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

2022-05-0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而非质量,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与利益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乃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政府将它当成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高校意在为自身发展谋利益,而教师和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其需求遭忽视。精品课程应当回归初衷,重视质量。

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 篇1:

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形势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从调研、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后期维护这一系列过程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本文就在精品课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完成。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

教育行业在我国广受重视,每年政府都会投入大量经费以改善教育环境和质量。但是教育行业中的成人教育领域却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虽然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但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把握市场需求的敏锐度低下,无法准确定位目标人群;各个学校培训项目的申请和立项手续繁琐、进度缓慢;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和保障,成本估算能力不足等。总的来说,成人教育项目的管理还不够科学化和规范化,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忽略了效果。

近年来,随着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社会形势和社会需求体现出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更高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为了能提高成人教育服务地方的水平,必须对其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组织评审、发文立项、制定建设计划、教学安排、实习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活动、教学内容改进、结题并通过审核这一系列过程。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颁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009第四版中项目管理的定义是“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整合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九个方面的范畴。在成人教育教育项目中借鉴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握项目的资源、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并贯穿到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中来;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明确责任,以共赢的思路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可以有效地将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对教育项目进行监控;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确保在成人教育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以及综合管理等各个具体的管理中运用最先进、最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二、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一是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在江苏省刚刚起步,每个立项的高校都在摸索着如何将精品课程建设好,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提高项目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能带动团队中的更多成员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课程建设的能力。

二是增强了团队的时间意识。精品课程建设周期为2年,要求团队必须在2年内完成建设要求中的工作,2年后不管是否达标,都将结束项目。因此,通过项目化的管理使团队成员增强了凝聚力,尽最大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三是增强了团队成员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精品课程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对象众多,小到学生及家长、教研室、办公室人员,大到实习合作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外部机构。通过对精品课程的项目化管理使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及人员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三、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精品课程项目申报初期,虽然项目负责人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负责人由于在团队管理和职责认识方面能力欠缺,导致不得不更换人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着整个团队,虽然他们有着颇深的学术造诣,但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水平却仅停留在书本层次,实际管理经验缺乏。而具有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又对课程了解不够,也同样无法建设课程。这些因素对项目管理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有差距

由于项目负责人的水平有差距,将会影响项目的进度,从而不能顺利或者更好地完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的“精”是指课程建设质量与其他同类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而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往往由于课程建设负责人的专业水平高低不同,影响到个别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硬件设施、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难以真正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项目负责人的个人成果较团队成员明显

由于项目负责人在整个团队中充当的是“龙头”的角色,承担了较大的任务和责任,也充分地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也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项目负责人的成果较为突出。建设团队需要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团队的努力将一门课程进行总结提高,这些总结的观点和方法并不是单靠负责人一人就能得出的,往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成了负责人的功劳,其他团队成员无法体现。需要指出的是,一个项目能否较好的完成是需要整个项目团队的通力配合的,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出成果的难度会增大。

(四)重视申报、建设过程和评比结果,后期运用和完善不够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对初期的申报、过程建设及最后的评比结果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在精品课程建成后的运用及完善方面还做得不够。一些精品课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评到精品课程后却不了了之,这就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主要表现为网站系统不开放,其他老师想共享资源也无法进行,成教学生无法更多的了解课程内容;有的网站内容还是很久以前的,没有及时更新;就建设负责人或集体而言,有些对网络教育还不是很熟悉,这些都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五)项目负责人的更换

由于种种原因,精品课程项目在申报时的项目负责人在后期建设过程中会发生变更,而且还存在不止一次更换的情况,某种程度上来讲,更换过程中的衔接是否得当也会对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影响。起初课程申报时项目负责人是经过审核的,而中途更换的负责人是否符合要求目前还未有考查机制进行约束。

