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管理探索

2022-08-11

第一篇:艺术档案管理探索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摘要)

金铁霖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运用一分为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规律。唱高音时要想到低音,体会位置的时候要想到气息,想打开还要集中。戏曲有很多这种方法,欲强先弱,欲快先慢,这样才能有对比。不会唱歌的人从头到尾一个速度一个音量,用傻力。作品处理、声音使用都要体现辩证法,掌握歌唱平衡。我在教课的时候不听位置也不听气,而是听平衡。不平衡的话,不是位置低就是气浅。好的老师应该有好的辨别能力,并且很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歌唱技巧而言,主要有“正向提法”和“反向提法”两类问题。

一、正向提法

“正向提法”包括歌唱中的哼鸣、通道、打哈欠、微笑等等。

1、哼鸣。最早我跟沈湘先生学习的时候,他的方法很简单:哼鸣加叹气,气叹响后把哼鸣换成字,基本状态就挂在气上了。在座各位对哼鸣都有体会。我的体会主要是哼鸣声音不能大,声音不能重,要哼得很轻,通畅,不要哼在喉咙和嘴上。哼鸣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之分,小哼鸣焦点比较小,大哼鸣有一种小声哭泣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比较宽、厚,带有后通道的特色。哼的时候嘴要放松,可以随便动,咬什么字也不受影响。

2、口型与通道。口型有三种:①“u”、“o”口型与长宽通道;②放松口型与中松通道;③微笑口型与短前通道。三种口型决定了三种不同的通道:①上通道,脖子根以上;②中通道,脖子根到横隔膜;③下通道,横隔膜以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u”母音、“o”母音的练习解决声音通道问题。对于男声,更多的用“ei”母音练习,加强通道和咽壁的力量,声音穿透力比较强。母音解决以后,所有的字通过歌唱通道转换就行了。

大家经常看到我的练声曲会以“u”为主,“u”通道是歌唱的整体通道,它能解决后通道的问题,后通道也是解决歌唱诸多问题的主要依据和方法。解决u通道以后,上下声音就通畅了。“u”通道还能解决高音问题。美声很少有纯粹的“a”,都是加了“o”和“u”的“a”。“a”本身已经进入“u”通道。1963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一位保加利亚的老教授对声音有独特的见解,在换声区以下他要求声音靠前,特别要求面罩;到了向上转的时候母音就由“o”变成“u”了,实际上是向后通道转移。高音在“u”的基础上开放,声音很棒,非常令人振奋。

3、打哈欠。打哈欠很重要。打哈欠要和气息协调好,上面打哈欠,下面叹气,会得到很好的哼鸣。但有的学生哈欠打过了,发的是带舌根的“e”音,声音僵了,音色也不好听。最好的体会方法是闭嘴打哈欠,里面打开了就对了,不要把嘴张太大。气和嘴要配合好,小舌头提起以后,歌唱位置就出来了。

4、微笑。微笑在歌唱中也很重要,它既是一种表情,也是一种方法和技巧。微笑能使声音不重,往前走。1981年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来中央乐团讲课,他特别提到微笑:笑肌抬起来音色就亮了,声音也就灵活了。吉诺·贝基要求歌唱的时候微笑,很多人做不出来,声音衔接不上,气息也挂不上。后来吉诺贝基听了一盘专辑,很喜欢,一问是李谷一唱的。李谷一从广州给吉诺贝基带了两盘带子,吉诺·贝基坚持要给她上课。后来唱了半天,吉诺贝基很高兴,他称赞李谷一唱的好,声音明亮靠前,唱民歌的会笑,整个通道不在嘴,就把嘴解放了,吉诺贝基的要求全能做到。

5、吐字。民族声乐特别强调吐字问题,吐字是民族声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字有字头、字腹、字尾,我的体会是字头夸张嘴巴松。字头不夸张歌唱中就听不清楚字,夸张完以后立刻放松,把字腹放在支点或开贴的地方换字。在演唱过程中保持字的统一和一致性,放在一个通道里完成。字的转换也很复杂,从发声角度看比美声还复杂。但字若解决好了,高低音都能得到协调。

二、反向提法

我现在用的最多最实用的方法是“反向提法”。一般而言,人们对位置等问题提得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气息和整体平衡。我加强了“反向提法”的练习。“反向提法”通过支点、开贴等技巧,解决混合声问题。

1、支点。支点有上支点、中支点、中下支点、下支点、前中支点、前下中支点、后中上支点、后中支点、后下支点等等,支点主要分大中小三类,小支点可以体会为圆珠笔芯这么大;中支点像纽扣这么大;大支点比杯子盖还大。所有字都需要在支点上转换,这样能保证声音的宽度、集中度和通畅度。支点决定音色,通过支点可以调整出真混、假混、和均混的不同色彩的混合声。

2、开贴。中上支点位于脖子根处,把喉咙吸开,在此基础上换字,上下保持平衡。前中支点想象声带要放到衣服的第二个扣位置处,实际上声带不可能在胸前衣服第二个扣的位置,但感觉好像是在那里,唱歌的时候保持吸的感觉就行了。所有的换字都不要离开支点。这几个动作很关键,大家常说唱歌的时候喉头要打开,怎么放松?一吸喉咙就开,喉头就下来了,这就是歌唱的状态。中央戏剧学院原来演话剧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为了把音量练大就学唱歌,实际上关键是说字。把喉咙吸开,感觉字放在前中支点,这样听起来声音非常厚,音量大,音色也很好。

