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所在社区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第一篇:社区体育论文范文

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社团人力资源丰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健全,社区体育发展需要学生的指导,因此,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当下高校体育社团社会服务意识淡薄,联系渠道匮乏,人才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高校体育社团服务方式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大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社区体育;购买服务

1、前言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社区体育作为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将高校体育社团与社区紧密结合,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更是落实国家各项体育政策的科学举措。2017年3月2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1],该规划指出: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中,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每一块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进行设施利用和改造,培养大批体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全民健身的热潮,不断改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强调全面部署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方法积极引用社会资本服务相关体育活动,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体育需求,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3],大力加强社区体育建设,有利于早日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并增强他们服务社区体育的实践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社团服务襄阳市部分社区的活动项目、服务方法等。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首先从中国知网上查阅号下载关于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的论文;再从国务院官网上搜集相关体育政策的资料;最后去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以“体育社团”和“社会服务”关键词,搜集论文20篇,参考学习10篇。并对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并进行学习引用。

2.2.2 问卷调查法

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在襄阳市部分社区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调查問卷整理之后的统计结果,采用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逻辑分析,并根据现实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高校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以运动为目的的体育团体和体育组织,建立在高校内部之中。它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多种多样,不受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约束,将具有共同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们集聚一起,促进每位成员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对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进行体育服务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服务氛围。[4]

3.1.2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以基层的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社区内部的公共体育设施、器材等为基本条件;具有种类丰富的体育项目,以自主性和有趣性为主要特征。社区体育的发展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更新社区体育文化、增强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

3.1.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指由政府按照一定标准,根据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价格预算后支付其费用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该方式表现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助力社区体育发展进程。

3.2 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3.2.1 高校体育社团人力资源丰富

襄阳市主要有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等六所高校,这些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能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该体育学院是湖北省地方院校成立最早的体育系之一。现有正式在编教职工55名,专任教师45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5人,现在校学生802人,人力资源十分雄厚。学校成立有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网球、篮球、定向越野等校高水平运动队及社团组织,近年来,运动队和社团组织在全国各类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9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奖项近10项,从而反映出学生技能水平较高。2010年2以来,体育学院共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湖北省教学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100余项。这些体育运动队、社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实施“根植襄阳,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服务体系,推动襄阳市社区体育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和建设地方体育文化。

3.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健全

根据襄阳市政府召开本市2017年“十件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可知:经援建的体育设施达400套,实现了2732个行政社区体育设施和行政村。2018年年初,全襄阳市2732个行政社区和行政村已由文体新广局进行梳理,400套体育设施也已全面安装完毕,并且提前三年落实《襄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行政社区和行政村的体育设施全面覆盖的工作,为襄阳市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场地设施的健全为居民提供充足的运动场所,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吸引全民参与体育运动。[6]

3.2.3 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发展需要

襄阳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古城之一,近年来政府紧随国家战略,打造魅力襄阳;经济结构随社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提速;文化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加强了文化襄阳的建设。在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襄阳市名次位于全国第74位,位于湖北省第2位;全国排名比之前上升26位。襄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体育建设为中心,地方高校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发源地,本市应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将地方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的服务中去,积极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局面奠定基础;同时,服务社区体育,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减轻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學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7]

3.3 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3.3.1 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服务意识淡薄

经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高校体育社团体系完善,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却较为欠缺。现今,襄阳市社区体育60.5%以自主性运动形式为主;25.9%的社区体育与俱乐部有所联系;仅有13.6%的社区体育是由相关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组织及训练。其原因在于高校尚未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导致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淡薄;由于襄阳市各大俱乐部和学校体育社团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宣传范围广泛,使得众多学生参与其中工作;高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缺乏社会交流能力,对于服务社区的概念模糊。

3.3.2 高校体育社团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组织结构尚未建立

现今,襄阳市各高校体育专业的实习地点均以学校、健身房、俱乐部为主,尚未在任何社区建立实习地点,造成学生们对社区体育需求的了解甚少;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渴望得到满足,仅有少数学生愿意服务于社区体育;由于高校学生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有限,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于社会体育的组织结构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没有社会和相关部门的扶持难已完成严密的服务社会体育的组织体系。