(六)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

在精品课程项目管理中,除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化管理外,涉及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也需要项目化的管理。项目负责人不仅要负责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更要关心项目资金的使用。而就目前建设资金使用的情况看来,有些项目的负责人还不是很明确项目资金应当如何使用,不会合理配置和使用专项经费,结果造成专项项目结束后,专项资金大量结余;有的项目负责人不能正确使用项目经费,造成项目经费的浪费。项目的经费管理影响着科研效率,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会影响到项目的进程。

(七)项目建设工作与日常工作之间存在冲突

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的身份都不是唯一的,除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负责人分配的任务之外,还有其他本职的一些工作要做,有时会在时间或工作量上存在矛盾。如果项目组的成员遇到这样的问题,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势必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工作进程。

四、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进一步提高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

一个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组成。项目负责人就好比是龙头,团队成员就是龙身和龙尾。“龙头”带领的好,团队成员就能紧跟着,如果“龙头”的节奏把握的不好,后面的“龙身”就会脱节甚至会被甩出去很远。因此,项目负责人应当将其具备的学术教学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网络教育技术能力、材料整理能力综合起来运用到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中来,统筹兼顾,把自己的项目团队带领好,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果。

(二)学校要足够重视起来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指导、足够的资金保证、公开公正的评审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所以,应当让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首先,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建设过程是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共享、回馈社会的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分管教学工作的有关领导应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进度和建设效果,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能够高效、高质量地进行。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负责学校网络建设的部门录制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并放到学校网站,这样既可以对已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又可降低课程建设的成本。

(三)加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加大推广力度

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发展迅速,这种学习形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人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效率,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应当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在教育和学习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得以完善的。因此,需要将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和后期维护结合起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节约课程建设的开发成本,避免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四)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所谓精品,就必须是持久不衰的。为了使其保持“精品”的位置,需要对精品课程进行持续的建设,即做到不能认为课程建设项目结束了,对课程的建设就终止了,而是要建立起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在利用课程资源学习的过程中汇总意见和建议,实现优化课程建设的目的。整个过程,就是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应根据教学情况的变动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并由专家组定期汇总和通报结果,最后由负责网站维护的部门及时更新精品课程资源数据。此外,还应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定期评比,优胜劣汰。这样一来,既使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与使用者产生了动态的交流,也能使精品课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助于精品课程的长远发展。

(五)扎口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一定程度上来讲,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得到了学校的重视。针对以上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组织教学督导定期对精品课程进行跟踪听课;继续教育学院对精品课程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的时候除了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也要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定期进行课程评估等等,以保证课程不断发展和进步。

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集中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等有关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想法,组织与会人员讨论。

(六)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根据项目立项时签订的建设计划,明确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经费使用中的职责和权限,密切配合,做好精品课程项目的经费管理工作,将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位。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并配合财务部门管理好经费使用;财务部门则对经费详细的使用和报支做好审批和核算工作;项目负责人在制定计划书的时候就明确经费如何分配使用,并其权限范围内使用项目经费,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七)团队成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项目组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团队成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关系着项目的进程和完成的效果,现有的团队成员应当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升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如果有新的表现杰出的成员也可以让其参加到团队中来。虽然不需要像项目负责人那样统筹全局,但是也要有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这样才能使建设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八)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突发状况,首先项目负责人应当最先感应并最快协调好任何可能会影响到项目成员的情绪、项目进度的状况。负责人应当与团队成员有共同努力的方向,并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一个团队在有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奋斗的目标后,团队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如果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则使团队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增加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当然,每个团队成员也应当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确保不会影响到项目建设的进度。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在工作的同时积极思考。项目负责人要充分信任承担决策任务的成员,并要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苏伦.浅析成人高等教育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2]苏教高[2006]18号《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

[3]宋海龙,庹清,张书真.基于项目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4]李凤红.成人高校项目管理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6).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陈媛

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 篇2:

浅析精品课程建设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而非质量,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与利益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乃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政府将它当成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高校意在为自身发展谋利益,而教师和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其需求遭忽视。精品课程应当回归初衷,重视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质量;管理

我国设置“精品课程”是受国外开放课程(OCW)启发,由教育部主导,以普通高校为参加主体,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大项目,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3]然而,它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与国外开放课程相似,都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然而,在建设过程并没有达到此目的,而是变成“形象工程”、“指标工程”,而且未曾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真正受益。

