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课程考核

2022-07-20

第一篇:课程标准课程考核

课程标准小学美术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变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分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至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欣赏评书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势、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联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曾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势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知的愉悦与成功感。

课程内容

造型表现内容说明 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表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美术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内容说明 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欣赏评述内容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领域应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探索内容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美术各领域为一体、与其他学科一体、与社会联系。

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活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气氛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建议: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第二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方案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商贸学院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系专业后续的相关管理课程,如:《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学习项目

管理的基本概念

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管理基础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管理思想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决策概述

能熟练理解决策

决策职能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组织概述

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组织职能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领导概述

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

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领导职能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人员配备

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控制概述

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控制职能

控制的原则和过程

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知识、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管理职能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掌握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的理解,具备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熟悉管理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③掌握管理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管理趋势;

④掌握环境分析与计划编制的方法;

⑤掌握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

⑥掌握领导方式理论。

⑦掌握人员配备、培训及绩效考评。

⑧掌握控制的基本职能。

技能目标:

①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②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③能熟练编制计划;

④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⑤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

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⑥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⑦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态度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三、教学组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元为基础,基本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按照新的行动体系课程,将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分成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事职能、控制职能。在每个项目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等。在每一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表2

教学组织表

学习项目编号

学习项目名称

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时

项目一

管理基础

管理的基本概念

4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4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项目二

管理思想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6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项目三

决策职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14

决策概述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项目四

组织职能

组织概述

12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项目五

领导职能

领导概述

10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项目六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

8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项目七

控制职能

控制概述

6

64

四、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职能。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如: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情景剧、头脑风暴法、管理游戏、讲授等;并建立纸质、视频、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多元化教学载体。

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例如角色扮演、仿真模拟、任务训练、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本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在每次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布置本次课程学生要完成的项目,接着讲授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并说明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演示。学生开始完成某些项目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调查参考范例,以多媒体、录像等形式演示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扮演调查员和被调查者,进行情景模拟。

(4)任务训练。教师要安排和指导学生完成相应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课堂讨论。每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都要指定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完成项目的情况,与台下师生互动、交流。并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讨论典型案例。

(6)现场观摩。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公司、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深入工作现场,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7)顶岗实习。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检验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教学手段

本课程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需要。需要配备与企业实际业务相同或高度仿真的设备和软件,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六、考核与评价

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50%

,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20%。

表4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成绩

权重

课程整体成绩

课程考核

100

50%

100

职业技能认证

100

30%

平时成绩

100

20%

(一)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时按照项目进行,课程考核成绩为各个项目成绩的累计。

表5

课程考核成绩表

项目名称

成绩

权重

项目成绩

项目成绩权重

课程考核成绩

管理基础

知识

100

0.4

100

0.3

100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管理思想

知识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计划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组织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领导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控制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2.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可依据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和实操。

(二)职业技能认证

本课程可以为国家

“商务谈判师”、“会计师”等资格认证奠定基础的课程。

七、说明与建议

1.本课程标准是进行《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2.本门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模拟训练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师应做好组织管理。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经贸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场”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一个原点是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公理性概念。包括:管理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决策、组织环境和管理伦理、组织文化。通过公理性概念的导入,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概念,成为学习的基点。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从管理史严格的视角展开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学习,从泰罗制一直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沿着时间轨迹鉴赏百年来现代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内容,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时间隧道”。职能维度: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内容的视角,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空间体系框架,使学生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具体方法。应用维度:从管理者的视角在以上内容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内容,并配合到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实践。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学生首先要明确,必备的基本技能的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掌握管理的真谛,形成基层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环节:明确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任务要求,即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以任务为中心,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的运用,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与实训使学生具备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课程考核方案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知识中的重点章节,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学期末举行自编案例竞赛,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

3、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最为课程能力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考勤

日常上课正常考勤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参与学习的活跃度,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强

