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国际金融学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探讨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造成的冲击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负债消费

在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美国监管机制的落后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促使下,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波及到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国家市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一场金融“海啸”,其中受冲击最为明显和严重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首先,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自由资本主义的风光不在;其次,加剧了欧洲部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欧洲的一些国家陷入动荡的政局当中,从而造成欧元出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最后,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甚至达到-0.7%。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短期影响的角度出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从中长期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得到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秩序作为一双无形的手,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为基本条件,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国际贸易有着不同的分类,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下而形成的,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确定后才促进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引发各国发生下岗潮,失业率快速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失业人数达到2.1亿,创失业人数最高。虽然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就业政策的调整,失业率有所调整,但是劳工组织估计未来十年仍然需要解决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数量仍然高达4.4亿左右。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危害之深、影响时间之广。在这种背景下,使得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严重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引起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贸易增速的下滑。2011年全球贸易虽然从数量上增长了5%,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比2010年下降8.8%。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的企业、公司和工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目的,纷纷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进口贸易产业在本国的发展,从而减轻本国企业和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刺激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公司和企业因资金链的断开,使得无法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救助,但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这些接受救助的金融机构为本国国民提供信贷,不仅打乱了信贷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更是影响着今后信贷的倾向。在刺激本国市场需求的时候,很多国家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税收等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出售价格来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诱导国民购买本国货。这种方法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强调的是国家个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情况,分裂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增加贸易摩擦,诱发国家和国家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多边贸易体制指的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体制。该体制中的多边是相对于少边而提出的,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是有些国家仍然不少。多变贸易体制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原则,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为目的,具有实施监督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制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增强各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金融秩序指的是包括股票发行交易秩序、基金发行交易秩序、保险管理秩序等六种秩序的有关融资方面的法律调整、规范之下形成的法律秩序。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确定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凭借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再加上工业革命对美国生产力的促进,使得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了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和世界经济中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实际主导者,美元的霸主地位得到真正的确认。随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和日渐完善以及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再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造成美元体系的部分瓦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爆發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美国的负债消费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过度的负债消费也是造成美国经济泡沫的根源,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更是为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最终造成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增强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因而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快速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长期大幅的调整,从而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从思想上意识到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任重道远。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局,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很多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让本国经济回升,从这一工作的目的角度出发造成很多国家无法从国际贸易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最终造成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维护国际贸易的这一主张;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哈发展回合谈判的顺利进行,而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又是当前最适合的集体刺激全球金融危机的方案,因此阻碍了国际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而无法为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国际环境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增值网为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快捷化、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交易透明化、交易标准化、交易连续化的优点,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贸易方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传统贸易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依托于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优点和传统贸易方式的没落,从而对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改写,因此国际电子商务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各个国家当前无暇顾及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减少了对保护环境的相关的投资力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产业存在着严重依赖于原产料的弊端。随着人们对传统能源开采力度的增加,传统能源势必存在着枯竭的结局,除此之外,伴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能源市场趋向于饱和状态,当前和未来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会更加偏向于污染低、消耗低、能重复使用的新能源。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冲击力度,使得很多国家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新能源也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的投资领域。“后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更是意味着对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改变。

(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国际金融危机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当前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是维护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避免和防止今后再一次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保障。在立足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着以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美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问题,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短期看来,能促进美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回苏,但是经济的回苏是以美元中长期币值为代价,从而造成美元贬值。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最终造成美元霸权的地位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实现货币的多元化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维护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实现分权制衡,避免今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带动相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货币相应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促进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实现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主要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建立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出发点,指的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简而言之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结束全球给美国买单的命运;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加强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除此之外,中国的人民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有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亚洲最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主导货币,因此亚洲需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貨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虽然当前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需要面临国际货币基金的治理结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监测功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职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源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未来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其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必然会得到提升,而且通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扩展国际货币基金的多边监测功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贷款的反应速度、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方法是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从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改革的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等冲击,同时也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际贸易以电子商务成为新的贸易方式、新能源成为新的投资领域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申.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17).

[2]夏立平.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

[3]柯健.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

[4]朱婷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

[5]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黎雁杨(1994-),女,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作者:黎雁杨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陈东泽(1990.11-),男,福建周宁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读本科生。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提出了一些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找到金融体系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深入现状剖析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特征,从而进行进一步改革。从中寻找出了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只有维持好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创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点,这些缺点的暴露不但使经济体制的动荡,而且使国际经济形式呈下坡的趋势。经济出现萧条的同时,人们也想办法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2008年斯蒂格利兹发表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言论正式地向联合国提出了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G20峰会诞生看,并且他承担着重要的义务。

一、金融危機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系统地思考,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

(1)国际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向联合国递交了研究结果。结果指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还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稳定,对外汇的稳定也存在疑问,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相矛盾,不利于全球的就业,最后导致货币体系内在的通货紧缩。

