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要实现企业管理和市场快速衔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必走之路,由此,工业企业推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正确之路。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基于BSC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进入到深入应用阶段,信息化效果与效益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和价值实现。通过对BSC思想体系的拓展和延伸,针对汽车行业评价的特殊性,构建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某一实际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绩效;平衡计分卡;汽车制造企业;灰色模糊评价模型

一、引言

汽车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践证明,汽车产业对一国经济和一地区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可以成为一国经济和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汽车逐步进入家庭, 汽车工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对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提出了要求。本文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提出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某一具体企业,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际评价。

二、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BSC)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来综合评价企业绩效。①财务视角主要反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企业增长、利润率以及风险战略。②客户视角主要考虑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企业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去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保持客户忠诚度。③内部过程视角主要考核为了实现财务目标和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在计划控制、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内部控制等业务流程方面所做的努力。④学习和成长视角主要放映企业如何创造一种支持公司变化、革新和成长的氛围。平衡计分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互相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以此实现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统一。

三、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本文中所指的汽车制造业指乘用车、商用车的整车制造行业,行业内企业行驶乘用车、商用车整车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管理职能,包含整车制造企业,整车制造企业所属的汽车股份公司、汽车集团,整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的整车设计企业或机构,整车制造企业投资成立的管理其零部件采购与配送的企业,整车制造企业投资成立的管理其整车销售与服务的企业。

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涵盖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工艺流程、物料管理、品质检验等各生产环节。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环节,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以缩短信息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分布控制系统(DCS)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处理系统(CIP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汽车制造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汽车制造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是以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企业的应用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等。按应用的职能部门又可以分为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3)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极大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内部扩展到外部,并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公共网络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整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整合供应商和企业的交易和信息流程,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客户关系管理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和分析客户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整合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财务指标、内部业务运作、客户以及其他相关者、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同时这四个一级指标下个设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五、确定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为了确定各指标权重,笔者共选择1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打分,并经过与专家协商、反复修正,得到判断矩阵,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表5所示

六、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国内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该汽车制造企业在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中,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是比较突出的,而其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对其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更易于对本文中所提出的各种方法和模型进行验证,并可以作为该行业信息化的标杆企业。

(1)为了评价信息化的一个长期的绩效,本文截取该公司2004-2007年的相关数据,整理如下表7所示。

按照我们拟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等级衡量计算结果7.317介于7.0~10之间,故可认为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评价水平。

七、结论

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本文立足于国内外信息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将信息化评价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希望通过对汽车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客观评价及信息化实施状态的监控,达到增强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 164-190

[3]金世伟.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文论,2005

[4]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9.10

[5]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科学出版社,1983

[6]李健钊.汽车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苏明芳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探讨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要实现企业管理和市场快速衔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必走之路,由此,工业企业推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正确之路。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创新趋势;信息化

“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面临新机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一、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与市场不匹配或脱节,企业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命令难以准确完全执行,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方式落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经营管理漏洞多,办公成本高,运营费用大;企业工作重心处于事后“核算型”,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管理的后果,而不能实现事前“管理型”,主动预调,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需求。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成为新趋势。

二、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架构和应用平台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三大平台”,即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运营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三大平台的建成和有效运转,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正式建立和管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1.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ERP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它可以实现:(1)优化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速货款回收效率。(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4)库存下降30%~50%。(5)延期交货减少46%。(6)采购提前期缩短55%。(7)停工待料减少45%。(8)制造成本降低12%。(9)产品物料结构管理规范,确保业务部门严格执行,提高产品质量;(10)生产能力提高30%。(11)成本核算自动化,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2.MES系统,MES就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它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MES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适用于不同行业,能够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和既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又有大批量生产的混合型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主要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 MES信息体系。

3.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它是企业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它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新的开发应用。

三、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2.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3.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工业企业管理走向信息化之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为企业站稳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所有的企业都要尽快走向信息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7,(11):85—86.

[2] 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9,(1):73—74.

作者:石力强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工业制造业物流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绝大部分且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条件下,系统分析工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具體原因并进行对策探索,对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信息化;工业物流成本;工业4.0

我国工业物流成本占工业制造业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40%,远高于欧美国家的10%~15%的均值。现阶段,工业物流在我国社会物流总值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269.6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298.0万亿元的比重约为90%,工业物流成本几乎占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绝大部分。而物流成本偏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迭代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关键瓶颈。

1、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现存的几个突出问题

1.1 传统运输方式为主,现代化多式联运比重低,运输成本偏高

据通报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物流运输费用7.7万亿,约占社会物流总费用14.6万亿元的52.7%,是我国物流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6年相关物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路运输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例一直高于50%(见表1)。我国运输成本占GDP比重约为8%,而美德等发达国家均值仅约为5%~6%。目前,我国运输方式仍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物流约占货物运输的70%以上,而其运输效率远低于航空和海运,铁路货物周转量仅占比13%,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铁水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占比不到3%,多数铁水联运港口在5%以下,远低于国外港口水平,如汉堡港 39%。此外,在公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上近年来所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多式联运运输规模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1.2 工业企业库存成本偏高

工业企业库存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保管成本占GDP比重高于发达国家3个百分点。据通报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物流保管费用接近5万亿,约占物流总成本的34.2%(表1),主要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利息)和仓储成本两部分。我国保管成本占GDP比重接近5%,而美、德等发达国家仅约为2%。我国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带来的大规模库存,占压资金等使得保管成本占比偏高。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化融合与两业联动,工业企业库存率逐步降低,库存成本有所下降,但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17年发布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率在9%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土地成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持续快速增加,带动企业保管成本的增长。

