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论文

2022-05-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校的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体,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实现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篇: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论文

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内部控制解析

摘要:内部环境与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内部环境是内控系统的基础;群体防范风险的关键体现在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群体的凝聚力以及组织中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配合;要想把组织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就需要合理运用控制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组织文化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为目的,而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会计资料的可靠性,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从而对组织内部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建议的总称。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在内部牵制阶段的关系

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控制理论的萌芽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保护组织财产安全。在这一阶段,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和能力在内部控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品德或教养要求较高,虽然组织行为学概念还未引入,但是开始关注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对人的行为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和控制,并意识到组织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70年代)是内部牵制思想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在这一阶段,组织中的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基本上做到了业务处理程序标准化、业务分工制度化,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基本上能做到。于是,内部控制制度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开始制度化,人员相互牵制和组织职责等都形成了制度,系统地确定下来,把组织中的人当成管理过程中的一环节,内部控制认为只要依照制度行动,组织的效率就能提高。但对组织中人的行为重视不够,未能对人产生有效激励,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未能深入了解并加以利用。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进一步改进,形成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20世纪80—90年代初)。该理论指出:组织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实现组织特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要素。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内部控制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改变,组织行为学中的团队精神与高绩效团队、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等都被引入到内部控制建设中,这对内部控制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框架阶段的关系

与前几阶段相比,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更加突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提出了风险评估要素,突出了信息和沟通以及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在强调了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的同时,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要素也显得日益突出,组织中人的行为、素质、智商与情商、社会认知和归因、工作动机、目标设置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与组织中的人际网络、员工的心理健康、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等等许多理论都被引入到组织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风险的相关理论也被引入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风险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把风险预防和控制细化到个人的行为中,这代表着组织行为学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也日益重大,也代表着两个理论体系开始融合。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组织行为学视角分析

(一)内部环境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内部环境与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内部环境是内控系统的基础,所以良好的内部环境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组织的控制环境对于组织内控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其中主要包括组织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

1.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行为而言,组织文化的影响是无形而且持久的。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而言,组织文化的作用也非常明显,甚至超过正式的权责关系、管理制度等所发挥的作用。但组织文化也存在着与组织环境是否适应和匹配的问题,因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与绩效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组织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能够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组织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在优秀的组织里,因为有鲜明的指导性价值观念,基层的员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2. 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中,一个重要的不足是组织法人的治理不够完善。现今很多法人治理机构在形式以及实际上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大一部分权力掌握在高层管理者手中,而这些管理者就会凌驾于内部控制系统之上,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3.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造价值的重要组成是人力资源,然而目前有些组织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仍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人力资源的结构性不均衡,日常性事务员工过量,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缺乏;人才晋升机制不健全,人际关系带来不必要的内耗;员工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员工约束激励机制不到位,员工社会保障不健全,薪酬不公平,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工作态度消极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风险评估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组织行为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即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个体层面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管理人员与员工个体的关系上。组织中的个体对风险的辨识能力、防范能力以及应对能力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规避都有重大的影响。在个体层面上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需要清楚员工的知识体系结构、个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关键点,重视培养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群体防范风险的关键体现在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群体的凝聚力以及组织中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配合,这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维护,在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形成一种群体认同的规范,在日常组织活动中,这一规范能有效引导和约束员工的日常行为,把组织的风险理念贯穿到员工个人价值观中,整合到群体规范之中,把风险理念融入到组织文化层面,才能有效应对风险。

(三)控制活动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控制措施是一个组织按照分析内部环境、评估风险的结果,通过结合应对风险的决策,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方法以及有效的手段。要想把组织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就需要合理运用控制措施。在组织的控制活动中,在员工自觉遵守组织制度之外,还需靠管理者和公司文化的权威来管理职工,这样职工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工作懈怠,避免一些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冲突。

(四)信息与沟通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一个有效的工作群体,如果想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任务,其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必然会居于首位,因为它是所有分工和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沟通,既能加强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度和认知度,还能帮助组织化解矛盾冲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信息能够迅捷、准确地传递,是现如今强调效率至上工作管理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五)内部监督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内部控制监督系统要做到风险预警与事中监控、事后审计相结合,监督检查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为保障,在实际的操作中体现“大监督”的内部控制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督促内部控制操作者为组织更好地服务,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三、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

(一)决策层的控制

以往的研究发现决策层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等级观念、高度的权力集中。权力过于集中,就导致决策层的难以控制,如果缺少对决策层的制约环节,对权力集中现象很难抑制乃至根除。所以,需要构建员工代表组成的自治组织,并给予其权力用以监控决策层。可以操作的做法是改进现有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决策层的控制,以立法形式保证员工代表能够进入到决策层,并对其权力运行形成明文规定,这样才能够向高层提供意见建议,保护员工的权利。

(二)管理层控制

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主要考虑的是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以及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各种组织中管理层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其本质作用,有些管理干部欠缺现代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消极怠工现象严重,管理机制不健全。要使组织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控制好管理层。首先要构建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对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培训,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及管理水平,改变管理手段。