3.3.3 各种社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社会资源上,近年来襄阳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调查显示只有62%的社区居民使用体育设施进行运动,以中老年人居多,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低,造成一部分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上,襄阳市各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整体队伍专业水平高,技术过硬,具备一定的教学和指导的条件,据调查得知约86%的学生未参与社会体育服务,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8]

3.4 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3.4.1 将高校体育社团服务方式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加强高校体育社团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合作,是早日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方法;是增进社区与政府交流的沟通桥梁。2015年襄阳市出台了《襄阳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该方法属于非公益性活动,能为高校体育社团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学生主动服务社区体育的积极性,改善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9]

3.4.2 在社区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大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能力

襄阳市各高校尚未在社区中建立实习基地,基于这一现象,在高校体育社团走进社区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满足居民生活和运动需要的体育项目,增进学生与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从而建立实习基地,制定符合社区体育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襄阳市社区体育文化模式。在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们能够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社区体育的质量。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学生本身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能为襄阳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3.4.3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

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必要前提,襄阳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已达到全覆盖,在展开调查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的体育设施利用率低,甚至造成人为破坏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可使高校体育社团发挥自身服务功能,有效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校体育社团的服务有利于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平衡财政支出,充分利用社区每一块体育场地。高校体育社团可为不同社区制定不同体育项目,在重要节假日或文化节,可在诸葛亮广场能各大体育广场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和展演,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范围,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全民健身意识。[10]

4、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是一项互惠互赢的工程,襄阳市各项公共体育设施健全,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将高校社团的服务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有机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服务机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襄阳市创建“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添砖加瓦;加快社区体育文化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国家政策提供具体实施方法,顺应国家体育发展潮流。

4.2 建议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国家惠民政策之一,利用该政策服务于社区体育,首先要与高校体育社团确定合作关系,规范社团服务方式,保证服务质量;其次学校在社区建立实习基地方面,需为社区配备专业体育人才,与社区达成发展特色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最后将充分合理利用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作为基本条件,加大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将高校体育社团的人才均匀分配至各个社区,促进社会体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需依靠政府、社区及广大体育专业学生的支持,以襄阳市为例,制定独具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策略,可对其它兄弟院校体育社团服务社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EB/OL]. [2017-03-02].http:// www.mohrss.

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

201703/t20170302_267152.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2014-10-10].https://baike.sogou.com /v99954367.htm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2016-6-15]. http://www.law-lib. com/law/law_view.asp?id=537163.

[4]王晓芳,刘江宏. 高校体育俱乐部合法经营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16-120.

[5]黄威. 武汉市高校学生体育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2016.6.

[6]赵蕊.程华.戴健.体育社团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及优化路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5):26-30+40.

基金项目:2017年襄阳市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襄阳市公休体育服务协同机制创新研究50);2017年湖北文理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项目(湖北省地市城市公休体育服务协同机制创新研究2017kypy026)。

作者简介:

潘恋香,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

周红萍,指导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作者:潘恋香 周红萍

第二篇: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探析

摘要: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所在社区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21世纪,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体力劳动的大量减少,使得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而学校体育正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动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正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单位组成的地区性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的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1]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2)学校体育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3)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让它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4)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手段,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掌握了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后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校外体育生活,而且还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体育的基础。(1)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项目众多、灵活生动、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同时,社区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和检验在学校体育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及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通过社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有独特的作用。(2)终身体育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特长的形成。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活动。内容与形式,富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产身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社区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作用。[2](3)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国内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模式