但支点和开贴在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同一个方法教所有的人,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例如彭丽媛的演唱一直用开贴的方法,脖子根处感觉打开、贴上,唱得非常好。宋祖英有过三次国外开独唱音乐会的经历,三次用的方法都不一样:①悉尼音乐会,用前中小支点。②维也纳音乐会,用开贴的演唱方法,音色变了。③美国音乐会,这次更彻底,用的下支点全身唱。全通道加上胸震,声音比原来宽大,吐字也很清楚。不同的唱法通过调整在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3、真假混声。声音的类型可以分为真声、假声、混声三类,其中混声又可以分为真混、假混、均混三种。不同的人在这几种类型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彭丽媛是真声多的混合声;宋祖英是假声多的混合声;张也是一半一半的混合声;评戏、黄梅戏真声色彩比较重,音区较低;广东粤剧、京剧的青衣、美声的女高音假声色彩重。在我们的训练中,这几种都有所体现。在演唱中,用假声位置带声音的方法很重要。把假声的状态保持住,发出真声。我原来教过一个新疆的男高音,声音特别挤,上课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高音的感觉。有一次,他演唱一首新疆民歌,最后一个音用假声结束,唱的感觉很好,我就要求他在整首歌中都用这种感觉演唱,结果进步很明显,高音也比较松弛。 以上所谈均为感觉教学的内容。无论是通道还是支点,在实际教学和演唱当中并不能看到,但我们必须要感觉到,艺术需要感觉体验。通过感觉,告诉你应该怎么唱,气该怎么吸和叹等,不是控制声带振动多少次,而是靠听觉判断对错。有的同志觉得歌唱太难,复杂、神秘,摸不着也看不见。实际这个问题用启发式感觉教学,加上敏锐的听觉就,就容易多了,最终能达到科学演唱的目的。

第二篇: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活动总结

“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活动总结 2013.7 “午夜的阳光”源于极地“极昼”自然现象,在极昼环境中,太阳24小时在地平线以上,这一奇观被称为“午夜的阳光”,并被人们赋予“永恒光明、长久美好”的意义。而这次,“午夜的阳光”更寓意着让中华文化之光照耀人迹罕至的北极。

立足于对外文化交流、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北极战略的角度,通过对2013.7年策划并举办“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的总结与梳理,试图对艺术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及建议。

一、“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活动形成及筹备

2013年年初3月,北极气候之旅的活动组织方之一找到我,希望能够邀请我作为文化领域的嘉宾,在7月中旬随他们共同前往北极,并在途中给大家做一些艺术方面的讲座。当时,我正着手策划另一项大型文化之旅活动——邀请国内一些陶瓷艺术家重走丝绸之路,前赴敦煌采风写生。而那个活动恰巧也安排在7月。

时间上的冲突反而凝集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近年来,国家极地科考不断大力发展,民间也期盼需求文化途径,和谐积极地参与到与极地世界的交流中去。如果我们的艺术家、我们中华陶瓷文化能够远赴北极,在世界之巅留下足迹和作品,想必一定意义斐然。

这一新提议迅速得到了大家的回应,然而,北极毕竟不是大众化的目的地,活动若要顺利成形,许多细节情况需要了解,也必须进行专业、严密的可行性分析。

2013年4月11日,我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第一次见面,他是中国南北极科考团队中的顶尖人物,也是中国北极黄河站的首任站长。这个低调的科学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领域都具有大思维,他曾经有意计划邀请北欧临极地国家的一些艺术家进行极地探访和创作,因此听到中国艺术家计划前往的消息,他表示了极大地支持。从气候情况到目标选址,初次交流将近3个小时,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一个以中国艺术家及陶瓷艺术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北极首个驻扎点黄河站作为目的地的北极文化探索之旅初出雏形。 3天之后,我赶赴景德镇与艺术家们见面,第一次向他们传达艺术北极行的活动消息,然而,北极之行毕竟路途遥远,原本参与敦煌行的两位陶瓷界泰斗人物周国桢、王隆夫年今年都已过80,因此,他们的身体是否适宜一度成为此次活动成立与否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两位老艺术家都激动地表示,中国陶瓷要到北极去,这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好事,在身体得到的确认的情况下,他们将全力以赴。 行程方案计划从上海飞机飞至冰岛,再在冰岛登船前往北极。涉及到艺术品的出入关等问题,4月20日,在杨惠根主任的联系下,冰岛驻华大使馆公使鲍德松先生来我处工作站进行商谈。这次会面也使得活动越发丰富和饱满起来。在我向冰方介绍及展示此次活动的理念及一些近现代艺术陶瓷作品之后,冰方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们建议并希望中国艺术家们能够借此机会在冰岛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活动。5月16日,北极门户网站总裁Halldor先生、冰岛研究中心顾问Thorsteion先生从冰岛来到上海,为活动期间冰岛开展的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前期沟通。

在各项准备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6月21日,出发前的最后一次会议确定了此次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的各项细节:艺术家们将携其陶瓷艺术精品一路北上,参与冰岛政府、艺术家团体组织的双边交流活动;前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进行访问;进行陶瓷艺术作品的馈赠与拍卖等。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摄制组将全程记录这一文化盛旅。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在上海文新报业大厦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这次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天,文化部、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物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人大、市委统战部、多区相关部门领导、中国现当代艺术陶瓷多位重要的艺术家代表及全国50多家媒体到场为活动起航助阵。经过几个月的构思与筹备,重要的时刻即将来临。

二、“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活动亮点及感想

7月17日下午,在冰岛驻中国大使馆公使鲍德松先生和北极门户网站总裁Halldor先生的陪同下,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一行首先来到冰岛国家美术馆。冰岛国家美术馆被誉为“近距离接触冰岛艺术灵魂的美术馆”,收藏着冰岛最为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在馆长的讲解下,艺术家们或驻足倾听,或好奇发问,艺术是最优美的记录方式,而此时,它又成为最无界的沟通平台,成为共通的语言。参观结束后,三位中青年艺术家王淑凝、周芳、朱者赤将他们的陶瓷作品赠送予冰岛国家美术馆,它们将成为馆内的展品,将中国陶瓷艺术展示给更多的冰岛、极地世界的人民。冰岛国家美术馆馆长激动地表示:“欢迎中国的艺术家远道而来,我们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我们也十分荣幸能获得这几件非凡的陶瓷艺术作品作为永久馆藏。” 除此之外,艺术家们还参观了冰岛Harpa雷克雅未克音乐厅。Harpa音乐厅不仅是冰岛最新的文化地标,更是冰岛最为著名的现代建筑艺术,它一举获得2013年密斯·凡·德·罗大奖。颇有缘分的是,这一建筑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厅的外部由上千块不规则的六角形玻璃立体组成,随着光的反射变化出万千颜色,绮丽多姿,而这些材料都由中国设计制造并拼接。

