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以及国家对于教育国际化的重视,都为高校外事工作的开展带来机遇。有机遇就会有挑战,对此,通过对高校外事工作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劣势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办法。

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 篇1: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高校进行深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涉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极大地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涉外工作,更出色地完成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外事管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始交流与合作,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随着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外籍来访专家及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为高校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并抓住发展的机遇,就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外事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外事工作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校的外事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与国外高校进行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与其他国外高校开展各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对方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及管理模式,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建设。因此,当前高校外事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与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其主要形式包括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委派师生出国进修,引进国外优质的智力资源。其中,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的重要形式,对促进我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推进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具有积极作用。引进国外优质的智力资源就是着力邀请或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合作研究,将先进的科研方法、教学理念带给学校和学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校国际化进程的建设;而委派师生出国进修则是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合作高校中进修具有创新理念的学术知识,参与学术研讨会,考察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中最新的科研及教育成果,学习国外高校优秀的管理模式、工作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

(二)合作办学

高校外事部门的工作除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以外,还包括合作办学的内容。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促进国内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手段。通过合作办学,既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国际上通行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经验和教训,同时通过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能用国际化的视野去认知、判断和处理事务,并使他们能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留学生管理

通过合作办学,合作高校的学生来校留学人数会与日俱增,结构层次也日渐丰富,因此,加强对留学生群体的管理,也成为当前高校外事部门主要工作的内容之一。留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适时做好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通过校际交换或联合培养等方式,招收各层次优秀留学生。其次,不断完善规范留学生教学及管理系统。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及具体管理时,强调统一性也要讲究灵活性,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留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更加规范[1]。

(四)外事档案管理

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当前高校外事部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外事档案记录了学校外事工作的全貌,反映了学校的外事工作的发展进程。而且,外事档案还能为学校的外事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促进学校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外事管理人员要按照统一登记、分类归档、编排有序的原则对外事档案及各类文件做好收集、整理、统计和归档的工作。

二、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外事管理工作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从事外事管理工作时,还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以维护自身、学校乃至国家的形象。

(一)坚定自身立场

高校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首先必须遵循立场坚定原则,即在进行外事管理工作过程中涉及到政治问题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维护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大政方针,并验收国家机密,不能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2]。

(二)维护自身形象

作为高校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必须做到自身的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同时还要表情亲切、态度大方、举止文明并谈吐得体,以体现出自身的修养,并体现出对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外宾的尊重。

(三)不卑不亢

高校外事部門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还必须遵循不卑不亢原则。因为在于国外高校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因此,外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能表现得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也不能表现得傲慢无礼、自高自傲,而是应向外宾展示出一种从容不迫、温尔文雅的姿态。

(四)诚实守信

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因为在高校的涉外活动中,如果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着欺上瞒下、不守信誉的行为,就会被合作院校所抵制,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促进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形成健康高效长期的国际合作[3]。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校外事部门的管理人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开展外事管理工作时,必须树立国际化教育的理念,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各项原则,积极吸收国内外同行优秀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外事部门首先应该适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同时,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外语水平,能够看懂外文资料,并顺利地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合作;其次,还应选派优秀工作人员到国内外优秀院校学习进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最后,还可以聘请优秀的工作人员来校参与外事管理工作,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本校外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4]。

(二)制定健全的外事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外事部门在开展外事管理工作时,还必须制定健全的外事管理工作制度,以规范本校的外事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高校外事工作的内容及特点,通过考察、借鉴其他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制度,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外事管理規章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工作制度的宣传落实,增强本校领导及其他教职员工的外事管理意识,能够更好地配合外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提高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外事部门还必须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自身外事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加速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应加大对外事部门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外事管理部门信息化工作过的软硬件,为外事部门外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外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不断利用信息技术维护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开展外事管理工作,并实现对档案信息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外事档案的利用效率,进而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和国际知名度,促进该高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建设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外事管理部门作为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外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并要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制定健全的外事管理工作制度,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此,高校外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努力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水平,并大力探索工作的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供优质的外事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新.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外事管理工作[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01):13-15.

[2]张雅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初探[J].新校园(理论版),2018(006):48.