(一)学校体育内容服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当今社会处在全球经济时代,西方世界劳动力结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急剧上升使体育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体育运动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备受关注。面队新的形势,拓宽学校体育服务内容以及功能已成为世界共识。学校体育对地方服务的外延正逐渐扩大,由最初的只把着眼点放在体育教育发展上面,逐渐转向为地方的健康指导、休闲引导、文化服务上面;由单纯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转向提高所有人的身心素质上来;由比较注重体质改善转向重视全面效应。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再局限于单纯强调体质的生物观,而是强调学校体育的健康、休闲、文化发展功能,尤其强调学校体育在休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体育教育最高级会议开宗明义指出“体育教育在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安全、互助的社区建设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将来从事运动、身体活动、娱乐和休闲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就业机会在不断增长的一个领域”。[3]学校体育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

(二)运动休闲教育悄然兴起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休闲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教育悄然兴起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要认识到“闲”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人们应该学会合理支配和利用闲暇时间,运动休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为首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各发达国家将学校体育向休闲体育进行积极拓展,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休闲意识,使之学会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与户外娱乐设施,感受到休闲运动的乐趣,并掌握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的各种能力,为成年生活中能够合理地利用闲暇做准备,并由闲暇品性的改变引起整个个性的改变,进而促进所在区域的休闲文化的繁荣。

(三)国外的经验与模式

随着大众健身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入到了社会体系中,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人们参加活动的基本形式。如法国平均345人、瑞典平均240人就拥有一个体育俱乐部,日本80%以上市镇村均有体育俱乐部。在日本,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运动部和企业的俱乐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区为基础相继诞生了体育少年团、游泳俱乐部、妈妈排球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从而扩大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同时,日本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在德国,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以外,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实际上,即使是学校内部的体育俱乐部,也加盟了社区的体育协会,成为社区体育的组成部分,不少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被纳入到整个社会体育体系中。在欧美国家,作为社会体育最佳组织形式的社会体育主要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

(四)国内发达地区的尝试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产物——全民健身联网工程,已在上海兴起,继上海交大与徐家汇街道结对之后,上海理工大学与天平街道,华东理工大学与凌云街道等先后结盟、联网。形成了以高校和街道为核心,以大中型企业参入为领导班子,以行业为主体的健身网络、组织策划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几年来,联网工程依靠大学与辖区内的中小学的场地设施、人才、教育管理等优势,建立了社区体育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对街道、居委会、各成员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类群体健身活动,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探索了可行之路,起到了样板作用。目前,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联网工程。

三、我国中等城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不够

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将学校体育限定在为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职能只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上,将自己孤立在大众体育的范围之外。有两种事实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一是很多地区大众体育面临实际困难,特别是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短缺,但学校却存在着体育设施利用不足,闲置加浪费的现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全国总数的65.6%,但是对外开放率仅有29.2%。[4]二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固守“教学大纲”和“时尚体育”,而对于丰富多彩的区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非主流体育”以及乡土教材开发不足。这种“象牙塔式”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不仅弱化了其在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体育健身指导与宣传等基本功能,而且还限制了自身功能的拓展与条件改善,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的多元融资,区域体育文化的引导等等。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资源共享上互动不够

从时间上看,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上课时间。由于在校学生和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到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社区居民大部分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上及晚上进行。尽管学生和大部分居民的锻炼时间不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封闭,导致二者在资源共享上联系和互动不够。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学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

(一)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双赢”共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学生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民众的体育”。这种传统观念人为地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隔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阻碍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一体的。学校体育应该把社区体育作为自己的领地加以重视,社区体育不仅是社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他们也是社区的一员)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学校是社区的一个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同社区搞好社区体育。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也应该关心学校体育,并帮助学校搞好学校体育,因为今天的学生必将是明天的社区的公民和社区的主人,因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以后的社区体育工作,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必将是评判社区工作好坏的直接依据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

(二)打破传统校园体育的封闭界限,拓宽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主动寻求双赢的过程。一方面,社区各部门和中小学以及普通居民等能够通过学校提供的体育信息、健身指导、体育培训以及设施共享等服务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努力使社区居民获得实际的好处后,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播、健身指导等方面的认识,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区域各方的支持,同时,又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软硬件获得较大的改善。只有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所在区域的社区发展和创新的事业中,学校体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才能对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学者提出了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学区体育,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界限和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学区体育实质上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与互动的具体发展模式。

