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原因分析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不作为原因分析范文

不作为乱作为的原因

【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产生的原因

【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产生的原因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中提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不能依法行政、科学行政。这其中包括领导干部自己是否守法,其行政行为是否在宪法和法律容许的范围内,能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必追究”,是否从根本上尊重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是否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很显然,领导干部行政作为与不作为或是乱作为,对执政成效影响很大,群众感受深刻。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全国实行这样一个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一些地方频频发生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中钻营获利、拿公权作交易,突出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职,或是在其位乱谋其政。许多地方特别在一些基层单位,“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缺乏严格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踏实工作遭殃,吃公讨好获利”,同时也因“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导致一些行政主体或行政行为人不能很好地严格地履行职责或是不能依法履行职责。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将有更多的社会事务纳入行政管理范围,在行政权不断扩张的同时,行政主体放弃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责,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上的原因。首先,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未对行政行为的方式、时效等作出明确规定,加之我国《国家赔偿法》未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带来的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使得一些行政机关随意不作为甚至乱作为。 “小乱”无人管,“大乱”不敢管,这是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其次,有些法律、法规或规章之间出现规范冲突或职权交叉,令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无所适从。

2、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重叠方面的原因。尽管我国已经过多次机构改革,但行政机构的设置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时缺乏统一全盘的考虑,出现改时紧缩,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合理地设置机构;改后膨胀,无原则地割裂职能、乱设机构,以致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行政机关趋于充当享受权力的角色,而努力排斥需要承担责任的那部分重叠角色;行政执法人员在其所扮演的角色与个人无益或相悖时,主观上不愿意承担角色责任。

3、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利益趋动方面的原因。行政机关的自身利益主要表现为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一是执行政策不力或是变通执行,敷衍塞责,形式主义严重,对自身有利的就管、乱管,对自身无利的就不管,导致出现无人管地带或是争权夺利现象。二是一些行政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或行政措施时,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缺乏全局意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地方或部门的一点眼前利益而严重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乃至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如,一些地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缺乏合理的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以经济、资源开发或是以项目建设为名套取国家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多项目出现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国家财产和资源。

4、行政领导及行政人员思想观念和素质方面的原因。党的大政方针、国家法律法规都要靠具体的人去遵守和执行。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和核心,每个人的人生观、政绩观和思想素质的不同,对施征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多数行政行为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自身修养和注重素质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留得一世清名;而有的却利用职务之便,无视党纪国法,无所作为或是中饱私囊,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这里有人生观、政绩观和价值观的取向问题,也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和行为能力方面的问题。有的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主观上表现为无所事事,或是以权谋私,有利上,无利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客观上表现为业务素质不高,对职权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法定职责,或是对法律、法规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法定职责心中无数,不能及时正确地履行。另外,一些领导者作风不实,对具体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一旦作出错误决定,就很难改变或及时进行纠正,其结果是导致具体施政人员无所适从,客观上往往表现为拖延履行职责或干脆无所作为甚或是乱作为。

5、监督力度不大方面的原因。在行政权不断扩张的趋势下,缺少相应的监督措施,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致使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联系最密切的行政权也成为最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特权,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可以凭其好恶任意行使权力,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也由此大量产生。如,某行政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对一市场违规经营户说:“我可以罚你,也可以不罚你,可以多罚,也可以少罚,就看你的表现。”某税务人员在收取税款时,对明显规模相同的两家纳税户一次多收一家上千元的税款,这一纳税户找其理论索要凭据,他说“我高兴收你这么多,怎么了?”类似行为者的态度典型地反映了行政行为的扭曲和失控。权力失去制约就会产生腐败,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极大的腐败

第二篇:不作为行政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相对人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至2003年共受理各类一审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69件,年均增长42%.行政不作为不仅直接危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行政机关的形象,已成为当前严重干扰依法行政的顽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一、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的特点

1、不作为类型以不履行法定职责居多。在2003年受理的21件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中,因不履行法定职责而引起诉讼的有14件,占67%;因不履行法定义务引起的有7件,占33%.2、被诉行政机关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对公民人身、财产权利实现有决定权或保护职责的公安、劳动等部门。在受理的21件案件中,被告为公安、劳动、房管、国土部门的有13件,占62%.