(2)国际贫富差距拉大。斯蒂格利兹还强调世界经济的紧缩不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并且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上缴必要的融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主要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资金只能换取一些较低的利率,这种局面的发生会导致国际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3)汇率的波动引发的灾难。西方的主流学者曾经天真地以为国际汇率制度是完美的并且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浮动汇率是我们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的主流的西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在东亚爆发后,那些发展中国家会过度翻新利率浮动,直接导致汇率不稳定,最后导致收支危机。自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有学者尝试从国际汇率缺陷外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将源头指向了中国。他们认为正是中国使用人民币汇率获取了利益,导致美国金融崩溃,爆发了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

(4)缺少最终贷款人。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一些主流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最终贷款人。在此之前没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发达国际总是提供资金援助,即使整个经过会很复杂,条件很现实。最终贷款人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美国经济不再具有稳定性而被提出的。最终贷款人想法的提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同,他们认为最终贷款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弥补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

(5)监管体制的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共识。现行的国际体制缺少国际间宏观经济调控,缺乏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度。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危机发生到时候,国与国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学者更是大胆猜测是否是因为监管的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学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想法同时这种想法也在G20峰会上被提出。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建议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西方学者不仅要找到国际金融现存的问题还要为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给出新的建议。学者们给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其中不乏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更为的丰富,但在一些特定的方面仍有较大的分歧。

(1)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创新。西方主流学者对现行的金融体制给出了诸多的意见,斯蒂格利兹带领团队也不断地探究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他们发现多元化并不是改革前进的方向。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还不可能实现。欧元为保持他币值的稳定采用了相对保持的政策。他们认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是解决现行金融问题的最优办法。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取缔货币的多元化,但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下仍需要储备国的协调合作。

(2)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调节机制一直以来被许多的主流学者认同,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有任何的问题。汇率被当作一种价格被使用,通过汇率的波动使得供求关系的平衡。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并不认同这观点,他们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他们觉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汇率制内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促使美元不断地贬值。在未撼动美元地位以前,他们是不顾后果的。正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也随之不稳定。所以西方学者建议主要的货币储备国之间应建立与新的世界货币挂钩的汇率,通过有机的协调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3)监管的改革和创新。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的透明度,同时还需要借鉴西方审慎性的监管,并且融合美国会计师制度。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原本主流的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他们所建议学习的监管和标准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恰好发生了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他们曾经的主观进行了驳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又开始讨论新的监管机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考虑风险的周期性。欧洲的学者认为增加银行的交易税并且控制银行高管的薪资进行国际金融的监管。但欧洲与美国在此观点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4)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今国际重要的聚焦点是世界经济复苏再平衡。在还未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社会共同对美国国际收支帐户发生逆差产生了疑问。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一部分主流学者并认为本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巨大的联系,这个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首要的目标就是美国,美国必须控制其自身的财力并且能够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部分经济学专家在G20峰会上针对国际收支的平稳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重新从指标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准则、体系。

(5)救助机制的改革创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一致批评了在本次危机中的救助角色。认为必须着眼于如何改革救助的机制,如何在新一轮主权国家破产时应有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国家经济能够再复苏。学者们对重新发展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并聚焦较多的目光。在G20峰会上,许多的国家,甚至是经济实力较强,经常充当资助的发达国家也产生的债务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国际社会在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资金了的规模进行扩大、以及怎么处理资金链,如何保障救助的机制,存在差异化的观点和看法。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它成为了将美国欧洲债务危机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创新中。通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也为体系改革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国际金融系统得以稳定后,才能在今后的其他改革中提供助力。为了防止未来产生金融危机,以及友好应对债务危机就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机制以及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 辽宁大学 2009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 2014

作者:陈东泽

第三篇:《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之探讨

摘 要:《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应强化应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确立能够快速适应国内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要求的课程改革思路和模式。

关 键 词: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确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内容范围

《国际金融学》是从开放视角研究一国金融市场中的变化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其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不仅是针对中国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即使是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西方很多高等院校中,国际金融都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背景、历史习惯等的差异,中西方对国际金融范畴的理解相差甚远。西方的国际金融理论着眼于探讨跨国经营的公司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如何在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的国际市场中,做出尽量正确的财务决策。而我国的国际金融课程传统上倾向于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背景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 随着中西方经济与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际金融学科体系进一步改革和融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国际金融学科应以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市场为主线, 研究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全球化进程中行为模式的变化。依此思路,国际金融的范畴应当是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

(二)《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 《国际金融学》课程目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国际金融学》的目的在于应用金融工具和计量方法来解决金融业界提出的有关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度量、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以及投资优化等各种问题。应用是学习《国际金融学》的主要目的,数学和计量方法是学习《国际金融学》的工具。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对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数学建模就是建造“桥梁”,把金融实际与计量经济学联系起来,把金融问题转化为可以度量和触手可及的数值计量,为人们应用数学和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建模是解决金融问题的关键和起始点。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加强学生对现代数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数学基本功的同时, 必须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知和直观能力。而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恰好是目前我们所教本科生的缺陷,因此应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2. 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构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如上所述,数值计算能力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成为可能。随机算法与确定性算法在金融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已成为实际部门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 因此,国际金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应该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来进行。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原理-方法-应用”的《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走出一条国际金融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道路, 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金融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河南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具体由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国际金融市场