[3]王珏,李成瑗.教育国际化视阈下高校外事工作的“宽”与“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9):578.

[4]朱勤.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7(031):6.

作者:郑皓月

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 篇2: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管窥

摘要: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以及国家对于教育国际化的重视,都为高校外事工作的开展带来机遇。有机遇就会有挑战,对此,通过对高校外事工作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劣势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外事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1]。教育外事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分支,高校外事是教育外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外交往和国际交流的主要枢纽[2]。在国家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外事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外事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

高校外事工作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实施工作。综合国内高校目前的外事管理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牵关系,与国外大学、国际组织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项目;二是请进来,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引进和管理外籍教师、专家;三是走出去,组织和管理本校各类人员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讲学等;四是管学生,承担留学生管理事务,包括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等;五是外事接待。

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国家不断着力发展新业态的开放型经济,追求比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层次,比如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的传播与服务、服务贸易进出口、科技进出口、海外投资和国际金融等等[3],人才的国际交流为我国高校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以及教师出国进修带来诸多良机。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搞国际化,外国也搞国际化,外国机构抢占我国教育市场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量国际资源和国内留学中介机构涌入,不断冲击传统教育市场,国内高校外事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战略,教育部把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列为2015年工作要点之一。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提出四点要求:(1)做好出国留学工作。要认真落实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牢牢坚持“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出国和来华、公费和自费、规模和质量、管理和服务”五个并重,把握好留学工作的大方向。(2)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设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吸引全世界优秀青年来华留学。(3)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要从我国教育大局出发,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4)服务国家开放战略。针对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不足问题,优先支持高校开设与我建交国官方语言的88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培养一批精通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3]。一国之部长如此具体地部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尚属首次。

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创设了利好的氛围,高校外事工作大有用武之地,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由后台走向前台,由辅助类工作改为主体性工作,这既是外部压力,也是高校使命。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谁抓谁得益,谁早抓谁早得益。

二、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劣势

高校外事工作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学校内部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比较突出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国际化重要性认识以及宣传还不到位

不少高校大都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对立,思想上不重视发展人才的国际化战略,有些高校虽然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的目标,但缺少具体举措,行动处于被动状态。

2.工作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外事工作制度体系,导致外事工作存在一些无制度可依的现象,很多工作处于或然状态,规范性严重不足。外事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但对外事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制度,降低了外事工作质量。

3.运行机制不畅

外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共进,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派出留学工作方面,从选派到完成国(境)外学习需要学校保卫处、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以及各院系共同协助外事部门办理学生出国(境)手续,可能由于人力、专业技能和职权范围限制或者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常常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

4.信息发布平台有待改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门户网站为主的信息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快捷传递信息的地方,是沟通方方面面的立交桥。但很多学校的外事门户网站无专人管理,信息量少而旧,有的只有中文版没有英文版,点击率偏低。根据一项问卷调查,2014年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学生中,只有6%获得信息是来自外事处网站,12%获得信息来自于辅导员,48%获得信息来自于以前参加过项目的同学,34%信息来源于图书馆海报。

三、创新高校外事工作的建议

1.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意识,逐步完善教师聘用和职务晋升政策,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及参加学术会议,并加强管理,提高教师出国进修、出访、学术会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管理人员尤其是高校领导“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进一步拓宽校领导国际视野,不断更新办学观念。

2.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高校外事管理规范、高校外事执法责任规范、高校外事监督办法等规范来落实高校外事的教学常规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由负责外事的校领导牵头,定期召集外事部门、院系研究部署外事工作,交流和分享外事工作信息,充分调动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和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涉外事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例如,与国(境)外高校的教务对接是规范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其中学分认定转换是核心问题。一套系统、完整的学分互认互换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项目、更好地服务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外事处需联合教务等相关部门逐步建立相关规范。积极与高校各院系联系协调,争取在院系支持下,开设双语课程与专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汉语基础较差的留学生前来学习,同时降低中文授课课程的学习难度。

3.加强对外事工作人员培训

外事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不断学习我国及相关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别,提高文化素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掌握外国人员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积极组织外事工作人员参加国际交流礼仪、外交学、外事管理技巧、因公护照及签证办理等方面的讲座。