1.3 制度性成本与管理成本优化空间很大

2017年,我国物流管理费用1.6亿元,约占物流总成本的13.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仅为3%~4%。我国管理成本占GDP比重约为2%,而美德等发达国家仅为0.4%左右。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来看,管理成本控制在4%以内是合理的。我国管理成本占比明显偏高,相当一部分比例是由制度性成本造成的。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效率偏低:我国货车有效行驶里程平均每天仅为200公里,更多时间用在配货过程中,空驶率超过40%,而欧美发达国家仅有20%~25%。

2、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探析

2.1 产业地域跨度大、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粗放等产业特征,增加了制造业物流成本

一是我国产业布局跨度大,货物需大范围、长距离运输。极大地增加了货物周转时间和流通环节,增加了物流运输费用和保管成本。这一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根本解决的,需持续在产业结构、交通体系等方面系统优化予以改善。二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单位GDP产生的物流实物量规模较大,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运输,形成了“北煤南运”的独特形式。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以管道运输逐步替代交通运输,以及核能的利用,燃煤发电等,这一问题将逐步缓解。三是我国制造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对原料、零部件、产品的库存储备的依赖较大,增加了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特别是在物流信息领域的应用,仓储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将有效降低,就单个企业而言,是可以在短期内解决的。

2.2 生产物流信息化与物流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偏低

一是物流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平台系统整合水平不高,信息碎片化、孤立化现象严重。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8.3%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限制了物流运输中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造成在物流运输和统一管理效率不高。

二是在仓储管理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库存数量、分布、空置等情况精确掌握,仓储量居高不下导致货物周转速度降低,仓库利用率下降。行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0多亿平方米的仓库资源,而空置率高达40%。通过加快信息化的普及,加快信息对接、提供高效物流信息整合方案,可以有效优化仓储资源配置和利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企业选择自主运营物流公司,限制了物流集约化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物流选择上,往往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体系,影响了物流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全社会物流资源,形成更便捷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方案。

2.3 区块分割的物流运输体系和不够规范的市场监管,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一是地区间行政分割仍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公路运输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违规收费、乱罚款等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分割这一多年未能解决的区域发展难题直接增加了物流运输负担。

二是尚未完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没有建立深层次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上下游企业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差,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面规范行业发展,改善行业发展环境,系统优化并精细实施。

三是缺乏统一配套的市场管理机制,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保障和监督机制,一些恶性竞争、诚信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

3、优化工业物流成本建议

3.1 共建共享信息平台,推进多式联运

促进多式联运能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多式联运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约30%,降低运输成本约20%,而我国目前的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建议:一是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合理规划建设枢纽、通道、支点网络,形成港口、铁路、内河航运、公路货运中心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交通网络。二是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夯实运输组织体系的信息化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多式联运中的调配作用,针对货物特征,制定高效便捷的联运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快装载运输单元的标准化进程,实现海铁、铁水、公铁、陆空等多种联运形式的有效转换,提升换装效率。四是尽快建立多式联运相关法规等制度体系,统一规则,加快推进单证标准化,破除部门之间的管理分割,明确统一的运行主体和运作规则,为多式联运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3.2 推进“智慧物流”服务 “智能制造”

信息化在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针对现阶段我们制造业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一是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包括供应链平台、物流管理平台、客户服务平台,优化物流企业、运输设备、供应链企业、货主之间的统一管理,优化提升物流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工业物流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WMS、TMS、EOS/ERP等系統),普及RFID等应用技术,加快物流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三是鼓励“互联网+”物流应用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根据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之间的资源和需求,制定个性化、高效的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四是构建有利于“物流+互联网+大数据”相融合发展的物流产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场景搭建。

3.3 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激发新动能

我国物流企业众多,但布局散,大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少,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作用。建议:一是引导企业建立面向供应链全过程的系统化、一体化的新型物流服务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使物流活动向整体化、系统化发展。二是优化制造业物流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使物流专业化发展。三是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鼓励物流行业加强合作,以重组等形式联合,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快传统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升级。四是支持传统仓储型、货运、快运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供应链模式,运用先进的WMS、TMS、ERP系统和RFID等装备技术,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向精益物流转变。

3.4 优化物流政策环境规范有序发展

持续优化物流运输政策环境,是实现物流运输降本增效,解决条块分割,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建议:一是规范物流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地区间、行业间的无序竞争,统一规范公路执法和收费标准,坚决取缔区域间的运输壁垒;二是统筹协调要素供给,通过置换土地、库房等,增加物流企业空间需求;发展物流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物流企业融资发展。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完善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形成全国规范统一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

4、总结

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型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近500万制造型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成本控制问题:生产成本的上升正考验着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用智慧物流支撑智能制造,有效控制生产物流成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是广大制造企业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武建红.中小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8(11):59-61.

[2] 陈王芳.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4(11):98-100.

[3] 付媛媛.美国、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经验分析及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6(04):88-91.

[4] 陈勇,于斌,许梦恬,胡萍.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智慧物流供应链建设研究[J].现代商业,2019(14):7-8.

作者简介:

胡元庆,硕士,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产物流管理。

作者:胡元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绿色建筑中电气节能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