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针对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做好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做好选题和引导,强化督导与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真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篇1: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老龄化导致人口结构改变、抚养比提高、养老金给付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会进一步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利用上海2007—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GM(1,1)预测模型,对上海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到2035年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760万,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同时,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上海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服务人员数与出生率等相关因素对老龄化影响较大。最后,基于预测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效应对老龄化现象。

关键词:上海;老龄化;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灰色理论;关联度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卫生医疗水平提高,人们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及其后果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养老金收支可持续以及家庭养老都带来巨大压力和负担。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老龄化程度较深,其养老服务负担与养老金支付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预测分析上海老龄化程度,构建应对大城市老龄化问题等制度政策,发挥上海作为大都市的领先作用,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学界对老龄化研究多从老龄化趋势或制度设计等宏观层面分析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不少有针对性的制度选择与措施建议。胡湛、彭希哲(2019)指出,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常态,焦点需要关注到全人口全生命周期,政策调节逻辑应该是制度变革适应人口态势[1]。童玉芬、李玉梅等(2014)发现,老龄化程度会不断上升,其中乡城之间人口流动规模对老龄化程度有显著作用[2]。杨菊华、王苏苏等(2019)发现,老龄化进程有着低起点高增长的模式,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老龄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动因[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关注点放在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或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上,提出多种措施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董克用、张栋(2017)认为,需重构“三支柱”体系辅以参数变革应对人口老龄化[4]。李璐、赵玉峰等(2020)强调,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需协同发展,以有效应对老龄化[5]。李乐乐(2017)发现,老龄化具有地区差异的特点,东部、西部和中部的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非均衡特征[6]。孔令文、陈珍珍(2015)发现,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影响[7]。

纵观上述,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但大多数学者主要还是从宏观层面及东中西部来笼统分析得出结论,较少有从典型特大城市预测分析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偏多,其公共卫生养老资源竞争激烈,其老年人口基数大与公共养老资源紧张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老龄化问题现有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上海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分析其发展趋势特征,并分析影响老龄化的因素;基于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预测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为应对上海老龄化突出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基于灰色GM(1,1)对上海65岁老年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一)上海老年人口基本特征分析

由上海人口结构与老年人口以及外来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可知,截至2018年底,上海户籍人口出生率为6.7%,死亡率为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上海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了336.9万,老龄化率高达13.9%。老龄化带来医疗需求增长,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因此,利用《上海统计年鉴》对老年人口进行数据预测分析未来老龄化趋势,以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潜在社会压力,对缩小区域間老龄化差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整理

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的基础,适用于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尤其是对较少数据的系统建模效果明显。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8—2018年)》梳理了2007—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率的数据,并对上海未来17年的老年人口总数进行预测。

最后计算比值C与小误差概率P:C=S2/S1;经计算比值C为0.007789083,P为0.92;均方误差比C小于0.35,是优秀的;小误差概率大于0.8,是合格的。这说明,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老年人口数是较为合理的。对时间响应方程中的k分别赋值19、20、21、22、23、24、25,可以得到2019—2025年对应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2007—2018年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且老龄化率也在逐年增长并在2018年接近14%,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7%)1倍左右,预示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同时通过GM(1,1)预测,到2035年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760万人,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三、上海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公式为:

结合现有文献和人口老龄化定性研究分析来看,将影响上海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归为10类,分别用X1,X2,X3,...X10表示,其中X1代表上海卫生人员数(万人),X2为可支配收入(万元),X3为gdp增长率(%),X4为养老保险支出(亿元),X5为医疗保险支出(亿元),X6为城市环保投入(亿元),X7为老年服务床位数(万张),X8为机构数(家),X9为出生率(%),X10为18~59岁适龄劳动人数(万人);X0为参考序列,表示上海65岁以上的老龄化率。通过Excel表格公式分别计算X0与各个因素的综合关联度值的大小,具体见下页表2。

由表2可知,从综合关联度排序结果来看,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即社会经济发展对上海老龄化影响最大;其次,卫生服务人员数与出生率对上海老龄化影响较大;再次,养老服务床位数与养老医疗保险费支出对上海老人晚年生活也有着不小的影响,而城市环保投入力度与适龄劳动人数对老龄化影响不大。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优质的教育卫生和养老医疗资源,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加上出生率逐年减少,使得上海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现代化、少子化并存的特征,这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结论及建议