3、不作为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对当事人的请求明确拒绝履行的,有故意回避或不答复的,也有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故意拖延履行的。

4、出现当事人连续起诉数个行政机关。有的当事人先后要求不同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在有关行政机关均未答复或履行的情况下,连续起诉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行政机关。

5、案件审理有“四难”,即原告举证难、法定职责确认难、起诉期限确定难、纠纷解决难。

二、引起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上升的原因

1、立法上的原因。首先,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未对行政行为的方式、时效等作出明确规定,加之我国国家赔偿法未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使得一些行政机关随意不作为。这是不作为行政诉讼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其次,有些法律、法规或规章之间出现规范冲突或管辖权交叉,令行政执法人员无所适从。

2、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对自身有利的就管,而对自身无利的就不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无人管地带。另一方面,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职权的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对一些法定职责的履行;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法定职责心中无数。

3、行政机关职能重叠、交叉方面的原因。尽管已经过机构改革,但行政机构的设置仍不尽合理,以致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行政机关趋于充当享受权力的角色,而努力排斥需要承担责任的那部分重叠角色;行政执法人员在其所扮演的角色与个人无益或相悖时,在主观上不愿意承担角色责任。

4、监督力度不大也是不作为行政诉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中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偏重对作为行为的监督,而对不作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加之行政不作为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又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也给监督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5、行政相对人因对行政诉讼缺乏了解而盲目诉讼也是此类案件上升的一个原因。

三、遏制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上升过快的对策一是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积极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意识,使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内化为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准则,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行政执法机关还应配备法律专业人才,增强行政程序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积极推广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城市试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即将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权交由一个行政机关,如成立行政执法大队统一行使,从而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三是完善立法,减少法律冲突,拓宽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首先,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方式和时效。其次,应修改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再次,应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改,对于一些需由数个行政机关共同履行的职能,尽可能具体划分各行政机关的职责,或明确职能交叉时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分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后,还应修改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不作为的受案范围,规定对行政复议不作为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行政复议不作为的法律救济空白,而且可以督促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行政复议,解决一部分行政不作为纠纷,从而避免此类案件形成诉讼。四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对因不作为导致相对人损失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追究当事者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以督促和震慑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五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要健全内部监督,在行政系统内部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督监察部门,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职能的分离,不断加强行政自控;同时要健全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各级人大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工作制度、行政长官定期汇报制度、专门的行政监督检查机构等,努力从监督机制上预防不作为行政行为的发生。六是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积极宣传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帮助公民、法人认清各行政机关应履行法定职责范围,避免因错告引起的讼累;教育公民认识不作为行政诉讼是在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果的情况下采取的司法救济手段,必须在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前提下方可行使,以减少不必要的不作为行政纠纷;还要通过宣传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证据意识,使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证据,充分运用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刘志明

第三篇:浅析行政不作为的产生原因及其法律对策

行政不作为就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应当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所谓行政中的“不作为”行为,是基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符合条件的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应该实施某种行为或履行某种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却拒绝作为的行政违法行为,亦称“不作为违法”或“消极违法”行为。

一、产生原因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完善表现为:一是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相互抵触、交叉。突出表现在大量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与法律相冲突,且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性文件之间有多款多条相抵触的规定。下级机关难以适从,选择不作为。二是立法滞后经济发展,立法空白不断增大,一些新鲜事物无法可依,行政机关往往选择不作为。三是法规给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能界定不清,使行政机关的职能容量需求远远大于部门供给,一些监督管理领域就发生了不作为。

2、干部法制意识的变异

干部法制意识变异包含三个方面:(1)、法律的心理变异。目前,在我们的执法队伍中,少数公务员心存杂念,凡是影响个人前途或“升迁”的,将法律高高挂起,不予作为。(2)、法律知识的变异。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由于精通法律人数比例少,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法律和准确把握法律、法规和法理,无意中产生了行政不作为。(3)、法律思想的变异。一些行政主体产生了不服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约束的倾向,为行政不作为发生埋下了思想根源。

3、行政文化环境无序

当前,行政主体习惯于以政策、行政命令(或接受行政命令)实施行政管理,忽视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多年的人治行政随着行政的惯性运作,极易自发地产生行政不作为行为。在行政外部环境中,公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律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信守“民不告官”的千年古训,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大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敢请求法律援助,为行政不作为提供了客观条件。

4、监督机制过于弱化

在内部监管方面,一是体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偏低、权力不足;监督机构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机构尚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二是制度不健全。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监督行政行为搞突击检查,追求轰动效应。三是监督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监督机构力量薄弱,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舆论监督独立性不够。

5、缺乏足够的行政资源

缺乏充足的硬件设施。没有必需的硬件,就可能产生行政不作为行为。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经费实行财政拨款包干制,但拨款数额往往不够日常性办公支出,缺乏足够的行政经费,更谈不上加大管理力度了。而一旦经费不足,单位的执法车辆跑不动,执法范围大大缩小,管理盲区随之出现,行政不作为行为势必发生。