(三)业务层的内部控制

组织业务层中内部控制的问题一般表现为:第一,业务层控制过于粗糙,没有统一的指标进行量化控制;第二,业务层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纠缠不清,责任划分不明确;第三,业务层控制方法粗糙,创新不够。业务层控制不到位的根源在于:组织对于业务层的控制观念比较落后;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控制尚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对于业务层面应该提倡价值链流程内部控制,价值链流程内部的各个流程不再是以简单的直线为顺序进行,通过强调相互沟通以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使得各流程的人员共同控制组织的价值流。

(四)行为控制

目前,多数组织的文化仍然属于经验主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更是存在着官僚主义和拜金主义,每件事是否去做都要考虑金钱的支出,最后致使员工没有归属感,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应从制度以及文化两个层面来进行行为调控,以使组织回到平衡状态。第一,建设制度系统,将制度落实到组织中,也就是说每一层次都要有自己的制度,决策要有制度、管理要有制度、业务也要有制度,并且每层制度之间要相互关联,保证制度的遵守质量,不能一味地模块化。第二,建立个性的组织文化,发挥组织文化的功能,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证。在组织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推进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汉文,韩洪灵,郭燕敏.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9,(8):73-79.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

[3]刘章勇.浅谈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员工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53.

[4]曹恒仪.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企业员工激励分析[J].中国外资,2014,(3):276-277.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ri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R, organizational culture

作者:潘永波

第二篇:浅谈高校教师的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摘 要:高校的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体,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实现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组织行为学理论入手,重点阐述组织行为学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组织行为学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实践相结合。不仅从个体、群体、组织这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而且根据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项前提假设,提出了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组织行为学

一、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高校的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体,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实现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水平。物欲横流的当今,高校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高校教师管理工作面临着内外环境改变的新挑战。经济高度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加等众多因素影响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试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引入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探讨如何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二、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可以看作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得行为的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其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因此,将组织行为学应用于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其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其研究范围是在高校这一确定的组织中,其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高校教师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对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在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而对组织整体层面的研究则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部分。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前提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应用组织行为学指导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一)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不同层面来看。(1)个体。组织是人的集合,所以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要素,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此外,还关注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等因素,以及他们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作风与绩效的影响。每位高校教师的个体特质各有不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提高认识,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为教师创造一个竞争有序、评价合理、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面临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还应积极发掘个体的共性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特征虽已基本定型,但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应当引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管理中,应当运用学习理论,实施强化策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此外,还应在动机与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将目标激励与个体相结合、内外激励相结合、正负激励相结合,激发教师的个人潜能,提高其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在日常行为管理中,应当运用积极心理学与相关理论,理清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规范个人行为。

(2)群体。对群体的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索群体活动的内在规律。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行为的特征、团队理论与实践、沟通、领导、决策等。对群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善于进行群体决策,为实现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服务。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教学群体、科研群体、管理群体等。根据以上划分,每位高校教师都属于一定的群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群体行为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工作。在群体行为特征中,既有对群体成员具有促进作用的社会助长,也有对群体成员具有阻碍作用的社会堕化作用、去个性化等。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与目标,利用群体行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群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大教师群体而言,沟通是影响其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群体中的沟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了解沟通与人际沟通的特点、功能,并运用有效沟通原则帮助大教师群体排除沟通障碍。

(3)组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和归结点是整体的组织层次上的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亦是在组织整体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的目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整体行为指向性。在组织层次上,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是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氛围,力求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把握组织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运用组织及其行为理论,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内容贯彻其中以待提高管理效能。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这一组织的组织文化具有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何发挥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起到团结凝聚、激励振奋、约束教育等作用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内容。当然,还应当及时注意到组织文化的负面作用,如对发展与变革的影响、对组织成员创新与个性的影响等。此外,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还应积极推进组织学习,利用群体与组织的力量带动教师高尚师德、师风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创建和推广“学习型组织”浪潮也值得借鉴。在高校中更应当看到学习型组织对教师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并努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二)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项前提假设。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而成立的,而这些假设前提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中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命题。

(1)行为的可预测性。人们通过对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进行观察,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变化无常的,而是有一定的可以观察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使得人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对于大教师而言,其行为也具有这种可预测性。一般来说,年轻教师的行为更具有可塑造性,如果在此阶段能够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及创新精神,将对其今后的教师生涯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此外,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如在担心受到处分、害怕有损形象等心态的影响下可能会选择逃避等行为。

(2)行为的因果性。人类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前后的行为之间往往还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也应当注重教师行为的因果性,切勿盲目处理问题。这一点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等尤为重要。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工作中,应当将教师的前后行为联系起来,尽可能多的了解其背景资料和性格特征,并充分掌握事实细节,切勿只听取片面之词,武断定论。否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引起新的冲突。此外,在教师心理问题的处理同样也要考虑到行为的因果性。这是因为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某些特殊的行为上,如厌恶教学任务、害怕科研任务、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甚至走极端等。作为高校管理者,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当从行为的因果性出发,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探究行为的真实原因,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再做出判断。