(一)促进经济稳步高质量发展,制定老龄社会的产业规划

实现上海经济稳步高质量发展,为人口老龄化提供经济保障。如上述灰色关联分析得知,上海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关联度最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能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强大医疗水平生活资源的经济基础,为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物质保障。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适合老龄社会发展的产业规划的制定与落实,逐步调整推延法定退休年龄,缩小劳动力供需缺口,设计延迟退休意向差异机制。根据上海现有劳动力行业与职业,以及劳动者自身身体素质与就业倾向,研究探讨延迟退休可行方案。通过再就业与再教育措施,进行必要的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以提升老年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挖掘老年人潜在人口红利,在整个宏观层面上部署注重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让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度过安心自信的晚年生活。

(二)深化“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照护需求

继续深化“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服务软件设施,跟上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步伐,为人口老龄化奠定前期服务基础。合理规划低龄高龄老年群体养老事业发展思路,低龄老人、高龄老人两个群体维度;低龄老人发挥其社会余热、高龄老人包括重点老年群体失能失独老人,构建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严格制定长期照护等级评价表。政府应着力推动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多元化服务主体参与长期照护体系的运作,根据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设计不同的照护模式;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家庭的支付能力,灵活使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直接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三)以家庭为核心健全生育鼓励政策,托幼托育辅助支持政策并行

生育放开政策自2016年施行以来,生育率不升反降。生育意愿不高的背后原因不仅是年轻人生育意识觉醒,还更多是其考虑到生育成本与生育机会成本偏高导致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生育不仅是单个女性需承受的压力,更是整个家庭生活成本的提高。鼓励生育政策应从家庭出发,以家庭为核心单位,注重家庭优先政策,多举措奖励优生优育的家庭,或将夫妻二人纳税等级与家庭子女数量挂钩,鼓励人们优生优育,多举措保障家庭福利供给,并辅助以产假与育儿假津贴方式鼓励生育措施,产前产后的修复措施也跟上。同时还有做好托幼托育辅助支持系统,随着职业女性越来越多,无暇顾及家庭,无力照顾其子女,政府与社区大力兴建托育所,为家庭免后顾之忧。或是鼓励隔代抚育,给予那些帮助孙辈小孩的退休老人经济补偿与福利救助。

(四)放宽外来人口限制措施,健全就业动态监测,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辐射面

外来人口包括了中国流动人口与未落户的外国人,外来人口为缓解上海的养老金压力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业与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是留住外来人口在沪的主要方法。首先,健全流动人口的就业保障机制,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使得他们能够留下来、住下去。其次,健全高学历人才引进政策机制,适度降低高学历人才落户门槛,保障其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为后续人力资本发力提供政策前提。健全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流动人口的社保关系平台构成云端数据,减少异地转移接续成本,对流动人口流动时长与基本公共服务做出隐形挂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辐射更多的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

参考文献:

[1]  胡湛,彭希哲.对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及政策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5):60-67.

[2]  童玉芬,李玉梅,刘传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政策启示[J].人口与经济,2014,(6):12-21.

[3]  杨菊华,王苏苏,刘轶锋.新中国70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9,(4):30-42+126.

[4]  董克用,张栋.高峰还是高原?——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态及其对养老金体系影响的再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7,(4):43-53.

[5]  李璐,赵玉峰,纪竞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10):103-113.

[6]  李乐乐.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4-102+151.

[7]  孔令文,陈珍珍.人口、经济因素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2-259.

Key words:Shanghai;aging;development trend;influence factor;grey theory;correlation degree

[責任编辑 文 峰]

作者:胡琼 罗娟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针对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做好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做好选题和引导,强化督导与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真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时代,基于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向社会输送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学生基础和未来发展的综合考虑,更是培养专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1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计算机行业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也是最为火爆的专业。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学,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责任重大。

1.1 计算机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计算机的各种应用创新和技术开发越来越快,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成为推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多的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更多计算机企业需要更加高端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技术,更要求他们懂得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用人单位标准,学生就业困难,工作以后还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适应工作环境。不少高职学生不能成为岗位的核心人物,无法在所属领域独当一面。为此,高等院校实施项目化教学,真正让学生能够培养核心素养,强化应用实践技能,让学生对各个项目能够深入了解,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应用实践能力。

1.2 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是我国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变。现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鞭策和监督,需要更好地引导和激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有目标,在实践中更加积极和高效。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力,无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虽然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实训课程,但不能真正结合学生实际和工作应用场景,无法让学生获得更为强烈的直接体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无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

1.3 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于时代

计算机技术进步非常之快,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高职院校的教材编写相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很多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社会和行业发展。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更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于教学内容和技术行业发展不能有效接轨,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更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因为在学校所学的内容远远落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就业缺乏竞争力,工作时跟不上节奏,缺乏创造力。