(三)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体育与所在社区的区域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

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精华浓缩版”,脱离与所在区域体育文化土壤的体育课程必然成为无本之木,难以适应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受外界的影响会很不同,百姓对体育运动的取舍也有很大差异,相应的,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深化改革,重视所在社区的区域体育课程以及属于“非主流体育”的乡土教材的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功能,使区域体育文化通过改造和创新之后增强或焕发生命力。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承担起社区所在的区域体育文化的主导功能,将现代先进的体育文化在所属社区进行孕育和壮大。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商家以他们所体会到的“时尚体育”向各地民众推介,若抛开以学校体育为主体的孕育环节,其影响力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在当地生根繁衍。“播种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新都有赖于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实现资源互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学校和社区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双方应该优势互补、长短结合、共同发展。从体育人力资源来说,学校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有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大学里还有优秀的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不是很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5]而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状况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少,技术和文化层次较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合办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学历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解决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体育院系的学生也可走出学校进入社区,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利用社区来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毕业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6]

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资源来看,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有限,多数居民的运动场地就是街头巷尾的空地,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体育运动器材较为简陋,通常只适合于中老年人使用,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而学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则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使得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完善,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让二者结合进行资源互补就尤为必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和所属社区签订协议,定期向社区居民在非教学时间开放体育场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减少体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社区群众体育的一种支持,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而且可以利用场馆的开放收取适当的费用,为学校创收;另一方面,社区也可借助社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对学校体育进行经济资助,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体育教学硬件,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2] 李正龙.秦巴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及路径选择[J].陕西理工学校学报,2006,(2):92-96.

[3] 黄爱峰.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6,(6):92-96.

[4] 王三保.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成人学刊,2007,(1):66-70.

[5]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G].2005.

[6] 汪晓琳.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07,(6):123-126.

[7] 王凯珍.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汪晓琳 胡俊胜

第三篇: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影响研究

摘要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社区体育物态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延续社区体育文化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受传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社区居民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对社区体育居民的体育道德、体育暴力、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建立适应的体育信息传媒发展体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社区体育文化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传媒体育信息社区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传媒环境已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后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图书、音像制品、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当今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体育信息也已成为当代传媒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媒体的全球化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信息的社会覆盖面,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人们处于海量体育信息环境中,在接受体育信息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刺激的视觉感受、震撼的心理体验,还会沉浸在一种体育文化氛围,获取体育知识,理解体育精神,把握体育价值,拓展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体育认识和体育行为,引导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参与、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城市体育的社区化,社区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文化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反映一定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用人的体育文化现象,是社区居民在本地域内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1]。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文化的影响最基本反映的就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正面影响

(一)有利于优化社区体育物态文化

社区体育物态文化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场所、体育设施及体育传媒资讯[2]。社区体育场所以广场、公园、街边(角)、居住小区的健身路径为主,据资料显示,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在体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设施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分布不均和相对闲置。如何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缺乏与资源闲置的矛盾,如何建设真正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设施,以及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充分利用等问题是社区体育物态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中有大量的有关优化体育设施资源可供社区体育管理者相互参考、相互学习、交流。如在百度输入“社区体育资源布局、分配、优化”进行检索,可找到相关结果约5,710,000个。社区有关体育负责人可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社区体育传媒资讯,包括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公共服务等相关指导咨询处及社区体育文化网站。信息传播是当代传媒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传媒对体育的宣传,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具有面广、内容多、传播快等优势。当代传媒是我国政府和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发布、制定有关体育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传媒接触、了解相关体育活动的政策、法律,为社区体育组织、制度寻求支撑。国家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在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8月19日由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响遍全国,深入社区居民的心。

(二)有利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

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是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其中组织保障制度文化又分为: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人员、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具体发展规划、社区体育政策落实状况、社区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2]。当代传媒对有关体育政策的宣传,有利于其实施,有利于居民监督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水平。促使他们研究本社区各层次居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鼓励他们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居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发展做出详细具体规划,促使其顺利发展,促使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不断完善。当社区体育发展壮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社区体育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时,其经费投入的渠道就会加宽,有了经济保障,这样社区体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培育社区体育精神文化