4.加强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处理涉外事务

积极利用网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对国外传递学校相关信息,宣传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信息。在外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尽量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来管理高校外事档案,以实现快捷、高效、准确、可靠、便利及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满足国内外高校交流需要。外事处应尽快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大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宣传力度,建立外事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进一步密切联系院系、相关部门、学生社团等,提高学生项目宣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项目信息,更好地服务学生。

5.加强信息甄别工作

针对信息获取平台不完善引发的问题,外事管理人员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收集信息和对信息的处理,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严格制定每个学年聘请外国专家计划,认真做好外国教师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签证护照、健康证、个人简历等资质审核,同时确保一定资金投入,保证引智质量,建立健全外国专家聘用管理办法及外国专家安全和生活管理办法。在招留学生方面,规范招生渠道,与国际交换生组织(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ISEP非盈利性学生交流组织,成员涵盖全球300多所大学)接触,申请成为其会员,接收国外大学的短期交流留学生。严格审核留学生申请材料,进行有条件的筛查。在派出方面,认真审核因公出访人员的申请报告,完善因公临时出国(境)公示制度和教师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斌泰.教育外事工作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8.

[2]沈月红.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外事工作的管理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9).

作者:杨雨晴

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 篇3:

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初探

摘 要:在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也选择将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与手段之一。文章旨在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主要组成要素,初步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为进一步研制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标同准异”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作者简介:黄文祥(1970-),男,江苏姜堰人,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顾永安(1967-),男,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编号:15YJA880021),主持人:顾永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编号:2015ZDIXM031),主持人:顾永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高校多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选择,期望通过走国际化之路,“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学校在世界上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学校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增强学校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的贡献力。”[1]基于这样的认识,众多高校将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学校的办学空间作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学校发展的必然目标,在文化交流、学生交换、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总体而言,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不平衡、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高校个体而言,“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因办学层次不同,较早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步骤与举措也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但对占据本科院校超过三分之一比例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因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国际化的认识不深,在办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片面地理解国际化的内涵,零星地甚至盲目地进行国际化合作,缺乏整体思考与设计,处于从众或盲动的状态。这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事业的科学发展,更无从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借助国际化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后发优势,在高校丛中谋得立足之地。

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针对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方面的评估指标,仅在理论上和局部地区有过一些探讨和实践。为此,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征和办学现状,研究并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可以借助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国际化程度与质量进行评判,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引导向作用,有效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科学设计,有目的、有体系地推进开展各项国际化工作与活动,提高国际化质量,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也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较早的是国外学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美国学者布茨、加拿大学者奈特和日本学者江渊等。布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体系,他认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2]。奈特提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性的维度(视角)整合到全体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经历中,以及大学的教与学、科研及服务功能和全过程中”[3]。奈特的这一界定被研究者广为接受。江渊赞成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说,将其分为“基于现象的国际化”和“基于目标的国际化”两个层面。前一层面关注人员的流动、保证学分和学位的制度、大学管理规则、合作活动标准、国际研究和教育网络;后一层面则关注前一层面所关注领域的努力与进展[4]。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其中,被广泛认可的研究者有刘道玉、陈学飞、杨德广、顾明远等。刘道玉主要从质量、空间、资源及理念四个角度阐释高等教育国际化,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要提高各国大学的水准,使大学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为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强调大学的开放性,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大学在本国办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强调要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大学教育既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又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的是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它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是一个国家为成功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做准备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渗透到中学后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6]。杨德广主张要加强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他认为,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7]。顾明远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面向世界培养具有从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全人类的视角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加强外语教学,开设有关国际重大共同性问题的课程,设置研究区域性国际问题的系科,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积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8]。