二、法律对策

1、抓住关键、规范程序,推进人治向法治过渡。首先,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重在提高领导者依法行政的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其次,要完善领导干部考察制度。将领导干部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依法行政的能力和业绩纳入考察范围,并做为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第三,要规范权力运作程序。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推进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从 “依人行政”向“依法行政”的转变。

2、完善立法,减少法律冲突,拓宽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首先,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方式和时效。其次,应对行政主体的设置、行政职能、行政领导的职责予以立法,对一些特殊行政主体和特殊岗位职责也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对于一些需由数个行政机关共同履行的职能,尽可能具体划分各行政机关的职责,或明确职能交叉时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分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再次,在立法上加强对行政不作为的惩治力度,在制定行政法律法规时,增加对行政不作为的处罚条款,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及有关行政人员不作为的法律后果。最后,应修改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

3、加强行政监督制约“行政不作为”。目前行政执法水平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行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行政伦理素养、业务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关键一点还是监督不力。就“不作为”行政案件而言,除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外,还应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在行政执法机关推行一种“督办”制度,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违法“不作为”可以向其监督机关投诉,监督部门接到报告后作出书面形式进行督办、催办,对违者以法律、法规、规章追究责任。

4.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加强行政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和冗员,为能者有位提供编制、创造条件。其次,要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完善考试录用、考核、晋升、奖励、淘汰等制度。第三,要建立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培养和树立公仆意识、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第四,要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对勤于政事、政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褒奖,并据此作为任用、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缺乏敬业精神的不作为者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对那些因不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或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果严重的,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依法行政其核心是规范政府行为,由此可见,研究和解决好行政不作为问题也是实现依法行政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行政不作为的有关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引起重视,加大力度,下决心对行政不作为行为进行治理。我们相信,对行政不作为加大治理力度,就一定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第四篇:作为教师的优势与不足的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年。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作班主任的经历,自认为有成功的地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还是存在很多地方的不足,有时在工作中总感到力不从心。

我参加工作20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提醒自己作为老师应“学无止境”。所以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都不断去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工作中我注重积累,创新,善于总结反思。在备课、上课方面,我善于结合自己的特长,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去组织教学。我经常积极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延伸我的课堂。我的课堂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新奇快乐,让同学们认为学习数学同样能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一直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它更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工作,我充满热情与爱心。作为教师,应和学生用心灵交流,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让学生认为你高高在上,对你有畏惧感。我觉得这一点是我的最大优势。我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总是能够感受他们可爱的一面,激发他们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会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主动的与他们沟通,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必要手段。工作中,我乐于接受新事物,并能把它运用到教学中,能够迅速调整教学思路。 我始终认为,我们选择了作教师,就理应把我们的工作作为我们终身的事业,而不是每天八小时的上班,正因为有这种思想,我工作非常认真努力,这一点多年来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虽然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中仍然有成功与失败,我自己存在着很多地方的不足。。平时忙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对课堂中师生的高质量有效互动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多停留在“学”的层次,运用不多。又时常面临缺资料、条件限制、少人指导等困难,不能更好的将“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不能完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支配下,总认为自己教书有一套,从而产生了一些惰性思想和自我满意的感觉。知道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可是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不知不觉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点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对教育事业和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我最大缺点就是不擅长表达。因此学习中也没有多少表现,但我仍然会认真学习,我相信我会扬长避短,不断的超越自己,再学习中不断反思,力求超越,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新型教师。

一、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自我分析

1、自我专业发展优势分析:

自信。对学生有爱心,喜欢教师职业,工作有激情,对自己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真诚。能真诚地与同伴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资源共享,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

善思。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反思,勤于实践;能够寻找研究热点,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2、自我不足分析:

(1)没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教学经验相对老教师相差太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停留在书面阶段,有时会忽略了实际情况和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

二、个人发展目标

1、认真完成基本功训练,争取一年后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普通话;

3、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提高自身发现教学问题的敏感性。

3、熟练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4、记录自身专业发展的点点滴滴,一年后个人博客内容充实。

三、具体措施

1、坚持练字,做到每个工作日用毛笔练写十个字,一年后拿出自己的一副书法作品;普通话的练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学相长。

2、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认真备课,上好每堂课;通过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和教研组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公开课、磨课任务;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活动,提升作为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自学ppt课件制作软件。

3、了解学校部门设置及各个部门的职能,配合它们的工作,在实践中经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从而熟悉学校这个机制的运行模式。

4、勤于动笔写课后反思,努力做到课课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校本研究则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5、配合学校组织的教学常规检查,认真对待每次的检查反馈,改正不足。

