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教育论文

2022-0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师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短板和不足,探讨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和转型升级策略,希望对推动高师学前教育转型发展有所启示。

高师学前教育论文 篇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核心要素及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高师学前教育;通识课程;

意义;要求;问题

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之需,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之一。从《标准》的出台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示。

一、通识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源于前苏联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整个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师范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通用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着一般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基础的设置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科专业型师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促使高师学前教育向更为宽泛的通识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识课程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通识课程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幼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幼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通識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师,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够担负起幼儿园的保教重任。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关注通识课的设置和安排,使准幼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健全的人格。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更应该将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幼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知识教育以外,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通识课程能够促进准幼师拓宽专业领域。通识课程担负着对准幼师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培养的职责,转变高师学前教育的观念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是重要措施之一。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

1. 应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幼师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带动幼儿探索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满足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2. 应强调通识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是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幼师的艺术素养刻不容缓。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陶冶幼师的情操,培养教师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师艺术素养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幼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開展,进而带动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

3. 应设置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相关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幼师必须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当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合理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准幼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的把握,进而促使他们密切联系实际,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4. 应安排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幼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师的重任,教育技术通识课程扮演着培养幼师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通识课程涵盖领域有限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民教育等几个部分。这八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准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不免过于狭隘。各高师院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课程,忽视了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不符合《标准》提出的要求。

2.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学生发展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儿地设置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通识课程往往是“因师设课”,导致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通识课程一般由院校教务处制定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很少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

3. 通识课程模式趋于僵化

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模式。统一的模式导致通识课程失去了“通识”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吸纳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观点,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限制。但通识课程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被打散,导致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 通识课程呈现边缘化

一般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训与体育、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需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中进行选修。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学分不多,尤其是通选课的学分更少。大部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通选课学分只能占到0.3%。通识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评价不高。

四、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策略探讨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拓宽学科领域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拓宽学科领域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标准》明确提出通识性知识是幼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充分地将中、西、文、理的基礎知识和核心内容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准幼师具有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进行学科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

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发挥自己的特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设置有自己特色的通识课程。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不应将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地倾泻而出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随便安排课程,应该选择最能代表学前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并设置与本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设置能够促进幼师各方面素养提高、发展的课程。

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灵活设置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超越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灵活地设置通识课程。“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的旧模式应该予以调整,适当分配各个领域、学科的课时、内容、学分,不要有所偏颇。针对目前各高校通选课程学分、学时较少的现状,可以适度增加通选课的学分及学时。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设置和安排系内通识课程,来弥补院校开展通识课程照顾不到各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同时,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根据《标准》来适当增加一些如文书写作、逻辑推理的内容。

4.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和分量

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存在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通识课少的现象,导致通识课程不受学生和教师关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以促进准幼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和分量。具体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在把握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浓缩专业课、加强素质通识课。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标准》强化准幼师的自然科學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等,适度地增加能够培养这几方面素养的通识课程。

编辑:王金梅

作者:文丽华

高师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短板和不足,探讨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和转型升级策略,希望对推动高师学前教育转型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师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课题类型及编号:一般经费自筹课题GS[2018]GHBGZ010。

随着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理念持续深入推进。各高师院校纷纷行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了很大进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创新,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等思维的影响,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审视,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思考解决。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要求

1.学前教育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有效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这些要求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中,要加强学与思的有效结合,启发学生的智慧,吃透书本知识但又不限于书本。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针对学前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当前家庭和幼儿的新特点,积极思考分析,打破惯性思维,不断推陈出新,研究解决幼儿学前教学管理中的重难点课题。

2.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课程设置要加强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性。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近几年,高师学前教育逐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逐渐增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十几年的深化课改目标也是要打破死读书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说高师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对象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幼儿,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关爱和管理方式,这一点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更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知与行的转化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3.课程内容设置的目标上要确保人才本领和道德的共同提高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要求以“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更重要的是要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不仅熟练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教学中始终用爱心关心关爱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进步。这对课程设置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重视学生“德”的培养,科学增设教学内容,不断强化以德育人的成效。

二、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高师院校要按照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人才,首先是高师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是高师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高师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衡量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水平、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关键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调整优化。但是对照核心素养要求,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面还有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定位不够清晰