1.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育部的“政绩工程”

中央财政部拨款给教育部,以支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育部为了落实国家和中央财政部的期望,便制定一系列的项目,而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然而,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走位,比如有的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当成完成上级布置的“指标工程”,有的高校把它当成提高学校影响力的“形象工程”,有些教师为博取大量经费和职称晋升而积极参与申报。[1]高校和教师如此虚浮作秀,离不开教育部的指引,教育部实质并没有将它视为“质量工程”,而是当成应付中央财政部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它以各种名誉引诱大部分高校参与申报,如将它视为高校排名指标之一,列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些诱饵引导高校间、专业间在审评中进行竞争,制造“此项目仿佛进行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现象,而且中央财政部安排的资金在此也得以下拨,从而完成政府和中央财政部下达的任务。

2.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高校争夺名利的手段

我国教育部及中央财政部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将之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为之提供大量的经费,为此,很多高校趋之若鹜,力争评选成功,因为“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评上越多越好。评上越多,获得精品教材立项越多,说明该校办学质量越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也会越多,可以说对学校建设本身有百利而无一害”[1],然而“这种‘学校本位’的观念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及对评审施加影响等,最终以牺牲精品课程的质量来换取自身的发展”[1]。此外,有学者指出高校普遍存在“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申请前,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对申报项目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但一旦申报成功,便一切又恢复常态:精心制作的课程因具体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名家、大师的教材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而放弃使用,为申报而组建的‘高、大、全’的教学联盟不解自散等”[4]。由此可见,高校的精力多集中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而申报成功后质量便不为其重视,高校在此过程带有较重的功利意识,把它定位为增加荣誉和金钱、树立形象的手段,此便背离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3.精品课程成为教师的行政任务

部分教师为谋取自身名誉热衷于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乐意参加。在高校,教师被视为行政管理对象之一,他们迫于校方压力,不得不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存在“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1]的现象。除此,高校还存在名师挂名的虚假情况,有调查发现“精品课程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各高校的名师”,然而,有的名师作为负责人,只是挂名,他们从课程的申请到申请后课程的维护从未参与过。[1]此外,此调查还反映:有的教师对精品课程并不“热心”,年底检查时才“热心”。[1]由此可见,在参与精品课程的教师中,有的为了博取名誉,有的只是为了应付校方要求,有的只是检查时“热心”,有的只是“挂名”,真正力图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是行政管理对象之一,精品课程被当作行政任务,便让教师疲于奔命。

4.精品课程鲜为人知

精品课程本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让师生或其他学习者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视频,以分享该校的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的健全程度是衡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5]。然而,现实情况是精品课程鲜为人知,连师生也知之甚少,在教师群体中,“除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大部分知晓并访问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这些网站”[6]。而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对精品课程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7]“大部分同学原来并不知道自己学的哪门课是精品课程”,“更没有去利用网上一些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1]而在此少数使用过的学生中,部分遇到“登录需要密码、网络常常打不开、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等状况,而能顺利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为极少数。[8]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并没有实现使广大师生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想,其利用率、使用率不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中充分受益,更不必说其他学习者。

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的原因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国外开放课程(OCW)为学习榜样,力图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而于现实中,它的建设、维护、使用等各方面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总务等方面由副校长管理,而副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全面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而直接向校党委负责。由此而知,高校的发展命运几乎全掌控在党委手中,在财力方面也是如此,政府的拨款是高校运转的重要泉源,高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便力争尽可能多地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而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项目,便吸引高校纷纷积极申报,由于高校关注的是从政府得到资金和荣誉,而不是在于教学质量,于是出现“为评而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其实,政府拨款是政府管理高校的手段之一,它本应是引入市场机制,应该根据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资助额度,精品课程建设本也应当如此,它却由“质量工程”变成“评优工程”,但此现象并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充分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已经达到各自的目的: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控制,而高校能从政府得到资助和名誉,至于教育质量便无人问津了。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之一,政府以各种指标和名衔吸引高校参与,从而达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而忽略教育质量。