6、通过看书、听讲座等方式替身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学习论文案例的撰写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分析,使之成为案例,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撰写论文。

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发现,虽然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对突破课堂教学原有水平,效果不太明显。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通过这次培训视频中所列举的一些案例,联系我平时的实际教学,使我清楚认识到,我作为教师的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优势与欠缺。

下面分析一下自己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我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能不断借鉴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同学。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抱着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心。养成了在实践中勤思考的习惯,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工作上能积极主动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善于学习,能虚心向他人请教,并接受善意的批评;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为了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我不时重点评价学生的优点,减轻差的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对待事物乐观,对待同事热情,环境适应能力强,与同事和睦相处。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关注教学细节。努力体现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又能针对学生的兴趣入手,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关注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关注对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及合理利用等。

二、不足:对教材的处理上,缺乏自我创新、自我风格,更多地停留于老一套方法,理论知识不专业,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有“阵热”现象。如有一些设想,常常会实践一番,但短时间效果不佳,就不能坚持。课余缺乏博览群书,知识面狭窄,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发展规划: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墨守成规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师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要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教师是德、才、识、能的综合体,所以我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品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我将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育人责任感,高超的教学艺术,把爱岗敬业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

(二)、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基础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必须先生先好学。”学好业务知识,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是教师的必修课。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自修中,我将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关注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地理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一定会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多听课多交流多参与培训,多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

(三)、 创新教学思路,注重实践能力

创新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之一。三尺讲台,是教师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天地。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法学法与思路等缺少创新,更缺少创新意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根据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减少不足,创新教学思路,注重实践能力,争取做一名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分析教案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摘 要: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汉语,但是会“说”一种语言,并不一定代表“知道”一门语言。例如:“p”和“f”是韩国学生发音的难点,经常将“f”发成“p”,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其改正。这就是汉语教学不同于中文教学的地方。教师如果了解学习者发音的难点,掌握一些语音教学的技巧,那么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者负担,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为以后词汇、语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音教学;语音教学原则;语音教学示例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86-02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1]在人们交际过程中,无论是用某一个词语表示某一概念,还是用某一个语法规则去组织语句,最终都要用到语音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在语音上下功夫。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音学习是整个语言学习的基础,而语音学得好不好,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授课老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事实上,汉语教学不同于中文教学。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汉语,但是,会“说”一种语言,并不一定代表“知道”一门语言。例如:“p”和“f”是韩国学生发音的难点,经常将“f”发成“p”,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其改正,这就是汉语教学不同于中文教学的地方。教师如果了解学习者发音的难点,掌握一些语音教学的技巧,那么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者负担,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为以后词汇、语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讲解新课文(以《成功之路?入门篇》第一课为例)

(一)目标拼音:a, o, e, ao, ai, i, in,m, en, k,h。

1、“a”。老师指着黑板上的a先发音(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发音(一遍),如此重复两遍。可以采用夸张法,向学生展示图片(内容是医生为病人检查,让病人张开口,医生拿小手电筒照病人的喉部),这时老师模仿图片中的病人发a音,让他们一起模仿练习。嘴巴张得大一些,由大变小,慢慢变为发音时的自然状态。

2、教读四声调。利用a,采用手势法(或者头势法)教读、练习四个声调,即:ā、á、ǎ、à。老师用手指或者手臂按照四声调的符号划动的同时,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其中,二声和三声是难点,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头势法也同样操作原理。)

3、“o”。老师示范这个音的发音,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发音,注意学生的口型即可,这个音不是难点。

4、“h”。采用笑脸的方式,以免学生口型不对而发音不准。用夸张的方式把这个音发的重一些,然后慢慢减轻发音,恢复到自然状态下的h。

5、“ao”。可以先分别发“a、o”,然后采用夸张法,老师拿一张老虎的卡片模范老虎叫,让他们一起模仿练习,嘴巴张得大大的,由大变小,就可以发出来了。待学生掌握以后,加上声调,练习“ǎo”,接着和h相拼,领读“hǎo”。

6、“e”。用带音法,利用o带出e,最重要的是口型。

7、“i”。并非难点,教学时注意学生口型以免发音不准。

8、“n”。由于与英文的“n”发音相同,因此不必费力多讲,会读后与“ǐ”相拼“nǐ”。接着用肢体语言指着说“我”“你”,教学生读,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汉字“你”(因为本课中没有“你”这个汉字,可以将其作为扩展知识,不要求学生记住),教读之后教“你好”,同样也可以写相应的汉字。这里涉及到变调的问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用图示法展示、领读变调情况,然后让他们互相之间练习“你好”。