本教学环节旨在介绍国际金融学中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现代金融意识,使学生掌握外汇和外汇市场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1. 离岸金融市场。二战之后,国际金融市场所发生的最突出的变革无疑体现在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上。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源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即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但其飞速发展却应归功于在岸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严格管制。例如,当时美国有关利率上限规定的Q条例为欧洲美元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1963年的利息平衡税(美国人购买外国证券所得的高于本国证券利息的差额,必须作为税款缴纳给国家)与1965年的对外信用抑制计划(美联储针对美国银行向外国人发行的贷款所制定的限额) 有力地支持了欧洲美元贷款的需求。虽然目前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依然在迅速扩大,但随着各国国内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监管环境差别会越来越小,这是否意味着离岸金融市场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优势,并最终趋于消失呢?或者,除了监管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约束条件影响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竞争?

2. 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体现在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交易技术和手段、新的组织机构与市场的创造等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无疑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在股票、债券、基金等数量相当有限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一系列崭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问世。如,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货币期货合约期权、股票指数合约期权、欧洲美元期权、掉期期权、美元及市政指数期货、平均期权、长期债券期货和期权、复合期权等;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工具有长期权益参与证券、债券差价认股权证、固息浮息合成票据、股指增长票据、价差调换、杠杆价差票据、优先股购买单位、灾害保险期权和期货、衍生头寸证券化、消费信贷证券化、航空组合证券化、飞机租赁证券化、重新确定利率上下限的浮息票据、双重货币证券化、与股权业绩挂钩的证券、灾害优先股卖出期权、通货膨胀指数化的长期国债、平行债券等。国际金融市场环节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课时安排见表1。

(二)跨国公司管理

据统计,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80%~90%, 发达国家4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跨国公司的海外收益。因此,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成为《国际金融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

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由于跨国公司面向的是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它的生产、投资与筹资活动不必拘泥于一国或一地。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跨国公司所面对的成本-收益曲线要比单纯的国内公司更加理想。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更为丰富、 交易速度更为快捷的今天,跨国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与此同时,和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国外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藩篱仍然没有消除,商品、劳务与资本跨国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这些障碍体现在具有歧视性的税收、运输政策及其他规章制度上,由此加大了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

正是由于跨国公司业务类型、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与国内公司相比,它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更加复杂,同时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也依然存在, 因此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虽然也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无疑要求更为复杂和高超的技术。本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见表2。

(三)内外均衡

内部均衡(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与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平衡) 的同时实现无疑是一国宏观经济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因此也成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环节包括对几种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的探讨、内外均衡即期政策的阐释、汇率制度的选择、在资本流动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防范和管理等内容。

对内外均衡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他在18世纪提出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该理论曾对当时金本位制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途径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现代内外均衡理论的奠基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凭借其提出的“丁伯根法则”于1969年成为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法则”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N个经济目标,至少需要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但这一法则对内外均衡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方法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探讨。之后内部均衡理论研究的大师米德(James Edward Meade)和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的政策搭配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一石不能二鸟”的原则,也相继获得了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这足以说明内外均衡问题在国际金融研究中的特殊地位。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丁伯根法则”的基础上,结合了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特别是希克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建立了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相互关系的2×2模型,将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从只包括贸易项目扩大到囊括资本的国际收支的总平衡。米德的模型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内外均衡理论的框架。1976年多恩布什在凯恩斯的分析框架内,对内外均衡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考察,与前人不同的是,多恩布什强调了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调整速度上的不对称性,当货币市场失衡引起汇率变动时,商品市场由于价格刚性调整速度慢,金融市场由于价格弹性大调整速度快。调整速度上的差异引起了汇率超调现象,而汇率超调又会引起汇率的易变性。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MFD(Mundell-Flemming-Dornbusch) 简单的分析结构与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现实就显得愈发不相称了。1995年, 奥博斯特菲尔德(Maurice Obstfeld)和罗戈夫(Kenneth Rogoff)的论文《再论汇率动态变化》发表,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的时代, 成为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这标志着以微观经济基础、名义价格刚性、合理预期和不完全竞争为约束条件的崭新的分析框架将成为今后学术研究的工作母机模型(workhorse model)。目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多个领域,例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汇率决定、汇率机制选择、金融危机预警等等。然而,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是一门带有很大艺术成分的科学,要深刻洞察其中的玄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见表3。

三、结语

国际金融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学基础知识,如何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该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胜刚,姚小义. 国际金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曹龙骐. 金融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J]. 深圳大学学报,2004(9).

[3]曾康霖. 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J]. 中国金融,2005(12).

[4]危慧惠,朱新蓉. 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5]李银珠. 高校金融学学科教学方法探析[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6).

[6]刁节文. 基于范式转变下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 金融经济,2009(1).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作者:赵华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研究生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生态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