2.教师是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

无论教师是否情愿,高校都会要求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于是出现上述“挂名”、“应付要求”、“敷衍检查”等现象,其实质也离不开我国高校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教育部策划,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主导的国家项目[1],层层下放,最终落实于高等学校头上,而在高校内部也是如此,自上而下地分配,最终发落在教师手上。此是与国外开放课程(OCW)很大的区别之一,国外开放课程(OCW)是经过教师授权,由高校自发地将他们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案、视频等放在网络上,高校为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模板,学科教师的工作只是筛选、确定和发布共享内容,并对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最终负责,而无需参与后台技术和网页制作,更无所谓的“申报”,而且此项目是由高校自身或其他团体资助的。[1,9]总之,国外开放课程(OCW)无论是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由高校自行负责,并征得教师同意;而我国是自上而下地主导,并作为行政任务下达给教师。在国外高校,如美国,高校教师被公认为是具备一定专门知识的群体,他们除了学术活动,还参与其他行政工作的管理及许多政策的制定,拥有很大权力,存在“教授治校”现象;而在我国,高校教师被当成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要求服从高校安排和管理,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于是出现“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总之,高校在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中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管理与控制,而在高校内部,教师作为行政管理对象,也必须服从高校的安排,教师便难逃“被迫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命运。

3.学生只是“羊头”

精品课程建设名义上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却忽略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要素,而为“应付评审,以博得称号等荣誉”而建设,至于师生等使用者的需求如何,他们是否受益等问题便不在建设者关注范畴中,学生极少被引导去利用这些资源,对它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总之,造成学习者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重申报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既然如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为何还强调此是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学习者共享教育资源”呢?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教育的使命,才有合法性,才确保它得以推行,如精品课程相关文件反复提到要“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等,[3]此乃呼应当下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些口号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得以落实。然而,于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依然处于“被管理受监督”的处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不高,[10]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需求与利益并不受重视,它们只是“羊头”,以便建设者“卖狗肉”而已。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回归本位

国家如果真正要提高教育质量,那么不妨向国外开放课程(OCW)学习,鼓励高校或教师自觉地将课件放在网上分享,中央财政部为这些单位提供资助,尤其是好评度高、点击率高的单位;同时鼓励高校或教师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或材料公开分享,以便让其他教师更深入地知晓整个教学流程,改善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其实,我国某些高校已尝试于此方面作努力,如北大的“北京大学讲座网”,北大经主讲人同意自发地将其讲座录像免费公开于网络,并提供讲座信息查阅、讲座信息订阅等服务;又如台湾大学,它也自觉地设置“台大开放式课程”,“邀请各学系提供能彰显该系特色之优质课程”,并免费向社会人士、师生、研究人员等开放。这些才真正起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而且是高校自发的而无需“申报”,所以也不存在“抢名声、拉关系”的后果;此外,此类学校尊重主讲人和教师的意见,并非强行要求参与。总之,政府若真想提高教育质量并为之提供资助,那么一定要围绕“教育质量”展开,资助费的高低要视教学质量和应用效果而定,而不该单单以申报的资料为依据,而且无须将高校的排名等荣誉与此挂钩。而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应该如何衡量?一方面参考专家学者的评价和意见,另一方面关注师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听课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生动精彩、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11]。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应回归本位:一定要重视其教育质量,鼓励高校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的权力,充分关注师生学习需求。

四、小结

精品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成为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为了达到此目的,它化身为各种指标和头衔,以此来吸引高校积极参与,各高校意在争取名利而非提高教学质量,只重视申报而无视应用效果。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教师被强迫参与,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也被搁置。国家在高校管理中,应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健康所在,应重视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关注师生的需求,以促使并引导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9.

[2]李永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黄友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论文集(第4辑).2007:117-11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柳李泉,丁蕾.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6]周晶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7]黎玉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

[8]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9]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环球瞭望,2004,(10).