9、“in”。老师演示口型和发音,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和n相拼,加上声调学习“nín”。接着复习拼音“nǐ”,二者作对比,考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这两个发音。之前学了“好”,现在学了“nín”,二者可以放在一起,教完整的“您好”。

10、“m”。不是难点。老师做示范,学生跟读、练习。

11、“en”。采用夸张法,老师板书e时尽量写得大些,在教的时候也可以稍微将音拖长一些,以便学生体会并能正确发音,学生跟读、练习。有的学生可能会把en发成后鼻音eng,可以采用仰头法对比教学,让学生找准这两个韵母的发音位置。

12、“ai”。采用夸张法,老师板书ai时尽量写得大些,在教的时候时候可以稍微将音拖长一些,以便学生体会并能正确发音。

13、“k”。可以采用吹纸法,老师示范时用一张薄纸,贴近嘴唇,发k时纸张会动。

(二)课文讲练:

1、让学生看图片(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新同学之间打招呼)。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学生A图片,扮演这个学生向学生B打招呼说:“你好!”,然后再扮演学生B向A打招呼说:“你好!”,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结束后,换场景,例如马路上,继续角色扮演。提醒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

2、让学生看图片(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一个学生见到老师打招呼)。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学生A图片,扮演这个学生向老师打招呼说:“您好!”,然后再扮演老师向学生A打招呼说:“你好!”。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注意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接下来换图片,转换对象,将老师换成老人、阿姨等年龄、辈分比学生大的形象,再让学生练习这段对话。

3、让学生看图片(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一群学生见到老师打招呼)。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有一群学生的图片,扮演这群学生向老师打招呼说:“您好!”,然后再扮演老师,向学生们打招呼说:“你们好!”。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请一位同学扮演老师,其他人扮演学生,进行这个对话的练习。接下来转换对象,将老师换成老人、阿姨、叔叔等年龄、辈分比学生大的形象,老师扮演这些角色,演示这些角色和学生们的对话。

4、黑板上写的“Nǐ hǎo ma?”,问号一定要画得大大的,以便学生明白这是问句。完整地带着学生读三遍。之后让学生看图片(图片内容:两个人[A、B]在打电话)。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人物A图片,扮演A,问B:“你好吗?”,然后再扮演人物B,A回答:“还可以!”。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注意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和轻声现象。

(三)教写拼音。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拼音书写的格子,然后在格子里演示每一个声母、韵母的书写规则,可以用箭头标示出书写顺序。每演示一个就让学生跟着写一遍,直到所有的都演示完。之后演示声母、韵母声调的拼合,可以用红笔或者其他方式标注声调符号,以提醒学生声调的标注位置。

二、练习新课

(一)声调训练。准备声调卡片若干套,每套都需要包含四个声调。四个学生一组,发给每组一套声调卡片,每个学生拿一张。老师说一个音节,如“ā”,拿一声卡片的学生需要迅速举起手来。先做对的学生所在的组得一分。最后哪个组得分最多哪个组获胜,获胜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比如中国结。

(二)声韵调拼合训练。制作本课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卡片,卡片的总数等于学生的人数。老师将卡片随机发给学生,每个学生一张。老师说一个音节,如“kě”,拿“k”“e”“∨”卡片的学生要高高举起卡片,并一起读一遍“kě”。

(三)分组对话。

1、A同学向B同学打招呼:“你好!”,B同学回答:“你好!”,然后B同学向C同学打招呼:“你好!”,依次一个个轮流问答直到全班轮完。

2、A同学问B同学:“你好吗”,B同学回答:“还可以”,然后B同学问C同学:“你好吗”,依次一个个轮流问答直到全班轮完。

3、角色扮演。让学生从图片(老师、老人、阿姨、叔叔等)里挑选一张,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他要扮演的角色,其他学生向他打招呼:“您好!”,这位同学回答:“你们好!”,接下来再让其他学生挑照片,扮演角色练习对话。如此继续这个游戏,直到所有的学生都扮演过角色。

分析这篇教案可以看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中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与练;

2、系统性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2],以说为主,听说结合;

3、实践性原则。教授、复现知识点时,一定要结合情景,尤其是中文学习者身边的情景,对于学习者而言,练习语音时,那些不脱离实际生活的例子更容易被接纳、被掌握;

4、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有一条根本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2]教师应选取贴近汉语学习者日常生活的材料,由教师示范,学生进行大量地机械练习直至掌握。之后做一些练习,比如卡片游戏、角色扮演等。

汉语语音学习是学习汉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在这个阶段,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这个阶段的教学原则和技巧,并且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必备的素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要抓七头范文下一篇:陈超英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