社区体育精神文化是社区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体育正向价值观集中体现,是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放射功能,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体育态度等。

我国传媒体育信息的传播活动与政治功能的重视程度相适应,是社会主义主流体育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建立国家民族观念起到积极催化作用。如2008年对北京奥运会的宣传,不仅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潮,促进人们的民族精神、国家荣誉感得到升华,还促进人们体育态度的正向转变。同时,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向人们传递的竞争、公平、平等等观念,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改变人们体育文化价值观、道德观。通过欣赏、观看体育竞赛,感受竞赛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比赛规则、行为准则和行动规范等示范作用,影响人们的体育行为规范,无形中主动、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政府通过传媒发布的有关体育活动的政策、法律,为人们依法进行体育活动提供法律学习平台,有利于建立公民的法律意识。可见传媒信息对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具有强有力地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发展社区体育行为文化

社区体育行为文化包括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行为和社区居民体育行为。当代传媒社区体育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大城市丰富的社区体育活动传播,对中小城市社区体育行为文化具有引导、推动意义。有利于社区间相互学习、效仿,如举办社区体育文化节、社区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社区创新健身器材等信息传播为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爱好,科学开展适宜的体育文化活动,富有地方特色,体现本社区的人口特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等,丰富社区体育行为文化。

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锻炼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体育信息的传播,不仅为需要体育锻炼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科学的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术、技能,满足社区人们求知欲,还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成为潜在的体育人口,当条件成熟时,这些人就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不仅可以丰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内容,还可以增加社区体育人口,改变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等,引导并促进社区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

(五)有利于延续社区体育文化

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人们从中了解到体育的物质、政策、法律、规则、行为规范、道德、技能等,这些体育文化逐步被受众接受并内化,影响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社区,体育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随着社区居民体育生活丰富而逐渐完善,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逐步塑造和展现社区体育文化形象,使社区体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负面影响

当代传媒的受众最广泛,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商业市场性、流行时尚性、依赖技术性等大众文化特点。其大众文化取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性的弊端。在对体育信息的传播中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虚假新闻、体育明星绯闻、盲目炒作、广告泛滥、夸大事实等不良现象。人们在接受这些不良信息的时候,同样会给人们的心理、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代传媒竞争激励,为追求经济效益,个别体育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为争夺观众“眼球”而姑息、默认甚至放纵体育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好的体育信息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当代媒体对体育暴力、色情、黑哨、假球等违反体育道德行为信息的报道,隐含着社会对不良体育行为的姑息,对社会主体价值观、社区体育道德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对女性体育文化非正常宣传,如以传递性感、漂亮的“足球宝贝”、“赛车美女”等体育栏目,降低了女性在体育中的地位,异化了女性体育意识形态,影响社区女性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对体育用品的大肆宣传,一方面促进体育消费,有利于社区体育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广告泛滥,夸张宣传,社区居民经济、消费水平的差距,引起社区居民的攀比心理,存在过度消费问题。总之,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受传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社区居民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对社区体育居民的体育道德、体育暴力、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营造良性体育信息传媒建议

要实现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正面影响,就要建立适应的体育信息传媒发展体系,为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传播提供良性文化运行环境。

(一)健全体育信息传播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体育信息传播活动。

(二)健全体育信息传播组织体系,提高体育传媒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体育信息传播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减少负面体育信息的传播。

(四)社区有关负责人要关注本社区体育热门话题,积极引导,建立社区体育信息网站,指导培养本社区居民体育信息意识、技能等提高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梧州学院2012年院级科研项目“体育运动对梧州市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C03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J].体育与科学.2006(4):50-53.

[2] 周凯,吕万刚,聂应军,郑湘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评价的指标体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8):54-60.

[3] 唐东辉,张文羽.当代传媒话语权下对女性体育文化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6(2):22-25.

[4] 柳杨.当代传媒的大众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引导[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5):87-89.

作者:徐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