[10]何祥林,林更茂.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1]朱晓慧.谈谈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韩晓英)

作者:吴玉满

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 篇3: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摘 要:当前各类精品课程建设中,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起步较晚,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发展仍较为滞后。在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观和人才观、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手段这四个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改进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也应循此着手。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现状;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议题和教育研究界的重要领域。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某些共同点,但由于其专门以在职成人为培养对象,所以具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经历,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大多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学习的。成人学生进行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省(市)精品课程、学校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的运动,甚至还有学院下面系一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实施。通过10年的评比和建设,各地各学校都能把决定专业教育质量高低的课程建设放到了应有的建设位置上,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建设精品课程的活动中,同样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却严重滞后。从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已先后评选出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3069门(不包括军队、武警院校),其中,本科院校 2102门,约占总门数的68%;高职高专818门,占总门数的27%;网络教育从2007年开始参评,计149门约占总门数的5%。

图1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精品课程研究中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趋势统计,从图1看出,从2002年~2013年8月的10多年间,只有13篇文献是直接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研究,约占精品课程文献总数(4908)的0.26%,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还非常少。由于2002年~2006年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内学者还未关注到精品课程研究中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这一领域,直到2007年有1篇相关文献,到2008年最多也只有4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研究的文献,在此后两年间也只零星发表3篇,2011年和2012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每年都只有2篇,到2013年8月为止本年只有1篇。由此可知,目前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很低,相关的理论研究还非常稀少。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发展,在实际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确定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以及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成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增强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近五六年来,在江苏省、上海市等教育比较发达地区已经开展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的遴选和评定工作,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已初步发展。例如,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遴选结果的通知》(苏教高〔2009〕19号)的发文,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议、结果公示和省教育厅审定,共遴选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42个、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83门。省教育厅对特色专业建设点与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经费资助,要求各高校要安排相应的配套经费,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省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要对外开放,实现共享,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省教育厅计划在两年后对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确认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并授牌。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办精品课程的学院既强调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全局观念,又要强化其大课程意识,着力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深入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等多项工作,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但就成人高等教育而言,精品课程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来达到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目的和社会的需求仍不相适应。国家级精品课程很少涉及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有些也只是偶尔涉及网络教育。当前来看,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各地高校和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多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针对其定位与特色明确合理地规划其精品课程建设,只是被动式应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安排,其办学理念与思路有待进一步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授课普教化倾向严重,并没有完全针对成人学员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需要而进行指向性的教学;另外,很多成人高校缺乏专用教材,所用教材几乎沿用普通高校或自学考试教材,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类似,不适应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而且,目前大部分成人高校对实验实训等硬件条件投入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成人教学中运用较少。

国内也已有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评估体系建立的研究,精品课程评估可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多,较为典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灰色关联评估法等。精品课程建设在评估体系上的瓶颈表现为:评审主体实际构成单一,有效数量不足;“指标体系”与其他教育部文件相抵触,部分评估标准不当,评价等级缺乏解释,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等;在评审程序上,对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高校单独提出的评审申请缺乏保障,对网上评选的安全性和学员评价的公正性也缺乏得力保障措施。目前还未有直接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评估方面的研究。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一般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成人教育精品课程,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缺乏有效的过程追踪和效果评估体系。

二、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辅助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的整体建设。但在实践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有些成人办学机构为了争夺生源,提高经济效益,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了教育质量标准,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让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三差”教育,即生源质量差、老师教得差、学生学得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人才”,只能称之为有张文凭的人。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形成一套规范的体系,可以给成人学习者选择成人高校提供横向比较的依据,可以依据精品课程的标准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提出统一教学要求,进而统一考核,督促成人高校端正教育观念,实实在在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看法,改变一些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不是人才的错误人才观,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度。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我国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从而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师资队伍不稳定、“双师型”人才紧缺、教师授课普教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成人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依托普通高校办学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熟悉和掌握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师多,熟悉和掌握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师少。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更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普通高校内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又熟悉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主讲教师除了有职称、学历和年龄、教龄的要求外,还有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情况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课程主讲教师熟悉成人教育教学规律,近五年发表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教学或教改研究论文,有三年以上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研究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

