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2022-04-1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求学之路的真正开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任务重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有趣性,从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1:

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摘 要:数学是一门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在学习阶段中都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本文从情境创设与提出问题两个方面谈起,分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言

小学数学主要在于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基本属于常识的积累,涉及到的运算也比较简单,但是进入到高年级以后,运算难度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障碍也增加不少,数学科目的难度与乏味也逐步体现出来。尤其是在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数学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数学学习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很好地应用。

一、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生活其实是离不开数学的,数学也并非遥不可及的,而是时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周边事物中。从起床开始,一个人就会遇到一大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有不少涉及到数学,比如说把控时间,从起床开始,我们就需要面对新的一天,在这一天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时间问题,几点到学校,几点上课,几点上班等等。因此,基于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案例如下所示。

师:大家请看我手中掂起的这一枚一元硬币,有什么感受?

生1:亮闪闪的,很好看。

生2:这个形状很好看。

生3:我觉得它特别轻。

师: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不过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与重量单位有关,这和第三位同学的说法十分吻合。事实上,这枚硬币确实很强,它只有6.1克(第五套人民币——1元钢芯镀镍硬币),那么这个6.1克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想知道吗?

大家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教师分别让几位最活跃的学生走上讲台,亲自感受硬币的重量,并用电子秤比较其他面额硬币的重量。学生在大体感知硬币的重量后,教师又让学生在周边寻找类似硬币重量的物品,并一一在电子秤上验证,查看哪位学生找的物体最接近硬币的重量。在这个小活动的带动下,课堂气氛得到充分活跃。接着教师让学生了解1千克和1克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启示知识的积累与重量一样,都是积少成多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获得最后的爆发。在简单了解两个单位的关系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单位的概念。

师:这一袋子白砂糖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子白砂糖有多重呢?

生:(短暂思考后)1000克。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

生:将两个数字加起来,500克+500克=1000克。

……

这堂课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应用数学”的机会,学生得以全身心参与进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而且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活动,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涨,一节课的效率也比较高。

(二)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概念,就得摸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概念或者某知识的推导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基本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学生不需要另行思考,全程都属于灌输式教学。[1]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授应该注重知识的推导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得出这儿结论,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再让学生亲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减下来,拼接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自主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而且在推导过程中,师生也得到充分互动,课堂效果也比较良好。

二、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展现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得以自主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提问,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加强互动,增进彼此的关系,并且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重要依据。那么基于提问的重要作用,如何将这一教学板块应用的更好呢?

第一,教师要比较同一问题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分析各自应用的特点和差异,并据此提出问题。第二,观察特殊的题目,从个例中寻找一般规律,也就是它们的共性,并假设这种共性是否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题目中,如果规律只适应于一小部分的特殊问题,那么可以进一步考虑如何将规律扩展到其他的普通问题中去。比如说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据此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第三,对于某种问题,假如可以从正面理解,那么翻转过来,从反面理解可行吗?例如针对“正方形的是四边等长的多边形”的真命题,可以提问“四边等长的多边形是正方形”,这道逆命题还是真命题吗?由此可见,在问题设置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一些典型的问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2]

三、结语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存在教师不合理设置提问与创设情境没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不可避免存在的,但绝大部分是教师可以及时改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掘、总结问题,并积极联系生活,将情境创设做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王在清.試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好家长,2016(25).

[2]时旭宾.试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78):81-81.

作者:莫少滚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2: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求学之路的真正开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任务重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有趣性,从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适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要学会应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提出问题 策略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所谓的生活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教学,让初次受到课堂制约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感受到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在教师强迫的情况下去学习。学生上学的目的是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想办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情境法是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最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正好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1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时刻动脑思考。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不去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就真的不会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因为,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的贪玩。所以,现阶段的学生,缺乏的是学习兴趣。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目的性太强,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小学数学课堂失去了小学课堂应该有的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丝毫没有兴趣去认真听课,更不要说主动的去思考或者是问问题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将小学生禁锢在课堂上,只会让他们变成学习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现阶段这样的教育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具体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时间。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应该是既有老师讲课的时间,又有课堂提问的环节,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提问问题的时间要由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确定。开始上课时,要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课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问适量的问题,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才能让一节课变得真正的有效。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鸡兔同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需要来一起帮助农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农民伯伯把家里的鸡和兔子关在了同一个笼子里,但是农民伯伯现在忘记了自己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你们可以帮他算出来吗?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农民伯伯算出来吗?”然后教师找学生回答,让学生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再接着讲解题方法,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和学生互动一下。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我刚讲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这样,一节有学生和教师共同主导的课堂就完美结束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新的解题方法,还能让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一举两得。

这样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及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然后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学习自己解决数学问题做铺垫。

2.2 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合适情境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农村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但是学生的听课效果并不是很好[3]。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在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课本《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拿出来提前准备好的几个粉笔盒,然后堆成一个固定的形状,让学生上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形状,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观察物体,发现物体各个面的不同形状,为学生接下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建立了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也是有很多的学问的。对于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想办法让想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岁阳.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设[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54-155.

[2] 张桂瑜.浅析灵活运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24.

[3] 刘长立,刘锦.浅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137.

[4] 方梅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25-26.

南海外国语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200)

作者:张彦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3:

试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从情景教学与提出问题两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策略,可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策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 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买早餐到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它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它的推导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唐绍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4]郑洁,王光明.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作者:何成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快乐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小说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