(3)行为的多样性。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组织行为的研究必须设想许多影响行为的因素,并从复杂的因果过程中解析组织成员的行为。大学教师的行为同样具有多样性,而且对其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管理工作中,应当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做到灵活多样、触类旁通。正是因为行为的多样性,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勤于积累、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4)行为的可概括性。虽然每个人的行为各有不同,但其行为是可以一般化概括的。这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寻求和运用行为共性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尤为重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大教师,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如果都需要进行点对点的工作,那么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极其缺乏工作效率的。因此,根据行为的可概括性,应当充分发掘高校教师这一群体行为的共性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多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还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管理者不畏艰辛、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引入组织行为学原理的有益尝试不仅拓展了工作思路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兴淋编著.《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P7

[2]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十版),Prentice Hall 1997, 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上、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4] (美)奥特,(美)帕克斯,(美)辛普森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经典著作选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

作者:程冲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策略

摘 要 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及有效利用,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策略,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深入学习和体会组织行为学的内涵,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 实施策略

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我们来认真探讨一下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做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

首先,要做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为中心主旨,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员工一致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目标,进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各项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水平也随之变化、提高,认识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也会凸显出来,但由于企业员工不同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性格意识等问题的差异,要想真正实现对员工的思想认识进行教育和统一,就要扎实做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为企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次,政工管理人员还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精神、文化进行宣传活动等,这都有利于提高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质量。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要使宣传方式趋向多元化,可通过举行相关活动、开展竞赛的形式,让员工通过合作交流来体会企业的精神内涵,又收获了工作中的乐趣。

(二)加强企业管理团队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企业政工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企业的管理团队,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管理知识水平,还要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管理人员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素养,宣传教育能力,模范带头作用等等。其次,管理人员还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精神、文化进行宣传活动等,这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学习力度。对企业管理团队要加强他们的学习力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定期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然后培养并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从根本上将自己的思想与企业思想相融合。在加强企业职工学习力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通过定期向员工发送邮件,让他们了解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内容、方向和模式等,改变传统的会议宣讲等形式,避免企业员工的抵触心理。

此外,企业要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员工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切实为员工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着想,多实施人性化措施,比如最直接的奖金制度、福利制度,多举行增进员工之间感情的活动,将员工切实看待成公司的“家人”。从公司和员工的实际出发,在工作压力之下,多鼓励员工如何正确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等等。管理制度中,只有融入了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将公司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一起,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礎,企业只有做好管理工作,才能强化企业运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企业要配备高素质的政工管理团队,深化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意识,多采用创新措施和管理方法,实施切实有效的战略,充分做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创新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扎实以后,要建立健全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完善薪酬奖励机制,对奖金、薪资计算以及奖励惩罚制度的分配都要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可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公司的长远、稳步发展。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稳定人心和维持用人关系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资源流动性大造成的一系列难以管理的现象发生。

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励性的薪酬政策和福利制度,业绩考核与薪资、奖励直接挂钩,薪酬分配制度一定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针对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适当地拉开薪酬距离,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再接再厉,也能对业绩相对落后的员工起到鼓励作用,更容易达到激励的效果;增强福利项目的设置,突破以往公司制定福利政策,调查员工想要什么福利或是需要什么福利,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前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奖励的作用,又不会造成浪费现象。在管理和激励制度的制定方面,公司一定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人员工有归属感,对公司以及公司文化有认同感,切实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家,尊重员工,为员工提供适宜工作和奋斗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加强激励制度的创新改革,制定合理的激励性的薪酬政策和福利制度,保证福利质量。不断完善激励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一) 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的财务核算、预算以及管理所需的数据与企业产品的定额、生产定额以及物料、材料的计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基础数据的记录和整合,以及对这些数据内在规律的研究都是矿业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这些计量的趋势和峰态,可以加强矿业公司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的整体管理。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和完善计量管理工作,加强设备的检测精准度,为计量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在加强数据记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在记录和整合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理统计理论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以及对资金的整合、配置,以及利润目标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其次,要完善定额管理体系。企业定额是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参与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预算指标的制定。要将公司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确保定额指标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深化财务预算管理

深化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财务预算管理可以从资产、技能、企业运行机制多方面组合的角度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这样围绕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控制、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矿业公司财务管理和整体运营的科学性、先进性。首先,公司的领导必须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深刻认识到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突破传统的职能管理界限,会打破矿业公司固有的狭义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其次,公司要根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预算管理策略。应该以目标利润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以目标利润为出发点,合理配置资源,最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

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做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让员工一致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使个体与组织保持一致,加强企业管理团队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管理的创新精神,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洁.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科技与生活.2011(2):205.

[2]何欣梅.把握组织行为学理论 实践于企业管理——浅谈组织行为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2):193-194.

[3]覃大嘉.我国企业“和谐组织”内容结构的实证研究——从国家文化视角探讨易学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战略决策研究.2012,3(5):42-50.

[4]张莉.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中国商贸.2012(11):80-81.

作者:王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展业的发展探析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游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