下午16:00,冰方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准备的接待仪式在冰岛雷克雅未克市政厅隆重举行,雷克雅未克市年轻的议长,冰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贺加松先生,雷克雅未克各界名流、及艺术家代表等共70余人在天鹅湖畔的市政厅会议厅内与中国艺术家代表团相聚畅谈。议长、我以及艺术家代表周国桢老师先后致词。 当晚,在冰岛驻中国大使馆公使鲍德松先生的陪同下,我和艺术家朱者赤前往冰岛总统府邸,这里也是冰岛最具历史的石屋原址所在。总统府内,摆放着不少艺术品,两件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瓶被展示在窗边,格外显眼,看来总统也是个爱瓷之人。朱者赤的陶瓷作品《大地母亲》是特意为本次冰岛之行而烧制的,也是作为此次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拜访冰岛的礼物。冰岛总统因政务身在法国,特委派总统府负责人郑重代为接收并对于中国艺术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这件精美的瓷器将被永久留在冰岛总统府,留在这个举世无双的美丽国度。

7月18日的中冰艺术家的交流会是此次艺术家访问冰岛行程的一大高潮。冰岛Korpulfsstaoir艺术工作室的20位冰岛艺术家和6位中国艺术家通过画笔筑起桥梁,彼此感悟、相互切磋,他们现场提笔挥毫,现场创作,并在陶瓷、宣纸上共同合作多幅精彩的作品。艺术家们聚精会神,旁观者驻足凝视,现场时而安静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无国界的艺术对话分享着彼此共通的艺术理想。周国桢绘鳜鱼与龙虾共舞图作,以《咸水淡水共同流》命名。王隆夫、王淑凝、朱者赤亦分别展示中国水墨才情,获得了冰岛艺术家的肯定与敬佩。如果不是临近下午登船进入北极,艺术家们还要忘掉时间的交流下去。

7月18日下午,艺术家代表团登上破冰船,踏上前往北极黄河站的行程。两位老艺术家全程身体情况也好的惊人,甚至参与了冲锋艇和所有的登岛徒步活动,他们细致观察极地自然与人文,他们的这一加入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获得了所有人的祝福与敬佩。期间,我亦受邀做2场艺术品讲座,一场简要梳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另一场着重于陶瓷艺术的制作流程及欣赏要点。讲座过后,不少爱好者与艺术家都积极地交流沟通,建立联系。

7月22日,下午18:00,抵达了新奥勒松——中国北极黄河站的所在。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新奥勒松位于斯瓦尔巴德西北海岸最大的峡湾—康斯峡湾的南部,这里从巨大的北极苔原到积雪覆盖的群山,还有深入海洋的雄伟冰川,壮美的景色堪称斯瓦尔巴德之最,也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中国是第8个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且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黄河站是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驻扎点,从某种意义上,它代表着中国正式进入北极,是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见证。而今天,中国最为灿烂的文化精髓陶瓷,也来到这里,在100多位中国各界精英人士的共同见证下,从中国远赴极地并扎根于极地。周国桢的陶瓷雕塑作品北极熊、王隆夫、王淑凝的瓷瓶作品、朱者赤的瓷板作品,年轻艺术家姚正予的油画作品在郑重的介绍之下一件件展示在众人面前,并留存于黄河站。大家络绎不绝的与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合照,想要将这历史时刻永恒记录。

7月23日晚22:00点,我们所乘坐的前进号越过北纬80度,这也是此次北极行程中到达的最高纬度区域。极昼环境下夜如白天,五星红旗飘扬在北冰洋上,所有人享受着当时当刻,有人呐喊,有人激动的泪流满面。人与自然的沟通对话创造出了致美的情境。

7月24日,作为压轴板块,艺术家们的现场创作和作品的拍卖再次燃起了所有人的热情与关注。周国桢、王隆夫、王淑凝、朱者赤提笔挥毫,将北极印象润墨于纸上,周国桢以极地北极冰川、冰岛国鸟海鹦为创作题材,绘佳作《飞吧!北极!》展示了艺术家高度的艺术创意和思想;朱者赤初撒笔墨狂草,后以细致入微的北极熊为点睛之笔,绘画出极地世界的无穷生机。摄影机、照相机机将艺术家包的里三层外三层,大家也都尽量保持安静,静待艺术家们的创作。每每落笔完成,现场都会掌声雷动。笔绘结束后,在著名节目主持人夏磊的介绍声中,由艺术家们和我处所捐出的26件作品在船上举行了拍卖,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随着一件件陶瓷精品的露面,大家的情绪也越发高涨,叫价声此起彼伏,许多作品是几位艺术家启程前专为此次北极行而进行的创作,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终全场100%成交率,总成交额达55.6万元。全部所得都捐赠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用于中国冰岛激光观察站的建设。虽然在中冰极光观测项目上国家将给予巨大的资金注入,但此笔款项将成为中国民间企业对于国家北极事业战略的重要支持,并将成文成牌列于今后的中冰极光观测台,为世人所记忆。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在浩瀚的北冰洋上,中国的艺术家们、中国的陶瓷艺术散发着无穷的热量,中华文化之光散射着撼动天地无穷的魅力。

