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对策研究

2022-09-11

将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 是温家宝总理2008年底考察重庆统筹城乡工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 是《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的要求, 是中央对重庆发展的又一战略定位。根据现实和长远发展需求, 以及重庆市已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 为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将成为今后重庆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

1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

直辖以来, 重庆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拥有56个高等院校, 71个市属以上科研院所, 76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以及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条件较好的创新平台。在三大科技平台建设以及汽摩、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研究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特别是家蚕基因图谱、TD-SCDMA芯片、超声聚焦刀, 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 在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是少数几个能够开展大规模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城市之一, 也是西部地区极少数能吸引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城市之一。

而且, 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具有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不具备的三大优势:第一,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 自主创新一旦出现重大突破, 必将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 重庆是唯一一个以省级为行政单位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然要求。第三, 重庆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连续六年位居长江中上游地区四省 (市) 之首。

但实际上, 在一些主要科技发展指标方面, 重庆与四川、云南还有很大差距。根据科技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数、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R&D支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10项主要科技发展指标方面, 重庆仅相当于四川的1/3, 如表1所示。

2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机遇

2.1 国家发展战略机遇

2009年2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几年第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 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写进了加快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五大战略任务中。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央对重庆发展的又一战略定位, 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重庆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争取更多的中央资源和政策支持提供了依据。同时, 《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 国家在重点研发基地布局、支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和创新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并加快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2 国家内陆保税港区机遇

2008年1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这是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保税港区的设立, 不仅将吸引重庆周边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资源迅速向重庆转移, 以科技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行业性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而且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齐聚港区, 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加速重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在保税港区设立后的仅仅一个月内, 惠普公司立即在重庆开工建设其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个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脑生产基地, 预计在2010年形成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链集群。

2.3 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机遇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 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再到今天的美国。每一次的经济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一次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和一次激烈的社会动荡。现在, 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世界正发生着由美国到中国的第六次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转移。重庆是老工业基地, 又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还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 拥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合订本”式的各种优惠政策, 理应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向中国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据统计, 截至2010年初, 已有11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但采购总部、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不多, 这既是重庆打造开放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短板”, 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 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

结合重庆当前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实施“1135”战略, 即构建一个体系、扩建一个园区、发展卅个孵化器、升级五大产业, 走自主创新之路, 争取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

3.1 构建一个体系

即构建一个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今天对创新实力的衡量已不仅限于创新的资源和力量, 它主要是看这些资源和要素所运作的科技经济—体化、产业化的结果, 重庆较四川在这一环节上略显薄弱, 相当一部分科技优势还处在发挥虚拟价值阶段。科技资源还未很好地转化为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整体科技系统及其科技活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脱节。重庆要真正成为高层次的影响全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 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3.1.1 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储备要求, 争取国家优先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跟踪高科技前沿领域, 建立健全技术源创新体系。二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推进转化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运作, 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台协作, 建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体系。三是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与智力、设备与资金力度,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建立引进创新体系。在引进内容上,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更注重人才、智力的引进;在引进方式上, 加大跨国公司来渝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促进智力流动和互补。

3.1.2 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新机制和大环境

科技创新的要点在于技术本身的开发, 在于创新制度的合理安排, 在于创新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要建立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 应当把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当科技创新的前提, 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要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 促使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 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投、保、贷、补、扶”五体一位的高效科技投融资机制, 引导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 比如设立“科技银行”、做大做强风险投资等。要加强高技术产业硬环境建设, 依托北部新区, 按照“一区多园”的网络构想,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高科技产业园。

3.1.3 建立支撑科技创新的人才体系

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制定相应的人才建设政策法规。比如建立智力产权制度, 切实落实技术、管理、创业和销售渠道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采用股份期权的办法稳住人才。又比如建立人才储备制度, 加强人才引进, 对特殊人才采用特殊政策, 勇于吸纳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留学人员来渝建功创业, 实施引人才、引成果、引项目三者并举, 为全市乃至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备用人才。