(3)职业素质表现

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3、考核方式

(1)考勤

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3分。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上课回答问题主动积极,讨论一次给2分,检查性提问,回答不上扣2分

(3)职业素质表现

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在小组活动能够积极的配合其它组员完成任务,加5分,不参加小组活动的扣5分。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布置五次,每次分为三个等级,A,A-,B,主要考察作业的完成度,作业书写的字体,有无抄袭现象,能否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频次计分。

1.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注:本表一式三份,申请人、系部、教务处各一份,于课程开课一周前交教务处。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成绩考核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平时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平时实训成绩考核方法:

每次实训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时间及时反馈实训成果,上交实训报告,如果报告规范正确。完全符合实训要求。则计100分。

平时实训成绩为本学期每次实训课成绩的平均分。

2、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期末考核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要求一人一机,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并写出实训报告。满分100分。评分标准如下:

完成相关格式内容及必填项目:15分

完成拓扑图形的绘制:10分

完成全部实训步骤:25分

写出实训心得:20分

回答思考题:10分

实训结果符合预期,是否有创新:20分

3、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平时成绩考核点为:实训课期间遵守课堂纪律、不大声交流、不玩电脑游戏、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下课后及时关闭电脑,桌、椅、电脑摆放整齐。满分以100分计。

课程实训总成绩 = 平时实训成绩×40% + 期末考核成绩×50% + 平时成绩×10%

第四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0014建议课时数:1周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基础》

《整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在学过《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 《 液压与气动基础》等课程之后,进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全面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这是一次全面、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模仿设计工作的练习和考核。

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能计算选择电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转矩,对传动件(轴、齿轮)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设计、绘制,能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设计内容:设计一级变速箱。

2.时间安排:①1设计计算:1天

②绘制总装图草图:2天

③绘制正式总装图:2天

④编写说明书:1天

⑤答辩:1天

(上述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适当调整详细的设计时间进度。)

3.设计要求:①绘制总装图一张;A2

②绘制零件图若干张(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确定);A3

③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四、成绩考核

1、平时表现(包括纪律遵守情况、设计态度情况等)占20%

2、图纸质量和说明书质量占50%

3、答辩成绩占30%。

注:

1、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对于抄袭他人成果、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和答辩不合格者,课程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五、教学建议

1、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学生可分组进行,每组6—8人,每组课题要有区别,每组配1名指导老师,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零件材料的选择、工艺设计计算、画图,到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3、每组要配备一套《机械设计手册》,《减速机设计指导书》等参考资料。2

第五篇:[课程]钳工实训课程标准

钳工实训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实习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实习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技能培养,提高教学效益。“满足学习者学习与发展需要”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彰显的基本价值之一,由“传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以渐成共识。“学”在人的活动中占居主体,而“教”只是对人的成才和发展起辅助和促进作用。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教学氛围,使教师从注重“教法”转到“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可持续学习本领的劳动者。

“项目”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任务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任务与教案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实习教学技能培训特点,通过研究为我校实习教学 “任务”实施提供思路和模式。在研究中突出“教学生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以此来激发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习效率。

一、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机电专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基础技能实训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钳工基本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钳工是现代工业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从事本专业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初步形成解决本专业涉及机械知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其内容包括:划线、錾削、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校正、弯曲铆接、以及基本测量技能和简单的热处理及设备和部件的安装维修调试等。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中级钳工所需要的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钳工加工工艺并独立完成其加工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

1. 采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案例式、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2. 体现“做学融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 3. 体现“学生+教师+技术工人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三、设计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

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满足职业的需要或具有一岗多能的能力。本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把自学放在了第一位,突出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强化多方面知识的掌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根据大纲重点要求对实习生做三个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一)知识掌握点

1.知道钳工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

2.熟悉钳工基本知识和钳工工艺理论。 3.懂得常用钳工工具、量具、设备的使用方法。 4.知道中等复杂零件钳工加工工艺的编制。 5.熟悉钳工的实质、特点以及在机械装配、维护与维修中的重要性。