三、关于活动的3点思考

1、重视发挥文化在国家北极战略中的作用 北极区域对中国起着巨大影响,但敏感的北极问题常常使得中国的参与成为话题。2010年2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任琳达·雅各布森撰写的一份报告,把中国卷入了北冰洋争夺的战场。1月,德国《明镜》周刊亦发表文章:中国在北极。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下出结论:中国对北极地区怀有战略兴趣。种种评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警惕。在一些北极国家看来,中国的低调似乎是在运筹帷幄。为了不给北极国家带来更多不安感,中国做出细致的解释。然而对此,外界仍然评论“中国在小心翼翼地传递外交信息”。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北极战略不管从形成还是发展来看,都需要较为长期的部署与规划。在北极事务上,中国更适合走“曲线路径”。在参与北极事务上,同时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政治和文化外交,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和了解尤为重要。面对这片各国竞相追逐的“人类的净土”,中国只有以更为和平的方式逐渐深入与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这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文化是沟通各国各民族人民心灵的桥梁和通道。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由于文化的特性,在和外交结合后,文化外交就具有其他外交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性:柔软似水、平和直观、易于接受。这种“柔”性和“软”性直抵人心,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和情感的沟通,使得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宣传和传播中被广泛运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被誉为“外交中的外交”。任何一个国家在展示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本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与作用也更为特殊和重要。借力对外文化交流,输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视建立“内外兼修”文化强国的理念 “虽然我们的国家地处世界的边缘,但我们的国民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为总统的我,在深深思考,创造一种什么动力使远行的国民怀念这片小小的故土。”在冰岛活动交流中听到这样一席话,使我感触颇深。

冰岛是一个北欧小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其强,并非指其文化对于世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力,而在于其文化对其国民产生了多大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强大。在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环境下,冰岛始终珍爱守护于其传统文化,这种保护并非出于“对外的抵制”,而源自“对内的认同和自豪”。以其使用的语言为例,自从维京人在一千多年前将古诺斯语带入冰岛之后,冰岛的词汇、语法没有发生过剧烈的改变。据说,冰岛的中学生都能够轻松阅读理解维京时代流传下来的萨迦文学作品。

为这次的艺术家北极行给予了极大协调帮助的冰岛驻中国大使馆公使鲍德松先生,既是外交家,同时也是冰岛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15年前,他将孔子的《论语》翻译成冰岛语,介绍给了冰岛人民,去年又完成了《道德经》的翻译。据冰岛出版协会估测:超过10%的冰岛人在一生中出版过书籍,人均出版量高居世界之首,而近四分之一的冰岛国民平日会进行诗歌的创作。这一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传承深入在每一个冰岛人的血脉中,成为联系个人与国家、凝聚民族精神的特色路径。

相比之下,当今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就显现出弱态。越来越多的新一辈对本国传统文化毫不在意,缺乏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才因钦慕他国文化,留洋海外。我们是否想过,这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是中国精神根源的流失,是中国未来的流失。“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并非靠经济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几千年民间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罗杨也曾如此阐述。

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活动日益扩大,中国文化不断找寻途径,缩进距离走进了外国公众的生活和内心去,这是一件极好的事。特别是随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推介被带出过门。此次中国近现代陶瓷走近北极,走进冰岛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充满喜爱与兴趣又一次成功证明。

然而,我们需要深思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认同程度。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要如何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特别之处。文化强国的表现,大踏步走入国际社会确实重要,但不可忽视基础——内部扎实的文化基础建设。优秀多彩的中国文化是根,是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当中国拥有了强大的文化国民,才可能将文化精髓之魅力应用进各个方面转化为强国的自豪与实力,成为文化强国。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是一道涉及教育系统、价值观及社会多个方方面面的大题,而对这道题我们必须给予关注,进行解答,刻不容缓。

3、重视开拓文化创意产业里政府与民间的合作

民间如何解读国家战略,匹配发展;政府如何解读社会需求,给予政策支持与助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的叠加效应。如何给予彼此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是政府和企业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此次活动中,尝试了以民间资源作为策划筹办主体,政企单位作为支持单位的活动形式,政府与民间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得到了良好收效。民间资源丰富便于各类资源的利用整合,政府则具有强大的号召与宣传力度,两者的合作与双作用力对文化创意活动的成效起到影响。结合两者,开拓思路,可以挖掘文化创意产业多样的发展形式,见证不同的文化创业产业新成就。 小结

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汉朝,中国陶瓷已向周边邻国传播。唐朝开拓的丝绸之路,使中国陶瓷西传至阿拉伯地区,又再抵达欧洲。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带领中国陶瓷流布东南亚。后至明清,郑和屡下西洋,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殖民者通过新航线向东方扩展势力,贸易往来并未中止。从17世纪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数量之巨,影响之广,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

中国陶瓷不但蕴藏着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广阔背景,而且包含着科学、工艺、美学的内涵,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各国人民的交往,扩大了陶瓷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陶瓷文化与各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学艺术的结合,中国陶瓷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明显的历史见证。 中国陶瓷艺术家深入北极进行艺术交流和探索,从艺术和人文的角度回顾地球历史,体悟和表现北极的气候变化、思考和展望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北极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加公众对北极的了解。而从科学与艺术来看,两者既是人类和自然对话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今世界国与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当艺术与科学携手,感知彼此,互相融合,这是一种极富创意的突破。古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而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场新的陶瓷文化北极盛旅势必再一次留下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为历史所记。 瓷业千年耀古今,国粹文明显博韵。 丝绸之路传秀雅,碧海西洋遍国际。 癸巳盛夏七月里,文化盛旅万里行。 艺路向北远航去,佳瓷作伴芳菲吟。 瓷坛泰斗书妙笔,耄耋不老满才情。 新秀实力画创新,笔墨施彩绘娉婷。 午夜阳光自然景,人文探索寻佳迹。 破冰前进达极地,纯美世界刻心境。

第三篇:浅析歌曲《红土香》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索

摘 要 《红土香》这首歌曲是由张俊以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近年来在国内一片“红歌热”背景下创作的又一部倾情之作,并通过著名歌唱家刘斌的精彩演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感动了亿万听众。可以说《红土香》是众多“红歌”当中的佼佼者和代表,同时也是红歌中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的佳作之一,它真正地体现了新时代“红色歌曲”的精神面貌和内涵。真挚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旋律、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由小见大、层层递进的创作手法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征,笔者正是从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介绍、歌词的选择、旋律的创作、调性的转换、钢琴伴奏的编配、歌曲中特色声腔及衬词的运用、歌曲的二度创作及演唱心得去探析。