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解释不一,但大致上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过程说,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其看作一种历史现象、趋势与过程。一是结果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结果的静态的呈现。基于此,我们大致可以如此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与结果。它包含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9]。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开展了相关的评价活动,他们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通用指标,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美国教育协会(ACE)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国际化测量指标,以美国教育协会(ACE)为例,其在2001年对全美144所研究型大学中做了一项关于大学国际化的问卷调查,对大学国际化程度进行评估,并进行了综合排名和单项指标排名。其所使用的六大指标是:(1)明确表示的国际化承诺;(2)课程的国际化;(3)致力于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及设施;(4)从外部渠道获得的用于大学国际化的资金;(5)学校在师资国际化方面的财政投入;(6)国际学生和国际教育科研合作项目。英国主要是以巨大的经济利益为动因驱使,引导大学增强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英国大学在政府层面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针对大学国际化的自建、自评、自改、自我发展的制度。其中主要是从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两个层面来衡量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其中活动策略主要考察学校促进国际交流、开发海外课程、开展跨国(境)办学方面的情况;组织策略主要考察学校是否明确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是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否建立相关的质量保障体系。澳大利亚AUQA(2011年8月已改组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对大学进行国际化方面的外部质量审核,其“国际化主题审核”主要围绕“教学及科研的国际合作”、“国际学生经历(本土)”、“课程的国际化”、“跨国(境)教育及其质量保障”、“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和合作”等方面对大学进行评估。而在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2005-2008》中提出的国际化自评主题包括:(1)实现具有国际高水平的教育质量;(2)通过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提高科研水平;(3)增进与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等)的合作关系;(4)通过内部机构改革和人员能力建设实现“自身国际化”;(5)形成长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相较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我国特别是大陆地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方面,无论是观念认识,还是研究及实践,都存在较大差距。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工作,并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如广东省在2010年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9所学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外部评价试点。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161个观测点。其中9个一级指标是:理念与战略、组织与制度、基础条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教学与课程、资金来源与投入、师资的海外背景、国际/港澳台科研合作、特色项目。再如浙江省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出7方面12项指标,其中,将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外派交换生和交流生百分比、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专业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课程的比例等作为衡量国际化最具基础意义的5个指标。又如江苏省在2013年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省级监测评估细则》,将“国际化水平”作为二级指标,下设“本科院校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等检测点。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要素

分析比较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做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要素。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对本科院校而言,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要树立国际化观念,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订相关的政策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与观念相配套的是国际化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如国际化事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外事处等。

(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如,美国提出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再如日本以及欧盟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欧州公民”,都是强调人才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相比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我们在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时,应有所区分,不可泛泛而提。对于顶尖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而言,需要有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类型不同的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则应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学生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为追求。

(三)课程国际化

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实现国际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讲究在课程中融入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讲究通过课程、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途径,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10]。课程国际化主要做法是,直接引进国外的课程内容,如使用原版教材,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化的因素和内容。

(四)人员的国际交流

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其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以及吸收外国留学生到国内学习;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选派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

(五)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化

根据科研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本科院校国际化实践情况。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化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学校科研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队伍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科研学术平台。具体而言,主要考察学校在国外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如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通过国际合作所申请并开展的科研课题项目情况;以及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情况等。

(六)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合作办学的类型和形式非常繁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引进来”,国内院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一是“走出去”,国内高校到国外办学,通过与与国外大学合作等途径,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框架初构

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组成要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特色,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和办学定位,我们对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架构作如下初设。

分析表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估指标架构,不难发现,具有通用性质,即基本可以适用于所有本科院校。这其实很正常。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本科院校所具有的共性要素。但需注意,作为一种办学类型,新建本科院校与学术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型大学是存在差别的,具体地说,在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与“985”、“211”本科院校是有着区分与不同的。就以国际化而言,“985”和部分“211”学校是将国际化作为目标的,而其他众多高校则是将国际化作为手段的。前者的办学定位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这类学校多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中能够成为领尖人物,这一类学校是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的。而后者的办学定位可能是面向国内,面向地方,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这一类学校不是以引领或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为目标的,对其而言,国际化只是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而已。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后者,仅是将国际化作为手段。为此,如何去较好地解决好使具有通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在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中有效发挥效果问题,是构建并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是“标同准异”。即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但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与权重可以作适当调整,这样可以使评价指标既兼顾本科高校的共性,又兼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标同准异”为下一步完善、细化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我们的后续研究中,将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与权重比例,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使评价导向更加具有新型大学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戴者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和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3][4]曾满超,于展.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5]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7]杨德广,王勤.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0(4).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9]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与实践,2010(9).

[10]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黄文祥 顾永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探究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