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与专业、理念与模式、产学研结合等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但是还要清醒的看到,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在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目标定位上比较模糊,虽然学前教育办学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但是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师范教育色彩为主。

2.课程统筹规划不够明确

各级地方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有的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在制定课程规划和内容时各自为政,都各自追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有的盲目追求高大全,创新和凝练不够,高师院校各系、管理机构缺乏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和指导,各部门满足于完成了各自教学任务,管理分散、机构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互相联通、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主要是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整体统筹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的使用没有纳入院校的统一管理使用。

3.对德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重视

有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盲目追求实用性,放松了对德育和心理培训的要求,在调研中发现,高师学前教育有的学生由于之前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中有自卑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没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有的认为毕业后找工作还是靠关系,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课改学习效果不明显。无法适应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课程设置比较封闭,部分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

一些高师院校学前教学缺乏活力和灵性,教材和课程设计比较老化,对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握的不准,有的高师院校闭门造车,学生所学与当前学前教育市场所需不匹配。在服务面向方面,有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倾向,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和课程开设过于理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应用性;在科研方面,忽视学前教育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有效整合,没有充分体现地方学前教育特色,启发思考和研究力度不够,培养的高端人才少,中低端人才多。

三、加强和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几点思考

1.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应坚持向核心素养转型发展的原则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化的目标就是要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塑造学生,课程设置要从理论学术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高师应对学前教育课程定位重新思考,对与之相应的课程发展类型、层次和目标重新定位,坚持服务地方幼教事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特色发展原则。高师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瞄准学科前沿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幼教特殊行业发展需要,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發展,立足于高师院校办学优势,寻找课程的特色、学术前沿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契合点,重点打造优势的重点课程。坚持课程、学科、专业一体化改革原则。通过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动学科和专业的优化改革,推进课程、学科和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围绕高师课程改革发展实际,协同传统课程、应用课程和交叉前沿课程的关系,构建以高师基础课学习为主体,以满足幼儿教育社会所需应用型课程为突破口,构建规模适中的课程结构。

2.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确保课程改革与时俱进

高师院校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完成的信心,组织相关教师到先进院校参观培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的思维。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以德树人,坚定他们为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积极贡献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靠素质立身做人的信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确保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确保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3.立足本院实际,积极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着眼核心素养,加强课程改革和实践,首先要着眼于优势互补,整合和提升传统课程内容。要立足现有实际,节约成本,用好用足原有课程的良好基础。在发扬传统课程优势的同时,应面向社会需求,加快传统课程转型发展,突破课程和专业壁垒,开展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打造成为应用型课程和创新型课程。

4.加强调研“院园”配合,确保课程改革贴近需求

高师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生学习、科研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成立调研组,到周边省市幼儿园和幼教机构深入调研,与驻地幼儿园结成“学研对子”,带着问题分析研究,形成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成果,及时调整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率和就业率。

5.统筹协调强化配合,确保保障体系高效有力

结构决定功能,组织的结构样式决定了目标能否实现。高师院校在顶层设计上要明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能够对各部门和专业系进行统一指导,保障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扎实推进。要加强对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立足当前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实际,紧盯市场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合力和效率。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困境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俊,梁艳.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路径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2]皮梦君,梁进龙,时松.贵州省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作者简介:

朱燕(1984年-),女,汉族,甘肃陇西人,本科学历,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朱燕

高师学前教育论文 篇3:

舞蹈鉴赏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

摘  要:舞蹈鉴赏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可以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素养、舞蹈创编能力和舞蹈基础训练效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专业素养薄弱,针对性强的教材缺失以及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内在要求等问题。最后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鉴赏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舞蹈鉴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价值;实施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的舞台艺术,音乐、情感、形体和动作是其组成的基本元素。它通过与音乐的交互并以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生活并将生活向艺术升华[1],它的美通过动作和表情,音乐与韵律,服装与舞美来呈现。这种呈现出来的美是需要鉴赏的,带着审美的情趣去感受舞蹈,读懂舞蹈无声的语言,感召和凝聚艺术经验。舞蹈鉴赏作为舞蹈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它来培養并提升学生关于舞蹈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了解舞蹈的内涵和风格,并培养学生舞蹈感知和舞蹈创新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舞蹈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舞蹈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

一、舞蹈鉴赏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一)舞蹈鉴赏可以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人文素养