关键词 徐沛东 旋律 创作特色 演唱心得

引言

近几年,国内兴起一片“红歌热”,由张俊以作词,徐沛东作曲的《红土香》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首歌曲不论是在歌词上还是曲调上都表现出一种时尚感与亲切感,歌词内容从亲人的讲说到“红土靓”,从“多少伟大红土里长”到“多少希望红土里扬”,最终到“无边的狂想”,这就是“以小见大”和“层层递进”。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亲情到对一方热土地挚爱,最后升华到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忠心。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来源于江西民歌的音调,在高潮部分徐老师还运用了富有江西特色的经典衬词“哎呀来”,这就给《红土香》烙上了江西的底色。

本文从歌曲的背景、词曲作者的介绍;亲切、感人、耐人寻味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有对歌曲的演唱探索来研究。

一、歌曲简介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爱情歌曲是当前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近几年国内兴起的“红歌热”,词作家张俊以满怀激情创作《红土香》歌词为党献礼,随即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继而又由著名歌唱家刘斌演唱,真是如虎添翼,珠联璧合,《红土香》这首歌曲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红土香》无论是在曲调上,还是在歌词内容上,都充分表现出一种亲切感与时尚

1

感,它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优美的旋律和内在的崇高气质。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在聆听之后欣然接受其崇高的洗礼,由“爷爷、奶奶”等的亲情到对一方热土地挚爱,最后升华到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忠心。

真挚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旋律、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由小见大、层层递进的创作手法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征。《红土香》的旋律创作来源于江西民歌的音调,尤其在高潮部分徐老师运用了富有江西特色的经典衬词“哎呀来”,这样就像一个地方特色的标志,给《红土香》的旋律创作烙上了江西的底色;从亲人的讲说到“红土靓”,从“多少伟大红土里长”到“多少希望红土里扬”,最终到“无边的狂想”,这就是“以小见大”和“层层递进”。

(二)歌曲作者介绍

张俊以,吉林辽源人,历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总策划,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设有中国政府最高儿童文学权威大奖“宋庆龄基金会俊以儿童文学奖”,他创作的《母亲》、《向天再借五百年》、《欢乐中国年》、《咱老百姓》、《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等五百余首歌曲唱红大江南北,其中张俊以连续八年主创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题歌曲,张俊以策划的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多次荣获我国电视文艺最高奖项“星光奖”,张俊以创作的《永不分开世界的爱》先后代表中央电视台荣获国际电视节目最高金奖,张俊以创作的《咱老百姓》等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徐沛东,著名词曲作者,现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美声、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任首席大提琴;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92年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和国务院颁奖的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中青年优秀专家。1990年7月歌曲《亚洲雄风》获第“十一届”亚运歌曲传播奖第一名;1991年4月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的音乐荣获第11届全国电视“飞天”奖最佳音乐奖;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荣获最佳电视剧主题歌奖;2002年歌曲《爱我中华》荣获中国歌曲首届“金钟奖”金奖。

二、歌曲的创作特色 (一)歌词的选择

2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①。歌词第一段“爷爷对我讲,先有红土香,才有祖祖辈辈的五谷杂粮,奶奶对我讲,先有红土靓,才有唱不完的山歌震天响”,从爷爷、奶奶的讲说了解到红土是养育我们的根基,有了红土才有养育我们的五谷杂粮,才有唱不完的山歌震天响。歌词的第二段“爸爸对我讲,先有红土烫,才有不屈不挠的英雄儿郎,妈妈对我讲,先有红土扬,才有杜鹃一样的好姑娘。”从爸爸、妈妈的口中,这一方热土养育了我们,孕育出不屈不挠的英雄好汉和漂亮的好姑娘。

高潮部分从“噢,哎呀来......”开始,“才有唱不完的山歌震天响”把“噢,哎呀来......”推向了高潮。“哎呀来”是富有江西特色的经典衬词,这是一个地方特色的标志,给《红土香》这首歌曲烙上了江西的底色。高潮部分“噢,哎呀来,唱不完的红土香,哎呀来,恋不够的红土靓,LU......哎呀来,LU......哎呀来”抒发了对江西本土的热爱之情。高潮结束后紧接着“多少深情红土里藏,多少伟大红土里长,红土香,红土烫,亲一亲就有万里长”是结束段,歌词还是体现出对地方热土的爱恋。

总的来说,歌词一开始从“爷爷、奶奶”的讲说到“红土靓”,“山歌震天响”这一句把歌曲推向了高潮,从“多少伟大红土里长”到“多少希望红土里扬”,最终到“无边的狂想”,这就是“以小见大”和“层层递进”,歌曲是换头同尾的模式。歌曲从“爷爷、奶奶”的亲情到对一方热土地挚爱,最后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歌曲的结构分析

歌曲《红土香》是中速的,应该很热情、纯朴的去演唱。这首歌曲符合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但又不是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降B羽调式。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8小节)是通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讲说对家乡的赞扬,演唱的时候是带有回忆色彩的去表现歌曲,速度是中速的,4/4节拍;第二部分(9-20小节)即歌曲的高潮部分,激情饱满的演唱,速度不变,4/4和2/4节拍交替进行;第三部分(21到结束)很深情的演唱充满对家乡的爱恋之情,速度不变,4/4节拍,是结束部分。

(三)旋律的创作

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红土香》热情又很纯朴的歌唱旋律,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②。

在第一部分结束时出现了一个大六度跳和一个小七度跳(如谱例2-1),并在次强拍 ①② 引用2009年第三期《音乐创作》中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引用2009年第三期《音乐创作》中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上出现主音,说明这是一个极具推动力的结束,或者说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乐段,紧接着出现的高潮部分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较高技术的旋律创作手法出现在徐老师的手中也是不足为奇的,例如《黄河渔娘》第二部分也出现了小七度跳(如谱例2-2),用意和谱例2-1是一样的。

谱例2-1

谱例2-2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极具活力的一部分,如谱例2-3

谱例2-3

“恋不够的红土靓”是后附点八分音符、双

八、后十

六、休止符,还有“LU”是八度加切分音,体现出丰富的节奏型,还有大跳,在唱“LU”时,是个八度。还有衬腔性的演唱,比如“哎呀来”,都使这一部分充满动感,令听者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第三部分更像是前两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或者说是歌曲逐渐趋于结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但是与第一部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规模基本相等;其次就是两者的节奏特点基本相同;还有就是旋律的基本走向也是相同的。这说明第三部分是由第一部分引申而来,符合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但同时又不是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这又是徐老师在宏观结构上的一个极具创意的地方,那就是既有收拢的感觉,同时又有展开的意义,真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四)调性的转换