3.2 扩建一个园区

即扩建一个国内一流的“两江高科技园区”。如果说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区域内最具科技辐射力和科技带动力的极化点, 那么高科技园区就是该中心一种聚集科技创新力量的重要载体, 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尤其在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方面, 高科技园区这种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重庆应该高起点启动建设“两江高科技园区”。在原高新区基础上, 按照“一区多园”的网络构想, 把以沙坪坝大学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等纳进来, 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 并培育和发展汽摩、新材料、信息、装备制造的中小企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争取用十年时间, 建成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园区。要结合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庆产业优势、经济模式及运作方式, 高起点、高标准综合策划、规划与开发。要按照国际水平和标准来进一步规划、建设、管理, 形成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 集科研、生产、教育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 使之成为重庆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沃土和主要载体。

3.3 发展三十个孵化器

统计表明, 56%的德国企业家在自主创业之前大都在孵化器、创新中心, 或者从事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工作过。而且, 经过孵化器孵化的企业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 而未经过孵化的企业成活率仅为20%。武汉1987年成立的全国首家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仅用15年时间就孵化出了一个“中国光谷”。

在我国,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被列为科技中心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江苏省孵化器数量达52家, 北京47家, 浙江44家, 上海35家, 四川31家;但重庆仅有9家。重庆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孵化器的数量不足, 二是法规不健全, 缺乏扶持孵化器和孵化企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如何提升孵化器孵化水平, 将孵化器的功能深化。要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至少需要30家以上高水平的孵化器。

3.4 升级五大产业

研发全球化发展表明,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是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科技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也是引资战略调整的基础。微电子、信息、新材料、汽摩、装备制造这五大产业既是重庆的优势产业, 也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今后, 重庆要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重庆产业升级战略的重点, 逐渐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规模效应。

4 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建议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最具经济科技综合实力、最具科技凝聚力、最具科技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具科技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重大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动。为此, 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4.1 建议制定重庆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今后10年的重庆科技的发展目标, 从科技创新体系、孵化器、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长远规划, 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力争到2020年, 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1个国内创新能力一流、产业发展一流的高科技园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前10名, 高技术产业化指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领先水平, 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

4.2 建议设立重庆“两江高科技园区”

重庆两江高科技园区应定为在外向型经济高科技主导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产业。具体应包括科研教育区 (大学城)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生活区, 并可考虑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园、汽摩产业园、材料工业园等, 形成“一区多园”空间格局。同时, 制定最优惠政策, 在高科技园区率先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 努力探索符合重庆特色、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自主创新“两江模式”。

4.3 建议制定地方性法规, 加快发展孵化器

加快孵化器法制化建设, 支持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企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创业资金和运营补贴支持力度, 加强对孵化器的宏观指导。比如设立市级孵化基金等。

4.4 建议鼓励支持发展外资研发中心

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把握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世界技术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良好机遇, 转变观念, 大力鼓励、扶持、欢迎跨国公司来渝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同时, 要调整招商引资的方向, 要实行生产性和研发性引资并举的措施, 以产业结构转型为指向, 以汽摩、天然气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为招商引资重点, 实行产业链招商, 加强核心研发性外资引进, 尤其是争取外资核心研发进入。

4.5 建议尽快做大做强政府风险投资规模

科技创新过程具有较强的资本风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引入风险资本投资。重庆目前风险投资的规模还太小, 只有7家创业投资机构, 资金规模才20亿元。而上海目前已有注册机构有285家, 资金超过了250亿人民币。因此, 应尽快做大重庆风险投资规模。同时, 必须建立起良好的风险退出机制和规范的企业产权交易体系, 银行贷款为后盾的城市科技全新投资体系的基本架构模式。

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重大机遇, 比较分析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1135战略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科技中心,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强.区域科技中心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 (1) .

[2] 银路.关于区域科技中心若干基础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 (6) .

[3] 科技部.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9.

[4]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广州: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区域科技中心[J].广东科技, 2005 (10) .

[5] 杨再高, 陈来卿, 陈亚鸥.加快外资研发中心建设力促广州成为泛珠三角的科技中心[J].区域经济.2005 (2) .

[6] 刘艳.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 2007 (1) .

[7] 王伟光.西部大开发中的科技创新战略[J].开发研究, 2002 (4) .

[8] 金立宏.中关村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J].北京联台大学学报, 2002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通信系统中射频功率测量的应用下一篇:浅谈中职班级管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