舞蹈的人文性,是指舞蹈的内容、形式、风格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2]。舞蹈鉴赏对舞蹈技能的感知,不是简单地从动作层面展开,而需要将其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相关联,将舞蹈技能与舞蹈人文结合,掌握舞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带着这种经验去解读舞蹈的内涵,体验舞蹈的技能特点。比如在学习芭蕾舞蹈之前,先欣赏芭蕾舞蹈,了解芭蕾舞的成因、历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芭蕾舞的经典动作——“开、绷、直、立”的动作特征的形象意义。而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前,先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等,再进行动作的讲授会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和接受。例如引导学生认知蒙古族作为“马背上民族”的性格特征,想象广袤的蒙古草原和苍穹天际以及这种自然环境赋予这个民族的豪放、洒脱和彪悍,以及蒙古族人骑马射箭的飒爽英姿,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蒙古族舞蹈“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视线开阔,立腰拔背”的体态特征[3],“硬肩、柔肩、双肩、笑肩、耸肩、碎抖肩”等一系列肩部的动作以及脚下的“马步”动作,而且可以透过这些动作领会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特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没有亲身领略过草原文化的学生来说,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甚至故事等形式,在舞蹈鉴赏课中了解这一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关于舞蹈的人文素养。

(二)舞蹈鉴赏可以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

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素养。这种素养不仅包括舞蹈表演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创编舞蹈的能力。这种素养的养成自然需要系统、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训练。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不乏训练舞蹈表演技能的课程,但舞蹈创编能力的训练只能通过舞蹈鉴赏课程实现,因为舞蹈鉴赏课程是体现舞蹈创编内容最好的课程之一,学生在舞蹈鉴赏中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编能力,给今后的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舞蹈鉴赏中突出儿童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儿童舞蹈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尤其需要强调儿童性,因为舞蹈是儿童本能的需要,儿童的舞蹈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即兴色彩。因此,面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鉴赏尤其强调了对儿童舞蹈的鉴赏,把握儿童舞蹈的审美特征,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使学生不仅能演,而且能教、能编。

(三)舞蹈鉴赏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训练效果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一般而言都是“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来进行模仿学习。在模仿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老师示范的规范性和学生对舞蹈动作理解的准确性。然而,这两点在实际舞蹈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不同老师动作示范的规范性可能会存在差异,学生本身舞蹈动作技能基础薄弱,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学生对舞蹈动作观察、理解、模仿和训练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和困惑。舞蹈鉴赏课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效果。因为,舞蹈鉴赏课程中用于教学的素材都是经典的舞蹈作品,这些作品中舞蹈的动作、编排等的规范性程度都是相对较高的。因此,老师在舞蹈鉴赏课中在呈现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同时给以解释性讲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使学生能更精确的观察舞蹈动作的特点,把握舞蹈整体风格,一方面提升其舞蹈鉴赏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言传身教”过程中规范性的不足。只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其舞蹈技能、素质,才能使其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4],提高学生基础训练的效果。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鉴赏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专业素养薄弱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专业素养薄弱首先表现在学生舞蹈基础薄弱,这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鉴赏的一大挑战。一般的舞蹈教学,都强调基础的动作训练,“言传身教”几乎是所有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即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展示,学生则“依葫芦画瓢”地模仿。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学习的效果不但取决于学生的对动作体察入微的观察力,还取决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学习舞蹈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审美训练和教育,因此审美能力是不足的。他们在最初欣赏舞蹈作品时,大都只停留在观舞品技这一层次,他们喜欢注意的是舞蹈演员的形体、长相、服装、道具、动作基本功技巧等。而且每个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动作的观察能力也参差不齐。没有完整的舞蹈知识体系,对于教师传授的舞蹈知识和相关动作技能不能够完全消化和吸收[5]。

(二)缺乏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鉴赏教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舞蹈鉴赏课程的开设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不足导致教学目标难以明确,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虽然,现有的教材市场上,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教材,但这些教材使用的学生层次多是舞蹈专业学生,而且教材的风格大多属于“研究式”。这些教材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是毋容置疑的,但其相对于以培养学前教育教师为目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教材的“师范性”不明显, 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因材施教以及高师舞蹈教材的核心功能不能达成[6],不能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舞蹈鉴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的内在要求