调性的精妙之处主要出现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衔接处,如谱例2-4:

谱例2-4

在谱例2—4中,前半部分毫无疑问是降B羽调式,但结束音结束在E商音上,虽然第二部分也是一个开放性乐段。E商音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部分的结束音,又是后一部分的开始音,由它起始的第三部分一下子进入了一个调性游离的状态,既有前调的感觉,又有降E羽的嫌疑,直到本谱例的最后一小节出现C音后才更加向降B羽调式靠近。也就是说在第三部分出现时有向下属调游离的感觉,这样在听觉上有了较为明显的调性色彩的对比,有让人顿时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五)钢琴伴奏的编配

1、特殊变音的特殊趣味。

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伴奏音乐同样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承上启下、刻画形象、渲染气氛、感染环境、深化意境、烘托主题等作用。曲作者在钢琴伴奏的编配上,相当重视和声的情感属性,织体和表现作用。这在引子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谱例2-5:

5

谱例2-5 如水的琶音流动中,一个还原A音使音乐充满珍珠般的透亮感和一种妙不可言的山间趣味感,这正和徐老师运用的甩腔形成呼应,两者同时表现了一种地方色彩。

2、丰富多彩的和声色彩。如谱例2-6:

谱例2-6

6

在长音上变化和声,并像翻滚的江水猛烈地冲击我们的听觉,令听众在变化莫测的和声色彩和激情的织体之中心潮澎湃。不仅如此,在27小节处右手在稠密的织体中清晰地透露出一个副旋律,与歌唱声部形成绝妙的呼应。在加之28小节处右手的模进下行的流动更如欢快的山泉一样,增强了曲子的山歌风。

三、歌曲的艺术表现

(一)歌曲中的特色声腔及地域性色彩

这首歌曲中徐老师运用了富有江西特色的经典衬词“哎呀来”,这样就像一个地方特色的标志,给《红土香》旋律创作烙上了江西的底色。特色声腔的使用表明徐老师对声乐演唱有着及其深厚的研究,这既丰富了演唱的技巧,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在这里徐老师主要使用了两种较为特殊的声腔。第一种是在歌曲第18小节的甩腔,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前面的小倚音,要把倚音唱出来。第二种是21小节的假声位置演唱,唱的时候声音要透亮一些。如谱例2-7:

谱例2-7

18小节处甩腔的运用使歌曲的旋律充满了山歌色彩与地方色彩,而21小节处假声位置的演唱又使作品更加生动精致。

(二)歌曲的演唱处理

歌曲创作属于一度创作,而歌唱者将作品展示给观众则属于二度创作。演唱者首先要认真的研词读谱,并借助于音乐和文字,对歌曲仔细品味,精心琢磨,了解词曲作家的意图、审美追求以及歌曲所产生的时代风貌、风格特征(江西)等。一首好歌其词曲终究只是纸上无生命力的符号,必须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将它唱活。

而《红土香》这首歌曲,很多歌手演绎过,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刘斌首次演唱的,刘斌的演唱苍劲有力,很有气势,给人以无限的回味;王丽达版本的是,饱满的气息,丰富的表情,给人以很大气的感觉;廖昌永版本的是,细腻的感情表达,圆润浑厚的声

7

音,给人一种亲切感;徐沛东老师本人在十三届青歌赛的颁奖晚会上很深情的演唱了自己写作的这首歌曲,徐老师的演唱很有特色和感染力,这是有原因的:这首歌曲是由徐老师本人自己创作的,因此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人,他最清楚他想要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徐老师充沛、细腻的情感,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位听众。

这首歌曲分为三部分。歌曲第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的讲说,先回忆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给子孙们讲说红土的重要性,演唱这部分的时候要带有回忆性的演唱。在歌曲的第九小节处是个纯五度的音程,即“祖祖辈辈”中的第一个‘辈’带有连音线,就是在演唱的时候,要连贯圆润、一些,不能断开。在十二小节处“先有红土靓”的‘靓’是个上波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声音要亮。在第一部分结束处“才有唱不完的山歌震天响”这一句中的‘完’这个音上也是连音线,和上面第九小节处的‘辈’一样,唱的时候要连贯,紧接着的‘完’和‘的’是个向下的大六度音程,唱的时候声音要沉下来一些,不能还在前面‘完’的高音上没下来,在“震天响”的‘天’也有个波音,有了这个波音,显得旋律更加婉转,在“才有唱不完的山歌震天响”这句结束后,进入歌曲的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歌唱技巧方面的应用很重要,“哎呀来”是江西的经典衬词,这句的‘来’有个前倚音,是甩腔,还有21小节处的“LU”是假声位置的演唱,唱的时候要注意打开各个腔体的打开程度,还有头腔的共鸣。第一部分是回忆性的演唱,进入第二部分是很热情地、很有激情的,还要注意假声处的演唱,歌唱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三部分“多少深情红土里藏”的‘深’、‘红’这两个音上都有连音线,要唱的连贯。在最后一句结束处,“看一看就有无边的狂想”中的‘的’和‘狂’是个下行大六度的音程,唱‘狂’的时候声音要沉下来一些。最后一句“哎呀哎”有连音线,都处在高音区,唱的时候要饱含深情,声音要连贯,透亮一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歌曲的演唱心得

那么想唱好《红土香》这首歌曲,本人有几点心得:

1、要深刻理解作品本身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还有地域性的特色。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作者创作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演唱者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定位自己的演唱风格。

2、要有丰满充沛的情感。对于这一首作品,不仅仅适合美声和民族的唱法,而且也适合通俗的唱法,这就说明,在这首作品中,声音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与作品相匹配的丰满的情感,并很好地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从而真正让听众回味无穷。

3、要能够体现出地方风情。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首曲子来源于江西歌调,尤其是其中的衬词

8

“哎呀来”,最能标志其地方色彩。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能够细细琢磨其中的韵味,不但要情动于人,而且也要呈其特色,扬起精神!