1.4 教学方式不适合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办学,与社会人才市场相对接,实现高职教学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升级,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和应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实践和体验,真正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实行模块化或项目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切合工作实际,立足岗位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项目需要,强化相应的技能。

2 高职计算机实施项目化教学基本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优势非常明显,基于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围绕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针对计算机行业和技术应用发展需求,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实施项目化教学,真正契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变化需求。

首先,项目化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与项目开发的融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生的就业和用人标准相契合。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让教学目标更好的服务人才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课程教学目标拟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实施项目教学能够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实际,针对计算机行业发展应用现状,围绕项目应用开发等具体情况,为学生确定不同的功能模块和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践或者开发法技能,并且提升他们的熟练程度。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实践目标,满足了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能够真正根据企业工作岗位实际学习和实践,依照技术发展变化更新知识结构体系,结合项目开发和应用实际训练综合能力,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实践人才。

其次,实现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情境的融合。一直以来,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孤立,不能真正让学生结合应用情境去感知,学生孤立地学习计算机教学内容,感觉到学习非常空洞。实施项目化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场景的统一,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实践案例去分析,感知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并在具体案例分析实践中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实践和操作中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将教学内容直接变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以此来实现知识内容的转化,实现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再次,实现教学过程与实习实践及未来岗位工作流程的融合。每一个学生将来要走向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实习还是以后工作,都要面对具体的工作场景,需要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项目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学生实习和未来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教学与工作环境的深度桥接,为学生实习和未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用人单位工作实际来看,每一个工作项目都要从立项到合同、产品开发、项目验收,最后做好系统维护等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高職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能够针对工作流程设计不同的项目模块,让学生在具体的模块中完全熟悉内容,以项目为纲,引导学生将学习和实践于不同的项目有机组合,实现一个非常完整的工作流程体验和操作,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各项技能,熟悉未来工作的全流程,实现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整合,造就更加全面的应用型实践人才。

3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实践分析

3.1 针对人才培养做好项目选题

专业课程设施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践,需要依照人才培养标准选好项目,做好项目选题是设施教学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在做好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以后,与合作企业进行联合制定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确定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项目,为学生学习和实践做好立项。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为学生制定项目学习研究计划,遴选一批大小合适、难度递增、紧跟时代发展的实践项目,明确产品或者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与学生深入研究客户的需求,让学生深入了解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设计标准,实施项目分工和任务计划制定。

3.2 依照计划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计算机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各种事件指导和能力强化训练,结合具体项目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应用,保障完成项目任务,更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一方面根据项目任务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工完成所属的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元,组成一个完成项目任务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另一方面,将班级分成不同的项目团队,完成同样的项目任务,构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关系,让不同团队的学生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学生在开发实践过程层中通过小组合作与团队协同完成项目的不同功能模块,教师做好引导和协调,确保每个团队能够更好地合作,随时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企业工程师则根据学生项目完成进程和技术指导需要,随时进行各种监督和指导。随着项目化教学的不断深入,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以往成熟的项目任务到企业应用开发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富有挑战性的项目,直到最后能够与企业展开深入技术合作,与企业真正做好项目研发,此时由模仿阶段、熟练阶段进入到创新阶段,以高职院校师生与企业工程师形成更强的研发团队,做更高层次的项目开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更能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3.3 做好项目验收和综合评价

项目化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数量、质量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做好项目验收和综合评价,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测试,项目完成情况是最直观的评价,项目完成质量是客观的评价标准,项目创新应用潜力则是最为有效的评价等级。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能够真正以评价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创新技能,真正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总之,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更多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结合现实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行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培养和造就更加全面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 2017(24).

[2] 周克洪,马冰.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18(11).

[3] 管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5).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郑晓芳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篇3:

探讨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推动宏观经济概念及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成为重中之重。基于当前新常态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完善经济结构的核心因素。在不断优化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对旅游经济提出了新的发展标准,逐渐体现出崭新的特征。本文将对当前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特征展开探讨,旨在为我国经济得以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特征

21世纪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国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旅游业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我国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实施,促进旅游经济顺利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只有不断升级转型,才能构建旅游大市场。旅游业需深入融合“旅游+”,并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此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一、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转变

