策略是浅层次的,忽略了学习的意义,只依靠记忆或机械的学习方法,被动地接收表象知识,未去探究事物本质。很显然,不同的认知投入会带来学习效率与效果的差别,带来职业综合能力的差别。

(四)情感投入

情感投入是指对卷入学校和追求一系列有意义活动的,以感受作为特征的情感反应水平。实际上,高职学生情感渗透于学院、专业、班级和自己经验的全部,比如认同校园文化、学风、职业背景的学习意义,主动与教师沟通,在学习小组中理解协作的重要性,提升自己职业综合能力的学习方法等。情感投入不仅是高职学生投入的先导动力,也是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前行动力。

三、高职学生投入的外延界定

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种类,与内涵呈反向对应关系。尽管高职学生投入概念涉及多个学科,逻辑性不是太强,但鉴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行业、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要素归类为“人、机、料、法、环、信”六个方面,将高职学生投入外延以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进行二元界定。

(一)个体因素

高职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如姓名、性别、民族、家庭住址、直系亲属、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二是人格与特质的内容。奥尔波特把个人的特质定义为:“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的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高职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学习动机、人格个性、职业态度、职业综合能力等,均是内在的作用与影响,促使在内省中产生自我效能感、自主性、成就目标、逃避失败等阶段化的特殊心理,而这就囿定了个体因素研究的基本范畴。

(二)环境因素

所有影响高职学生投入的外在因素集合可统称为学习环境,如学院、教师、专业、班级、人际关系、实训、实习企业等,这些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及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1.职业理论知识。高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关联的理论知识为前提,以够用和实用为度。亦即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机器,而是懂得机器是如何运作、如何应用、如何产生更大价值的。专业理论知识覆盖在完成工作任务的项目之中,包含完成工作任务的通识性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类知识,成为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目标与投入方向。

2.职业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有效沟通技能、领导力、团队工作技能、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就业与岗位迁移能力、理解企业文化能力、工作任务执行力、自学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当技能与智能复合,会形成有效系统质。教师针对学生基本技术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强化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并在此后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激励。而学生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后,在负激励作用下,工作压力转化成动力,成为学生投入和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3.职业工作资源。职业人除了具有职业使命感外,应善于合理使用或分配企业“人、财、物、信”等资源,正确运用科技,不断提高运行设备或其他资源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具有强烈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意识。高职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实训,都要学会运用企业的一切工作资源,这不仅是适应岗位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身份转换的一个重要作用力。

4.职业工作方法。行业、企业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应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思考能力、解决生产或管理上问题的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分析在简单工作中做出不简单事情的能力、判断推理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善于运用抽象思维总结理论的能力、掌握工作流程与工作节点准确性的能力、对新技术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均反馈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与学习投入的聚合点,学生价值期待的转换前提和核心焦点。

5.职业工作环境。企业的工作环境有多样性,并不局限于窗明净几的场所,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呼应。

6.职业工作信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企业内部生产信息、市场经营和拓展信息、产品技术研发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物流信息等均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在掌握判断推理、数量关系、思维策略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立足自我之外,批判地吸收精髓,转换成经验或职业能力,演化为终生学习能力,实现终极价值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视阈下学生投入具有内省和外审的双重特性,而对高职学生投入的解读和研析,不仅有利于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群体学习投入的特殊性,学生投入的内涵,也有利于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奠定高职学生投入引导策略和方法的基础,并以学生为中心,提炼和整合高职教改的着力点,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符合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徐梵,李长兰,丁申桃,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美)杰瑞·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蔡晓露,段现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孔企平.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2000(2).

[4]李静.国外学生投入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5]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基于iPAD+APPS的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

[6]王峰声.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7).

[7]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3(6).

[8]Newmann F M.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作者:邓峰 吴颖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气控制策略造价工程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