结语 《红土香》是一首真正体现了“时尚化、大众化、亲民感和高品位”①的作品,是新时代红色歌曲的杰出代表作,社会需要这样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好作品,在这里,我引用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温旭琼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必须用启迪思维、激发感情的方式,用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服务我们的文化消费者,使他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汲取精神力量。我们相信,在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熏陶的民众中间,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红色文化,用真正的文化创意来整合和创新红色文化,使它早日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胡钟刚,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声乐实用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子华,声乐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徐沛东,徐沛东创作歌曲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期刊类:

[1]彭小誌,徐沛东谈歌曲创作[J],歌海,1999。

[2]巴义尔,爱我中华心声汇成最强音——乔羽、徐沛东访问记[J],民族团结,1999。 [3]徐沛东,就是要写大众喜欢的歌[J],黄河之声,2007。 [4]王南方,徐沛东的三首人生之曲[J],中国人才,2008。

[5]章佩君,从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看艺术歌曲在审美趣味上的变迁——以徐沛东艺术歌曲创作为例[J],音乐创作,2008。

[6]王长安, 红色魅力 激情奔涌——歌曲<红土香>的审美创新与演唱分析[J],音乐创作,2009年第三期。

[7]乐相,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徐沛东先生来我院讲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 [8]毕文英,徐沛东声乐作品创作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9。

①②

② 卢丽刚语,《中国艺术报》,“访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卢丽刚”第649期,2007.11.2

温旭琼语,《中国艺术报》,“访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温旭琼”第649期,2007.11.2

10

第四篇:艺术设计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材料与工艺”是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从设计应用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材料的特性及工艺,加强不同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本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应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材料与工艺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款优秀的产品,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合理选择,材料本身不具备形态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工才能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质感的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材料与工艺”课程在产品设计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延边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材料与工艺”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在第2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教学对象是艺术类学生。在64学时中需要通过讲授、考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能够运用到产品当中的材料,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的能力。经过调研和实践,发现当前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单

一、理论教学讲解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所授知识与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距离较大,在具体设计实践中难以运用;缺乏相对应材料与工艺实训设施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导致基础知识授课完成之后,学生难以巩固所学知识;长久以来的艺术化的形态训练,造成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材料和工艺方面知识的欠缺,导致缺乏材料设计的意识。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存在选择材料和工艺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设计方案对可实现生产的技术要求考虑不足,多停留在概念表达上,缺乏制造、生产的可能性并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致使设计出的产品不能被生产出来。

本文结合笔者在延边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进行探讨。

1 精简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内容的广度,降低深度

“材料与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材料的特性、常见材料及加工工艺、表面处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何灵活运用材料的各种性能,充分考虑设计出的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加工工艺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广度方面进行讲解,避免从深度上进行探讨,深入浅出才是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授课时,让学生从设计的角度来了解材料工艺,不过多地涉及材料加工的专业理论,点到为止,举一些有针对性的、优秀的产品设计实例,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材料和工艺的重要性,进而加深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避免只重点强调各类材料的工艺加工方式、工艺本身的复杂性、精确性,这样会令课堂变得沉闷,学生不会从中得到设计的启发。教学内容除了对传统材料的讲解之外,还要加大对复合材料、新材料的讲解,特别是能更好体现设计创意的新材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更多更好的设计创意的产生起着推动作用。

2 转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育,用提问、问答或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引进具体设计案例,如金属电镀、金属成型等工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用生动的视频给学生演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每章节的理论教学讲授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内容,课外通过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和市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经过充分辩论将问题彻底搞清,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多媒体教学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用照片、图表、视频等形象化语言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课件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以及视频,根据实例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主观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影响材料感觉特性的相关因素时,展示塑料饰品和金属饰品两张对比图片,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阐述两种不同材质饰品的视觉感和触觉感,从而加深对各种材料感觉特性的印象。

3 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材料与工艺”总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学时。若以纯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会变得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环节设置要有针对性,与课程理论有相应的联系。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例如,讲授产品表面处理基本原理和特点后,根据主题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并制作产品,用蚀刻工艺刻出纹理后,再用表面处理给予产品色彩,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让学生收集塑料瓶、玻璃瓶、木头下脚料等,从环保二次回收利用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不同材料、不同性质、不同的工艺方式制作各类产品,如木头与树脂的结合,把木头塞入树脂里头,使木头少了狂野与自然,多了一份典雅细腻的质感,将这些小小的木头树脂做成项链、耳环与戒指等饰品。

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材料的特性及其工艺原理,加强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4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细化考核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一,课程考勤、实践课程的表现。第二,平时作业。包括市场考察、汇报讨论、材料创新制作等内容。第三,平时考试(笔试考试)。每章节结束之后,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平时考试。第四,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考核。根据主题,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新设计,赋予材料新用途。第

一、第

二、第三部分占学生总成绩的50%,即平时成绩,第四部分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

通过上述考核方式,不但能测试出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水平,而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实际能力的高低,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

5 结语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艺术设计类学生不单要从美学层面上考虑,还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很大程度上都与材料有关。“材料与工艺”课程既涉及材料加工专业理论又延伸至设计领域,如何将设计与材料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特性、加工性能,掌握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其研究、创造、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如何更好地进行“材料与工艺”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2009年东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

题目: 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

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作 者:单 位: 联系电话:

刘笑女 张培强 万江实验小学

家 )

22702678 ( 办 )

手机)

21712070 ( 13751410304(

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

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艺术教育之美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阐述体育教学和美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通过教学理念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结构的整合三方面来研究实施。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美育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艺术教育 整合 美育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追求。在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不断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的今天,美育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将美育正式写入教育方针,并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目前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如NBA篮球比赛中各个篮球明星技术动作之华丽;某些外国明星的发型、衣着、纹身之行为;社会上流行的街舞之通俗“靓丽”等,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和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运动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结合。体育锻炼作为获取健康的手段,人们越来越渴望增加它的艺术性和愉悦性。目前,作为艺术类音乐、美术和舞蹈与体育的结合越来越广泛、密切,如体操、健身操、技巧、水上芭蕾、花样滑冰等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因此,各种体育项目艺术化,已成为现代体