(三)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烙上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教材使用上一直是采取借用普通全日制教材加自学指导书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对于相当多的高校来说就成了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或添加,更没能编写出与教材相配套的自学指导书,而成人学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相比,其学习心理、学习条件和学习目的等都有其自身特点,这样就会产生教材内容不能符合成人学习的实际需要,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成人学员已有知识分离、教材编写方式不便于成人自学、与成人的认知特点不相符等问题。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教材是成人学员的重要自学材料,也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内容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和自学指导书的建设,以点带面地建设一批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点、适合成人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和自学指导书,从而逐步形成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的独特体系,为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手段建设有待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在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普遍且有效的运用。目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在教学课堂中课件、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比较少,这样的教学形式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课堂氛围,成人学员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参与性,不利于激发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手段建设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从而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课程数字化、网络化得以实现,实现优质教育资料共享,缓解当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学员面授学习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的矛盾,学习可不再完全受地理和时间限制。

三、改进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凸显成人教育的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就是以实现终身学习,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所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其相匹配,要更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精品课程要突出特色专业,符合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相比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经走上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职业性鲜明。成人学员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追求从理论知识到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学以致用的要求更加强烈,且学习情绪带有求速性,期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所要学习并掌握的内容。因此,成人教育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讲求实效。精品课程目标的制定、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并要求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高度重视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等问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构建贴近生产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必然需要具有对应职业技能的专门技术型教师去实施教学。教学质量是成人高职教育生命力的根基,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自于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提升到成人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讲求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配置优化。其次,要完善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一个持续的,可操作性强的培训计划。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接受课程教学带头人的指导,开展教学研讨,进行教学成果交流;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派送到高水平的重点院校进修,以培养和提高其教学及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教师以老带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另外,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教师在促使课程与行业接轨、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据此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学生以它吸收知识,发展能力。成人学员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追求从理论知识到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学以致用的要求更加强烈,且学习情绪带有求速性,期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所要学习并掌握的内容。因此,要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构建适合于成人教育特点的集纸质校本教材、电子教材、课外阅读参考书指南以及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教材体系,理论不贪大求全,注重生产实际与应用,并要有特色专业应具有的特色和风格。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适应现代成人教育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符合成人学员学习心理、学习条件和学习目的等特点,教材形式便于自主学习、启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合作,因为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的介入能丰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四)优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加大教学信息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人的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实训指导、试题库、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料通过网络开放进行电子化,放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资源要以原始的状态呈现在学员面前,方便学员的下载和二次开发,在教学知识点上要尽量简短明了,为学员提供更多的辅助工具,方便成人学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学习活动,为成教学员自学提供便利条件。由于实践应用环节是成人教学的重点,所以在精品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方面要强调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的实验环节上,创建具有综合实验测试能力和创新实验设计的模式,建立更加立体、高速的数字化网络实验室。在成人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优化教学手段,设计和开发符合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软件、教学信息资源库和师生、生生交互教学平台,是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也是成人教育类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四、结语

现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被各大院校教育体系摆上日程,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体系,其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能够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建设到一个新的起点,也一定能够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的社会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更健康。

参考文献

[1]肖玉梅.现代成人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

[3]孙雪萍.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

[4]赵磊.应用性教学: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新定位[J].成人教育,2009,(3).

[5]夏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6]东升,蒋丹兴,哈清.成人教育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李醒东.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J].教育与职业,2009,(8).

[8]刘国斌,朱捷.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9]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www.moe.gov.cn/publicfiles/htmlfiles/moe/ s3843/201010/109658.html.

[10]许嘉璐.成人教育意义重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EB/OL].http:// www.edu.cn/jiang_874/20080229/t20080229_282189.shtml.

[11]孙玲,唐爱民.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成人教育,2007,(3).

【责任编辑:贾利特】

作者:朱明俐 张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成人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