6.工艺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水平。 (二)能力训练点 1(着重掌握钳工加工基本技能,能按图进行基本的钳工加工; 2. 会识读专业范围内的一般机械图。

3. 能正确调试,维护及使用钳工的简单设备、常用工具、工量具夹具。 4(能按图进行完成简单部件的装拆方法及组装技能。 5.学会钳工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素质培养点

1(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 2(培养学生安全与质量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3. 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钳工兴趣。

4.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实训教学内容: (一)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对制度、规程遵守的意义 ; 树立学生安全意识;明白安全第一,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事故的发生; (二)钳工入门

熟悉钳工工作场地的常用设备(钳台、虎钳、砂轮机、钻床等) ,了解钳工实训的任务,牢记钳工实训的安全技术规则。知道什么是钳工,及其分类;培养学生兴趣;知道钳工在工厂生产中的工作任务;了解钳工实习场地设备和本工种操作中常用的工量刃具;明白实习场地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文明生产要求;掌握钳工的学习方法; (三)常用量具

懂得常用量具类型及长度单位基准,掌握游标卡尺、千分尺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四)划线

知道划线的种类,熟悉划线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线条的划法,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平面画线尺寸误差不大于?0.3毫米;划线线条清晰;培养动手技巧能力; (五)錾削 熟悉錾削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能正确錾切板料、棒料,会錾削技术要求不高的平面。

(六)锯割

能使用手锯,懂得锯割板料、棒料、管料的方法和要领。知道手锯的构造;知道锯条的选用和安装方法;会正确的锯割操作姿势,并能达到一定的锯割精度;熟悉锯条折断的原因和防止方法;初步知道钢皮尺、高度游标卡尺的使用; (七)锉削

知道锉刀的种类、构造、选用方法。懂得平面锉削时站立的姿势和动作;会初步锉削时两手用力的方法;会初步知道刀口尺、刀口角尺、游标卡尺的使用;懂得锉刀的保养和锉削时的安全文明知识。知道刀口尺、刀口角尺、游标卡尺、塞尺的保养方法。

(八)钻孔和锪孔

懂得本工作场地台钻(或立钻)的规格、性能及使用方法;知道钻床的传动系统;知道钻床附具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知道钻孔时工件的几种基本装夹方法;知道划线钻孔的方法,并能进行一般孔的钻削加工;明白钻削时的安全知识和文明生产要求。

(九)攻丝与套丝

知道攻丝和套丝工具的结构性能,能正确使用攻丝和套丝工具,掌握攻丝和套丝的方法,会正确计算攻螺纹前底孔尺寸和套丝前圆杆尺寸,熟悉螺纹歪斜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十)矫正与弯曲

知道矫正和弯曲的一般方法,会对板料、棒材及线材等一般材料进行矫正和弯曲,能正确计算弯曲前的毛坯尺寸。 (十一)螺纹连接与铆接

1、知道螺纹连接的要求、螺纹连接的工具,掌握螺纹连接与拆卸方法;

2、知道铆接要求、铆接工具,了解铆接方法和铆接拆卸方法。 (十二)镶嵌

锉削凹凸体 角度样板 四方、六方T形体等 (十三)复合作业

1、巩固前一阶段所学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丝、铰孔、镶配等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3、懂得简单机械产品的钳工加工工艺。 (十四)相关知识

1、知道机械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

2、会两种常用机械设备的结构及拆装工艺。

3、一般设备(机泵)的安装调试以及减速箱的拆卸组装等。

(十五)巩固、提高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丝、铰孔、镶配及装配、安装调试等钳工操作技能,达到中级钳工要求

(十六)实训总结,及成绩的评定、学生完成实训报告。 第四部分 实施过程

1、师生互动——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收集信息,分析论证)

3、拟定方案(归纳总结)

4、学生操作、老师巡回检查

5、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6、教与学的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控辍保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急重症护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