2 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未来的体育将是激烈的竞技比赛和轻松愉悦的健身活动并列发展的时代。学校体育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优化教育过程,使我校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通过跨科整合,把各科学习内容引入体育领域中,使学生的学习知识趋于完整和系统,在体艺整合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美育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习、参与研究、参与创造的积极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艺学科整合”是把体育与艺术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立起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把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它不是学科的拼贴或简单的相加,而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就要整合与之相关的艺术学科,在体育教学中让艺术学科的方方面面都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得力助手。具体通过教学理念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结构的整合

3 三方面来研究实施。 1.教学理念的整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其基本理念为: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⑷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同时指出:艺术课应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创造等。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理念:⑴以兴趣为动力;⑵注重个体差异与学生的不同需要;⑶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评价机制;⑷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等。如果各门学科教师只侧重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理念,将严重地造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单向发展,学生被分成了几块,而不是一个整体。要使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在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下全面发展,需要达到教学理念的整合,使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的理想与信念达成共识。通过体育教师与艺术教师一起制定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达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即促进各门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把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相互整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

4 了解,互相渗透。 教学案例:

我除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外,还利用色彩协调教学。譬如让小学生使用五颜六色的篮球、排球、足球,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按器材的不同颜色分组;又如在短跑教学时,在黑色的跑道上划上雪白的分道线和起跑线、终点线,使场地显得明朗和富有立体感,能给学生以活跃和一往无前的感觉,同时还能强化教学气氛,使其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移情”作用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生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使学生感受整齐一致,节奏和谐等形式的美;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既可感受平衡、对称、协调、节奏旋律等形式的美,又可感受技术动作美,以及思想品德、作风等心灵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姿势,要求学徒做到站立挺直、坐姿端正、行走轻盈而沉稳,要展示出美的姿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连锁反应:欣赏----向往----理解----完成----享受----回味。塑造既有技巧美、造型美,又有力量美、耐力美的形象,使体育课变成轻松自如、灵活多变而又富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 3.教学结构的整合

在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渗透一些与之有关的艺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重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整合。

5 教学案例:

在上六年级“前滚翻”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枯燥的课堂氛围。我将这节课设置为情景课,把学习的环境假设为春天的郊外,在课程的准备部分,我选取了节奏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和《健康歌》。在音乐的带领下,学生们边唱边表演,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很快便达到了热身目的。在课程的基本部分,我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帮助教师把体操垫进行合理摆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在练习的一开始,我要求学生们做各种姿势向前滚翻,并讨论、总结哪种姿势最好,其动作要领是什么?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在课程的结束部分,为了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放松,我选择了旋律优美的钢琴曲作为放松的音乐背景,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更加全面化,更加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足了。

虽然音乐、美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与体育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联系。

四、美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1、结合体育教学中的讲解示范进行美育教学

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讲解示范,能否给学生以美感,是能否培养学生的情趣,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讲解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流畅易懂、生动有趣,并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示范力求做到:

6 准确、熟练、舒展、自然、利落、优美。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美之影响。

2、体育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结合形体训练进行美育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思想品德进行美育,使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形体美和心灵美和谐一致,达到身心健美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等特点,它就要求参与者能遵守规则、服从裁判、有组织、有纪律、有礼貌,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民族自尊心、进取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美化思想、塑造心灵美。

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及教学组织中渗透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美的存在,运动场地的平整、教师运动服装的整洁、器材准备摆放整齐、场地布局合理;课堂组织教学、教学方法针对适用、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等等。

五、实验初步效果

1、艺术激活了体育课堂

音乐替代了单调的口令、信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只有枯燥与乏味。而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来代替单调的口 7 令,这是由于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另外制作精美的标志或图片进行指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2、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运动的好坏,表现技能美的好坏,运动越科学合理、越熟练,运动技术水平越高,美学价值越大。

从运动项目的特点来看,运动技术有个人和集体动作两种,不论哪一种,只要按规格要求完成,都是运动和艺术的结合,都能产生美的效果。铁饼运动员在比赛中,手持铁饼,把全身各部关节扭转到极点,全神贯注,蓄力待发,包含健力美的雄健优美姿态。促使艺术家以此为模特雕塑出《掷铁饼者》这一艺术珍品,成为学生美术欣赏与学习的范本,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提高了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冰上芭蕾”、“健美操”、“艺术体操”、“国标舞蹈”等把体育与音乐最完美的结合,不仅拓宽了体育的领域,也使得体育更加和谐完美,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3、拉近了师生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与学生同玩、同乐是我校体育活动的宗旨。改变了教师过去只是一遍一遍走过场的现象,如今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玩耍,成为了好朋友。体育教学活动,让师生走得更近,老师参与活动,多了平等交往,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和谐共处,更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角色的互 8 换和平等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共同成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听课更加认真,对活动更加自觉,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4、增强了学生体质,协调了教育发展

我们对全校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的身体状况表现也作了总结统计,情况如下:

全校学生升旗仪式上身体出现不适数字统计图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401301201101009080706050403020100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现在,学生明显感受到这种有趣味的充满艺术的体育课活动的乐趣,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大有改善,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与艺术教育相整合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体锻炼与艺术熏陶的绝佳舞台。以往不论是在升旗仪式上,还是在学校集体大会中,总是会有学生出现头晕、中暑等不良反应,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学校体育达标率近几年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也由初期的“被动参加”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大家都感觉到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

9 结论

1、实施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目标。

2、自2007年11月以来,有意识地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年后,我们对高年级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以43.9%升至93.2%,88.6%的同学认为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自身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审美能力、节奏感、自信心等方面,同时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

3、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较多的美学知识和较高的美学素养及体育审美能力,才能使高尚的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慕梧 《体育美育》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小林信次 《体育美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刘小可、李晓玲 《对新世纪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下一篇:语气词啊音变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