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鉴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满堂灌”、“看视频”、“看电影”等单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不在少数。事实上,舞蹈鉴赏应该是一种理性和感性交互的认知活动。不仅需要通过利用丰富的感觉通道去感知舞蹈的形、音、色对感官的冲击,还需要领会理解动作、技法、编排背后所期望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当然,要想从舞蹈鉴赏中获得美感,仅有认识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对舞蹈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等多种感情能力同样重要。而现有的舞蹈鉴赏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呈现舞蹈画面和言语性舞蹈评论的层面上,很少上升到体验和情感的层面。因此,被简化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有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体验与领悟。

三、舞蹈鉴赏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能够胜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师

真正完整、立体式的舞蹈艺术教育对教师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然而,当下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舞蹈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7]。而舞蹈鉴赏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良好的舞蹈审美情趣、贴近生活的幽默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是所有舞蹈教师的基本要求,舞蹈鉴赏需要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近距离地向学生分解展示作品中的典型动作,如果没有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很难保证动作的规范性,这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认知和学习动作至关重要;良好的审美情趣是舞蹈鉴赏课程的灵魂,舞蹈鉴赏课教师的审美情趣将决定着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被如何解读,是否能真实还原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意境,赋予作品更多美的意蕴和价值,这一方面会影响舞蹈鉴赏课的教学内涵,还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审美体验;贴近生活的幽默是不但可以使舞蹈鉴赏课程落地平实,使学生明白艺术和生活血脉相连的关系,而且可以使学生不会对艺术鉴赏的“高端大气”敬而远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舞蹈鉴赏课教师上好鉴赏课的关键能力,它可以将老师对作品的“意会”通过丰富、生动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使学生更系统、真切地认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舞蹈鉴赏从“形”、“意”的抽象体验到具体的知识性总结的必要途径。

(二)开发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鉴赏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没有好的教材,教学效果实难保证。因此,在面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鉴赏课程教材编写,一方面要将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保证教材的丰富性与创新性。即教材编写的内容安排上既要将传统的、经典的舞蹈作品作为鉴赏的对象,比如民族民間舞。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我国舞蹈的瑰宝,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优秀文化,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要将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潮前卫的舞蹈作品,尤其是体现科技、创新、融合等新时代特征的好的舞蹈作品纳入到教材中来。

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情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求,提高课程教材的针对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从未真正意义上接触过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尤其是他们对舞蹈的理论知识是欠缺的。因此面向他们的舞蹈鉴赏教材应该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易读性;同时,由于该专业学生未来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面对的是学期教育阶段的儿童,因此舞蹈鉴赏教材中鉴赏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设计应该要体现儿童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

舞蹈鉴赏在高师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理解并能通过舞蹈动作去呈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要义。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不同舞蹈的主体风格,并通过表演和创编去表现它。因此,舞蹈鉴赏课堂需要将不同时代和不同题材的作品,或者将不同风格和不同物种的作品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接触、感受、认知舞蹈的文化内涵、生活意义和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和舞蹈形态的成因,把握舞蹈风格及舞蹈创作的规范性,将舞蹈中的角色、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串联,主动融入舞蹈活动,如身历其境地“亲历”舞蹈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和生活,以及故事的发展线索,提高想象力的同时提升舞蹈欣赏能力,为日后艺术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8]。同时,有助于体会舞蹈表现的神韵和美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舞蹈创编灵感;此外,还需要在舞蹈鉴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除了让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舞蹈作品中的精神和魅力外,还提高学生对音乐、道具、舞美的运用。这对于学前教育教学中发挥舞蹈教育的价值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姝.高校舞蹈教师艺术审美教育及理论教学研究——评《舞蹈鉴赏》[J].教育评论,2016(12):166.

[2]栾晓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整合[J].大舞台,2010(5):184-185.

[3]朱畅.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J].四川戏剧,2013(5):156-158.

[4]欧阳喜媛.论中职学校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141-142.

[5]解冰冰.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196-198.

[6]郭亮,袁琳.浅议高师舞蹈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音乐,2019(2):150+156.

[7]田培培,陸佳漪.回归本体与旨归本核——关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概念辨析及当下问题研究[J].舞蹈,2019(3):45-51.

[8]詹惠玲.小学舞蹈课堂中情境舞蹈教学的运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9(3):114-115.

作者:许芸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节水农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烟草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