“新常态”是我国领导人基于当前经济情况提出的政策决断,纵观我国当前发展形势,能够有效改善国民经济重要影响因素是旅游业,旅游业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环境,还推动了相关政策变革。旅游业在我国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当前的发展仍存在各种严重问题,如:过度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盲目无计划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基于新常态经济时代下,积极转变旅游业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经过我国不断完善可持续经济体系,社会要求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近阶段,我国加大了各行各业的调整力度,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旅游发展机制,并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力。因此,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时,怎样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形成的优势,并以此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这已经变成当前转变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的关键内容。例如,基于新常态经济时代下,旅游经济产业虽然已经将“资本、技术、产业”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还需要在其中深度融合个性化发展观念,促使我国旅游经济得以充分满足新常态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

其次,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同时,还应充分融合现代技术。特别是近阶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经无法在传统经济模式中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现象,要想在新常态中有效推进旅游经济更好发展,就需要在发展中深度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促使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充分渗透旅游经济,以此不断调整变革传统的旅游经济产能组织体系。

二、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特征

1.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不断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旅游体验、消费形式也发生转变,国内旅游与出入境旅游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这也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国逐渐从出境游最多国家转变成入境游最多国家,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开始向崭新的发展道路前进。另外,旅游业基于当前形势,开始对各项工作积极创新与不断完善,旅游消费形式逐渐从观光游转为度假游、休闲游,人们消费需求更加深化。我国传统旅游消费形式是大众旅游,但由于人们对个性化旅游越来越重视,逐渐衍生出各种新兴旅游形式,如自驾游、冒险游等。传统的观赏景观旅游形式也开始向体验旅游形式发展,旅游新常态成了当今时代的旅游发展前景。

2.新常态下营销模式不断发展

(1)营销渠道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针对自身市场情况深入分析,对旅游指定区域开展跟进营销工作;其次,根据相关旅游产品特征,制定有效的推广规划方案。新常态形势下,旅游业逐渐创新出各种营销手段,如媒体营销、网络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第三方媒体平台: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旅游业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及景区的知名度。

(2)游客营销

首先,旅游企业针对景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开创各种相关软件或手机App,及时掌握游客数据。其次,将收集来的游客信息有机整合,以数据为参考,积极开发旅游产品、设计营销方案,以此满足当今人们个性化旅游需求。旅游业运用这种营销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三、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1.推动经济实现转型,扩展旅游市场

基于新常态形势下,旅客消费形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管是娱乐还是度假,都呈现出个性化需求。旅游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局势,就需要对当前的旅游消费市场深入剖析,制定因地制宜的旅游消费模式,对旅游产业区域内的消费特点充分了解,并将相关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另外,旅游企业要以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业系统化建设工作,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从而使旅游业实现市场化、系统化管理。

2.推动旅游相互融合,创新旅游模式

新常态下,国内旅游产业开始走向全新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借助自身资源优势,与社会各界(如商业、农业、文化、教育等)密切融合,并且衍生了各種旅游产品。此外,旅游企业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旅客提供服务,实现旅游产品最大化盈利,在旅客心中不断建立良好的旅游品牌。最后,企业还应充分考虑旅游区域内的经济情况与文化特点,开展集旅游、休闲、运动等各种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形式,以满足当今人们的旅游需求。

3.稳定旅游生态平衡,完善旅游产业

为了实现旅游产业得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生态发展理念积极融合。首先,企业应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生态质量深入研究,并与现代化发展技术充分结合,对旅游产业进行优化和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及管理制度;其次,企业应以旅游发展目标为核心,建立良好的旅游体验,紧密融合相关旅游资源,改进传统的旅游资源争夺现象,彻底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旅游企业彼此之间还应共同发展生态圈,努力打造良好、健康的旅游产业经济。

4.强化地方发展策略,提升管控能力

在发展旅游经济时,除了提高旅游产业从业者的参与性外,还要调动社会其他力量的参与性,以此有效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策略,促使旅游经济得以长期良性发展。例如,在提升宏观策略过程中,以地方宏观发展策略为基础,进一步考量我国未来的旅游行业发展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传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产品饱和问题等。旅游产业要深入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收获更好的效果与成就。

四、结语

“新常态”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对经济重新判断赋予的全新定义,新常态对日后的经济政策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旅游企业要在经济发展战略带领下,切实贯彻党的发展思想精神,理清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方向,彻底掌握其特征,有效发挥旅游企业的优势,积极创新旅游模式,以广大游客旅游需求为核心,建设旅游企业运营模式,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根基,促使国家经济发展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齐涛.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特征分析[J].经贸实践,2018,000(007):131.

[2]刘相卿,苏明.基于新常态的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73(06):32.

[3]赵林.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J].当代旅游,2019,000(003):1.

作者:王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职业文化民事诉讼论文下一篇: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